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解剖生理
人体解剖生理学--循环系统全
心的血管
左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
右冠状动脉
前室间支 旋支
右缘支 后室间支 左室后支
心的静脉 冠状窦及属支(心大、中、小静脉)
心包 包裹心及出入大血 管的锥形囊,包括 纤维性心包、浆膜 性心包 (一)纤维性心包 (二)浆膜性心包 心包腔:浆膜性心 包脏壁两层之间的 间隙
血管组成: 微动脉、中间微动脉、 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 动静脉吻合、微静脉.
(四)血管分布的规律
血 管 吻 合 及 侧 支 循 环
侧支循环
(二)血管分布及其规律 1 全身血管分布
1)动脉系
(1)肺循环的动脉 1.肺动脉干 (与主动脉弓间有动脉韧带,
即闭锁后的动脉导管) 2.左肺动脉 3.右肺动脉 (2)体循环的动脉 主动脉:3段
右缘 下缘 四沟:冠状沟 前室间沟 后室间沟 房间沟
心 尖 : 朝左前下方,由左心室组成. 心 底 : 朝右后上方,大部分由左心房组成,
小部分由右心房组成. 胸 肋 面: 即前面,大部分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
小部分由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 膈 面 : 即下面,大部分由左心室,小部分由右心室构成. 冠 状 沟 :为心表面心房和心室的分界线. 前室间沟: 从前面冠状沟开始斜向心尖右侧的心切迹,
心脏的传导系统主要 由起搏细胞、移行细 胞和浦肯野纤维 (Purkinje fiber/束细胞) 构成。其中浦肯野纤 维位于心内膜下层内, 是特化的心肌纤维。 有1~2个核,染色淡, 肌丝居边。闰盘丰富, 能迅速传递电冲动。
蒲肯野纤维
普通心肌纤维
心脏
内皮
❖
心内膜 内皮下层
endocardium 心内膜下层:含心脏传导系分支
循环系统解剖与生理 ppt课件
(2)每分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心率
(3)心输出量正常值 : 5 ~ 6L/min
29
2 .心指数
(1)概念:以单位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空腹、安 静状态下的心指数称为静息心指数。
(2)正常值:3.0~3.5 L / min.m2。 (3)影响因素:10岁左右,心指数最大,以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心脏舒缩活动 心房、心室压力与容积变化及瓣膜的启闭 实现泵血过程,伴随心音的产生
一、心脏的泵血过程和机制
(一)心动周期
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 —— 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 活动周期
心动周期的长短与心率有关
心房收缩 0.1 s ; 舒张0.7 s
心动周期 0.8 秒 心室 收缩 0.3 s ;舒张 0.5 s 全心舒张期
1. 全心舒张期,血液由大静脉经心房直 接流入心室
2. 心房收缩,心房内压力升高,此时房 室瓣处于开放状态,心房将其内血液进一步 挤入心室
3. 心房舒张,房内压回降,同时心室开 始收缩
15
➢左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
16
17
1. 心室收缩期
(1) 等容收缩期:半月瓣和房室瓣均关闭,
心室肌收缩,室内压急剧升 高,但心室容积不变。
(2) 快速射血期:左室压力超过主动脉压,
半月瓣开放,室内压继续上 升到峰值
(3) 减慢射血期:室内压和主动脉压由峰
值逐步下降。
18
2. 心室舒张期 (1) 等容舒张期
室内压下降低于主动脉压,主动脉瓣关 闭,但室内压仍高于心房压,房室瓣仍关闭, 心室容积并不改变,室内压以极快速度,大幅 度下降。
19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循环
有效不应期 ERP 相对不应期 RRP 超常期 SNP
第一节 心脏生理
兴奋的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缩关系
心室肌AP、机械收缩曲线与兴奋性的关系
AP 机械收缩
心肌细胞有效不应 期长,延续到心肌 舒张早期。决定了 心室肌不会发生强 直收缩。
第一节 心脏生理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心脏受到窦性节律之外的刺激,产生的收缩在 窦性节律收缩之前。 代偿间歇:1次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一段较长的舒张期。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搏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 反映心室收缩力的强弱。
2.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
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舒张压的高低 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大动脉弹性:缓冲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
5.循环血量的变化
第二节 血管生理
4、静脉血压与静脉回心血量 (一)静脉血压
第一节 心脏生理
心脏的起搏细胞的分布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 潜在起搏点:窦房结以 外的自律细胞受窦房结 控制,自律性表现不出 来。 异位心律:病理情况下, 潜在起搏点发出兴奋控 制全心所表现出的节律 性活动。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二)生理特性
2.兴奋性(excitability)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血液循环 blood circulation
概念
血液循环(blood circulation) : 心脏与相通的血管构成了密闭的 循环系统,心脏推动血液在心血 管系统内周周而复始的定向流动 称为血液循环 血管
心脏
血液循环 系统
血液
心脏的重要性
80岁的一生中:
心脏跳动30亿次之多!
