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1020陆晓光-马列文论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纲》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00015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课程性质: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总学时:54 (其中理论课学时:48 实训学时:6)周学时:4学分:3适用专业:全日制本科所有专业开课学期:第一学期开课单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注:以上内容根据2016年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填写)二、课程性质和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性课程,是全校本科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
其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本课程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并为学好各专业知识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各章节学时分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七章。
绪论(4学时)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掌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理论品质。
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2学时)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掌握:物质、意识及其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6学时)知识点: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三、世界统一于物质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4学时)知识点: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2学时)知识点: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三、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8学时)了解: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西方文论(含马列文论)教学大纲(

西方文论(含马列文论)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习的一门重要选修课。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包括了西方古典文论(古希腊罗马到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文论)、西方现代文论(二十世纪的文论)、马列文论(经典作家的理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三个部分。
其中以现代文论为教学的难点二、课程基本要求旨在通过对西方古典文论、现代文论以及马列文论的学习,了解西方文艺理论的重要观点与发展脉络,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具备初步的理论素养,提高学生的欣赏、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指导下分析具体的文艺现象,具有初步从事文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在精读重要文论原著或其节录的基础上,掌握每位理论家或各流派主要的理论观点,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去辨别良莠、区分高下,正确认识它们的合理性与理论缺陷,全面分析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影响;同时要能够梳理出各自的发展轮廓。
三、学时分配四、大纲内容古典文论第一章古希腊罗马的文论1、柏拉图和他的文艺对话:艺术“摹仿”理式说,文艺功用论,灵感与天才,“美是难的”。
2、亚里士多德及其《诗学》:“摹仿”说,诗与历史比较,艺术的分类,关于悲剧的理论,“卡塔西斯”。
3、贺拉斯的《诗艺》:“合式”的原则,“寓教于乐”的理论,“类型”说。
4、朗加纳斯的《论崇高》:对崇高这一审美范畴的重视与推崇。
第二章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论布瓦洛《诗的艺术》:对古典主义本质与法则的概括,“三整一律”的创作原则。
第三章18世纪启蒙运动的文艺理论1、狄德罗的戏剧理论2、莱辛《拉奥孔》“诗画有别”的见解及其积极意义。
第四章德国古典美学1、席勒的文艺观:《审美教育书简》、《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2、黑格尔及其《美学》美的定义,理想性格说,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及其特征,各门艺术体系、诗歌理论与悲剧观。
第五章19世纪浪漫主义文艺理论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追求理想、崇尚天才的艺术,美丑对照原则,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学科,对于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和理论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方面。
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
掌握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理论素养,提高其思想认识水平。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组织:本课程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评估: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作业、考勤等方面,期末考试应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教师应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料,如教材、参考书籍、多媒体课件等,同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相关书籍和文章进行学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之一,也是我国高校必设的课程之一。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修订说明和教学建议,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修订,主要涉及到理论解释和实际应用方面的完善和补充。
在理论解释方面,需要更加准确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例如,对于“剩余价值”、“阶级斗争”等概念的解释,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内涵和外延,避免出现误解和误导。
在实际应用方面,需要更加充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现实生活中的实践。
例如,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修订说明,高校教师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注重原著的研读。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大纲编写说明⒈课程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公共学位课程;本课程对实现教育硕士培育目标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世界观与方法论作用。
⒉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尤其是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及其最新成果,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和把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并能以此为指导分析说明现实问题,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
⒊课程内容本课程采取专题讲授。
集中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哲学部分。
课程内容主要立足于现时代的社会实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的社会实践的相关性角度,在20多年来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一系列哲学前沿问题中选择若干个设定专题,从中探索现时代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现实问题的解决思路。
专题设定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代社会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三个方面。
⒋课程学分、学时和教学方式学分:3学时:54教学方式: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
