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

合集下载

心理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

心理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

心理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引言: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通常由于多种因素引起,如遗传、饮食、生活方式等。

然而,除了这些因素外,心理因素也被认为是高血压发病和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讨论心理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并探讨如何通过心理调节来改善高血压病情。

一、压力与高血压压力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而长期的心理压力被认为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人们处于压力环境中时,身体会释放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些激素会导致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

长期处于压力下,这些生理变化可能会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二、负面情绪与高血压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和愤怒,被普遍认为是高血压发生和进展的心理因素之一。

当人们经历负面情绪时,身体会产生应激反应,导致血压升高和血管收缩。

长期积累的负面情绪可能会导致慢性高血压的发生,并对已经患有高血压的患者产生不利影响。

三、社交支持与高血压与社交支持网络密切相关的因素也与高血压发生和控制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交支持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从而降低高血压的风险。

与朋友、家人和社区进行积极的互动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实质上的帮助,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提高心理健康。

四、心理调节对高血压的影响心理调节技巧被广泛应用于高血压的治疗和管理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调节技术:1. 放松训练:通过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和冥想等技术,可以降低紧张和焦虑,从而有助于降低血压。

2. 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通过识别和应对负面情绪和压力来改善心理健康的技术。

通过与心理咨询师进行交流,患者可以学会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的有效方法。

3. 运动和健身:适度的运动和健身活动可以释放身体和心理的压力,提高心血管健康,并有助于降低高血压的风险。

4. 健康饮食:饮食对心理健康和高血压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均衡饮食,特别是减少钠摄入、增加水果和蔬菜摄入,可以提高心血管健康,并有助于降低高血压的风险。

结论:心理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不可忽视。

住院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心理弹性及焦虑抑郁现状分析

住院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心理弹性及焦虑抑郁现状分析

住院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心理弹性及焦虑抑郁现状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逐渐加快,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也越来越普遍,导致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

而青年群体作为社会中的活力军,也面临着高血压这一健康隐患。

青年高血压患者不仅要面对疾病本身所带来的身体不适,还需应对心理压力、抑郁情绪等心理问题,尤其是在住院治疗期间,心理状态可能受到更大的冲击。

了解青年高血压患者心理弹性及焦虑抑郁现状,对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弹性及焦虑抑郁现状,希望通过分析相关因素,为未来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帮助青年高血压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促进康复。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住院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弹性及焦虑抑郁现状,探讨其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具体目的包括:1.了解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及其对疾病康复的影响;2.分析青年高血压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为个性化心理干预提供依据;3.探讨青年高血压患者的焦虑抑郁现状,揭示心理健康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4.探讨心理干预对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启示和意义,为制定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的策略提供参考。

通过研究,旨在全面了解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1.3 意义青年高血压患者心理弹性及焦虑抑郁现状分析引言心理弹性在青年高血压患者中的意义十分重要。

心理弹性是一个人应对压力、适应变化的重要心理素质,对于青年高血压患者来说,面对疾病的挑战和治疗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拥有良好的心理弹性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调整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从而更好地应对疾病的影响。

心理弹性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康复情况和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心理弹性水平较高的患者更容易接受治疗,遵守医嘱,减少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高血压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与康复支持

高血压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与康复支持

高血压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与康复支持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一系列的损害,同时也对患者的社会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在高血压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因素的角度探讨高血压患者的康复支持。

一、社会心理因素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1.社会压力与焦虑社会压力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生活中所承受的各种外界压力。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由于疾病的存在,他们常常会面临来自亲人、朋友、工作等方面的压力。

这种压力的累积会导致患者的精神状态紧张,产生焦虑情绪,进而影响其血压的控制和康复效果。

2.自我效能感降低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下能力的评价。

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由于疾病的存在,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感到无力和失望,从而削弱了他们对于康复控制的信心和决心。

自我效能感的降低对于康复过程的推进起着负面的影响。

3.社交支持的不足社交支持是指个体通过社会交往中获取的情感支持、认知支持和实际支持。

在高血压康复的过程中,社交支持的不足可能会使患者感到孤立和无助,缺乏理解和鼓励的言语和行为。

这种缺乏社交支持的情况下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重要的负面影响。

二、高血压康复支持的重要性高血压康复支持是指通过提供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实际支持等方式,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并促进其康复的一系列措施。

康复支持的重要性在于其在社会心理因素的调节上发挥着关键作用。

1.提供情感支持情感支持是通过情感上的安慰和鼓励,帮助患者调整消极情绪、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