输送的血液达3亿多升,可装满1600架四引擎 波音747客机的全部油箱! 所作的功,相当于将3万公斤物体举到喜马拉 雅山顶峰所作的功!
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血液系统由血液及造血器官组成。
一、造血器官造血器官包括骨髓、脾、淋巴结及分散在全身各处的淋巴组织和单核一巨噬细胞组织。
在胚胎9〜IOd,中胚层开始出现造血位点,以后逐渐发育为卵黄囊中的血岛,胚胎期24周前肝、脾为主要造血器官。
出生后4周,骨髓成为主要造血器官,而肝、脾造血功能停止,仅当应激情况下部分可再恢复造血功能。
5~7岁以前全身骨髓的造血功能都很活跃,以后四肢长骨中造血组织逐渐减少,但当身体需要造血功能代偿活跃时(如出血或溶血等),长骨中仍可出现造血组织。
二、血液组成及血细胞的生成血液又称外周血,主要由血浆和悬浮其中的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组成。
血细胞约占血液容积的45%,余下55%为血浆(一种淡黄色的透明液体)。
血浆成分复杂,含有多种蛋白质、凝血及抗凝血因子、补体、抗体、酶、电解质、各种激素及营养物质等。
血细胞来源于骨髓内生成的造血干细胞(HSC),可分化为多能祖细胞及淋巴系祖细胞。
多能祖细胞又称集落形成单位(CFU),进一步发育分化为原粒细胞、原单核细胞、原红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系祖细胞在骨髓内分化为T、B淋巴细胞。
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所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调节HSC的增殖与分化,而且提供其营养和黏附的场所。
单核一巨噬细胞来源于骨髓粒、单系祖细胞,在血中为单核细胞,游走至组织即成为巨噬细胞,又称组织细胞。
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包括骨髓内原、幼单核细胞,血液单核细胞,淋巴结、脾和结缔组织中固定、游走的巨噬细胞,肺泡巨噬细胞,肝的KUPffer细胞及神经系统的小神经胶质细胞等。
三、血细胞的生理功能(一)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型,较球型面积更大,以利于气体交换;红细胞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具有结合与输送氧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一)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1)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功能主要是吞噬异物,尤其是细菌,是机体抵御入侵细菌的第一道防线;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过敏、抗寄生虫作用;嗜碱性粒细胞能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主要与变态反应有关。
血液—血型与输血(人体解剖生理学)
产生抗Rh的抗体。
3.临床意义:
(1)输血:第一次输血不必考虑Rh血型
•
第二次输血需考虑Rh血型是否相同
在临床上给患者重复输血时,即便是同一供血者的血液,
也要做交叉配血试验,以避免因Rh血型不合而引起的输血反
应
(2)妊娠:Rh-的母亲 ①若输过血,怀孕后其孕儿为Rh+者,孕妇的抗Rh+的抗体, 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 ②第一次孕儿为Rh+,胎儿的RBC因某种原因(如胎盘绒毛 脱落)进入母体,或分娩时进行胎盘剥离过程中血液挤入母 体,孕妇体内产生抗Rh+的抗体。 • 第二次妊娠时,孕妇体内的抗Rh+的抗体,通过胎盘导致胎儿 溶血。
(一)ABO血型系统
分型原则 以红细胞膜上的凝集
原定型。• 凝集原:指红细胞膜上
的抗原物质(糖蛋白或糖 脂上的寡糖链)。
凝集素:指能与凝集原 结合的特异抗体(由 球蛋白构成——IgM)。•
血型
A型 B型 AB型 O型
ABO血型系统中的抗原抗体:
红细胞膜上的抗原
A抗原 B抗原 A抗原和B抗原 无
血清中的抗体
-+-+ 可 慎少 不 不
供血者红细胞
受血者红细胞 次侧
供血者血清
受血者血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侧
图-交叉配血实验示意图
结论:供血者RBC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为原则。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
一、血型
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白细胞、血小板和组 织细胞也存在特异性抗原。如白细胞抗原与器官移植后发生免 疫排斥反应密切相关,血小板抗原与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有关。
护理学基础知识: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生理知识
