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与协调度分析
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协调
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协调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成为了各国和各地区关注的核心议题。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区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影响着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发展机会,也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从地理位置上看,沿海地区往往比内陆地区在经济发展上更具优势。
沿海地区拥有便利的海运条件,便于国际贸易的开展。
例如,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凭借其优越的沿海位置,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先进技术,形成了强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导向型经济。
相比之下,内陆地区在交通、物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对外贸易的成本较高,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资源禀赋的差异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能源等,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
而一些资源匮乏的地区,则需要依靠其他途径来推动经济发展,如发展服务业、旅游业等。
但资源开发并非一劳永逸,如果过度依赖资源,而不注重产业升级和多元化发展,一旦资源枯竭,经济就可能陷入困境。
产业结构的不同也是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体现。
在一些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业等高端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这些产业附加值高,能够创造大量的财富和就业机会。
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传统的农业、低端制造业仍然是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附加值低,经济增长缓慢。
政策因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政策倾斜,如设立经济特区、给予税收优惠等,能够吸引大量的投资和企业入驻,促进特定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
相反,缺乏政策支持的地区,发展机会相对较少。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首先,贫富差距的扩大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
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高,享受着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而欠发达地区的居民则面临着贫困、教育资源短缺等问题,这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其次,人才的流动会进一步加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高素质的人才往往倾向于流向发展机会更多、待遇更好的发达地区,这使得欠发达地区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制约了其发展。
经济与环境如何协调发展
经济与环境如何协调发展在现代社会中,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和自然资源的不断消耗,环境问题愈发突出,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如何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和改善环境,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政府角度、企业角度以及个人角度探讨经济与环境如何协调发展。
从政府角度看,政府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政府应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加强环境管理和监测,确保企业和个人遵守环保法规。
其次,政府应加大对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减少环境污染。
此外,政府还应建立环境经济政策体系,通过经济手段引导企业和个人节约能源、减少排放。
同时,政府应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形成整个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氛围。
从企业角度看,企业应当强化环境保护责任,将环境保护融入到企业战略的核心。
首先,企业应加强环境管理,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确保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其次,企业应注重科技创新,加大对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此外,企业还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员工福利和社会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最后,企业间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推动环境保护的工作,形成企业间相互监督和竞争的机制,从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完善。
从个人角度看,每个人都应当树立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首先,个人应加强节约意识,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比如节约用水、用电。
其次,个人应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如参与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
此外,个人还应选择绿色消费,减少对环境的压力,支持环保产品和企业。
最后,个人还应不断学习和宣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影响身边的人一起参与到环保行动中。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政策引导和监督力度,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个人应增强环保意识和行动。
经济环境系统中协调发展水平评价及对策——以桂林市近五年的发展为例
j } c f } ×( l g
} ( + ( 1f r g) 2 , ) ● 』
C 协 调度 ,k 调节 系统 ,k 。 协调 度 C 映经 济 与 环 境 综 为 为 2 反 合 效益 或 发 展 水 平 一 定 的条 件 下 ( )g ) 和 一 定 ) ,为 使 经 济 与 (之 与环 境 的复 合 效 益 或 发展 水平 ( )g ) 积 )最 大 ,经 济 与 环 境 与( 之 效 益 或 发 展 水 平 进 行 组 合 协 调 的 数 量 程 度 。依 公 式 知 0 ≤ ,C C 1 值 越 大 越 好 ,即 c 越 大 ,经 济 与环 境 越 协 调 。c 1 即最 佳 协 调 值 :, 状 态 ;c 越 小 ,经 济 与 环 境越 不 协 调 ;C O 经济 与 环 境 严 重 失 值 =,
一
赢பைடு நூலகம்
是 :越 大越 好 。
越 小 越 好 ( 为 标 准 差 ) 。而 要想 使 得 c非 常 小 的 充要 条 件 就 S 根 据 C, 了使 计算 出 的协 调 度 具有 一定 的层 次 性 , 需要 给 C 为 ’ 加 上 一个 协 调 系统 k ,构建 出协 调 度计 算模 型:
8 30 8 2 90 5 4 8 l 4
20 0 1
lL0 2 8
10 3 186 1 38
标值 准
16l 7 8
2 6 7 03 3 l 0
5 2 93
691 1 2 l 37
社台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l88 8 6
24 6 2 3
【 摘 要 】本文将旅游城市为研 究对象 ,建立经济环境 系统协调发展指标体 系,以协调度和 协调发展度为分析工具 ,对桂林 市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得出 桂林市近5 年来经济和环境 的协调发展在慢慢改善,但是改善速度过慢 ,提出桂林市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的2 点对策。 【 关键词 】协调度;协调发展系统评价
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创新环境改善
政府加大对创新型小微企 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产学 研合作,为创新提供良好 的发展环境。
03
中国环境发展现状
空气质量改善
空气质量监测与信息公开
中国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实时公布监测数据,提高公众对空气质 量的认知。
污染源控制
通过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等措施,减少空气污 染源。
绿色出行与能源结构调整
