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运行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如何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如何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论述如何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离不开科学、完善的法律法规。
政府应当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设计。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认知和了解,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二、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
政府应当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整合社会保障资源,确保人民享有平等、全面的社会保障待遇。
社会保障体系应当覆盖从就业、医疗、养老、失业到住房等多个领域,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充足的财政支持。
政府应当提高财政投入,增加社会保障经费,确保社会保障待遇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此外,还应加强财政监督和管理,提高公共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确保社会保障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经办机构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离不开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经办和管理。
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经办机构,提高机构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社会保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
五、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当加强对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管理,推动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的对接和共享,提高社会保障管理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同时,还需要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保护社会保障信息的安全和隐私。
六、加大社会保障宣传力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政府应当加大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宣传力度,普及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增强公众的社会保障意识和参与度。
同时,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等形式,提高公众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了解和认同。
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建设更加公平公正
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建设更加公平公正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也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
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然而,在现实中,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的问题,制约着其功能的充分发挥。
那么,如何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呢?首先,完善法律法规是基础。
要确保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公正,必须有健全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法律法规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
比如,明确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保障标准、资金来源和管理监督等方面的规定,使社会保障工作有法可依。
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反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其次,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至关重要。
当前,仍有一部分人群尚未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如一些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
要实现公平公正,就必须打破户籍、身份等限制,将更多的人纳入保障范围。
对于那些就业不稳定、收入较低的群体,政府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提供必要的补贴和帮助,使他们能够参加社会保险。
此外,还应关注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问题,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保障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再次,合理确定保障标准是关键。
保障标准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实现公平公正。
标准过高,会增加财政负担,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标准过低,则无法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因此,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居民收入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保障标准。
既要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又要避免过度保障造成的资源浪费。
同时,要建立保障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适时调整,确保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优化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和管理也是重要环节。
资金是社会保障体系运行的基础,要确保资金的充足、稳定和安全。
一方面,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除了企业和个人缴费外,还可以通过国有资产划转、财政补贴等方式增加资金来源。
另一方面,要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杜绝挪用、截留等违法违规行为。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效率的区域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政策质量分析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效率的区域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政策质量分析余红伟【摘要】新常态下社会保障面临新挑战,提升我国区域社会保障支出效率成为缓解当前社保压力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2013年我国各省级区域的社会保障支出效率进行了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对区域社会保障支出效率存在明显影响,其中区域经济发展程度、民众生活水平及老龄化人口比重均存在负向消极影响,而国有资产占比会显著提升就业保障支出效率;剔除影响因素后,各区域社会保障支出效率发生明显变化,平均综合效率与技术效率均有所上升,社会保障支出效率水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整体投入产出环境有待改善.针对四种不同效率结构的社会保障支出类型,应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或扩大投入规模等方面加以应对.【期刊名称】《社会保障研究》【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8页(P82-89)【关键词】社会保障支出效率;三阶段DEA模型;环境因素;测度分析【作者】余红伟【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宏观质量管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一、引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保障也面临着新挑战。
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一批过剩产能企业与中小微型企业的生产经营将面临更大困难,失业人数和中断社保缴费人数都将明显增加,企业欠缴现象会持续加剧,政府财政对社保补助力度受到制约;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意识增强,群众对提高待遇的诉求和公平性期待越来越强烈。
经济增长日渐下行和民众需求日益高涨的矛盾将对我国社会保障产生双重压力,提升社会保障支出效率成为缓解未来社会保障供需紧张的重要途径。
因此,科学准确地测评当前我国各地区的社会保障支出效率,发掘影响社会保障支出效率提升的关键性因素,探寻各地区社会保障发展的适合路径,对于在新常态下“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如何在和谐社会下做好社会保障统计工作
如何在和谐社会下做好社会保障统计工作[摘要]社会保障与和谐社会的正相关关系,决定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保障统计建设。
因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统计体系:建立社会保障统计风险控制机制和预警机制;构建科学的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建立既与国际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统计标准体系;改革统计调查方法,推进信息化建设;强化社会保障统计分析,等等。
[关键词]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标准风险控制风险预警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0-0176-01所谓和谐社会,是指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经济运行的“调节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面对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变化的现实,我们应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统计工具,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
全面、及时、动态地把握社会保障工作的发展水平、速度、规模、比例关系、结构和效益,并揭示其发展过程、发展趋势及其发展规律,为政府制定社会保障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
1 改革我国社会保障统计的迫切性社会保障统计工作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其记述与反映社会情况的真实程度,而且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政策决策是否能够满足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因此,尽快改革社会保障统计工作十分必要。
