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肥用量60年增百倍
农业技术对河南省农民收入影响的研究
产量,而且能够解放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使农民可以从事其 他行业获得额外收入。从图 4 可以知道河南省在 2006 年农 业从业人数为 3030.9 万人,到 2016 年农业从业人数减少为 2545 万人,减少的这一部分劳力,可以转移到其他行业增 加额外的收入。
图 4 2006—2016 年河南省农业从业人数
关键词:农业技术;农民收入;影响机制
一、引言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作为河南省经济的基础性 产业,在全省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然而近些 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农村耕地的减少及生态环境的 破坏,河南省的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想要仅仅依 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生产资料的投入来增加农产品产量,进 而增加农民收入已经不太可能,必须通过技术进步,促进农业 现代化来增产增收、增加农民的收入。牛娟(2008)在豫东 平原农区农民收入现状调查与分析中,通过对农民总收入、工 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农民纯 收入的分析,得出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民收入增长减缓。王文 峰(2013)通过对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发现河南 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制度、经济、技术、社会与文化和 劳动者个体等方面的问题。鲁玉秀(2018)在河南省新型城 镇化发展中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的研究中,介绍了农民对土 地有依赖性、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比较落后、政府政策不完善 等,并提出了提升收入的对策。丁文恩(2015)基于河南省 的数据分析,通过对农业大省农民收入结构变迁与增收路径 的研究,构建农业经营模式,提出农民增收的新思路。
极进行公司制或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激发内在 发展动力,多方共同努力,全面提升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管理 水平。
参考文献: [1]战炤磊 . 出资人职责视角下新时代国有文化企业资产 监管模式探究[J]. 文化产业研究,2020(2):45-59. [2]汪玲 . 关于加强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管理的思考[J]. 纳税,2019,13(18):232-233.
近代中国对化学肥料利弊的辩论-近代史纲要论文-历史论文
近代中国对化学肥料利弊的辩论-近代史纲要论文-历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天然有机肥利用历史悠久,多粪肥田的思想根深蒂固。
然而,从20 世纪初期开始,西方化学肥料在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推销和使用,开始对传统有机肥造成冲击。
化肥增产效果明显、施用方便,深受农家喜爱,一些专家学者也大力倡导化肥的使用和推广。
不过,随着化肥销售和施用问题的增多以及其它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从20 世纪20 年代后期至40 年代初期,社会上出现了诸多化学肥料的言论,关于化肥与有机肥优劣的争论文章频频出现在各种农业报刊上。
这场持续一二十年的争论,加深了人们对于近代肥料变革的认识,推动了化肥购销和施用的研究及管理,也促进了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方针的形成。
在当今强调肥料的配合使用,保护农业生态的时代背景下,回顾近代中国关于化学肥料的争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关于化肥自身优缺点的争论化学肥料输入中国之初,少有人相信,也少有人愿意购买和使用,但后来江南等地的农民逐渐接受并喜欢上了这种舶来品,传统有机肥的施用受到了影响。
这固然与爱礼司、卜内门等商行肥料销售宣传有关,但是化学肥料自身所拥有优势,则对其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
20 世纪2030 年代,由于化学肥料在销售和施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社会上质疑化学肥料的声音越来越多。
就是说,人们在接受和施用化肥的同时,也发现了化肥的缺点,并将外来化肥与传统有机肥加以比较,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1.强调化肥的优点在化肥推广的初期,不少人认识到,中国农事的改良,以采用人造肥料、改良农具和兴修农田水利,三者为最急务,三者之中又以采用人造肥料为成效最易着者。
[1]因为对于严重缺乏高效肥料的中国农业来说,化肥的速效性和易用性是传统有机肥无法比拟的。
据时人研究,化肥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化肥价格便宜。
肥田粉如硫酸铔,每百斤( 市斤,下同) 卖大洋10 元,且此种肥料,普通约含20%的氮素,每百斤中有氮素20 斤,每斤值大洋五毛。
中国粮食生产
玉
米
• 我国的玉米主要种 植在黄淮海平原和 西南山地,主要在 山东、河南、四川、 贵州、云南等省。 • 去年产量达到了 19175万吨,增产 1450万吨,是增 产最多的作物。
小 麦
•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北方地区的主 粮,主要种植在北部,西南地区也有种植,去年 产量为11792万吨,增产274万吨,是各种食品重 要的原材料。
总结
粮食问题关乎国家安危,它是国民经 济增长的重要前提,是每一个国家都高度 重视的问题。我国的未来粮食之路还很长 很长,需要社会各界广泛重视,政府要加 强政策扶持农业,发展科技改善农业,重 视生态,改善气候条件,确保我国粮食安 全无忧。
谢谢欣赏
•
1800 500
农 作 物 遭 受 的 病 虫 害
稻飞虱
褐飞虫
纹枯病
玉米螟
农
药
