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合集下载

(完整版)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完整版)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亲历科学一、活动目标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好奇。

3、能从周围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

二、教学过程1、通过观察书上的“风雨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厂、“秋天里树叶为什么会飘落?”、“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三幅图,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周围事物中的奥妙产生好奇心。

通过组织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电视机提出问题的活动,训练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

2、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关于电视最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多。

3、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像,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关于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中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从而巩固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的训练。

4、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训练,教学中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学生提出问题的答案上。

很多问题的答案要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逐渐获得。

吹纸片一、活动目标能在教师指导下,对问题进行假设、实验、解释实验现象,交流、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二、教学过程1、这个活动可以两个人一组进行,一人进行实验,一人进行记录。

接着再变换角色重复一次实验。

2、这个活动的难点是对实验现象原理的解释。

由于科学地解释这个现象涉及到空气流动和大气压力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尚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因此,学生只要能说出这个现象与空气的流动有关即可。

同时,允许学生对这种现象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教师不要纠缠学生答案的“对与错”。

3、这个教学环节的重点是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通过猜测、实验、记录、思考、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大部分学生的猜测可能与实际观察到的现象不一致,这正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良好机会。

三、课后反思:2、认识自己课时安排:用2—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㈠第二课时完成活动(二) 2;第三课时完成拓展活动。

记下现在的我一、活动目标1、能找出一种办法描述现在的自己,并进行简单记录。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案是老师把所学教育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制造出的成果,是老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同时也是老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反思的文本与载体。

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冀教版三班级科学上册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冀教版三班级科学上册教案:蚯蚓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蚯蚓,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

2、通过观看蚯蚓,了解蚯蚓的外部特征以及生活习性。

3、学习用简洁的工具进行观看测量的力量。

4、培育合作精神。

5、向同学进行爱惜小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培育同学用感官和工具熟悉蚯蚓的力量。

教具预备:蚯蚓若干条、放大镜、纸、尺、玻璃瓶、长方形纸盒、干土、湿土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师谈话:在上节课我们已经用感官熟悉一些动植物,今日这节课,我们来观看蚯蚓。

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指导同学学习观看蚯蚓提问:我们怎样观看蚯蚓?同学分组争论,汇报争论结果。

评:让同学动脑思索讨论观看蚯蚓的方法,并且做好观看记录。

根据同学争论的方法观看蚯蚓。

填写观看报告。

汇报观看结果老师小节:我们大致看到了球员的身体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是什么样。

下面我们连续讨论蚯蚓喜爱生活的什么环境中。

指导同学讨论蚯蚓喜爱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让同学猜想:蚯蚓喜爱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同学设计试验证明:蚯蚓喜爱生活在什么条件下?同学分组试验,观看试验现象。

汇报试验结果:蚯蚓喜爱生活在医院潮湿的环境中。

老师小节:我们用这种方法观看其他小动物。

评:同学自行设计试验证明蚯蚓喜爱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有助于同学动手力量的培育。

教育同学爱惜小动物提问:蚯蚓对我们人类有哪些好处?同学争论,汇报争论结果。

提问: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小动物?布置作业:回家观看几种小动物,并写出观看记录。

阅读有关小动物的资料,或上网访问科学在线网站,了解有关小动物的学问。

板书设计:4、蚯蚓投影片出示几幅观看结果蚯蚓蚯蚓蚯蚓蚯蚓课后小记:本科同学通过观看蚯蚓,发觉蚯蚓的外部特征,能够运用各种感官,细致观看,观看爱好高,收到的效果好,并且能够写出观看记录,借助对蚯蚓的观看,有助于同学各项力量的培育。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反思1、亲历科学(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自己平常所经历的科学过程。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是使学生了解科学就是研究事物的规律的。

2.推理归纳事物开展的必定规律的是难点(教学打算)1.实验材料。

按课文要求打算。

2.挂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要点)1.让学生懂得要进入科学领域必须从自己开始。

2.让学生对自己的外表、特征有所了解。

3.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和记录数字。

(教学过程)一、引入活动1.通过插图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图片与插图相结合;口头与教材相结合。

