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大师
十位你必须知道的波普艺术家
十位你必须知道的波普艺术家1 安迪·沃霍尔上榜理由:波普领袖安迪·沃霍尔被誉为20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是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也是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
他大胆尝试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金箔技术、照片投影等各种复制技法。
沃霍尔除了是波普艺术的领袖人物,他还是电影制片人、作家、摇滚乐作曲者、出版商,是纽约社交界、艺术界大红大紫的明星式艺术家。
2 罗伊·利希滕斯坦上榜理由:波普艺术的超级明星美国波普艺术大师罗伊·利希滕斯坦,被艺术学界肯定为创造了纯粹的美国新绘画。
在20世纪中叶,抽象表现绘画盛极一时之际,他和纽约年轻一代画家,提出了新形式的具象绘画——波普艺术,在60年代一举成名,成为足与欧洲绘画体系一别苗头的新美国艺术,甚至许多曾受美国商业影响的域外文化,亦感受他作品的震撼力。
利希滕斯坦的绘画或雕刻作品,引用自漫画、日用品、广告以及一些美术史上名画家的作品造型,转化成他自己独创的技法与创作风格。
他不断改变风格,晚年还尝试创作中国式网点山水画,追求东方绘画中闲静安宁的气息。
3 草间弥生上榜理由:女性波普代表圆点女王、日本艺术天后、话题女王、精神病患者、怪婆婆等诸多标签加在一起,都不足以囊括草间弥生复杂而多变的一生。
这位和荒木经惟一起被批评为日本坏品位的代表人物,年逾80岁,用半个世纪的艺术创作来不断证明自己,并和安迪·沃霍尔、小野洋子等先锋艺术家见证了当代艺术史。
在美国波普艺术的兴盛期,草间弥生,作为唯一一个日本女人被载入西方波普艺术史。
其实,不仅波普艺术,极简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都想拉她入帮,因为她的艺术风格不仅独特前卫,还具有东方特质的抽象表现主义语言,同时又兼具了耐人寻味的、可琢磨、可探寻的形式美。
草间“前卫女王”的称谓可谓名副其实!4 村上隆上榜理由:新波普艺术代表村上隆是日本新波普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收到欧美波普艺术的影响,同时也引领日本新波普艺术运动。
公共艺术设计
谢谢观看
•
总结
• 题材多来源于大众生活中的常见物品,通过对其进行无限 放大或改变其固有材质,制造与公众日常经验的反差,从 而营造幽默诙谐的效果。 • 以幽默的方式创造出大量带有童趣的作品,以丰富的想象 力改变真实事物的形状和意义,以极度夸张的尺寸仿制日 常用品矗立在街头,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 • 没有生命的物品转眼变得气势磅礴,而且具有大众化和趣 味性,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不是巨大而严肃的纪念碑,而是 巨大的玩具,让人们认识到雕塑是快乐的。
总结
• 奥登伯格的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不但具有完美的空间形态,还给 所在空间带来情感上的感受,使城市空间具有了与众不同的个性,并 且符合城市历史文化传统文脉,而且,经过时间的考验,他的严肃的 艺术态度得到了认可,他并没有象六十年代很多昙花一现的波普艺术 家一样被湮没在时间的长河里,而是一直继续着艺术创作。对波普建 筑和当代公共艺术发展趋势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分值得我们探讨 与借鉴。
2.创作手法
• 质感的转化
•
在他1966年创作的软雕塑作品《马桶》中, 他复制并转换了我们最熟悉不过的马桶形象。在这个 作品里面,平时人们习惯的光洁硬质的陶瓷马桶,变 成了一堆软塔塔的塑料,它挂在那里,很明显,它是 个马桶,因为它具有马桶的形象。奥登伯格却通过材 质的极端变化,使它不但失去了它的功能,甚至失去 了人们可能产生的关于功能性的任何联想。面对着这 样一个马桶,令看到的人感到的是十分的不自在,在 这种不自在不舒服的难受状态中,人们得以跌落回一 种自然的本真状态,得以有片刻可以清醒看到自我评 价自我。质感转换的手法的使用,使作品与观看者产 生距离感从而令人们产生新奇的心理感受,以全新的 视觉体验拉近作品与公众的对话
走进大师的世界 观
从形式到意义
从形式到意义作者:林磊朱英来源:《公共艺术》2017年第05期法国艺术家让·贝纳尔·梅泰(Jean-Bernard Metais)是享有国际声誉的公共艺术大师,1954年出生于法国勒芒市,1970至1977年先后就读于勒芒和巴黎艺术学院、卢浮宫艺术学校艺术史专业,1978至1981年在法国萨尔特省古德芒市和勃艮第省奥兹奈市创建了艺术作坊。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一直专注于公共艺术创作,作品遍及世界各地,大部分作品由公共机构委托或为国际比赛而创作。