粮食增收代价沉重:我国化肥农药 用量全球第一
•
在去年“八连增”,甚至今年九连增的背后, 我们应该知道为此我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化 肥农药用量居全球第一,超过了全球30%。近 60年来,我国的化肥用量增加了百倍,这是一 个非常可怕的数值。在2010年,化肥、农药的 用量分别为4700万吨、130万吨,但它们的利用 率仅为35%和30%。因此,大量的化肥和农药 流失,造成了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 早在2005年水利部的一项调查就表明:中国农 村有3.23亿人口的饮用水不安全,并且有9084 万人受到水污染影响。
中国粮食生产
中国的粮食生产
• • • • • • • 中国粮食生产概况 三大作物产量及种植区 农业遭受的自然灾害 农作物的主要病虫害 粮食增产代价沉重 我国农业的从业人员~389961 粮食的发展趋势
中国耕地质量现状调查
中国耕地质量现状调查:污染土壤占五分之一“目前我国耕地质量‘低、费、污’问题严重,而耕地又在逐年减少,如果不能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解决耕地质量问题,势必将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张维理博士对此十分焦虑。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这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一级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土壤肥料、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研究的专家,一再向本刊记者强调:我国人均耕地资源紧缺,由此导致粮食安全与环境问题突出,而“了解土壤及土壤相关资源与环境状况,准确掌握全国土壤肥力、环境质量状况仍将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据张维理介绍,我国曾于上个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初进行了全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土壤普查;近10年来还实施了全国污染土壤调查、地质元素调查、农用地分等定级、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农田土壤养分状况调查等国家工程,对了解我国不同时期土壤肥力与环境质量状况发挥了作用。
“但这些调查,不同程度上存在调查资料深加工不足,保存和利用难以延续,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的科学数据共享难以实现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张维理说,“最主要的,这类调查属于科技基础性工作,不仅仅是工作量大、专业性强、难度大,更需要科学的方法、专业的队伍,应依托专业院所,长期坚持研究。
靠目前这种人海战术是不科学的,国家投入不少,但效果并不理想。
”未来20年农业将面临严峻挑战众所周知,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发展经济和农业最重要的资源,农田生态系统还是消解城乡生活、生产废弃物、维持碳氮硫磷等物质循环最重要的基础。
我国耕地资源紧缺是不争的事实,不仅人均耕地面积少(仅1.43亩),而且由于人口多,许多不宜农用的土壤被开垦为农田,耕地土壤整体质量偏低,中低产耕地土壤占6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戴景瑞曾坦言:未来20年中国农业将面临严峻挑战。
在今年6月初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期间,戴景瑞把未来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归结为五大挑战,包括人口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加剧等,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挑战就是耕地问题。
215494665_院士张福锁:为农作物定“食谱”
“这是我的第252册学术记录本。
”张福锁翻开本子,上面是密密麻麻的笔记,有的是黑字,有的是红字———红字记录的是重要的事,提醒他一定要再关注。
作为一位“农民院士”,张福锁的工作非常繁忙,或许今天在这个村的科技小院,明天就到了另一个村的田间地头。
但不管多忙,他都一直保持着记笔记的习惯,最多时,一年要用完十几个本子。
除了学术记录本,他还有个巴掌大的日记本。
做了什么事,有什么感触,甚至吐槽的话,他都随时记在这个小小的日记本上。
“我最近想做的事也在这上面写着呢,就是这句:‘读书、读人、读事,忧人、忧心、忧道;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1986年,张福锁远赴德国读博,临行带的衣物里,最贵的是母亲为他买的一条价值8元的“的确良”裤子。
到了国外,他大受震撼,不只因为实验室里先进的设备,也因为茶歇桌上每天更新的环保宣传单。
当时,德国正兴起环保运动,不少人提出减少生产、保护环境。
“我在国内时研究的是怎么从土壤里、从矿物里找到养分,让作物能够增产,结果人家这儿养分竟然多得成污染物了。
”他心想,中国可千万别像欧洲一样,等过头了,已经污染了,再去治理。
4年后学成回国,他立即着手相关调研,然而还是晚了一步———他去北京郊区做冬小麦的施肥调查,结果发现当地60%的农田都施肥过量。
我国大量使用化肥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
因为农民发现化肥增产效果好,于是大量使用,粮食产量上来了,可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
转型迫在眉睫,但西方环保主义者那一套在中国可不灵。
“他们觉得可以通过减少生产来减少污染,粮食不够的话,进口粮食就行了。
但咱们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粮食安全是个极其重要的事情。
中国走不了他们的路子。
”张福锁说。
通过研究,张福锁发现,因为化肥的过量使用,土壤、空气、灌溉水里富含养分,这些养分占到作物需要量的近1/4,也就是说,如果农民把这些养分都利用起来,就可以大幅减少化肥的使用,不仅粮食产量不会降低,还省钱。
我国每年使用的农药
我国每年使用的农药99.9%进入生态系统造成污染大地涵藏万物,孕育生命,被誉为人类的母亲。
但是,近年来,伴随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地不断遭到各种污染的伤害。