1、现行社会保障统计缺乏风险控制和预警机制。
社会保障风险控制和预警机制是针对我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可能带来的债务风险以及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而言的。
据有关部门测算,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我国仅养老保险基金一项在未来30年内平均每年就要短缺1000亿元。
2、现行社会保障统计指标遗漏项目较多、统计口径不可比。
从我国的统计年鉴看,现有的指标有的按产业分类计算,有的按行业分类,有的又按地区分类,中外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在指标体系中有的单独列出,有的归人“其它”。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人口的大国,人口总量已经超过了14亿。
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提供社会福利,解决社会矛盾而建立起来的。
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一些主要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和改进。
首先,中国的社会保障覆盖率有待提高。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多个方面。
但是,覆盖范围仍然不够广泛,特别是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待遇相对较低,养老、医疗等保障措施不够全面,导致他们在面临风险时缺乏有效的保障。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率,确保每一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待遇。
其次,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也面临一些困难。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存在着近期收入多于支出的现象,长期来看可能会出现资金缺口的问题。
此外,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也需要更加精准和合理,避免浪费和滥用。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运营。
再次,社会保障待遇的不平等现象也亟待解决。
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待遇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一方面,一线城市的社会保障待遇相对较高,而农村地区和二三线城市的待遇较低。
另一方面,不同职业、不同行业之间的待遇也不尽相同。
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容易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感的增加。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社会保障资源的统筹和配置,确保各个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平等和公正。
最后,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整体运行还不够高效。
一方面,社会保障缴费、申请等手续过程繁琐,需要进一步简化和规范。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益也有待提高,确保社会保障资金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公民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社会保障体系的运作流程和管理机制,促进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发挥作用。
社会保险制度运行情况研究报告
社会保险制度运行情况研究报告摘要:社会保险制度是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对社会保险制度的运行情况进行研究,包括各项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经济支持能力、运行效率等方面的评估与总结。
通过分析数据、调查研究和政策比较,旨在提出改进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议,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参考与借鉴。
引言:社会保险制度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提供社会福利保障。
社会保险制度的健康运行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对社会保险制度的运行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社会保险制度概述社会保险制度是指由政府设立、采用强制性和普遍性原则,以解决社会风险和保护劳动者利益为目标的一种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险制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差异,但普遍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大类别。
这些保险形式各不相同,针对的社会风险也有所区别。
二、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是衡量其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在不断扩大,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险覆盖率相对较低,特殊群体的保险需求得不到满足等。
因此,应加强政策宣传、提高保险参与率,以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
三、社会保险制度的经济支持能力社会保险制度的经济支持能力是保障其可持续运行的重要保证。
我国在扩大社会保险制度覆盖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支持的压力。
通过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融资机制,增加保险基金的筹资规模和回报率,可以提高社会保险制度的经济支持能力。
四、社会保险制度的运行效率社会保险制度的运行效率直接影响到保险服务的满意度和社会稳定。
当前,我国社会保险制度运行效率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办事流程复杂、信息不畅通等。
为提高运行效率,应加强信息化建设,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质量。
五、社会保险制度的问题与改进建议通过对社会保险制度的研究,我们发现一些问题,如养老保险资金不足、医疗保险报销比例低等。
社会保障体系如何提高整体运行效率
社会保障体系如何提高整体运行效率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为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稳定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的总和,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多个方面。
一个高效运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其整体运行效率。
那么,如何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整体运行效率呢?优化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是提高运行效率的基础。
制度设计应充分考虑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
首先,要实现制度的公平性,确保不同群体在社会保障待遇上的公平公正,避免出现因身份、地域等因素导致的保障差距。
其次,要增强制度的灵活性,能够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和不同人群的需求。
例如,随着灵活就业人员的增加,社会保障制度应及时调整,为他们提供合适的保障方式。
再者,要注重制度的可持续性,合理确定保障水平和缴费标准,避免出现收支失衡的情况。
加强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是提高运行效率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过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平台,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劳动和信息误差。
同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对社会保障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推广电子社保卡、线上服务等便民措施,让民众能够更加便捷地享受社会保障服务,提高满意度。
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和运营效率至关重要。
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物质基础,其管理和运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体系的运行效率和可持续性。
一方面,要加强基金的征收和监管,确保应缴尽缴,防止基金流失。
另一方面,要优化基金的投资运营,在保障基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投资收益。
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将基金投向股票、债券、基金等领域,实现保值增值。
同时,建立健全基金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对投资运营过程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
社会保险如何构建全面的社会保险体系
社会保险如何构建全面的社会保险体系社会保险的构建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和社会的稳定。
为了建立一个全面的社会保险体系,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要构建全面的社会保险体系,首先需要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
这意味着要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保险中来,以保证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
政府可以增加社会保险的类型,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从而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此外,应该加强对特殊群体的保险覆盖,如农民工、自由职业者等,以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社会保险的权益。
二、优化社会保险政策社会保险政策的优化是构建全面社会保险体系的关键。
政府应该根据不同地区和群体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措施。
例如,可以针对社会保险费用较高的企业降低缴费标准,以减轻其负担。
同时,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相应的补贴,确保他们能够承担得起社会保险费用。
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社会保险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加强社保基金的管理与投资社保基金是支持社会保险体系运行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建立一个全面的社会保险体系,需要加强社保基金的管理与投资。
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社保基金的管理,确保其安全运营和合理投资。