2.通过演示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简单易做的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提问题,不解释为什么。

3.参考实验:挂物体吸盘、空气占据空间。

4.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5.关于电视提问题,可安排小组商量。

注意:让学生提问题,首先让学生有问题,其次能够提出问题,要给出时间、时机。

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问题的训练。

二、体验活动1.提现成问题“向两片纸中间吹气,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2.让学生自己填写“我认为〞。

3.两人一组体验,交换角色体验。

4.填写观察到的现象。

5.填写我的解释。

6.交流我的解释。

三、小结: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科学上要解释清楚的问题。

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课题。

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究,科学这一门学科将会学得更好,同学们肯定有所制造,有所制造性。

注意:重点是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不要纠缠学生答案的对与错。

2、认识自己(教学目的)1.探究过程和方法:开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比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2.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人体的遗传和变异,而且是生命最根本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3.感情态度:培养学习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科学的探究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什么是遗传和变异现象难点:什么是变异现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打算)学生自带全家福照片、投影片、性状遗传的录像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1.这两位同学的长相一样吗?有什么地方不一样?2.他们长的不一样,那他们像谁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像谁〞的问题。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含5篇)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含5篇)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含5篇)第一篇: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1、身边的材料一、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有何种材料构成的。

(2)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愿意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诉其他组。

(2)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3、科学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2)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3)能举例说明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4、STSE目标:(1)能举例说明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描述某种人造材料的主要加工过程。

二、教学重点:、正确判断出常见的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懂得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三、教学难点: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准,给物品分类。

四、教学准备: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棉布制的玩具娃娃、木椅、书、玩具小木船、塑料瓶、棉布衣服、铁制小刀、铅笔(木杆带有橡皮)、手电筒、放大镜、一小块棉布、一些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五、教学时间: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问题:教师:同学们,看你们桌子上物品中的钥匙,用力试试!会弯吗?生齐:不会。

教师:对了,它很硬,那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学生:是用铜做成的。

教师:钥匙是用材料铜制作成的。

请同学讨论一下:钥匙是铜,铜就是钥匙这句话对吗?(二)解决问题:学生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1:那钥匙是铜做成的。

学生2:铜也不能开锁啊!学生3:对,钥匙不能说是铜,它是让我们来开锁的工具,只是它由铜来做成,而铜是材料,还不能使呢!学生汇报:老师,这话错了,钥匙虽说是铜做成的,但它能用来开锁,而铜则成为材料。

教师: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多好啊!物品是由各种材料制作而成的,有一定的功能;可材料只能用来组成物品。

下面每组的桌子上有很多物品,它们是由哪些材料制成呢?我们先找出物品的材料,可以用“**是由材料**制成的”的形式进行讨论,并给这些物品按材料来分类,把物品的名称写在书的圆圈中及探究记录单中,好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教案...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教案...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教案...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教案第一单元:亲历科学1、亲历科学2、认识自己1、亲历科学一、活动目标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好奇。

3、能从周围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

二、教学过程1、通过观察书上的“风雨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厂、“秋天里树叶为什么会飘落?”、“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三幅图,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周围事物中的奥妙产生好奇心。

通过组织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电视机提出问题的活动,训练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

2、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关于电视最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多。

3、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像,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关于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中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从而巩固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的训练。

4、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训练,教学中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学生提出问题的答案上。

很多问题的答案要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逐渐获得。

吹纸片一、活动目标能在教师指导下,对问题进行假设、实验、解释实验现象,交流、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二、教学过程1、这个活动可以两个人一组进行,一人进行实验,一人进行记录。

接着再变换角色重复一次实验。

2、这个活动的难点是对实验现象原理的解释。

由于科学地解释这个现象涉及到空气流动和大气压力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尚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因此,学生只要能说出这个现象与空气的流动有关即可。

同时,允许学生对这种现象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教师不要纠缠学生答案的“对与错”。

3、这个教学环节的重点是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通过猜测、实验、记录、思考、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年级科学上册 牡丹花 3教案 冀教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 牡丹花 3教案 冀教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牡丹花 3教案冀教版
教学目标
1. 了解牡丹花的基本特征和生长环境。

