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读书笔记
【篇一: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现代的、英国传统的、哲学家的哲学史。

之前对它有些偏见,正因偏爱看德国传统的有较强思辨色彩的
东西,此次阅读,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

大体有以下一些印象比较
突出。

一是,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联
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

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
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之后时代的政治制度
信仰的原因。

现实中那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往往没有怎样体现出他们的力量啊?罗素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来自其内在思想,而他的
思想来源于更早的思想家。

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影响力往往会滞后
一些。

但它的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二是,回答了思想史上存在诸多各种个性思想流派的原因搞笑短文
罗素的看法是:
知识优异的人们与他们当时的社会的关联,在不一样的时代里是十
分之不一样的。

当政权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
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


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
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
怎样才能够幸福?
哲学家们通常都是具有必须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
私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于
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范围之外。

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
造出来种种安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加纯粹是理智方
面的。

希腊与罗马的传统宗教只适合于那些对现世感到兴趣并且对地上的
幸福怀抱着期望的人们。

亚洲则有着更悠久的苦痛失望的经验,于
是就泡制出来了更为成功的、采取寄期望于来世的形式的各种解救剂;其中以基督教给人的慰藉最为有效。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派别的原因。

思想
是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如何,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思想家的思想特点。

后人因时过境迁,可能会感到有些想法实在个性,但是,如果设身
处地,或者用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你也就明白他们了。

因此,思想史上的流派到底哪个正确,究竟谁对呢?这个问题是不
明白思想史,也是强迫思想家为你自己的时代思考。

思想是对应时
代的,思想是思想家的思想,思想主要是解决时代问题和思想家自
身问题的。

因而,环境不一样,会有多种思想。

罗素的例子也很好,能够说明这个问题。

而且就我阅读所及,感觉
到他能诚恳地承认基督教来自东方,主要是东方的思想范式,这个
态度对于西方人来说,真不容易。

三是,现代社会中,哲学资料和重要性不一样。

罗素明确指出了哲学资料本身的变化。

他有如下看法:
理论科学是企图了解世界的科学。

实用科学是企图变革世界的科学,最后几乎把理论科学从一般人的心念里驱逐了出去。

文艺复兴时代人的好奇心就从向来文学性的渐渐转成科学性的。


一股新事实的洪流排山倒海而来,人们起初只能让这洪流挟持着往
前涌进。

从事新发现其乐无穷,而体系乃是从事新发现的死敌。


向到十七世纪,人们构造思想体系的潜质才赶上关于各种事实的新
知识。

从洛克时代以来到现代,在欧洲一向有两大类哲学,一类的学说与
方法都是从洛克得来的,另一类先来自笛卡尔,之后自康德。

继承
洛克衣钵的,首先是贝克莱和休谟;其次是法国的哲学中不属于卢
梭派的那些人,第三是边沁和哲学上的急进主义者;第四是马克思
及其门徒,他们又取大陆哲学成分,作了一些重要的添补。

原来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是相对混沌或者说是整体性的,之后由于知
识资料的增加,思想家开始逐步分工了,产生了不一样的知识。


学本身也开始有了较明显的分工,分到之
后,自然科学知识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开始与传统哲学彻底地
分道扬镳了。

即使是哲学,其中也因态度的差异而分出若干派别来了。

但这种差异,主要的还是时代和人们的生活造成的。

哲学反映人的生活,也
介入人的思想,它也就有些差异。

罗素强调的是,自然科学(以归纳和实验为基础的哲学)最终成为
塑造时代的主要知识范型。

(这一点对于文科的学者和学生不免有
些不甘心,但事实如此)罗素自己理科成绩很好,曾和怀特海合著有《数学原理》一书,因此也敢于大胆地批评黑格尔的数学和在数学知识基础上的哲学建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数学大约不比黑格尔高明,在此方面就无从下手)。

