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内心世界
【一轮复习】人物素材整理——胡适
胡适温文尔雅的“斗士”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素材整理:张韩棋2020年3月27日胡适档案────────胡适,1891年12月出生于上海,曾用名嗣靡,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是我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而闻名于世。
胡适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母亲的教育对其影响至深。
胡适上了九年私塾,广泛阅读儒家经典著作,奠定下坚实的学术根基。
19岁时,他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瀚。
杜威,其治学深受这位当代‘实验主义领袖’影响。
1917年初,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成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
同年夏天,他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则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
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的领袖。
“五四运动”之后胡适同陈独秀,李大钊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与以往的”同道中人”开展多次论战。
1949年赴美,此后他在几年里辗转美台,两处奔波,1962年在台北逝世。
借钱达人胡适在北大的工资很高,并且很大方,经常借钱给别人。
1920年,林语堂考上了哈佛的研究生。
去留学时出了点问题,原本的经费没了,于是他给胡适发电报:“能否由尊兄作保他人借贷1000美元,待我学成归国偿还。
没过多久,胡适就把钱汇给他,还告诉他:这是北大给你预支的工资,留完学一定要来北大工作。
结果,林语堂拿到哈佛的硕士学位后,又跑去莱比锡大学读博。
然后,学习经费又出问题了。
林语堂又给胡适写信,请他再预支1000美元工资。
胡适又给他汇了钱。
四年后,林语堂学成归来,很多大学都想聘请他。
但是考虑到已经预支了北大的工资,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林语堂就去了北大。
正巧,胡适不在北京。
于是,林语堂找北大领导蒋梦麟,商讨还钱的事。
蒋梦麟表示一脸懵逼:北大啥时候借钱给你了?原来这2000美元,都是胡适自己节衣缩食、东拼西凑弄来的。
胡适担任北大校长之后,被邀请到电台做了个广播演讲。
胡适关于自由的诗诗词
胡适关于自由的诗诗词胡适关于自由的诗词是他在经历了百年沧桑中苦难历程后给读者留下的传世佳作,其深刻的思想和诗句令人发人深省,激励着我们不断地追求自由。
胡适曾能够领悟到自由的真谛,他将自由理解为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无限的发展,获得内心的宁静和趋吉避凶的幸福感。
他用令人难忘的诗句灌输给我们:“长路漫漫,归来仍是少年,自由遍野,战死不屈,国家安危,负重行走,披荆斩棘,以往为引。
”这段诗句描述了追求自由的艰辛和勇气,激励我们坚持不懈的精神。
胡适的诗词里,关于自由的思想也汇聚了他的乐观精神,他坚信有一天,世界上将涌现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自由唤起新生,梦天空洒神光,德行升腾智慧,心境改变世界。
”他认为自由是一种宝贵的文化精神,必须通过传承来发扬,他写道:“自由精神激昂共济,比文能动心决行,弹指经年英雄归,把明天写在昨日。
”胡适被称为“中国现代自由之父”,他的自由思想不仅受到中国的关注,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尊重。
他认为,自由的实现需要一个能够维持公平和公正的社会:“古今无双功臣增,自由在仁义里升,天下有法皆公正,法度普及调和衷。
”他坚信,当所有人都能够享有公正和平等的待遇时,自由的实现就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胡适的自由的诗词不仅是当时时代的见证,更具有指引人们向着自由的路途前进的重要作用。
他的诗词提出,自由的实现只有在每个人身上进行才能够得到实现:“宝剑自由缚而解,日日夜夜把光明,书本开篇中华民,心里能分清是非。
”他告诉我们,只有在深入洞察自己内心的勇气上,自由才能够得以实现。
从胡适的自由思想来看,每个人都应该在自由的追求中保持着一股勇气和坚定不移,无论是逆境中的坚毅,还是梦想中的志气,都应当深入到内心,让自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构筑出一切崇高的奋斗目标:“区区觉外境界限,了无痕迹身自由,随落霞低斜阳入,微风里有翱翔的乐。
”让我们把胡适关于自由的诗词融入我们自己的生活,用它来激励自己勇往直前,用它来指引自己追求自由的大道,真正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胡适 思想 总结
胡适思想总结胡适(1891-1962)是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化评论家、作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尤其在教育与文化领域的改革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适的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胡适强调科学、民主和自由。
他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精神,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他主张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认为只有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制度,才能达到国家治理的最佳状态。
他也非常重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主张全面的个人自由发展,反对权威主义和专制主义。
第二,胡适提倡现代教育。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进步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社会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他主张推崇科学和实用主义的教育方法,反对教条主义和空洞的传统教育。
他提出了“立志志学学”、“东西学结合”等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第三,胡适倡导文化独立。
他认为,中国必须摆脱对外文化的依赖,拥有自己独立的文化体系。
他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并与西方现代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他的“革命三人组”理论,即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日本文化进行对照,寻找其中的优点和缺点,以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文化支持。
第四,胡适强调实践和行动。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改变社会。
他主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对只纸上谈兵、不实践的空谈主义。
他在教育和文化改革方面,不仅提出了理论,还亲自实践,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文化事业,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综上所述,胡适是一位思想开明、进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思想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近代教育与文化的发展。
他的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思想,激发了人们对自由、人权和民主的追求。
他的现代教育理念,为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思路。
他的文化独立思想,促使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
