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技术(八)苗种培育

合集下载

泥鳅养殖技术 掌握这八点就能让你养好泥鳅

泥鳅养殖技术 掌握这八点就能让你养好泥鳅

泥鳅养殖技术掌握这八点就能让你养好泥鳅泥鳅营养丰富,味道清爽鲜美,肉质细嫩,有“水中人参”的称号。

又因泥鳅具有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容易养殖、运输方便,生产成本低等优点,也是现今一个非常不错的农村水产品种养殖项目。

那么,泥鳅应该如何养殖呢?泥鳅的养殖技术有哪些?接下来专业人士跟大家分享泥鳅养殖技术,掌握这八点就能让你养好泥鳅!一、泥鳅的投放1、一种是当年放养的苗种当年收获成鳅,就是4月份前把体长4-7厘米的上年苗养殖到下半年的10-12月份收货,这样既有利于泥鳅生长,提高饲料效率,当年能达到上市规格,还能减少由于囤养、运输带来的病害与死亡。

过大易性成熟,成活率低;规格太小到秋天不容易养殖成商品泥鳅。

2、第二种就是隔年下半年收获,也就是当年9月份将体长3厘米的泥鳅养到第二年的7-8月份收获4月份至5月上旬正值泥鳅怀卵时期,放养时间最好避开泥鳅的繁殖季节,可选在2-3月份或6月中旬后放苗。

放养时的处理鳅种放养前用3%-5%食盐水消毒,以降低水霉病的发生率,浸洗时间未5-10分钟。

二、水质调控鳅种刚入池时,池水水深保持在10~20厘米,以后随着鳅种的生长,逐渐加深水位到应有的深度,平时浅一些,炎热高温时可加深一些,并经常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环境。

天气闷热时,池水易缺氧,如发现泥鳅游到水面吐食空气,应及时添注新水或采取增氧措施。

三、池塘土质土质对饲养泥鳅效果影响很大,生产实践表明,在黏质土中生长的泥鳅,身体黄色,脂肪较多,骨骼软嫩,味道鲜美;在沙质土中生长的泥鳅,身体乌黑,脂肪略少,骨骼较硬,味道也差。

四、饲料选择泥鳅为杂食性小型鱼类,饲料来源很广,水蚤、蚯蚓、蝇蛆等是泥鳅天然的饵料生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投喂米糠、豆饼、豆渣、血粉、麦麸等。

泥鳅的摄食量与水温密切相关,3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4月~6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4%,7月~8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9月~10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4%。

北方泥鳅生态养殖技术

北方泥鳅生态养殖技术

北方泥鳅生态养殖技术泥鳅又称鳅鱼,在分类上属鲤形目,泥鳅科,泥鳅属。

主要分布于我国淡水的河流、沟渠、水田、池塘、湖泊等,那么在北方泥鳅该怎样养殖了?现在我们来了解下北方泥鳅生态养殖技术。

一、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一)人工繁殖1.亲鳅来源亲鳅最好来源于泥鳅原种场或从天然水域捕捞选择,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年龄在2~3龄,雌性体重15~25g,雄性体重12g以上。

2.亲鳅放养4月初,将亲鳅依雌雄1∶1.2~1∶1.5比例分养于面积为80~120平方米,水深为70~80cm的亲鱼培育池塘中,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0.5~1kg。

亲鱼放养前要进行清塘消毒,加固池埂,放养时用3%~5%的食盐水消毒5分钟左右。

3.亲鳅培育亲鳅放入池塘后,要适时投喂饲料蛋白不低于35%的全价配合饲料,适量搭配动物碎肉,饲料要求新鲜适口、无腐败变质、无污染。

投饵量一般占鱼重量的5%~8%。

产前日投两次,每日上午7~8时和傍晚各一次,其中上午投30%,下午投70%。

产后每日傍晚投饵一次。

培育期间每7~10天注新水10cm,每15天泼洒一次生石灰浆,每立方米水体为15~20g。

4.人工催产(1)催产亲鱼选择。

待水温达22℃左右时,挑选腹部膨大饱满,柔软有弹性,腹部朝上能看到卵巢的轮廓,用手抚摸腹部肋骨明显,体质健状无病无伤的雌鱼和手摸胸鳍有粗糙感的雄鱼用于催产。

(2)催产药物及使用方法。

催产剂种类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马来酸地欧酮(DOM)。

单独使用剂量为:HCG5IU/g~10IU/g,LHRH~A20.01μg/g~0.02μg/g;混合使用剂量为DOM0.003mg/g~0.005mg/g+LHRH~A20.005μg/g。

雄鱼减半。

注射方法则采用一次注射,催产剂用0.9%生理盐水稀释,现配现用,药液量按每尾0.2mL配制。

注射部位为背部肌肉,针与鱼体成45度角,进针深度0.3cm~0.4cm,注射后将亲鱼放入网箱中。

泥鳅苗种繁育及养殖技术

泥鳅苗种繁育及养殖技术
雌 鱼 的注射 剂 量 为 H G 2 0 4 0 I C 0 0 U和 P . . G 05 0 1
泥鳅 在 全 国各 地 都有 生 长 , 稻 田 、 在 湖泊 、 池塘 或水 泥 池都 能养 殖泥 鳅 , 工 养殖 泥 鳅 的超 高 效益 人
已经引起 广大养殖者及社会各 界的普遍关注 。 目
前 , 迁地 区广 大养 殖者 主要 养殖 品 种有 泥 鳅 和 大 宿 鳞 副泥 鳅 两 品种 。根据 笔 者 2 1_ 2 1 年 在 宿 迁 00 _O 1
最旺 , 生长 迅 速 , 温超 过 3 水 0℃或 低 于 1 C , 5q时 食 欲减 退 。在 亲鱼 强化 培 育期 内 , 要 注 意水 质 的 变 更
择成熟度较好 的雌雄泥鳅进行人工催产 。 催产药物
采用 绒 毛膜 促性 腺激 素 ( C 和 脑垂 体 ( G)每 尾 H G) P ,
《 产养殖 ̄ o 2年第 2期 水 21
d i03 6 ̄i n10 — 0 1 0 20 . 8 o: . 9 .s. 4 29 . 1. 0 1 9 s 0 2 20
丝 木 与





潼 鱼 潼 、
、 、


张成 亮
( 市农业委员会 , 宿迁 江苏 宿迁 230 ) 280
择 4 0 7 0 。泥鳅 亲鱼可 选择 天然 捕捞 、 场 购 0 ~0 mz 市
买 或人工繁殖的个体 , 最好选择 天然捕捞 的 , 以 可 保 证 优 良品种 , 放养 量 一般 10 10k/6 。培 0 ~ 5 g67m2 育池可保证经常注入新水 , 并保持水质 良好。泥鳅 底 栖 性生 活 ,多生 活 在 富有 腐殖 质 的淤泥 层 面 , 昼 伏夜出 , 不喜 欢 强 阳光 , 育 池 中应 放入 水 花 生 、 培 水