当然,读书至此,我也只能叹气,我的数学基本上是四则运算水平的,又何从决定罗素的对错呢。

但应当说,过早分文理科看来在教育上确实是不大可取的(当然给偏科且优异的学生以进身之道,是务必的)。

四、哲学中真与善的冲突
哲学中的争论,有的是内部争论(理智争论,总会有个结果),有的则属于外部争论(根本不可能有结果,属于态度争论),但更多的是外部争论。

(内部争论和外部争论是我生造的词)如果明白这一点,就能够避免在外部争论上花太多没有必要的力气,从而直接应对真正的有好处的讨论。

罗素的看法是:
哲学在其全部历史中一向是由两个不调和地混杂在一齐的部分构成的:一方面是关于世界本性的理论,另一方面是关于最佳生活方式的伦理学说或政治学说。

这两部分未能充分划分清楚,自来是超多混乱想法的一个根源。

这是说,哲学中的真与善一向有冲突。

这个争论可能也是不可能结束的。

罗素更倾向于求真,但不反对求善,估计反对的是态度决定立场,以善代替真的那种蛮干。

对于愚蠢的好人,罗素可能没有好感。

从道德上讲,一个哲学家除了大公无私地探求真理而外若利用他的专业潜质做其他任何事情,便算是犯了一种变节罪。

这一个观点颇似韦伯的价值中立学说,大家也熟悉。

但是,对罗素的这种价值中立态度,我基本认同,但仍然有些犹豫。

总体上说,此书带给的材料丰富,对西方哲学进行了整体性的讨论和说,还对东方哲学给予了较高的期盼。

对各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自己的评价,尤其对亚里士多德、康德还给予了严厉的批评,也颇使我瞠目结舌。

亚氏的三段论推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他都基本上否定了其地位。

如亚氏和康德这样的权威,罗素竟然也没有客气,这是需要哲学上的实力和求真的态度,才能做到的。

而且,说的都是地方,不能不服。

尤其结合现实,把哲学与政治思潮和政治人物的传承关联,都进行了一个描述。

这些观点对于某些人物的思想颇有忌讳的中国来说,是十分有好处的。

罗素的观点是,在某种好处上,写哲学史需要你是个哲学家;我看,读懂哲学史著作,可能你也得是半个哲学家吧,否则根本是读不懂的。

由于之前的偏见,使我迟迟未读此书,写这几句,算是对罗素
的一点歉意。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2):
读梯利版《西方哲学史》,这是我继斯通普夫版《西方哲学史》和
罗素版《西方哲学史》后读过的第三部西方哲学史著作。

与那两部
相比,我更喜爱梯利版,原因有二:其一,虽然梯利也不免有西方学
者所普遍拥有的自我中心优越感(他们总是认为西方思想史的发展
是最完善、最系统的,进而很少认真明白世界其他地方思想发展史
的状况,因此,作为熟悉中国思想发展史的我来说,从他们的语言
表述中,总有观井底蛙语之感、之憾),但从该书整体编写来看,
是我读过的线索最为清晰,表述最为客观的哲学史书;其二,哲学
本身是一门需要争论的学问,作者作为一名现代的哲学学者,却能
够尽可能地不站在自己的立场进行评论,而是使用历史上不一样哲
学家的观点,以历史客观背景为基础,进行哲学家之间的对话,这
样的写作风格,颇具信史之功,读来也让我收获颇丰。

闲言少叙,直接说说我的读后感吧:
1。

从作者的哲学史脉络中,能够真切地看到思想的发展不是断裂的,是一脉相承和不断融合、折中、反动的结果,有理、有据、有节,让我一下子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梳理个透彻明白。

梳理清楚
后才真正发现,思想的发展原来才是世界发展的真正推动力呀!
2。

把握住西方哲学史发展脉络后,才真正明白了哲学所关注的三
个问题及关注这三个问题的原因: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哲学关注三个问题及原因是:
一、根源问题:宇宙、世界、人、一切的一切的根源是什么?!
(形而上学、宇宙论问题)只有明白了这个问题,才有机会和信心
明白其他问题。

二、获得根源答案的方法:人如何才能知道根源问题的答案呢?
(知识论、逻辑学问题)只有运用所谓合理、所谓理性的方法,才
有机会和信心明白根源,进而明白其他问题。

三、人的问题:人作为我们自认为的万物之首到底是什么?就应怎
样过?(生理学、心理学:从个体的角度明白,到底是什么?就应
怎样过?伦理学、政治学:从群体的角度明白,到底是什么?就应
怎样过?)(人生论问题)人的问题才是哲学中最难、最核心的问题!
3。

