胡适的内心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的内心世界
读《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有感
11历史2班110305242 朱仁仲在此之前,由于自己学识疏浅,很少听说罗志田先生的大名,以至于甚少拜读他的名作,后来在郭老师的推荐下,开始了一场文化之旅,罗先生为我开启了一扇文化之门。自我感觉他对文化的研究甚是透彻。写的大部分文章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写作方法,用比较深刻专业的语言写着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同时他有留学经历,经常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较,从深一层次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或许他的文章比较难以读懂,只是因为高度概括的语言,另一个视野的升华,多读几遍或是明白了解。
我们都知道,近代中国所遭受的苦难,从以前的泱泱大国到后来让列强任意宰割的传统落后国家,其中有无数的酸楚。当近代人士洒热血,攻破重重困难,找寻一条富强、文明之路的时候,我们泪眼盈眶,只是因为,那是这样的一个时代,痛并努力着。近代中国是如年幼的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受到欺负与打击,但是这小孩又有着不屈的意志与反抗的精神。受的欺负愈多,打击越深,才得以更加坚强。因此,不断努力锻炼自己,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提高自己。但是,从少年到成年人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不断反思,不断学习,汲取经验和教训,等自己终于长大的那天,有着无穷的智慧,强健的体魄,广博的知识,才能立足于那个动乱的世界。
近代中国在列强坚船厉炮的打击下,传统思想开始了双重的觉醒。一方面是自己的清醒,知道那些三纲五常,旧的伦理道德已经无法撑起即将倒下的旧中国。另一方面是西方的思想,文化的催醒,不断影响着中国有识之士。那些人开始了一系列的探索,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洋务运动,学习技术,器物。再到康梁等人的维新变法,学习西方制度,中国开始逐渐走上一条近代化道路,终点在前方,需要的是努力坚持,遗憾的是未能到达终点就已经倒下了。
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伦理纲常的传统深入人心,刻入骨髓。想要一下消除旧思想,接受新思想,难于上青天。因此要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开启文明时代。
罗先生的《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重于再造文明,从一个文化的视角去分析胡适,探索胡适别样的内心,从胡适的作品去了解胡适的时代,然后从胡适的身上找出那时代文人的影子,甚至的反映整个时代的文化走迹。此书难得可贵之处,在于不只是讲述胡适的经历,而是用大篇幅的分析和议论来说明胡适背后的时代,文明的重启。
罗志田在写胡适之前,写了当时近代中国的大背景,西学东渐的盛行,以及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和激进分子开始学习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界开始了内斗,保守派和新兴派的长期论战,不断促进着双方去了解西方文化,找到传统文化中不足的地方,加以改正。同时又找出西方文化不适应中国的方面,
然后去除之,最终得以在大众中宣传。
胡适留给中国人的政治遗言中的一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而这一句话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胡适重名,这与他小时候的经历分不开。胡适从小生活在大家庭中,又由于父亲早逝,只能和后母生活在一起,为此,他肯定受了不少委屈和冷落,但是真是这样的背景,造就了胡适内心强烈冲击感,想有所成就,一飞冲天的愿望。但同时又不得有孤僻和狭隘,甚至有一种有些事情可以放弃的心理。因为在不被人关注的世界,就算你失败了,别人也很少谈及,所以你可以重新再来。正是这些性格,才有了胡适去上海求学,转学的事情。当然有一部分自己不适应学校的原因,而多一部分的原因则是,熟悉了一个地方,大家都认识了,心里逐渐少了那份成就感,因此想重新找一个突破口,开辟新的世界。
在当时大都市的上海,给胡适的影响是深刻的。罗志田先生的讲述则很好地表现出了胡适初入繁华世界的惊异以及进一步的落寞之感。正是一个乡村小孩不受人重视甚至歧视,才会有了自己默默努力,一步步往上走,有一天,一鸣惊人。当时在上海,复杂的地方,有着各种思想的碰撞,以及新式生活不断影响着胡适,使他原本的传统思想受到明显冲击,开始向西方思想走近。同时想更进一步开开眼界,更深一步了解西方,让他产生了强烈的留学愿望。
在留学期间,胡适内心深层次的诟病又展现出来,转专业、
转学,这一系列的活动,则很好的证明了胡适的不稳定性,以及各方面都想涉及的心理,太过于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当然也认为一切可以重头再来。这无疑影响了胡适的一生,同时也使得胡适终究没有一个突破的地方,唯一让世人称赞的无疑是新文化运动的引导者。但那时自己有着重要的留学背景,还有和陈独秀等关系密切,还有顺应当时的潮流,写一些文章,倡导白话文,而白话文又是胡适擅长的。这个成就并不是属于真正自己的,以至于到最后大家只记得胡适之名,却不知胡适之实。而在留学期间,最让他满意的是演讲水平的提高,好像去留学是为了学习用英语演讲的本领似的。其他成就在罗先生的书中并未过多的讲述。而那段时间胡适也感受到了中国与美国的明显差别,同时也使得他深受多样思想的影响。
我们都知晓,开启文明风气之最好的力量是学生,而学生又最容易受老师的影响。但遗憾的是,胡适到北大去任教,并没有过多的影响学生。因为胡适所讲的哲学,虽然方式新颖,敢于突破,但是并没有将自己的留学所学所想,给予学生。任教不久,又涉足于政治生活,这其实是一个学者最大的错误,因为政治和学术交织一起,难以擦出火花。此时在文艺界名声大震的胡适,转战政治界,本以为可以开辟新的天地,但是没有。他没有选择与时俱进,依旧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奇怪的是,他又不是完全封闭自己,似乎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物体,多方面都涉及其中,但是发光发亮的地方较少。在激流勇进的青年潮流中,胡适从一
开始的引导者,到落后者。“五四”成就了胡适,作为新思潮的代表,自由主义的领军人物。却在新文化之后,他将青年带上了道路,然后却不管了,让他们自己寻找方向。还有他和北洋政府的纠缠,使他更加成为大众议论的对象。民初世风的转变太快,而深刻影响着胡适的梁启超,都明显感觉到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壮年时不得不功成身退,专注于讲学和著书。而胡适去背离青年引领的社会潮流,越走越远。
抗日战争胜利后,胡适又一时找不到方向,夹杂在中共和国民党之间,即希望中共实行美国的“两党之治”,希望和平建国,提倡自由主义,又不喜欢国民党的统治方式,结果呢?两面都没有讨好。他想在中国的传统老树上嫁接自由主义的新枝丫,将他信奉了大半生的自由主义本土化,希望更多的人接受这一理念。他一辈子致力于将自由主义引入中国的努力,至此接近尾声,即将失去的痛苦已萦绕在他的生命周围。他曾说过:“毛润之,我和他熟悉。我可以写信给他,不要打仗。至于共产党那里,我不会去。两害相权取其轻,我愿意留在蒋的一边。”因为在蒋介石那里,是自由多少的问题,而在毛泽东那里是自由有无的问题。同时胡适希望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中央政府,但又仍努力在维护中央政府的同时尽量争取有限的自由和民主。可事实胡适在台湾那边并不是那么受欢迎。或许之前和中共走的比较近的原因,也有自己的独特不能迎合台湾当时的社会现状,无奈只有一身躯壳之名,却没有真正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