问题会制约经济发展;而过度开发和建设活动也会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
平衡,影响环境发展。
05
对策分析
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01
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绿
色生产方式,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推广绿色消费
02
加强绿色消费的宣传和引导,鼓励消费者购买环保产品和服务
,促进绿色消费的普及。
鼓励公众使用公共交通、骑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同时加快能源结构 调整,减少煤炭使用,增加清洁能源比重。
水资源保护与治理
水资源保护
加强水资源保护,实施最严格的 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水资源可
持续利用。
水污染治理
加大对水污染治理力度,通过工业 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措 施,减少水体污染。
饮用水安全保障
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 产品质量。
新兴产业发展
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快速发展, 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创新能力提升
研发投入增加
中国政府和企业对研发的 投入逐年增加,为创新能 力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创新成果涌现
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取 得了显著成果,如5G技术 、高速铁路、人工智能等 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共3篇
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共3篇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1随着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各地区之间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状况也出现了巨大的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区域间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
首先,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这个系统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
其中,自然系统是系统的基础,经济和社会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系统的支持。
因此,要实现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就需要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其次,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
资源和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也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影响。
因此,在实现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探索资源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寻求一种既能保护资源环境又能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同时,要实现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还需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和协调。
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和经济条件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会影响到区域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
因此,要推动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就需要各个区域之间加强合作和协调,共同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此外,还需要促进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技术创新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而人才则是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此,在实现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经济发展向高质量、高效益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实现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同时,还需要探索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和协调,促进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经济发展向高质量、高效益的方向发展。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实现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其协调财政政策探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其协调财政政策探讨一、引言我国是一个拥有广阔领土和多样化地域特征的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我国长期以来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实施协调发展政策,其中财政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入手,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并探讨协调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建议。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1.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
东部沿海地区以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为代表,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较高,产业结构较为完善,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而西部地区以青海、贵州、甘肃等省份为代表,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较低,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创新能力弱,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
2. 形成差异的原因(1)地理因素。
我国地域辽阔,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适合发展海洋经济和外贸。
而西部地区地处高原和山区,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制约了经济发展。
(2)政策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东部沿海地区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向该地区聚集。
而对于西部地区的扶持政策相对较少,导致其发展相对滞后。
(3)资源配置不均。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人力、资金、技术和市场资源,而西部地区资源匮乏,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三、协调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1. 为落后地区提供资金支持。
财政政策可通过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拨款,支持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2. 优化资源配置。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促进资源向落后地区的流动和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协调发展。
3.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财政政策可以适度增加对东部发达地区的税收和财政支出,鼓励其向落后地区输出资源和技术,促进区域间的产业协同和资源互补。
国内外经济环境分析
05
经济风险分析
国内经济风险因素
政策风险
国家政策的变化可能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如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等。
行业风险
不同行业的经济表现可能存在差异,某些行 业可能面临较大的经济风险。
汇率风险