他的实践与行动,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活力。
国学大师胡适生平简介
国学大师胡适生平简介胡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哲学家。
那么胡适生平如何?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胡适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胡适生平简介胡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因为某些原因胡适在一段时间里成为人们不再触碰的话题,所以大陆上研究胡适的学者比国外还要晚几年。
但是我们熟知的胡适也是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胡适因李大钊等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从此与他们分道扬镳。
胡适原名胡嗣穈,字希疆,祖籍安徽绩溪,但是出生在上海,最后在台湾去世。
胡适出生于1891年,当时胡适的父亲胡传奉命前往台湾,两年后母亲就带着胡适前往台湾找他的父亲,但是仅过了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就爆发了,胡适母亲不得不带着胡适回到了上海,最后去了老家安徽,而他的父亲也在同年病逝厦门。
胡适最早是在家乡的私塾上学,后来在1904年与江冬秀订婚后,去哥哥去了上海读书,在1906年考进了中国公学,四年后留学美国,直到1917年回国烦人北京大学教授,编辑《新青年》。
五四运动后与李大钊等人意见不合,后来在1926年毅然决定出国,游历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地,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与徐志摩成立新月书店,在上海结识了蒋介石。
1927年到1937年期间胡适一职在大陆活动,直到七七事变后,被蒋介石派往了美国。
胡适一直到1946年才再次回到北京,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蒋介石曾想让胡适加入国民政府,但是胡适力辞,此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1949年再次前往美国直到10年后回到台湾,往返台湾和美国,直到1962年在台湾去世。
陈独秀与胡适的关系陈独秀出生于1879年,卒于1942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名的爱国人士、革命家、民主主义者以及启蒙思想家。
同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一,指导了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对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以及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占据着十分关键的地位置。
而胡适在我国文化的发展等各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二人是朋友的关系。
南渡北归中的胡适的主要精神品格
南渡北归中的胡适的主要精神品格胡适(1891年-1962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评论家和翻译家,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南渡北归的一生中,胡适展现了许多卓越的精神品格,包括自由思想、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崇尚人文主义以及爱国情怀。
首先,胡适的主要精神品格之一是自由思想。
他致力于传播和倡导自由思想,主张人们应该自由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胡适坚信自由的思想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他曾经说过:“为自由的理想而追求真理,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他反对僵化的教育体制和保守的思维方式,提倡思辨和创新的精神。
其次,追求真理是胡适的另一个主要精神品格。
他一直致力于寻找和传播真理,认为真理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石。
胡适主张通过独立思考、实践和与他人的交流来不断接近真理。
他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追求深刻的本质,注重逻辑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运用。
他在文化评论、翻译和教育工作中,都秉持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第三,胡适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
他不满足于传统的束缚和旧有的观念,勇于突破和改革。
胡适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他运用自由而敏锐的观察力,以独特的视角去书写生活和社会。
他主张文学应该贴近生活、反映现实,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胡适在翻译领域也有杰出的贡献,通过翻译西方文学作品,他引领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他的创新精神不仅在文学上有所体现,还体现在教育改革和思想启蒙上。
第四,胡适崇尚人文主义。
他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认为人文精神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他主张人文教育,注重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
胡适提倡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价值观,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权利。
最后,胡适怀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他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关心中国的命运和未来。
在他南渡期间,他深刻地反思了中国的落后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
胡适呼吁中国人民要有自信、勇敢地面对现实和未来。
他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物评价胡适
站在新旧时代的一代文宗——胡适胡适之先生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他在勤奋的一生中,扮演了许多角色;五四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白话文运动的理论奠基者、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与高深研究的倡导者、自由民主的倡议者、史学家、考证学家、外交官、公众人物等等;这些角色,有的是他自觉有意为之的;有的是环境迫使他不能不尽的责任;有的则是半被动而心中却未尝不是乐意接受的;作为旧时代最后一位送葬者与新时代最初一位相知,他注定要被新旧两个时代的人误解和曲解,新文化运动以来,出现过两次大型的“批胡高潮”,第一次是以“京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改造运动”的形式出现的;第二次是1954年11月开始的,它的触机便是9、10月间的“红楼梦事件”,不管近现代学者们对胡适先生有什么评价,但我对他是十分的敬仰和敬佩,对他所倡导的自由主义等思想也是十分赞扬的;第一次接触胡适先生,是在学习新文化运动的时候,他作为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运动,致力于推翻两千多年的文言文的学者;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我发现他的思想不仅仅限于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下面我就我的理解阐述一下胡适先生重要思想及我对其的感悟评价;胡适先生“暴的大名”的是开创了现代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是中国人文传统的变革,胡适先生称之为“中国文艺复兴运动”;1929年10月,胡适先生发表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