在面对高血压这类长期的慢性病时,情感支持能够让患者感受到他人的关心和理解,从而增强他们对于康复的信心和决心。

2.提供信息支持信息支持是通过提供权威、准确、及时的医学知识,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掌握康复的方法和技巧。

高血压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需要了解如何进行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以及如何正确地使用药物等方面的知识。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精选.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精选.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yuping 【关键词】高血压病、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特点原发性高血压(以下简称:高血压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多见于30~40岁以后中、老年,是以细小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的全身性疾病,绝大多数病程漫长,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发现这也难以坚持长期治疗。

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危险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发展至晚期,常引起心、脑、肾及眼底的病变并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因心脏衰竭、脑中风和肾功能衰竭而致死。

【1】一、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心理社会相关因素)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复杂,近年的研究虽有较大的进展,但仍未完全清楚。

但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心理矛盾等因素可以导致高血压病的病理过程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

根据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痛苦、愤怒通过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而升高舒张压,恐惧则通过增加心输出量而使收缩压升高。

人的个性也与高血压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具有不稳定型个性的人长期紧张、压抑、忧虑,人际关系紧张,因此易患高血压病。

由于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所以已被划入心身疾病范畴。

【2】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研究发现高血压病的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3】:(一)社会环境应激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证明,城市居民的高血压发病率高于农村、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黑人高于白人。

在城市高应激区(社会经济状况差、犯罪率高、暴力行为的发生较多、人口密度较高、迁居率和离婚率较高的地区)居民的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而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以及对视觉、听觉形成慢性刺激的环境,可能是导致高血压病发病率升高的因素。

如在高应激水平下工作的空间交通管理员和纺织工人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动物实验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环境应激在高血压病形成中的重要意义。

如果人为地制造环境紧张刺激,使动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那么动物也可因此患上高血压。

高血压发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高血压发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高血压发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赵峰
【期刊名称】《心理科学进展》
【年(卷),期】1988()1
【摘要】本文以大量的实验结果和流行病学资料为依据,从三个不同侧面探讨了高血压发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本文所提“心理-社会”因素一词含义广泛,它既包含
有个人及社会的压力和失调,也包括不直接导致组织损伤的、各种形式的环境刺激。

讨论的中心是,无论实验室的研究资料或是临床实践,都充分证明行为和情感因素,对诱发某些特异体质的人发病及发生病理改变,导致功能障碍的全过程均有影响。


而提醒我们不可忽视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总页数】4页(P61-63)
【关键词】高血压患者;社会因素;心理因素;高血压病人;发病率;心身医学;实验结果;血浆肾上腺素;环境刺激;不良影响
【作者】赵峰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高血压病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
【相关文献】
1.高血压发病相关社会心理因素研究述评 [J], 董莉莉;魏军平
2.社会心理因素与高血压发病危险增加相关:CARDIA研究结果 [J], 王建国;周蔚
3.社会心理因素增加高血压发病危险 [J],
4.原发性高血压发病与社会、心理因素 [J], 张云鸿;牛艳梅;牛艳芳
5.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对HIV感染者发病进程的影响 [J], 徐莲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血压的社会心理与人文关怀

高血压的社会心理与人文关怀

高血压的社会心理与人文关怀1. 引言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世界范围内影响着大量人群的健康。

除了医学方面的关注,社会心理与人文关怀在高血压患者的康复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高血压患者在社会心理与人文关怀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2. 高血压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2.1 高血压与焦虑情绪许多高血压患者常常伴随着焦虑情绪。

他们对于疾病进展、治疗效果等问题存在担忧,这种焦虑情绪可能进一步加重他们的疾病。

2.2 高血压与抑郁情绪抑郁是另一个常见于高血压患者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长期受到疾病困扰和治疗带来的不适可能导致他们感到无助和沮丧,进而出现抑郁情绪。

3. 社会心理关怀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3.1 家庭支持的重要性家庭支持对高血压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家人的理解、关心和支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面对疾病,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3.2 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除了家庭支持,社会支持网络也对高血压患者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参加相关社团、加入互助小组等方式,患者可以与其他人分享经验、交流情感,从而减轻他们感到孤立和无助的情绪。

4. 人文关怀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4.1 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与高血压患者之间的沟通。

通过耐心倾听和细致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医务人员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并提供相应建议。

4.2 个性化治疗方案设计针对不同个体差异,医务人员应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考虑到患者的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等因素,制定符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5. 解决高血压患者心理问题的方法5.1 心理咨询与支持提供心理咨询与支持可以帮助高血压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问题。

专业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与患者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并给予相应指导和支持。