仅仅因土壤污染防治不足、环境监管乏力,导致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就频频发生,2008年以来,全国已发生百余起重大污染事故。
目前我国大地污染现状严峻,成因十分复杂,形成令人扼腕的“大地之殇”。
《经济参考报》以此为主题,探寻大地污染背后所触及的我国农业、工业、城市化进程中关于生存与发展的一系列深层矛盾与两难抉择。
毒土:GDP至上的恶果“当前,我国土壤污染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逐步积累的污染正在演变成污染事故的频繁爆发。
”日益加剧的污染趋势可能还要持续30年“目前,我国土壤污染呈日趋加剧的态势,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多年来,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维理教授一直关注我国土壤污染问题。
“我国土壤污染呈现一种十分复杂的特点,呈现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污染混合的局面。
”“现在我国土壤污染比各国都要严重,日益加剧的污染趋势可能还要持续30年。
”中国土壤学专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潘根兴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这些污染包括随经济发展日益普遍的重金属污染、以点状为主的化工污染、塑料电子废弃物污染及农业污染等。
国土资源部统计表明,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
环保部南京环科所研究员单艳红说,华南部分城市约有一半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长三角有的城市连片的农田受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成为“毒土”。
农药化肥污染同样严重。
张维理说,我国农药使用量达130万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
黑龙江农业监测站杜桂德站长说:“目前,农药和化肥的实际利用率不到30%,其余70%以上都污染环境了。
中国的环境问题
中国的环境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背后确实也伴随着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使中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如温家宝总理在全国第六次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长期以来积累的环境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出现了。
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超过了环境所能承受的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变得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有机塑料等污染物持续增加。
流经全国城市的河流普遍受到了污染,1/5的城市空气污染十分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的威胁。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条消息称,由加拿大科学家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卫星数据绘制而成的全球污染颗PM2.51浓度地图发布,中国华北、华东为世界污染浓度最深区域,这表明,中国的空气污染已经到了异常严重的程度。
这些都严重的威胁了我们的生活和健康,因此我们应该关注中国的环境问题。
中国的环境问题有自己的特点:(1)城市环境污染严重;(2)环境污染从城市向农村扩展;(3)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这些特点是中国经济高速是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造成,这也是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必然。
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也对自己的国家环境造成了破坏,随着经济的成功转型,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但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也要走先污染在治理的道路那是行不通的,因为中国的人口数量大资源相对有限,这就限制我们粗放式的发展,我们必须走资源节约的道路,这也是国家在近期经济发展提出的目标,我们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就说明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下面我讲按照上面说的各个方面说明一下中国的环境问题。
一、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中国的城市化率一直很低,2008年底,我国城市化率为45.68%,预计2010年能到47%,而这也仅仅是接近全球平均水平。
但就是就是这要低的城市化水平,却出现了巨大的环境问题。
中国粮食安全报告.doc
中国粮食安全报告11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称,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同比增长2.1%。
从2004年算起,这已是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增加的第十个年头。
增产数字背后,“丰年缺粮”的现实却鲜被提及:同样在过去的十年中,除2008年、2009年两年间产稍大于需,其余年份中国的粮食状况均是产不足需,且缺口日益增大。
虽官方多年来一直仍将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目标,但到2012年底,这一数字已跌破90%。
造成目标与现实差距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一直将大豆纳入粮食统计口径。
在进口大豆已占据国内市场大半壁江山的前提下,自给率因此被拉低近10个百分点。