2. 掌握牡丹花的种植方法和养护技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教学内容
1. 牡丹花的基本特征介绍。

2. 牡丹花的生长环境分析。

3. 牡丹花的种植方法和养护技巧讲解。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牡丹花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牡丹花的兴趣。

2. 基本特征介绍: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互动,介绍牡丹花的外形、颜色、花瓣等特征。

3. 生长环境分析:通过讨论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牡丹花适合生长的环境和气候条件。

4. 种植方法和养护技巧讲解:通过示范和实例讲解,教授学生如何正确地种植和养护牡丹花。

5.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校园内的牡丹花园,让他们亲身体
验牡丹花的美丽和种植过程。

教学评估
1. 老师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问题的提问情况,评估他们对牡
丹花的了解程度。

2. 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对种植和养护牡丹花的理解。

3. 布置小作业,要求学生描述牡丹花的外形和特征。

教学资源
1. 牡丹花的图片和实物。

2. 牡丹花的种植和养护资料。

参考资料
(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参考资料)。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学习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四周存在着很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四周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流程与方法: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看和识别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展进一步讨论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学习重点】观看和识别身边不同的材料【学习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学习预备】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学习流程】一、观看我们四周的材料1.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头学习材料,板书材料。

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

2.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

3.沟通记录的状况,看看有没有出错。

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推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

5.调查完毕后,在小组内争论以下问题:①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

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6.在小组沟通的根底上,全班沟通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二、观看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1.我们四周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方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举例说说你的想法。

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争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

3.沟通各组的记录状况,有不同意见的准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准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4.请保管好记录单,下次还要再使用。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学习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方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力量。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1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1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1、亲历科学教学目标: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地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3、能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好奇。

4、开始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

5、能从周围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1、引起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

2、培养提问题的意识,训练提问题的方法教学准备:电吹风、乒乓球、纸片、饮料瓶自制的漏斗、自来水龙头。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谈话:科学课是学什么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亲历科学。

(板书课题)2、学习新课认识图标:书上都有哪些图标,他们是什么意思?学生讨论汇报。

评:丰富感性认识,为读懂课本做准备。

演示实验:用电吹风向上吹乒乓球。

看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评:产生问题,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转入课题。

指导学生学习提问板书指导读图:第二页的3幅图表现了什么自然现象?小鼠标提出了什么问题?是用什么方式提出的?指导提问:观察每幅图的自然现象,你又想到了什么有关的问题?用为什么会或是怎么回事儿的方式提出了,写在记录本上。

巡回观察发现好的问题。

课堂交流汇报:鼓励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问题,肯定、鼓励发言者。

表扬积极参与者,表扬能写出三个以上问题的学生。

通过认识电视机,练习题问题。

关于电视,你产生过哪些问题?你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的进行讨论,把问题写在记录本上,问题越多越好。

巡回指导。

评:培养学生信息交流意识。

学生回到讨论结果,肯定和表扬各组成绩,表扬优秀小组。

指导学生尝试科学探究出示制片学习实验方法:向2片纸中间吹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1:学生实验吹纸片,指导学生记录。

指导猜测:请你猜1猜可能有什么现象发生?把你的猜测写在记录本上。

实验验证:发放材料每人做三至五实验,比较试验结果与自己的猜想是否相同。

巡视指导。

课堂交流,检查实验结果,进行实验操作个别指导,保证成功率。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对这个实验,你产生了什么问题?把问题写下来。

冀教版(冀人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固体、液体、气体》教学设计

冀教版(冀人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固体、液体、气体》教学设计

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固体、液体和气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固体有固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

2、能说出空气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但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二、科学探究目标:1、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可以探究的问题。

2、能对空气是否有质量进行假设。

3、能设计空气是否有质量的实验方案。

4、能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5、能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得出实验结论。

三、科学态度目标: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对多种物体共同性质的探究。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分别举例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我们身边的物体多种多样,它们形态各异,但彼此又有很多共同之处。