加强对社保基金投资的监管,规范投资行为,避免风险。
此外,还可以适度扩大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提高其收益率,为社会保险体系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四、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监督与评估机制要构建全面的社会保险体系,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与评估机制,以确保社会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政府应该加强对社会保险制度的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社保资金的合法合规使用。
同时,还应该建立健全的评估机制,对社会保险制度进行定期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政策,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变化。
总之,构建全面的社会保险体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扩大保险覆盖范围、优化政策、加强基金管理和完善监督与评估机制,才能实现社会保险的全面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全面的社会保障,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导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财政工作一直被视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撑。
而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对财政工作绩效进行全面、科学评价的重要工具,更是在财政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就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财政工作的改进与优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的意义1.提高财政资源配置的效率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可以全面考量财政资源配置的效率,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为财政资源的更加合理配置提供依据。
2.促进政府绩效管理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财政工作的评价工具,更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通过对财政绩效的评价,可以为政府的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使政府工作更加具备针对性和效率性。
3.提升财政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外公开透明,通过向社会公众公布财政工作的评价结果,增强人民裙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力度,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三、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经济增长能力(1)国内生产总值(GDP)(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3)地方财政支出增长率(4)财政资金使用效率(5)财政结构合理性2.社会民生保障(1)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比(2)社会保障资金覆盖率(3)贫困人口脱贫比例(4)民生投入等指标3.资源环境保护(1)环境投入比例(2)环境治理成效(3)资源节约利用率(4)环境保护支出占比4.财政管理效能(1)政府收支平衡情况(2)政府财政风险承受能力(3)政府债务负担情况(4)政府绩效考核评价等指标四、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综合考虑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以全面反映财政工作的特点和效果。
2.权重分配与评分标准评价方法应设定合理的权重分配和评分标准,以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建章立制,科学构建考核评价制度体系
建章立制,科学构建考核评价制度体系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现代社会中,建章立制和科学构建考核评价制度体系是组织和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建章立制是指根据组织的目标、职责和规模等情况,制定出一系列规章制度,用以规范和约束组织内部成员的行为。
而科学构建考核评价制度体系则是为了确保组织内部各个层级和岗位都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考核和评价,从而促使组织成员更好地履行职责,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
建章立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构建一个规范、有序的组织环境。
在一个组织中,人员众多,各种行为和活动难以统一。
为了规范各个环节的运行,建章立制可以明确组织的目标和职责,规定各级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职责,规定员工的权益和义务,以及组织内部各项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等。
通过建章立制,可以使组织的运作更加高效,减少行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确保各项工作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
而科学构建考核评价制度体系的必要性则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组织的员工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
这样可以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通过科学构建考核评价制度体系,可以对组织内部各个层级和岗位的工作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而提升组织的整体绩效。
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组织才能及时了解到员工的工作情况,发现并总结经验,同时也可以为员工提供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综上所述,建章立制和科学构建考核评价制度体系对于组织的运作和管理至关重要。
它们可以帮助组织建立一套规范、有序的内部管理机制,使组织内部的各个环节更加高效、有序,并能够促使组织成员更好地履行职责,提升整体绩效。
因此,在现代社会建立一个完善的建章立制和科学构建考核评价制度体系已经成为组织管理的必然选择。
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文章的背景和目的。
通过介绍建章立制和科学构建考核评价制度体系的意义和必要性,引出了本文的研究主题。
中国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及其构建
中国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及其构建 社会保障模式是对不同社会保障的内在基本规定性及主要运行原则 的理论概括,它反映了一国在某一历史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战略方向。
从当前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状况来看,虽然有一些理论 工作者和实际部门的同志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模式设计方案,但都缺乏系统 性和全面性。
因此,本文试图提出并论证一个全新的同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相适应的 多元协调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来论证其构建措施。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应是多元协调模式随着经济体制的 转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被中国经济改革的浪潮又一次推向了改革的前 沿。
根据社会保障模式选择的一般影响因素,结合中国的现实经济实际, 笔者认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只能是多元协调模式。
其关键是根据我国国情,建立一种在农村和城市保障项目有别、组织 方式各异、近期发展方向不同的目标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作为社会保障主体的国家要进行集中管理和统一协调。
选择这一模式的主要依据是 1、这是我国农村与城市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性所决定的。
我国城乡间生产力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特征一个是以先进工业为基础的城市生产方式,一个是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乡村生产方式。
不同的生产力决定了我国城乡经济体制的不同,从而在根本上决定了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和体系结构的差异。
相对而言, 城市应采取就业型保障模式, 而农村应采取家庭保障模式。
所以,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性决定了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目标模式不可 能是一元的,而是二元的。
2、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决定了社会保障内容的多元化。
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性和多层次性,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了以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鼓励个体经济、私营经 济和三资经济的大力发展。
与此相适应,社会保障模式的着眼点也不能只停留在公有制经济特别 是全民所有制的职工身上,而应惠及全民、集体、私营、中外合资等各类 所有制企业的职工和个体户。
城市运行管理服务评价运行指标及评价
城市运行管理服务评价运行指标及评价
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的评价是为了评估市政府的管理水平、提高城市治理能力以及推动社会发展。
评价运行指标的选择需要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公众的需求和市民的满意度来确定。
效率是评价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的重要指标之一。
市政府应该确保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的高效运行,如供水、供电、交通等。
此外,城市管理部门还应建立高效的政务服务平台,提供便捷、快速的行政审批服务,以提高市民的满意度。
安全是评价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的关键指标之一。
市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保障市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加强治安管理、交通安全和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工作。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保障市民的生态环境安全。
透明度是评价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的重要指标之一。
市政府应该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发布有关城市管理的信息,让市民了解政府的工作进展和决策过程。
