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高管过度自信对投融资决策行为影响的案例研究【分享】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债务融资的影响研究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债务融资的影响研究【摘要】管理者过度自信是一种常见的管理者行为特征,可能影响其在债务融资决策中的表现。
本文通过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债务融资的影响,分析了管理者自信度对债务融资决策的影响因素,探讨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债务融资结构的关联,以及管理者自信对债务融资绩效的影响。
文章还探讨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为企业管理者在债务融资过程中的决策提供了参考。
研究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可能导致投资决策的不慎重和过度风险承担,从而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未来发展。
建议企业管理者在债务融资过程中要注意管理自身的自信度,合理评估风险,并谨慎做出决策。
【关键词】管理者,过度自信,债务融资,影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影响因素,债务融资决策,公司债务融资结构,绩效,未来发展,结论,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债务融资的影响一直是财务管理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进行债务融资决策时常常会高估公司的业绩表现和未来的盈利能力,导致公司债务负担过重,甚至可能面临破产的风险。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倾向于选择过多的债务融资,以获得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张和投资,而忽视了债务带来的风险和压力。
过去的研究表明,管理者的自信度对债务融资决策有着显著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倾向于选择高风险的债务融资方式,而不够自信的管理者则更倾向于选择低风险的融资方式。
了解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债务融资的影响,对于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以及保障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债务融资的影响,并提出针对管理者自信度的债务融资决策的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债务融资的影响,了解管理者自信度对债务融资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债务融资结构的关联,分析管理者自信对债务融资绩效的影响,以及探讨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研究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研究企业投资行为一直是公司财务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也是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从宏观经济层面看,投资与消费和净出口并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企业投资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我国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经济中。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政府实施了四万亿的投资拉动计划,但从近几年的实际效果看并不如人意,产生了大量的过度投资,以至于现在不得不“去产能、去库存”。
从企业微观层面看,投资决策是企业最为重要的决策之一,它是企业成长的主要动因和未来现金流量增长的主要基础,投资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和经营风险,同时也会影响融资和股利分配等一系列企业财务政策。
然而,在现实中人们不难发现,存在着大量企业投资不足或过度投资—即企业非效率投资的现象。
人们会很自然地提出如下问题:除去宏观、微观等其他因素外,企业管理者的行为是理性的吗?如果是非理性或不完全理性的,那么,企业管理者的行为和心理偏差会对诸如企业融资、投资、公司并购等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影响企业投资的众多因素中,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对企业投资具有怎样的影响?因此,借鉴心理学中研究发现的行为人过度自信的稳健的心理偏差现象,运用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试图为企业非效率投资现象提供新的理论解释和经验证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管理者非理性的视角,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以2008-2013年我国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描述统计分析、均值差异检验、多元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水平和投资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从管理者异质性视角和融资约束视角实证检验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本文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并购决策的关系研究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并购决策的关系研究【摘要】本文以2011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并购决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实证结果表示,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并购决策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也就是说,在公司并购的过程中,管理者过度自信更容易导致发生公司并购。
【关键词】管理者过度自信并购决策逻辑回归分析一、引言近年来,并购已经成为上市公司改善企业经济状况、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并购活动都是成功的,并购失败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并购的失败并不仅仅是经济环境等客观因素造成的,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盲目乐观对并购活动的失败也是有影响的。
也就是说,在进行并购活动的过程中,管理者对自身的过度肯定,对风险的过度低估,或者在多次成功的并购活动之后,对并购事件的盲目乐观,也会造成并购活动的失败。
所以,本文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角度出发,实证分析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并购决策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有一百多年的并购历史,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90年代,先后带来了五次并购浪潮,并购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公司迅速发展、扩大规模的主要手段。