让·贝纳尔·梅泰擅长在自然或城市环境中创作大尺寸公共艺术作品,大部分作品在完成后成为了当地文化象征,如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时间的配给与侵蚀》(Allotted Time-Eclipse,2000)、法国斯特拉斯堡的《想象中的人类城市构造》(An Anthrop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Imaginary,2005)、卢森堡公园的《穿城》(WaIkingThrough Walls,2006)、法国瓦伦撤城中心广场的《瓦伦撒》(Valenciennes,2007)、英国卡迪夫市圣大卫港的《联盟》(Alliance,2009)等等。
在这个视觉时代,让·贝纳尔·梅泰的作品注重形式语言与构成美学,不论是高耸入云的尖塔还是贴附于水面的装置;不论是灯光闪烁的艺术品,亦或是蕴涵静谧的地景艺术,都透射出一种从容、优雅的效果,各个构件及元素都被精心推算,相互依存又相互映照,仿佛可以让人体会到不掺任何水分的纯净。
让·贝纳尔·梅泰不仅要满足当代人对形式感追求的“图像欲望”,其作品还从思想方法、创作手法、表达媒介等方面对传统雕塑艺术进行意义上的升华,通过各种互动关联,让人们沉浸在艺术氛围中,改变了当代艺术价值观和服务对象。
他的作品既不一味求新,亦不故作怀旧;既不想陷入重复使用象征符号产生的疲劳中,又避免在艺术创作中完全倒向学院主义,他遵从场地、事件及对未来的期许,忠实于创作本身,通过哲理性、在地性和科技性等多方面汲取艺术智慧灵感,完成作品与场所交流、与时空对话、与人的情感共鸣。
公共艺术代表性案例
1 沈阳铁西区工业遗址的处理2河北秦皇岛市沿汤河的“红飘带” 景观和公共艺术方案3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景观改造和公共艺术形态4 杜伊斯堡市北部风景园的景观与公共艺术方案5书籍:①宋永昌等主编《城市生态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②卡洛琳·麦茜特:《自然之死》,吴国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③卡特琳·格鲁(Catherine Grout),艺术策展人及批评家,法国艺术科学院院士,法国文化部公共艺术咨询委员。
主要著作:《关于城市中的艺术》、《斯特拉斯堡的电车》、《艺术介入空间》、《重返风景》、《艺术的社会面貌》等。
④在2009年4月25日于上海同济大学举行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国际学术会议”上,卡特琳·格鲁就当代西方景观及公共艺术的价值观念新趋向等问题作了演讲。
⑤⑥Patric ia C. Philip s, “Temporality a nd Public”, in Harrie t F. Senie& SallyWebste r (eds.), Art Criti c al Issues inPubli c Art: Conte n t, Conte x t, and Contr o vers y, New York: Harpe r Colli n s, 1992, p. 296, pp. 303-304.⑦南条史生:《与丹尼尔·布罕的对话》,《艺术与城市》,潘广宜等译,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台湾)2004年。
⑧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⑨麦肯·迈尔斯:《艺术·空间·城市》,简逸姗译,创兴出版社有限公司(台湾)2000年版如中国美院孙振华教授《公共艺术时代》(2003 年)、《社会学转向——公共艺术时代的艺术家》(2003 年)、《公共艺术的公共性》(2004 年)、《公共艺术的政治学》(2005 年)等等文章,提出公共艺术是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和体现,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政治文明上的更进一步发展和探索。
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大师:阿纳·奎兹
《火焰》将电光穿梭流转于公园中天然树木的情态凝固下来,人们 定会被它的宏大规模所吸引,交汇的影子和日光穿插在凝固的柱子之中, 这是一种梦幻般的经历体验。感受着它散发出的持久活力。它让人们重 新思考,想着所发生的事情,和熟识的人们见面。
展览经历