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可能对企业的出口和进口 业务产生影响。
融资风险
企业融资渠道可能受限,导致资金链断裂或 融资成本上升。
消费市场增长迅速,消费者对价格敏感, 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相对较弱。
投资环境比较
发达国家
投资环境稳定成熟,法律法规完善,企业运营成本较高但风险相对较小。
发展中国家
投资环境具有较大潜力,政策优惠和市场空间大,但法律法规和市场环境有待 完善,风险相对较高。
04
经济政策分析
国内经济政策调整
财政政策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及时监测和分析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提 前预警可能出现的风险。
加强财务管理
合理规划资金使用,控制财务风险,保持健 康的财务状况。
多元化市场策略
开拓多个市场,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分 散市场风险。
灵活调整经营策略
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 适应市场需求和变化。
感谢观看
THANKS
资本流动频繁
全球资本流动频繁,跨国资本在寻求更高回报和更低风险的地区之间 进行重新配置。
03
国内外经济环境比较分析
经济发展阶段比较
发达国家
主要指欧美等国,已进入后工业化阶 段,经济增长较为稳定,技术、品牌 等软实力成为竞争重点。
发展中国家
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处于 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增速较快, 但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压力。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论文报告: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一、引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我国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来越明显,如何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通过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做出实证分析,以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应对之策。
二、经济发展水平5个指标分析1.人均GDP人均GDP是反映地区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们从地区人均GDP看出,2019年,广东、江苏、山东、北京、上海是我国人均GDP最高的五个省市。
但是,西藏、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人均GDP仍处于较低水平,其差异主要还是来源于经济结构、资源禀赋等因素。
经过对比分析后,发现,较发达省份大部分以工业、服务业为主,而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则以农牧业为主,且拥有的资源禀赋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针对不同的区域和资源禀赋,需要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
2.城镇化率城镇化率是指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是地区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的影响因素之一。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快速提高,截至2018年,全国平均城镇化率为59.58%。
然而,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相对较高,如上海、北京等地片区已经接近九成以上,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较低,如西藏、新疆等地城镇化率仅为30%左右。
城镇化率的差异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其一是宏观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同,其二是地区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限制不同。
在制定新的城镇化政策时,应重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西部地区应当更加关注绿色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而东部地区应针对科技创新、文化产业等方面下大力气。
3.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优化结构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们挑选出接近9个省市, 2019年的三次产业GDP占比情况:广东省第一产业为1.84%,第二产业为43.6%,第三产业为54.56%;北京第一产业为0.04%,第二产业为19.96%,第三产业为80%。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和政策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和政策导向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国际间的贸易合作越来越频繁,各国间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经济体系,发挥着对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然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存在着巨大差异,如何协调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政府和学者们所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不小差距。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国GDP总量排名前十的省份,其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了60%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但是,从全国宏观经济调控角度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
例如,GDP的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
由于各地区之间合理的产业分工、劳动力分配和资源结构优化,中国已经建立起了一个比较高效的区域经济体系。
同时,政府对于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也增强了对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力度。
然而,也要看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例如,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产业结构单一、缺乏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影响着全国的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的导向在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分析和研究中,政策对于各地区的影响不可忽视。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的发展方向和导向非常关键。
首先,政策导向需要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发展经济并不是为了经济本身的增长,而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此,要加大投资力度,支持贫困地区和人口较少地区的发展。
相关的扶贫政策和补贴政策需要更加准确,落实到底层民众。
其次,政策导向要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高新技术产业是当今全球经济的主导,也是推进中国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政府需要加大在这些领域的投资和扶持力度,扩大不同地区之间的技术转移和合作。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浅析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浅析作者:殷佳迪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6年第2期殷佳迪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6)04-0020-03自建国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平衡发展到不平衡发展再到协调发展的演变,战略目标也从追求公平到追求效率再到追求“公平”与“效率”兼顾。
而随着我国区域差距不断拉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也显得愈来愈重要,相关的研究也在不断进行中。