Roll(1986)提出自大假说来解释管理者的非理性并购行为,认为管理者在并购过程中会出现过度自信的现象。
随后,Hayward和Hambrick(1997)的研究发现媒体对CEO的评价、公司的业绩和CEO的薪酬会导致管理者的过度自信。
同时,还证明了管理者的过度自信会导致他们高估目标公司的价值,以高价收购目标公司,使公司的价值受到损失,这一结论也验证了Roll的观点。
国内对于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并购决策关系的实证研究起步比较晚。
傅强、方文俊(2008)选取了2003—2006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并发生并购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并购决策的关系,最后证实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并购决策是显著相关的,也就是说管理者过度自信是驱动并购的动因之一。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并购效应的影响研究》范文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并购效应的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企业并购的频繁发生,管理者的决策行为在企业并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心理现象对并购决策的影响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并购效应的影响,以期为企业并购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过去的研究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可能对企业的并购决策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一方面,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可能高估自身的决策能力,从而推动企业进行更有利可图的并购。
另一方面,过度自信也可能导致管理者忽视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从而增加并购失败的可能性。
因此,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并购效应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对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对企业并购效应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其次,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收集企业并购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法探讨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并购效应之间的关系。
四、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测量与影响本文采用自我评估法和市场数据法来测量管理者过度自信。
自我评估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让管理者对自己在过去的决策中的表现进行评估。
市场数据法则通过分析管理者的薪酬、股价变动等市场数据来衡量其过度自信的程度。
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并购效应具有显著影响。
具体而言,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高估自身的决策能力,从而推动企业进行更多、更大规模的并购。
然而,这种过度自信可能导致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忽视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从而降低并购的成功率。
此外,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还可能因为过于乐观的预期而忽视并购后的整合问题,导致并购后的企业运营效果不佳。
五、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本研究通过收集企业并购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法探讨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并购效应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并购成功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所推动的并购成功率较低。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的实证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的实证研究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的实证研究引言:高管人员在企业中担负着重要的决策职责,其决策水平和决策风格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成果和发展方向。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高管人员可能会因为过度自信而做出不适当的投资决策,给企业带来风险和损失。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之间的关系,为企业高级管理层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
一、过度自信现象的解读过度自信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高估的一种心理偏差。
在高管人员中,过度自信体现为他们对自身决策的正确性和能够成功执行的信心过高。
过度自信现象通常伴随着个体在评估风险时的偏见和乐观主义。
研究表明,过度自信可以直接影响投资决策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二、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现象的实证研究为了深入了解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过度自信现象和其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我们选取了一些典型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问卷调查和面谈等方式,收集了相关数据。
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过度自信现象。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公司前景的高度乐观过度自信的高管人员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往往过于自信地预测公司的业绩增长和市场反应。
然而,这种乐观主义往往忽视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挑战,导致投资决策的失误。
(二)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高管人员在评估投资项目时,往往受到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的影响,高估了投资收益的潜力和风险的可控性。
