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机的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全世界剑杆织机的发展历程

全世界剑杆织机的发展历程

全世界剑杆织机的发展历程全世界剑杆织机的发展历程早在150年前,有梭织机逐步代替手工织布,那时有梭织机比手工织布的产量高1倍。

1844年开始出现无梭织机,柔性剑杆织机起始于1925年,二战后,50年代至60年代实现商品化生产,并逐步取得显著进步,目前剑杆织机引纬率达到1500m/min以上。

剑杆织机主要是为解决引纬方法而设计,包括刚性、柔性及可伸缩式的引纬方式。

其主要产品是服装用面料,与其它引纬方式比较,剑杆织机的引纬方式适应于多色引纬,可以生产12色引纬的多式花样图案的产品,包括以往各种类型的纱线、生产各种类型的织物。

积极式的剑杆驱动,可以对许多引纬比较困难的纱线完成引纬。

刚性剑杆织机引纬系统的最大优点是积极将纬纱传递到织口中心而不需要任何引导装置,刚性剑杆织机占地面积小,主要是筘幅宽度有一定的限度。

柔性剑杆织机引纬系统的适应性强,应用范围广,引纬率显著增加,筘幅宽达460cm。

20世纪最后15年,电子计算机引入织机,微电子CAD-CAM体系得到广泛应用,使微电子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与织造技术形成完美的结合,许多电子装置及系统与织机的结合成为剑杆织机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微电子技术在剑杆织机上的广泛应用,包括引纬技术等。

一些引纬元件大为改进,体积小巧、重量又轻。

由于微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剑杆织机的速度及引纬率大大提高。

在各种引纬方式中,如片梭引纬、剑杆引纬、喷气引纬及喷水引纬系统中,剑杆引纬速度除喷气引纬外也是很高的。

20世纪后50年剑杆织机取得显著进步,特别在1995年米兰及1999年巴黎展览会上,向世界展示了最新型的高科技剑杆织机。

1963年至1999年间,剑杆织机在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上展出时的运转速度及引纬率有很大的变化。

如柔性剑杆织机引纬率从1963年的315m/min上升到1999年的2000m/min;转速从1971年的200r/min上升到1999年的800r/min。

刚性剑杆织机引纬率从1963年的400m/min上升到1999年的1300m/min,转速由1971年的300r/min上升到1999年的650r/min。

纺织机械发展史

纺织机械发展史

纺织科技史论文学院:纺织与材料学院专业班级:08级纺织工程9班*名:***时间:2011年5月11日绪论 (1)摘要 (2)纺织设备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趋势研究 (3)1 纺织技术及机械发展史 (3)1.1 古代纺织技术及机械发展 (3)1.1.1 中国古代纺纱机械发展概况 (3)1.1.2 中国古代织机发展概况 (6)古代织造技术的最高成就——提花机 (6)谁人织出云中锦,薄如蝉翼贵如金!——中国古代云锦技术 (7)1.1.3 中国古代纺织品后整理 (8)1.1.4 中国古代印染技术发展 (8)1.2 中国近现代纺织技术及机械发展 (10)1.2.1 中国近代纺织技术及机械的发展 (10)1.2.2 中国现代纺织技术及机械的发展 (11)1.2.2.1 喷气织机 (12)1.2.2.2 喷水织机 (13)1.2.2.3 剑杆引纬织机 (14)1.2.2.4 片梭织机 (15)1.2.2.5 多梭口织机 (16)2 新型纺织机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7)2.1 无梭织机代替有梭织机是世界织机发展的总体趋势 (17)2.2 机电一体化是织机发展的必然趋势 (17)2.3 连续引纬方兴未艾,前景十分广阔 (17)2.4 我国引纬技术设备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18)2.4.1 多渠道加快发展无梭织机 (18)2.4.2 多档次全面发展无梭织机 (18)结束语 (19)参考文献 (20)近年来,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较快,占世界纺织贸易的比重逐渐增加。

2001年-2008年的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达8.60%,其中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达19.42%。

但受到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呈现负增长。

今年以来,受到全球经济复苏步伐的逐步推进等影响,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呈现较快的恢复性增长,2010年1-7月,出口额达1128.2亿美元,同比增长23.2%。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纺织工业抓住了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加充分地发挥中国人力资源优势和产业体系完整、结构不断调整优势,大规模吸引先进技术、资金和先进管理经验,同时积极提高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编织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织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织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编织工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编织工艺是指通过手工或机器将纤维材料编织成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物品,如衣服、鞋子、帽子、地毯等。

编织工艺在世界各地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编织工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编织工具是手工织布机,后来发展出了更加先进的机械织布机。

在中国,编织工艺的历史也非常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草编、竹编等材料制作各种物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编织工艺在中国的发展也越来越成熟,形成了独特的编织风格和技艺。

编织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种生产技术和经济活动。

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编织工艺,如四川的蜀锦、云南的彝族织锦、广东的丝绸织造等。

这些编织工艺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是当地人民的重要生产活动,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许多传统的编织工艺正在逐渐消失。

这是非常可惜的,因为这些编织工艺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保护和传承这些编织工艺,让它们得以延续下去。

为了保护和传承编织工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对编织工艺的保护和宣传。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编织工艺的保护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2. 培养和传承编织工艺的技艺。