护理学基础知识: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生理知识今天我们总结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生理知识,具体内容如下:一、血细胞的生成及造血器官1.血细胞主要在骨髓生成,血细胞起源于卵黄囊的中胚层造血干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2. 肝脏是胎儿中期的主要造血部位,从胚胎第6~8 周开始,生后4~5 天完全停止造血;脾脏在胚胎第8周开始造血3. 婴儿出生后,肝、脾造血功能迅速停止,红骨髓成为主要造血器官4. 5~7岁以前的儿童全身骨髓都参与造血,随着年龄的增长,长骨的红骨髓逐渐被无造血功能的脂肪组织(黄骨髓)替代,仅留下髂骨、胸骨、肋骨、脊椎骨、颅骨和长骨近端骨骺处有活跃的造血功能,当机体需要时,黄骨髓又可转变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5. 髓外造血:在骨髓造血不能完全代偿时,肝脾可恢复部分造血功能二、血液组成及血细胞生理功能(一)血液组成(二)血细胞的生理特征及功能1. 红细胞主要成分:血红蛋白主要功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2. 白细胞:主要功能是参与人体对入侵异物的反应过程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杀菌或抑菌作用,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功能是破坏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具有抗过敏、抗寄生虫作用嗜碱性粒细胞:颗粒内含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主要与变态反应有关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时,能吞噬、消灭细胞内的致病微生物(如真菌、疟原虫、病毒),清除衰老组织,识别、杀伤肿瘤细胞。
激活了的单核巨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中起关键作用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反应中起核心作用,故又称免疫细胞3. 血小板主要参与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保持毛细血管内皮的完整性(三)小儿血液特点1.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由于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状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较高2. 生后2~3个月出现生理性贫血,约至12岁达成人水平3.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两次交叉(比例相等),第一次交叉出现在生后4~6天;第二次交叉出现在4~6岁。
心血管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学特点
心血管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学特点心脏解剖结构主要包括心房、心室、心脏壁和心瓣膜。
心房位于心脏的上部,分为左右两个,主要负责接收静脉血液,将其输送到心室。
心室位于心脏的下部,主要负责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个器官。
心脏壁主要由心肌组织组成,能够收缩和舒张,以保持血液的流动。
心瓣膜主要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以及心室和主动脉之间,起到阻止血液逆流的作用。
血管分为动脉和静脉,动脉将氧气和富含营养物质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静脉将已经释放了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从组织和器官输送回心脏。
大小动脉和静脉都有精细的分支系统,将血液输送到每一个细胞。
循环机制是心血管系统最关键的生理学特点。
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细胞,同时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带回到心脏和肺部进行排出。
这个过程通过心脏的泵血作用和血管的输送作用实现。
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是心血管系统的关键过程。
心脏收缩时,心房和心室肌肉收缩,推动血液进入动脉和肺动脉。
心脏舒张时,心房和心室肌肉松弛,使心腔扩大,同时在进一步收缩前充盈血液。
血压调节是心血管系统必不可少的生理调节机制。
通过血管收缩和舒张,以及心脏的搏动,维持血液流动和压力稳定。
同时,神经系统和荷尔蒙系统也参与到血压调节中。
例如,在正常情况下,血压升高时,血管收缩,心脏搏动速度加快;而血压下降时,血管扩张,心脏搏动速度减慢。
此外,心血管系统还具有循环调节、血液凝固、运输等功能。
循环调节可以通过血管收缩和舒张来调节血液的流动量和分布。
血液凝固机制可以防止出血和维持血液的稳定。
运输功能则将氧气、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重要物质通过血液输送到各个组织和器官。
综上所述,心血管系统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系统,它通过心脏和血管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它的解剖结构包括心脏和血管,具有独特的生理学特点,包括循环机制、心脏收缩和舒张以及血压调节。