这种认知偏差使得他们倾向于过度依赖自身经验和市场状况进行决策,而忽视了更客观和全面的风险评估。
(三)过度自信的行为决策过度自信的高管人员在决策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冒险和激进的行为,倾向于选择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项目,而忽视了经济周期和市场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这种决策行为常常导致资金的浪费和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加。
三、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过度自信程度与其投资决策的冒险性和不稳定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021年管理者过度自信案例
Pain is only residing to oneself by hating someone.悉心整理祝您一臂之力(WORD文档/A4打印/可编辑/页眉可删)管理者过度自信案例“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是指管理者经常对自己的判断过于自信,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的心理状况。
目前的研究证明了“过度自信”这种心理现象无论是对企业管理者而言,还是对其他普通人来讲,都是很普遍的。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在我们关注了很多年管理者的魅力(其中就包含了“自信”这个概念)之后,现在回过头来,我们开始思考:如果管理者魅力“过头”了,会怎么样?我们开始关注“管理者是如何产生了过度自信的心理的?”、“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对企业有怎样的影响?”、“应该怎样避免或减少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心理及行为?”等一系列的问题。
这种反思是有哲学依据的,那就是老祖宗们提出的“过犹不及”的道理。
同时,这种反思和我国改革开发以来企业决策方式的转变是相契合的。
在改革开发初期,我国企业仅靠一把手对企业状况和市场环境的感知和判断,进而做出决策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英雄主义”色彩的企业家。
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加剧,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工具和决策机制来制定企业的重大决策。
但从近些年的状况来看,我国企业依据管理者(尤其是一把手)个人的判断进行决策的情况依然很普遍,受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影响导致企业失败的情况屡见不鲜,名噪一时的“巨人大厦”和“标王秦池”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管理学界的学者们也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但目前的研究仍处在“初级阶段”,比如研究所选取的样本大多在上市公司和金融服务企业、对“过度自信”的测量没有统一的意见、对过度自信的影响没有一致的结论等。
笔者认为,要把握一个问题,在对其定义没有异议的情况下,就要从根子上对它进行思考,也就是说我们第一步应该探究清楚“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是如何形成的?”这样一个问题。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财务决策
汇报人: 2024-01-06
目录
• 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定义与影响 •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企业财务
决策中的表现 • 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成因 • 如何降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
业财务决策的负面影响 • 案例分析
01
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定义与影响
定义
管理者过度自信是指管理者在决策过 程中表现出过度的乐观和自信,对自 身能力和判断力的估计超过实际水平 。
在股利分配方面,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可能过于保 守,导致股利支付不足或过于稳定,不利于企业 的长期发展。
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财务困境与破产风险
01
由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可能做出高风险的财务决策,企业面临
更大的财务困境和破产风险。
资本成本与融资约束
02
过度自信可能导致企业资本成本上升和融资约束加剧,因为投
资者会对企业的风险评估进行调整。
案例二
某上市公司高管过于自信地认为自己的判断不会出错,在未经充分尽职调查的情况下盲目并购,最终 因目标公司财务造假而陷入法律纠纷。
成功降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案例
案例一
某集团公司在董事会中设立了风险评估委员会,通过集体决策和第三方意见降低CEO的 过度自信。在投资决策前,委员会会对项目进行严格的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有效避免
企业价值与股东财富
03
长期来看,过度自信对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产生负面影响,因
为不当的财务决策可能损害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
02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企业财务 决策中的表现
过度投资
总结词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高估项目的收益和低估风险,导致过 度投资。
详细描述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对企业的投资项目过于乐观,认为自己的 决策能够带来更高的回报,因此可能会过度投资于某些项目 ,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和成本。这种过度投资行为可能导致 资源浪费和企业价值的降低。
管理层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研究
管理层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研究摘要:过度自信理论弥补了经典金融理论在个体行为分析和研究方法上的缺陷,促进了金融学理论研究向更现实更广阔的方向发展。
该理论注重运用心理学和经济学基本原理改善企业决策行为,广泛吸取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尤其是行为决策科学研究的成果,重新解释了企业投资决策中的投资异象和投资行为认知偏差。
本研究试图在控制公司系列特征变量基础上,探求高管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行为之间的关系.现有的行为金融文献主要集中在投资者过度自信对公司决策产生影响,从管理者过度自信视角进行研究的很少,本研究力图在这方面做有益尝试。
文中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构筑了一个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假说的投资决策行为基本理论框架,并结合经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从总体上看,该分析框架兼容了逻辑推理性和比较性的规范研究、描述性与解释性的实证研究。