5.2 心理干预与认知行为治疗通过进行心理干预和认知行为治疗,高血压患者可以学习到更好地应对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

原发性高血压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
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主要诱 因 , 是其发生 、 发展 的一个独立预报 因素 , 直接影响降压 的效果 并 。
长时间的紧张情绪 、 焦虑使大脑皮层 的兴奋 、 抑制平衡失调 , 以致 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 儿茶酚胺类介质释放使小 动脉收缩 , 血管平滑肌增 生、 肥大 , 交感神经兴奋还使肾素释放增 多 , 促使高血压形成并使高血压状态维持。 据研究 : 焦虑 、 恐惧时心输出量增加 , 血压增高以收缩压 为主, 愤怒和敌 意时外周动脉阻力增加 , 以舒张压升高为主 。愤 怒情
常焦虑和易 于发生心理 冲突的人易于发生高血压病 。 2 社会因素与原发性 高血压 21 应激与原发性 高血 压 : .
收稿 日期 :07 0 — 5 20 — 3 1
作者简介 : 俊虎( 9 7 ) 男, 黄 1 7 一 , 湖北 宜昌人 , 助教 。
维普资讯
原发 性 高血 压 与心 理 社会 行 为 因素
黄 俊 虎
(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人文科学系 , 福建福清 300) 530

要: 原发性 高血压在我 国发 病率 高, 但知晓 率、 疗率和控制 率很低 , 文通过探讨心理社 会行为 治 本
因素与原发性 高血压之 间的关 系, 深入对原发性 高血压的认识 , 强防 范意识 , 加 积极 开展 一级预 防, 药物 在
19 年增长 了 3 %, 计全国有 高血压患 者约 1 91 l 估 . l但知晓率 、 6亿『 _ , 治疗率 和控制率很低 。 0世纪 3 2 0年代 , 心身 医学 的创始人 A ea dr l ne 首先认 为高血压 的发病与心身变化有关 , 目前为止 , x 到 大量的临床观察 、 流行病 学调查及实验研 究证实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 及其转 归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密切联 系 , 本文将就此对近年来的研究作一综述 。

高血压与精神、心理及社会因素的关系分析

高血压与精神、心理及社会因素的关系分析
收 缩 压 ( S B P ) ( 2 2 . 4 1±2 . 0 3 ) k P a ,舒 张 压 ( DB P ) f 1 2 . 9 2±1 . 2 9 ) k P a 。用 S R R S测 评 发 病 前 1年 内 L C U平 均
种 表现形式 ,心理社会 因素在 其发生 、发 展过程 中起着 极
2 . 3 综合心理干预 2 周前后血压 比较
见表 2
1 对象与方Βιβλιοθήκη 1 . 1 对 象 选心 血管 内科 近 1 年 住 院治疗 I 、I I 期 原 发性 高血 压病 人4 0例 , 男2 2例 , 女 1 8例 , 年龄 4 5— 7 5岁 。4 0位 病 人 按照 年龄 、性别 、受 教育程 度及 血压 高低 配对 均分 为两 组 , 即综 合心理 干预组 2 0人 , 对 照组 2 O人 。均配 合最基 础 的药
物治疗 。
表3 综合心理 干预组 与对照组 相关 临床指标 比较 ± )
1 . 2 工具
1 . 2 . 1 采 用社会 再 适应 评定 量表 f S R R S ) 以生 活变 化单 位( L C U ) 定量 , 对4 0例病 人发病 前 1年 内的生 活应 激条 件 进 行 回顾 性 填表调 查 。计 分 累计 < 1 5 0 L C U , 次年 可能健 康 , 在 1 5 0~3 0 0 L C U之 间 ,5 0 %的人 次年生病 , > 3 0 0 L C U, 则 7 0 % 以上 的人次年 生病 。 1 . 2 . 2 焦 虑 自评量 表 ( S A S ) 和抑 郁 自评量 表 ( S D S ) 对 患 者在 入 院时 和治疗 2周 后分 别 进行 测评 。2 O个项 目得分 相 加 为总 分 ( 粗分 ) 。焦 虑 以大 于 4 0分 为 界 , 抑郁 以大 于 4 1 分或抑郁 指数大 于 0 . 5为界 。

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作用分析发表时间:2012-03-26T15:12:06.320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4月总第189期供稿作者:翟昌林陆建洪金云烨[导读] 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病,可引起心、脑、肾等多脏器并发症。

翟昌林陆建洪金云烨(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浙江桐乡314500)【关键词】心理社会因素;高血压病【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74-01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病,可引起心、脑、肾等多脏器并发症。