但到目前为止,区域协调发展并没有一个科学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研究人员都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其概念进行描述,综合来看,其核心内容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区域内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二是将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使区域发展整体利益相互协调、正向促进。
本文以第一层含义作为研究重点,测度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除外)区域协调发展的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第二层含义,本文将从主体功能区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一、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文献综述自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被提出后,我国学者对其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在对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综合测度方面,徐盈之和吴海明从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选取了27个指标,对2000-2007年间我国各地区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
冯江茹和范新英构建了包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质量、资源状况四个方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均方差及线性加权等方法,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综合发展水平的协调性进行测度。
此外,BeltonFleisher、HaizhengLi、MinqiangZhao,赖明勇和包群(2002),陆大道,沈桂龙和于蕾,李亚玲和汪戎,研究了资源、人力资本、FDI等因素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
在以不同的案例区研究协调发展的区域规划和协调机制时,案例区主要集中在全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省域、市域、县域等,如曾鸣,程前昌,倪超军和梅海涛,周毅仁等人所作的研究。
区域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评价
区域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评价近年来,区域发展一直是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之一。
各国政府和企业对于区域发展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因为区域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
本文将对区域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评估未来的趋势。
一、区域发展现状分析1. 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是区域发展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竞争力。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依然存在。
一些地区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如亚洲的中国和日本,欧洲的德国和英国,以及美国等。
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慢,一部分地区甚至仍然处于贫困状态。
2. 社会发展状况社会发展是区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一些地区,社会福利水平高,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得到了充分保障,人民的生活质量较高。
然而,在一些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条件依然艰苦,教育和医疗资源匮乏,社会不公平现象较为突出。
3. 环境发展状况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关注,环境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些地区采取了积极的环境保护政策,提倡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然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给人居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二、未来趋势分析1. 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未来,全球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将更加多元化。
一方面,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将继续保持竞争力,继续引领全球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将逐渐崛起,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实现快速发展。
同时,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推动将加快不同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2. 社会发展趋势未来,社会发展将更加注重人民的福祉和公平正义。
政府和社会机构将重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改善,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人们的意识也将更加提高,注重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的发展。
3. 环境发展趋势未来,环境保护将成为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作者:张帆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出发,对我国四大区域以及全国范围内的省市区的经济发展进行了相关研究,从而总结出了四大区域以及全国经济的发展特征和变化趋势。
通过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当前我国整体和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处于较高水平,但是从整体分析来看,我国中部地区相对于沿海地区来说,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而我国东部地区以及东北部地区这两大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程度的上升趋势,而且发展都比较协调。
但是,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定的不协调,经济发展的水平有所下降。
而中国各级省市城市中,只有小部分城市的经济发展在下降,大部分城市的经济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特征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1-0083-0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直为关注热点,政策层面先后制订了一系列计划,比如说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等,形成了发展经济的一整套战略。
首先是国家为发展区域经济制订了很多的措施,地方政府也响应国家的号召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出台了一系列有益发展的政策。
为配合国家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地区之间也开展了经济合作与帮助,较为发达的地区为那些发展较差的地区提供一些支持。
但是这些措施是否真正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呢?这就是本文研究的重要的内容。
有观点认为这些政策措施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利于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认为我国实行的五年计划颇有成效,区域的差距缩小得将会更加明显。
相关学者从学术研究方面给出了见解,他们认为区域将会逐渐“均衡发展”。
但是我们可以注意到,此前的观点都是从“区域发展”这一大概念展开来说的,本文将从“区域经济”这个角度,按照区域经济的相关概念具体分析。
希望本文的分析可以为相关的研究领域做出补充,为我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方法本文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解,包括三个方面:区域的经济联系、增长以及差异。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前景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前景分析摘要: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演化规律,形成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战略格局。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1、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东部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高速发展。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字统计,2007年,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GDP 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35%,同比增长14.7%。
