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经典的关系论考察心灵自由之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文化经典的关系论考察(一)

心灵自由之路

——对《金刚经》的关系论考察

冯燮刚

人与世界的关系——佛学的基本问题

从出生起,人就身处于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自然世界和云谲波诡、变幻莫测的人文世界,不得不以卑微弱小之身躯,以昙花一现之生命,以智识有限之思维,面对博大、深邃、多变、浩渺的大千世界。人如何处身立世?

从人类文明史来看,在人与世界相对而立的过程中,无能与自卑和超越的理想与希望总是相伴而生。当陷入无能与自卑之时,人或者像蝼蚁一样在无望或绝望之中苟且偷生,或者转向彼岸之神,对自己臆构之神顶礼膜拜,在对上帝、真主、“西天之佛”等神灵的信仰之中寻求心理慰籍。当超越的理想和希望熊熊燃烧的时侯,“上帝死了”,人活了。人自我膨胀,走上神坛,我就是救世主,把自己当成了“世界”的中心。无论是人类臆构之神,还是自我膨胀神化的超人,都是以特定化的思维模式来裁剪千差万别、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注定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或者作茧自缚,或者处处碰壁,而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佛祖独具慧眼,早在几千年前,就找到了人痛苦的根源。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思维世界,其思维世界以个人行为历史为基础,以对未来的美好理想为方向。但每个人都身处于无情的现实世界中。如果人执着于思维中的世界,妄图以一己之力支配其身处的现实世界,理想化的思维世界和无情的现实世界必然格格不入,而使个人时时、处处陷于理想和现实尖锐冲突的痛苦中。从全局和长期来看,在思维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冲突中,没有哪个个人可以或者能够要求现实世界按照其个人的要求来呈现和配合。要摆脱痛苦,唯有走佛祖指出的道路,从要求我们身外的世界,转而要求我们自己,修炼我们的心灵,调整我们的思维,以适应现实世界,唯此方能化解人与世界的冲突。

不住而空

佛经箴言:人生是苦。人之所以迷茫、抑郁、痛苦,乃在于有所执,有所欲,而心有所住。以卑微弱小之身,而怀执欲而僵之心,并以此应对生生不息、千差万别的大千世界,必与天、地、人冲突不已,如何不痛苦,如何不迷茫,如何不抑郁呢?要想消除痛苦,必要消除与世界的冲突。要想消除与世界的冲突,改变不了世界,就得改变自己。

佛祖指出,要改变自己,就得回归本心,无所执、无所欲、无所住而生其心。首先是要空我。住于我相而行,以卑微之身却要一意孤行或固执己见,正所谓“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灾不远也。唯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住声色香味触而生其心。心生则人活,心胸大而后世界大,则可灵活柔韧、游刃有余地穿梭于“丛林”世界。其次是要空法。住于法而行,“如人入暗,则无所见”;不住法而行,“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最高境界是

空空,不住空,不住有,本性本空,真空妙有。总之,在我们的心中,要空去所有遮眼迷心惑思之相。如此,则空而净,空而灵。净而定,灵而慧。定而守存,慧而通达,而至于金刚不破之佛境。

按照佛学要义,人之思维、感知中的一切都是因缘假合的不实之“相”,皆为由缘而生、因执而存的虚幻。在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中,一个渺小的人,却将脆弱的心住于由缘而生、因执而存的虚幻之“相”,妄图以被虚幻之相禁锢的心灵来应对大千世界,必因僵化而不能调适,不能调适则与环境格格不入而痛苦不堪。因此,人的心灵因为有所住而执,有所执而僵,僵而不适,不适而苦。要脱离苦海,唯有破除由缘而生、因执而存、囚禁心灵的“假有”之相。

佛经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旦破除囚禁心灵的万“相”,则心无所执。相不住而心生,众生生而具有、常被虚相遮蔽的佛性之光华乃可毕现,精神得以解脱,而可立地成佛。佛家之如来,亦称如去,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如来如去,正是“不住而空”的流变之法。因此,真正的佛法没有定法,而是“不住而空”的流变之法,永恒的是“空灵流变”。“不住而空”则是佛学之关键、不二法门,也是自度度人的无上智慧。

佛祖在弘法时,非常注意防止因为自己弘法,而误导众弟子认为有法可住,而陷入法相,

“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断了众生的成佛之路。所以佛祖总强调,

“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若说“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诽谤”等等,就是要告诫众弟子不要让心灵为法相所囚,并以偈语“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严厉告诫。这就是佛祖的弘法悖论:佛祖在弘扬佛法,却又不能告诉弟子所弘扬的即是佛法。为了跳出法相陷阱,佛祖说,“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佛祖的根本宗旨是帮助众生彻底破除囚心之相,不执我相,不执法相,不执空相,获得心灵的彻底解脱,而能见性成佛。从这个角度看,佛祖并非无所执,而是坚定地执不执,心中永不住相,住则破之。佛祖弘扬的佛法也正是执不执之法。从长期来看,由于没有绝对真理,执不执永远是正确的。从短期来看,在相对真理有效之时而执之,可以大大提高修行的效率,执所执则有其合理性。但却必须遵循佛祖教导,怀不执之心,以批判的眼光随时审查所执,随时准备破所执。因此,短期应执所执,长期应执不执。就像佛祖所言的车筏一样,短期所应执是自度度人的工具。短期内执所执亦能有效避免众生因为不能全面理解佛祖之意而消极遁入空门。而长期破执则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思维囚于心相,防止迷失自我。而在不住而空、破除囚心之相的过程中,众生“不住相而生心”,不仅解放了思想,永葆心灵的自由;也破除了个人僵化之“执”,消除了人与世界冲突的来源。

因缘之合

在佛学中,事物的发展变化由因、缘和果三个维度予以描述。因是引发事物发展变化而产生结果的内在原因,缘是配合因产生结果的外部条件,合称因缘。因缘是产生结果的一切原因。一切事物由于因缘的聚散而生灭。缘聚而生,缘散而灭。因为因缘相合而产生相应的结果,则为果报。要得果报必须因缘相合。有因无缘,或者有缘无因,都不能产生结果。佛学说,般若1是佛母,是因;方便2是佛父,是缘。所以佛即是缘。佛性普在,众生皆可随缘见性,立地成佛。

缘是修行者不可控制的环境因素,但却是与内“因”配合、产生果报的必要条件。缘可遇,不可求。尽管修行者可以积极创造产生结果之“因”,但却未必有“缘”、或“缘”未必能及时与之配合。因此,无论修行者如何勤勉种因,产生果报不仅没有必然性,往往是偶然的。这样,单1自度度人的无上智慧。

2因势利导普度众生的大慈大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