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极昼和极夜的解释》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出现在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的第4.8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极昼和极夜。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倾斜角度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影响。
此外,本节课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地球的运动和自然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公转产生的极昼和极夜现象,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具和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同时,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倾斜角度,掌握极昼和极夜的产生原因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地球运动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倾斜角度;极昼和极夜的产生原因及特点。
2.难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极昼和极夜现象。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4.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3.环境:宽敞的教室,良好的网络环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公转的动画,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运动特点。
教科版科学五下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极昼和极夜的解释》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两极地区在一年中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原因。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关系,以及地球倾斜角度对极昼极夜现象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运动知识,如自转和公转,但对于地球倾斜角度和极昼极夜现象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进一步理解极昼极夜现象的形成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倾斜角度对极昼极夜现象的影响,能够解释为什么两极地区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奇妙和科学的力量。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倾斜角度对极昼极夜现象的影响。
2.难点:如何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极昼极夜现象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极昼极夜现象的形成原因。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共同得出结论。
3.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图片,直观地了解极昼极夜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或地球图片2.PPT或黑板3.教学课件4.讨论小组的划分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球运动知识,如自转和公转,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地球仪或地球图片,呈现极昼极夜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一现象。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极昼极夜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极昼极夜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极昼极夜现象的形成原因。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上台,用地球仪或手势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极昼极夜现象的形成原因。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极昼和极夜现象的产生原因。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球倾斜角度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的运动和自然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理解可能仍停留在表面,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操作来进一步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的产生原因。
2.使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球倾斜角度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地球倾斜角度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影响。
3.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极昼和极夜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场景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极昼和极夜现象。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插图,用于课堂展示和讲解。
2.准备实例,用于解释和展示极昼和极夜现象。
3.准备课堂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插图,引导学生关注极昼和极夜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球倾斜角度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影响。
通过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实例,分析并解释其中的极昼和极夜现象。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科版
第三十二课时教学内容: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过程一方法: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情感态度观价值观: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会出现很多令人奇怪的现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阳就会挂在天空几个月而不落下,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会连续几个月不见太阳,北极中心地带的黑夜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
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
2、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极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长达半年!我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夜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
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2、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1)思考: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示意图等材料,我们怎样能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2)学生分组实验。
(3)全班交流。
(4)小结。
三、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2、交流。
四、总结延伸:1、交流并记录:(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4)地球的运动出生了哪些自然现象?2、延伸拓展:我们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哪些问题?板书设计: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四 地球的运动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优质课教学设计_117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8课。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地球运动的已有知识基础上,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对极昼极夜现象进行解释。
书中也提供了一些解释的方法,包括做模拟实验、直观模型演示、画示意图等,希望能给学生一些启示。
这些解释都能让学生认识到:因公转中地轴是倾斜的,导致北极圈始终都处于阳光照射中,即便地球自转也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只会出现白昼现象。