政府可以组织专业的培训机构,培养和传承编织工艺的技艺,让更多的人学习和掌握这些技能。

3. 支持和鼓励编织工艺的发展。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编织工艺的发展,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4. 加强对编织工艺的研究和创新。

政府可以组织专业的研究机构,加强对编织工艺的研究和创新,推动编织工艺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编织工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纺织业发展历史

中国纺织业发展历史

中国纺织业发展历史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纺织业在中国既是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为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之所以纺织业能成为中国经济的大块头之一,和纺织业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经采集野生的葛、麻、蚕丝等,并且利用猎获的鸟兽毛羽,搓、绩、编、织成为粗陋的衣服,以取代蔽体的草叶和兽皮。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农、牧业的发展,逐步学会了种麻索缕、养羊取毛和育蚕抽丝等人工生产纺织原料的方法,并且利用了较多的工具。

有的工具已是由若干零件组成,有的则是一个零件有几种用途,使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

那时的纺织品已出现花纹,并施以色彩。

但是,所有的工具都由人手直接赋予动作,因此称作原始手工纺织。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苘麻的双股线,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

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两经绞、圈绕起菱纹)地葛布,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

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粘在头盖骨上的丝帛残片,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这是最早的丝织品实物。

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制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拈;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

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

同时出土的多块苎麻布残片,经密24~31根/厘米,纬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

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的罽,说明毛纺织技术已有进一步发展。

全世界剑杆织机的发展历程

全世界剑杆织机的发展历程

烂 花 印花 、反 光涂 料 印花 、金 属 箔印花 、涂料 罩 印花 、夜 光 印花 、钻 石 印花 、变 色 印花 等 。
仿 烂 花 印花 国外 ( 日本 、意大利 、德 国 )开发 的一 种 采用 特 殊 的 印花 浆 , 印制在 织 物上 形成 半
透 明效 果 的工 艺 。此 印浆 的主要 组 分 为聚氨 酯 ,它 可 以用 在 派力 司织 物 、棉华 尔纱 、锦纶 6 6及羊 毛织
目前 该 粘 合剂 国 内 已试 制 成功 ,效果 与进 口产 品相 似 ,成 本 只 有 进 口的 2 3 /。 涂料 罩 印花 又 称 仿拔 染 印花 ,是 指涂 料 以直接 印花 的方式 ,在 染色 织 物 上获 得酷 拟 拔染 印花 效
果 的 方 法 。涂 料 罩 印分 自罩印 和彩色 罩 印 ,前者 技 术 比较 成 熟 ,应 用 比较 多 ,后 者 虽有 产 品应 市 ,但 往 往 对地 色 的遮 盖性 以及 与 色涂 料拼 混 时 的发色 性或 者 手 感 等 问题 不 能很 好 解 决 ,尤其 是 大红 色相经 常 出现 失 真现 象 , 即黄 光大 红变 成带 粉 色 的红相 。解 决 办 法应 采 用 优质 粘 合 剂 ,配 以颜 色 失真度 最 小 的 底 粉制 成 印花 浆 ,可 在深 地 色织 物上 印制 出手 感柔 软 、牢度 好 的仿 拔 染 印花 织 物 。
公 司计 划 把 “ o o l x的营 销 重 点放 在服 装 面料 上 。 S l fe
涂 料 印 花 新 动 向
2 O世 纪 9 O年 代 以来 ,高 新技 术突 飞 猛进 ,大批 新 材 料 、新 工 艺 相继 出现 ,而 且 印染 技 术符合 生
存 纺织 品标 准 的要求 ,迎合 当今世 界纺 织 品 消费潮 流 ,应 用 前 景 十 分乐 观 。由于 国外新 型 高分 子材料 的成 功应 用及 其 商业 成 本 下降 ,新 型粘 合 剂配 以相 关 的 糊料 及 助 剂后 , 即使在 真 丝 织物 上 ,也 能 以适

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兴起及其历史作用

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兴起及其历史作用

19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是洋务运动重点举办民用工业的时期,也是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兴起的时期。

探讨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兴起的原因及历史作用,不仅有助于纺织史研究的深入,而且对于洋务运动的研究也会有所裨益。

一、近代纺织工业兴起的原因中国近代纺织工业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不断侵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出现的。

具体来说,它的兴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洋布、洋纱的大量输入,使中国传统手工纺织业受到严重打击,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造成了劳动力市场;同时,纺织品商品市场的发展,为近代纺织工业的兴办创造了条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凭藉天津、北京条约,不仅继续在通商口岸大量销售洋布、洋纱,而且不断向中国内地渗透,行销日广。

据统计,1842年中国常年的进口总值中,棉制品仅占8.4%,1867年上升为21%,到了1885年就以35.7%的优势跃居进口贸易的第一位(注: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第8-9页)。