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过度自信高管人员因持有公司股票期权并出于职业声誉考虑,似乎更是谨慎投资,但他们一旦发现公司有充裕的现金流,会对现金流投资表现出强烈的偏好。
高管层持股作为一种内在激励机制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代理问题,对改善我国上市投资行为具有积极作用。
过度自信的高管人员对现金流的利用存在着管理机会主义。
为了抑制高管过度自信带来现金流盲目投资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可以适度负债以减少高管自由决断使用的现金流,这样也可降低其代理成本。
第二,按公司的成长性进行了分组,通过对高成长性公司组分析发现,这组公司尽管有较好的成长性,高管过度自信并不一定增加投资,只有在拥有充裕现金流的情况下才增加投资。
在低成长性公司里,即使拥有充裕的现金流,他们通过对前景的预测与现实分析,也很难表现出增加投资的倾向。
第三,基于不同融资约束条件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过度自信的高管人员投资现金流敏感度与融资约束的强弱并没有相关性。
第四,基于公司最终控制人不同性质研究发现,非国有产权控制的公司对现金流表现得更为敏感,国有产权控制的公司更容易得到政府的支持。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并购效应的影响研究》范文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并购效应的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商业环境中,企业并购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战略手段,用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竞争力。
然而,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过度自信现象,对并购效应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并购效应的影响,分析其背后的机制和原因,以期为企业并购决策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些学者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可能导致企业在并购过程中过于乐观地评估目标企业价值,忽视潜在风险。
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指出,适度的管理者自信有助于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从而在并购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
然而,过度自信与并购效应的具体关系仍需进一步探讨。
三、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本文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对企业并购效应产生显著影响。
具体假设如下:假设一:管理者过度自信会提高企业并购的成功率,但可能降低并购后的长期绩效。
假设二: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中,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并购效应的影响存在差异。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构建研究框架;其次,收集相关企业并购数据,包括企业规模、行业、并购类型等;最后,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验证假设。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权威数据库、企业年报以及相关研究报告。
五、实证分析(一)描述性统计通过对样本企业的描述性统计,我们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在企业并购中普遍存在。
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并购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过度自信现象。
(二)回归分析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成功率呈正相关关系,但与并购后的长期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这表明,虽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可能在短期内成功完成并购,但长期来看,这种过度自信可能导致企业忽视潜在风险,影响并购后的整合和运营,从而降低长期绩效。
(三)分组分析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中,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并购效应的影响存在差异。
高管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
高管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高管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导言在企业的投资决策过程中,高管的角色和决策能力被认为是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高管个人特质中的一种常见特征——过度自信,却可能对企业投资决策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高管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一、高管过度自信的定义与表现过度自信是指个体对于自身能力、知识和判断力的高度自信,甚至忽视了风险与不确定性因素。
在高管中,过度自信表现为他们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乐观评估,以及对自己决策的绝对自信。
这种自信使得高管倾向于高估自己的决策能力、低估风险和错误决策的可能性。
二、高管过度自信在投资决策中的影响1. 对决策制定的倾向性高管过度自信会导致他们对决策制定的倾向性,即更加倾向于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和策略。
他们常常高估自己对信息和所处行业的理解,因此会忽视和低估项目中的风险因素。
这种偏好策略可能导致企业投资过于冒险,进而增加了项目失败和损失的风险。
2. 低理性决策过度自信的高管更容易陷入冲动和情绪驱动的决策过程中。
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依赖直觉和个人经验,而不愿意充分考虑和利用系统性分析、市场研究和数据支持的决策思维。
这种低理性决策风险使得企业难以做出准确和有效的投资决策。
3. 信息过度过滤过度自信的高管可能会过滤掉一些与其观点相悖的信息,而只专注于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
这种信息过度过滤可能导致对外部环境的错误判断,阻碍了企业及时调整和适应变化。
同时,过滤掉的信息也可能包含了一些重要而有价值的信息,使得决策结果和回报受到限制。
三、高管过度自信的原因分析1. 组织内部文化和激励机制企业内部文化和激励机制往往会强化和鼓励高管过度自信的行为。
如果企业追求短期业绩和高回报,不重视风险管理和长期效益,将会对高管形成过度自信的培养和支持。
2. 个体心理特征个体心理特征也是高管过度自信的原因之一。
在高管中,拥有较高的权力和地位的人更容易产生过度自信的倾向。
过度自信对行为决策的影响:以上市公司融资决策为例