学生的表述也许不会这样严谨,但如果学生用文字、图示或模拟实验表示出极昼现象就可以了。
教科书还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探究地轴倾斜角度变得更大时极昼发生的范围。
借此,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极昼或极夜发生的主要原因,而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地轴倾斜角度的意义,这对认识地球运动、四季、极昼极夜、地球上的生物等都至关重要。
最后,应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总结。
这个总结,是概念的升华过程,也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思维过程。
让学生重新梳理地球运动及其关联现象。
这将是一个评价学生本单元学习情况的良好时机。
本课共有三个内容:第一部分:极昼和极夜现象,第二部分: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第三部分:我认识了地球的运动。
本节课我对教材处理:两课时(前两部分和后一部分)【学情分析】通过近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地球的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方法(主要是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主要是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去探究。
学生对于极昼极夜的认识可能是非常粗浅、片面的,也许也感觉到了它与地球公转、自转、倾斜有关,但很难把三者综合考虑去分析。
因此,本课要强调综合运用知识,全面分析。
【设计意图】整节课以探究极昼极夜现象形成原因为线索,让学生运用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方法,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最终得到科学、全面的解释。
注重应用反证解释的方法,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历思维的加工和提升,提高空间想像能力,构建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五年级科学下册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教科版
教案:五年级科学下册《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目标:1. 理解极昼和极夜的概念。
2. 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原因。
3. 能够描述极昼和极夜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重点:1. 极昼和极夜的概念。
2. 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原因。
3. 极昼和极夜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原因。
2. 极昼和极夜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图解或视频资料。
3.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极昼和极夜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听说过极昼和极夜吗?它们是什么?”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的概念(10分钟)1. 讲解极昼和极夜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三、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原因(15分钟)1. 讲解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2. 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形成。
3. 分组实验:请学生们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地球仪上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四、探究极昼和极夜对生物的影响(10分钟)1. 讲解极昼和极夜对生物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的适应性。
2. 讨论:请学生们思考极昼和极夜现象对生活在极地地区的生物的影响,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2.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对不足之处进行讲解和辅导。
3. 布置作业:请学生们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极昼和极夜现象,并写一篇短文进行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极昼和极夜的概念、原因以及对生物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但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对地球仪的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操作的训练。
教案:五年级科学下册《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六、探索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分布(10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世界地图,标注出极昼和极夜现象出现的地区。
2. 讲解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倾斜角度对现象的影响。
五年级科学下册《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教科版)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做全面的思考和分析,并用各种方式加以证明。
教学准备
地球仪1个,手电筒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实验记录单1份
电化手段
导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教师展示地球仪这位老朋友,请学生复习回答地球运动相关知识,并介绍我们生活的地方每天都会迎接白昼和黑夜的交替,但是地球的南极和北极地区却有许多令人感到奇怪的现象,以此导入新课
二、认识极昼和极夜现象
课件出示极昼极夜图片
学生质疑,激起学生探究极昼极夜现象的欲望
三 极昼和极夜现象的解释
1、探究极昼极夜的形成
请同学们结合前几节课所学的地球运动知识,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一下,并把猜测引起极昼极夜现象的原因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上。
2、小组同学进行猜测极昼极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并汇报
六 学以致用
课件出示:
我国去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 )
A 3━5月 B 6━8月 C 9━11月 D12━次年3月
七 总结升华
板书设计:
极昼和极夜现象的解释
地球自转 公转 地轴倾斜
学生猜测汇报预设:可能会提出与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3、小组模拟实验探究
教师出示模拟实验材料:地球仪 手电筒,并提问:实验材料分别模拟的是什么?
同时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南极北极分别在哪?
(2)地轴指向哪里?
(3)看到什么现象时说明出现了极昼?
(4)看到什么现象时说明出现了极夜?
小组同学综合运用地球运动知识,实验探究极昼极夜是怎样产生的,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学生开始实验操作,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各小组汇报实验结论,并汇报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四 地球的运动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优质课教学设计_154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是教科2001课标版第四单元第8课内容。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地球运动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及做模拟实验、直观模型演示等多种方法对极昼极夜现象进行解释,让学生认识到:因公转中地轴是倾斜的,导致北极圈始终都处于阳光照射中,即便地球自转也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只会出现白昼现象;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和极昼现象。
本课是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总结,它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极昼或极夜发生的主要原因,而且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地轴倾斜角度的意义,对认识地球运动、四季、极昼极夜、地球上的生物等都非常重要。
二、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地球运动的学习,学生对于地球运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极昼极夜现象进行解释,学生对于极昼极夜的认识可能是非常简单、片面的,他们口头表述可能不会那么严谨,但如果运用文字、图示或模拟实验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极夜就比较容易学了。