这种状况极大地排斥和打击了中国土制棉纺织品的生产与销售。

洋纱以其质优价廉很快挫败土纱,成为中国手工织布者的首选之物。

这样一来,手工纺纱者大量减少,手工织布者在洋布的冲击下也日渐减少,中国的手工棉纺织工业不再依靠农业。

其结果是,农民劳动力大量过剩,手工业者成群破产,成为兴办近代纺织工业及其近代工业所需的廉价劳动力。

与此同时,大批原来纺纱织布以自给的人,成为纱、布的消费者,商品市场上的纱、布流通量扩大了。

纺织品市场的日益发展,为兴办近代纺织业创造了条件。

2.洋布、洋纱的大量输入,也使洋务派官僚感到财源不保,白银外流,认为只有购置机器,设立布局,才能保我利源,堵塞漏卮。

李鸿章指出:“英国洋布入中土,每年售银三千数百万,实为耗财之大端。

……亟宜购机器纺织,期渐收回利源。

”(注:李鸿章全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第5册,第2684页。

)又说:“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盖土货多销一分,即洋货少销一分,庶漏卮可期渐塞。

中国古代的布艺文化和纺织技术

中国古代的布艺文化和纺织技术

中国古代的布艺文化和纺织技术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一种手工艺,纺织技术是人们日常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

而在早期的中国,纺织业也经历了一个繁荣的时期,成为了中国的重要产业之一。

在这个基础上,中国的布艺文化也逐渐发展并独具特色。

一、中国古代的纺织技术中国古代的纺织技术首先表现在纺纱和织布两个方面。

作为生产日用品的主要手段,纺纱和织布技术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造就了中华文明中发达的布艺文化。

在纺纱过程中,我国古代是采用人力驱动的手工纺车。

这种机械由一根细杆、一个管子、三只线轴和一只纺轮组成。

细杆通过束带固定在墙上,纺者在纺轮旁坐下,一只手持箱轴,另一只手拿细范,边拉边绊,使纱线从范的一端经管子通向纺轮,再向线轴上绕成纱团。

而在织布方面,古代中国最常使用的织布器是手工织布机。

手工织布机通过用手穿织的方法完成织布的过程,工艺比较复杂。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手工织布机,如隋唐时期的“青龙经”中记载的“六轴织机”、北宋年间的“十二轴直鹰机”等。

除了手工纺纱和织布以外,中国的古代还有一项极具特色的纺织技术——绣花。

绣花技术在中国已经发展了几千年的时间,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工具、材料还是技术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中国古代的绣花技术却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风格。

二、布艺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布艺文化除了基于纺织技术的发展以外,也与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古代中国,人们常常通过衣服来表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因此,在古代中国的各个社会阶层中都有一定程度的服饰文化。

在周代时期,人们常常使用用麻、黄麻、苧麻等天然植物纤维制作布料和衣物。

而到了汉代时期,人们已经开发出了许多纤维材料,除了麻还使用了丝、棉、毛等纤维材料。

随着衣着文化的发展,中国的布艺文化也逐渐舞动起来。

在唐宋时期,织锦被人们广泛采用,中国的织锦技术也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而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已经可以使用龙锦、凤锦等织锦,使织锦工艺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中国古代织造技术发展史

中国古代织造技术发展史

中国古代织造技术发展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织造文化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纺织业的雏形。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织造技术也不断发展和改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织造技术。

商周时期商周时期的织造技术主要以手工纺织为主,织造的主要原材料是棉、麻和丝绸。

当时的纺织工具主要有梭、绺、绵筒等,织布的方法已经比较成熟,可以制成各种花色和图案的绸缎、锦缎等。

汉代汉代的织造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进,出现了许多新的工具和技术。

当时的纺织工具主要有纺车、织机、织布机等。

织造的原材料除了棉、麻、丝绸外,还加入了毛料、鱼网、草席等。

汉代的织造技术已经能够制造各种精美的绸缎、锦缎、绫罗等高档面料。

唐代唐代的织造技术更加精湛,织造的原材料也更加丰富多彩,除了常见的棉、麻、丝绸、毛料外,还有金银线、珠子、玻璃丝等。

唐代的织造工具主要有织机、织布机、绣花机、织锦机等,其中的织锦机技术更加精湛,成为当时织造业的代表性技术。

宋代宋代的织造技术在汉唐基础上更加精进,织造的原材料也更加丰富,除了常见的棉、麻、丝绸、毛料外,还有金银丝、珠子、玻璃丝、天鹅绒等。

宋代的织造工具主要有织机、织布机、绣花机、织锦机等,其中的织锦机技术更加精湛,成为当时织造业的代表性技术。

明代明代的织造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织造的原材料更加丰富,除了常见的棉、麻、丝绸、毛料外,还有羊毛、马毛、骆驼毛等。

明代的织造工具主要有织机、织布机、绣花机、织锦机等,其中的织锦机技术更加精湛,成为当时织造业的代表性技术。

清代清代的织造技术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织造的原材料更加丰富,除了常见的棉、麻、丝绸、毛料外,还有马海毛、牛毛、兔毛等。

清代的织造工具主要有织机、织布机、绣花机、织锦机等,其中的织锦机技术更加精湛,成为当时织造业的代表性技术。

总结中国古代织造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商周时期的手工纺织到唐宋明清时期的织机、织布机、绣花机、织锦机等机械化工具,中国的织造技术不断发展和改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织造技术。