过度自信对行为决策的影响:以上市公司融资决策为例黄文胜;朱朝晖;孟军【摘要】与普通员工相比,企业管理层更容易产生自我归因偏差,表现出更强的过度自信,并会对企业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过度自信理论被认为是行为金融学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那么,管理层过度自信是否对企业融资决策产生影响?本研究以2007 ~2012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管理层过度自信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管理层过度自信的上市公司倾向于债务融资,并且在债务融资期限上更偏好短期负债融资,在债务融资类型上更偏好金融负债融资.结论表明,管理层过度自信确实是影响企业融资决策的重要因素.【期刊名称】《应用心理学》【年(卷),期】2015(021)003【总页数】6页(P265-270)【关键词】管理层过度自信;自我归因偏差;债务融资决策【作者】黄文胜;朱朝晖;孟军【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杭州310018;浙江工商大学财务与会计学院,杭州310018;浙江工商大学财务与会计学院,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5.1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是心理学家最早研究(Robinson & Marion,2015)和最为持久(代涛涛,佐斌,徐富明,索玉贤,2014)的行为倾向之一。
这类个体相信自己具有超越平均水平的能力,并表现出“窄置信区间”(narrow confidence level)的认知偏差,往往在决策中做出过度乐观的判断和决策。
过度自信的一个普遍来源是自我归因偏差(Gilovich,Griffin & Kahneman,2002),即将成功更多地归因于自己,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Miller & Ross,1975)。
与普通员工相比,企业管理层更容易产生自我归因偏差,表现为:(1)他们往往经历更多的竞争和成功,具有更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更卓越的专业水平,因此容易“学会”过度自信,并不断强化过度自信倾向(Doukas & Petmez,2007);(2)他们往往面临非程序化的、复杂的、低频率的决策(Bessière & Elkemali,2014),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会强化认知偏差,因此在面对不熟悉的问题或者信息有限时,他们更容易错误估计自己的能力(Moore & Healy 2008),并由此做出过度乐观的决策,而且在不确定条件下,消除负面结果所需要的信息量减少(Buehler,Griffin & Ross,1994),因此,即使出现重大失误,也不太会削弱其过度自信(Willimams & Gilovich 2008);(3)虽然他们经常面临更困难的任务,但过度自信源于人们对其相对能力而非绝对能力的信心(Cain,Moore & Haran,2015),且这种高难度的任务往往缺乏对照,因此更容易维持其过度自信(Shu,Yue,Chiang & Hung,2013),即相信自己拥有独特的能力,比他人更强(Koellinger,Minniti & Schade,2007);(4)与普通员工相比,他们对企业的重大决策具有最终话语权,这样的地位会使其相信自己可以掌控公司的命运,陷入“控制幻觉”(Stefan & David,2013),因此更容易出现自我归因偏差。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融资决策的影响
一
般认 为 ,管理 者过 度 自信 是指 管 理者 在 进行 决策 时 往往 高
其次 ,影 响企 业的债 务期 限结构 。就 管理 者过 度 自信 对债 务
期 限结 构 的影 响而 言 。学者 们 的意见 不 一 。一 种 观点 认 为 ,过 度 自信 的管理 者 由于 高估 项 目的 前景 ,认 为企业 未 来的 现金 量是 安
由于 对 未来 收益 的 高估 。致使 管理 者 不愿 意与 股东 分 享企业 未 来 的 收益 ,所 以管 理者 不 愿意 发行 股 票 ,而 发行 债 券进 行融 资 。由 此 可见 。管理 者 过 度 自信 会 导致 更 多的债 务融 资 ,进 而导 致企 业
的 高负债 率 。
为 严重 影 响 了企 业 的投 融 资决 策 ,因此 ,本 文 围绕 管理 者过 度 自
力 ,得其 还是 更愿 意 使 用融资 成本 较 低 的短期 负债 。 四 、政 策性 建议 首先, 完善企 业 内部 激励 机制 , 抑 制企 业管 理者 的机 会 主义 。
所谓 过 度乐观 是 指人 们 在预 测 未来 的结 果 时 。总认 为好 的事 情 更容 易发生 。过 度 乐观 能强 化 人们 的过 度 自信 ,特 别是 在 自我 乐观地 认 为 自 己可 以控 制行 为 的结 果 时。企 业高 管对 企 业的 投融
公 司 的发展 离 不开 管理 人 员的 努力 ,尽量 让管 理人 的 目标 与企 业 的 目标 一 致。 由于 机会 主义 与 自利 行 为的存 在 ,往 往 使得 管理 者
高 于平 均水 平 。这种 自我 感 觉 良好 的情 绪 总是会 把 原本 是运 气 和
过度自信的例子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财务决策研究述评
过度自信的例子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财务决策研究述评摘要随着行为公司财务学的不断成熟和发展,非理性行为假设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这使得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公司财务决策研究逐渐成为了现代财务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
文章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视角综述了有关公司投资、并购、融资和利润分配决策方面的研究,并就其对传统公司财务理论的挑战展开了讨论。
同时对当前研究不足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行为公司财务学;管理者;过度自信;财务决策引言传统的公司财务学研究始终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1]。
进入20世纪80年代,金融市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能用传统公司财务学来解释的决策行为,人们在判断与决策过程中所产生的诸如过度自信之类的认知偏差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这些学者采用更为现实的非理性行为假设取代传统的理性假设更易于解释人们实际中的财务决策行为。
他们不断放宽甚至放弃传统公司财务学的理性人假设,以人们决策过程中的实际心理特征为变量来研究金融市场中的各种财务决策问题,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理论——行为公司财务学。
经过30多年的发展,行为公司财务学不仅突破了传统财务理论研究的基本假设,而且丰富与拓展了公司财务研究的内涵与范畴,解决了传统公司财务学所无法解释的诸多问题。
然而,大多数文献集中在研究投资者的非理性决策行为,基于管理者非理性视角的行为公司财务研究则相对零散、滞后[2]。
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行为公司财务研究放松了管理者理性的假设,他们认为,公司管理者普遍表现出过度自信,他们往往会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高估公司决策的收益和低估潜在的风险(Okamp,1965;Merrow、Phillip和Myer,1981;Cooper、WooandDunkelberg,1988)。