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同比分别增长14.8%、15.7%和13.6%。
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人均GDP分别为52519.3元、54919.8元和33576.9元。
单位国土面积GDP产出分别为4246.8、4652.7和1304.4万元/平方公里,珠三角单位国土面积产出是长三角和京津唐的1.1和3.6倍。
2007年,长三角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国总量的17.1%,同比增长14.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685.7亿元,同比增长15%;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428亿元,同比增长16.8%;完成外贸出口4506.8亿美元,同比增长32.6%。
2008年以来,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更是高速赛跑,比翼齐飞,成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占全国经济的权重愈来愈大。
2、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4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7000亿元人民币,五大标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
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
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出现可喜发展的势头。
各省市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推进很快。
中国经济与环境分析报告
中国经济与环境分析报告引言本报告旨在对中国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机遇和挑战。
通过对相关数据和研究的综合分析,我们将探讨中国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1. 工业化进程与环境污染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能源消耗导致了大气污染、水土流失、水质恶化等问题。
尤其是重工业和煤炭消耗对环境的影响最为显著。
这种环境压力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 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其能源结构主要依赖于煤炭。
煤炭的燃烧不仅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还会释放出其他有害物质。
这对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中国需要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 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的压力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对土地利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大量农田被转变为城市用地,这不仅减少了农业生产能力,还导致了土地的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此外,城市化还带来了交通拥堵、能源浪费等问题,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建议1.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法规的落实中国需要加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企业和个人按照规定进行环境保护,减少污染排放。
2. 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中国应当加大对清洁能源的研发和利用力度,减少对煤炭和其他高污染能源的依赖。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财政补贴、建立绿色能源标准等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使用清洁能源,推动可持续发展。
3. 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政府和企业应当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
通过提供绿色产品和服务,鼓励消费者选择环境友好的产品,推动绿色供应链的建立和发展。
4. 加强国际合作,应对全球环境挑战中国应当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与其他国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环境挑战。
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性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性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是一个复杂而又紧密相连的课题。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不再是孤立的,而与资源环境保护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如何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协调点,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性,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
首先,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性体现在资源的合理利用上。
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都需要资源作为支撑,但资源的利用方式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
例如,可以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其次,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性还体现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
过去,很多地方的经济发展依赖于传统产业,这些产业对环境的破坏性较大,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而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技术的进步,新兴产业开始崛起,其对环境的影响更小。
因此,应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降低对环境的压力。
另外,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性还需要从政策层面进行保障。
政府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环境保护力度,限制和惩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行为,同时支持和鼓励环保企业和个人。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共同解决区域之间的生态环境问题,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性。
再者,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性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资源环境保护的关键。
需要加大对环保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通过创新技术和新模式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性。
此外,人才培养也是关键,需要加强对环保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和能力。
最后,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性还需要公众的参与和监督。
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分析与评价研究
两者 的协调 度高 ,环境 的生态效益 与经 济社会 效益 就能 够实 现 融合 呈现 ,整个生 态与经 济系统就 能表 现 出 “ 最佳 ”整 体效 应 与 功能 。分 析环 境与 经济 系统 协调 发展 ,从 经济 学层 面 上讲 ,
主要包 括 以下 内容 。 是 “ 中心”与 “ 前提 ”之间 的矛盾 。我 国是世 界上 最大
境具 有一种 “ 选择性 惯性发 展” ,即生态环境 污染 和破 坏容易 , 恢复 和治理很 难 ,一 旦污染 、破坏 了一个 地 区的生 态环境 ,治