看,这些物体你都认识吗?2、教师出示课件,组织学生观看,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教材上的图片3、提问:这些物体有哪些共同性质呢?(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研究固体的性质。

(1)提出问题:同学们,积木、尺子和発子有什么性质呢?让我们用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它们吧!(2)掌握方法:教师讲解观察的方法。

①有眼睛看一看它们是什么形状和颜色的。

②用手压一压,观察它们的软硬。

③用尺子或其他方法量一量并算出它们的体积④电子秤或托盘天平称一称它们的质量。

(3)观察记录:学生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顶中。

教师巡回指导,适当给予帮助。

(4)分析比较: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比较积木、尺子和凳子的相同点。

(5)归纳总结:像积木和尺子一样,具有一定质量、体积和形状的物体被称为固体。

2、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

(1)提出问题: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了固体的主要性质。

那么,牛奶、水和酱油又有什么性质呢?(2)掌握方法:教师讲解观察的方法。

①将液体倒入量筒中,观察它的体积。

②用手将水槽中的水搅一搅,观察有什么现象。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设计.doc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设计.doc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课题 1.亲历科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1.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过程方法从自然和社会科学生活现象入手,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学习提出问题。

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1.态度情感能对周围的常见现象产生好奇的心理。

2.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预设教学内容预设学生活动备择方案一.引入活动:1.通过观察课本上的三个插图,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周围事物中的奥秘的好奇心。

2.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关于电视最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比一比哪个小组问题多。

观察“风雨雷电是怎样形成的?”“秋天里书页为什么会飘落”“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三幅插图。

小组讨论“关于电视的若干个问题”。

通过组织学生对生活常见的电视机提出的问题活动,训练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

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预设教学内容预设学生活动备择方案二.吹纸片:1.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说出这个活动的现象和空气的流动有关系,允许学生对此现象有不同的解释方法。

二.吹乒乓球1.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均匀,快速,连续吹气。

2.这个实验大概要10分钟左右完成,一般选择在课上完成,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

3.教师在组织这个活动的时候,可以在乒乓球下面放一个盆,使球掉到盆里,避免学生四处找球。

学生在此活动进行的时候可分组完成,一般两人一组,一人进行实验,一人进行记录。

接着再变换角色重复一次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总结本活动的难点是对实验现象原理的解释。

教师不必要纠缠学生回答的“对与错”。

本活动的重点是学生通过实验认识这个有趣的现象与空气流动有关,不要求学生解释这个现象的原理。

板书设计亲历科学1.回答课本上的三个问题2.“吹纸片”猜测、交流。

3.吹乒乓球,解释道理。

教学随笔本课内容是学生进入《科学》课的导入课。

【科学】冀人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科学】冀人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冀人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内容与分析:本册主要围绕“结构与系统”这组概念,整合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以及科学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内容。

本册共计五个单元、22个课題,旨在小学科学学习结東时,帮助学生总结,梳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内化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

本册总目标:1、能意识到系统是有一结相层次的。

系统中的成员是相互协同工作的,尽管每个版飘每层结构的功能和作用不同,但都生命出界、物质世界、地球宇宙世界中有米生物多样性、能量与能源、大阳系等内容,鼓励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收集整理信息、得出结论。

在充分体验科学的认识过程中培养学生猜想预测能力、观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分析综合思维方法和能力以及设计与制作能カ、建立科学模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2、始终保持对探索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不同能量形式间的转化与控制、能源的利用与开发、太阳系的组成等的兴趣,逐渐料爱生命,保护生物资源、节约能源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名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从体的角度分析系统中发的各现象,系统成员中的相互关系半生大胆想方面分事物的发展;体验感受系统结构和谐、对称的科学美。

3、能认识更多的生物种类,通过比较、推理、归纳某类生物的主要特性,能说出生物的生长需要能量,了解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而电、光、热、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认识到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知道能源有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能说出大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及大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4、能通过对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的认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发霉、腐烂等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保护生物资源的方案:能设计制作一些能量转化装置、节能装置。