了解心血管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学特点有助于对心血管疾病的理解和预防。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血液系统
(二)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 红细胞的生成所需的原料: 蛋白质:来源于食物 铁 外源性:来自于食物(1 mg/d) 内源性:红细胞破坏后Hb所释放(25 mg/d) 缺铁性贫血,又称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2. 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素: 叶酸、 维生素B12、内因子,这些物质的缺 乏都可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男:40-50% 女:37-48%,新生儿:55% 红细胞比容(erythrocrit)
• 血浆:占全血的55% • 成分:水、血浆蛋白、电解质、气体、营养物、
代谢废物、激素等。
• 血浆蛋白(plasma protein):65-85 g/L
白蛋白(albumin): 40-48 g/L 球蛋白(globulin):15-30 g/L, 分为α1,α2,β,γ球
晶体渗透压: 血浆=组织液,维持水平衡、细胞形态和体积 胶体渗透压:血浆≠组织液,维持血容量、水平衡
• 等渗溶液(isosmotic solution)——与血浆渗 透压相等的溶液。 如:0.9% NaCl, 5% glucose
• 等张溶液(isotonic solution)——能使悬浮于 其中的RBC维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是由不能 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形成的等渗溶液。 如:0.9% NaCl, 5% glucose; 1.9% 尿素则不是
1.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
• 形态:数量最多,50-70%。
• • 功能:趋化作用,吞噬细菌和异物。大量吞噬后死
亡,变为脓细胞。
2.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形态:胞质内充满粗大的鲜红色嗜酸性颗 粒。 0.5-5%。
血液系统解剖与生理学
内分泌系统通过激素对造血过程进行调控,如促 红细胞生成素(EPO)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等。
04
血液循环与血管系统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呈倒置 的圆锥形,大小约与本人拳头相
等。
心脏的内部结构
心脏内部被心间隔分为左右两半 ,每半又被房室口分为心房和心
室。
心脏的功能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通 过心肌的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 在血管中循环流动,为全身各组
织器官提供充足的血流量。
血管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血管的组成
血管系统由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它们分别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 身各部位、将血液从全身各部位输送回心脏以及进行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 换。
100%
体液调节
激素等体液因素可影响造血过程 和血液循环,如肾上腺素可促进 红细胞生成。
80%
自身调节
血液系统具有自身调节能力,如 当机体失血时,骨髓会加速造血 以补充丢失的血液。
02
血液的组成与性质
血液的组成成分
血细胞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是血液的主要有形成分。
血浆
由水、蛋白质、电解质、营养物 质和代谢废物等组成,是血液的 液态部分。
白血病
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 疾病,表现为发热、贫 血、出血、肝脾淋巴结
肿大等。
淋巴瘤
淋巴组织恶性增生性疾 病,表现为无痛性淋巴 结肿大、肝脾肿大、发
热等。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 异常,导致出血倾向, 表现为皮肤瘀点、紫癜
、鼻出血等。
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包括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活检、免 疫学检查等,用于明确疾病的类型和 严重程度。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 血液循环
心率 心动周期 室缩期
室舒期
40
1.5
75
0.8
150
0.4
0.35
0.30
0.25
0.15
1.15 0.50
(四)心率
①概念:单位时间内心脏舒缩的次数称心率。
②正常: 年龄:初生儿(130次/分) 成人(60~90次/分) 性别:女>男 体质:弱>强 兴奋状态:运动、情绪激动>安静、休息 体温每升高1℃→心率升高10次/分
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根部与右心房交界处、界 沟上部的心外膜下。正常起搏点,长椭圆形。