即使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过度自信也会导致管理者对公司财务决策的收益与风险产生认知偏差,使管理者相信公司的价值被市场低估,从而导致公司做出非理性的财务决策,给公司价值造成损失。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财务决策影响研究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财务决策影响研究【摘要】在财务决策中,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往往会导致决策失误和风险增加。
本文通过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财务决策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了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特点、影响以及可能导致的问题。
影响因素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会使其对财务决策的风险认知不足,导致偏离预期的决策结果。
笔者总结出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财务决策的启示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提升财务决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研究表明,对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认识和控制是财务决策中重要的一环,值得引起重视。
【关键词】管理者过度自信、财务决策、影响、问题、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启示、展望、结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特点、分析结果.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财务决策的具体影响机制,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
有的研究认为过度自信有助于管理者更加果断和乐观地做出决策,从而激励团队更好地执行;但也有研究指出过度自信可能导致管理者忽视风险、做出错误决策,进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负面影响。
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财务决策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管理风险,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具有积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财务决策的影响,深入分析过度自信可能导致的问题,并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揭示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具体影响机制。
通过研究,旨在为企业提供关于管理者自信度的合理评估方法,为管理者提供实用的决策建议,帮助企业更加科学地进行财务决策,避免过度自信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研究目的还在于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拓展现有研究的领域和深度,促进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财务决策的研究取得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发展。
从而为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决策质量,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为社会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1.3 研究意义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对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投资异化
数据来源与处理
数据来源
所有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
数据处理
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和筛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异常值进行 处理,以避免其对整体研究结果的影响。
变量定义与度量
企业投资异化
通过计算企业实际投资与预期投资之间的差异来衡量。其中,预期投资是根据企业历史投资数据和行业投资数据 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到的预测值。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1 2 3
降低投资效率
由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可能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因此可能会降低企业的投资效率。
资源分配不合理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可能将资源分配给不切实际的 项目,从而浪费资源并降低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 。
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迟缓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可能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迟缓, 从而错过最佳的投资时机或对市场趋势判断失误 。
强化信息披露与透明度要求
提高企业信息披露标准和透明度要求,有助于减少信息不 对称现象,降低管理者过度自信导致的投资异化风险。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02
研究样本与方法的局限性
目前针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异化的研究仍存在样本选择和方法 上的局限性,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和样本量,提高研究结果 的普适性。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投资风险的影响
增加投资风险
由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可能做出不切实际的投资决策,因此会增 加企业的投资风险。
风险承受能力下降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可能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下降,从而在面对高风险 项目时犹豫不决或做出错误的决策。
对风险的评估能力下降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可能对风险的评估能力下降,从而无法准确评估 投资项目的风险水平。
投资异化对企业的影响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融资行为影响研究》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融资行为影响研究》摘要:本文以管理者过度自信现象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其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实证研究的分析,本文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在企业的融资决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可能对企业的融资成本、融资方式和融资效果产生显著影响。