理 的成 本远远 大于开 发利用 该地 区资源 、环境 所产 生的经 济效 益 。同时 ,生 态环境是 一个 系统 的、整体 的概念 ,一 地 区的生 态环境 遭受 了破 坏 ,一 定会对 其他地 区 的生态环 境产 生 “ 蝴 蝶 效应 ” 。这就警示 我们 ,对生态 环境 的开发利 用不 能成 为破坏 , 定要 有两个 阶段 的处 理方 案 。 “ 最 好 的方案 ”就是 ,对 资源
一
诉 人们 ,保护 资源 和环境 ,推 进环境 与经 济协调 和谐 发展 刻不 容 缓 、任 重道远 。鉴于 此 。作 为一项重 要 的理论课 题 ,加强 环 境 与经济 系统协 调发展 分析 与评价 的研 究 ,具有 十分 重要现 实 意 义和深 远 的历 史意义 。
环 境 的 开发 利 用 ,不 构成 污 染破 坏 ,这样 就 不 存 在 治理 的问 题 ,这是 最理想 的状态 。 “ 最 差 的方 案 ”就是 ,确实对 生态 环 境 造成 了污染 和破 坏 ,这时一 定要遵循 “ 限制开 发甚 至禁止 开 发 ,进 行生 态环 境综 合治 理 ” ,确保 在 生态 环境 还未 遭受 毁 灭 性 的破坏 之前 ,实 现 “ 亡羊补 牢” 的最低 目标 。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性评价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性评价杨永芳王秦(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北京100101)〔摘要〕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任务,对协调推进环境的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系统梳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研究,基于鲍尔丁系统学原理构建协调度模型,对2018年我国31个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差异较大,北京处于优质协调发展阶段,天津、上海等6个地区处于中度协调发展阶段,河北、内蒙古等14个地区处于初级协调发展阶段,黑龙江、西藏等10个地区处于勉强协调发展阶段。
〔关键词〕生态环境区域经济协调度协调发展度鲍尔丁系统学原理区域差异DOI:10.3969/j.iss n.1004-910X.2020.11.009〔中图分类号〕F205;F207〔文献标识码〕A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系列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人口、土地等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针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兼顾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论断。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时广泛采用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系统学原理,该理论认为环境和经济两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协同共进,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以经济与环境协调为基础,以保证整个系统处于良性循环状态[1]o本文系统梳理了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进展,从鲍尔丁系统学原理出发,构建了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度模型并进行评价,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经济—环境—资源系统的协调度定量分析
按照系统学的原理 ,指标体 系是指 由一 系列相互联 系 ,
相互制 约的指标组成 的 , 够科学 、 能 完整 反映客观事 实的总 体。 指标体系 的建立 目的不仅在于反映可持续发展过程 中各 要素 的协调 状态 , 更重要 的是通过 系统分析 的方法 , 对重要 指标进行预测和优化 , 为各层 次的决策者提供定量化的决策 依据 。本文从 系统论 的思想 出发 , 依据指 标体系 的制定 原 则 , 合系统分析 的模 型体系结构 , 结 构造经济 、 环境 与资源 、
规划模 型。 根 据 上 面 的要 求 , 取 了下 面 具 体 指 标 。 选
区域之 间环境与经济的协调状况 。由协调 内涵 可知 , 协调度
是 一个 时 间概 念 , 现 为 某 一 状 态 的值 表 。
二、 系统 协调 度评 价模 展 的核 心 , 有 许 多 学 者 做 过 已
21 0 0年第 3 期 6
总第 10期 1
经济研究导刊
ECON0M I RES C EARCH GUI DE
No.6, 01 3 2 0
S ra . 1 e ilNo 1 0
经济一环境一资源系统的协调度定量分析
虞春英 , 吴 开
( 上海 理 工 大 学 , 海 2 0 9 ) 上 0 0 0
作者 简介 : 虞春 英( 94 , , 18 一)女 江西上饶人 , 硕士研 究生 , 从事 区域 经济可持 续发展研 究 ; 吴开( 9 2 , 上海人 , 15 一) 男, 副教
授 , 事 区域 经 济 可持 续 发 展 研 究 。 从
、
系统协 调 的概念
协调是两种或两 种以上子 系统间配合 得当 、 和谐一致 、 良性循环的关系 , 以达 到减 少系统运 行的负效应 、 高系统 提 的整体输 出功能和协同效应的 目的 协调既是一种状 态 , 。 也 是一个过程 。作为一种状态 , 协调是指被协调者各要素之间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文献虽多,但直接论及区域协调发展的定义或内涵的文献却很少。
目前,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益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张敦富,覃成林,2001)。
区域协调发展是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中不断追求区域间的相对平衡和动态协调的发展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和谐(张可云, 2007)。
第二种观点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不同区域基于自身要素禀赋的特点,确定不同要素约束条件下的开发模式,形成合理的分工,同时在政府的调控下,保持区域之间的发展条件、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在合理的范围内,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状态下的发展状态(郝寿义, 2007)。
第三种观点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区域之间相互开放、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区域分工趋于合理,既保持区域经济整体高效增长,又把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控制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并逐渐收敛,达到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良性互动的状态和过程(彭荣胜, 2007)。
第四种观点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既要保持国民经济的高效运转和适度增长,又要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使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稳定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达到各区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高志刚,2003)。
第五种观点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保持区域经济整体的高效增长,又能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使地区间的发展差距稳定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并逐渐收敛,达到各区域协调互动、共同发展的一种区域发展战略(陈秀山,2006)。
区域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区域之间分工趋向合理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在一定的【度】内,且逐步缩小区域经济整体高效增长标志区域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与良性互动前提目标图1 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理论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根据世界24个国家的数据,对区域经济增长趋势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倒“U”型理论。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分析
河南
安阳
4 5 5 0 0 0 )
【 关键词 】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 推 动 力 ,而 市场 对 这 些 资 源 的配 置 作 用 显 著 影 响着 区 域 经 济 的 增长 。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方面 是生产要素 , 沿海地 区区位优 势的便利条件 , 为经 济快速发展提 供了充足 的人 力、 物 力资源 , 使 地 区 发 展 处于 领 先 地 位 。 另 一 方 面 是 开 放程 度 , 市 场 经 济 的发 展 有 赖 于 市 场 环 境 的互 通 交 流 , 改革 开 放 以来 我 国对 外 开放 的 重 点 一 直 都 在 东 部地 区 , 而 中、 西部地区对外交流相对较少 。