透明度的提高可以促进市民对城市管理的参与和监督,增加市民对政府的信任度。
服务质量也是评价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的指标之一。
市政府应该提供高质量的基础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社保等。
市政府还应积极推动社会服务的发展,如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满足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评价城市运行管理服务需要综合考虑效率、安全、透明度和服务质量等指标。
市政府应该根据市民的需求和满意度,持续改进城市运行管理服务,提高管理水平,为市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社会保障部门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绩效评估
社会保障部门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绩效评估社会保障部门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绩效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对基金的运营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优化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金发放的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从绩效评估目的、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绩效评估目的养老保险基金的绩效评估旨在客观、全面地考量基金的运营情况,以提供决策者对基金运营状况的准确了解。
评估结果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为监管部门加强对基金运营的监督和管理提供支持,同时也可以帮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养老保险基金的运作情况。
二、指标体系养老保险基金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包括财务指标、运营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三个维度。
具体指标可以包括:1. 财务指标:资金收入、资金支出、投资回报率等指标,反映基金的经济运行状况和财务可持续性。
2. 运营指标:参保人数、参保率、退休金发放准确率、服务满意度等指标,反映基金的运营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3. 社会效益指标:社会保障覆盖率、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等指标,反映基金对社会的贡献度。
三、评估方法1. 数据收集:收集与养老保险基金相关的各项数据,包括财务报表、参保人口数据、退休金发放记录等,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2. 数据分析:通过运用统计学、数据挖掘和模型分析等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各项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和影响因素,为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3. 绩效评估报告: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编撰绩效评估报告,全面评估基金的运营状况和效益水平,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
四、应用前景社会保障部门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绩效评估的应用前景广阔。
首先,评估结果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优化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金发放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评估结果可以帮助监管部门加强对基金运营的监督和管理,提升基金的运营风险监控能力。
此外,评估结果的公开透明,也可以促进社会各界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理解和支持,共同推动养老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基于人大监督视角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基于人大监督视角荫张彰黄继榕饶淑萍裴琳揖摘要铱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保障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袁随着其规模持续扩大及问题不断显现袁人大监督尤为必要袁而在当前监督手段和工具缺失的现实下袁从人大监督视角建立一套可应用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迫在眉睫遥本文基于人大监督视角袁研究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运用遥首先袁从法定和理论层面论述人大监督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功能定位和职能职责曰其次袁立足于人大定位和职责袁结合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目标袁分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曰同时袁设计指标体系应用机制袁对资产管理及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识别尧预警曰最后袁从顶层设计和技术手段两方面提出指标体系应用的保障措施遥揖关键词铱人大监督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指标体系构建和应用一尧文献综述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尧在法律上确认国家所有尧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袁是保障政府平稳运行和有效履职袁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淤遥改革开放以来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对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袁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规模持续扩大袁截至2020年底袁全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达到43.5万亿元于遥为防范国有资产流失袁确保政府部门有效履职袁迫切需要加强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袁而从现实情况看袁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在管理体制尧管理手段尧工具应用等层面依然较为薄弱袁在外部监督方面存在缺失遥人大作为人民的代表袁是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者袁应充分履行监督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运行管理的权力和义务遥从政策层面看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袁针对这一提议袁2017年12月袁叶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曳提出要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全过程管理情况遥2019年4月袁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叶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曳五年规划渊2018要2022冤袁提出争取在2022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国有资产报表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袁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科学规范配置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尧支持科技进步尧节约高效使用等遥2020年12月袁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曳进一步阐明人大审议国有资产情况管理报告时的主要审查方面袁确保行政机关在使用国有资产履行职责时做到不浪费尧高效率袁事业单位能够公平高效的提供公共服务遥2020年12月30日国务院第120次常务会议通过叶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曳袁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指导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行政法规袁旨在建立一套达到野放管服冶基本规定的尧不断改进和更新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遥从文献研究层面看袁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方面袁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工作职能范围不断延伸和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袁资产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逐步暴露遥众多学者提出当前管理体制不健全袁从资产的配置到处置这一过程的管理不够严谨袁使得现阶段监管部门难以摸清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总量袁资产流失的情况不断发生遥同时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尧财务管理衔接不够袁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不流畅袁国有资产的管理缺少通盘筹划袁基础管理薄弱曰管理人才缺失和管理理念落后并存袁使得重资金轻资产尧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难以改变遥由于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尧优化经济结构尧转换增长动能的攻关期袁在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袁如何用好国有资产袁使其发挥更大效用显得尤为重要遥有学者提出从野总量要配置要运营冶依次展开的三个核心管理层级袁提出要将政府资产管理整合到一体化的公共财政管理框架中遥同时要创新和健全信息化管理模式袁将国有资产配置尧使用尧处置等的全过程都纳入信息化管理袁此外袁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应明确管理人员的资格要求袁并按期进行专业化培训袁提高资产管理的专业性遥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监督方面袁现行监督机制不完善袁监督力度不够袁包括财政部门尧机关事务管理局以及主管部门未能充分对下属的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监管遥因此袁在现行体制下袁监督管理是政府干预国有资产的职能定位遥财政部门应加强日常监督检查袁对发现问题的单位及时责令整改袁并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处罚遥同时袁应充利用信息系统进行监督袁对于单位的收支也要建立监管信息系统袁同时整合单位财务和资产管理的信息系统袁确保全面监管遥此外袁针对人大国有资产监督工作袁提出必须始终坚持野以人民为中心冶袁探寻落实监督工作的坚实载体与具体抓手袁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是人大实现有效国有资产监督的关键措施遥综上所述袁当前研究揭示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仍然有着诸多问题袁这些问题一方面突显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