泥鳅高产养殖技术

泥鳅高产养殖技术

泥鳅高产养殖技术摘要介绍了泥鳅的生物学特性,并从泥鳅繁殖、苗种培育、池塘准备、鳅种放养、饲养管理、水质管理和鱼病预防等方面介绍了泥鳅的高产养殖技术,以供水产养殖者参考。

关键词泥鳅;高产;养殖技术泥鳅是我国常见的小型淡水鱼类,在日本、韩国有一定的市场。

常见的养殖品种有圆鳅和黄板鳅。

1泥鳅的生物学特性泥鳅是底栖性鱼类,栖息于湖泊、池塘、河流、水沟稻田的浅水区域。

喜静水环境,能适应恶劣浑浊的水环境,能进行鳃呼吸、皮肤呼吸、肠呼吸,耐低氧。

善逃逸,能下潜淤泥,上浮水面。

泥鳅具杂食性,喜夜食,人工养殖可人工驯化为白天摄食。

体长5cm以下时为动物食性;体长5~8cm为杂食性;体长9cm 以上时,为主食植物性饲料。

生长适温15~30℃,最适水温25~27℃。

夏季超过34℃、冬天低于6℃时,钻入淤泥中,处休眠状态。

当年体长可达10cm,第2年可达13cm,体重可达50g/尾。

泥鳅最大个体体长为20cm,体重100g以上。

大鳞副泥鳅更大,体长250cm,体重150g左右。

2泥鳅的繁殖首先选择2~3龄的成熟亲鳅,要求雌鳅腹部大而柔软,无病无伤,呈桔黄色,体长15cm以上;雄鳅稍呈圆锥形,腹部不肥大,背鳍基有明显的肉质突起。

常用的亲鳅催产剂是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每尾雌鳅注射500IU,雄鳅减半。

注射于腹部中线胸、腹鳍之间。

随后放入事先挂好鱼巢的产卵池或网箱中,雌雄比为1∶1~2为宜。

催产适温22~28℃,最适水温25℃左右。

傍晚18时注射,次日晨6时即可产卵。

水温25~28℃,10h发情排卵。

鱼卵产出后,即移出鱼巢孵化,防止亲鳅吞食鱼卵。

可采用人工授精。

一般水温22~25℃,40~44h;水温25~28℃,24~28h,可孵出鱼苗。

出膜3d左右,颜色由黑色转为淡黄色时,移出孵化池进入鱼种培育阶段。

3苗种培育鳅苗培育可在池塘中进行,可采用肥水培育法。

先进行清塘、肥水、培育轮虫,并适时下塘,辅以豆浆培育鳅苗。

水深30~40cm,静水池塘,面积不宜过大。

泥鳅繁殖与苗种培育

泥鳅繁殖与苗种培育

寄生虫病防治
车轮虫病
由车轮虫引起,症状包括泥鳅浮头、游动缓慢、鳃部粘液增多。防治方法包括 使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泼洒、使用生石灰改善水质等措施。
三代虫病
由三代虫引起,症状包括泥鳅游动异常、食欲减退。防治方法包括使用晶体敌 百虫泼洒等措施。
其他疾病防治
气泡病
由水中溶解气体过饱和引起,症 状包括泥鳅肠道充气、浮于水面 。防治方法包括控制水中溶解气 体含量、加强水质管理等措施。
配合饲料
选用优质泥鳅专用配合饲料,保证泥鳅获得全面 、均衡的营养。
日常管理
水质管理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保持水质的清新 和稳定,可通过换水、增氧等方式来 调节水质。
防病管理
定期对泥鳅进行健康检查,发现病症 及时处理,同时合理使用药物进行预 防和治疗。
日常巡查
定期对养殖场所进行巡查,观察泥鳅 的生长情况、水质情况等,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泥鳅繁殖与苗种培育
汇报人: 2024-01-06
目录
• 泥鳅繁殖 • 泥鳅苗种培育 • 泥鳅养殖技术 • 泥鳅常见疾病防治 • 泥鳅市场与经济效益分析
01
泥鳅繁殖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
泥鳅繁殖季节通常在春季至夏季,具 体时间因地区而异。
繁殖年龄与体长
泥鳅一般需要达到2冬龄或体长超过 10厘米才能繁殖。
培育池类型
根据养殖规模和地形条件,可选择圆形、方形或长方 形的池塘。
池塘规格
池塘面积一般为2-5亩,水深1.5-2米,塘埂宽2米以放养的泥鳅苗规格整齐, 无病无伤,体色鲜艳,体 长5-10厘米。
放养密度
根据池塘条件、水质状况 和养殖技术水平,每亩放 养泥鳅苗10-20万尾。
网箱养殖

泥鳅规模化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

泥鳅规模化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
用 一次 肌 肉注 劓‘ 。
() 1苗种放养前 的水质培育
水花放养前2 天,池 O
水加至1 厘米 ,每平方米用生石灰10 0 5 克化成浆均匀泼 洒。清塘1天后,加水至2厘米即可施基肥。用量为羊 0 0 粪5 0 米z 0 克/ ,人 、畜粪5 0 米 0 克/ ;若施化肥 ,每立方
米 水体 施氮 肥 3 、磷肥 l , 以便 培 养浮 游 生物 。鳅 苗 克 克
米。进水口高出水面2 厘米 ,排水 口设在池塘正常水平 O 面相平处 ( 排水 口要用8 目以上密 网布包裹 ,以防止泥 0
鳅逃 跑 ) 。
个体 比雌鳅个体细小,胸鳍较长 ,末端尖而弯绕 。
繁殖 时水温 一般在2 ~2 ℃,最好在2 .  ̄ 0 7 4 4C。
2 注射 的 器具 、催产 激素和 剂量 . 催产注射 的针头用4 5 . 毫米 的短针头 ,注射器为5
3 泥鳅 产 卵、收集及孵化 .
注射后的泥鳅放入网箱中使其 自然产卵。产卵种鳅 的放 置密度平均 为2 5 千克/ 。产卵的 网箱有两 . ~5 米 种:一种是正方形网箱 ,2 ×2 ×1 ;另一种是长 米 米 米
方形 网箱,4 ×2 ×1 。网箱 中放置的鱼巢是旧网 米 米 米
阶段 ,除施基肥外,应该投喂蛋黄和豆浆,还应根据水
太高。池水透 明度控制在 1 ̄2 厘米 ,水色 以黄绿色为 5 0
ll ] 堑 蜀丑蘑 旦塑 垂 .
好。
质 。此外 ,苗池经常泼洒E 复合菌1克/ ,改善和调 M 0 米。
节水质 ,抑制有害病菌 的滋生。 利用丰年虫培育泥鳅苗种的饲料成本并不高。根据 我{ 3 ' l 年来的7 次生产试验 ,共生产2 0 J 批 5万尾夏花,平
本相同。