2009 “Bidonville长城”,奥地利维也纳 2009 “立方体”,奥地利维也纳 2009 “游客”,黎巴嫩贝鲁特 2008 “重生”,法国巴黎 2008 为路易· 威登建造旅行者,德国慕尼黑 2008 “序列”,比利时布鲁塞尔 2007 “城市掠影”,比利时布鲁塞尔 2006 一系列为雷克萨斯做的装置艺术,美国 2006 烧毁了Uchronia,美国内华达州黑岩城
艺术作品的创作理念
阿纳· 奎兹(Arne Quinze) 这位以非传统性和具有争议的公共装置艺 术而闻名的观念艺术家,在2010 世博静安国际雕塑展的“城市幻想”主 题下,展示了一幅城市白日梦:一边是历史的颠覆,一边是文明的重建, 一边幻想着未来的无限可能,一边渴望着风暴来得更猛烈些。 奎兹对以往人们习惯于在广场上互相交谈的时光情有独钟,所以他 特别考察了静安雕塑公园曲廊的空间,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用大 量木材完成了为雕塑展特别创作的全新大型装置艺术 ——《火焰》。透 过层层的架空与重叠,雕塑达到匪夷所思的平衡,白天光影斑驳,夜间 灯光交互折射。它,更像是都市人幻想的思绪,庞杂中蕴含有序。
公共艺术设计师
----阿纳· 奎兹
人物简介---阿纳· 奎兹
阿纳·奎兹(Arne Quinze),这位出生于 1971年12月 15日的比利时艺术家,最广为人知的标志性作品便是用木 材搭建成的装置雕塑。他被喻为“先锋派交界艺术家”, 游走于艺术、建筑和设计之间,以其雄伟的雕塑和优雅的 家具,建立起了一种新的设计水准。在米兰和Kortrjik, 奎兹创建了展现其创意核心的品牌“Quinze & Milan”和 “Studios Arne Quinze ”,并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极 受欢迎的一位艺术家。 奎兹不断探索艺术表达的新途径,实现他超前的理念 并跨越界限。表面上的混乱,不对称的造型和相对立的极 端却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这就是奎兹的作品不同寻常的 鲜明特点,充满张力的当代建筑、宏伟的雕塑和动感流畅 的设计,则是这位比利时艺术家神奇创作le长城奥地利维也纳2009立方体奥地利维也纳2009游客黎巴嫩贝鲁特2008重生法国巴黎2008为路易威登建造旅行者德国慕尼黑2008序列比利时布鲁塞尔2007城市掠影比利时布鲁塞尔2006一系列为雷克萨斯做的装置艺术美国2006烧毁了uchronia美国内华达州黑岩城作品展示
雕塑大师奥登伯格
奥登伯格环境雕塑创作语言研究
《被掩埋的脚踏车》 一些散落的脚踏车部件按照一定 几何学原理,沿着公园、喷泉和 艺术品放置,这是脚踏车露在地 上的部分,通过巧妙的心理暗示, 让人们猜想地下的部分。 雕塑通过这辆小男孩的旧脚踏车 暗含了一种忧伤的怀旧情绪,浓 缩了对单纯美好生活的理想化向 往,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类未来命 运的担忧。
奥登伯格环境雕塑创作语言研究
《棒球棒》 在语义上影射了著名的法国埃菲 尔铁塔,同时讽刺了在当时时代 背景下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及物欲 的膨胀。埃菲尔铁塔以1056英尺 的高度,称霸于地球,炫耀着法 兰西的雄厚财力以及不可一世的 威风。 如果我们把语境转入七十年代的 美国,进入了丰厚而过剩的商品 社会之后的资本主义的美国有着 和当年法兰西同样的骄傲与愚蠢, 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一部分人在享 受资本主义带来的极端舒适的生 活的同时,无疑已经对这种体制 产生的种种问题开始了思考。但 当时美国科技力量急速发展已经 让绝大部分美国人产生了狂热的 幻觉。奥登伯格的这个作品也可 以理解为艺术家对那些傲慢无知 的美国人的当头“棒”喝。
奥登伯格环境雕塑创作语言研究
1.2工具符号题材 《抹子》 《平衡工具组合》 《沿履带上升的口红》 通过普通物品的象征符号 诠释艺术与世俗生活。这 种对于日常用品通俗形象 在艺术创作中加以使用的 手法,使物品原生的性质 和意义发生了改变,在 “挪用”后的艺术化的语 境中以陌生化的方式产生 反日常意识形态思维,这 种陌生化产生的距离感把 这些曾令人们陷入习惯和 慵懒思维状态的东西变成 为质疑、拷问人们为何陷 入当前这种状态的法官, 从而把人们从日常意识形 态的幻觉和慵懒中拯救出 来。
??奥登伯格环境雕塑创作语言研究?结语?奥登伯格的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不但具有完美的空间形态还给所在空间带来情感上的感受使城市空间具有了与众不同的个性并且符合城市历史文化传统文脉而且经过时间的考验他的严肃的艺术态度得到了认可他并没有象六十年代很多昙花一现的波普艺术家一样被湮没在时间的长河里而是一直继续着艺术创作
中国当代著名的画家、公共艺术家袁运甫四十九幅经典绘画作品赏析