⒌大纲编制单位、执笔者和制定日期大纲编制单位: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执笔者:黄禧祯副教授制定日期:2006-5-18大纲正文第一讲虚拟现实问题一、虚拟现实的本质二、虚拟现实的认识论价值三、网络虚拟空间第二讲科学间的关联问题一、科学“划分”的哲学依据二、科学“划分”的现实状况三、科学间“关联”的发展趋势四、科学社会功能问题上的哲学“倾向”第三讲科学的认识论问题一、“科学”的方法论界定二、科学方法论研究的主题内容三、科学方法论问题研究的哲学“倾向”第四讲文化问题一、文化的概念二、文化的结构和功能三、文化的发展四、传统文化与文化现代化第五讲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问题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及其必然性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和理论创新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考和启示第六讲社会发展问题一、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程二、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尺度三、社会发展与代价参考书目:1、黄禧祯、张双喜等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思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大纲(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大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高等学校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一是“应知”,也就是能够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内容;二是“应会”,也就是能够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来观察、分析各种社会历史现象。
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1、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简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及其理论特征。
2、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3、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观察、分析各种社会历史现象。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3学时)1、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2、课程内容(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3)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和理论品质;(4)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3、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识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含义、理论来源、组成部分、理论特征及理论品质。
(2)领会: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客观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与发展。
第二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6学时)1、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把握世界的本质及自然、社会、人类统一的基础;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基本观点,以及与其它哲学的实践观的本质区别;掌握意识的本质、能动作用,以及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认识世界的存在状态及发展规律,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基本观点。
[VIP专享]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大纲
![[VIP专享]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f513e11680203d8cf2f244b.png)
《马克思主义文论》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先修课程:文学理论总学时:34学分:2理论学时:32讨论学时:2(无课程实验)开课学院:文学院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大纲执笔人:江守义教学院长审定:胡传志教研室主任审核:陈文忠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最基本的性质是马克思主义,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考察、分析文学作品和文艺现象,进行理论概括。
它既从宏观的角度揭示文艺的总体特点,又从微观的角度把握文艺的局部真理。
《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重要基础课。
它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论思想着手,对其进行分析,并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唯物主义出发,对苏联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形形色色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
通过分析和研究,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般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初步分析文学作品和文艺现象。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要求讲清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文论思想,并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分析这些思想。
(2)要求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艺现象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论。
3、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重点:本课程的有关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主要文论家的文论思想。
难点:马克思主义文论在西方和中国的发展线索,如何理解中国当前的马克思主义文论。
二、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型分配课后作业章目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方式或手段思考题练习题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思想8讲授√二俄苏的马克思主义文论4讲授√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及其影响8讲授(讨论)√√四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10讲授√*主要单元分别小结2*机动2合计34三、本文第一章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思想【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基本文艺思想,掌握这些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重点难点】现实主义创作理论,悲剧理论。
第一节文艺起源与文艺发展一、文艺起源与审美意识的产生二、文艺发展论第二节现实主义的创作理论一、艺术真实性二、艺术典型性第三节悲剧理论一、悲剧冲突二、悲剧人物三、悲剧效果第四节文学批评一、批评标准二、批评实践【思考题】1、简要谈谈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马原教学大纲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马原教学大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课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课程目标和要求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增强对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提高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实现以上目标,本课程的具体要求如下:1. 熟悉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2.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 理解和评价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
4. 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内容安排本课程的内容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安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1.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原理2.1 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2.2 剩余价值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学2.3 文化批判与文化霸权3.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原理3.1 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3.2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3.3 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4. 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4.1 科学发展观4.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建设三、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和实践活动等。