纺织业的发展历程

纺织业的发展历程

罗马纺织业
罗马帝国时期的纺织业达 到了巅峰,其产品种类丰 富,品质优良。
中世纪纺织技术
毛纺织业
中世纪的欧洲,毛纺织业 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 英国和意大利的毛纺织品 享誉世界。
染料技术
中世纪的染料技术也取得 了重要进展,各种天然染 料的发现和应用为纺织品 提供了丰富的色彩。
织布机
中世纪时期,织布机得到 了改进和发展,提高了纺 织品的生产效率和品质。
中国纺织业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提高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绿色发展
中国纺织业将加强环保意识,推广绿色生产技术,降低污染排放,实 现可持续发展。
多元化市场
中国纺织品出口市场需要多元化发展,开拓新兴市场,降低对欧美、 日本等传统市场的依赖。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
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纺织业需要不断引 入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 产品质量。例如,数字化、智能化技 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 化和信息化。
人才培养
纺织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支持 ,包括技术研发、生产管理、市场营 销等方面。企业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 引进,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队。
纺织工厂的兴起
工厂制度的出现
工业革命时期,纺织工厂开始兴 起,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工场,成 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劳动分工与专业化
在纺织工厂中,工人被分为不同 的岗位,专门从事某一项工作, 提高了生产效率。
生产规模的扩大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扩大, 纺织工厂的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 ,满足了日益增长的需求。
纺织业的全球化
环保法规与可持续发展
环保法规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各国政府对纺织业的环保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企业需要遵守相关法规,加 强环保治理,降低能耗和排放。

织布机的发展史

织布机的发展史

织布机的发展史
织布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里程碑和发展阶段:
手工织布:早期的织布过程是完全手工进行的,人们使用手工编织技术将纤维材料交织在一起,形成布料。

梭织机的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梭织机的原型开始出现。

最早的梭织机是由简单的木架和手动操纵的梭子构成,使用人力来进行织布。

水力织布机的发展:在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水力织布机的发明推动了织布技术的革新。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James Hargreaves)的“旋锭织布机”(Spinning Jenny)和理查德·阿科莱(Richard Arkwright)的“水力纺纱机”(Water Frame)等发明,使得纺纱和织布的生产速度大大提高。

动力织布机的出现:在19世纪初期,蒸汽动力的织布机开始问世,由于蒸汽机的应用,织布机不再依赖于水力,而是使用蒸汽发动机提供动力,使得织布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电力织布机的引入:20世纪初,电力织布机开始广泛应用。

利用电力作为动力源,织布机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速度和效率也大幅增加。

计算机控制织布机的出现: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得织布机实现了更高级的自动化和精确控制。

计算机控制织布机能够根据设计图案和指令进行编织,实现复杂的纹理和花纹。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织布机的发展持续推动纺织行业的进步和变革。

从手工编织到机械织布,再到电力和计算机控制的织布机,每一次的进步都为纺织生产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和质量。

新疆家庭地毯织机的发展历程

新疆家庭地毯织机的发展历程

新疆家庭地毯织机的发展历程
大致看来,新疆的地毯织机存在以下几种类型,或者说经历了前后不同的发展阶段。

首先是水平地机,木制的机梁水平放在地上,经线固定在上下木梁之间。

机梁四房框架的大小,决定了能生产地毯的最大尺寸,每挂一次经线,只能织一块家庭地毯。

织工蹲踞进行编织。

这种水平地机的优点是容易拆卸安装,便于携带,适合游牧生活的牧民编织地毯。

其次是垂直式木机梁,有两种。

一种是吧木机梁竖直架起或靠在墙上,再搭起木架,人坐在木架的木板上织地毯,随着织好的地毯高度的增加,人坐的木板也得相应升高。

另一种也是垂直式的木机梁,只是操作上明显有所进步,现今在一些民间小作坊使用仍较普遍。

最后是垂直式钢管机梁。

随着家庭地毯生产的工业化,地毯的生产有个体生产和作坊生产走上了大集体工厂和国营工厂生产,工厂的设备得到了改善,改木机梁为钢管机梁。

这种机梁的优点是上下梁可以转动,能承受较大的经线张力。

织毯工人的坐板固定在同一位置,不需要升高,劳动条件好,产品规格种类多,生产效率高。

天津市百鹤地毯厂推荐文章《家庭地毯的来源及制作工艺》
整理编辑:写字南。

织布机在世界的织布领域的发展

织布机在世界的织布领域的发展

织布机在世界的织布领域的发展世界消费和生产能力世界纺织品工业的规模和业绩可以通过纺织厂消费的纤维、纺纱和织布装机能力以及对新生产设备的投资来衡量。

过去20年,世界纺纱和织布能力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生产能力增长的大部分都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纺锭和织布机。

对中国和印度下游纺织产品出口的强劲需求促进了两国纺纱和织布能力的增长。

纺织厂纤维消费量纺织厂纤维消耗量=纤维和纱线的生产+进口-出口,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纺织工业的规模和生产趋势。

1997-2000年,世界纺织厂纤维消费量增长11%,估计达到1.22亿磅,前4年(1994-1997年)的增长率达到15%。

1997-2001年的增长主要来自亚洲,2001年亚洲纺织厂纤维消费量增长20%,达731亿磅,占世界总消费量的60%。

中国纺织厂纤维消费量超过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2001年仅中国的消费量就占世界总量的29%(347亿磅),1997-2001年的增长率是世界的3倍(39%比13%)。