泥鳅人工养殖技术完整版

泥鳅人工养殖技术完整版

繁殖特性: 泥鳅为雌雄异体,性成熟年龄为1~2冬龄,1年可产卵2-3次,怀卵量随体长和体重的增加而升高:体长8厘米怀卵量约2000粒,10厘米怀卵量7000粒,12厘米怀卵量1万粒以上,20厘米可达2万粒以上。每年4~9月为产卵期,5~7月为产卵盛期,但也有秋后产卵的。。
4、繁殖特性:
产卵时要求水温18~28℃,以25-26℃最好;20℃以下一般在晴天的清晨或上午10点前产卵,20~28℃时多在雨后或半夜产卵;产粘性卵。 泥鳅卵为圆形、米黄色、半透明,卵径为0.8~1毫米(卵粒直径0.5毫米),吸水膨胀后1.3~1.5毫米。受精卵经2-3天即可孵化成鳅苗,刚孵出的鳅苗长3毫米。水温在25℃时11个小时就可出苗。
3、食性特点
主要饵料有陆生蚯蚓、蚕蛹、螺蚌肉、畜禽下脚料、面包虫、蝇蛆、鱼粉、豆饼、麸皮、米糠、花生饼和酒糟等,能较好的利用各种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能习惯于吃配合饲料。 泥鳅昼伏夜出,白天也吃食,一般上午7-10时和下午16-18时吃食较多。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以利用施肥培养生物饵料来喂养幼鳅;
1
2
放养鳅苗应注意的事项
饲养管理 开始投喂熟蛋黄、鱼粉、人工饲料等,也可拌合剁碎以后的鱼虾、螺蚌肉等动物性饵料进行投喂。每天投饵3~4次,投饵量初期为总体重的2%~5%,后期8%~10%。经育苗地喂养1个月左右,体长达3~4厘米、体重0.4~0.5克,开始有钻泥习性的时候,即可将幼鳅放入池塘进行鳅种培育。
泥鳅(又名鳅、真泥鳅等)。
01
泥鳅体腹鳍以前呈圆筒状,由此向后渐侧扁。头较尖,眼小,为皮膜覆盖。吻部倾斜角度大,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下位,呈马蹄形。触须5对(上颌3对,较大,下颌2对一大一小)。鳃孔小,鳃裂止于胸鳍基部。背鳍条2-7对,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前,距吻端较距尾基为远。

泥鳅的 人工养殖技术

泥鳅的 人工养殖技术

泥鳅的人工养殖技术一、苗种繁育1.亲鱼选择。

泥鳅一般2冬龄(经过2个冬天)可达性成熟。

性成熟的亲鱼在4~9月分批产卵,以5~7月为最盛,因此人工繁育鳅苗宜在这段时间进行。

当水温稳定在22℃时,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表粘液多,雌鳅体长10厘米、体重18克以上,雄鳅体长8厘米、体重12克以上的作亲鱼。

雌雄的识别方法是:雌鳅胸鳍宽而短,末端较圆;雄鳅胸鳍大而窄长,末端尖微弯,第2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集市上销售的泥鳅,粘液不多或蓄养囤积时间太久的均不宜作亲鱼。

2.催产孵化。

繁殖方法包括自然产卵和人工授精繁殖。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注射激素催产。

剂量为每尾雌鳅注射鲤鱼脑垂体0.5~1个或绒毛膜激素(HCG)100~150国际单位,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配成0.1毫升的药液。

雄鳅则减半。

注射部位为背部肌肉或腹部中线,进针深度为1毫米。

若自然产卵繁殖,注射激素后,按雌雄比例2:1或3:1入大水缸或小鱼池中,也可放入悬挂在鱼池水体中用40目筛绢制作的孵化箱内。

池(箱)中用棕片或柳树根做成鱼巢。

产卵后及时捞出亲鳅,以免亲鱼吞食卵子。

让粘附在鱼巢上的卵子在原地中自然孵化。

经过1~2天(水温24℃左右)即可出苗。

3.鳅苗培育。

泥鳅苗孵出3天后应及时转入育苗池中培育,每米2放苗800~1000尾,水肥的池适当多放。

育苗池的面积不宜过大,以50~100米为好。

池中要挖鱼溜,池水深20~30厘米。

放养前进行消毒和清池,并施禽畜有机肥以培养饵料生物。

在放养初期只在鱼溜内注满水,待鳅苗习惯以后,再灌水入地至计划深度,使鳅苗分布全池。

开始投喂熟蛋黄、鱼粉、奶粉、豆浆等精饵料,几天后用煮熟的糠效、五米粉、麦粉、菜脚叶等植物性饵料,拌合剁碎以后的鱼虾、螺蚌肉等动物性饵料进行投喂。

每天投饵3~4次,投饵量初期为泥鳅总体重的2%~5%,后期8%~10%。

经育苗地喂养l个月左右,体长达3~4厘米,体重04~05克,开始有钻泥习性的时候,即可将幼鳅放入池塘、稻田或水箱中进行成鳅饲养。

高密度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高密度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高密度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一、培育鳅苗1. 准备培育池: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地方建池,面积不宜过大,以100-200平方米为宜。

池深1-1.2米,池底平坦,进排水方便。

2. 清除敌害:放苗前要清除池塘中的水蛇、水蜈蚣等敌害生物。

3. 施肥培水:放苗前10天,向池内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以培养浮游生物。

4. 放苗:当泥鳅苗长到3厘米左右时,选择晴天放苗。

放苗前应将苗种放在水中浸泡2-3分钟,以避免运输中缺氧导致死亡。

5. 日常管理:放苗后每天早晚各巡塘一次,观察泥鳅苗的生长情况和水质变化。

根据需要适当投喂豆浆、鱼粉等饲料。

二、选种放养1. 品种选择:选择耐高密度养殖、生长快、抗病力强的品种,如大鳞副泥鳅、真泥鳅等。

2. 放养时间:一般在5-6月份进行放养,此时水温适宜,有利于泥鳅的生长。

3. 放养密度:根据池塘条件、管理水平等因素确定放养密度,一般每平方米可放养泥鳅50-100尾。

4. 放养规格:放养的泥鳅苗规格应一致,以避免相互残杀。

三、饲料投喂1. 饲料选择:选择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的泥鳅专用饲料。

不得使用霉变或受污染的饲料。

2. 投喂量:根据泥鳅的体重和摄食情况确定投喂量,一般每天投喂3-4次,每次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3-5%。