监督尤其是人大监督尤为必要和迫切袁另一方面也形成了监督的困难和障碍袁已有学者从人大监督视角提出要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和科学的监督工具袁但关于如何完善制度体系袁以及如何建立和应用监督工具的研究稍显滞后袁可见袁缺少监督工具已成为人大有效开展监督工作的一大障碍袁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尧可操作的监督评价指标体系袁是确保人大有效监督的工具保障遥因此袁从人大监督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功能定位及职能职责入手袁分别针对不同单位性质和资产特征差异袁分类构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监督评价指标体系袁同时袁设计可应用于实践的问题识别机制袁并从顶层设计和技术手段两方面提出指标体系应用的配套措施袁以期为各级人大开展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监督工作提供参考借鉴遥二尧人大监督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功能定位与职能职责渊一冤功能定位院依法监督和受托监督第一袁人大具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法定监督权遥叶宪法曳规定院野人大具有监督国有资产的权力袁政府在国有资产管理尧使用尧分配袁特别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方面的情况袁必须依法向人大报告尧接受人大监督袁必须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整改袁确保不发生国有资产流失现象遥冶政策层面袁从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的建立袁到野五年规划冶的实施袁再到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曳袁这些政策均对人大审议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重点内容进行了规定袁可以看出袁人大监督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具有天然性尧必然性和法定性遥第二袁人大具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受托监督权遥从公共权力授权视角看袁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归全民所有袁全国人民理应对其运行进行监督遥当前政体下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民意的代表机构和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袁自然成为了国有资产的监督主体遥从委托代理视角看袁全国人大作为受托人代表全国人民和国家拥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所有权袁同时袁国务院可以代理行使所有权袁并把该行使权下放到各级人民政府袁各级人民政府又将国有资产委托到各级财政部门和机关事务管理局进行管理袁最终资产的使用权落到各行政事业单位用于履行本机构职责遥从层层委托和受托关系中可知袁人大既是全国人民的受托人袁又是将权力下放的委托人袁位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监督的顶层遥一来袁接受了人民的委托袁应履行受托人的职责袁保证最大化实现公共利益袁即防止资产流失和浪费尧提高履职效率等遥二来袁既然将行使权委托到各级政府袁就应对各层委托主体和使用主体进行全过程的监督袁包括政府部门尧资产管理部门尧主管部门以及资产使用单位等遥可见袁在层层的委托代理下袁人大对国有资产的监督难度不断加大袁监督对象多尧监督链条长尧信息不对称等客观条件下袁要实现有效监督只有完善管理和监督的体制机制尧运用各类监督工具遥同时袁人大处于委托链条的核心关节袁只有充分发挥监督效能袁才能既保障最终委托人渊人民冤的利益袁又能实现受托人渊政府及资产使用单位冤的目标遥渊二冤职能职责院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基于上述人大监督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功能定位袁进一步探讨人大在监督中的职能职责袁具体包括监督什么以及如何监督袁以此形成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遥关于野监督什么冶袁围绕监督对象和监督内容两方面展开遥在监督对象方面袁人大需位于全局性高度袁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资产使用单位进行全方位监督袁具体包括财政部门尧机关事务管理局尧主管部门以及行政事业单位遥其中行政事业单位是国有资产使用主体袁主管部门管理各自下属单位袁机关事务管理局和财政部门则对行政事业单位和主管部门进行监管袁财政部门指导和监督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日常工作遥在监督内容方面袁要兼顾资产使用和管理情况袁一方面袁要重点关注资产使用效率袁重点考察资产使用是否实现了维持运转尧厉行节约以及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目标遥同时袁因单位性质不同袁对行政单位重点监督自身履职和运转情况袁对事业单位侧重于监督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曰另一方面袁要重点关注资产管理效率袁包括监督各级管理部门是否有效衔接袁是否实现了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遥关于野如何监督冶袁一是袁人大应对行政事业性资产的管理全过程进行监督袁且要重点关注资产配置环节遥资产全生命周期理论提出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涵盖配置尧使用尧处置等环节袁具体包括资产规划尧调研尧采购尧验收尧使用尧维修尧报废尧处理等过程袁人大监督要充分吸收该理论袁一方面要通过信息化平台强化资产从野入口冶到野出口冶的全过程动态监管曰另一方面要统筹协调各部门任务袁实施跨部门的系统工程遥同时袁鉴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非经营性质袁不能进行盈利活动袁主要是由国家财政拨款来进行购置和维持运行袁因此单位使用和管理人员多注重资产的投入袁而对资产的节约尧维护和管理意识不足袁这就导致大量行政事业性资产重复购置袁闲置浪费遥因此袁人大监督要重点关注资产配置相关细节遥二是袁基于人大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存在信息获取有限性袁加之委托代理链条过长进一步加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袁人大监督不可能做到事无巨细尧一蹴而就袁因此袁找到切实可行的切入点和重点监督领域袁做到有的放矢尤为关键遥三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院基于人大监督视角渊一冤指标体系构建思路立足于产权野所有者冶视角袁遵循宏观视角与微观设计相结合原则袁依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性质特征和功能定位袁结合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野是否有效维持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冶野是否充分体现厉行节约冶野是否有效提供公共服务冶三大基本目标袁针对资产野使用单位冶和野管理部门冶两类对象构建指标体系遥图1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图针对资产使用单位袁从微观视角选取全面细化的指标袁旨在能够深入分析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遥具体从野资产管理冶和野资产效率冶两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袁静态评价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情况和资产使用效率遥同时袁设置调整系数指标袁根据资产管理和使用效率的提升情况袁对资产管理和使用效率的静态评价值进行动态调整遥针对资产管理部门袁从宏观层面考虑管理部门的履职情况袁指标体系重点评估财政部门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在相关工作上是否履职尽责袁以及是否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高质量的管理和服务遥渊二冤指标体系具体设计1.针对资产使用单位的指标体系遥针对资产使用单位袁设置野资产管理冶和野资产效率冶两个一级指标袁在一级指标下进一步细化二级指标和三级渊四级冤指标遥同时袁设置野调整系数冶指标袁针对两个一级指标的静态值袁就资产管理水平和效率较上年的提升情况进行动态调整遥渊1冤野资产管理冶指标遥包括野基础管理冶和野全生命周期管理冶两个二级指标袁用于评价资产使用单位的基础管理水平和是否实现了资产全过程管理遥野基础管理冶指标遥野基础管理冶指标反映职能机构设置尧员工的岗位职责尧内部制度建设以及资产使用者尧管理者之间是否做到权责明确尧衔接流畅袁在该指标下设立了制度建设尧信息化程度尧数据真实情况3个三级指标袁在三级指标下共设立4个四级指标袁见表1遥国有资产配置尧使用和处置全过程管理中的工作实施情况袁在该指标下设立了资产配置尧资产使用尧资产处置3个三级指标遥在三级指标下共设立7个四级指标袁见表2遥表2全生命周期管理指标体系产运行效率冶和野资产收入效率冶3个二级指标袁同时袁考虑到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的职能差异袁专门针对事业单位公共服务供给职能设置了野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冶二级指标遥野资产规模效率冶指标遥主要反映单位资产总规模和人均配备资产情况是否科学合理尧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袁具体设置净资产总额占比尧人均台式办公计算机数渊单价冤尧人均便携式办公计算机数渊单价冤尧人均办公桌椅数和人均文件柜数7个三级指标袁见表3遥表3资产规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上述指标的依据是袁相关文件规定了行政事业单位人均办公家具设备的数量价值标准袁选取相关指标与文件标准进行对比可知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规模是否突破底线尧是否严重超标等遥野资产运行效率冶指标袁指资产是否正常运行袁是否出现闲置等情况袁具体设置资产利用率和资产闲置率2个三级指标袁见表4遥表4资产运行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各类资产袁在制度规定范围内通过对外合作尧处置尧担保尧租赁等形式实现收入的情况遥具体设置出租出借资产收益率尧资产处置收益率和应收账款不良率3个三级指标袁见表5遥表5资产收入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仅针对事业单位袁主要反映事业单位是否利用资产为公众提供了高质量和令其满意的公共服务袁包括客观层面的资产利用情况以及主观层面受众满意度两个方面遥鉴于事业单位的复杂性袁仅针对最能体现民生性公共服务的医疗和高等教育相关单位遥第一袁医疗行业遥医疗行业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体现为单位充分利用各类资产获取相应医疗收入袁并充分满足公众的医疗需求袁具体设置单位固定资产医疗收入尧百元专用设备诊疗人次尧病床使用率尧医疗卫生业务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尧医疗服务受众满意度5个三级指标袁见表6遥第二袁高等教育遥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体现在单位充分利用资产配置设备满足师生需求袁或充分利用资产获得相应收入及教学科研产出袁具体设置单位固定资产毕业生人数尧单位固定资产收入率尧专任教师人均科研经费尧单位固定资产论文发表率尧专利产出率尧高等教育服务满意度等6个指标袁见表7遥其中袁除专利产出率仅适用于综合类尧理工类高校外袁其余指标均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高校遥表6医疗行业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指标体系渊3冤野调整系数冶指标遥调整系数指标从闲置资产是否减少袁资产配置环节共享调剂是否增加袁资产处置收益是否增加以及单位是否对上年度问题进行整改等方面选取相关指标袁见表8遥表8调整系数指标构成表革规定袁财政部门尧机关事务管理局要依法履行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职责遥因此针对资产管理部门的指标体系主要是考察财政部门尧机关事务管理局是否履行职责以及是否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高效的管理和服务两方面遥由于管理和服务水平难以通过管理部门本身的情况设计客观指标进行分析袁因此该部分指标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并下发到相关单位进行获取遥主要设计了野省财政厅资产管理情况调查问卷冶和野省机关事务管理局资产管理情况调查问卷冶两套调查问卷袁并根据职能不同尧服务对象不同分别对两套问卷在二级指标上进行差异化设置遥最终以行政事业单位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袁根据问卷反馈结果对管理部门的履职情况尧服务水平进行评估分析遥问卷涉及的指标如表9所示遥表9资产管理部门指标体系设计注院篇幅限制袁表中仅展示问卷中的代表性问题遥四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在人大监督中的应用本部分探讨指标体系在人大监督中如何应用遥首先袁从总体上设计指标体系应用机制曰其次袁提出指标评价测算方案袁旨在得出可判定的评价结果曰最后袁根据测算结果建立问题识别预警机制遥渊一冤指标体系应用机制根据指标特征差异袁分别设计两套指标体系应用机制院定量系统监测机制和定性调研修正机制遥图2指标应用机制设计图1.