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
同时,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和考察等形式,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程度。
四、考核和评价方式为了全面评价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程度,考核方式可以采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课堂作业、讨论参与度以及小组合作项目的成果评价等方式。
马列文论课程说明与教学设计1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演变和发展(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萌芽、20世纪20-40年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探索、20世纪50—70年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徘徊、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突破)(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瞿秋白《普罗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
(党的出版物的原则,对“创作绝对自由论”的批判)。
12.列宁:论托尔斯泰
(对沙皇政府、资产阶级自由派、党内机会主义分子对托尔斯泰欺骗性宣传的揭露和批判、托尔斯泰学说和作品中的矛盾及产生的原因、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对托尔斯泰主义的批判、列宁论托尔斯泰的方法)。
13.列宁: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美学研究史上的根本变革——用社会实践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美,异化劳动与美,劳动创造了美)
2.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
(《神圣家族》对《巴黎的秘密》和鲍威尔、施里加唯心主义思辩哲学和唯心主义创作思想的批判。)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统治阶级思想的复杂性及其阶级实质,人的本质和性格对社会关系的依赖关系,社会环境对艺术繁荣的影响及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文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阿多诺《美学理论》、马尔库塞与《审美之维》、詹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形式》)
《马列文论》课程教学大纲

《马列文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3002课程名称:马列文论总学时数:32一、说明部分1.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学科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2. 教学目标及意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基本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基本理论,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方法来评价纷繁复杂的文艺现象,并为今后从事理论研究打下一定基础。
3.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研读马列文论原著的重点篇章,了解马列文论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重要原理及基本内容;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观点、内在逻辑与历史脉络。
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立场,运用其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文艺问题的能力。
4.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马恩文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艺术研究方法论,艺术在社会文化中的定位,艺术的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经典形态”艺术研究方法论,艺术是人掌握世界的方式,艺术风格,文学批评的标准及方法,艺术理想。
5.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6.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董学文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周忠厚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正文部分第一章导论一、教学要求:了解马列文论的发展现状;掌握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发展知识要点:马列文论的当代性,马列文论的研究状况。
第二节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要点:马、恩文艺思想的成熟期和总结期。
三、本章学时数:4学时第二章艺术研究方法论一、教学要求:了解马列文论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趋势,掌握“经典形态”艺术研究方法论。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经典形态”艺术研究方法论知识要点:唯物史观、文学研究的要求、辩证的方法、批评方法。
第二节“经典形态”与现代趋向知识要点:文艺研究方法论的多样化趋势。
三、本章学时数:4学时第三章艺术在社会文化中的定位一、教学要求:了解艺术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掌握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艺术的社会作用与价值。
《马列文论》教学大纲(莫).doc

修订日2007年3月10审核人:陈雪审核日2007年3月15审订人:莫其审订日2007年3月20修订人:莫其《马列文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马列文论英文名称: Literary Theory of Marxism and leninism学分学时数:2学分36学时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文秘教育、对外汉语、编辑出版学一、 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 课程性质 马列文论,全称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专业 选修课。
马列文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这门课程的学习,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 生进一步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 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对我们中国文艺理论体系的巨大影响,并能够运 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方法分析、评价具体的文艺现象。
二、 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专题一:关于“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课堂讲授6学时)学习掌握“莎士比亚化”、“席勒式”两个命题的基本内涵、命题提出的背景以及马克思、 恩格斯对待莎士比亚、席勒两位作家的基本态度。
讲授内容:1.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致拉萨尔的两封信(原著学习提示)。
2. 总论:“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859年评论拉萨尔的历史 悲剧《济金根》时提出来的。
马克思、恩格斯要求拉萨尔“更加莎士比亚化”(马克思),“不 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恩格斯)。
3. 关于“莎士比亚化”。
4. 关于“席勒式”。
重点: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这两个命题的背景,两个命题的理论内涵。
难点:对“席勒式”的理论内涵的理解以及对席勒的客观评价。
课程代码:011291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专题二: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课堂讲授8学时)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悲剧冲突的论断,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提出的背景,以及欧洲悲剧理论史上的主要悲剧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授课人:XXX课程时长:XX周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现实社会现象和问题。
课程大纲:第一部分:导论(2周)1、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背景和历史发展。
2、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3、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思想的关系。
