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书写人:陈灵钢什么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就是爱动脑筋,善动脑筋的习惯。也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有效方法。我们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内容。以此所形成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形式,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学习中来,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讲与练有机的融洽,激发学生学习的智能潜力,拓展学生的广阔知识面呢?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地、独立地、有序地展开解决问题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从生活实际,社会实际积出发,广泛累新知识,探讨新问题,养成开动脑筋找窍门的习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
我们数学课所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新教材,该教材彻底改变了以前那种“三脱离”内容。它从学生接触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探索。开动大脑想问题,储存知识,积累经验,让每个学生在一节课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因此,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与学生的知识情趣的提高,学习态度的转变相互依存。按问题情境——建立模式——解决应用的方式,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学习不再被动被动的接受,所学数学知识不再陈旧的填鸭式教育,而是他们能自觉地参与探讨和交流,养成良好的,有逻辑性的思维习惯,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都有着现实的意义。在教学中,我们从这几点上进行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
一、重视学习方法,引导有序思维
数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感官去观察问题,动脑筋去思索问题,养成善想,善问,善估,善猜,有序的良好思维习惯。为此,对学生参与探讨交流时,要使他们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进行有序的思维活动。以前的课堂强调大量地训练,按照教师备课的教案安排学习。形成例题讲解——习题演练——作业布置的模式进行教学活动。课堂讨论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流于形式的过程。为了巩固其所学知识,很多情况下是让学生反复地练习,使之掌握运算技能从而形成单一的思维习惯。而现行教材则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探究模式——理解应用知识。以人为本,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和主人。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他们在观察,操作,猜测,反思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过程,获得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在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操作,引导讲解,修正等程序,开展有序的思维探讨。首先让学生观察统计表中关于第一小组同学单手双手投球的情况,由于统计表观察的不方便,需要绘制条形统计图,同时思考交流明确要绘在一张统计图上,并进行绘制。进入主题,怎样绘制:先注意统计图的名称,横轴表示的投球的人(投球者),需要的格数,纵轴表示的是投球的距离单位(米),纵轴一格代表的是多少,怎样思考的(估计数的范围:例最远是13米,最近是9米,数据特点十分位都是0或5,从而确定一格代表0.5米)再进行每个同学单手双手投球距离的绘制,最后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要有图标注解。之后进行自我图表的修正。这样的教学活动的引导,就会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有序的思维习惯。
二、运用图形语言,引导解题思维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但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而且还充分利用图形语言,将一些抽象而难于理解的数学概念和内容,直观而形象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其问题。图形语言把静态的教材,在课堂活动中变成动态的过程,它在数于代数、图形空间、百分数与统计,实践与综合运用等内容上,对启迪学生有序思维和创新能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过程中以问题为核心,以活动为主线都应把图形语言作为学生理解问题的基础内容。让它紧密结合操作活动,利用数感和符号感从多种角度提供为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导解决问题的思路,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开发其创造的思维能力。我们在教分数乘法意义时,充分运用了图形语言,采用折一折的方法,借助图形语言来探索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分数时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分数乘整数时分子乘整数,分母不变的道理。然后将符号×与折出的图形,运算相比较。理解计算方法和符号语言是相同的意义,体会数形结合思想,运用平面图形或线段来进行思维活动。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算一算等活动,都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有序思维。理解数学上的概念,计算方法,运算程序,使之对学习数学有良好的兴趣和信心。
三、善待学生错误、引导创新思维
在课堂操作活动中,每个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认知水平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教师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和偏差,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因为在整个学习进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思索,始终处于高度集中的思维状态,出现错误和偏差是有可能的。在这种时刻,我们应当保护学生的自信心,鼓励有序思维,把暂时出现的差错,视为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把否定的态度转变为理解的态度。善待学生的差误,等待他去纠正、反思,允许他有理解思考过程,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运用多种形式的操作方法去检验总结差错的原因,把失败变为走向成功的动力,把纠正差误引导到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上来。在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知识上坚定不移的前进。曾经,我教过这样一个学生,在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工厂计划投资300万元修建一座厂房,实际比计划投资节省了30%,节省了多少钱?”他这样写到300×(1-30%),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告诉我因为节省了30%。我说,你能在看一看吗?问题是什么呢?哇,我错了,我知道我算的是什么了“哎,真倒霉!”,后来,这孩子学习更好,更爱和老师一起探讨问题。学生出现了错误,并非就只有漫骂,责备才能解决问题,多一颗宽容慈爱的心,善待学生错误,更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成绩,活跃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始终贯穿在课堂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结合现实的有序引导,又要关注持之以恒的思维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这对适应未来学习与生活都有极其现实的意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应该深入探究,让学生找到成材的捷径。
2018.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