定量系统监测机制遥定量系统监测机制针对所有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监测评价袁是指标综合评价主体机制袁该机制覆盖所有单位收集数据袁通过将算法录入系统的模式自动识别得出各行政事业单位评分遥该机制指标测算数据来源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院第一袁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榆中获取遥例如袁净资产总额占比尧资产调剂共享率尧资产利用率尧资产闲置率等指标数据均可从上述系统中获取进行测算遥第二袁从部门渊单位冤的预尧决算报表和财务报表中获取遥例如袁全生命周期管理指标体系中袁野是否有预算编制并严格执行冶指标数据需要将预算报表和决算报表中的同类项目进行对比曰基础管理指标体系中袁野数据真实情况冶指标数据需要从财务报表中获取相应数据袁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对比曰资产效率指标体系中袁野应收账款不良率冶需要从财务报表中获取曰针对医院和高校的事业收入尧业务收入等数据需要从财务报表中获取遥第三袁通过问卷调查获取袁包括以资产单位和以公共服务受众为调查对象的两类问卷遥首先袁针对资产单位的问卷包括两方面袁一是袁针对单位本身资产管理和使用效率的评价袁一些无法从当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尧预决算报表以及财务报表中获取的数据袁通过向资产单位发放问卷的方式恳请其提供遥例如袁是否建立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部门袁是否建立本单位内控制度袁是否进行日常保管尧清查袁单位实有办公设备数量及价值袁医院年度诊疗人次袁高校培养毕业生人数以及科研产出量等指标数据均通过问卷获取遥二是袁针对管理部门履职和服务水平的评价袁以被服务者资产使用单位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袁获取管理部门管理履职情况的相关数据遥其次袁针对公共服务受众的问卷主要涉及医院和高校两类事业单位袁主要通过设计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袁获取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指标数据遥2.定性调研修正机制遥定性调研修正机制是在主体机制评价基础上袁抽取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袁通过后期实地调研袁完善补充和修正前期评价结果遥具体而言袁依据定量系统监测机制主体评分结果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袁主要针对问卷填报的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尧是否对存在问题落实整改等方面进行实地调查袁根据实地调查进一步调整和修正该单位年度最终评分袁同时深入发掘其存在的具体问题遥例如袁。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文章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分别阐述了内部控制的概念和特点、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性、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以及指标体系的应用与实践。
在文章总结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效益,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有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估,方法,应用,实践,效益,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行政事业单位作为社会公共机构,在日常运行中涉及到大量的公共资源,其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行政效率、财务运作和社会信任度。
目前国内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评价指标不够全面、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等方面。
有必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和完善,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
在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管的背景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更好地指导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措施的实施,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和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
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深入研究,对提升行政事业单位治理水平,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内部控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作和管理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单位有效地预防和降低各种风险的发生,保障单位的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单位的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行政事业单位规模的不断扩大,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也变得愈发重要,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绩效评价——以2013年的数据为例
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绩效评价——以2013年的数据为例刘小果;周毕芬;丁雪儿【摘要】对社会保险制度进行绩效评价可以有效的掌握其运行情况.本文以社会保险各个子系统为基础,从6个方面,用25个指标构建了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2013年的社会保险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各个省市的社会保险绩效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同一省市在社会保险各个子项目上也存在着不均衡.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社会保险绩效水平的对策建议.【期刊名称】《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0)003【总页数】7页(P12-18)【关键词】绩效评价;社会保险;因子分析【作者】刘小果;周毕芬;丁雪儿【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7社会保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减震器”,对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就业形势严峻,同时老年人口比例和数量快速增加[1],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社会保险支出尤其是养老保险支出逐年增加,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这给社会保险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保险的运行效果如何,社会保险制度在运行过程中是否实现了制度设计的目的,因此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对我国的社会保险绩效进行评价,以便了解社会保险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措施不断完善,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险的作用。
目前,在关于我国社会保障绩效的研究中,国内学者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社会保障绩效指标的构建。
马彦认为社会保险基金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该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来进行设计,并且要把定量和定性相结合[2]。
2023年财政预算绩效指标体系
2023年财政预算绩效指标体系2023年财政预算绩效指标体系是指政府在2023年制定的财政预算指标体系,用以评估政府的绩效和财政运营状况。
该指标体系旨在提高政府财政管理水平、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增加财政支出效益,达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目标。
下面将具体介绍2023年财政预算绩效指标体系。
一、经济发展类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指标:衡量经济总体发展情况,提高经济效益。
2.财政收入增长率指标:评估税收体系的激励效果,推进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3.财政支出增长率指标:评估财政支出的合理性和效益,促进财政支出的适度增长。
二、民生改善类指标:1.医疗保障覆盖率指标:评估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的普及程度,提高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2.教育投入占GDP比例指标:衡量教育资源配置情况,确保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3.社会保障覆盖率指标:评估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三、环境保护类指标:1.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指标:评估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新能源占比指标:评估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程度,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政府治理类指标:1.预算执行效益指标:评估预算执行结果,提高财政资源利用效率。
2.政府债务率指标:评估政府财政状况,保持负债水平的可控。
3.政府信息公开度指标:评估政府信息公开情况,促进政务透明和民众参与。
该指标体系将全面考量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环境保护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指标,综合评估政府的财政绩效。
通过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使政府在财政决策和支出安排上更加科学、合理,提高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益。
同时,该指标体系也将促使政府加强财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改革,推进智慧政府和数字化管理的建设。