但除此之外,因中国三大主粮作物净进口的常态化趋势已经出现,其所带来的影响也正在日益显现。
就具体数据来看,三大主粮去年净进口总数为1900万吨左右,今年前七个月的总数也已达1143.9万吨。
不仅如此,继玉米在2011年进入“全面进口元年”后,中国亦有望于今年超越埃及,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
按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进口总量将达650万吨。
主粮进口常态化的表面原因,是内外粮食价差日益缩小。
但在国内粮食生产规模化短期内难以全面完成,耕地及多重资源型因素日益短缺等多重原因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量提升空间日益收窄前提下,这一局面在短期甚至长期内可能均会处于“不可逆”状态。
在中国大豆及主粮的进口来源国集中程度甚至超过石油的现状之下,如何维持其自身粮食安全,如何重构其单纯以自给率为核心的安全观,急迫性正在日益加剧。
事实上,维持进出口平衡还仅是中国粮食安全整体平衡的标准之一。
除此之外,这一框架还应包含(总需求和总供给)总量平衡、(粮食和非粮作物)结构平衡、(粮食产区和销区)区域平衡、(产量和销量)产销平衡四个方面。
受制于人口众多、地域范围广阔,中国要基本实现这五个平衡并不容易。
就国内条件而言,它将面临“脆弱、强制、紧张”三重制约。
即保障的资源条件贫乏、政府强力主导下经济社会要素投入大、保障所有人口的食物及粮食安全的能力不宽裕。
我国粮食生产中化肥投入的环境成本研究
我国粮食生产中化肥投入的环境成本研究作者:赵志坚胡小娟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6期[作者简介] 赵志坚(1959—),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计量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摘要] 施用化肥对我国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用于粮食生产的化肥施用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
文章采用1983-2010年的数据,运用比较法和计量模型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中化肥投入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结果显示:化肥施用量以年均4.57%的速度增长,是粮食增速的3.52倍;单位面积粮食产出的化肥投入边际效用以年均1.58%的速度降低;粮食化肥施用的环境成本以年均7.4%的速度增长;化肥使用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增加0.32个百分点,化肥施用的环境成本增加1.74个百分点。
最后,针对粮食生产中化肥投入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粮食产出;化肥投入;环境成本[中图分类号] F3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3)06—0052—05一研究背景与进展粮食是农业的基础,化肥是粮食的基础。
国际国内的历史经验和现实表明,化肥的有效投入是粮食增产最有效的措施和途径。
我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粮食消费大国,保障居民粮食及时有效供给极为重要,为此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然而随着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压力的增大,化肥使用量也在不断增加,至使农业面源污染有加大的趋势。
粮食生产中使用化肥所产生的污染已成为我国当前亟待研究的环境污染源问题之一。
目前关于我国粮食生产中化肥投入对环境成本影响实证研究的文献不多,已有的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粮食生产中施用化肥的意义按德国化学家李比希(Liebig)养分归还学说的解释,作物生长中需要从土壤中获得养分,年复一年地种植粮食意味着土地养分被不断带走,土壤肥力日渐下降,要恢复土壤的肥效就要不断地向土壤施加肥料以培养新一轮粮食生产所需的养分,否则粮食产量将会下降[1]。
化肥污染的概念、危害及防治措施-土壤污染论文-农学论文
化肥污染的概念、危害及防治措施-土壤污染论文-农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化肥生产和消费大国。
2000 年以来,我国化肥产量由3 186 万吨增至2011 年的6 027万吨,自给率由不到80%转变为整体自给有余;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由 4 146万吨增至2012 年的5 839 万吨。
施肥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而且也是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措施。
据粮农组织(UAO)统计,化肥在对农作物增产的总份额中约占40%~60%。
中国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可以说化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化肥施用量的迅速增加,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使土壤板结,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因此,人们更加关注化肥污染问题。
一、化肥污染的概念化肥污染是农田施用大量化肥而引起水体、土壤和大气污染的现象。
1980 年前我国的农业生产上以有机肥为主导,20 世纪80 年代后,逐步发展为以化肥为主导,化肥使用量占农业生产用肥料的71.6%。
目前我国化肥生产占世界的20%左右,农田化肥的施用量占世界28%。
我国使用的农业化肥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复混肥,以及各种植物生长调节肥(剂)。
2012 年四川省的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达253.03 万吨,2012 年四川省实有耕地面积约400 万公顷,化肥平均使用量达到632kg/hm2,超过发达国家公认的安全上线(225kg/hm2)的1.8 倍。
发达国家农田化肥N、P、K 的比例为1∶0.5∶0.5,世界平均水平是1∶0.46∶0.36,中国是1∶0.32∶0.15。