房室结:位于房间隔下部右心房的心内膜下,冠状窦口的前 上方。扁椭圆形,前下端发出房室束。将窦房结传来的冲动 在结内作短暂的延搁后传至心室,使心房肌和心室肌不在同 一时间内收缩。
正常情况下,房室结不产生冲动,但当窦房结功能发生障 碍时,房室结也可产生冲动。
心腔
左半心 右半心 心房 心室 房室口 左心房 右心房 房间隔 左心室 右心室 室间隔
右心房
三尖瓣环、三尖瓣(右房室瓣),腱索、乳头肌。 四者在功能上是一个整体,防止血液逆流。
左心室 二尖瓣环、二尖瓣、腱索、乳头肌、肉柱
心传导系
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产生并传导冲动,以 维持心的节律性舒缩。
3.说明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的产生原因及特点。 4.以心脏的缩舒、压力的升降、瓣膜的开关、血流 的方向和容积的变化为基础说明射血和充盈的过程。
5、心动周期中,在下列哪个时期主动脉压最低( A) A.等容收缩期末 B.等容舒张期末 C.心房收缩期末 D.快速充盈期末 E.减慢充盈期末
6、心室舒张期( E) A.血液粘滞度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B.主动脉血压过低,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C.心肌对冠状动脉的挤压力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D.冠状动脉阻力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E.心肌对冠状动脉的挤压力减小,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
北航《解剖生理学》08 血液系统 答案
血液系统复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在生理性止血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血小板。
2.血浆蛋白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决定,胶体渗透压影响水分在血管和组织间隙之间的转运。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水不易于由组织间隙进入血管,可能引发水肿。
3.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由Na+决定,晶体渗透压影响水分在细胞内和细胞外的转运。
红细胞处于低渗液将引起红细胞肿胀(破裂or溶血)。
4.凝血酶原复合物可将凝血酶原激活为凝血酶,随后将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5.生理性止血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
6.重要的生理性抗凝成分包括抗凝血酶、肝素(或者蛋白C)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7.体内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能够激活纤溶酶,启动纤溶过程。
二.单选题[A型题]1.血清中不含有的蛋白成分是D。
A.白蛋白B.α-球蛋白C.γ-球蛋白D.纤维蛋白原2.关于渗透压的叙述正确的是A。
A.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由晶体渗透压大小决定B.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大有利于水分由血管向组织间隙转移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血浆向血细胞内转移D.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球蛋白形成3.凝血的启动因素是D。
A.Ⅷ因子B.Ⅻ因子C.Ⅶ因子D.TF(组织因子)4.不是在肝脏生成的血浆蛋白是C。
A.白蛋白 D.纤维蛋白原 C.γ-球蛋白 D.α-球蛋白5.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是因为缺少D。
A.K+B.Ca2+C.Mg2+D.Fe2+6.无细胞核的血细胞是A。
A.红细胞B.淋巴细胞C.单核细胞D.嗜酸粒细胞7.D缺乏会造成凝血时间延长。
A.Vit AB.Vit BC.Vit DD.Vit K8.生成红细胞的原料包括A。
A.铁和蛋白质B.促红细胞生成素C.Vit B12D.叶酸9.血浆渗透压的下列说明,正确的是C。
A.与0.09%NaCl相当B.胶体渗透压占大部分C.胶体渗透压维持血容量D.与溶质颗粒数呈反比10.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是促进D。
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心脏、大血管及其分支直至交织如网的毛细血管,构成循环的管道系统。
毛细血管网遍布全身各器官和组织中,血液将各种营养物质、酶和激素等物质供给组织,又将代谢产物运走,从而保证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
一、心脏(一)心脏结构心脏位于循环系统的中心,由肌肉组织构成的空腔器官。
心脏有4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及右心室。
正常情况下,房间隔和室间隔把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隔开。
