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的动植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小昆虫改变世界文化
——桑蚕
摘要:桑蚕又称家蚕,是一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吐丝昆虫。桑蚕起源于我国,桑蚕生产在我国非常广泛,在各个省份均有不同规模的养殖。以桑叶为食料,茧可缫丝,丝是珍贵的纺织原料,主要用于织绸,是优良的纺织原料,在军工、交电等方面也有广泛用途。蚕的蛹、蛾和蚕粪也可以综合利用,是多种化工和医药工业的原料,也可以作植物的养料。桑蚕起源于中国,早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祖先就栽桑养蚕,是举世公认的伟大发明之一。由古代栖息于桑树的原始蚕驯化而来,形态和习性与今天食害桑叶的野桑蚕(Bombyxmandarina)(见桑树害虫)十分相似,血清沉淀反应强度也相同,杂交能产生正常子代。桑蚕的染色体是28对,野桑蚕则有27对和28对两种类型,一般认为桑蚕与中国的28对型野桑蚕同源。人类最初可能是从桑林中采集原始野生蚕茧取丝利用;随着人类生活的定居和对蚕丝用途的进一步了解而试行在室内养蚕。经过长期的培育和选择,野生蚕才逐渐驯化成为具有今天这样经济性状的桑蚕种。
1.家蚕的生物学特性
1.1家蚕的分类学地位
家蚕,又称桑蚕,属鳞翅目(Lepidoptera),家蚕蛾科(Bombycidae),而家蚕蛾科中,年家蚕蛾属(Bombyx),喜马拉雅野桑蚕属(Theophila,),桑竣属(Rondotia)等属,此等均皆为食桑的泌丝
虫。
1.2家蚕的生活史
桑蚕的发育温度是7-40℃,饲育适温为20-30℃,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桑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卵是胚胎发生、发育形成幼虫的阶段,幼虫是摄取食物营养的生长阶段,蛹是从幼虫向成虫过渡的变态阶段,成虫是交配产卵繁殖后代的生殖阶段。整个世代只幼虫期摄食,并为蛹和成虫期的生命活动积贮营养。家蚕以卵态越冬,4月下旬,桑树新芽开始萌伸,将蚕卵出库,如保温25 C,约经一周即可孵化。刚孵化幼虫称为蚁蚕(newlyhatched larva),如给桑叶,则成长,约经3日即停止食桑入眠(molting)。从孵化到一眠的蚕称1龄幼虫,1眠期间约经20小时,其后脱皮,脱皮完了的蚕称起蚕(newlyecdysed larva,此场合为2龄起蚕),开始再度食桑,眠与脱皮,更加反复,到五龄末期则皮肤透明,头胸昂举,成吐丝状。将此种蚕称熟蚕(matured Iarva),如果放到簇(cocooning frame)上则结茧。蚕在茧中,脱皮化蛹,约经10日再度脱皮变为成虫(蛾)。蛾在早晨破茧而出,当日内交尾,随即产卵。从而自孵化到次代卵产下,约需40~45日。
2.家蚕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世界文明史上,我国人民的许多发明曾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就纺织技术来说,我国在世界上最早饲
养家蚕,制造丝绸,并且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唯一的这样一个国家。中国蚕桑起源有实际根据的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主要是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大量遗迹遗物。
1926年山西夏县西阴村文化遗存中出土了人工切成的半个蚕茧(})测定其所出地层的年代为公元前220(}一前1700年,可能属于中国仰韶文化时期。日本著名科技史专家布目顺郎②对其进行仔细地研究后认为:这个蚕茧被切除的部分占整个茧的三分之二,这样做可能是为了不使其蛹损坏,蚕蛹当作食品,蚕丝则用于抽丝或纺织。他依据三分之二这个比例,通过精密的测量,推算出这个茧的原长约为1.52厘米,最大宽度约为0.71厘米,可能属于白眼蚕种,是古代的一种野生的蚕类。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家蚕丝织物的遗址,是1958年发掘的浙江吴兴县钱山漾遗址,在第二十二号探沟内的一个竹筐里发现了丝织物的残片((3)。后通过C14测年法测定此文化层的年代为公元前275。土100年,可能属于良诸文化时期。遗物中有一块保存相对完好的绢类,长2一4厘米,宽1厘米左右,每平方厘米的经线密度和纬线密度各为48根,经线和纬线的直径相等。布目顺郎(’)认为这块绢是用一种家蚕的丝织成的平纹组织的绢类,并推测可能是三千年前的遗物。