四川省农业化肥N、P、K 的比例为1∶0.40∶0.14,肥料结构不合理,N、P、K 比例失调,而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各种肥料之间的结构不合理现象。
同时,我国化肥利用率极低,全国每年有 2 500~2 800 万吨的肥料养分流失。
社会化学06
6.1 第二次世界农业革命
第一次世界农业革命(或绿色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世界约有15亿人 口处于饥荒状态,为了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从 20世纪50年代开始联合国提出进行第一次世界农 业革命(或绿色革命)。通过30年的努力,即从50~ 80年代末,世界的主要农业产品增产超过25%。 可见,世界第一次农业革命是针对当时的“粮食 危机”而提出的,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以解决当时世界,尤其是第三世界人民的温饱问 题。
6.2 农业地球化学
无论是世界第二次农业革命,还是我国的三高(高产、高质、高 效)农业,其最重要的支撑是科技,即科技兴农。作为一门为农业 服务的科学分支,近年来农业地球化学迅速发展。有人作了如下分 类: 无机地球化学(传统地球化学) 生物无机地球化学 生物有机地球化学 微生物地球化学 环境生物地球化学 原生环境生物地球化学 次生环境生物地球化学 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环境变化学 农业生物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
生物地球化学
6.2.1农业无机地球化学
① 对作物生长发育和增产起显著作用的元素: N、P、K、S、Fe、Mn、Cu、Zn、B、Mo、V、 Sr、Ti、Mg 及 La、Ce、Pr、 Nd、Sm、Eu、Y、Gd、 Tb、Dy、Ho、Er、Tm、Yb、Lu等稀土元素。 ② 对作物生长发育和增产有一定作用的元素: Ca、Co、Ni、F、Tl、Si、Na ③ 对作物生长发育和增产起有害作用的元素: Cr、Pb、Cd、Hg、Se、Ba、Te、Ta ④ 对作物生长发育和增产的作用还未知的元素: Li、Be、Al、Cl、Sc、Ga、Ge、As、Br、Rb、Zr ……
第
六
章
据有关资料介绍,平均每年全球约有2千 万人(即总人口的0.5%)因饥饿而死亡,还 有5亿左右的人处于严重营养不良状态。“消 灭饥饿”, 仍然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项重任。 又据专家指出,近30年来世界人口翻了 一番,粮食总产量也增长了一倍,其中化学 的作用约占50~65% 。也就是说,解决人类 吃饭问题,一半要靠化学。
江苏省化肥施用强度时空演变及差异分析
土带地区化肥施用量的成因、趋势进行分析,利用非平稳时
间序列加法模型对化肥施用量进行了预测;经阳等[9] 运用
然条件等方面利用多种方法在全国或省域尺度对化肥施用
ESDA 空间相关分析理论,结合 GIS 技术和 GWR 模型,探讨
化肥施用量和粮食产量数据,计算了我国各地区不同年份的
及其驱动机制。
情况进行了研究。 陈同斌等[3] 利用 1990—1998 年我国各地
究数据主要来源于《 江苏省统计年鉴》,2005 与 2006 年数据
间不平衡程度越小[11] 。 运用泰尔指数测度江苏省各市化肥
2016 年江苏省各市化肥施用强度的时空演变和差异性。 研
依据江苏省 13 个市统计年鉴进行修正。
1.2 研究方法
水平,其值越大,说明地区间不平衡程度越大,反之,则地区
施用强度的空间差异,其计算公式:
Pi
P
log
X
Xi
式中,T 为泰尔指数;P i 、X i 分别代表第 i 个市的农作物播种
分别代表江苏省农作物播种面积
面积和化肥施用强度;P、X
和江苏省化肥施用强度。
2 结果与分析
异的常用指标,能够体现各市化肥施用强度的样本值相对于
2.1 化肥施用强度 根据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到 2000—2016
由图2可知20002016年江苏省化6安徽农业科学2018年图1江苏省化肥施用强度时序演变fig1sequentialevolutionoffertilizerapplicationintensityinjiangsuprovince肥施用强度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变化程度较为一致20002014年均呈波动上升20152016年略有下降即江苏省化肥施用强度的空间差异逐步扩大但在以后年份有持续下降的可能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问题——环境污染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问题——环境污染摘要:本文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问题——环境污染分为四大类分别进行简要论述,并结合郑州这些年来的环境状况和这三十多年来的一些统计数据对具体的环境问题进一步分析说明。
关键词:改革开放、环境污染、严峻、有机协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
与此同时,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逐步显露出来,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比如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这些年我国经济高速稳定的发展,如今就国民生产总值来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但是当我们停下脚步,看向水流,看向天空时,我们却发现它不一样了,不在清,也不再蓝了。
我们又不禁惊醒,以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的高速提升是否值得。
而我国如今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
先说影响我们最大的大气污染。
近年来,虽然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以我们郑州为例,在2013年中国PM2.5污染排名中,郑州市位列第十,居河南省第一位,这无疑为人们又一次敲响了警钟。
目前郑州市大气污染主要有两大来源:工业企业废弃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污染。
随着这些企业逐渐搬离市区以及环保部门的治理力度的加大,市区内机动车尾气污染所占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了企业废气污染。
但在部分郊区却遭受着两者的双重污染。