中国当代著名的画家、公共艺术家袁运甫四⼗九幅经典绘画作品赏析1921年7⽉,中国共产党宣告成⽴,中国⾰命的⾯貌从此焕然⼀新。
百年风⾬,砥砺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复兴正在⼀步步变为现实。
追忆峥嵘岁⽉,缅怀先辈风范,⼀幕幕如在眼前,令中华⼉⼥倍感震撼和骄傲。
1949年,中华⼈民共和国的成⽴标志着中国⼜进⼊了⼀个新的历史时期。
由于处于半封闭的状态,所以这⼀个时期的中国画创作是在⼀种相对狭⼩的空间中进⾏的。
处于美术的正统地位的是由延安⾰命美术传统、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写实主义相结合⽽成的⼀种新中国模式的现实主义形式。
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主要是由这⼀历史主线规定的。
传统⽂化与外来⽂化的冲突,时代和⾰命的要求与艺术⾃⾝规律间的⽭盾,启蒙需求与救亡主题的相互制约等,都围绕上述主线对美术的发展产⽣了影响。
现代历史⽂化和包括⾰命⽃争、民主⾰命、社会主义建设在内的社会运动的种种曲折、变异,都可以在现代美术的⼭⾕中听到回声。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许多已有成就的⽼画家的艺术更加臻于成熟,⼀批新⼈也开始登上画坛。
⼭⽔则始于建国初期,此后随着精简的发展变化,⼭⽔画创作中所占的⽐重越来越⼤。
⼏代⼭⽔画家经过艰苦探索,逐渐形成⼀种在题材、风格和语⾔上较为契合、艺术个性相对能够得到发挥的创作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与经验,其影响⾄今不衰。
今天我们来分享袁运甫经典绘画作品。
袁运甫(1933年5⽉—2017年12⽉13⽇),1933年⽣于江苏南通。
1949年就读于杭州国⽴艺术专科学校,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壁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学张仃艺术研究中⼼主任、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院长。
作为当代公共艺术的奠基者,袁运甫数⼗年来坚持在这⼀领域进⾏不懈探索。
他认为积极参与城市⽂化建设,是公共艺术⼯作者服务于社会的主要⽅式。
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公共艺术已经作为⼀门新学科逐步建⽴和完善起来。
已介绍的公共艺术家名录
克莱斯·奥登伯格
Claes Oldenburg
杜安·汉森(1925 - 1995)
Duane Hanson
约瑟夫·博伊斯(1921—1986)
Susumu Shingu
新宫晋
Joan Miró
胡安米罗
Jean Dubuffet
让·杜布菲
(1901—1R·Smithson
Krzysztof Wodiczko
宫岛达男
蔡国强
林璎(1959—)
Maya Lin
Joseph Beuys
尼基德圣法尔
Niki De Saint Phalle
(1930—2002)
让坦戈利(1925—1991)
Jean Tinguely
丹尼尔布伦(1938—)
Daniel Buren
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夫妇(1935——,1935—2009)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乔治西格尔(1924—2000)
George Segal
陈箴(1955—2000)
刘易斯吉梅内斯(1940—2006)
Luis Jiménez
爱德华金霍尔兹(1927—1994)
Ed kienholz
Antony Gormley(1950—)
安东尼葛姆雷
Korczak Ziolkowski
焦科夫斯基
包豪斯走出的跨界公共艺术经典赫伯特·拜耶与《双重升腾》
包豪斯走出的跨界公共艺术经典赫伯特·拜耶与《双重升腾》[摘要]赫伯特?拜耶是现代平面设计的代表人物,无衬线字体的发明人,同时是公共艺术经典作品《双重升腾》的作者,在他身上公共艺术的跨学科特性体现得格外鲜明。
通过分析《双重升腾》的开创意义、形式语言、与环境关系和设计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开放的教育背景、基于平面的形式敏锐度、多样化的技能以及人性化的设计理念等因素在一位典型跨学科公共艺术设计者成长历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公共艺术;跨学科;包豪斯;设计[Abstract] Herbert Bayer is a representative modern graphic designer who developed sans serif typeface and designed the classical