3. 投喂时间:每天上午8-9点、中午11-12点、下午2-3点、晚上8-9点进行投喂。

4. 投喂方式:采用全池均匀撒喂的方式,避免集中在某一区域投喂导致抢食现象。

四、水质管理1. 水质要求: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pH值保持在7-8之间。

2. 换水次数:根据水质情况确定换水次数,一般每周换水2-3次,每次换水量为池塘总水量的1/5-1/3。

3. 水位控制:随着泥鳅的生长,应逐渐加深水位,以适应泥鳅的生长需求。

4. 水质调节:定期向池塘中泼洒生石灰或微生物制剂,以调节水质。

五、疾病防治1. 预防措施:加强日常管理,保持池塘清洁卫生,定期消毒,防止病害发生。

2. 常见疾病及治疗:泥鳅常见的疾病有水霉病、赤皮病、肠炎等。

泥鳅苗种培育管理与投饵方式

泥鳅苗种培育管理与投饵方式
投饵技术
随着饲料行业的不断发展,针对泥鳅 的专用饲料已经广泛应用到养殖中, 提高了泥鳅的生长速度和品质。
技术发展趋势
苗种培育技术
未来泥鳅苗种培育技术将更加注重生态化和环保化,如采用 生物絮团等新型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和环保水平。
投饵技术
未来投饵技术将更加注重营养均衡和饲料效率,如开发新型 高效饲料和智能化投饵系统,提高养殖效益和降低成本。
水质改善
合理的投饵方式可以减少残饵和排泄物对水质的影响,保持水体的 生态平衡和清澈度。
资源循环利用
通过发展泥鳅苗种培育产业,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如利用泥鳅 粪便制作有机肥料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05
泥鳅苗种培育管理与投饵技术 发展前景
技术发展现状
泥鳅苗种培育技术
目前泥鳅苗种培育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通过合理的养殖环境和水质管理, 能够实现较高的苗种成活率和品质。
天然饵料
如浮游生物、昆虫幼虫、蚯蚓等 ,是泥鳅苗种最好的食物来源。
人工饵料
如米糠、麸皮、豆粕等,可以作 为泥鳅苗种的辅助饵料。
投饵量控制
根据泥鳅苗种的生长阶段和密度,合 理控制投饵量,避免过量投喂导致水 质恶化。
投饵量应适量,以泥鳅苗种能在1015分钟内吃完为宜。
投饵频率与时间
投饵频率
根据泥鳅苗种的生长阶段和密度,合 理安排投饵频率,一般为每天2-4次 。
泥鳅苗种培育技术
饲养管理
根据泥鳅不同生长阶段的 需求,合理投喂蛋白质、 脂肪等营养丰鳅的生 长情况和水质变化,及时 调整饲养管理措施。
病虫害防治
定期进行病虫害防治,采 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 结合的方法,减少药物残 留和环境污染。
02
泥鳅苗种投饵方式

泥鳅养殖技术与养殖方法

泥鳅养殖技术与养殖方法

泥鳅养殖技术与养殖方法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具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药用价值高等特点,因此备受消费者喜爱。

本文介绍了泥鳅的养殖技术与养殖方法,以期为泥鳅养殖户提供参考。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泥鳅养殖技术与养殖方法》,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泥鳅养殖技术与养殖方法》篇1一、引言泥鳅是一种小型淡水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的水田、池塘、湖泊、河流等水域。

近年来,随着泥鳅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泥鳅的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

为了提高泥鳅的养殖效益,本文介绍了泥鳅的养殖技术与养殖方法。

二、泥鳅的生物学特性泥鳅属于鲤形目鳅科,身体细长,体色深灰,体表光滑,无鳞片。

泥鳅生活在水底,喜欢栖息于泥沙底质的水域,以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小型水生动物为食。

泥鳅生长速度较慢,但繁殖力强,每年可繁殖 2-3 代。

三、泥鳅的养殖技术1. 池塘选择:选择靠近水源、交通便利、水质良好、底质肥沃的池塘。

池塘面积一般为 500-1000 平方米,水深 1-1.5 米。

2. 清塘消毒:在放养前,对池塘进行清塘消毒,以杀灭病原体和有害生物。

常用的消毒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等。

3. 放养密度:泥鳅的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和养殖目的而定。

一般而言,每亩放养密度不应超过 1000 尾。

4. 饲料选择:泥鳅的饲料主要有鱼虫、水蚯蚓、蛆、螺蛳、水生植物等。

为了提高泥鳅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5. 水质管理:泥鳅对水质要求较高,应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

要经常换水,每次换水量不应超过 30%。

四、泥鳅的养殖方法1. 池塘养殖:池塘养殖是泥鳅养殖的主要方式。

池塘要选择靠近水源、交通便利、水质良好、底质肥沃的地块。

池塘面积一般为500-1000 平方米,水深 1-1.5 米。

放养前,要对池塘进行清塘消毒,然后投放泥鳅种苗。

2. 流水养殖:流水养殖是一种高效的泥鳅养殖方式。

流水养殖池应建在河流、渠道等有水流的地块。

小泥鳅苗人工孵化养殖培育技术详解

小泥鳅苗人工孵化养殖培育技术详解

小泥鳅苗人工孵化养殖培育技术详解泥鳅苗,又名泥鳅卵,是泥鳅的幼体。

一般从泥鳅受精卵刚孵化出来的最小的苗0.3毫米,到0.5毫米,再到夏花苗、寸苗,直至5-8公分长,也都可以称作泥鳅苗。

泥鳅苗绝对不是泥鳅卵。

下面我们就关于泥鳅苗的培育问题,给大家来详细聊一聊小泥鳅苗人工孵化养殖培育技术。

一、泥鳅苗的前期培育孵化后约3天。

卵黄囊全部消失,口器形成,肌节增多,尾鳍鳍条出现,胸鳍显著扩大,螵也出现,这时泥鳅苗开始从侧游变为短距离平游,肠管内充满食物,开始主动摄食,这阶段应人工投喂饲料。

一般可投喂煮熟的蛋黄及鱼粉等。

方法是将蛋煮熟,取出蛋黄,装在120目筛绢袋中捏洗出蛋黄悬浊液,然后以泼洒的方式投喂。

这时如泥鳅苗在孵化缸内,水流应减缓。

投喂量为第一天每10万尾苗投喂蛋黄一个,第二天投喂蛋黄1.5个,第三天投喂2个,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