一文,文中就新文化运动提出了两个重要论点:一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件大事业就是思想的解放;我们当日批评孔孟,弹劾程朱,否认上帝,为的是要打倒一尊的门户,解放中国的思想,提倡怀疑的态度和批评的精神而已;”二是“新文化运动的根本意义是承认中国旧文化不适应现代的环境,而提倡充分接受世界的新文化;”从上述可以看出,胡适先生反对传统封建的思想,提倡解放思想,敢于批评的精神;胡适先生之所以会受到那么多学者和文人的批判,是因为他们觉得胡适先生赞扬“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思想完全否定了传统孔子的儒家学说;但是经过调查,胡适先生的文章里并没有直接的否定孔子的思想,只是对极力推崇孔子思想和想要将孔子思想作为统治工具人的批判,反而胡适先生也赞扬了孔子学说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胡适先生的思想成就除了新文化运动之外,最有名的就是在中国传播了自由主义的真谛,它是近世西方文明菁华的吸收和引进,胡适先生认定为“世界文明的趋势”和“中国应采取的方向”;胡适先生一生,特别是在晚年时期,为实现这一目标,不遗余力地奔走号召,成为中国自由民主运动的精神脊梁;胡适先生的自由主义思想形成于留美时期;当时他接受了严格的现代民主政治训练,深受新大陆自由主义气氛的熏染,在杜威,罗素等知名的思想家的影响,胡适参加了反战运动,并确立了对自由主义、和平主义和世界主义的思想信仰;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裹挟在一片阶级斗争的血雨腥风中,对于自由主义的思想家来说,他生活的时代是与他敌对的,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自由主义的宣传;在他的致徐志摩信中写道:“要救国,应该从思想学问下手,无论如何迂缓,总逃不了的;”从这个简短的话中,我们看到了胡适先生对自由主义思想的执着和满腔的爱国之情;在胡适先生不懈的努力下,他的自由主义思想终于在“五四”前后以实验主义为指导登上历史舞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胡适先生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科学方法;胡适先生的实验主义来源于他的恩师杜威和赫胥黎,但是相较于他们,胡适先生比较偏重于科学家所应具备的态度,在他给董作宾的信上:“凡能用精密方法作学问的,不妨大胆地假设;……此语未可为一般粗心人道;但可为少数小心排比事实与小心求证的学者道;不然,流弊将无穷无极了”可见,胡适先生很是注重求证者的态度;真正的知识分子都是悲剧命运的承担者,胡适先生亦是如此,因为他们要提前预告一个时代的真理,就必须承担时代落差造成的悲剧命运;胡适先生作为现代中国的启蒙者,他的精神思想不应以几十年来衡量的,他的思想价值也不是由片断的历史所决定的,不管他是自己思想的祭品,还是时代的牺牲品,他所奋力开拓的新文化运动和自由民主运动,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中国现代的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代在进步,我相信胡适先生所给我们留下来的思想价值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因为沉淀更显光彩。
读胡适有感
读胡适有感最近,读了胡适的一些书,又看了和胡适有关的一些历史资料,觉得从思想而言,胡适应该算是一个温和的自由主义者;从个人人品而言,胡适是一个温和而宽容的绅士。
一、呼唤温和与宽容胡适是个改良主义者,主张通过温和的方式,渐变的过程,通过自我矫正自我完善改良社会;反对暴力的、突变的、彻底否定、全盘推翻的革命,赞成英国的议会宪政道路,不太赞成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暴力革命。
终其一生,胡适都不赞成阶级斗争理论,不赞成暴力。
他说生物进化,无论是自然的演变,或是人为的选择,都是由一点一滴的变异,绝没有一个简单的目的可以一步跳到,更不会有一步跳到之后可以一成不变。
胡适还进一步说,以为可以用阶级斗争的方法一蹴即到,既到之后又可以用一阶级专政方法把持不变,这完全是达尔文以前的武断思想。
胡适认为这是顽固不化的表现。
五四时期,许多知识分子都被革命的洪流裹挟,积极拥戴社会的突发革命,而胡适呢,不但不要“革命”,还提出了“好人政府”,就是希望在北洋政府的框架之下,来改良政治。
胡适所秉持的自由主义的温和改良,认同社会的自我纠错,自我完善式的温和渐进式改良,相比暴力革命,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的伤害都会小得多。
反思中国历史演变,几乎每一个朝代的变革都是以血流漂杵的暴力斗争为代价,都是以牺牲许多老百姓的孱弱生命为代价。
所以,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里的名句对朝代变迁的概括:“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鲁迅《狂人日记》中说封建社会的历史每一页都写着“吃人”。
都是基于暴力对抗的严酷和惨烈而得出的判断。
反思中国历史演变,似乎更从反面验证了社会温和改良的必要性。
胡适所提倡的温和的社会改良方式,是理智驱动下的渐变动态,而非情绪主导和支配下的非理性骤变。
因此,他提出一个重要论断,“容忍即自由”。
他说,“容忍就是自由的根源,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自由的保障全靠一种互相容忍的精神”“多数人的统治应以尊重少数人的基本权利为原则”“少数人也得容忍多数人的思想信仰”。
你不得不知的胡适思想精华和他最经典的十句名言
你不得不知的胡适思想精华和他最经典的十句名言今天是胡适先生逝世55周年纪念日,最近读了胡适先生的一本合集书《容忍与自由》。
感慨老先生作为上个世纪中国文化界的文学大师与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其思想的深邃和勃勃生机,真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容忍与自由》精选了胡适先生一生的散文、杂文、演讲,不了解胡适先生的人,很容易就能看到一个浓缩的思想剪影。
全书分为四章,分别由“理想不死,学习不辍”、“世界愈危险,我们愈要有信心”、“直面现实,去过我们的新生活”以及“容忍是一切自有的根本”四个大板块构成。
其中《容忍与自由》是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
而整本书里,胡适讲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讲到了自己严格却深爱的母亲,流露出脉脉的温情;也谈到了自己的一些兴趣爱好,比如毕生追求的麻将技艺和读书习惯;还有胡适自己对于当时旧中国的一系列关于教育、发展、未来的看法和褒贬。
胡适在书中说道:“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
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
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博览。
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唯他独尊,无人能及”。
博大又精深的要求确实非常高,自觉这是胡适先生的自谦之词。
他从小用功阅读中国经典古籍,后来留学美国,拜师于赫赫有名的教授杜威,中西方文化都在他的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造就了他思想的深刻性。
进一步而言,这也是为什么当代人还在怀想着民国大师们的原因。
很多人喜欢民国大师们的幽默,喜欢看他们的轶事和八卦,但是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变得身不由己、命运飘摇,每个人都不再是自己,幽默与自嘲的背后,他们渴望探知新的世界,他们渴望救助自己的祖国,怀着一腔热血的信念来读书,又怎么可能做不好学问呢?鲁迅曾评价胡适为“一位荷戟独彷徨的战士”。
因为他总是有着独树一帜的思想理念,不同于一般人的说理,更不是所谓的社会道德标准,但却是那样的真实有个性。
对于中国当时的教育、学术独立,乃至妇女解放问题、文化传承等现状,胡适一方面表现出一种沉闷的压抑,他在书中的几篇演讲稿里总是会拿那时的旧中国同先进的日本、美国进行对比,话语中不免悲辛与失落;但是另一方面,他也给予了正面的猛烈抨击与具体的改良建议,可见他不单单是一个思想者,更是一名实践者。
“胡适”先生
“胡适”先生胡适先生(1891年-1962年),原名思敬,字张公九,号东篱,别号黄花岗,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湖南长沙。
胡适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民主、科学、实用”,主张推翻旧的封建制度,把中国引向现代化。
他是一位独树一帜的学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文化家、大诗人和大翻译家,其功绩卓著,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现代知识分子的楷模”。