汽车排放的铅是城市空气中重要的污染物。
铅的排放对居住在城市的居民身体健康将造成严重威胁。
近五年来,郑州市机动车保有量以平均每年11%的速度增长。
到今年1月,郑州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180万辆,平均每天新车入户上千辆。
激增的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
此外,在秦岭路上还有一个火力发电厂,远远便看到大大小小冒着废气的烟囱,距离烟囱越近,其周边的环境状况越触目惊心。
新中国60年:中国粮食增产之路
新中国60年:中国粮食增产之路1、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产量情况(1949-1977年)1949—1977年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但发展迅速相对缓慢,总产量都在30000万以下。
而且在这28年间,我国粮食产量经历了五次波动,其中有3次波动幅度较大。
1949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仅为11320万吨,但1950—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粮食也出现连续增产。
其中1950年增长率高达16.73%,1952增长14.08%。
但到1953—1954年两年出现了第一次粮食产量增长率下降。
这两年粮食总产量分别比1952年增长1.79%和1.59%,粮食增长率大幅度降低。
1955和1956年这两年,粮食出现了恢复性增产。
1957—1961年出现了第二次粮食产量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59年、1960年两年粮食增长率分别比1956年下降19.78和20.37个百分点。
1959到1961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从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产量曲线的变轨。
从1962到1966年我国的粮食生产出现了连续五年增产,年均增长率为7.75%。
接着,1967—1969年形成了第三次粮食生产波动,年均粮食增长率为—0.44%,比上五年的年均粮食增长率降低8%。
1970—1971年粮食又连续两年增产,年均粮食增长率为9%。
接着,1972年出现粮食产量较大幅度减产,粮食增长率为—3.86%。
1973—1975年连续三年粮食增产,年均粮食增长率为5.81%。
1976和1977年最后两年出现第五次粮食生产波动,年均粮食产量增长率为—0.31%。
(注:部分数据引用尹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成杰《关于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思考及建》一文)2、改革开放以来的粮食产量情况(1978—200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改革统购统销的体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减少定购数量,使粮食生产实现高速增长。
我国粮食产量从30000万吨开始一路震荡走高。
中国生态危机触目惊心的数据
中国生态危机触目惊心的数据土地. 全国森林覆盖率16.5%,有说只有8%。
芬兰67%,日66%,韩64%,挪威60%,瑞典54%,加44%,德30%,美33%,法20%,印度23%。
世界平均22%。
. 1958年前四川省森林覆盖率33%,1980年降为13.1%。
全省193个县,91个县覆盖率在10%以下,67个县10-20%,23个县20-30%,12个县30%。
. 1949年全国沙漠、沙化土地66.7万方公里。
1990年代初168.9万方公里。
2003年全国荒漠化土地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27.3%。
. 由于森林滥伐,1950年代全国水土流失面积116万方公里。
1992年水土流失面积179.4万方公里,占全国面积18.7%。
2009年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282.59万方公里。
截止上世纪末,严重水土流失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38.2%。
. 全国960万平方里,减去荒漠化和冰川石山高寒荒漠土地约30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土地367万平方公里,就只剩下约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了;人口则从1949年的4亿扩大至13亿,增大3倍多。
中华民族在六十年间的生存空间减少至五分之一,已退无可退,再退,也就是退到太平洋里了。
. 1950年全国耕地16亿亩,人均2.7亩。
1996年19.5亿亩,2007年18.26亿亩,年均减少1100万亩,人均1.38亩,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
2006中共提出“18亿亩耕地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2009年全国播种面积16.35亿亩。
. 保守估计全国约10%耕地受重金属污染,其中镉、砷污染比例分别占受污染耕地的40%。
. 大陆市场大米四分之一含有铅毒、镉毒等重金属污染,引致食者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精神错乱、关节疼痛、结石、癌症等病症。
(据大陆《新世纪》周刊总437期)。
. 2005年全国废污水排放量524亿吨,比2000年增26%;2008年废污水排放量758亿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化肥用量60年增百倍作者:Mr. Chen 发布:2012-11-15 21:09 (全球化肥网)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短短几十年,我国耕地肥力出现了明显下降,全国土壤有机质平均不到1%。
而与此同时,我国化肥用量及其增长速度也令人吃惊。
据蒋高明介绍,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千克/公顷,但目前我国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达到434.3千克/公顷,是安全上限的1.93倍。
从其提供的我国化肥平均施用量变化图上看出,上世纪50年代我国一公顷(15亩)土地施用化肥8斤多,现在是868斤。
以百倍速度增加。
“但这些化肥的利用率仅为40%左右。