为确保财政预算绩效指标体系的有效运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指标体系的制定和更新:定期评估和修订指标体系,确保指标与实际情况相匹配。
2.加强数据统计和监测:完善数据采集和统计体系,确保指标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方案 全文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方案近年来,社会保险基金的使用和管理问题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管理社会保险基金,促进其健康发展,需要建立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方案。
本文将就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方案展开讨论,旨在深入探究该方案的理论与实践,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一、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方案的重要性社会保险基金是国家的重要财政支柱,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和社会稳定。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社会保险基金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资金缺口、风险扩大等。
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方案的建立,对于科学、有效地管理社会保险基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编制和绩效评价,可以实现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提高基金的运行效率和效益。
二、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方案的内涵与要点1. 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方案的内涵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方案是指通过对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编制和绩效评价,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运行的有效监控和效益的最大化。
其核心在于建立科学的预算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实现资金的有效管理和使用。
2. 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方案的要点(1)建立科学的预算编制体系,包括预算的编制原则、方法和程序等,确保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建立全面的绩效评价体系,包括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等,确保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3)加强预算与绩效的关联,实现预算编制与绩效评价的有机结合,促进社会保险基金的规范运行和效益提升。
三、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方案的实施策略为了有效实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方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策略的制定和落实: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确保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方案的有效实施。
2. 完善预算编制和绩效评价的流程和方法,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提供有力支撑。
3. 加强技术支持,推动信息化建设,实现预算绩效管理评价的智能化和精细化。
四、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方案的个人观点和理解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方案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对于促进社会保险基金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工作汇报7篇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工作汇报7篇篇1尊敬的领导及各位同仁:一、背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国家和政府的首要任务之一。
本次工作汇报旨在梳理近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进展、成效、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并提出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以确保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
二、工作内容及成效1.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过去一年,我们围绕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领域,制定并修订了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
这些制度覆盖了城乡各类人群,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目前,社会保障卡发放数量已突破XX万张,实现了跨部门、跨地区的社保服务互联互通。
2. 扩大社保覆盖面通过政策宣传、优化服务等多种手段,我们不断扩大社保覆盖面,使得更多的群众享受到社会保障带来的福利。
截至目前,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XX%,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XX%,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覆盖率均达到XX%以上。
3. 提高社保待遇水平为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我们不断提高社保待遇水平。
过去一年,我们先后提高了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待遇等标准,有效保障了群众的生活需求。
4. 加强社保基金监管为确保社保基金的安全运行,我们加强了社保基金的监管力度。
通过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外部监督等措施,有效防范了社保基金的风险。
三、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1. 社保制度尚不完善虽然我们在社保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领域立法滞后、制度衔接不顺畅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将加快社保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工作,提高社保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 社保基金压力增大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社保待遇水平的提高,社保基金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为此,我们将拓宽社保资金来源,加强社保基金的增值保值,确保社保基金的可持续发展。
3. 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当前,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我们将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保服务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
社会保障体系如何提高整体运行效率
社会保障体系如何提高整体运行效率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国家保障公民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制度安排,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资源分配不均、管理体制不畅、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其整体运行效率。
如何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整体运行效率,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优化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是提高运行效率的基础。
首先,要明确保障目标和范围,避免保障过度或不足。
对于基本生活需求,如养老、医疗、失业等,应给予充分保障;而对于一些非基本需求,则应适度控制保障水平。
其次,要简化制度结构,减少制度之间的重叠和冲突。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多种形式,如城镇职工社保、城乡居民社保等,不同制度之间的衔接和转换存在一定困难,增加了管理成本和运行风险。
因此,需要加强制度整合,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
此外,还要加强制度的灵活性,适应不同人群和地区的差异,提高制度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一方面,信息化可以实现参保登记、缴费、待遇发放等业务的在线办理,方便群众办事,减少人工干预和误差;另一方面,信息化可以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实时掌握基金收支情况,防范基金风险。
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社会保障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完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的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
首先,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避免职能交叉和推诿扯皮。
社会保障涉及多个部门,如人社、财政、民政等,需要建立协调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其次,要加强基层管理服务能力建设。
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在基层,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直接影响到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计算一致性指标与一致性效率指标:
一级判断矩阵曰1一历相对指标权重
^
一致性指标c,=塑!L÷=o.0848;
一n
表6
随机一致性指标础值(查表l
一致性效率指标cR=兰=o.啷<0.1;勰<0.1, 刚
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说明权重的分配是合理的。 二级指标的计算原理与一级指标相同(由于二 级指标中两两判断矩阵过多,文中不赘述),经过计 算与一致性检验具体权重比例如表7所示,我们可 以看出各个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将各个指标按照比 重排序,比较重要的考虑因素如表8所示。我们可
各级评价指标权重分配结果
C1 c2 c3 c4 c5 c6
0.5000 0.3929 O.107l O.5088 0.2078 0.1004
[基金项目]新疆大学世川良一研究生科研资助项目(Ⅺu—sYLLFl300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3BRK025) [作者简介]吴吴(1986一),男,江苏南京人,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保障研究.