( 三) 国家 政策 1 9 7 8年 以后 国家投 资向东部倾 斜, 在 国家政策和市场 双重力 调的经济现象 , 特 别是在经济转型或经济起飞时期 , 区域发展的不 量的作用下东部经济得 以快速发展 , 而中、 西 部则陷入既无资金又 协调更成为 了一个普遍性规律。作为一个地域 辽阔、 众多人 口, 同 留不住资金 的困境 。我 国 5个经济特 区、 1 4个沿海开放 城市 的格 时拥有丰富 自然条件与资源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区域 发展不平衡 局 ,使得东部利用有利 的区位 和政策优势优 先接受先进技术 和管 由来 己久 ,并且在 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一直是个不容忽视 的 理方式 。同时在其他方面如税收、 外汇 留成 、 金融政策等也都享有 问题 。 更 大 的 自主 权 , 进 一 步 促 进 了我 国区 域 协 调 发 展 的 差 距 。 我 国 区 域 经 济 发展 不协 调 的 现 状 三、 缩 小 区域 经 济 发 展 差 距 的 对 策 党 的 十一 届 三 中全 会 开 启 了改 革 开 放 的 序 幕 , 我 国对 沿 海 部 ( 一) 破除行政壁垒 , 打 造 统 一 体 制 环 境 分 重 点地 区和 城 市 实 行 了引 进 外 部 资 源 、 加 快 地 区 经 济 发 展 的政 由于 中央政府在控制区域利益本位化、 限制 区域管制 、 加 强区 策。其总体思想是要鼓励先 富带动后富、 东西联合 、 共 同发展 。 自 际联 系 及 指 导 区域 经 济 发 展 等 方 面 均 能起 到 重 大 作 用 , 因此 中 央 1 9 7 8年 以来 , 我 国 各 地 区 的 经 济 都 有 明显 增 长 , 但 也 出现 了差 异 , 政府应组织建立统一的体制环境 ,取消阻碍资源合理流动 的区域 以G D P为 例 , 分 区域来看 , 2 0 1 2年 , 华 东区 G D P总 量 全 国 领 先 , 达 壁 垒 。 改革 一 切 不 利 于 地 区 建 立 开 放 区 域 经 济 合 作 体 系 的 体 制 障 到2 0 8 6 4 1 . 4 0亿 元 , 占全 国总 量 的 比 重 为 3 6 . 1 9 % ; 中 南 区 排 在 第 碍, 清理不利于区域经济合作 的地方政策和立法 , 通过制度 的重新 二, G D P总 量 1 4 7 1 6 8 . 7 5亿 元 , 占全 国 总 量 的 2 5 . 5 3 % ; 华 北 区 以 设计和 资源 的合理安排 , 激励地方政府进行更 多的区域 间合作 。 清 8 5 3 6 2 . 3 6亿 元 名 列 第 三 , 占 全 国 总 量 的 1 4 . 8 1 %; 西 南 区 以 除障碍 的同时, 要从法律层面建立起对地方政府 的约束机制 , 使各 4 8 6 6 6 . 9 0亿 元 排 在 第 四 , 占全 国总 量 的 比重 为 9 . 2 1 % ; 东 北 区排 在 类 地 区经 济 合 作 组 织 的活 动 有 法 可 依 , 为经 济 合 作 提 供 法 律 保 障 。 第五 , G D P总 量 4 6 5 3 2 . 1 亿元, 占全 国 比重 为 8 . 7 5 % ; 西 北 区位 居 最 ( 二) 部 署 总体 战 略 , 促 进 区域 协 调 发 展 末, 6 D P总 量 2 8 8 9 2 . 9亿 元 , 占全 国 的 比 重 5 . 5 1 % 。 呈现 了 以 东部 沿 调控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 促进 区域经济协调 发展 , 涉 及到我 国 海地 区最 高、 中部次之、 西部最低 的等级排序 , 而 且这种差距还有 经 济 发展 的 总体 战 略 、 国 民经 济 空 间布 局 等 许 多重 大 问 题 和 关 系 拉大的趋势。 的调整 。我 国在“ 十二五” 期 间关于区域经济发展 的规划 依然按照 二、 我 国 区域 经 济 发 展 不 协 调 的 成 因 分析 “ 西部开发 、 东 北振 兴 、 中 部 崛起 、 东部率先 ” 的 总 体 战 略来 实施 。 但 ( 一) 历 史 成 因 结合 各地 区的具体情况 , 各地 区的 内部 差异 和空间范 围都很大 , 就 东 部 地 区 经 济 在 历 史上 的发 展 水 平 就 比西 部 和 中部 高 。 在 中 必 须 有针 对 性 地培 育 区域 内部 增 长 点 ,进 一 步优 化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国发展历史进程中, 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向四周慢慢扩散 , 自唐朝 以 格局。政府应扮演起统 筹规划 、 合理组织的角色 , 制定促进区域经 来, 我 国的经济 发展重心就开始逐 渐 向东部转移 , 到 了宋朝 , 经济 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 和规划 ,重 点解 决国民经济 各部门在区域 重心 已经到 了东南地区。东部地 区人杰地灵 、 水道交错 , 对经 济发 发展中的矛盾 。 综合协调区域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调度, 进一步解 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 到 了近代, 东部地区受西方商业文明的影 决 区 域布 局 上 的先 天 不 足 ,把 区域 发 展 需 求 和 国 家 整 体 战 略 规 划 响有 了快速发展 , 我国近代工业就首先出现在东南部的沿海城市 。 有机结合。 由于 历 史 的积 淀 , 新 中 国成 立 之 后 , 东 部 的经 济 基 础 比 中西 部 地 区 ( 三) 引 导 社会 投 资 , 合 理 配 置 地 方 资源 要强 。 相 比 之下 , 西 部 地 区地 貌 多 复杂 凶险 、 交通 闭 塞 、 信 息 交 流 不 中央政府投 资的重心应 向基础性投 资和公益性投 资转移 , 通 畅, 久 而 久之 造成 了社 会 经 济 的落 后 。 过 对 欠 发 达地 区基 础 设施 建 设 的投 资倾 斜 , 引 导 对 一 些 区 域 的竞 ( 二) 市 场 发 展 规 律 争性投资。 中央 政 府 投 资 应 在 统 筹 全 局 的 指 导 原 则 下 , 合 理 安排 区 资金 、劳动力等各种要素的投入是一个地 区经济发 展最主要 域生产力布局, 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同时, 对 区 域 资 源 的 开 发 和 利 用 提 供 支 持 。 通 过 加 大 对 能源 、 原材料工业、 基 础 设 施 项 目 的投 资 以达到使资金注入到不发达区域 的 目的,鼓励 外商直接投资和发 作者简 介 : 明鸣( 1 9 8 6 一) , 女, 汉。 河南安 阳人 , 大 连理 工大学人文与社 会科 达地区的资金投向落后地区, 完善经济不发达区域 的“ 造血功能 ” 。 学学 院 2 0 1 1级行政 管理专业硕 士研究 生。研究方 向 :公 共管理 ;杨 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区域经济-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与协调度分析李雪萍尹晓波(华侨大学数量经济研究院)【摘要】本文利用经济系统协调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了一套可行可比的区域经济、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30个地区1998~2005年间的综合发展指数。
并采用个体时刻固定效应模型对两系统综合发展状况的协调度做了定量分析,得出了不同地区的经济-环境系统协调指数。
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阶段,提高经济系统对环境系统的协调度对实现两系统间的相互协调,缩小区域差距具有决定性意义。
关键词:省级区域经济-环境系统协调水平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法固定效应模型The Synthetic Evaluation on Regional Developing and Coordination Level of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systemsLi Xueping , Yin Xiaobo(Econometr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Huaqiao University)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Economic System theories, the authors build a viable index system of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s and give a synthetic evaluation on developing and Coordination level of the two Systems of 30 Provinces form 1998 to 2005. The basic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 is that improving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economic system to on the environmental system is crucial to the achievement of the mutual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two systems and narrow the regional gap.Key words: Province ; Economic & Environmental System Coordination degree; Index System;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ixed effect model引言中国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统筹和协调发展,是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改革生态环境,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然而,由于各个地区间存在的自然条件、发展历史、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各地区间的发展的不平衡客观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