现有的降压药物能使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但是目前的控制达标率却不尽如人意。

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笔者就在工作中如何改善心理状态,对干预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作用分析如下。

1高血压的发病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其中下列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1.1 精神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久坐不动的职业与环境可能是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之一。

1.2 具有敏感、固执、愤怒、压抑、恐怖、焦虑、抑郁、神经质等个性人格特征也是血压升高的因素之一。

1.3 婚姻、家庭不和谐也可能与高血压的发病有关。

1.4 长期生活在极度紧张、应激的环境中也可能与高血压病的发病有关。

2 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干预上述危险因素2.1 对确诊的高血压病患者,通过摄入性会谈收集资料并进行心理状态的评估,了解个性特征以及存在的心理社会因素。

2.2 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行为治疗。

2.3 培养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使情绪紧张适度,并有适当的表现。

2.4 教育患者与家属正确认识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只要积极控制血压,可以有效控制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并发症发生,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学习。

2.5 培养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和幽默感。

2.6 改变认知习惯,能正确认识与评价个人自身和所处环境,尽力消除不愉快生活事件造成的情绪困扰,理智地接受那些非个人力量所能改变的现实,以便良好地适应环境,悦纳自己,完善人格。

心理社会因素与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心理社会因素与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1 5岁 儿 童 青 少 年 血 压 调 查 ,高 血 压 检 出 率 为

6 5 l .6 _ 5 ]
2 0 年 上 海 调查 72 6名 6 1 06 3 ~ 8岁在
校学 生 , 血 压 检 出率 分 别 为 男 性 5 6 , 性 高 .8 女
8 0 , 检 出率 6 9 [ 。 . 总 . 一
行 为 ( 外 事 件 、 络 成 瘾 、 活 方 式 、 良行 为 ) 意 网 生 不 等 。很 多调查 和 中学 生 的 自我 报告表 明 , 。 中学 生 不 同程度 地存在 社 会 退 缩 、 习 不 良、 试 焦 虑 、 学 考 吸
童 高血压 有逐 年增加 的趋势[ 。2 0 6 0 0年 北京 地 区 7 ]
2 儿童 高血压 的诊断 标准 儿 童 由于 年龄 、 高 、 质量 、 族 不 同 , 今为 身 体 种 迄 止, 国内尚无一个 公认 的 、 统一 的诊 断儿 童高血 压 的 标 准 。总体 来讲 , 目前 应用 的主要 有 以下 诊断标 准 : 以某 一 固定 血压 值作 为 诊 断标 准 ; 以不 同年龄 性 别
断、 评估 和治疗 的第 4次报 告l , 定 了最 新 的诊断 _ 确 7 ]
量资 料表 明社会 、 文化 和环境 因素 、 人格 、 情绪 、 心理 应激 、 生活 方式 、 良行 为等 与原发性 高 血压有 密切 不 联 系【 ] 1 。心理 社会 因素 对 高血 压 的 发病 及 高 血 压
位 加 5mmHg 。
20 20 0 3 0 5年美 国休 斯 敦 中学 正 常 儿 童 血 压 检 出
情 况为 : 血 压 前 期 1 . , 血 压 3 2 ( 高 57 高 . 1期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社会支持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社会支持

80%
焦虑
高血压患者常常因为病情不稳定 、治疗效果不佳等原因而感到焦 虑,表现为紧张、不安、易怒或 暴躁等。
100%
抑郁
长期患病、生活质量下降、经济 压力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高血压患 者产生抑郁情绪,表现为情绪低 落、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等。
80%
情绪波动
高血压患者的情绪容易波动,对 小事感到烦躁,对大事感到无法 承受,这种情绪波动不利于病情 的控制。
力。
社区心理服务
设立心理咨询室,为患者提供心理 支持和辅导,缓解焦虑、抑郁等情 绪问题。
社区康复服务
组织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太极拳 、瑜伽等,促进身心健康。
互助小组及志愿者活动参与
组建患者互助小组
鼓励患者加入互助小组,分享经 验、交流心得,相互支持。
开展志愿者活动
组织志愿者为患者提供陪伴、倾 听、鼓励等支持,减轻孤独感。
03
心理护理策略与实践
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01
02
03
倾听与理解
医护人员应积极倾听患者 的诉求,理解其情绪和压 力来源。
尊重与信任
尊重患者的意见和感受, 建立信任关系,使患者感 受到关心和支持。
沟通与教育
通过有效的沟通,向患者 解释高血压的病因、治疗 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患 者对疾病的认知。
个性化心理干预措施
强调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
向患者强调生活方式干预在高血压治疗中的重要 作用,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及技能
讲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向患者讲解心理健康对高血压治疗的影响,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的 方法和技巧。
教授情绪调节方法
教授患者情绪调节的方法,如深呼吸、冥想、放松训练等,帮助患 者缓解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谈谈心理社会因素与高血压病因的关系