没用完,都变成了污染。
”蒋高明说。
还有一个数字让蒋高明耿耿于怀:我国工厂化养殖动物每年产生27亿吨动物粪便,约为工业固体废料的3.5倍。
但因养殖业与种植业分离等原因,这些本可成为很好肥料的动物粪便并未用到应该用的地方。
结果“一方面造成农田面源污染,一方面大量制造化肥。
两者都因趋利。
受害的是耕地与消费者。
中国农田单位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三倍∙字号∙∙欢迎发表评论2013年04月22日21:30来源:经济信息联播我们看到,从播种时的底肥,到冬季的生根肥、复合肥,再到采摘期一周一次的水溶肥,寿光的蔬菜可以说是靠“肥”当家。
但是这么多的种类,这么大量的肥料,又有多少是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呢?这还不是最令人担忧的,2012年我国大棚蔬菜面积已超过5000万亩,大棚蔬菜在丰富“菜篮子”的同时,也付出了较大的环境代价。
一起来看调查。
寿光化肥经销商刘彦军表示,什么肥也用的太多,有机肥,复合肥,冲施肥都用得很多,只要是效果好,只要是菜价格好,不怕贵,就怕效果不好寿光菜农王宝祥表示,三分之二都吸收不了刘兆辉长期关注山东地区肥料土壤情况,寿光蔬菜施肥问题更是他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
农业部黄淮海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兆辉表示,利用率氮是30% ,P是20,K 是35% ,和发达国家(70%)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
利用率相对不高,对地下水有一定的污染,地下水硝酸盐有的挺高不仅在寿光,中科院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用占全球9%的土地消耗了占世界总量32%的化肥,单位面积用肥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过量施肥是全国性的问题。
由此带来的危害是粮食蔬果品质下降,口感不佳,更为严重的是,土壤中会积累下硝酸盐,过量的氮磷也会污染地下水及地表水,用富含硝酸盐的水源灌溉会使农作物中硝酸盐含量升高,而硝酸盐在人体内可能被还原成致癌物亚硝酸盐。
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寿光出现了不少种不出蔬菜的大棚,被大家称为“死棚”。
记者发现,菜农们现在也试着调整肥料的种类和用法,最普遍的就是用鸡粪做底肥。
不过专家却提醒,鸡粪也要慎用。
农业部黄淮海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兆辉告诉记者,鸡粪里边在饲料当中添加一些微量元素,实际上有些微量元素是重金属,长期大量使用鸡粪存在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的风险,有这种风险。
现在我们调查看,寿光的土壤重金属含量是在增加的,不过没有超标中国化肥用量超世界总量30% 1600万公顷耕地严重污染2012年03月13日00:31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王尔德字号:T|T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农村环保正在成为三农话题中的新议题。
“农业面源污染造成水环境污染、耕地质量退化,制约了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
” 九三学社的一项名为《关于推进面源污染防治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案指出。
“面源污染,是相对有固定排放点的点源污染而言,它没有固定的污染排放点。
”一位地方环保厅官员对本报解释,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它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壤中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面源污染。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发生区域的广泛性、污染途径及污染物的不确定性的特点,《建议》呼吁,国家应尽快理顺并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管理体制,拓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基金,并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千万公顷耕地遭受农药污染140万公顷的受调查污灌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64.8%。
一位地方发改委官员指出,尽管我国粮食连续9年实现增产,但农业存在的资源消耗大、污染加剧等问题日益凸出,成为不容回避的新问题。
根据环保部201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农业消费的水量大,水资源利用率低。
具体而言,与其它行业部门相比,农业是全国最大的耗水大户,在整个耗水结构中占60%-90%的比例。
农业的水资源效率和利用率十分低下,其万元产值的水耗远高于钢铁、水泥等行业,同时真正被农作物吸收的灌溉水一般在10%-30%。
“我国目前是世界第一的化肥农药生产大国、进口大国和使用大国,以化肥农药的高投入来换取农产品[6.57%资金研报]的高产出。
”前述地方环保厅官员指出,但很多人没意识到这已造成了严重的面源污染。
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造成污染问题严重。
“目前,我国化肥用量已经达到5000多万吨,超过世界总用量的30%,利用率仅为35%左右,农药使用量达到140多万吨,利用率也仅为30%左右。
未被农作物吸收的部分导致我国至少1300万-1600万公顷耕地受到严重污染。
”《建议》指出。
“以氮肥为例,1980年全国氮肥总施用量为934.2万吨,1990年上升为1637.7万吨,2000年则高达2161.6万吨。
太湖富营养化的40%-60%的氮、磷来自化肥使用。
”环保部的一位官员指出。
根据农业部此前对全国污水灌溉区的调查,在约140万公顷的受调查污灌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灌区面积的64.8%,其中轻度污染的占46.7%,中度污染的占9.7%,严重污染的占8.4%。
同时,农村的畜禽粪便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据九三学社调研组统计,我国仅猪、牛、鸡三大类畜禽粪便年总排放量约30亿吨,有相当一部分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成为污染源。