2001年世界第二大纤维消费国DD美国纺织厂的纤维消费量为151亿磅,1997-2001年下降14%。

西欧是第三大消费者,2001年为119亿磅,1997-2001年消费水平比较稳定。

纱线和织物生产能力亚洲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纺纱和织布能力,也是1992-2001年新的纺织生产设备最大的买家。

2000年,亚洲占世界短纤维纺锭的71%,长纤维纺锭的45%,开口式转杯的27%。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短纤维纺锭最多的国家,占2000年世界总量的46%,其次是巴基斯坦和印尼,占11%。

这些国家巨大的国内原材料供应促进了纺纱部门的发展,因为获得竞争性价格的原材料对整个生产成本有很大影响。

在1992-2001年世界纺纱设备的采购中,亚洲占短纤维纺锭的71%,长纤维纺锭的53%、开口式转杯的29%。

然而,亚洲大部分纺纱装机能力都在10年以上。

尽管为了保持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发达国家使用了高速自动化设备,但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如中国和印度)使用陈旧低效设备也能保持竞争力,尤其是标准产品。

古代织布机历史

古代织布机历史

古代织布机历史织布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它促进了纺织业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

古代织布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人们在不同的文化中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织布技术和机器。

最早的织布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这些织布机由简单的木架和手动梭子组成,织布者将纱线穿过梭子并在织布机上来回穿梭,从而完成织布过程。

这种织布机虽然简单,但已经能够提高织布的效率和质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织布机逐渐得到改进和创新。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人发明了一种称为“直织机”的织布机。

这种织布机使用横梁和脚踏板来控制梭子的移动,使织布者能够更加轻松地操作。

直织机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织布的效率和速度,为纺织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古罗马人也对织布机进行了改进。

他们发明了一种称为“圆形织布机”的机器。

这种织布机使用圆形的织布框架,可以同时进行多个织布过程,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

圆形织布机成为古代罗马纺织业的核心工具,并在罗马帝国的繁荣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古代织布机的发展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的织布技术在公元前2世纪达到了高峰,当时的中国人已经发明了一种称为“梭织机”的机器。

梭织机使用脚踏板来控制梭子的移动,织布者只需使用一个手指轻轻按下脚踏板,就能完成梭子的往返运动,从而实现织布。

梭织机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织布的效率和质量,成为中国古代纺织业的重要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织布机的技术不断进步。

在中世纪欧洲,出现了一种被称为“织布机的织布机”的机器。

这种织布机使用了更复杂的机械装置,可以同时进行多个织布过程,进一步提高了织布的效率。

织布机的织布机成为欧洲纺织业的主要工具,推动了纺织工业的发展。

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机械织布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纺织业。

蒸汽动力的织布机大大提高了织布的速度和效率,使纺织业实现了从手工制造到机械制造的巨大飞跃。

这一时期的织布机技术成为现代纺织工业的基础,并为工业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珍妮纺纱机与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珍妮纺纱机与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珍妮纺纱机与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使英国工人以前的这种状况发生根本变化的第一个发明,是北兰开夏郡布莱克本附近斯坦德希尔的织工詹姆斯•哈格里沃斯制造的珍妮纺纱机(1764年)。

它是后来的走锭精纺机的雏形,是用手摇的,但不像普通的手摇纺车只有一个锭子,它有16-18个锭子,只需要一个工人摇动,因而能够提供比过去多得多的纱。

从前,一个织工经常需要三个纺纱女工供给纱,纱还总是不够用,织工常常要等纱,现在,纱却比现有织工织布所能用的多了。

新发明的机器使纱的生产费用减少了,布匹的价格也跟着降低,于是,本来就已增长的对布匹的需求更加增长了。

这就需要更多的织工,织工的工资提高了。

现在,因为织工靠自己的织机能挣更多的钱,他们就逐渐抛弃了自己的农业而专门织布了。

这时,四个成年人和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用来缠纱)的家庭,一天工作10小时,每星期可挣4英镑(合28个普鲁士塔勒),如果买卖景气,工作饱满,常常挣得更多;单个织工靠自己的织机一星期挣两英镑的事,也是常有的。

这样,兼营农业的织工阶级就逐渐完全消失而成为新兴的纯粹的织工阶级,他们仅仅靠工资生活,没有一点财产,甚至连名义上的财产(一块租来的土地)也没有,于是他们就变成了无产者(workingmen)。

此外,纺工和织工以前的那种关系也不存在了。

以前,纺纱和织布是尽可能在一个屋子里进行的。

现在,使用珍妮纺纱机像使用织机一样,都需要有气力,于是男人也开始做纺纱的工作了,而且整个家庭完全靠珍妮纺纱机生活;而另一些家庭却把现在已经过时的、落后的纺车扔在一边,如果他们买不起珍妮纺纱机,就不得不单靠当家人的织机过活。

后来工业中无止境地发展的分工就是这样从织布和纺纱开始的。

当工业无产阶级已经随着最初的、还很不完善的机器发展起来的时候,这台机器也促进了农业无产阶级的产生。

在这以前,有大量的小土地所有者,即所谓自耕农,他们过着平静的、不动脑筋的庸碌生活,就像他们的邻居,那些兼营农业的织工一样。

古老的织布机作文200字

古老的织布机作文200字

古老的织布机作文200字一、古老的织布机古老的织布机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它的发明,让纺织品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