在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左心房与左心室间有二尖瓣;右心房与右心室间有三尖瓣。
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除了心脏外,还包括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
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是一个密闭的结构,人的心脏与大血管相连,右心房与体静脉相连,在右心室与肺动脉连接处有肺动脉瓣。
左心房与肺静脉相连,而左心室连于主动脉的部位有主动脉瓣。
随着心脏有节奏地收缩和舒张,各瓣膜相应开放和关闭,使血液不停地循环流动,保证人体进行充分的物质交换,并维持生命的活力。
心脏壁可分3层,内层为心内膜,由内皮细胞和薄层结缔组织构成;中层为肌层,心室肌层远较心房肌层厚,而左心室的肌层最厚;外层为心外膜,即心包的脏层,紧贴于心脏表面,与心包壁层之间形成一个间隙称为心包腔,腔内含有少量浆液,在心脏收缩和舒张时能起润滑作用。
(一)心脏的传导系统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组成,具有自律性、兴奋性和传导性,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左右束支和普肯耶纤维网。
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接处外侧面,是正常心脏的起搏点,控制心脏跳动的节律和频率。
窦房结发放的冲动沿结间束传至房室结,经短暂延迟后沿房室束及其左、右束支和普肯耶纤维传至心室肌,引起心室肌收缩。
传导系统任何部位的自律性和传导性发生异常改变或存在异常传导组织时,均可发生各种心律失常。
(三)心脏的血液供应来自左、右冠状动脉,灌注主要在心室舒张期。
左冠状动脉始自主动脉左后窦,分前降支和回旋支。
前降支分布在左、右心室前壁的一部分和室间隔的前2/3部位,闭塞可导致左心室前壁及部分室间隔心肌梗死,右冠状动脉始自主动脉前壁,其主干延伸为后降支,与左冠状动脉的前降支吻合。
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生理练习题
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生理
一、A1
1、小儿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例第二次相等(第二次交叉)发生在
A、4~6天
B、4~6周
C、4~6个月
D、4~6岁
E、6岁以后
2、血中白蛋白/球蛋白正常比例为
A、(1~2):1
B、(1.5~2):1
C、(1.5~3):1
D、(1.5~2.5):1
E、(1.5~3.5):1
3、能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是
A、红细胞数
B、网织红细胞数
C、血红蛋白量
D、血氧饱和度
E、铁蛋白量
4、胚胎期24周前,主要的造血器官是
A、骨髓
B、淋巴结
C、肝脏
D、脾脏
E、胸腺
5、可使血红蛋白性质改变而导致缺氧的情况是
A、休克
B、心功能衰竭
C、一氧化碳中毒
D、安眠药中毒
E、高热
6、淋巴细胞增多,多见于
A、化脓菌感染
B、寄生虫病
C、病毒性感染
D、皮肤病
E、过敏性疾病
7、小儿出生后主要造血是
A、肝脏造血
B、骨髓造血
C、脾脏造血
D、淋巴结造血
E、以上都不是
8、关于生理性贫血哪项正确
A、生后6个月发生
B、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C、营养不良是主要原因
D、与红细胞生成素不足有关
E、主要是红细胞寿命长。
血液循环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功能
血液循环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功能一、血液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的。
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它由左右两个心房和左右两个心室组成。
而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1. 心脏结构心脏位于胸腔内,呈锥形。
尽管它只有一个大小约为拳头大小的器官,但它却能不知疲倦地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全身各个角落。
左侧的心房和心室负责将含氧纯净的血液送到全身各处,而右侧主要接收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静脉血,并将其推送到肺部进行再次氧合。
2. 血管结构动脉是从心脏流出,具有高压力、高速度和携带含有新鲜氧气和养分的富氧灵活红细胞(俗称红球)的特点。
静脉则向着心脏流动,其特点是低压力、低速度和携带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富碱性血液的黑质血红细胞(俗称黑球)。
毛细血管连接着动脉与静脉,它们负责将富含养分与氧气的血液输送到身体组织,并回收含有废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
二、血液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1. 氧气运输血液循环通过供应足够量的氧气实现了人体呼吸系统与其他器官之间高效的沟通。
肺部在呼吸过程中将吸入经过初步氧合处理的空气中所含的新鲜氧与石硫酸反应形成高浓度含有富水溶性新鲜大分子红蛋白结合物系列。
这些红色纷乱复杂分子式从而提供给全身微循环内毛细柔软管道,进一步让每一个人体器官都能得到足够供给,并保持健康功能。