透过哲学史的阅读,让我明白了人类思想史上的大体发展脉络,并且根据这个脉络总结和大胆预测如下: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思想史大体已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阶段一: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有潜质进行哲学思考之前,将自
己的意识形态诉诸于宗教(前轴心时代);
阶段二:随着人类的进步,人类开始运用自己的理性,发展属于自
己的哲学(轴心时代的思想家们创立了哲学基本体系,包括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
阶段三:由于人们很难运用自身的理性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在轴
心时代之后直至贯穿整个中世纪,人们都在试图用人类的理性去证
明宗教神学的意志,并将着力点重点放在了对形而上学问题的探索上;
阶段四: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提高,人们发现人类很难运用理智解
决意志问题,因此,人类开始将哲学与神学分离,开始运用自己的
理性、怀疑和反叛意识,将人类从对神的思考拉回到对人、对世界
的思考上,近代哲学肇始于此,在近代哲学中,人类的思想意识形
态之因此有了很大进步,源自于人类更加务实,同时,也使用了更
加务实的思考方法。

总的来看,近代哲学的着力点放在了获得lsquo;根源rsquo;答案的方法,即知识论上,人类综合了亚里士多德的演
绎法,又补充了培根、穆勒的归纳法,还加上了更为现代的新方法(当代数理逻辑家对传统逻辑的背离),从而使得人类有了飞快的
进步;
如果按照目前已知的哲学史发展的历史规律大胆地进行推测,在未来,哲学的下一
【篇二:《西方哲学史》罗素_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
导言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书,在很多正统哲学学者眼中都算不上是一本
好的著作,更遑论是一本好的哲学史了。

这大概与罗素个鲜明的个
人作风,不加掩饰的独立臧否和较为特立独行的行文风格有关。

然而,在学习了其他较为正统的哲学史和哲学理论(如门德尔班《哲
学史教程》等)之后,回过头来看罗素这本文字优美、简洁流畅且
角度独特的哲学史,却也别有一番收获。

在此,笔者略过通常较为引起,尤其是中国的哲学系学生关注的古
希腊部分与近现代哲学部分,选择其卷二,即天主教哲学一章进行
阅读和思考。

按照罗素的定义来说,这一时期包括了上起奥古斯丁,下至文艺复兴之前的时间阶段。

这是欧洲思想与文化史上一个极为
特殊的阶段,此前与此后,希腊精神(以及与其有关的政治、思想
和文化形态等)都较为显著地统治了西方人的生活;而这一漫长的,经常被冠以黑暗、蒙昧等形容词的历史时期却在西方社会的核心深
处打上深刻的希伯来烙印。

两种文化根源在发展过程中彼此交缠融会,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西方模型。

忽视这一历史时期的哲学或者
给其一个较低的评价,是无法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今日西方人心中一
些根深蒂固的,几乎成为文化上的集体无意识的东西的,哪怕这一
时期的哲学从任意角度来看也与其他时期显示出更大的不同。

理性
与信仰,哲学与神学(或者宗教)的关系不断引起思考和争论,也
给历来的哲学史撰写者增加了难度。

为了避免一种陌生与无目的的
盲目(也许与中世纪的世
俗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同等盲目),罗素首先考察了教会制度以及
教皇制的成长。

以次为开端,不但僧侣们在修道院中苦思冥想所得
的见解得到关注,中世纪的普通人群或说是平信徒们的思考和信念
也通过教权王权之间彼消此长的大势得到了间接的体现。

第一篇教父
1、受虐:有关犹太人
在教父篇章的一开始,罗素便为我们描绘了整个犹太民族从诞生、
繁衍、生息至今的整个过程。

当然,由于史料的缺乏,许多相关资
料我们除了从圣经旧约中获得之外,别无他法。

我们可以暂且将亚
伯拉罕同意为犹太人的祖先,然而,要剔除耶和华在旧约中的各种
或明或暗的影响而将纯粹的史料剥离出来是相当困难的。

但是,至少,大多数人都承认所罗门王和大卫的存在。

那么,在以这两位人
物的事迹为民族辉煌的最高点的犹太民族,拥有哪些特殊的民族性
格与民族力,并借助后日的基督宗教而传绵不息呢?
罗素列出了这些要素,它们分别为:1)一部圣史(即旧约)2)上
帝的选民3)关于“公义”的新概念4)律法5)弥赛亚6)天国确实,这些因素构成了犹太教与基督宗教共同的骨架。