古代织布机由木材和织布工具组成,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力量。

它简单粗犷的外观,让人们对古代智慧和工匠精神充满敬意。

如今,虽然机械化生产替代了传统的手工织布机,古老的织布机仍然是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环。

二、古老的织布机的工作原理古老的织布机主要由布架、织物底筘和织布工具组成。

工匠把纱线穿过织布工具的孔洞,然后用力挤压织布工具,使纱线经过底筘的空隙,形成交织规则的纹理。

这一过程需要工匠的经验和技巧,因为不同的布料需要不同的操作方法。

古老的织布机操作简单,但提高效率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三、古老的织布机的文化价值古老的织布机是人类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代表了古代劳动工具的发展,更体现了人们对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追求。

古人用双手捧起织布机,傲然站立在世界的起点。

古老的织布机让繁复的纺织工艺变得简单快捷,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古老的织布机的使用范围古老的织布机在古代的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用于制作衣服、床品、器具套等。

古人通过织布机,将生活用品变得美观、实用,为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幸福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

即使在现代,古老的织布机仍然使用于某些特定的手工艺品制作,如丝巾、绣品等。

五、古老的织布机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古老的织布机被机械化生产替代,人们享受到了更方便、快捷的购物体验。

然而,古老的织布机在文化传承和艺术创作中依然占有一席之地。

一些传统工艺人士通过织布机的手艺,创作出别具风格的艺术品,为古老的织布机赋予了新的活力。

六、展望未来的织布机虽然现代机械化生产方式使织布机在生产上失去了地位,但人们从中汲取的智慧和创造力依然为时代所称赞。

未来的织布机可能会在技术上有更多的创新,让人们更方便地享受到传统的手工艺品。

古老的织布机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和精神的象征。

“纺织生产和纺织科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及发展

“纺织生产和纺织科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及发展

“纺织生产和纺织科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及发展纺织生产的进展历程纺织生产技术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突破:第一次是手工纺织机器的全面形成;第二次是与完善的工作机构的发明相联系的大工业的开始。

手工机械化人类在原始社会阶段已开始有简单的纺织生产:采集野生的纺织纤维,搓绩编织以供服用。

通过几千年实践经验的积存,随着农、牧业的进展,人工培养的纺织原料逐步增多,所用工具也由简单到复杂,通过一物多用的组合工具阶段,慢慢演化出具有原始工作机构与传动机构的机器,如缫车、纺车、织机等,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机器。

只是,这还是手工纺织机器,由于它是由人手(或者脚)发动的,而且人手还须参与牵伸、引纬等加工动作。

这些机器的形成与配套,使纺织生产的产量、质量与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

这是纺织生产技术的第一次飞跃。

世界各民族中出现这次飞跃的时间有先有后。

较早的如中国,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500年左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生动地记录了手工机器的形象。

较晚的如欧洲,大约在公元1200年前后。

中国最晚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西周时,已有了官办的纺织作坊,而且内部已有细密的分工。

蚕丝是当时中国特有的高级纺织原料。

绕成大绞的束丝成了规格化的商品。

丝织物在商代已织有几何花纹,到周代出现了较大花纹。

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丝织品有绢、纱、纺、縠、缟、纨、罗、绮、锦及刺绣等,都是用缫车、纺车、脚踏斜织机等工具与挑花、多综提花等技术制成的。

从周代起,布、帛的幅宽与匹长都有了统一的标准。

当时中亚以西各地人民为了获得中国丝绸,派遣商队跋涉万里来到中国,走出了一条闻名后世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人民之间纺织技术与文化、经济的交流。

秦汉时,手工纺织机器已有很大进展。

多综多蹑板与线综牵吊式的大型花织机,多色套板印花技术都已出现。

中国纺织技术更多地通过邻近各国辗转外传。

隋唐时期丝织继续进展,日常衣料广泛使用麻布。

宋代出现了适于工场使用的麻纺多锭水转大纺车,还有提花大花楼机,说明当时城镇纺织手工作坊已很兴盛。

中国古代有哪些纺织机

中国古代有哪些纺织机

纺坠纺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纺纱工具,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并且对后世纺纱工具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

纺坠的结构极其简单,由轮杆和纺轮组成。

出土的早期纺轮,一般由石片或陶片经简单打磨而成,形状不一。

纺坠在加工纤维时兼具加捻和牵伸作用,因而适用于纺丝、麻、毛、棉等各种纤维。

缫车古代的缫车分为手摇和脚踏两种。

脚踏缫车的图像资料在宋代发现。

元以后有关缫车的记载既多又详细,且所载多为脚踏缫车,说明脚踏缫车已取代手摇缫车成为主要缫丝工具。

脚踏缫车大大提高了缫丝品质和产量。

手摇和脚踏缫车的主体结构大致相同,都是由机架、钱眼、鱼鼓、丝钩等部件组成。

脚踏缫车则是在手摇缫车的曲柄处加装连杆和踏板。

纺车古代通用的纺车,按结构可分为手摇纺车和脚踏纺车两种。

手摇纺车早在汉代已非常普及。

脚踏纺车是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目前最早的图像资料是江苏省泗洪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石。