以江苏省为例,年养殖排粪量约2000万-3000万吨之间,无害化处理率仅为10%,其余都直接排放。
《建议》也指出,农作物秸秆浪费严重。
我国每年产生约6.8亿吨的作物秸秆,有4成未能利用,堆放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有的甚至在田间付之一炬,既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谁来管?尚未形成健全的农村面源污染监测制度。
“出现上述问题,与我国长期以来,对农业环境影响的认识有误,以及对农业污染重视不够有关。
”前述地方发改委官员指出。
“大多数人认为,农业是绿色部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可以美化环境,而没有意识到对环境的严重影响。
” 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王毅指出,但实际上这种认识只是对传统农业的理解,现代农业主要通过农药化肥的投入,来获得高产出,而化肥农药恰恰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
王毅介绍,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片面认为多施肥、多打药就能增加产量,并没有意识到污染会引起耕地质量退化、影响产量。
因此,出现了不讲科学盲目加大投入,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程度加重的现象。
在上述认识误区之外,《建议》指出,各级地方政府普遍存在忽视农业面源污染的倾向,认为工业和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才是重点,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无关大局,在资金投入上重工业治理、轻农业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涉及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等多个部门,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体系,没有明确规定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主管部门。
”前述地方厅环保官员指出,这就导致其各自为政,缺少协调。
同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缺乏资金支持。
“尽管中央财政从2008年起设立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但该专项的资金量整体偏小,而且使用范围很广,真正用到农业面源污染上的很少,资金的不足已成为防治的突出问题。
”前述地方环保厅官员指出。
此外,根据《建议》,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起步晚,基础设施薄弱,监测手段和技术落后,尚未形成健全的农村面源污染监测制度,难以对农村面源污染实行有效的全程监测。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需顶层设计环保部门能否与其他部门充分沟通和协商,也是难题。
针对上述问题,九三学社调研组也给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建议》提出,在机制上,要理顺并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管理体制,同时建立起农业、国土、环保、水利等部门综合协调机制,提高管理效率、拓宽管理深度。
“从归口来看,理应归环保部门来管。
”前述地方发改委官员指出,环保部在生态司下设一个农村环保处,力量单薄,而且该问题牵涉面太广,环保部门能否与其他部门之间进行充分沟通和协商,也是难题。
“农业向来是一个复杂的战略问题,涉及到农业政策与环保政策的冲突。
” 王毅对本报分析,之前,为了保证粮食增产,我国政府出台了很多激励农民使用农药化肥的措施,例如化肥农药进口基本上免除关税,对化肥农药的销售实行价格补贴与价格控制以保证农民买得起,对农民种粮实行化肥奖励等,但“这些政策并未考虑对环境的影响,那么环保部与农业部和商务部之间能否协调?不能协调只能依靠顶层设计。
”在顶层设计出台之前,九三学社建议,国家应大力推广节肥节药、使用有机肥和低毒农药、畜禽生态养殖技术。
同时,针对农业面源治理资金匮乏的问题,《建议》提出国家应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基金,通过中央财政拨款、发行生态公益彩票、接受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筹集基金,为农业面源污染提供资金保障。
在监测方面,九三学社认为,国家应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工作,由国家拨付专项资金,加强资金投入力度,尽快摸清农业面源污染底数,完善农村面源污染的基础数据建设,建立农村面源污染数据库,为国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名次名称最新涨幅1 顺鑫农业13.77 2.53%2 登海种业26.47 1.73%3 隆平高科23.90 1.27%4 国投中鲁 6.37 1.11%5 丰乐种业9.380.21%名次名称最新跌幅1 海南橡胶 6.99-4.12%2 中农资源7.96-3.52%3 新农开发7.09-2.61%4 敦煌种业 6.36-2.60%5 万向德农9.64-1.83%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
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粮食增产背后代价,我国化肥农药用量全球第一中国化肥网2010-12-23 10:22:59 来源:本网论坛【大中小】【关闭】【讨论】关键词: 化肥2010年,全国粮食生产实现创纪录的“七连增”。
但有关专家表示,不可忽视农村自然生态系统为此付出的沉重代价。
在昨日召开的“中国水污染控制战略与政策创新研讨会”上,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雪松表示,为了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增长,近年来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大规模施用,造成农村水环境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