若是鱼粉,则每10尾泥鳅鱼苗每天喂10克。

没有鱼粉的用鱼晒干后磨成粉也可以。

连喂2~3天,待鱼体颜色由黑色转成淡黄色时,便可以出缸下池,进行夏花培育。

二、泥鳅夏花培育1、培育前的准备:采用专用泥鳅苗培育池最好,但采用稻田或池塘里开挖的鱼沟、鱼溜或鱼函也可以。

一般在放养前10~15天清整鱼池、除野消毒,然后注水20厘米,适量施用有机肥培养饵料生物,待清整药物药性消失、水色变绿变浓后即可放苗。

2、专用培育池的建造:专用培育池面积不宜太大,应选在水源方便的泥鳅养殖基地附近。

最好用水泥池,每只池50平方米左右,池壁高70厘米左右,光滑不漏水。

如是泥池,池底和池壁要打紧。

如是新建水泥池,不可以直接使用,必须先经脱碱洗干净后方可使用。

也可以用孵化池,孵化槽、产卵池及家鱼苗种池作为泥鳅苗培育池。

水泥池的底部要铺一层10~30厘米的腐殖土,其制作方法可用等量猪粪与淤泥拌匀后堆放发酵而成。

3、清塘消毒:每100平方米用生石灰9~10公斤进行消毒。

方法是在池中挖几个浅坑,将石灰兑水化开,趁热全池泼洒。

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成为了泥鳅养殖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一、人工繁殖技术泥鳅的人工繁殖主要包括选种、人工授精和孵化三个环节。

1. 选种:选择优良的母鱼和公鱼是泥鳅人工繁殖的首要任务。

母鱼应具有体型健壮、体色鲜艳、腹部鼓起等特征,而公鱼则应具有活力强、精液质量好等特点。

2. 人工授精:在选好的母鱼和公鱼进行配对后,需要进行人工授精。

首先将公鱼放入媒体盆中,用手轻轻按压公鱼腹部,使其排出精液。

然后将母鱼放入媒体盆中,将公鱼的精液均匀地倒入母鱼的体腔中,用手轻轻按压母鱼腹部,使其受精。

3. 孵化:受精后的泥鳅卵需要放置在适宜的孵化箱中进行孵化。

孵化箱中的水温应保持在25-28摄氏度,水质清洁,通气良好。

一般情况下,泥鳅卵的孵化期为3-5天,当孵化时,可以看到卵壳被啃食,泥鳅苗逐渐钻出卵壳。

二、苗种培育技术泥鳅苗种培育主要包括孵化后的饲养和管理两个环节。

1. 孵化后的饲养:泥鳅苗出壳后,需要将其转移到适宜的水域中进行饲养。

水域应保持水质清洁,水温适宜,同时应适时添加合适的饲料。

泥鳅苗在饲养过程中,应保持适当的光照和氧气供给,避免过度密度和过度投喂。

2. 管理:泥鳅苗在饲养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管理。

首先是适时检查水质,保持水质清洁,避免水体污染。

其次是定期清理鱼缸或池塘,清除废料和杂草,保持水域的整洁。

另外,还应注意防治疫病,定期进行疫病的防治和预防接种,确保泥鳅苗的健康和生长。

总结: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是泥鳅养殖的关键环节,通过科学合理的选种、人工授精和孵化技术,以及饲养和管理的科学方法,可以保证泥鳅的繁殖和生长,提高泥鳅的养殖效益。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使广大养殖户对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为泥鳅养殖的发展做出贡献。

养殖技术-泥鳅养殖技术要点

养殖技术-泥鳅养殖技术要点

养殖技术-泥鳅养殖技术要点泥鳅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可鲜食或烘干食用,具有滋补药用之功效。

泥鳅多栖息于静水及水体有软泥的底层,夏季较多。

泥鳅饲养技术简单,养殖效益较高,是发展特种水产养殖的一条好途径。

本期编辑一组泥鳅养殖技术,供养殖户参考。

1 培育苗种讲科学养殖泥鳅苗容易遇到易繁殖、难培育的问题,目前苗种培育成活率一般在20%左右,如要提高苗种培育成活率,须讲究科学方法。

泥鳅孵化池最好是大于20平方米的水泥池,孵化出苗3天后,不急于分塘培育,采取原池培育壮苗下塘,期间投喂适量的蛋黄,培育1周后鳅苗长到1厘米左右,躲避敌害的能力增强后再分塘。

放苗前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待1周后水体毒性完全消失后,方可放苗,并在放苗前事先放入数尾泥鳅苗试水,4~8小时内无异常反应,泥鳅苗方可正式下塘,池塘水深一般保持在30~50厘米。

放苗前亩投放300公斤腐熟粪肥,以培育天然饵料,3~5天后池塘中的浮游生物繁殖到高峰期,及时投放苗种。

每亩投放泥鳅仔鱼15万尾左右,泥鳅苗下塘后每天亩投喂泥鳅苗专用粉料或自制粉料,不主张投喂豆浆,豆浆虽然适口,但是肥水快不容易控制水质。

培育泥鳅苗种的初期对水体溶氧要求很高,一般水体溶氧量每升应达到4~5毫克,采用喷头洒水增氧效果较好,水花小而密,不会对体质弱小的鳅苗产生伤害。

池塘水体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以上,泥鳅苗经过1周培育即可分塘养殖。

2 分塘转运有技巧泥鳅水花苗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育达到寸苗规格,这时会出现鱼塘水质、底质老化,浮游生物等天然饵料缺乏,鱼苗数量和密度很难准确估算,饲料投喂量难以把握等状况。

