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研究 开题报告.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全面地、主动活泼地发展。

但在我们常见的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中,同样的教师授课,同样的教学内容,要求与方法,而年龄大致相同的学生却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

以学习效果或学习成绩划分,往往出现“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种情况。

但素质教育却要求对这些“学困生”进行有效的转化,提高教育整体质量。

2.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特点、成因、转化对策进行研究。

3.学校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刚刚成立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生源素质相对较弱,留守儿童比较多。

要提高我校的办学质量,必须研究学困现象,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

要有效的解决这些“学困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就必须对“学困生”的成因及教学对策进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1.本课题限定在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的研究上。

农村小学有其时代的背景,如农民工进城务工增多,网吧、有线电视已经架设,人民的法律意识比以前增强,教育方面实行了新课程改革等。

2.本课题预定研究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的学困生,找出原因,实践转化对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本课题将重点研究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转化学困生,充分利用学生的在校时间,及时联系家长,加强“学困生”的转化,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主要概念的含义及分解
农村小学:指有一定的经济作保障,学生家长有着一定现代意识,能实行新课程改革的小学。

它的背景有如下要素:农民工进城务工增多,网吧、有线电视已经架设,人民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经济基础有一定好转等。

学困生:“学困生”又称学业不良的学生。

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学习困难而达不到规定的学习要求的学生。

其特点为:
①学习成绩长期而稳定地达不到规定要求;
②身心生长发育正常,智力正常;
③造成的学困原因不同,但学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潜能,通过干预或辅导是可以转化的。

“学困生”成因,是指造成学生学习困难、成绩落后的所有因素,有非学校教育因素和学校教育因素及学生自身因素。

非学校教育因素有
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有办学思想,教育者自身的缺陷,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等;学生自身因素有生理因素,智力因素,动力因素等。

对策,是指解决某种问题所使用的策略,这里指针对成因,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策略实行转化“学困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途径等。

四、研究的目的及要解决的问题
1.通过对“学困生”的现实理解,把握“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丰富当前教学理论。

2.针对“学困生”的认知特点,转化已存在的学困生,减少新的学困生的出现,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低分率,从而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

3.探索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探索学困生转化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

4.通过对现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的研究,促使教师重视并研究学困现象,提高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五、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通过研究探索转化“学困生”的教学对策,有可能改变我校低分率严重存在的状况,从而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2.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真正体现平等教育和均衡教育。

3.通过研究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六、本课题在国内外同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是既古老,又不断推陈出新的永恒的命题。

课题组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询,我们对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的研究进行了分类整理,主要有以下一些成果。

(一)关于“学困生”的分类
关于“学困生”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角度。

1.按学习困难程度分类有:严重学习困难学生、中度学习困难学生、轻度学习困难学生;
2.按心理特征分类有:慢智型、懒惰型、自卑型、逆后型、模糊型、迟钝型;
3.按学习动机分类有:被动型、随波型、混日型、虚荣型。

4. 学习困难学生综合分类有:智力型差生、非智力型差生。

(二)关于“学困生”的成因
关于“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一些理论或研究成果:巴班斯基(苏联)对学业不良原因的分类,盖里蒙特的分类,波里索夫的图式,翟特林的分类,何家铿的差生成因分析,万智儒的差生个案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因分析,陈仙梅的结论,金星明、郭迪的调查,科尔曼报告,王敬国分层抽样调查等。

这些理论和成果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学困生”的成因。

1.从非学校教育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
生理因素;早期教育不良因素,智力因素,动力因素等等。

从家庭因素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的不良行为影响,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气氛不良,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环境恶劣,家庭缺乏温暖,不当激励、过分期望等。

从社会环境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等;
2.从学校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
办学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困生的发展;教育者自身的缺陷,教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水平不高,教育方法欠妥,对学生压抑有余理解不足;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致使学困生的产生;教学方面的问题,教材要求偏高,课业负担过重,班级人数多教师工作量过大导致辅导学生不足等等。

3.从对学习困难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分类,主要有:
缺乏学习的动机。

学习没有干劲是学习不良学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

研究发现,大约一半的学习不良学生学习意愿弱。

情感上存在障碍。

学习不良学生遇到挫折容易焦虑、抑郁,有时面对小小的冒犯就情绪失控,顶撞老师,违反校规。

意志薄弱。

学习不良学生容易受外界干扰,缺乏自制力和坚韧性。

自我概念消极。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等一系列问题的回答。

学习不良的学生自我概念消极,他们总认为自己无能,对完成学习任务没有信心,而研究也表明,学习不良学生对自己学业的评价显著低于其他学生。

七、完成本课题的基本条件和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的条件分析
1.朝气蓬勃的研究团队
课题组都是中青年教师,他们朝气蓬勃具有开拓精神,积极投身各项教改实验,科研氛围比较浓郁,课题组的核心成员都是从事教学的骨干,来自于语文、数学、英语等不同的学科,他们教学的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较强。

2.地理位置适合
我校的地理位置正处于农村,所招收的学生皆来自于我校附近的及个自然村,学生所具备的认知特点即为农村小学生所具有的认知特点,有区域的代表性。

3.教学条件比较完善
学校刚刚建成九年一贯制教学楼,师资力量集中,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设施比较完善。

(二)研究的保障措施
1.领导大力支持
2.充分给以经费的支持
3.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参与教师的研究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研究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八、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的对象是我校所有的“学困生”。

他们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学习感到困难,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外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依据与资料,最大限度地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持,把握研究方向。

2、行动研究法:在“学困生”课题的实施中,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科学认识理论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采用“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的方法来展开具体而有针对性的研究。

3、经验总结法:由课题组实施成员总结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得失,筛选、探求出在“学困生”研究中的有益经验并形成有价值的成果。

4、调查比较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设计有效的调查问卷,通过对学生本人、家长、任课教师的访谈,综合分析,找出“学困生”的成因,对“学困生”的发展状况进行及时地反馈,积累资料,积极做出调整,形成研究效果。

5、个案研究法: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困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九、研究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2月)
对学生摸底调查,确定“学困生”名单,名单确定后,对这些“学困生”进行观察访问,分析归纳“学困生”心理
表现,并进行对比分析,课题组成员会诊,找出“学困生”心理偏差的表现,并填好分析表。

再通过调查访问案例的活动范围,如家庭、学校、社会,课题组成员再会诊,探寻心理偏差形成的原
因,填写好下表:
根据实施计划进行研究,分期举办各类调查和教学研讨活动,广泛交流,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等。

具体任务:
1、2011年3月—2011年4月,课题组成员按学科对学生学习状况全面分析,依据第一阶段掌握的数据和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找出“学困生”的成因,拿出初步的转化方案。

2、2011年5月—2011年8月,对转化方案进行逐步的修订与完善,使之更加适合我校学生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3、2011年9月—2012年9月,根据选定的研究对象,确定研究主攻目标,按照转化实施方案具体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边实践边总结出促进“学困生”有效学习的心理策略并加以提炼,形成阶段成果主
(三)总结阶段(2012年10月—2012年11月)
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实验报告和课题总结报告,并将各种材料整理汇编成册,为做好推广工作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十、预期研究成果
一、阶段性成果:
1.相关学科关于课题的阶段性小结、论文、经验总结。

2.优秀教学设计,特色个案。

3.建立“学困生”档案。

二、最终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实验报告
2、论文集、参与研究教师的心得与体会,
3、优秀教学设计、特色案例、个案集。

精品策划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