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能量能源问题;能大胆想象,关注科技发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设计有关太阳系的开发、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案,进一步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主人翁的角色参与决策,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系统、辩证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新冀教版)2019.9.6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新冀教版)2019.9.6

第1课测量长度教学目标:1.了解长度的概念及长度的单位,了解长度的测量工具及正确选择刻度尺。

2.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的实验习惯,提高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

教学难点: 使用刻度尺时做到放对、看对、读对、记对。

教学准备: 直尺、卷尺、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 你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吗?二、学习使用刻度尺1. 认识测量长度的工具。

(1)认识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2)图文结合认识直尺、三角尺、软尺等常见的测量工具。

2. 观察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值和最大量程(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

(1)单位: 厘米(cm )(2)零刻度线(3)最小刻度值(分度值): 1mm(4)最大量程: 15cm3. 测量长度的方法。

(1)选对: 选择合适的刻度尺。

(2)放对: 刻度尺要放正,尺面沿着所测物体放置,薄的刻度尺只需尺面贴着被测物体,而较厚的刻度尺就应让尺面与被测物体垂直放置,且使刻度线一边紧靠被测物体。

通常测量时,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起始端对齐。

使用零刻度线已被磨损的刻度尺时,则可让某一整数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起始端对齐。

(3)看对: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4)读对: 读数时,正确读出准确值,还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估读值)。

(5)记对: 记录数值,也要写好单位。

三、测量身体不同部位的长度学生动手测量,将结果填写到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的表格里。

四、用身体的“尺子”估测长度1. 一拃(zhǎ): 张开手掌,大拇指与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通常叫做一拃。

2. 一步: 步,就是我们走路时迈步的步。

从后脚尖到前脚尖之间的距离,通常叫做一步。

也叫做“自然步”。

3. 一庹(tuǒ): 两臂向左右伸开的长度。

4.估测课桌和教室的长度。

五、拓展提高1. 应用与拓展:了解现代测量长度的工具: 激光测距仪、轮式测距仪2. 误差: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减小误差。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1、身边的材料一、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有何种材料构成的。

(2)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愿意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诉其他组。

(2)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3、科学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2)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3)能举例说明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4、STSE目标:(1)能举例说明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描述某种人造材料的主要加工过程。

二、教学重点:、正确判断出常见的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懂得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三、教学难点: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准,给物品分类。

四、教学准备: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棉布制的玩具娃娃、木椅、书、玩具小木船、塑料瓶、棉布衣服、铁制小刀、铅笔(木杆带有橡皮)、手电筒、放大镜、一小块棉布、一些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五、教学时间: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问题:教师:同学们,看你们桌子上物品中的钥匙,用力试试!会弯吗?生齐:不会。

教师:对了,它很硬,那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学生:是用铜做成的。

教师:钥匙是用材料铜制作成的。

请同学讨论一下:钥匙是铜,铜就是钥匙这句话对吗?(二)解决问题:学生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1:那钥匙是铜做成的。

学生2:铜也不能开锁啊!学生3:对,钥匙不能说是铜,它是让我们来开锁的工具,只是它由铜来做成,而铜是材料,还不能使呢!学生汇报:老师,这话错了,钥匙虽说是铜做成的,但它能用来开锁,而铜则成为材料。

教师: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多好啊!物品是由各种材料制作而成的,有一定的功能;可材料只能用来组成物品。

下面每组的桌子上有很多物品,它们是由哪些材料制成呢?我们先找出物品的材料,可以用“**是由材料**制成的”的形式进行讨论,并给这些物品按材料来分类,把物品的名称写在书的圆圈中及探究记录单中,好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这里是一个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的示例:课题:植物的组成教材: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组成,包括根、茎、叶。

2. 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植物的根、茎、叶的形态和特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描述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植物的基本组成。

2. 学会观察和描述植物的根、茎、叶的形态和特征。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观察一颗植物的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对植物的感知,让学生了解植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它们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2. 学习(20分钟)利用课本上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组成,包括根、茎、叶。

通过图片、实物或模型等展示不同植物的根、茎、叶的形态和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不同之处。