他的家世并不显赫,家境贫寒,但成长中接触了丰富的书籍和文化,他自幼聪明好学,十岁就已经通晓了古文和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
青年时代胡适在恋爱中未能胜出,在心灵上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他因此一度变得非常颓废,百无聊赖,进入湖南省的一个师范学校读书。
这使他有机会遇到一群在学校里颇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这才是他的转折点。
胡适早期在滇池谈论自然科学胡适曾在国外留学,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和文学,在英国牛津大学修读文学专业,他的思想观念受到了现代西方思想的影响,学习到了现代文化和知识体系。
在留学期间,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探索和反思,同时又通过学习西方的文化、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等学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所处的落后状况和面临的危机。
他在留学期间以名字“Hu Shih”为笔名,开始发表文学批评、哲学思考、文化反思、社会批判等文章,由于文章内容新奇而备受欢迎。
1920年,胡适先生返回中国,他积极参与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陈独秀、鲁迅、周作人等一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
在《新青年》杂志上,他发表了《我的忏悔》等一系列的文化批判文章,批判了封建主义、孔家的儒学、旧的文艺风格等等,提出了“以文字革命为中心”的口号,倡导以白话文写作,以现代文明为目标,推动中国的文化变革。
胡适先生倡导白话文运动,提出汉语白话文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重要一步。
他关注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短语等许多方面,努力推动白话文写作。
他的努力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在推动汉字简化方面做出了贡献,带领了一批年轻人,大大推进了汉字的简化,使文化的传播更加容易,让文化建设更加便捷,为白话文的发展和普及作出了大量的努力。
关于胡适的故事及评价
关于胡适的故事及评价胡适是我国有名的学者和诗人,曾留学于美国,回国后就被聘为了北大的教授。
胡适作为一个学识渊博,是当时新文化中的主将和领袖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关于胡适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胡适的故事胡适一生得过35个博士学位,照说智慧一流。
可是他当初到美国留学时,却被三十多种苹果树难倒,因而改行——胡适初到美国留学时,最先是进入纽约州康奈尔大学的农学院。
胡适在康奈尔农学院必须实习各项农事,包括洗马、套车、驾车等,还要下玉米田。
胡适对这些还都有兴趣,也可应付,可是到了苹果分类时,胡适却十分烦恼。
三十多种苹果,对这些农家出身的学生来说,二三十分钟就可分门别类,弄得一清二楚;胡适花上了两个半小时,却只能分辨出20种,真是让他十分烦恼。
胡适是在宣统二年考取庚子赔款奖学金留美的,因家道中落,美国的农学院可以免学费,故学农以节省学费接济家庭。
既被苹果难倒,自知不是学农的料子,便转学历史、文学,后日方得成名,正应了那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袁同礼考证过胡适的学位,胡适共得博士学位36个,但胡适自称他有35个。
关于胡适的评价世界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余英时曾经评价胡适说:“对于这样一个启蒙式的人物,既不能用中国传统经师的标准去衡量他,也不能用西方近代专业哲学家的水平去测度他。
他在西方哲学和哲学史两方面都具有基本训练则是不可否认的。
这一点训练终于使他在中国哲学史领域中成为开一代风气的人。
”余英时评价胡适是一个启蒙式的人物,在哲学等方面有着杰出的成就。
胡适自己相比“哲学史”,他更喜欢用“思想史”,有人说他是一个行动家,因为他总是在思想的基础上行动。
胡适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就是其最好的证明。
而胡适在思想上的来源则显得十分复杂,因为他在继承中国传统思想的同时,有吸收了西方的思想。
中国近代文学家梁实秋曾评价过胡适的为人。
他说:“胡先生,和其他的伟大人物一样,平易近人。
胡适最经典十句话原文
胡适最经典十句话原文胡适,这位中国近代史上的大才子,他的学问、思想、人品都深深影响了许多人。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胡适最经典的十句话,用咱老百姓能听懂的话,说说这些话背后的意思。
1. “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
”胡适常说,做学问就像破案一样,得有个大胆的猜测,但光有猜测还不够,你得像侦探一样,一步步去搜集证据,验证你的猜测对不对。
这告诉我们,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得有勇气去探索未知,但又不能瞎猜,得用事实说话。
2.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胡适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活法,但要想社会和谐,就得学会容忍别人的不同。
他说,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干啥就干啥,而是你尊重别人的自由,别人也尊重你的自由。
这就像是大家一块儿玩游戏,得遵守游戏规则,才能让游戏玩下去。
3. “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胡适觉得,咱们不能光嘴上说说主义、理想啥的,得实际点儿,多关注些实实在在的问题。
比如,怎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怎么让国家更强大。
他说,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4.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胡适告诉我们,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咱们别想着一下子全搞懂。
但只要咱们愿意学,每学一点新知识,都会有新的收获和喜悦。
这就像爬山一样,虽然山顶遥不可及,但每爬一步,都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5. “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胡适说,做学问得有点儿“挑刺”的精神,对大家都认为对的东西,也要敢于提出疑问。
但待人接物呢,就要反过来,对别人的小缺点、小错误,别抓着不放,得学会宽容和理解。
6.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这句话听起来挺俏皮,但胡适其实是想告诉我们,历史不是铁板钉钉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
所以,咱们看历史书的时候,得有点儿自己的判断力,别被人家牵着鼻子走。
7.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胡适是个爱说话、爱表达的人。
他说,宁愿因为说了真话而得罪人,甚至牺牲生命,也不愿意为了保全自己而保持沉默。
浅谈胡适的思想
哲学·文学·宪政——浅谈胡适的思想20世纪的中国风云变幻,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间各种各样的人物粉墨登场,为我们呈现出了一部精彩纷呈的中国近代史。
而在各种人物中,知识分子在中国近代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胡适就是其中之一。
胡适折射出上个世纪的知识分子在急剧变化的历史背景下,如何保持一份对国家和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他是我国著名的学者,他在很多领域都作出了贡献,尤其在哲学、文学和宪政方面的成就虽历经数载但光焰不熄。
一、哲学胡适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
胡适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这具有开创性的影响。