手摇纺车由车架、锭子、绳轮和手柄等部件组成。

纺纱时,纺妇一手转动手柄,一手引导纱线。

脚踏纺车则由车架、锭子、绳轮、踏杆、曲柄、凸钉等部件组成,曲柄置于轮轴上,末端由一短连杆与踏杆相连,凸钉置于机架上,顶端支撑踏杆。

水力大纺车水力大纺车是中国古代将自然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一项重要发明。

水力大纺车主要由加捻卷绕、传动和原动三大部分组成。

最早的织物是靠“手经指挂”来完成,后来,随着积累生产经验,在“手经指挂”的基础上发明了具有开口、引纬、打纬三项主要织造运动的原始织机。

踏板织机踏板织机是带有脚踏提综开口装置纺织机的通称。

踏板织机的出现可追溯到战国时代。

织机采用脚踏板提综(织机上带动经纱作升降运动以形成梭口的机件)开口是织机发展史上一项重大发明,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踏板织机分为双蹑(即踏板)单综机、单蹑单综机、双蹑双综机几种型制,主要构件包括机身、提综杆、蹑、经轴、卷布轴、综、筘等。

多综多蹑纹织机多综多蹑纹织机是用于织造比较复杂的几何花纹织物,它实际上也是一种踏板织机,其特点是机上有多少综片就有多少脚踏杆与之相应,一蹑控制一综,综、蹑数量可视需要随意增减。

7世界纺织史、中国[1]..

7世界纺织史、中国[1]..

2.2 世界纺织史研究世界纺织生产的起源、发展及其规律,是以纺织技术发展的历史为核心,旁及考古学、民族学、历史地理学、经济史、交通史和工艺美术史等许多领域。

纺织生产技术是世界各族人们长期创造性劳动积累的产物。

世界三大文明发祥地对于发展纺织技术都有突出的贡献。

纺织技术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突破或飞跃:①手工机械化,即手工纺织机器的全部形成;②大工业化,即在完善的工作机构发明后开始的近代工厂体系的形成。

第一次飞跃约在公元前500年开始于中国,经历10来个世纪逐渐普及到世界各地;第二次飞跃在18世纪下半叶发生于西欧,推广的速度比第一次快,但也经历了一个世纪。

20世纪下半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纺织业开始衰退,发展中国家的纺织业则逐渐兴起,全球范围内纺织生产力布局趋向平衡。

2.2.1 原始手工纺织世界各个地区开始纺织生产的时间迟早不一,大约公元前5000年,世界各文明发祥地区都已就地取材开始了纺织生产。

如北非尼罗河流域居民利用亚麻纺织,中国黄河、长江流域利用葛、麻纺织,南亚印度河流域居民和中、南美印加、玛雅人民均已利用棉花纺织,小亚细亚地区已有羊毛纺织。

这个时期的原始纺纱工具纺专和原始织机零件已在中国河北、浙江,南亚印度河流域和北非埃及等地区出现。

纺专有竖式和卧式两种。

希腊保存的公元前550年的花瓶上,有用吊式纺专纺羊毛的古代手纺图像,中国西南部少数民族则保存了倚膝立式(竖式)纺专纺纱的古代工艺。

南美安第斯地区则把卧式纺专放在腿上纺纱。

原始织机有悬挂式和平卧式两种,平铺式织机的两根轴用四根木桩固定于地面上,称地织机。

埃及出土公元前4000年的陶碟上绘有这种织机的图像(图2-53)。

图2-53 埃及陶碟上的地织机Ground loom on a pottery plate (Egypt) 还有一种织工用双脚抵经轴的平铺式织机,而把织轴缚于腰间,是原始腰机。

秘鲁出土公元前200年的陶碗上绘有古老的原始腰机图像(图2-5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织机的发展历史
织布机,又叫纺机、织机、棉纺机等,最初的织布机是有梭织布机,无梭织布机技术自19世纪起就着手研究,自50年代起逐步推向国际市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新型的无梭织机陆续投入市场。

无梭织机对改进织物和提高织机的效率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世界各国被广泛采用,并加快了织造设备改造的进程,许多发达国家无梭织机的占有率已达80%左右,出现了以无梭织机更新替代有梭织机的大趋势。

织布机,织机的俗称。

最早的织布机,是席地而坐的踞织机(也叫腰机)。

使用方法是用足踩织机经线木棍,右手持打纬木刀在打紧纬线,左手在作投纬引线的姿态。

这种足蹬式腰机没有机架,卷布轴的一端系于腰间,双足蹬住另一端的经轴并紧织物,用分经棍将经纱按奇偶数分成两层,用提综杆提起经纱形成梭口,以骨针引纬,打纬刀打纬。

腰机织造最重要的成就就是采用了提综杆、分经棍和打纬刀。

这种织机虽然很简单,但是已经有了上下开启织口、左右引纬、前后打紧等3个方向的运动,它是现代织布机的始祖。

人们在织布的生产实践中,又逐步革新成功创造了脚踏提综的斜织机。

它的图像,在汉代画像石上多次出现。

这种斜织机已经有了一个机架,经面和水平的机座成五六十度的倾角,而且采用了脚踏提综的开口装置。

织布的人可以坐着操作,手脚并用,生产率比原始织布机一般提高10倍以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机。

