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那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

2、品读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3、主题探讨,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深刻焦虑与忧思。

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从那树的命运中思考作者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深刻焦虑与忧思。

教学方法:

课堂讨论法、赏读法、启发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布置预习:

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画出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做好旁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出示人在树下休息的图片,请学生猜一个字。(休)由古人的造字智慧谈感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携相持)。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当代作家王鼎钧的散文——《那树》(板书:那树)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

2、品读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3、主题探讨,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深刻焦虑与忧思。

(三)扫清字词障碍

倒坍()引颈受戮()(说文解字:戮)

虬须()周道如砥()

碾压()刽子手()

佝偻()踝骨()

屹立()荫庇()

默契()紊乱()

(四)感知树的形象:

1.速读课文第1-8段,思考:作者笔下的那树是一棵怎样的树?请用“那是一棵______________的树,因为课文第_______段中这样说“______________”的句式回答。

2.预设回答:茂盛的树(第2段);坚固稳定的树(第2段);沉默的树(第5段);有奉献精神的树(第3、4、5段)。

小结:那是一颗古老、坚固、执著、坚韧、茂盛的树。

3.预设1: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指导学生带着舒缓的语气读这句话,重读四个“立”字,读出那树执著、坚韧的品质。

4.预设2: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那树忍辱负重、默默奉献的品质,指导他们用缓慢的语气,重读“仍”“更”,读出那树的深沉。)

5.预设3: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指导学生读出沉重的语气,重读“暗中”“一厘米一厘米”,读出那树的沉默品质。

6.小结:在此基础上,我进行归结,从对那树的描写中,我们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联系课文标题,加叹词“啊”,朗读指导:“啊!那树!”读出赞美、赞叹之情。(板书:!赞叹)

(五)了解树的命运:

1.我先提问:那树的命运怎么样?(板书:?)

学生回答:被砍了。

追问:那树到底犯了什么罪?为什么被砍了?引导学生细读第9段。

学生回答:因为一场交通事故,一个喝醉了的驾驶员,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继续追问:那课文是如何描写那树行刑时的情景?

2.预设1:

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

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预设2: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3.小组讨论:用关键词品析法比较阅读下面两组句子

A、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B、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根部锯下去,锯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锯末。

指导学生从中体会人类对那树的残忍,感受那树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品质。要求用轻声读,读出那树举重若轻,坦然领死的品质,更读出作者蕴含其中的深层的痛苦之情。(板书:痛惜)

A、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B、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个长满根须的大树根,人们贴近它做了个陷阱,断了所有的根须。

在肯定A句更能体现人类的残忍及作者的愤恨之情后,指导学生用沉重的语气,读出作者的悲愤与痛惜之情。(板书:痛惜)

4.在此基础上,我再次进行归结,联系课文标题,加叹词“唉”,朗读指导:“唉!那树!”读出痛惜、悲愤之情。

(六)主题探讨:

1、小组讨论:出示提问——那树被砍倒了,挖根了,闷死了,从此在人们的视线与生命中消逝了。消逝的仅仅只是一棵树吗?结合

课文,思考:随着那树一起消逝的还有什么?

学生能从文中找到:鸟语、孩子的歌唱、乘凉的人们、驻足的情人。追问:发挥你的想象,消逝的还有什么?

学生可能会回答:小生灵、信仰、相伴的记忆、和谐共处的关系、古老的文明、时代的见证......

2、教师提示:随着他们逝去的还有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明朗画面,还有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幽静情韵,还有那“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还有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游子之思。

我们明白了,消逝的不仅是一棵树,还有很多很多(板书:......)小结:树是象征——象征美好的大自然,以及人类的古老文明与传统文化。这篇散文表达作者现代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板书:思考)

(七)延伸拓展

1.出示王鼎钧的一段话,引发学生的思考:

“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病瘟疫,却散布原子尘;文明消灭了人体内的寄生虫,却代之以有害的色素和防腐剂……”

“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紧握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不,我们决不后悔!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

2.小组讨论:谈一谈你对现代文明的思考,我们如何面对现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