在长篇论文《说儒》中,提出“儒是殷民族教士”,“最初的儒都是殷人,都是殷的遗民”,“靠他们的礼教知识为衣食之端,他们都是殷民族的祖先教的教士,行的是殷礼,穿的是殷衣冠”;周灭殷后,“他们负背着保存入国文化的遗风”“儒是柔懦之人,不但指那逢衣博带的文绉绉的样子,还指亡国遗民忍辱负重的柔道和生观”;孔子是殷民族“悬记”而生的“救世主”,“他从一个亡国民族的教士阶级,变到调和三代文化的师儒”,孔子的最大贡献在于殷民族部落性的“儒”,扩大到到“仁以为己任”的儒,把柔懦的“儒”改变到刚毅进取的“儒”。
孔子不是“儒”的创造者,而是儒学的中兴者。
孔子的学说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强调教育和仁政,并以此来影响整个社会。
胡适“大胆假说”的观点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他的论证不够充分,不过他假设“儒”在殷时代就有了被后来的甲骨文研究判为事实。
胡适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学,他认为“孔教不能适应时势需要”,“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新思潮的意义》)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进步,“不是孔夫子之赐,是大家努力革命的结果,是大家接受一个新世界的新文明的结果。
只有向前走是有希望的,开倒车是不会成功的。
胡适最有名的十首诗
胡适最有名的十首诗胡适(1891年-1962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文学创作中广泛涉猎,并以其独特的诗歌才华而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在胡适的众多诗作中,有十首被公认为他最有名的作品,这十首诗通过多种题材和风格展示了胡适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第一首诗《岱岳归来瞻众山》是胡适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胡适在家乡山水间游历时的心境和思考。
他以山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追求和内心的坚定。
通过描绘山川的壮丽景色,他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第二首诗《牧童诗》是一首充满童心和感人情感的作品。
胡适以一个牧童的视角,描绘了边疆草原上牧童的艰辛生活,和他们内心的纯真和智慧。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胡适对普通人的赞美和对人性的思考。
第三首诗《凉风有信》是胡适的哲理诗之一。
这首诗以凉风的形象表达了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胡适通过凉风传递的信息,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
这首诗的开篇就令读者沉浸在胡适思辨的哲学境界中。
第四首诗《秋夜雨声》是胡适笔下一幅温馨而凄美的画卷。
诗人通过描绘秋夜的雨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恬静的境界。
他以诗情画意的笔触,表达了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并透露出对情感的思考和释放。
第五首诗《夜雨寄北》是一首意境深远的抒怀之作。
胡适以夜雨之声寄托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抒发了内心的孤寂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诗人在行间流露出对家乡故乡的挚爱和对亲人的牵挂。
第六首诗《悼念廖仲恺先生》是胡适的悼词之一。
这首诗是对胡适的好友廖仲恺的追思和怀念,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思念和敬意。
胡适通过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哀思,表达了对廖仲恺生命的敬仰和无尽的哀悼之情。
第七首诗《献给陈独秀的诗》是胡适献给陈独秀的嘉德斯导航船的诗作。
这首诗揭示了胡适对陈独秀人格与事业的肯定和支持。
胡适在诗中赞颂陈独秀的牺牲和贡献,表现了对他的深情赞颂和真挚的敬意。
著名诗人胡适生平简介
著名诗人胡适生平简介胡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诗人,也是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下面是为你搜集胡适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胡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家、哲学家、诗人、学者。
他是安徽绩溪人,原名叫做嗣穈,字希疆,后来改名胡适,字适之。
他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是自由主义者,实用主义者。
他是我国文学成就的代表人,代表作品有《胡适文选》、《文学改良刍议》等,在1939年胡适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这是一个对于文学者的肯定。
后来他领导了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改革。
胡适的父亲叫胡传,是台东直隶州知州,崇尚文学,著有《台湾纪事两种》,胡适有现在的成就也是受到他父亲的影响,胡适跟随父亲从小学习。
所以在胡适5岁时便在安徽绩溪的私塾上学,后在其他学堂求学。
在胡适接受早期的西方教育时,就有了很大的兴趣,后来又受到梁启超、严复等人的影响,开始接受新思想。
1915年,胡适到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并且接受了实用主义哲学思想,这是杜威的哲学。
回国后,先后任职了北京大学的教授兼校长,加入《新青年》编辑部,胡适是白话文和文学改良的倡导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胡适的一生功成名就,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和爱戴。
胡适逝世后,他的墓志铭由著名学者毛子水提笔,金石家王壮也为胡适书写。
2010年,我国文化部部长蔡武抵达台湾后,第一件事就是去胡适的故居参观,还去胡适墓园哀悼和前去观看胡适铜像。
从这些可以看出胡适在我国当今社会的影响力还是十分显著的,大家对于胡适是非常尊重的。
胡适与新文化运动关系新文化运动指的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由当时一批接受了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进步青年所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一次思想革新和文学革命运动。
这次运动的开端是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之后改名为《新青年》),在杂志上刊载文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和专制。
这场运动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它在客观上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解放了大众的思想。
胡适的经典名句
胡适的经典名句胡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的言论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胡适的十个经典名句:1. 人生的价值,即在于使生命变得富有意义。
胡适认为,人生的价值不仅仅是追求物质财富和享受,更重要的是使生命变得富有意义,通过追求真理和进步来实现自我价值。
2. 只有不断进取,才能不断超越。
这句话表达了胡适对进步和超越的重视。
他认为,只有不断进取、不断学习和改善自己,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取得更大的成就。
3.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句名言表达了胡适对包容和宽广胸怀的理解。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包容心和宽广胸怀,才能接纳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实现真正的发展和进步。
4. 自由是最大的幸福。
胡适认为,自由是人类最重要的权利和价值,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人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和追求自己的幸福。
5. 知识是力量,学问是光明。
这句话强调了知识和学问的重要性。