28
万方数据
决策依据。由此,本文拟构建社会保障运行效率评 价指标体系并对近阶段我国社会保障运行效率作 出全面评价,为更好的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发展提供 参考思路。
一、社会保障运行效率评价目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保障作为国家的 一项基本经济社会制度,必须具有长期发展的稳定 性和可持续性,以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后顾之忧,使社 会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方向和待遇水平形成合理预
期。”
目前社会保障最大的支付压力源于养老金,短 期内中国养老金收支压力主要来源于转轨成本;中 长期内,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养老金收支缺口的主 要因素。如果不进行任何改革,中国养老金统筹账 户将给财政造成巨大负担:从2017年起养老金要求 的财政补贴将持续上升,至2050年将达到当年财政 支出的20%以上。养老金缺口到2020年将达到
二、构建社会保障运行效率评价指标
制约,具体是指评价指标构建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政 治政策影响,评估采用的口径不一致,评估结果难以 采用客观数据验证,使评估结果难以让人信服;第 三,评价指标设立技术难度高,社会保障中公平与效 率是衡量社会保障运行效率的重要关注方面,而公 平与效率的衡量标准十分抽象,指标设立可能遇到 难以计量的影响因素限制(张平,2009)旧』。 我们在全面理解社会保障评价指标应该涵盖功
参见表1所示。
社会保障运行效率评价统计指标一览 二级指标C 序号
Cl c2 c3
名
称
定
义
养老保险保障率 医疗保险保障率 社会保障财政依赖度
当年养老保险实际参保人数÷当年就业人数 当年医疗保险实际参保人数÷当年总人口数 当年社会保障财政支出额÷当年社会保障支出额
社会 保障 评价 动态性指标
C4
社会保障支出几何平均增长率
1 0.5 2 1 0.3333 0.1667 0.5 l 3 1 0.333 0.5 4 6 3 l 1
×
0.2992 0.3136 0.2025 0.0735 0.1112
归一化处理的一级判断矩阵曰l一历
曰1 0.3077 0.1538 0.3077 O.0769 0.1538
A形:
1 0.25 O.5 1.6453 1.7340 1.049l 0.3793
溉-l'穗示喇会保障支出额,僦择样本
开始年,n为样本总期数 (当年社会保障支出额一上年社会保障支出额)÷上年社 会保障支出额 (当年财政社会保障支出额一上年财政社会保障支出额) ÷(当年社会保障支出额一上年社会保障支出额)
C5木C6
砚
C5
社会保障支出环比增长率 财政对社会保障支持率 财政对社会保障发展贡献率
系统相互之间、以及整体运行是否协调,与经济发展 是否协调一致,是否促进经济发展,是否有效维护社
保障运行效率评价指标。首先把社会保障系统当做 一个封闭整体加以处理,以各个省份为处理单元,而 各个省份的社保系统是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子系 统,属于同一层次,整个社会保障系统以系统性、可 持续性、均衡性发展为目标,以对系统均衡形成支
dIJ
A卯法对每一项社会保障评价指标予以赋权,以确
定每一项指标的权重。
(一)建立社会保障A艘层次结构模型
表2
8lJ
一级判断矩阵曰1一历
日1 1.0000 0.5000 1.0000 0.2500 0.5000
砚
2.0000 1.0000 0.3333 0.1667 0.5000
仍
1.0000 3.0000 1.0000 0.3333 0.5000
dj.J
砚
0.5000 0.2500 0.0833 0.0417 O.1250
∞
0.1714 0.5143 0.1714 0.057l 0.0857
尉
0.2667 0.4000 0.2000 0.0667 O.0667
艏
0。2500 0.2500 0.2500 0.1250 O.1250
Bl
舵 ∞ 肼 彤
社会保障起点相同),这两个指标在社会保障运行的
过程和结果中加以评价,是静态层面的评价指标;引
系统性风险能够给出警示;预测功能则要求能够预 测出未来社会保障短期的运行数值与长期的运行趋 势,为制定宏观政策给出参考。 社会保障运行效率评价中存在一些需要解决和 研究的难点:第一,评估方法受到经济统计和客观数 据的限制。具体来说我国每年社会保障的支出是分 散在诸多预算科目之中的,并没有一个统一、对应的 科目反映,现有关于社会保障的统计信息较为缺乏, 其中反映质量的指标更少,造成社会保障运行效率 评价大多只能定性得出结果,难以定量给出评估结 果;第二,评价指标的设立往往受到主观价值取向的
烈
4.0000 6.0000 3.0000 1.0000 1.0000
历
2.0000 2.0000 2.0000 1.0000 1.0000
社会保障评价判断矩阵元素l一9标度表 定 义
曰l
砚 仍 斟 历
1
i因素同J因素相比,同等重要 i因素同j因素相比,略微重要 i因素同j因素相比,比较重要 i因素同J因素相比,非常重要 i因素同j因素相比,极其重要 i因素同J因素相比,上述两个判断的中间值 若i因素同,因素相比,重要性为口。; 则,因素同i因素相比,重要性为1/d.,
财经理论研究
2014年第4期
社会保障运行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吴昊,李育冬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摘要]社会保障的高效运作对于新时期下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文章在充分理解社会保障运作的 基础上构建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的社会保障运行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文章用AHP法对评价指标赋以权重,以 我国2007年至2012年社会保障省级数据面板为样本得出分地区社会保障水平的排序,使用随机前沿边界分析对得出的结论 加以验证。 [关键词】社会保障;评价;随机前沿模型;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砣2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63(2014)04—0028—08
C15
社会保障人口平衡度
Ⅲ:俾萎剞矗曲㈣啾聪数
伽:扯。一笋
伽:肛¨一挚)2j f亟1
\
n
历
C16
社会保障平稳度
C17
社会保障变差系数
/
’
√
凡
f、
三、社会保障运行效率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在构建社会保障运行效率指标后,我们采用
(二)构造两两判断矩阵
采用德尔菲法咨询社会保障专家后确定各项指
标重要性予以赋值。
表3
能基础上,参考江华等(2012)∞1研究成果选取社会
社会保障评价体系中指标的设计要涵盖描述、 分析评价、监测预警、预测这些功能(缪青等,
1996)…。其中描述功能要求能够客观、多层次、系
统性地反映出社会保障运行的情况,体现出保障质 量和程度、保障覆盖面、保障目标、管理有效性等方 面的问题,提供直接了解社会保障的依据;分析评价 功能要求能够全方位地分析社会保障体系内各个子
[收稿日期]2014—04—11
累积,养老金总缺口的现值(用名义GDP增长率作 为折现率来计算)相当于目前GDP的75%,未来我 国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着巨大资金缺口。面对未来不 断增大的支付压力,许多专家提出了诸如国有企业 的工资总额结余转入、外汇储备冲抵、国有股份划 拨等做法以弥补缺口。与补缺口的做法相比,提高 社会保障运行效率,调整社会保障体系结构,加快 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统筹的互济功能 和政府责任;同时打造个人账户的储蓄和市场融资 功能,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保障公平、可持续、平 稳的运行。在众多改革建议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 本身运行效率是最核心的做法,而提高社会保障体 系运行效率需要一个系统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
GDP的0.2%,2050年达GDP的5.5%。今后38年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 要基础,也是影响经济增长活力的重要因素。在全 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 体系面临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在全面深 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国构建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 体系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比如人口老龄化 对社会保障、代际公平和可持续性造成的压力,经济 增速的回落和金融市场改革需要社会保障体系做出 及时调整的问题,快速的城镇化和大范围的人口流 动需要社会保障体系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居民 具有更大的兼容性等等。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保障 体系也面l临着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提升保 障水平,促进制度统一,以及不同制度之间的可衔接 可转移等传统性的问题。
表7
以看出: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运行之中,首要 应注重的方面是使社会保障系统随着时间变化动态 发展,在社会保障推进中,应保障过程公平、结果公 平,同时尽可能兼顾均衡发展,与外部环境相适应。 在具体指标中,主要应该关注的指标分别为社会保 障支出几何平均增长率、社会保障程度、养老保险保 障率、医疗保险保障率、社会保障支出环比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