1977年,著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一件牙雕器((s)平面呈椭圆形,中空,长方形,圈底。口沿处钻有对称的二圆孔,孔壁有清晰可见的罗纹。外壁雕刻编织纹和蚕纹图案一圈。外口径4.8厘
米,高2.4厘米。河姆渡遗址的第三、四层代表河姆渡早期文化,约公元前5000一前4000年。
1980年,河北正定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一枚陶蚕蛹⑥,‚陶蚕蛹外观黄灰色,长2厘米,宽和高均为0.8厘米,基本上是长椭圆形。正定南杨庄遗址经过北京大学试验室进行C14测定,距今5400土70年。‛
1985年,安徽省蚌埠市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有为数众多的刻划符号(;)。其中有表现蚕正在吐丝结茧的状态,蚕体刻划形象逼真,各部位特征清晰准确。除此之外在其它陶器底部花纹中也出现了‛等符号。这些符号同甲骨文的‚丝‛‚束‛等字十分相似,如果这种联系无误,那么蚌埠先民们的养蚕史和纺织史并不晚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先民们。这副刻划可以说填补了淮河中游新石器时代养蚕史的空白。西苗城西王村仰韶文化晚期遗址出土的蚕蛹形陶饰((s>,该标本长1.5厘米,高、宽均为0.6厘米,蛹身上的横线为五条,两端比较平齐,根据这一标本出土的层位判断,其年代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距今约5000年。甘肃临挑冯家坪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二连罐所绘的群蚕图((9):二连罐由两个大小、造型相同的陶罐所组成,系泥质红陶。两罐的腹部用细阴线勾画出三条蚕纹,一条竖刻,头在上尾在下;两条平行斜刻,头部向下,尾巴向上。竖刻的蚕头刻画出了嘴巴和眼睛,平行斜刻的蚕头则只表现侧面,极其简略。从这个二连罐的造型看,是齐家文化的典型器物。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
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一种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其实,有关这方面的发现还有很多,如北京平谷上宅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蚕形饰‛,( lo)吴江梅堰褚文化遗址出土的黑陶器皿上装饰的蚕纹(‛),陕西神木石易龙山文化遗址发现的玉蚕(1i等等。但是,新石器时期的蚕丝业生产无文献记载,仅存嫉祖始蚕一类的传说。这一传说最早见于宋朝罗泌著的(路史》后记五,其文日:黄帝‚元妃西陵氏曰螺祖,以其始蚕,故祀先蚕。‛‚先蚕‛,即养蚕的创始者,这句话意思是说把螺祖作为先蚕供奉。其实,所谓的螺祖是根本不存在的,蚕桑技术是我国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劳动人民智慧结晶。正如元代王祯在《农书》中所说‚盖古有蚕祭者皆无名。‛夏代的丝织品遗物目前尚未发现,但已有关于蚕桑生产情况的记载,这也是关于蚕桑起源的最早文献记载。在反映夏代部分生产情况的《夏小正》中记载了夏历三月要‚妾子始蚕‛‚执行宫事‛‚摄桑‛,所谓的‚妾‛是蚕妾,‚子‛是古代对妇女的尊称。其大意是说,春天到了,蚕妾们得和女主人到宫中昼夜劳动,做饲蚕的工作。‚宫‛,根据南北朝时皇侃的解释为蚕室。把蚕列为要政,可见养蚕的规模已经很大了。‚摄桑‛可能为采摘桑叶,修理桑树的意思。据‘夏小正》中的记载可以推测,夏朝时期我国的蚕桑业巳经有了极大发展。殷商时期,我国蚕丝业的发展已经极盛,有关例证可以从考古发掘的遗物遗迹、甲骨文字的考证以及古文献记载中找到,以下主要是从这三方面简要介绍殷商时期我国蚕丝业的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