胡适认为,只有通过知识的积累和学问的修养,人们才能获得力量和光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6.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这句话表达了胡适对文化的看重。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其灵魂,只有通过发展和弘扬自己的文化,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7. 不思进取,就意味着退步。
胡适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思进取,就意味着退步。
只有持续地追求进步和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8.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这句话表达了胡适对书籍和阅读的重视。
他认为,通过阅读书籍,人们可以获取知识和启迪,实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9. 知识就是力量,也是财富。
胡适认为,知识不仅是力量,还是财富。
只有通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人们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和创造更大的财富。
10. 人类的希望在于教育。
这句话表达了胡适对教育的重视。
他认为,教育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关键,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和成就。
以上是我为您整理的胡适的十个经典名句。
这些名句不仅体现了胡适对自由、进步、知识和教育的重视,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意义和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南渡北归中的胡适的主要精神品格
南渡北归中的胡适的主要精神品格胡适,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众多青年学子的楷模。
南渡北归是他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他展现了许多主要精神品格的时刻。
胡适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品格。
在南渡北归的时期,胡适面临着巨大的选择和困惑。
他秉持着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坚定地选择了离开北大,赴美留学。
这一决定凸显了他的独立思考和勇于冒险的品格。
在美国,胡适接触到了西方现代思想,他不仅学习了西方文化,还通过与西方学者的交流,发展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品格,使他能够超越传统观念,站在更高的层面看待问题。
胡适具有开放包容的精神品格。
在北大任教期间,胡适提倡“白话文运动”,主张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替代传统文言文。
这一主张遭到了保守派的反对,但胡适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立场。
在南渡北归后,他在美国广泛接触到了西方文化,深受启发。
他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进步的基石,于是他主张“文化大交流”,呼吁中西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品格,使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国际主义者,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胡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的精神品格。
南渡北归后,胡适回国任教于北京大学,并积极投身于社会变革的事业中。
他主张科学、民主、自由,积极参与政治运动,致力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动荡的历史时期,胡适始终保持着对理想的坚守,不畏艰险,不言退缩。
他始终相信,只有通过现代化的建设,中国才能真正崛起。
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的精神品格,使他成为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激励着无数年轻人为之奋斗。
胡适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品格。
南渡北归后,胡适引进了西方的现代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他提倡文学的个性化和自由创作,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了颠覆性的挑战。
他的开拓创新的精神品格,不仅体现在文学领域,还体现在教育、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
他致力于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不断探索新的思想和实践路径。
胡适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胡适: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作者: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2年第06期胡适,生于1891年12月17日,卒于1962年2月24日,今年是他去世50周年。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主张白话文写作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胡适1910-1917年赴美留学并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在抗战期间,曾任驻美大使。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教他怎样思想。
胡适的墓志铭是这样概括胡适的:“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1.成为新文化运动领袖纯属偶然1917年,当时胡适还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使用白话文写作,石破天惊,引起很大反响。
后来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中透露,胡适当时写那篇文章,原是在美国主编的《留学生季报》用的,只是抄了一份给陈独秀主持的《新青年》,想不到却因此造成中国的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
胡适在1916年10月给陈独秀的信中列举了新文学的八条原则——一曰不用典;二曰不用陈套语;三曰不讲对仗;四曰不避俗字俗语;五曰须讲求文法之结构,此皆形式上之革命也;六曰不作无病呻吟;七曰不摹仿古人,语语须有个我在;八曰须言之有物,此皆精神上之革命也。
胡适成为新文化领袖纯属偶然,但提倡新文化却是必然;文章发表在《新青年》也许是偶然,但文章中新文学和新文化的主张却是胡适一直坚持的。
胡适新文学的八条原则,包括文章形式和精神内容两个方面,所谓形式的原则就是不拘形式,将文章从形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于精神内容来说,就是真情实感、独立思考、言之有物;其中还隐含着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就是形式为内容服务。
容忍与自由——胡适(20180427)
关键词内涵
容忍:容忍异己的思想、信仰等。
自由: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
度量之基础上的自由。
思考:
1.当下社会“容忍”的现实意义? 2.胡适认为不存在“绝对之是”,
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普天之人,在面临自己不喜欢,不赞同,特别 道德上反感、厌恶乃至痛恨的人和事,又有能力打 压时,试问谁会容得下来忍得住,不去打压“邪恶” 以伸张“正义”呢?孔圣人谦谦君子,一朝权力在 手,不是立马就杀了少正卯吗?那至高无上的上帝, 还动不动就对那些只拜偶像不拜他的人们,降下天 火大加挞伐呢!容忍或宽容,作为个人的修养,要 求实在太高了,不仅咱们普通人难得有那道行,不 仅人世间的至圣先师做不到,就连无所不能的上帝 也做不到!