三、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3、能用模拟实验、直观模型演示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四、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的特点来解释极昼极夜现象。
2、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五、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简、有关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涂有不同颜色中间有孔的硬纸板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极昼极夜教学图片,学生观察。
2 、教师提示:北半球到了夏季时,太阳就会常常挂在北极天空不会落下,北极中心地区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会连续几个月看不见太阳,北极点附近有半年的时间都处在黑夜之中。
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
(板书课题)(二)、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1、地球是一个球体,极昼和极夜现象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四 地球的运动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优质课教学设计_35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8课。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地球运动的已有知识基础上,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对极昼极夜现象进行解释。
书中也提供了一些解释的方法,包括做模拟实验、直观模型演示、画示意图等,希望能给学生一些启示。
这些解释都能让学生认识到:因公转中地轴是倾斜的,导致北极圈始终都处于阳光照射中,即便地球自转也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只会出现白昼现象。
学生的表述也许不会这样严谨,但如果学生用文字、图示或模拟实验表示出极昼现象就可以了。
教科书还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探究地轴倾斜角度变得更大时极昼发生的范围。
借此,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极昼或极夜发生的主要原因,而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地轴倾斜角度的意义,这对认识地球运动、四季、极昼极夜、地球上的生物等都至关重要。
最后,应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总结。
这个总结,是概念的升华过程,也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思维过程。
让学生重新梳理地球运动及其关联现象。
本课共有三个内容:第一部分:极昼和极夜现象的概念,第二部分: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第三部分:我认识了地球的运动。
学情分析通过近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地球的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方法(主要是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主要是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去探究。
学生对于极昼极夜的认识可能是非常粗浅、片面的,也许也感觉到了它与地球公转、自转、倾斜有关,但很难把三者综合考虑去分析。
因此,本课要强调综合运用知识,全面分析。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过程与方法:用模拟实验、直观演示、画示意图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但所有的解释都需要证据的支持,全面分析。
2.在活动中培养主动探究,小组积极合作的态度。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教科版
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目的: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3、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4、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会出现很多令人奇怪的现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阳就会挂在天空几个月而不落下,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会连续几个月不见太阳,北极中心地带的黑夜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
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
2、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极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长达半年!我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夜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
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2、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1)思考: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示意图等材料,我们怎样能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2)学生分组实验。
(3)全班交流。
(4)小结。
三、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2、交流。
四、总结延伸:1、交流并记录:(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4)地球的运动出生了哪些自然现象?2、延伸拓展:我们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哪些问题?板书设计: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地球自转公转地轴倾斜。
五年级科学下册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教科版
教案:五年级科学下册《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目标:1. 理解极昼和极夜的概念。
2. 掌握地球公转和自转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影响。
3. 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教学重点:1. 极昼和极夜的概念。
2. 地球公转和自转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示意图的绘制。
2. 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地球仪。
3. 纸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课件展示极昼和极夜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极昼和极夜吗?”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的概念(10分钟)1. 讲解极昼和极夜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和自转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影响。
2. 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地球公转和自转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影响。
三、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示意图的绘制(10分钟)1. 讲解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2. 学生分组合作,绘制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示意图,展示并讲解示意图。
四、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10分钟)1.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解释。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极昼和极夜的概念及地球公转和自转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影响。
2. 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哪些与地球公转和自转相关的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讲解、分组讨论、示意图绘制和拓展思考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极昼和极夜的概念,掌握地球公转和自转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实验探究:地球的自转与极昼极夜(15分钟)1. 准备一个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太阳的光照。
2.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极昼极夜现象,并记录下来。
3. 改变地球仪的自转方向,观察极昼极夜现象的变化。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四 地球的运动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优质课教学设计_123