3. 操练(15分钟)请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观察并描述一颗具体的植物。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植物的根、茎、叶的形态和特征,让学生依次如实地描述植物。

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进行反馈和指导。

4.总结(10分钟)为了加深学生对植物组成的理解,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植物的基本组成,再次强调根、茎、叶的作用和重要性。

5.拓展(5分钟)提问学生:你知道还有其他的植物组成部分吗?请尝试从你生活中接触到的植物中找出其他组成部分,并起到那些作用。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植物观察作业:请学生自行选择一颗植物进行观察,并画出植物的根、茎、叶的形态和特征。

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图片、实物等多种媒体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植物的组成,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描述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培养了学生的触类旁通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作业的布置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进一步深化了对植物组成的理解。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本文案旨在活跃教学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科学,丰富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认知、分析和创造精神,指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思维方法。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材内容介绍本教材包括对物质与能量转换的原理介绍及物质间的组合、物质的性质以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等。

教材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物质的定义、物质的四种状态、物质的组合形式,以及不同种类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还重点讲述了热能和机械能两种能量之间的转换。

第二部分重点探讨了物质的性质,介绍一些事物的形成特点,并重点讲述了物质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以及要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使环境持久可持续等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物质与能量的转换原理。

2. 理解物质的定义及不同种类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关系。

3. 理解物质的四种状态以及物质各种性质的形成原因。

4. 理解物质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及如何保护环境的意义。

三、教学方式1. 案例分析:通过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加深对物质的理解。

2. 手抄报:学生绘制小抄报,对物质及能量转换,物质的四种状态,物质定义,物质组合形式,物质性质,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进行介绍。

3. 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内容分组,就物质与能量转换,物质的组合形式,物质的性质,物质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等内容进行讨论。

四、教学重点1. 物质的定义及不同种类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2. 物质的四种状态以及热能和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换原理。

3. 理解物质各种性质的形成原因。

4. 理解物质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及如何保护环境的意义。

五、教学难点1. 理解物质的定义及不同种类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2. 理解物质的四种状态以及热能和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换原理;3. 理解物质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及如何保护环境的意义。

六、教学策略1. 发动学生主动学习:通过一些游戏、练习、替代课、案例分析等活动,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探究和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亲历科学一、活动目标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好奇。

3、能从周围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

二、教学过程1、通过观察书上的“风雨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厂、“秋天里树叶为什么会飘落?”、“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三幅图,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周围事物中的奥妙产生好奇心。

通过组织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电视机提出问题的活动,训练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

2、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关于电视最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多。

3、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像,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关于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中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从而巩固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的训练。

4、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训练,教学中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学生提出问题的答案上。

很多问题的答案要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逐渐获得。

吹纸片一、活动目标能在教师指导下,对问题进行假设、实验、解释实验现象,交流、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二、教学过程1、这个活动可以两个人一组进行,一人进行实验,一人进行记录。

接着再变换角色重复一次实验。

2、这个活动的难点是对实验现象原理的解释。

由于科学地解释这个现象涉及到空气流动和大气压力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尚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因此,学生只要能说出这个现象与空气的流动有关即可。

同时,允许学生对这种现象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教师不要纠缠学生答案的“对与错”。

3、这个教学环节的重点是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通过猜测、实验、记录、思考、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大部分学生的猜测可能与实际观察到的现象不一致,这正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良好机会。

三、课后反思:2、认识自己课时安排:用2—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㈠第二课时完成活动(二) 2;第三课时完成拓展活动。

记下现在的我一、活动目标1、能找出一种办法描述现在的自己,并进行简单记录。

2、能说出自己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3、能用勾画轮廓图的办法对观察的结果进行记录。

4、遇到自己一个人不能完成的事时,能够请别人帮忙,同时也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