在纺织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无梭织机,有剑杆织机、片梭织机、喷气织机、喷水织机、多相织机、磁力引纬织机等。

与有梭织机相比,无梭织机生产的织物在产量、质量、品种等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大部分织造领域取代有梭织机,这个步伐进一步加快,已经从发达国家的纺织工业扩展到发展中国家。

从国际无梭织机的技术发展和纺织工业的需求看,喷气织机高速化、宽幅化、系列化方面的进步较快,除在量大面广的棉织行业广泛应用外,在色织、提花等织物应用日益广泛,而剑杆织机的品种适应性、织物花色品种变化、适织围更广泛等方面具有优势,这两种织机成为纺织工业应用数量最多的两类机型。

织机的种类
中国织布机械的产品发展参差不齐,其中圆纬机及经编机发展较快,横机、袜机相对较慢,钩编机发展较快。

国产圆纬机中使用量大面广的基本产品已比较齐全,有单面、双面圆
纬机、罗纹机和人造毛皮机等系列。

单面圆纬机中有四针道、毛圈(正包和反包)、衬纬、多功能单面机等。

筒径在过去常用的30英寸基础上发展成最大可达38~40英寸,机号也从细针距的E28发展到E32~E36;双面圆纬机中有棉毛机、上二下四段双面机、提花双面机等;罗纹机已自成系列,棉毛机和罗纹机可以实现相互转换;电子提花圆纬机有了突破,填补了中国空白;人造毛皮机已有毛条喂入式和割圈绒式两种,电脑提花人造毛皮机已批量生产供应。

按织造的引纬方法分类可分为有梭织机和无梭织机两大类。

有梭织机是采用传统的梭子(木梭或塑料梭)引纬的织机。

梭子的体积大、份量重,被往来反复投射,机器振动大、噪音高、车速慢、效率低。

无梭织机的引纬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剑杆、喷射(喷气、喷水)、片梭、多梭口(多相)和编织等方式。

剑杆织机
剑杆织机用刚性或挠性的剑杆头、带来夹持、导引纬纱。

剑杆织机除了适宜织造平纹和纹路织物外,其特点是换色方便,适宜多色纬织物,适用于色织、双层绒类织物、毛圈织物和装饰织物的生产。

喷气织机
喷气织机用喷射出的压缩气流对纬纱进行牵引,将纬纱带过梭口。

喷气织机最大特点是车速快、劳动生产率高,适用于平纹和纹路织物、细特高密织物和批量大的织物的生产。

喷水织机
喷水织机利用水作为引纬介质,以喷射水流对纬纱产生摩擦牵引力,使固定筒子上的纬纱引入梭口。

喷水织机是具有速度高、单位产量高的特点,主要适用于表面光滑的疏水性长丝化纤织物的生产。

片梭织机
片梭织机以带夹子的小型片状梭子夹持纬纱,投射引纬。

片梭织机具有引纬稳定、织物质量优,纬回丝少等优点,适用于多色纬织物、细密、厚密织物以及宽幅织物的生产。

喷气织机国外发展趋势
喷气织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大面积引进以来,逐步成为无梭织机的一种主导机型。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无论从转速、幅宽、品种适应性各个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发展。

国产喷气织机经过技术引进、合作生产、自主开发已初具规模,织机的品种规格有了较大的发展,已进入稳定阶段,随着自动找断纬、变频调速技术、电子送经、电子卷取、电子多臂在喷气
织机技术中的普遍采用,转速的明显提高,织造适应围的扩展,产品质量稳定,已能满足国纺织企业织造不同织物的需求。

与国外机型的主要差距在织机转速和幅宽方面。

目前,国外织机转速在750—1000r/min,国喷气织机转速在600~800r/min,幅宽目前只能到360cm,另外,在人机智能化方面我们仍有一定的差距,键盘显示没有国外同类产品的信息量大。

但针对国市场广大用户的使用要求,与进口织机相比,在织物适应性、织造工艺适应性及织机的维护操作等方面没有太大差距,国产喷气织机完全可以满足用户织造高品质织物的需求。

近年来,无论是国际还是国,无梭织机蓬勃发展,而喷气织机是目前发展最快的一种无梭织机,喷气织机以其高速、高效、低噪音、织物风格优良、操作方便、先进的自动化功能、领先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一系列优势,不断显示出强劲的竞争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据资料统计,我国现有各种织机一百多万台,无梭织机的比例仍然很低,且绝大部分为进口织机,与世界先进国家80%的无梭织机的拥有量相比差距很大。

随着我国加入WTO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纺织企业技术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快。

我国纺织工业技术改造已经形成了无梭织机替代有梭织机的趋势,2005年国纺织企业喷气织机进口约占无梭织机进口总量的50%。

由此可以看出,纺织工业对喷气织机的需求迫切,喷气织机市场潜力巨大。

根据对国近百家国有大、中型纺织企业和沿海地区众多乡镇、民营企业的调查了解,喷气织机年需求量占新增高档无梭织机总需求的40%~50%左右,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