谈谈心理社会因素与高血压病因的关系

谈谈心理社会因素与高血压病因的关系高血压在目前被医学称为“四高”征,即发病率高,复发率高、合并症高、由它所引起的心、脑、肾并发症死亡率和致残率高。

前人在向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更新积累经验,在预防和降低高血压及其所引起的并发症方面有了显著的突破。

关于这方面的论文颇多,从不同侧面都有所发挥。

本文不再重复论述,今仅就心理社会因素与高血压的密切关系及其致病机制做一初步讨论、谬误之处望祈指正。

1.社会环境因素与高血压的关系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血压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北方高于南方,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又高于贫困国家。

所以说,社会因素与高血压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

城市的发病率高,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噪音污染和紧张的经济结构、市场的竞争和巨大的心理压力都有一定关系。

2.体重、食盐量增多与高血压的关系在研究发现,高血压的形成与人体过胖成正比,过于肥胖的人易患高血压,这主要是过于肥胖的人不爱运动和脂类代谢不完全,加上由于脂肪的增多,使组织中的血管受到挤压,改变了血管的正常生理走向,可致管腔狭窄,致血流数减慢,都可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另外,过量摄入盐的食用量,造成钠潴留,使血管糟到破坏,也可导致高血压的形成。

3.嗜好烟酒与高血压的关系嗜好烟酒导致高血压的发病率已被临床所重视。

主要是烟内的有毒物质,尼古丁有收缩外周血管的作用。

酒类的乙醇,可破坏血管,还有收缩血管的作用。

4.心理因素与高血压的关系心理因素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也是值得重视的。

如病人发病前急躁易怒,好奇任性,对环境条件要求过高、过急,都可导致血压的改变而形成高血压。

笔者在临床中对155例高血压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普遍存在心理因素。

分别具有急躁、易怒、好奇、固执己见,富有叛逆性和挑衅性、平时情绪易激动,时间观念强等特点。

此外,患者心理焦虑性情绪反应和心理矛盾的压抑,也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心理原因。

所以说,心理社会因素和环境刺激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是很大的。

高血压发病原因和机制

高血压发病原因和机制
• 6 交感神经活性增加
• 交感神经广泛分布于心血管系统。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释放 的儿茶酚胺主要作用于心脏,可导致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 加强和心排血量增加;儿茶酚胺作用于血管壁的a.肾上腺 素能受体可使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和血压上升。作为 交感神经主要递质之一的去甲肾上腺素具有强烈缩血管和升 压作用,表明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具有一 定作用。目前认为交感神经活性增加主要参与原发性高血压 早期的始动机制,对高血压状态的长期维持作用不大。
• (二)膳食因素
• 高钠可增加血容量,又可增加动脉壁的平滑肌对去甲肾上腺素, 血管紧张素等收缩血管物质的敏感,从而升高血压, 同时钾(促 进排钠)、钙(泵离子竞争)、镁都有可能是致病的重要因素.高 蛋白膳食可减轻高盐对血压的不利影响;高血压也可能和饮酒 过多及某些微量元素(如镉)的摄入增加有关 .
1.原发型高血压病因及发病机制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 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4)遗传因素.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原发型高血压病因及发病机制
• (一)心理,社会因素.
• 恶劣的社会,生活环境,紧张的职业,过大的工作压力和应激,不良 的生活事件等刺激,不能有效调适的人,会引起持续强烈和反复 的过度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恐怖等心理变化,使大脑皮质的兴奋 与抑制失调.皮质下血管收缩中枢的收缩占优势,通过交感神经 缩血管节后纤维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细小动脉平滑肌的& 受体,引起全身细.小动脉的收缩使血压升高;久之,引起细.小动 脉硬化,进而发生居高不下,相对恒定的高血压.
• 通过细胞膜两侧钠离子与钾离子浓度及梯度的研究,已经证 实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着内向的钠钾协同运转功能低下和 钠泵抑制,使细胞内钠离子增加。后者不仅促进动脉管壁对 血中某些收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增加,同时增加血管平滑肌 细胞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使细胞内钙离子增多,加强了血 管平滑肌兴奋.收缩偶联,使血管收缩和(或)痉挛,导致外 周血管阻力增加和血压升高 对高血压患者可推荐低钠、高钾 饮食,而不推荐高钙饮食,因目前尚无简单的方法确定高钙 对哪些高血压患者有效,而高钙饮食可能导致泌尿系结石。