为了提高泥鳅的生长速度,设计合理养殖密度,方便成鱼的喂养和管理,应对鱼苗进行捕捞、围数、转池养殖。

泥鳅苗在转入重新培育优良水质的鱼塘后,又会出现新一轮生长高峰期。

同时,在转池过程中可有效清理大型害虫和野杂鱼。

鱼苗捕捞前几天应检查鱼苗健康状况,并进行杀虫灭菌处理。

鱼苗捕捞前至少停料一天。

泥鳅养殖八百问之怎样培育泥鳅苗种

泥鳅养殖八百问之怎样培育泥鳅苗种

泥鳅养殖八百问之怎样培育泥鳅苗种
刚孵出的泥鳅苗不能自由活动,靠卵黄囊来维持生活。

三天后,卵黄囊基本消失,才开始摄食。

这时可将其放入培育池。

放养密度应根据半流水或静水池而定。

一般半流水池为每平方米2000尾左右,静水池每平方米不超过1000尾。

培育池以土池为宜。

如用水泥池,应在池底铺土。

泥鳅苗下池前半个月左右,先对培育池进行消毒和施肥。

具体做法是:先排干池水,曝晒4~5天,每0.07公顷用30~50千克生石灰消毒,然后注入新水,水深20厘米左右,并施入少量粪肥。

等到水色变绿,药性消失后,再放入泥鳅苗。

培育池水要求溶氧量充足,水温20~30℃,水温过高会引起泥鳅苗大量死亡。

在孵化池中培育泥鳅苗,当水深30厘米时,每平方米可放2000~3000尾。

泥鳅苗入池后要勤施肥,培肥水质,池水以绿色为好。

同时,还应勤投饲料,开始可投喂煮熟的鸡蛋黄、豆浆及人工培育的水溞等。

待泥鳅苗稍大后,可投喂麦麸、豆饼、鱼粉、蚕蛹等配合而成粉末饲料,还可用
煮熟的米糠、麦麸、菜叶等植物性饲料,并以鱼粉、鱼肉浆以及剁碎的动物内脏等进行投喂。

养殖技术-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

养殖技术-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

养殖技术-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泥鳅市场俏销,价格较高,成为农民养殖增收的好门路。

为帮助养殖户解决好苗种紧缺问题,现将泥鳅苗种繁育、常见病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人工繁殖1. 亲鱼选择人工繁殖用的亲鳅可在临近产卵期不久采集,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强化培育。

亲鱼来源可从天然水域捕捞、市场收购和养鳅池中选留,一般从养殖池采集为最好。

采集泥鳅时,从背部向下观察,见腹部是白色的,即是发育良好的标志,若腹部两侧出现白斑点则是已产完卵的鱼,不能采集。

此外,黏液不多或囤养时间太久的也不能采集。

催产时,选择体型端正、体质健壮、黏液较多、体长15~20cm 以上、体重30~50g以上的泥鳅,雌鳅腹部圆大,雄鳅“追星”(骨质突起)明显。

雌雄区别:雌鳅个体明显大于雄鳅,胸鳍较短,鳍的前端短而圆,呈扇形,第2~3根软鳍条的长短基本一致;雄鳅胸鳍宽而长,第1根鳍条末端尖而上翘,第2根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胸鳍在生殖季节手触有追星,挤压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

2. 人工催产泥鳅人工催产一般在水温22℃以上进行,催产季节4月下旬至6月。

催产药物可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鲤鱼脑垂体,或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剂量为每尾雌鳅注射HCG300~400国际单位,或鲤鱼垂体0.5~1个,或LRH-A5~8μg,雄鳅剂量减半。

注射部位最好在背鳍肌肉,雌鳅注射药液0.2mL、雄鳅0.1mL,注射时可用湿纱布包住亲鳅露出注射部位注射。

亲鳅注射激素后,按雌雄比例1∶2~3放入水缸或产卵池中,也可放入悬挂在鱼池水中用40目筛绢制成的网箱内,池、缸、箱中放养水草(蒿草、水浮莲等)并用棕片或杨柳根须做成鱼巢。

在25~28℃水温条件下,注射后的亲鳅一般经8~10小时便开始发情,表现为亲鳅在水中激烈翻腾,继而雄鳅卷住雌鳅身体产卵、排精,卵产于鱼巢上,产卵过程约20~30分钟,产卵后要及时捞出亲鳅,或取出粘有卵粒的鱼巢另池孵化,以防亲鳅吞食卵粒。

泥鳅苗种繁育技术

泥鳅苗种繁育技术
小时后 可发情 ,水温 2 ‘左 右时注射 药物 9 7C 小时后可发情 ,此时可进行人工授精或让其 在产 卵池 中 自然产 卵受 精 ( 过解 剖个 体 通
间, 雌鳅体长最好 在 2e 以上 。 0m 体重 3g 5 以 上, 雄鳅体长 1e 5 m以上 , 体重 1 g 5 左右 。 亲鱼
泥鳅苗种繁育技 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成 亮
近两年来 .江苏省宿 迁地区广大渔 ( ) 农 民养殖 泥鳅 的积极 性非 常 高 . 全 市推广面积达 2 0 亩 . 6 0 主 要养殖品种有泥鳅和大鳞 副泥鳅两个品种 。笔者根 据 2 1— 0 年在宿迁市 002 1 1 水产科技示范 园实施 的泥 鳅苗种繁育及养殖过程 中 摸索和积累 的经验 . 泥 将 鳅苗种繁育技术要点 总结 如下 , 仅供参考。 泥鳅苗繁育
() 1催产 泥鳅 产卵期在 4 9月。 5 7月最盛 , ~ 以 — 适 宜水温为 2 ~ 6 。产卵 时雄 鱼紧紧卷住雌 5 2 ̄ C 鱼, 压着雌 鱼腹部 , 卵向体外排 出 , 使 与此 同 时雄鱼排出精 子进行体外受精 。一般 在 5 月 中下旬开始选择成熟度 较好 的雌雄 泥鳅进行 人工催产 。催产药物采用绒 毛膜促性 腺激 素 (c ) r e 和脑垂体 ( G , l P )每尾雌 鱼的注射剂量 为 H G 20 4 0国际单位 和 P . 1 m , C 0 ~ 0 G0 ~ . g 5 0 雄鱼注射剂量减半 : 一次性 注射 , 注射部位 为
2 人 工 催 产 与 孵 化 .
鱼 的性腺发育 。 当水温在 2—7 52℃时, 欲最 食
旺, 生长迅速 , 温超过 3 ℃或低于 1℃时 , 水 0 5 食欲减退 。在亲鱼强 化培育期 内 , 更要 注意 水质 的变化 , 经常换水 , 可以保持 水质肥、 、 活 嫩、 。 爽 () 1亲鳅选择 用作催产的泥鳅亲鱼, 求体 质健壮 、 要 黏 液较 多 , 无病无伤 、 各鳍完整 , 泥鳅一般 两冬 龄 可达性成熟 。选择亲鳅的年龄在 2 4 - 龄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鳅养殖技术——苗种培育92 泥鳅苗种发育各阶段有哪些特征?表5—16 鳅苗孵出时间与相应特征泥鳅苗是指泥鳅从受精卵中脱膜孵出,卵黄囊吸收完毕,鳔功能发挥作用,能平衡游动,并已开始主动摄取外界饵食,尚未出现性分化,下外于向成体体形状变态的早期发育个体。