本文旨在为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一、引言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融资行为对于其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企业的融资行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管理者过度自信现象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对自身能力及企业未来发展的前景过于乐观,这种心理状态可能对企业的融资行为产生影响。
因此,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对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现象、成因及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高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前景,从而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和融资行为。
相关研究表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可能会倾向于选择风险更高的融资方式,同时也可能对企业的融资成本产生影响。
此外,过度自信还可能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和资本结构。
三、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基于前人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假设: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对企业的融资成本、融资方式和融资效果产生影响。
具体而言,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可能会倾向于选择风险更高的融资方式,以追求更高的收益;同时,他们可能会低估融资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
此外,过度自信还可能导致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忽视市场信号,影响融资效果。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收集相关企业的财务数据和管理者的个人特征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公开的财务报告、新闻报道和学术研究数据库等。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1.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融资方式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风险较高的融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高管过度自信对投融资决策行为影响的案例研究论文关键词:过度自信投融资决策高管人员三九集团论文摘要:过度自信是公司高管人员普遮存在的一种心理特质,其对会司投融资决策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基于对三九集团高管赵新先在投融资决策中过度自信表现进行剖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弓丨言由于我£国情特殊,国有股、法人股“一股独大”,所有者缺位,监督机制不健全,从而缺乏对公司高管人员的有效约束和监督,高管人员在企业投融资决策过程中往往显示出过度自信的倾向,最终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近年来,红塔集团原董事长兼总经理褚时健、广东原健力宝集团原董事长兼总经理李经纬、前三九集团董事长赵新先、山东秦池集团王卓胜等曾盛极一时的著名企业高管纷纷落马,它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反思与启示。
国内著名企业生命周期如此之短,以前我国学者更多地是从公司管理机制、治理结构等客观方面的原因加以探究,那么,是否可以从高管人员的主观行为及其产生的心理动因加以认识?因此,这为我们研究中国公司治理机制和企业投融资决策行为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由于高管人员过度自信加速或者直接导致企业投融资失败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十分突出现象,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试图通过案例分析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过度自信与投融资决策行为的关系进行探究。
二、文献回顾及理论基础1.文献回顾W e i nS tei n(1980)通过研究发现下列三个因素都有可能引发过度自信:控制幻觉,高度向往良好收益,难于比较个体间业绩的抽象参考点。
根据March和Shapi ra(1987)调查的证据可知,管理层低估内在的不稳定性,相信自己能全面控制公司经营业绩。
Lys and Vineent (1995)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分析NCR的AT&T并购决策。
研究表明:并购中的价值毁损与管理者过度自信有关。
然而,过度S信在投资决策中发挥作用的实证证据还比较有限,Yueh —hsiang Lin ( 2005)以台湾上市公司为样本,以管理者利润预测作为公司高管过度自信的代理变量,检验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之间的关系。
Rayna Brown and Neal Sarma ( 2007)使用奥地利的数据检测了CEO过度自信的作用以及过度自信在公司并购决策中的主导性地位。
Philipp Koel linger, Maria Minniti and Christian Schade (2007)认为企业家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理解,所讨论的这种认知机制会导致过度自信,很可能是由于企业家高估他们控制事件的能力。
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在该领域研究还不太成熟。
郝颖、刘星和林朝南(2005)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过度自信的现实表现及其与企业投资决策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余明桂等(2006)抛弃了传统债务融资理论的理性管理者假设,分析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是导致企业采取激进债务融资决策的重要因素。
从国内外关于过度自信问题的理论研究现状来看,可以说还处于不太成熟阶段。
理论层面的不深入会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特别是国内关于公司高管过度自信对投融资决策行为影响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都异常滞后。
尽管关于过度自信问题的理论体系尚未构建完整,但它的确为我们认识企业投融资决策行为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由于过度自信理论研究还处T•日臻完善阶段,是否能够在我国直接应用还需要我国学者深人探讨。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国公司治理的实际情况与西方国家具有较大的差异,因而,如何结合中国国情从理论与实证两个维度去探讨公司高管过度自信与投融资决策行为的关系就值得国内学者更深人思考了。