社会因素与高血压

社会因素与高血压

社会因素与高血压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在现代社会中呈现出愈发严重的态势。

除了遗传因素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外,社会因素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社会因素与高血压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其对高血压发病率不断提升的原因。

一、社会压力与高血压社会压力是指人们受到来自社会环境的心理及生理上的压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这对身体健康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进而引发高血压等疾病。

例如,职场竞争激烈、工作负荷过大的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他们在长时间工作中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职业竞争,缺乏充分的休息和放松时间,这使得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

此外,家庭压力、经济压力、社交压力等社会因素也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生风险。

二、社会不平等与高血压社会不平等是指社会资源、权力和机会在分配上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在不平等的社会中,贫富差距明显,教育水平低下以及基本医疗条件欠缺的人群更易受到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困扰。

研究表明,经济收入水平与高血压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经济条件较差的人群往往无法接受良好的医疗服务、购买高质量的食品,也无法享受到充足的体育运动和休闲娱乐设施。

这些因素的缺失导致了不平等社会中高血压疾病的蔓延。

三、社会环境与高血压社会环境是指人们所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化的发展,环境污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等环境压力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研究发现,高血压的发病率在工业化程度高的城市地区明显高于农村地区。

长期暴露在环境污染中,人们的心脑血管系统受到了严重的损伤,从而增加了高血压的风险。

同时,社会环境中的食品环境也对高血压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便捷食品、高盐食物的普及,使得人们的膳食结构不平衡,过量摄入盐分成为高血压的重要诱因。

社会环境中的食品产业过度发展,大量添加剂的使用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

心理因素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探讨

心理因素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探讨

心理因素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探讨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除了遗传、生活方式、环境等因素外,心理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如工作压力、经济负担、人际关系紧张等。

长期处于这些不良心理状态下,容易导致身体的应激反应过度激活,进而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

焦虑是常见的一种不良心理状态,它可能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当一个人感到焦虑时,身体会释放出大量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

这些激素会使得心跳加快、血管收缩,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如果焦虑状态长期持续,这种血压升高的反应可能会逐渐固定下来,形成持续性的高血压。

抑郁也是与高血压密切相关的心理因素。

抑郁状态下,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会出现紊乱,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副交感神经活性减弱。

这会使得血管处于持续的紧张状态,增加心脏的负担,最终导致血压升高。

而且,抑郁的人往往缺乏运动的动力,饮食也可能不规律,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进一步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长期的愤怒和敌意情绪同样对血压有着不良影响。

愤怒时,身体会迅速进入“战斗或逃跑”的应激模式,血压瞬间升高。

频繁的愤怒和敌意情绪会让心血管系统反复承受这种高压冲击,久而久之,可能会导致血管壁的损伤和硬化,从而引发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

心理压力是导致高血压的另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无论是工作上的高负荷、学业的竞争,还是家庭中的矛盾,长期的心理压力都会使身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持续的应激反应会导致体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促使血管收缩、水钠潴留,进而升高血压。

同时,心理压力还可能影响人的睡眠质量,而睡眠不足又会进一步加重血压的升高。

除了上述直接的心理状态,人的性格特点也与高血压的发病有关。

例如,A型性格的人通常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急躁的脾气和高度的时间紧迫感。

他们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更容易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从而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

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影响论文

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影响论文

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影响【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295-01【摘要】原发性高血压作为常见的心血管病,其病因除了肥胖、嗜盐、家族式等之外,心理社会应激性因素也与其发生、发展等关系密切。

本文通过对影响原发性高血压的诸多心理社会性因素的分析,并借助多种心理调节和治疗方法,使高血压病患者保持情绪安定、心境平和、心情舒畅的状态,对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自觉症状,稳定和降低血压,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心理社会应激心理调节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持续升高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心身疾病之一,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类。

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我国成年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大约有高血压患者1.6亿[1]。

绝大多数患者属病因不明的原发性高血压。

追其病因除肥胖、家族史、嗜盐、药物等因素之外,心理社会应激因素的影响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也了重要作用。

1. 心理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影响1.1 情绪因素:情绪是心理现象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与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相关统计显示,目前人类约50%~80%的疾病是因不良心态、恶劣的情绪而引起,而长期焦虑、忧郁、精神紧张也正是高血压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有研究指出,人暴怒、激动时,可使血压急升30毫米汞柱左右。