1、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2、用模拟实验、直观演示、示意图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解决
办法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可是在地球上有个地方太阳长达半年时间不落,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地方吗?这节我们就来学习第四章第八节《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师板书课题)。
自
学
学生展示
释放潜能
1、北半球夏季时,太阳长挂在北极天空就是不会下落,北极中心的地区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时间,我们把这样的现象称为极昼。
2、北半球冬季时,几个月见不着太阳,北极点附近有半年时间都处在黑暗之中,人们把这样的现象称之为极夜。
3、模拟实验(学生演示)
4、画出地轴、晨昏线、南极圈、北极圈、赤道,标出南北极极昼极夜情况.(课上展示)
2、造成极地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地球是倾斜的
3、如果地轴的倾斜度再大一些,将要产生的现象是( )
A、极昼现象发生的范围变大 B、 极昼现象发生的范围变小C、极昼现象发生的范围不变
4、科学家会选择在北半球( )季在南极考察
A、春 B、夏 C、秋 D、 冬
5、地轴与地球轨道面之间是( )
通过学习,学生对于地球的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方法(主要是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主要是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去探究。学生对于极昼极夜的认识可能是非常粗浅、片面的,也许也感觉到了它与地球公转、自转、倾斜有关,但很难把三者综合考虑去分析。因此,本课要强调综合运用知识,全面分析。
2、请用阴影在图中表示不能被照亮的部分。
小
组
讨
五年级科学下册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教科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8.极昼极夜的解释
一、教材简析及学情分析: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8课。
本单元重在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最终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是单元最后一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地球运动的已有知识基础上,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对极昼极夜现象进行解释:极昼极夜现象与地球自转、公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通过近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地球的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方法(主要是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主要是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去探究。
学生对于极昼极夜的有一定的认识,但是非常粗浅、片面的,也许也感觉到了它与地球公转、自转、倾斜有关,但很难把三者综合考虑去分析。
因此,本课要强调综合运用知识,全面分析。
另外,在本课最后一部分是本单元科学概念的综合回顾,教师可以做为一个练习让学生当堂回顾,帮助学生掌握并利用一些未解之谜让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中的《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极昼和极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极昼和极夜的成因,以及它们对北极熊等极地生物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科学原理,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和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于地球公转产生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同时,学生对于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较高,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并了解它们对极地生物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探究极昼和极夜的成因,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感受自然现象的神奇,增强对科学的热爱,培养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公转产生的极昼和极夜现象。
2.难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成因及其对极地生物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
2.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极昼和极夜现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图片、视频等。
2.道具:地球仪、卡片等。
3.学习资料:关于极昼和极夜的科普文章、案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现象。
提问:“你们听说过极昼和极夜吗?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呢?”2.呈现(10分钟)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解释地球公转产生的极昼和极夜现象。
呈现极昼和极夜的成因及其对极地生物的影响。
第8课《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8课《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地球运动的已有知识基础上,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对极昼极夜现象进行解释。
书中也提供了一些解释的方法,包括做模拟实验、直观模型演示、画示意图等,希望能给学生一些启示。
这些解释都能让学生认识到:因公转中地轴是倾斜的,导致北极圈始终都处于阳光照射中,即便地球自转也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只会出现白昼现象。
学生的表述也许不会这样严谨,但如果学生用文字、图示或模拟实验表示出极昼现象就可以了。
教科书还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探究地轴倾斜角度变得更大时极昼发生的范围。
借此,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极昼或极夜发生的主要原因,而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地轴倾斜角度的意义,这对认识地球运动、四季、极昼极夜、地球上的生物等都至关重要。
最后,应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总结。
这个总结,是概念的升华过程,也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思维过程。
让学生重新梳理地球运动及其关联现象。
这将是一个评价学生本单元学习情况的良好时机。
【学情分析】通过近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地球的运动方式有自转和公转,对探究的方法(主要是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也有了一定的熟练掌握,本课主要是综合运用前面所学到的地球运动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
学生对于昼夜的认识比较深刻,但是对于极昼和极夜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的认识可能是非常粗浅、片面的,也许只感觉到了它与地球公转、自转、地轴倾斜有关,但很难把三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去分析。
因此,本课的学习中在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探究科学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要综合运用知识,学会全面分析,提升准确解释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过程与方法:用模拟实验、直观演示、示意图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但所有的解释都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18-教科版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极昼极夜的解释》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8课,这一单元重在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最终认识到地球在自西向东(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地球运动的已有知识基础上,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对极昼极夜现象进行解释:极昼极夜现象与地球自转、公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经过对教材的解读和理解,我们确立本课以探究极昼极夜现象形成原因为线索,运用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方法,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最终得到科学、全面的解释。