2. 营养物质运输血液循环系统不仅运载氧气,还帮助传递了食物摄入的营养物质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
在消化系统将食物分解成各种营养成分后,这些营养成分进入血液中,通过循环系统输送到身体的各个细胞。
维生素、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精华都能通过血管间隙扩展透明微通道被有效地传递。
3. 废物排除细胞代谢生成一系列含有废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从而需要被及时有效清理,以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在血液循环过程中,静脉血将含有废物、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废料的血液从各个组织带回心脏,并通过肺部呼出。
同时,肾脏也与循环系统紧密联系,在尿液形成过程中排出体内多余水分及溶解或微晶固态毒素成分。
解剖第三章 血 液
第三章血液血液是充满在心血管系统中的液体组织,具有运输、防御和调节等重要功能。
这些功能是由血液的各种组成成分在心血管系统内不断循环过程中完成的。
第一节血量和血液理化特性一、血量和血细胞比容正常成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
一个体重60kg的人,其血液量约为4 200—4 800m1。
血液总量的绝大部分在心血管内迅速循环流动,这部分血液量称为循环血量;还有一小部分血液(其中红细胞含量较多)滞留于肝、肺和皮下等处的血窦、毛细血管和静脉丛内,流动较缓慢,这部分血液量称为贮存血量。
贮存血液所在处称为贮血库。
当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或大失血时,贮血库内的血液可释放出来补充循环血量,以维持机体的需要。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细胞悬浮于血浆中,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类。
如抽出一些血液注入备有抗凝剂的分血计玻管中,离心沉淀后,血液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淡黄色透明液体为血浆;下层红色不透明的为血细胞层。
血细胞层绝大部分是红细胞,其表层呈灰白色,为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男性为0,40~O,50(40%一50%),女性为0.37~0.48(37%~48%)。
当红细胞数量或血浆容量发生改变时,血细胞比容也随之发生改变。
例如,某些贫血患者的血细胞比容减小,严重脱水病人的血细胞比容增大。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颜色:血液呈红色,这是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的缘故。
动脉血中的血红蛋白含氧丰富.呈鲜红色;静脉血中的血红蛋白含氧较少,呈暗红色。
血浆中因含有微量的胆色素,故呈淡黄色。
比重:正常人全血比重约1.050—1,060,血浆比重约1.025一1.030。
血液比重的大小与红细胞数和血浆蛋白含量成正比。
粘滞性:血液的粘滞性约为水的4~5倍。
粘滞性来源于液体内部的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力。
血液因含有大量血细胞和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质,故粘滞性较大。
酸碱度:血液呈弱碱性,正常人血浆pH值保持在7.35~7.45之间,这对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人体解剖学》课件 第五章 血液
质多肽,但它不能直接识别进入机体中游离的蛋白质多肽。
这些多肽必须通过一类抗原提呈细胞(APC)的加工、处
理,将处理后的抗原,以特异抗原肽复合物的形式表达在抗
原提呈细胞表面,提供给T细胞识别。
T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细胞毒T细胞:又叫杀伤T细胞(Tc),它是免疫反应的效
应细胞,也是T细胞中唯一具有直接攻击和杀伤其它细胞
二、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一)
血浆(55%) 血液的组成
红细胞 血小板 血细胞(45%) 白细胞
血清
血液
血细胞(45%):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55%)
(二)、血量:
定义:机体中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是 血浆量和血细胞的总和。健康成人占体 重7%-8% 血量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 动的重要保证。 血量相对稳定的维持主要与毛细血管的 滤过和除吸收相对平衡有关。
正常情况下,血流在血管内不凝固的原因
1.正常血管内皮完整光滑,不易激活因子 Ⅻ,不易使血小板吸附和聚集;血液中又无 因子Ⅲ,故不会启动内源或外源性凝血过程。 2. 血液不断流动,即使血浆中有一些凝血 因子被激活,也会不断地被稀释运走。 3.血液中具有纤溶系统,能促使纤维蛋白溶 解。
加速凝血的措施 • (1) 加钙:Ca2+在凝血过程中,不仅具有催化作用, 而且参与形成催化激活凝血的复合物。 • (2) 增加血液接触粗糙面:利用粗糙面激活因子Ⅻ 和促进血小板释放血小板因子,加速凝血。
生理止血过程示意图