研究认为,外界刺激所引起的强烈、反复、长时间的精神紧张及情绪波动,可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从而丧失对血管舒缩中枢的正常调节,使血管多处于收缩状态,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而致血压升高。

1.2 人格特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体特性,如果经常出现有负面的个体特征,则是高血压发病的一个重要信号。

个体特征也是诱发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相关的研究表明,与高血压有关的人格特质包括:高度敏感性、脱离实际、愤怒和敌意、情绪的压抑、恐怖、焦虑、强迫性冲动行为、各种形式的神经质、不稳定性等。

高血压病相关心理社会因素的调查研究

高血压病相关心理社会因素的调查研究

高血压病相关心理社会因素的调查研究目的了解心理社会因素对高血压病的影响。

方法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对沈阳市某社区自愿参加该项研究的112例高血压病患者和109例非患病者分别列为患病组和对照组,使用艾森克人格测试(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量表对两组人群进行评价并比对,分析影响高血压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结果患病组E、N维度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人群在外向不稳定(胆汁质)型、内向不稳定(抑郁质)型、内向稳定(粘液质)型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标签:高血压病;艾森克人格测试;心理社会因素;性格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不足5%的患者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表现,称为继发性高血压。

95%的高血压患者原因不明,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1]。

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心理矛盾冲突等心理社会因素长期反复刺激,引起大脑皮层抑制与兴奋功能紊乱,导致血管舒缩中枢功能障碍,造成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促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等综合作用,结果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和外周动脉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增高[2]。

本探索旨在了解高血压病的相关心理社会因素,为进一步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1 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于2012年对沈阳市某街道自愿参加该项目的目标人群(对报名参加者以居委为范围)共596例进行调查,应答率91.6%(546例)。

这546份调查表中有498份填写完整,经筛选参加本项目共计221例。

年龄52~68岁;职业:工人146例,占66.1%;干部20例,占9.0%;教师13例,占5.9%;医务人员10例,占4.5%;其他32例,占14.5%。

其中,高血压病患者112例为患病组,109例非患病者为对照组。

患病组年龄53~68岁,平均(60.0±5.0)岁,男62例,女50例,受教育年限平均(7.2±3.0)年;汉族106例,回族3例,朝鲜族3例;已婚70例,未婚42例;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下57例,1000元以上55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
yuping 【关键词】高血压病、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特点
原发性高血压(以下简称:高血压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多见于30~40岁以后中、老年,是以细小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的全身性疾病,绝大多数病程漫长,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发现这也难以坚持长期治疗。

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危险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发展至晚期,常引起心、脑、肾及眼底的病变并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因心脏衰竭、脑中风和肾功能衰竭而致死。

【1】
一、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心理社会相关因素)
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复杂,近年的研究虽有较大的进展,但仍未完全清楚。

但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心理矛盾等因素可以导致高血压病的病理过程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

根据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痛苦、愤怒通过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而升高舒张压,恐惧则通过增加心输出量而使收缩压升高。

人的个性也与高血压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具有不稳定型个性的人长期紧张、压抑、忧虑,人际关系紧张,因此易患高血压病。

由于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所以已被划入心身疾病范畴。

【2】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研究发现高血压病的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3】:
(一)社会环境应激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城市居民的高血压发病率高于农村、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黑人高于白人。

在城市高应激区(社会经济状况差、犯罪率高、暴力行为的发生较多、人口密度较高、迁居率和离婚率较高的地区)居民的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而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以及对视觉、听觉形成慢性刺激的环境,可能是导致高血压病发病率升高的因素。

如在高应激水平下工作的空间交通管理员和纺织工人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动物实验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环境应激在高血压病形成中的重要意义。

如果人为地制造环境紧张刺激,使动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那么动物也可因此患上高血压。

(二)不良行为因素
不少研究证明,高血压发病率与超体重、食盐偏多、缺少运动及大量吸烟等因素有关,
但应注意的是,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的受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三)心理因素
人格特征对高血压病的发病率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他们的个性常常具有较明显的精神质倾向,性格较为内向,行为孤独、内心焦虑、忧心忡忡、对外界刺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自我控制力差、难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等。

不过,研究发现高血压病病人的人格特征往往是多方面的。

中科院心理所曾对16名高血压病人进行了研究,发现急躁易怒、好奇任性、要求过高过急的病人有10为,而孤僻敏感、易生闷气、多疑的病人有6例。

还有研究者报道过一组在应激环境下患高血压的妇女,分析她们的性格特点是有敌意、凶狠、好斗,而体格健壮。

还有学者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测评25例高血压II期患者,结果表明,高血压患者的人格既有机械保守、办事认真、自律谨慎、固执成见、尊重传统观念和行为规范一面,又表现有过分显示、积极进取、不甘心落后、情绪易激动、遇事草率、办事鲁莽、敢于冒险的个性特征。