二、教学过程1、四人一组,活动时间约30口35分钟。

2、教材中采取组织学生勾画轮廓图的办法。

教室四周或教室外围的墙壁可供学生勾画轮廓图时站靠,可以参照教材中的示意图。

注意提示学生,在勾画轮廓图时,组内同学要分工合作,最好用较粗的彩笔并与纸保持垂直的角度沿被画学生的身体轮廓勾画;观察身体可分为哪几部分,标在各自的轮廓图上。

3、当学生只凭眼睛进行观察得不到更多更准的信息时,可引导学生先进行估算,再体验用秤、尺测量体重、身高、腰围以及其他感兴趣的部分的长度,如腿长、手长等。

测量人体各个部分的数据时,最好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用什么方法,要启发学生思考没有卷尺时怎样量腰围(可用绳子量,之后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为下一单元中测量盘曲着的蚯蚓打基础);还可测一分钟心跳次数等,并将结果记录在各自的轮廓图上。

4、勾画轮廓图时需要一定的活动空间,给教学活动的组织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果在课堂上勾画轮廓图需要时间太多或不易组织,可让学生请家长帮助在家中完成,再带到课堂上,完成其他内容。

5、学生可能会对身体的内部结构产生兴趣,提出问题,教师可告诉学生此课只了解身体的外形特征。

测量时,读数可以不很精确。

记录外形轮廓时只要求勾画大致轮廓,衣服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仔细观察找特征一、活动目标1、能借助尺子或放大镜观察用眼睛不能准确看出的物体。

2、能举例说明有些形态特征是会改变的,有些是不会改变的c3、能较正确地用图和文字描述自己的身体特征。

二、教学过程1、四人一组,找特征约10分钟,记录约10分钟,按照轮廓图猜人游戏约15分钟。

思考约5—10分钟。

2、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日已与其他同学有哪些不同特征。

用镜子、放大镜进行仔细观察找出自己与其他同学在外部形态上显著不同的特征,如有无酒窝、有无红记、指纹的差异、是否梳小辫等,并将这些特征标在自己的轮廓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3、引导学生猜想在“每个人的一生中”,人体的各种特征哪些会发生改变,哪些不会改变。

4、向同学展示自己的轮廓图(图中不要写出姓名)。

与其他小组同学一起,将各自的轮廓图重新排列顺序后,从中任取一张,根据图中所具有的信息,猜一猜勾画的是谁?二、教学过程让学生填出所找到的特征,并在是否会改变的相应栏中打“/”。

留指纹一、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能发现不同人的指纹是不相同的。

2、能举例说明指纹识别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1、四人一组,留指纹活动约25分钟,讨论约15分钟。

2、小组同学分别将自己右手食指的指纹按在小组每位同学的书上,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上写下各自的名字,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每个人的指纹是否一样。

3、小组同学打乱刚才按指纹的顺序,再次将右手食指的指纹按在另—张半透明的白纸上(不要让其他同学看到所按的位置),不再写出名字。

设法找出与前一次的指纹中哪个相同,判断是小组中谁的指纹。

这是指纹识别的基本道理。

4、组织学生讨论指纹的特性能帮助人们做什么,可从阅读“科学在线”中得到启示。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指纹识别技术在计算机、银行等领域的应用。

记录自己的生长变化一、活动目标1、能将观察记录的图表做长保存。

2、能关注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将自己的轮廓图保存好。

当每学年开学时,在保存的轮廓图上再次勾画出身体的轮廓,并与旧图相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记录自己的生长变化。

此活动为课下拓展活动。

在学生找出的特征中,胎记、指纹、耳垂、有无酒窝、平舌卷舌、额头发际是否有“美人尖”、大拇指能否向背侧弯曲等是不易改变的。

而有些特征如有无小辫、指甲长短等是容易改变的。

在知识上,教师要刻意强调,“不能改变”的特征仅仅是指在某个个体的一生中才成立,因为到了此个体的下一代,这些“不能改变”的特征也可能会改变。

教学后记:学生能够按要求完成活动任务。

,通过学习,学生能说出自己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通过观察学生能发现不同人的指纹是不相同的。

三、课后反思:3、寻找动物和植物课时安排:用2-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做好初步记录。

第二课时汇总小组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第三课时进行拓展活动,训练综合运用感官认识事物的方法。