一、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一)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
加血凝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特点: • ① 除因子Ⅲ外,都是血浆中的正常成分; • ② 除因子Ⅱ和Ⅳ外,都是血浆中含量很少的球 蛋白; • ③ 除因子Ⅳ外,正常情况下都不具有活性;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的成分
血细胞
中性粒细胞 红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电解质
40%-50%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液
血浆 50%-60% 水90%
晶体溶质
葡萄糖等
维生素
溶质 白蛋白 血浆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血液的理化特性
1. 颜色与相对密度:红色粘稠状,相对密度在1.05~1.06之间 2. 黏滞性:液体流动时内部之间的摩擦力;血液为4~5 3. 血浆的PH值:7.35~7.45;缓冲对NAHCO3/H2CO3 4. 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无机盐和非电解质)和胶体渗透压
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
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 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血 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没有细胞核结构,即没有染色体。
血型
ABO血型 RH血型
A型
A、AB
B型
B、AB
AB型
O型
(血浆蛋白质)
血细胞的生成
血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多能干细胞,首先由多能 干细胞分化为骨髓干细胞与淋巴样干细咆,再由骨髓干 细胞分化为各系的定向干细胞,经过原始、幼稚等阶段, 发育、增殖最后成熟为红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及血
小板。
血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 红细胞
正常男性每微升血液中平均约500万 个,女性较少,均约420万个。红细胞含 有血红蛋白,因而使血液呈红色。红细胞 在血液的气体运输中有极重要的作用。正 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碟形,平均直径约8μm, 周边稍厚。
RH阳性RH阴性来自万能受血者 万能供血者 同型输血
在ABO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输血,也应该先进行 交叉配血实验,即不仅把献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 血清进行血型配合实验,还要把受血者的红细胞和献 血者的血清进行血型配合实验,只有在两种血型配合 都没有凝集反应,才是配血相合,而可以进行输血。
血流不止
血液中血小板含量少;输入血小板悬液。
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 吞噬与消化中性粒细胞 • 吞噬、免疫 • 参与过敏反应 • 参与变态反应
• T细胞——细胞免疫
• B细胞——体液免疫
淋巴细胞
血小板
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 小块胞质。体积小,无细胞核,没有规则形状,直径为2-3μm。具有
大面积烧伤的病人
伤面有大量液体渗出,患者丢失的主要 是血浆,如果输全血,可能使体内红细 胞浓度过高,增加血液的粘滞性而影响 血液循环,所以输入血浆。
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浓度 过低,但总血量并不减少,所以 输入浓缩的红细胞悬液。
贫血患者
THANKS!
旧称白血球。血细胞中体积比较大、数量比较少。具有细胞 核。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体 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 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如果体内的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 白细胞 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 正常成人血液中的白细胞数目为(3.5~9.5)×109/L,其中中 性粒细胞占50%~70%,嗜酸性粒细胞占0.5%~5%,嗜碱性粒细 胞占0~1%,单核细胞占3%~8%,淋巴细胞占20%~40%。
血液系统解剖生理
第四组:钱诗虎、从海林、刘亚飞、朱子剑、 文博杰、余婉蓉、黎成平、周亚洁、郭乔如
血液
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流动于心血管系统的 液体组织。在机体起着运输、调节、保护、和防
御的作用,任何器官血流量不足,都可能造成严
重的代谢紊乱和组织损伤。成年人的血量大致相 当于本人体的7%~8%,约4.5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