解题:容忍与自由
容忍:
子贡问:有一言可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恕,乃如心也。” 如心,即将心比心。
—《论语· 卫灵公》
自由。
即“由自”,凡事由自己做主。爱情、婚 姻。
全文主要内容
首先,从“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
还重要” 说起,说明“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
本”。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偶然.mp3张清芳演唱
2.文史学者:
大师胡适
胡适在我国哲学史、文学史、 古典小说和古籍整理等各个领域的 研究工作中,都有重要成果。主要 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白 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红楼梦》开创考据派)、《胡 适文存》等。
1.认识胡适对近代中国的 影响。 2.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动 机,体会容忍与自由的 关系。
教学重点
青年说观后感
青年说观后感青年说是建国以后的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它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对于揭示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以及表达青年的意识状态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小说中所呈现的青年的成长经历所感动,也对于青年的责任和担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说的主人公胡适是一个富家子弟,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在外界看来是一个幸福无忧的年轻人。
然而,他内心的无所适从和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封建道德观念的怀疑却一直困扰着他。
这种内心的冲突使得他再也无法满足于享受富裕的家庭生活,而是开始了一段追求自由和真理的旅程。
小说中的胡适代表了一代追求自由和进步的青年,他们渴望摆脱束缚,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在这个过程中,胡适经历了种种磨砺和困难,但他从未放弃对于真理的追求。
他通过去外国留学、参加革命活动等一系列行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这种追求自由和真理的精神激励了很多当时的青年,也成为了他们的标志。
我认为,小说在揭示社会现实方面做得非常好。
通过描写青年面临的种种困境和压力,小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
封建的旧社会制度以及传统的道德观念让青年们感到束缚和无力,他们迫切地想要改变现状,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种种社会现象使得我对当时的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认识到了当代青年应该有的责任和担当。
同时,小说还揭示了青年的内心世界。
在胡适的成长过程中,他不断地思考自己的处境和责任,最终找到了自己想要走的道路。
这种内心的探索和追求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明白了青年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的困惑和迷茫是正常的,只有坚持自己的信念,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同时,在追求自己的理想的同时,青年也应该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青年说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作品。
通过揭示社会现实和青年的内心世界,它对我们这一代青年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像胡适一样,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且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的内心世界
读《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有感
11历史2班110305242 朱仁仲在此之前,由于自己学识疏浅,很少听说罗志田先生的大名,以至于甚少拜读他的名作,后来在郭老师的推荐下,开始了一场文化之旅,罗先生为我开启了一扇文化之门。
自我感觉他对文化的研究甚是透彻。
写的大部分文章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写作方法,用比较深刻专业的语言写着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
同时他有留学经历,经常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较,从深一层次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或许他的文章比较难以读懂,只是因为高度概括的语言,另一个视野的升华,多读几遍或是明白了解。
我们都知道,近代中国所遭受的苦难,从以前的泱泱大国到后来让列强任意宰割的传统落后国家,其中有无数的酸楚。
当近代人士洒热血,攻破重重困难,找寻一条富强、文明之路的时候,我们泪眼盈眶,只是因为,那是这样的一个时代,痛并努力着。
近代中国是如年幼的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受到欺负与打击,但是这小孩又有着不屈的意志与反抗的精神。
受的欺负愈多,打击越深,才得以更加坚强。
因此,不断努力锻炼自己,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提高自己。
但是,从少年到成年人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不断反思,不断学习,汲取经验和教训,等自己终于长大的那天,有着无穷的智慧,强健的体魄,广博的知识,才能立足于那个动乱的世界。
近代中国在列强坚船厉炮的打击下,传统思想开始了双重的觉醒。
一方面是自己的清醒,知道那些三纲五常,旧的伦理道德已经无法撑起即将倒下的旧中国。
另一方面是西方的思想,文化的催醒,不断影响着中国有识之士。