这类双重人格在一定的社会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作用下久而久之就可能发生高血压。

【5】
另外,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常有交感、副交感神经张力平衡失调,多表现为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增强。

【5】
(四)心理生物学因素
高血压病患者常常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据调查75%的高血压患者具有遗传素质。

但单纯的遗传因素也难以解释高血压病的发生。

一般认为是,生活事件中各种紧张刺激引起情绪变化,对于有遗传因素的人,较易通过中介机制导致高血压
综上,原发性高血压的心理生物学机制如下图
二、高血压病的心理特点
高血压病在具有上述因素引发的可能性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以上不良的社会心理表现,因此高血压病既是各种心理因素的结果,也是各种心理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它们是相互作用的。

(一)抑郁:抑郁反应可使病人心率增加、血压增加、心电图改变〔2〕。

抑郁症是高血压人最常见的心理障碍。

高血压可导致或加重抑郁:高血压持续时间越长的人,自我恢复能力也越差,部分患者对自身病情认识不足、病后适应调节能力障碍、顺应不良、继之表现出对疾病的紧张和焦虑。

整日顾虑重重,这种心理因素作为应激传入脑内,若主观认为是恐惧的信息,就会引起惊恐、焦虑或愤怒等消极情绪,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表现,其突出表现为持久的心境低落,伴有焦虑、认知障碍、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

患者兴趣低下但少有自杀倾向。

【4】
抑郁与高血压并存,二者同时存在致使病情复杂化,并以恶性循环方式促使疾病不断恶化。

Gao等对165名高血压患者和152名血
压正常的病人进行调查显示,高血压患者抑郁等心理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将高血压组病人分成伴有脏器损害组与无脏器损害组,前者评分明显高于后者。

【4】
(二)恐惧、焦虑心理
由于患者大多对自己的病情及预后缺乏了解,内心充满疑惑,担心高血压能否治愈,是否
会引起脑血管意外等疾病,因此常表现为精神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使病人身体产生应激反应,如交感神经兴奋、内分泌紊乱、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等,其结果必然影响药物疗效,
甚至可诱发或加重病情。

【6】
王慧对8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状况调查分析表明,64%患者存在肯定的焦虑情绪,52%存有轻中度抑郁,30%高血压患者同时存有焦虑和抑郁情绪。

【7】
(三)药物依赖心理
部分患者因长期反复服用某些药物,认定某种药物有明显疗效,对这种药物产生依赖性,而拒绝服用其他类药物。

甚至认为,只要坚持服药,疾病就会好转,从而轻视心理调节。

【8】(四)情绪不稳定型心理
患者服用药物后若症状减轻,则认定药物有效,服用一段时间后会自动停药。

而一旦出现身体不适症状,又开始重新全面检查身体,要求换药,对治疗失去信心。

【6】【9】据报道,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明显的心理障碍,其情绪障碍发生率68%,主要以焦虑情绪障碍为主,有的患者焦虑与抑郁情绪并存。

(五)其他
临床实践中发现,高血压患者中存在两种不良心理状态,一种是满不在乎,认为没什么了不起,表现为不注重饮食,不严格用药等,心理学上叫角色缺如;另一种是角色强化,表现为过于小心,谈病色变、焦虑等。

以上两种心理状态均不利于患者建立健康行为。

【4】总之,在高血压病的研究和治疗,其心理社会生物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同时其治疗也要以其心理社会生物因素和心理特点为中心。

参考资料:
【1】陈杰,李甘地·《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姚雪芬,程军,李春芳·高血压患者心理状况分析与护理干预·中国疗养医学·2009,3 【3】姜乾金·医学心理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4】吕慧·高血压的心理因素·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6(29)11
【5】Sack FM,Laura P, Svetkey LP,et al.Effects on blood pressure of reduced dietary sodium and the 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diet〔J〕. N Engl J Med,2001;344(1):3 10. 【6】李庆,王淑娟.浅谈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期间的心理护理〔J〕.社区医学杂志,2005;3(7):60 1
【7】王慧.高血压患者80例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8):2614 【8】杨菊贤,陈启稚,叶志荣.缓解焦虑情绪,提高降压药物疗效〔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1):8 9
【9】郭克锋,苏景宽,王秉庚,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情绪状态与心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4):3334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