任何一点的缺乏都
将导致整个宗教神学系统的不均衡与不完善。

仔细阅读有关篇章和资料,可以发现,事实上有一条主线贯通了这
六点要素。

这条线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民族特征,也可以干脆说成
犹太民族本身。

如果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可以将其列为一张精细

立体的表格;然而从远处汇聚地观看,它又确实成为一个可以辨认
的形象。

就好比我们说到“犹太人”这个词汇时,本身包含的一切语义和感情,又比如我们用“菊与刀”来象征大和民族,把中国人和陶瓷、丝绸联
系在一起看待一样。

从历史的源头,我们便可以发现,正是层出不穷的苦难造就了犹太
人的历史,同一意义上,造就了基督宗教的本身。

前1800左右,亚伯拉罕率领他的闪族后裔到达了迦南之地。

100多年后,大饥荒使他们举族外迁,依附于富庶强大的埃及人。

前1300
左右,著名的出埃及记在先知摩西的带领下上演。

扫罗时期,犹太
人第一次形成了自己的统一国家。

短暂的辉煌过后,前6c时巴比伦
两次攻陷耶路撒冷,制造了至今仍在犹太人心中留下永恒伤痛的“巴
比伦之囚”。

辗转为波斯人、马其顿人、亚历山大大帝、塞琉古王国
统治,最终犹太人的命运被抛向了伟大的罗马帝国。

傀儡王时期,
撒都该、法尼赛、艾赛尼和奋锐党的明争暗斗中走出了一个伟大的
人物——耶稣。

然而在嫉妒宗教走向世界之后,再也没有人将基督
宗教的辉煌与犹太人等同起来。

几千年过去了,颠沛流离的犹太民
族直到20世纪才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这样的民族历程无疑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历史久远的民族都更浸透了
苦难和艰辛。

正象强大可以带来霸权主义和沙文主义一样,长时期
的苦难经历也会给一个民族的个性带来深重的影响,甚至加以扭曲。

弗洛伊德主义的学说认为童年时代的经历使一个人全部行为和性格
的根本动机与肇因,那么,一个民族早期的历史经历也有相似的效果。

重压之下必定改变原有的形状。

不在压迫下反抗,就在压迫下
扭曲。

犹太人既选择了积极主动的抗争和起义,也在不知不觉中接
受了命运所赋予的个性——他们严守律法,在他人的鞭笞之前先以
最严苛的尺度鞭笞自己;他们沉默顺从,谨守一神宗教,对于神的
命令从不以任何道德和理性的标准加以怀疑,甚至可以亲手将自己
的亲生子献祭;他们不寄更多希望于现实生活,而希望在永恒的天
国得到善恶的酬报,伸张神圣的正义;他们不相信人可以自我拯救,而固执地认定只有弥赛亚才能带领他们走出苦海,战胜仇敌。

可以说,充斥在犹太要素地基督宗教意象中的审判、鏖战、称义、惩罚
等等,都是现实生活中犹太人不断遭受显示的审判、迫害、断罪、刑罚的变形。

关于天国、来世、以及基督(救世主)的一整套信念构成了犹太民族共同的梦境。

这个梦境代代相传,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贯注刀了犹太宗教之中,又被同样受到国家暴力机关的威胁和恐吓而心有余悸的罗马人乃至世界各地的人民所接受,才成就了基督宗教最终在西方世界的一统天下。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犹太民族是有受虐倾向的民族,而基督宗教是有受虐倾向的宗教。

在理论上来说,受虐的原因可以归结到以现世的苦难换取永恒的喜乐这样堂皇的主题,然而,事实上,同个人的受虐狂一样,持续的虐待本身就足以构成渴望受虐的原因。

也就是说,虐待倾向是可以人为培养的,这与道德的纯洁和高尚无关,哪怕此后正统的定义将其合理化到极度的纯洁和极度的高尚的程度。

2、交媾:圣奥古斯丁的哲学与神学
在此不必探究为何著名的神学家必然也是高尚的哲学家这一问题。

事实上,纯粹的宗教实践家不乏其人,比如我们日夜念祷其名的耶稣本人就是以行动说话的典范。

然而,任何一种宗教,在其发扬壮大的过程中,必然会暂时或永久地陷入到理性的领地中去,从而使其自身不同程度地成为了形而上学的一个门派,虽然这种关系反过来也一样能够成立。