苗刚孵出时,全长约3.5毫米,此时泥鳅苗都黏在鱼巢或其他物体上。

孵出约3天时,已能开口摄食轮虫等食物,此时应开始喂食,如若不喂,第5天便开始出现死亡,10天全部死亡。

孵出后21天,苗长达1.5厘米以上时,活动能力很强,可作长时间游动,其性状特征与成鳅相仿,也就是说,这时的肠除了消化吸收功能之外.还具有肠呼吸功能,此时不能投喂太饱,以免影响肠呼吸功能。

泥鳅种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形态特征、习性与成体完全相同,自性腺开始发育的个体。

通过孵出后的前期培育(约21天)泥鳅苗形态已长成与成体相似。

呼吸功能也逐渐健全,这时便转入泥鳅夏花培育阶段,从1.5厘米的泥鳅苗培育长成3厘米的夏花称夏花培育阶段。

孵出的泥鳅苗经1个多月的培育,长成夏花已开始有钻泥习性,这时可以转入成鳅池中饲养。

但为了提高成活率,加快生长速度,也可以再饲养4~5个月,长成体长达6厘米、体重2克以上的大规格泥鳅种时,再转入成鳅池养殖。

这个阶段就是鳅种培育阶段。

如果泥鳅卵5月上、中旬孵化,到6月中、下旬便可以开始培育鳅种。

7~9月份则是养殖鳅种的黄金时期。

也可以用夏花泥鳅分养后经1个月左右培育成5厘米的鳅种,然后就转入成鳅养殖池养殖商品鳅。

93 泥鳅苗种培育阶段如何划分?泥鳅苗种培育分为:泥鳅苗培育阶段,夏花鱼种培育阶段,鱼种培育阶段。

94 如何培育泥鳅苗?孵化后约3天,卵黄囊全部消失,口器形成,肌节增多,尾鳍鳍条出现,胸鳍显著扩大,鳔也出现,这时泥鳅苗开始从侧游变为短距离平游;肠管内充满食物,开始主动摄食,这阶段应人工投喂。

一般可投喂煮熟的蛋黄及鱼粉等。

方法是将蛋煮熟,取出蛋黄,装在100目筛绢袋中在盆水中捏洗出蛋黄悬浊汁,然后泼洒投喂。

这时如鳅苗在孵化缸内,水流应减缓。

投喂量为每10万尾苗第一天喂1个蛋黄,第二天1.5个,第三天2个,分上、下午两次投喂。

若是鱼粉,则每10万尾每天喂10克。

没有鱼粉的可用鱼晒干后磨成粉也可以。

连喂2~3天后,待苗体颜色由黑色转变成淡黄色时,便可以出缸下池进行夏花培育。

95 如何准备泥鳅夏花培育池?采用专用泥鳅苗培育池最好,但采用稻田或池塘里开挖的鱼沟、鱼溜也适宜进行鳅苗培育。

一般在放苗前10~15天清整除野消毒,然后注水20厘米,施适量有机肥培养饵料生物,待清整药物药性消失、水色变绿变浓后即可放苗。

培育池面积不宜过大,应选在水源方便的泥鳅养殖基地附近。

最好用水泥池,每只池50平方米左右。

池壁高70厘米左右,光滑不漏水。

如是泥池,池底和池壁要夯实。

新建水泥池,不可直接使用,必须先经脱碱洗净后方可使用。

脱碱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醋酸法。

用醋酸洗刷水泥池表面,然后注满水浸池数日;②过磷酸钙法。

每立方米池水中溶入过磷酸钙肥料1千克,浸池1~2天,③酸性磷酸钠法。

每立方米水中溶入酸性磷酸钠20克,泡池2天。

④稻草、麦秸浸泡法。

水泥池加满水后放一层稻草或麦秸浸泡1个月左右。

采用上述方法之一脱碱之后,再用水洗净方能放苗。

为放心起见,可用pH试纸测试碱性,或放几尾小鱼试水,1天后无不良反应,再放养泥鳅苗。

也可利用孵化池、孵化槽、产卵池及家鱼苗种池作为泥鳅苗培育池。

水泥池的底部要铺一层10~30厘米厚的腐殖土,其可用等量猪粪和淤泥拌匀后堆放发酵而成。

96 夏花培育池如何清整消毒?每100平方米用生石灰10千克兑水进行清塘消毒。

方法是在池中挖几个浅坑,将生石灰倒入加水化开,趁热全池泼洒。

第二天用耙将塘泥与石灰耙匀后放水70厘米左右。

适量施入有机肥料用以培育水质,生产活饵料。

经7~10天后待生石灰药力消失,放苗试水,1天后无异常,且轮虫密度达4~5只/亳升时,即可放苗。

97 如何鉴别泥鳅苗的优劣?在泥鳅苗装运、长途运输之前应挑选体质好的鱼苗,方能保证运输及饲养中的成活率。

鳅苗优劣可参考以下几方面来判别:⑴查看人繁档案。

了解该批苗繁殖中的受精率、孵化率。

一般受精率、孵化率高的批次,鱼苗体质较好。

⑵现场观察鳅苗。

好的苗体色鲜嫩,体形匀称、肥满,大小一致,游动活泼有精神。

⑶检测鳅苗动态。

装盛少量鳅苗在白瓷盆中,用口适度吹动水面,其中顶风、逆水游动者强;随水波被吹至盆边者弱,如强的为多数为优质苗。

⑷盛苗在沥去白瓷盆中水后,看苗在盆底的挣扎程度,扭动剧烈、头尾弯曲厉害的为优质苗;苗体粘贴盆边盆底,挣扎力度弱或仅以头、尾略扭动者为劣质苗。

⑸在鱼桶中(或水盆中),略搅水成游涡,其中能在边缘溯水游动者为优质;被卷入游涡中央部位,随波逐流者为弱苗。

⑹在网箱中暂养时间太久的苗会因营养供给不足而消瘦、体质下降,此苗不宜作长途转运。

98 怎样运输泥鳅苗?泥鳅苗长途转运时必须用鱼苗袋并充氧,否则极易死亡。

在密封式充氧运输中,水中溶氧充足,只要掌握好适当的装苗密度,一般不会缺氧。

鱼苗在运输中,不断向水中排出二氧化碳、氨等代谢产物。

在密封式运输中,由于二氧化碳不能向外散发,时间一长,往往积累较高浓度,甚至引起鳅苗麻痹死亡。

据测试,当鳅苗发生死亡时,塑料充氧袋水中溶氧仍较高,最低也含2毫克/升,而二氧化碳升至150毫克/升,所以,塑料袋中鳅苗死亡有时不是因为缺氧,而是高浓度二氧化碳和氨等的协同作用引起的。