寻找身边的动植物一、活动目标1、能用感官认识周围常见的动植物的特点。

2、能把自己看到的动植物给别人看,还能关注别人看到了什么。

3、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做寻找和记录等活动。

4、能够做到不采摘植物,不捕捉小动物。

5、能辨认两种以上动植物的名称。

二、教学过程1、建议本课活动分小组进行,一般可分为四人一组,这样便于学生合作进行寻找、观察和记录活动。

每组准备一套工具。

2、活动开始前要制定活动计划。

小组内进行分工与协作。

还要对寻找动植物的区域进行划分。

另外,要鼓励学生在观察动植物时进行发散性的提问,同时把问题记录下来;回来后再与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可进行探究的问题。

3、学生在进行寻找动植物的活动时,因为是在大自然中进行,学生可能对这类活动非常感兴趣。

在开始寻找前,教师必须把注意事项交代清楚,以防止危险的事情发生。

并强调,观察时不能打扰小动物的正常生活,不能破坏动植物的生活环境。

4、活动时,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和他们一起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对于不认识的动植物,要及时画下来或者用文字描述记录、下来。

在进行小组汇总、整理观察记录时,由于学生第一次学习记录、整理观察到的信息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困难,这时教师应注意进行方法提示,引导学生做出比较规范的书面材料。

另外,课文中给出了记录卡(文字可写在记录卡中,图可画在记录卡右侧的放大镜中)和观察报告的范例,学生可以参照范例填写空白的报告,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与书上形式不同的报告。

教师一定不要限制学生的想法。

5.在进行汇报交流时,由每个小组向全班进行汇报,同时进行简单的自评和小组间的互评。

对于用哪种形式交流自己探究的结果,课文也给出了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只是一种提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交流形式。

6、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

感官在观察中的作用很重要,综合利用各种感官能准确、全面地认识周围常见的动植物。

猜一猜一、活动目标1、能综合运用1—2种感官辨别事物。

2、能告诉其他同学自己是如何听对、摸对的经验。

二、教学过程这是弹性的内容,教师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的情况进行取舍。

活动时间在15分钟和30分钟之间。

分小组进行活动,教材的插图只是一种活动提示,教师根据学校条件自行设计活动,只要能达到活动目标的要求即可。

例如,可以把要识别的物体放在布袋里,让学生通过摸、闻来识别。

选择识别材料时,应注意选择那些当地便于寻找到的几种小动物和植物,以及便于用感官识别的物体。

另外,不要选择那些容易伤害学生身体的动植物。

例如,带刺或有毒的植物等。

教学后记:学生能认识周围常见的动植物的特点,能把自己看到的动植物给别人看,还能关注别人看到了什么,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做寻找和记录等活动,能够做到不采摘植物,不捕捉小动物,辨认两种以上动植物的名称。

三、课后反思:4、蚯蚓课时安排:用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的教学。

观察蚯蚓一、活动目标1、能用感官估测蚯蚓的长度、重量。

2、能设法测量出蚯蚓的实际长度。

3、能正确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细微结构。

4、能与其他同学配合测量蚯蚓的长度。

’5、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蚯蚓的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性。

二、教学过程1、在活动开始前,先选一种小动物,本课以蚯蚓为例。

2、先引导学生提出有关蚯蚓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梳理,找出可以研究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分组。

例如,可以分为“研究蚯蚓如何运动组”、“研究如何测量蚯蚓身长组”、“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结构组”等等。

教师应提示学生:在小组进行实际研究之前,应先做一个研究计划(包括怎样研究、用哪些工具观察、怎样分工等)。

3、对于活动时可能出现的困难,教师应注意提示,例如“怎样测量处于盘曲状态的蚯蚓的长度?”可以提示学生先用线绳比着蚯蚓身体盘一下,再量线绳的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活动的重点不是要测量出蚯蚓的准确身长,而是让学生学习使用一些测量的方法。

4、把研究的结果记录在学生用书的表格中。

5、将观察后的蚯蚓继续养在潮湿的土壤里,以备下一个活动继续观察。

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一、活动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设计探究蚯蚓生活习性的方案。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观察报告。

3、能说出蚯蚓对农作物生长的益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