圣奥古斯丁,从宗教精神上来说也是一个明显的受虐分子,他(与当时许多人一样),将自己幼年时候的调皮淘气看作是一种可怕的罪恶,因此才在其实并未悔改许多的成年时代写出了《忏悔录》这样的著作。

有些《忏悔录》是十章的篇幅,另一些较为完整的版本则包涵了几乎纯粹是哲学讨论的第十一章。

——
基督教的“时间”,既非东方那样是一片混沌或者周而复始的轮回圆圈,也非无始无终的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有清晰两端点的射线:一端记载于旧约第一章《创世纪》,一端预言于新约最后一章《启示录》。

“那么什么是时间呢?”
不止我们,无数人这样问过,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位圣奥古斯丁本人也这样问过。

至于他的回答则是:实际存在的,既非过去也非未来,而是现在。

只有在时间点的本身时间才存在并能够被感知,被测量:过去不过是片片回忆,未来不过是种种期望。

【篇三: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苏格拉底在其一生中没有写下只字片语.他的思想完全是通过他的两位学生色诺芬和柏拉图以谈话录等形式记录下来.色诺芬是个军人,他的思想是因袭守旧的,他对于对苏格拉底不虔诚以及错误引导青年人的指控是不能接受的.在色诺芬的笔下他的老师是一个虔诚的人,但问题就在于如果苏格拉底正如他笔下那般虔诚,他是不会受到公民大会审判的.而柏拉图相对于色诺芬,在哲学上的造诣显然更高.但柏拉图又是一个著名的小说家.他的问题在于很难分清究竟他笔下的苏格拉底的思想是他老师的还是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名在阐述自己的思想?因此划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是件相当困难的事. 苏格拉底曾被德尔斐神坛(希腊人占卜问卦的官方神坛)的女巫认定为当时最具有智慧的人.他得知此事之后相当诧异,因为他认为他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无所知.从此他便开始寻找那些被公认为具有智慧和知识的所谓贤达,向他们讨教.他总是提出问题,提出那些似乎众所周知的问题,然后不停地诘问,而那些贤达没过几轮便招架不住,丢尽颜面,也正是以这批人为首,向苏格拉底提出控告.苏格拉底最终被推上了审判席,他放弃了流放外地的轻判,选择饮鸩自尽.他相信灵魂不朽,他死之后便能与奥尔弗斯,荷马,赫西俄德谈话,获得更高的智慧,与此相比肉体之死又何惧.苏格
拉底之死对于文明的影响似乎要比耶稣之死之于宗教的影响来得更
加重要.
苏格拉底的辩证的方法源于巴门尼德的学生芝诺,他始终相信回忆说,因此他希望通过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去重新获取被遗忘的知识.他的辩证方式对于梳理那些我们似乎已经懂得的但由于思维的混乱以及
不加分析以至不能以最佳的逻辑方式加以使用的知识是有益的。


对于发现新科学是无能为力的。

柏拉图的老师被雅典的公民会议鸩死,而雅典当时又在与斯巴达的战争中战败,因此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以雅典以及雅典的民主制为范本转而以斯巴达为榜样也就不足为奇了.柏拉图的理想国可以看作是斯巴达的改良版,他将公民分为三等:普通民众,士兵以及卫国者.这不免让人联想到了印度的种姓制度,但与之不同的在于柏拉图希望通过一个高贵的谎言来欺骗统治者和普通民众,他认为两代以后他所编造的那套金银铜铁的神话就会被相信和接受.这种将人分为三等,世袭,但偶尔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源于阿那克西曼德和赫拉克利特的宇宙正义的
学说.柏拉图理想国的范本斯巴达在一定时期内确实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军事强国.但斯巴达的法律制度是过分严厉的,因而逐渐产生了反效果,比如社会道德的堕落,这些情况从柏拉图和普鲁塔克的书中是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