充氧袋中用水不宜用池塘肥水,应选择大水面清新水体,如河、湖泊、水库水。

水中有机物、浮游生物量要少,以减少耗氧和二氧化碳积聚。

水质应为中性或微碱性。

如用自来水则应预先在大容器中贮存2~3天,逸出余氯,或向自来水中充气24小时后再用。

装运前1天装在网箱中,停止喂食,网箱放置清洁大水面中,让苗排除污物,以减少途中水质污染。

袋中空气要排尽后再充氧,如是空运不宜将氧充得太足,以免飞机升空因气压变化而胀破塑料袋。

天气太热时可在苗箱和塑料充氧袋之间加冰块。

具体做法是,预先制冰,将冰装入小塑料袋并扎紧袋口,均匀放在苗箱中间,苗箱用胶带封口后立即发运。

如果路程长,运输时间久,转运途中需开袋重新充氧,如水质污染严重,应更换新水。

99 泥鳅鱼苗放养前怎样准备塘水?为使鳅苗下塘后能立即吃到适口饵料,预先应培育好水质。

如池中大型浮游生物较多,由于泥鳅苗小而吃不进,不仅不能作为鳅苗的活饵料,还会消耗水体中大量的较小型饵料和氧气。

遇有这种情况可以在鳅苗下池前先放“食水鱼”,以控制水中大型浮游生物量,同时用以测定池水肥瘦。

如发现“食水鱼”在太阳出来后仍然浮头,说明池水过肥,应减少施肥量;如果“食水鱼”全天不浮头或很少浮头,说明水质偏瘦,可适当施肥;如果“食水鱼”每天清晨浮头,太阳出来后即下沉,说明水体肥瘦适中,可放鳅苗。

用“食水鱼”也可测定清塘消毒剂药力是否消失,如果“食水鱼”活动正常,表示药力消失,可以放苗。

但在鳅苗放养前应将“食水鱼”全部捕起。

以免影响鳅苗后期生长。

100 鱼苗放养密度多少适宜?放养孵出2~4天的水花鳅苗,静水池宜偏稀,每平方料放养1000-1500尾;具半流水的池可偏密,每平方米可放1500~2000尾;放养体长约1厘米左右的小苗(10日龄),每平方米放800~1000尾。

101 鳅苗放养注意哪些事项?⑴鳅苗下塘前处理。

如用塑料充氧袋装运而来的苗,放养时注意袋内、袋外温差不可大于3℃,否则会因温度剧变而死亡。

可先按次序将装苗袋漂浮于放苗的水体,回过头来再一一开袋,使袋内外水体温度接近后(约20分钟左右),向袋内灌池水,让苗自己从袋中游出。

⑵“饱苗”放养。

先将鳅苗暂养网箱半天,并喂给蛋黄,按每10万尾投喂鸭蛋黄1个。

具体做法参照前述关于鳅苗前期培育中的操作方法。

然后再进行放养。

⑶“肥水”下塘。

塘口肥水时间和放苗时间要确保衔接,使鳅苗下塘后能立即吃到适口饵料,预先应培育好水质。

⑷同批次同规格计数下塘。

同一池内应放养同一批次、相同规格的泥鳅苗,以免饲养中个体差异过大,影响成活率和小规格苗的生长。

放养时经过计数后下池,计数一般采用小量具打样推算法。

即先将泥鳅苗移入网箱中,然后将网箱一角稍稍提出水面,使苗集中在网箱的另一对角,用小筛绢网勺舀起装满量具,然后倒入氧气袋、或其它容器中,运至塘口放养。

小量具的计数可将一满量具的鳅苗分成若干份,逐一计数后累加,得出每一量具中苗的实数。

塘口放养密度按生产规划(亩放养量)进行。

⑸放苗时间。

鳅苗放养以上午8~9时或下午4~5时,生产中应避免中午放苗。

102 泥鳅夏花培育有哪些方法?泥鳅夏花培育有施肥培育法和豆浆培育法。

鳅苗入池时的首要工作是培肥水质,同时又要加喂适口饵料。

所以,在实际生产中通常采用施肥和投饲相结合的方法。

103 施肥培育法如何进行?根据泥鳅喜肥水的特点,鳅苗在天然环境中最好的开口饵料是小型浮游动物,如轮虫、小型枝角类等。

采用施肥法,施用经发酵腐熟的人畜粪、堆肥、绿肥等有机肥和无机肥培育水质,以繁育鳅苗喜食的饵料生物。

一般在水温25℃时施入有机肥后7~8天轮虫生长达到高峰。

轮虫繁殖高峰期往往能维持3~5天,之后因水中食物减少,枝角类等侵袭及泥鳅苗摄食,其数量会迅速降低,这时要适当追施肥料。

轮虫数量可用肉眼进行粗略估计,方法是用一般玻璃杯或烧杯,取水对阳光观察,如估计每毫升水中有10个小白点,轮虫为白色小点状,表明该水体每升含轮虫10000个。

水质清瘦可施化肥快速肥水。

在水温较低时,每100平方米水体每次施速效硝酸铵200~250克,而在水温较高时则改为施尿素250~300克。

一般隔天施1次,连施2~3次。

以后根据水质情况进行追肥。

在施化肥的同时,结合追施鸡粪、鸟粪等有机肥料,效果会更好。

水色调控以黄绿色为宜。

水色过浓则应及时加注新水。

除施肥之外,育苗前期应以肥水与投喂相给合,由于泥鳅对开口饵料有较强的选择性,主要沿边投喂用50目标准筛过滤的轮虫、水蚤等浮游动物,同时每周泼撒两次发酵粪肥,每亩施用40~70千克或泼撒溶化的化肥1千克,经20天左右培育苗体长可达1厘米,此时泥鳅可摄食水中昆虫、昆虫幼虫和有机物碎屑、麦麸、豆饼粉、蚕蛹粉、鱼粉、或微囊颗粒饲料等。

投喂量占在池鳅苗总体重的3%~5%。

每天上、下午、傍晚各投喂1次,并根据水质、气温、天气、摄食及生长发育情况适当增减。

104 豆浆培育法如何进行?豆浆不仅能培育水体中的浮游动物,而且可直接为鳅苗摄食。

鳅苗下池后每天泼洒2~3次。

用量为每10万尾鳅苗每天用0.75千克黄豆的豆浆。

泼浆是一项细致的技术工作,应尽量做到均匀、适量。

如在豆浆中适量增补熟蛋黄、鳗料粉、脱脂奶粉等,对鳅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为提高出浆量,黄豆应在24~30℃的温水中泡6~7小时,以两豆瓣中间微凹为度。

磨浆时水与豆要一起加,一次成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