希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历思维的加工和提升,构建比较完整的科学概念。
学情分析通过这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地球的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方法(主要是模拟昼夜的交替以及四季的成因实验、画示意图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主要是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去探究。
由于是农村孩子有些课外知识还是比较匮乏,同学对于极昼极夜现象了解很少,虽然前几课对昼夜的交替以及四季的成因等知识进行了学习,但把几种共同的因素放在一起探究极昼极夜的成因理解起来还是很抽象,因此,本课教学强调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认知和用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方式,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形成作出全面分析。
科学概念:1.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过程与方法:用模拟实验、直观演示、示意图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但所有的解释都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全面分析。
2.在活动中培养合作互动,主动探究的能力态度。
教学重点:学生能运用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方式,认识到极昼极夜现象与地球的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三者共同作用)。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极昼极夜现象做全面的思考和分析,并用各种方式加以证明。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四 地球的运动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优质课教学设计_204
《极昼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八课《极昼极夜的解释》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科学词汇:地球公转、自转、地轴倾斜角(二)过程与方法: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科学方法:模拟实验(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核心价值观:合作探究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
教学流程:复习日夜产生的原因——极昼极夜现象的认识——解释极昼极夜现象——模拟实验验证——汇报,再解释极昼极夜现象——小结——单元小结。
教学过程:一、复习昼夜形成的原因:前几节课,我们了解到我们习水不但有昼夜变化,还有四季变化,现在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我们这里为什么会形成昼夜现象?学生上台来解释。
二、极昼和极夜现象的认识:不过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了这些相片(出示南极的极昼相片并介绍),这是我国考察队员在南极的午夜时分拍到的,你观察一下,那里的午夜与我们习水有什么不同?在南极,这样的情况会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长达几个月甚至半年,同时有时长达几个月时间都不能看到太阳,科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极昼和极夜。
(出示有关极昼和极夜的图片让学生欣赏)三、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1、我们知道由于地球的自转可以形成昼夜交替现象,那为何南极还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呢?你觉得会有哪些原因造成的?学生猜测,汇报:教师板书:2、模拟实验来验证我们的解释:你认为哪一种最有可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模拟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你的结果。
(学生小组活动)3、汇报你的解释,展示小组验证的过程。
其他同学对他们的解释和验证进行讨论,并对于问题进行质疑。
4、小结:刚才很多小组通过自己的模拟实验验证了自己小组的解释: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轴的倾斜有一定的关系。
教科小学科学下《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word教案(4)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8.极昼极夜的解释一、教材简析及学情分析:《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8课。
本单元重在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最终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是单元最后一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地球运动的已有知识基础上,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对极昼极夜现象进行解释:极昼极夜现象与地球自转、公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通过近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地球的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方法(主要是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主要是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去探究。
学生对于极昼极夜的有一定的认识,但是非常粗浅、片面的,也许也感觉到了它与地球公转、自转、倾斜有关,但很难把三者综合考虑去分析。
因此,本课要强调综合运用知识,全面分析。
另外,在本课最后一部分是本单元科学概念的综合回顾,教师可以做为一个练习让学生当堂回顾,帮助学生掌握并利用一些未解之谜让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科学词汇:地球公转、自转、地轴倾斜角(二)过程与方法: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科学方法:模拟实验(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核心价值观:合作探究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教学流程复习日夜产生的原因——极昼极夜现象的认识——解释极昼极夜现象——模拟实验验证——汇报,再解释极昼极夜现象——小结——单元小结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复习昼夜形成的原因:前几节课,我们了解到我们宁波不但有昼夜变化,还有四季变化,现在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我们这里为什么会形成昼夜现象?学生上台来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目的: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3、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4、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会出现很多令人奇怪的现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阳就会挂在天空几个月而不落下,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会连续几个月不见太阳,北极中心地带的黑夜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
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
2、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极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长达半年!我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
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
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夜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
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2、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1)思考: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示意图等材料,我们怎样能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
(3)全班交流。
(4)小结。
三、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2、交流。
四、总结延伸:
1、交流并记录:
(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
(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
(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
(4)地球的运动出生了哪些自然现象?
2、延伸拓展:
我们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地球自转公转地轴倾斜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