但各地区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呈现出不断拉大的局面。
区域差距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不同地区间经济,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和两系统协调性程度的差距。
经济、环境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只有它们之间相互作用达到协调状态时, 才能推动经济-环境系统健康,有序地发展。
协调的本意为“和谐一致, 配合得当”,它描述李雪萍女1984年3月华侨大学数量经济研究院在读研究生尹晓波男1957年1月华侨大学数量经济研究院教授了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良性相互关系。
[1 ]系统协调,是指系统之间以及系统组成要素之间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彼此的和谐一致。
[ 2] 经济环境系统的协调度是对区域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 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之间耦合程度的定量描述。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当经济-环境系统实现协调发展时,必然会达到经济稳定发展, 资源合理高效利用、环境状况良好的双赢局面;反之,则会出现经济增长导致环境质量下降、资源耗竭的无序状态,以及资源的可耗竭性、环境退化反过来抑制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的恶性循环。
因此,实现经济—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对我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的多民族大国,有着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凌亢(2000)[3]应用层次分析法(AHP 法) 基本原理对各类指标赋权,并对南京市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
叶民强和张世英(2001)[4]通过几何空间描述和弹性分析两角度的研究,提出区域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衡量的静态和动态评价模型,张晓东, 朱德海(2003)[5]运用灰色系统GM(1 ,1) 模型对90 年代我国省级区域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度进行了计算, 李艳(2003)[6]提出了两系统间相互协调发展程度的动态协调度的算法并进行了实证研究,柯健和李超(2005)[7]将数据包络分析(DEA) 理论及DEA —最优分割聚类分析方法应用于中国各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评价中。
但由于各位学者所使用的方法不同或者横截面和时间序列选择的差异,对我国不同地区两系统间的协调状况还没有取得统一的认识。
本文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经济,环境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和两系统协调度进行评价,旨在发现各地区两系统间是处于矛盾状态,还是和谐一致;揭示系统发展状态与系统间协调水平的关系。
以此比较不同地区发展的潜力和发展模式的合理性, 指明各地改进的空间和方向。
一评价指标与研究路径1.指标选取在考虑到指标的可行性、代表性,层次性和动态发展性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区域经济、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在建立两个系统的指标体系时,尽量选取在各地区统计口径统一,并且在时间具有延续的指标(例如森林覆盖率和固定资产投资由于数据缺乏时间延续性而没有入选)。
具体如下:经济系统指标体系:环境系统指标体系GDP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人均GDP 工业二氧化硫去处量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财政收入污染治理项目本年完成投资基本建设拨款钢产量第一产业增加值发电量第二产业增加值灌溉面积第三产业增加值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出口商品总值(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 耕地面积(总资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园林绿地面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2.数据处理与综合发展指数的计算本文的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年鉴,各地区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经网,中国经济景气月报。
由于在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无法查到污染治理项目污染治理项目本年完成投资1996年、1997年的数据,且由于重庆1997年才建市,数据也不全面,因此本文舍去了这两年的数据,选取了中国30个地区1998年—2005年8年间的相关数据(未包括西藏地区)。
由于经济、环境系统涉及的指标变量较多,本文在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中,选取了较为成熟,常用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多维变量进行降维,使降维后的变量能反映原变量绝大部分的信息,并尽可能地减少重叠信息的不良影响,克服变量之间的多重相关性。
(1)原始指标数据的正向化:在环境系统有两类指标,一类是正指标,有利于系统发展的指标,其值越大,系统发展越好,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耕地面积;另一类为逆指标,不利于系统的整体发展,其值越小越好,如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故各指标由要用公式(1)和(2)先进行正向化处理:[8]Xi =Xi/λmax (正指标) (1) Xi =λmin/ Xi (逆指标) (2)(2)数据的标准化:进行主成分分析时,原始数据各指标的量纲不同,分析时需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直线型Z-score 法, 即原始数据与处理后的数据属于线性关系。
其标准化处理计算公式为:,1,2,...,1,2,...,i j jij jx x Z i s -==n;j=p (3)其中11n j ij i x x n ==∑,221()1nj ij i jx x s n =-=-∑ (4) (3)对标准化阵Z 求相关系数矩阵 :1T ij p p Z ZR r x n ⎡⎤==⎣⎦- (5)式中.,,1,2,...,ij kjkj r zz i j ==∑p 。
(4)解样本相关矩阵R 的特征方程0λ=P R-I 得p 个特征根,矩阵R 的特征根为: λ1 ≥λ2 ≥λ3 ≥λ4 ≥λp ≥0,相应各分量的方差贡献率1/,1,2,...,p j j j j p j λλ===∑p (6)按110.85m j j p jj λλ==≥∑∑(7)确定m 值,使信息的利用率达85%以上。
本文在SPSS 软件中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相关系数矩阵的主成分贡献率,在经济系统中前三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达到92.26874%,且由初始因子荷载表中可以看出无变量丢失,故选取3个主成分。
在环境系统,前六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达到85.79913%,且无变量丢失,故选取6个主成分。
(5)计算主成分:利用前m 个因子荷载矩阵A 通过公式,1,2...,mj j A j β==(8)求出相应的标准正交特征向量βj =(βj1,βj2,…,βjn ),然后即可计算得到头m 个主成分1122...,1,2,...,j j j j pj p F Z Z Z Z j m pββββ==+++=≤ (9)(6)计算中国经济、资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
对m 个主成分进F j 加权求和,权数为每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Pj 。
可以得到中国经济、资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值1122111//.../m m mk k m k mk k k F F F F λλλλλλ====+++∑∑∑ (10)下表给出了1998年、2002年、2005年三个年份中国30个省市区的经济、资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
中国30省市区经济、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指数二 定量模型为了定量计算描述中国经济、资源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 运用EVIEWS 软件对经济与环境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二者之间的拟合方程, 然后将各自的综合发展指数带入相应的拟合方程, 便可得到经济、环境系统当年各自的协调值。
在拟合方程的设定方面,由于本文的两个系统中每个系统都有30个地区8年共计240个数据,同时含有横截面和时间序列的两维特性,因此可考虑使用面板模型。
模型设定直接决定了参数估计的有效性,因此首先必须对模型设定形式进行假设检验,主要是检验模型参数在所有截面、时序样本点上是否具有相同的参数[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