public artwork named Double Ascension. He remarkably embodied the cross-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art in his works. By analyzing the innovative significance,formal language,and design process of Double Ascension,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vironment,it was found that various factors,such as the open education,high sensitivity to graphic-based forms,diverse skills andhuman-centered design concept,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representative cross-disciplinarypublic artist.[Key words] Public Art;CrossDisciplinary;Bauhaus;Design艺术家跨界是公共艺术创作与设计领域的显著特征,我们能够很容易地列举出一长串如雷贯耳的名字,如画家出身的帕勃罗?毕加索、费尔南多?波特罗、新宫晋、关根伸夫;建筑师出身的弗兰克?盖里、托尼?史密斯……可以说,这些跨界艺术家是公共艺术跨学科与多元特征的最生动缩影,对这些大师中的任何一位进行个案研究,皆有助于我们认识公共艺术与不同学科交叉互动的本质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公共艺术大师蔡国强
蔡国强男1957年生于福建泉州。
1981至1985年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获学士学位。
1986年赴日本留学,1995年移居美国纽约至今。
曾荣获1995年“日本文化设计奖”和第46届威尼斯双年展的超国度文化展本尼斯(Benesse)奖、1999年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际金狮奖、2001年美国欧柏特艺术奖。
2001年10月受上海东方电视台委托,全面负责APEC大型景观焰火表演设计。
目前,蔡国强已成为国际当代艺术领域中最受瞩目的艺术家之一。
重要个展:
1990年“1988-1989作品展”日本大阪;1
993年“延伸长城一万米计划”中国嘉峪关;
1996年“蘑菇云笼罩的世纪——20世纪计划”美国盐湖城内华达核试验基地和纽约;
1997年“文化混浴——20世纪计划”美国纽约;
1998年“不破不立——爆破台湾美术馆”中国台湾台中;
1999年“我是千年虫”奥地利维也纳。
蔡国强主要收藏记录有:
纽约市政府、哈佛大学佛格美术馆、纽约现代美术馆、日本水户艺术馆及德国、丹麦、希腊、荷兰、澳大利亚、奥地利、法国、瑞典、比利时等各个国家的美术馆、博物馆。
其他:
90年代以後,蔡国强的创作进入了高峰期。
他的作品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很少有艺术家能够与之相比。
然而,蔡氏的主要成就还在于他在90年代艺术的背景下提出的一条独特的思路:深入东西方文化的对话。
这对于开拓当代艺术的观念,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
蔡国强,在创作上主要是做一些个人力所能及的事情,拿画布到岩画上去拓,拓完顺着那些痕迹用火药爆炸,借一种自然的力量。
再如从海边的礁石、榕树的树根拓片,然後重组形象,用大自然的力量使有限变为无限。
当时所处的环境比较封闭,用火药主要有两个突破:一是我对所生活的那个时空感到压抑,用火药爆炸这种破坏性的活动,使自己获得解放,另外是在作品上火药爆炸产生的偶然效果,使我推翻了某种保守的造型惯性,通过爆炸的偶然性,产生对传统文化负面压力的突破。
在国内时通过爆炸,表现了破坏与建设的双重性。
火药本身是爆燃的,而作为易燃的画布与油彩的爆炸後会产生奇特的画面效果,所以它们之间是“破”与“立”的关系。
去日本後,这些想法发展到室外来。
我感到大陆时主要是自己对中国文化的学习、理解阶段,在日本人基本上认同和我们一样的价值观,如人和自然的关系,并且将这些保留在生活里面,而我们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很多东西已不在日常生活之中。
还有就是在日本接触到更多的西方新科技,譬如现代宇宙物理学。
我在大地上做作品,当时主
要考虑从更广阔的空间来看人类在地球上的实践活动。
在大地上,在昼夜之交的黄昏里使用火光和爆炸的速度让时间、空间发生混沌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