那些人开始了一系列的探索,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洋务运动,学习技术,器物。
再到康梁等人的维新变法,学习西方制度,中国开始逐渐走上一条近代化道路,终点在前方,需要的是努力坚持,遗憾的是未能到达终点就已经倒下了。
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伦理纲常的传统深入人心,刻入骨髓。
想要一下消除旧思想,接受新思想,难于上青天。
因此要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开启文明时代。
罗先生的《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重于再造文明,从一个文化的视角去分析胡适,探索胡适别样的内心,从胡适的作品去了解胡适的时代,然后从胡适的身上找出那时代文人的影子,甚至的反映整个时代的文化走迹。
此书难得可贵之处,在于不只是讲述胡适的经历,而是用大篇幅的分析和议论来说明胡适背后的时代,文明的重启。
罗志田在写胡适之前,写了当时近代中国的大背景,西学东渐的盛行,以及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和激进分子开始学习西方的文化和思想。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界开始了内斗,保守派和新兴派的长期论战,不断促进着双方去了解西方文化,找到传统文化中不足的地方,加以改正。
同时又找出西方文化不适应中国的方面,
然后去除之,最终得以在大众中宣传。
胡适留给中国人的政治遗言中的一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而这一句话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胡适重名,这与他小时候的经历分不开。
胡适从小生活在大家庭中,又由于父亲早逝,只能和后母生活在一起,为此,他肯定受了不少委屈和冷落,但是真是这样的背景,造就了胡适内心强烈冲击感,想有所成就,一飞冲天的愿望。
但同时又不得有孤僻和狭隘,甚至有一种有些事情可以放弃的心理。
因为在不被人关注的世界,就算你失败了,别人也很少谈及,所以你可以重新再来。
正是这些性格,才有了胡适去上海求学,转学的事情。
当然有一部分自己不适应学校的原因,而多一部分的原因则是,熟悉了一个地方,大家都认识了,心里逐渐少了那份成就感,因此想重新找一个突破口,开辟新的世界。
在当时大都市的上海,给胡适的影响是深刻的。
罗志田先生的讲述则很好地表现出了胡适初入繁华世界的惊异以及进一步的落寞之感。
正是一个乡村小孩不受人重视甚至歧视,才会有了自己默默努力,一步步往上走,有一天,一鸣惊人。
当时在上海,复杂的地方,有着各种思想的碰撞,以及新式生活不断影响着胡适,使他原本的传统思想受到明显冲击,开始向西方思想走近。
同时想更进一步开开眼界,更深一步了解西方,让他产生了强烈的留学愿望。
在留学期间,胡适内心深层次的诟病又展现出来,转专业、
转学,这一系列的活动,则很好的证明了胡适的不稳定性,以及各方面都想涉及的心理,太过于想让别人知道自己。
当然也认为一切可以重头再来。
这无疑影响了胡适的一生,同时也使得胡适终究没有一个突破的地方,唯一让世人称赞的无疑是新文化运动的引导者。
但那时自己有着重要的留学背景,还有和陈独秀等关系密切,还有顺应当时的潮流,写一些文章,倡导白话文,而白话文又是胡适擅长的。
这个成就并不是属于真正自己的,以至于到最后大家只记得胡适之名,却不知胡适之实。
而在留学期间,最让他满意的是演讲水平的提高,好像去留学是为了学习用英语演讲的本领似的。
其他成就在罗先生的书中并未过多的讲述。
而那段时间胡适也感受到了中国与美国的明显差别,同时也使得他深受多样思想的影响。
我们都知晓,开启文明风气之最好的力量是学生,而学生又最容易受老师的影响。
但遗憾的是,胡适到北大去任教,并没有过多的影响学生。
因为胡适所讲的哲学,虽然方式新颖,敢于突破,但是并没有将自己的留学所学所想,给予学生。
任教不久,又涉足于政治生活,这其实是一个学者最大的错误,因为政治和学术交织一起,难以擦出火花。
此时在文艺界名声大震的胡适,转战政治界,本以为可以开辟新的天地,但是没有。
他没有选择与时俱进,依旧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奇怪的是,他又不是完全封闭自己,似乎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物体,多方面都涉及其中,但是发光发亮的地方较少。
在激流勇进的青年潮流中,胡适从一
开始的引导者,到落后者。
“五四”成就了胡适,作为新思潮的代表,自由主义的领军人物。
却在新文化之后,他将青年带上了道路,然后却不管了,让他们自己寻找方向。
还有他和北洋政府的纠缠,使他更加成为大众议论的对象。
民初世风的转变太快,而深刻影响着胡适的梁启超,都明显感觉到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壮年时不得不功成身退,专注于讲学和著书。
而胡适去背离青年引领的社会潮流,越走越远。
抗日战争胜利后,胡适又一时找不到方向,夹杂在中共和国民党之间,即希望中共实行美国的“两党之治”,希望和平建国,提倡自由主义,又不喜欢国民党的统治方式,结果呢?两面都没有讨好。
他想在中国的传统老树上嫁接自由主义的新枝丫,将他信奉了大半生的自由主义本土化,希望更多的人接受这一理念。
他一辈子致力于将自由主义引入中国的努力,至此接近尾声,即将失去的痛苦已萦绕在他的生命周围。
他曾说过:“毛润之,我和他熟悉。
我可以写信给他,不要打仗。
至于共产党那里,我不会去。
两害相权取其轻,我愿意留在蒋的一边。
”因为在蒋介石那里,是自由多少的问题,而在毛泽东那里是自由有无的问题。
同时胡适希望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中央政府,但又仍努力在维护中央政府的同时尽量争取有限的自由和民主。
可事实胡适在台湾那边并不是那么受欢迎。
或许之前和中共走的比较近的原因,也有自己的独特不能迎合台湾当时的社会现状,无奈只有一身躯壳之名,却没有真正的作为。
他始终希望他的祖国,他的民族在他所构想的现代世界在任何方面都不落人后,当然也包括言论方面。
胡适的多数努力到头来,各方面都涉及却没有真正的建树。
这与他所处的新旧中西杂处的时代有关,而他也是一个由一个传统的士蜕变到新兴的知识分子,但是他又习惯于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
不仅向往特立独行,又好与各方面交织,故与那个时代有意无意间保持着若即若离的状态。
罗先生笔下的胡适,丰富而精彩,有遗憾有惊喜。
在一定程度上,作为精神领袖的他,有着一种风和细雨,润物无声的力量。
在权力格局之外对青年、对世道人心产生某种内在的影响,哪怕不能左右时局的变迁,王朝的更迭。
但是,你可以否定他的过去,却要相信他的未来。
他没有将自己的才华回归到与他相宜的学术领域,而感到后悔莫及。
时间已经不等他了,他再也没有机会了,但是他播下的那些小小的种子没有在大地上灭绝,春风过后,又会复活。
多少年后,人们默然回首,胡适还微笑着,站在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