2.理论基础过度自信理论是行为金融理论的主耍成就之一。
它是指人们将自己的能力与其所在群体的其他个体比较时,总觉得个人的才能要高于整体的平均水平。
Gervaris Heaton和0dean(2002)将“过度自信”定义为:认为己掌握知识的准确性比事实中的程度更高的一种信念,即对自己的信息赋予的权重大于事实上的权重。
过度自信理论并不否定现代金融理论中的经济学概念和原理,注重运用和广泛吸取心理学和行为决策科学等研究的成果,重新阐释了金融市场上的投梦行为认知偏差。
在决策形成的过程中,过度自信的人会过店估计能引人关注的信息,并倾向子搜集那些支持其信念的作息,而忽略那些不支持其信念的信息。
他们往往因其某些劝点得到明显场景支持而更加自信,并对这些信息反应过度;札反,通常会因为某些观点没有得到相关场景支持而低估这些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反应不足。
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异些职业领域的人往往更容易过度自信,比如医生、投资银朽家、律师和经理在职业判断和各种决策中存在过度自信倾向叶蓓等(2007)认为过度自信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现象,它与沐们缺乏处理大量不确定性事件的能力有关。
过度自信的表颐通常有两种形式:第一,人们对可能性做出估计时缺乏准砍性;第二,人们对数量估计的置信区间设置太过狭窄。
公司投资与融资一直是产业组织理论和公司金融等研的重点,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相对于理论分析中的最优投融资规模,公司总是会存在投融资过度或投融资不足等投融资扛曲问题。
微观中的公司投融资扭曲通常会导致宏观经济中献投融资过热或过冷,因此投融资决策问题是我们制定宏观济决策和企业微观管理决策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众多研究显示,当衡量结果的参照物十分抽象时,公司高管做出投融资决策倾向于过度自信。
管理者过度自信是指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决策能力超出一般水平,并高估个人信息的准确性。
公司高管优越丁•平均效应的心理倾向影响其个体归因判断,其更可能将好的结果归功于自己,而将失败献结果归咎于运气不好。
三、三九集团背景及其“教父”级高管赵新先简介三九集团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国有大型中央企业,其前身是总后勤部所属企业深圳南方制药厂。
集团于1991年年底由原国家经贸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批准成立。
集团以医药为主营业务,以中药制造为核心,同时还涉及工程、房地产和食品等领域。
当时集团拥有近千个中西药产品和覆盖全国的医药销售网络,曾一度成为一个拥有资产超过200亿元、三家上市公司和400余家子公司的大型集团,先后荣获“全国用户满意企业”以及“全国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集团还培育了闻名遐迩的三九品牌,全国驰名商标“999”多次被国家权威机构评为“中国最高认知率商标”。
然而,由于三九集团财务状况极为混乱,公司治理渐渐失控,危机在急剧扩张中凸现,2001年中国证监会披露控股股东三九集团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数额巨大;2003年三九集团深陷债务危机,二十余家银行集体追讨债务,三九高速成长的神话开始破灭。
谈到三九集团,不得不说传奇式“教父级”人物赵新先。
新先(以下简称“赵”)原是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的教授和南方医药局主任。
1985年,他带着三个科研成果和第一军医大学500万元贷款创建了南方制药厂;1987年正式投产后就创造1130万元的年产值;1991年南方制药厂直接挂靠解放军总后勤,整个集团的经营运作由赵全权负责;总后勤部于1992年以南方制药厂为核心建立了三九集团,由赵兼任总经理及药厂厂长。
1998年三九集团脱离总后勤部,并在2003年机构改革后最终由国资委管理,因而赵也直接对国资委负责。
集团自上而下形成了高度服从的企业文化,赵一直兼任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和CEO 四职。
他在执掌三九集团的过程中荣誉接踵而至,早期的辉煌业绩使赵新先在集团内部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威,重大投融资决策基本上都是他“拍板定夺”,集团及其子公司的管理控制在赵的绝对权威和个人魅力下被弱化。
四、三九集团主要资本运营档案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样板和旗舰企业,二十余年三九集团一直倍受人们瞩目。
而三九在“教父”赵新先的掌舵下经历了辉煌与危机,他通过系列资本营运打造了曾盛极一时的产业帝国。
在其投融资决策行为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地了解到赵新先过度自信的管理风格,然而,正是由于以赵新先为首的三九企业家们的过度自信,成就了三九,也几乎葬送了三九。
1. 高管过度自信:中外合资、增资扩股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发展迅猛的南方制药在面临资金困境之际挂靠了总后勤部,每年还要向总后勤部上缴近七千万利润。
为解决当时的资金紧张状况,赵新先引进了泰国正大集团的投资,公司注册资本金增至5976万美元,中方以原有资产折资人股,在合资公司中持股比例达51%;泰国正大集团以在维尔京群岛注册的正大药业向合资公司注资2928万美元,持股比例为49 %。
合资公司被命名为三九正大药业有限公司。
1994年三九正大药业再度向美国等地引进战略投资者,向六家股东引进资金总额高达8000万美金,公司注册资本迅速增至近十五亿元人民币,原控股股东三九集团拥有股份比例缩水至39. 1 %。
这两次在赵新先个人强势主导下的引资对三九的发展尤其重要。
后来在中央“军企脱钩”的大背景下,三九集团脱离总后勤部并转而挂靠国家经贸委,最终又在国家机构改革后由国资委管辖。
总揽长达十余载的军企生涯以及后来隶属国资委管辖,三九集团在战略管理、资本运营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方而都像一家“赵氏集团”。
三九资本运作手法在当时已经相当市场化,在增资的过程中体现了较为先进的资本经营理念。
赵新先强大的经营自主权伴随着三九集团发展的始终,因而更彰显出民营企业的营运风格。
2. 高管过度自信:寻壳上市、品牌“透支”三九集团通过多年的并购扩张不仅拥有几百家非上市子公司,而且通过系列资本运作拥有了三家上市公司,即三九生化、三九医药、三九发展。
在打造跨国集团的征程中,三九深知自己无法与国外医药巨头正面对抗,于是加大收购海外医药公司的步伐,例如对日本东亚制药的收购就是典型的佐证。
基于大陆资本市场不完善和打造跨国中医药集团的考虑,三九重点加强对海外资本的运营,因此试图通过借壳香港的两家上市公司发展中医药集团。
市场拓展能力、生产能力、管理能力、资本实力和研发能力是打造跨国集团应具备的五大基本要素,而三九集团资本实力的缺乏是制约其发展的最根本瓶颈。
因而,赵认为借壳海外公司上市筹集资金将是最快捷方便的营运平台几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赵新先就开始了广告战和品牌战,尽管当时市场上已经出现与“三九胃泰”疗效相当的药物,但赵通过独树一帜的宣传方式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借助媒体拉开隆重序幕,南方制药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不仅如此,赵邀请名人做广告,还在机场搭台做宣传,并把广告做到了香港、德国和美国;赵单独组建销售公司,并选择优秀的应届医药科大学生从事销售工作,这一系列举措在当时医药销售界具有标杆性意义。
正是由于赵的果断与自信,三九备受国人瞩目,成为国内医药行业的一面旗帜。
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个让三九扬名天下的领军人物过于迷恋品牌战和盲目拓展投资渠道,三九的品牌延伸出现了严重的品牌透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