第二部分:历史唯物主义(4周)1、介绍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阐述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
3、介绍社会形态的演变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第三部分:辩证唯物主义(4周)1、介绍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阐述物质、意识和实践活动的关系。
3、介绍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第四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4周)1、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阐述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劳动价值论。
3、介绍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矛盾。
第五部分:结论(2周)1、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挑战。
3、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未来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课外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评估方式:评估方式将包括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课外阅读报告和期末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本课程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在线讨论平台和参考书籍等多种教学资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程内容。
课程亮点:本课程的亮点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现实社会现象和问题。
希望以上大纲能为大家提供一个初步的参考,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评估方式可能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阅读书目及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阅读书目及教学大纲 (2008-08-30 10:12:40)文化分类:咬文嚼字马克思主义文论阅读书目1、《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1-4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3、《毛泽东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四版。
4、《邓小平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5、(美)梅·所罗门:《马克思主义与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6、(英)柏拉威尔:《马克思和世界文学》,三联书店,1980年版。
7、(英)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8、(英)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9、《马列文论研究》(1-13册),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2002。
10、《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1-12册),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1989年版。
11、《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1-8辑)广西师大出版社,1998-2005;《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9-1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2008;12、余虹、马元龙主编《主义与学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双年论文选(2005-2006年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
13、陆贵山、周忠厚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童庆炳、程正民、李春青、王一川:《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5、周忠厚、邹贤敏、印锡华、冯宪光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董学文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张玉能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冯宪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
《马列文论》学习指导纲要

《马列文论》学习指导纲要第一章引论一、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实践观念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首先从研究对象所处的特定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结构中去把握研究对象的性质;进一步说,特定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结构的基础(“骨骼”)是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实践内容。
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去分析文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
具体说,马克思主义分析任何文艺现象,不是从一般的概念,而是从特定的、具体的社会现实和历史结构并以社会历史构成中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实践,作为理论分析的出发点。
二、马克思主义文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这是相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而言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兴起于20世纪中期,它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既有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去世后,马克思主义以及文艺理论经历了以下变化:一方面是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往往既是理论家又是实践家,如列宁、毛泽东等)所继承和发展,其文艺思想的核心是关注理论如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成为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的葛兰西、匈牙利的卢卡契等人、兴盛于20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他们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所谓“起死回生”的变化之后,更多地从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中寻找借鉴,更侧重从文化上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
三、马克思主义文论在当代文艺理论格局中的地位20世纪,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之外,还有其他多种多样的文学批评理论。
把这些批评理论归纳起来,大致有:文本批评理论,阅读理论,文艺心理学批评,文学语言学和符号学理论,历史社会学批评。
马克思主义的文论在当代文艺理论中仍有着很强的活力,并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产生完成于1844年前后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趋于成熟时的作品。
古典文论资源与马克思创作论——一种阐说维度的尝试

古典文论资源与马克思创作论——一种阐说维度的尝试
陆晓光
【期刊名称】《文艺理论研究》
【年(卷),期】2002()3
【总页数】7页(P35-41)
【关键词】古典文论;创作论;充实;意图;直接;尝试;维度;马克思;研究课题
【作者】陆晓光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I207
【相关文献】
1.性格与意境:马克思主义文艺典型论的视野开拓--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古典文论的一种会通 [J], 曾永成
2.古代文论"游"范畴阐说 [J], 王乐乐
3.中西古典文论中关于文学构思活动阐释异同之一种——刘勰的“神思”说与柏拉图的“灵感’’说之比较 [J], 王建波
4.中西古典文论中关于文学构思活动阐释异同之一种——刘勰的"神思"说与柏拉图的"灵感"说之比较 [J], 王建波
5.中国古代文论中"言""象""意"三者关系阐说 [J], 汤菀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马列文论(Marxism-Leninism Literary Theory)
一、课程目的、任务:
本课程的性质要求教师本人是研究者、兴趣者乃至信奉者。
以此为前提,本课程的任务是:结合文艺现象与相关经典或代表性作品研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问题意识、基本观点、价值关怀、方法特点、意义影响等。
本课程的目的是,从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学术立场,为中文专业学生提供涉及文艺学领域的思想、知识、技能及美学情趣等方面的“世界文学”资源。
二、课程内容:
原理研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问题意识;马克思美学的逻辑基点;马克思美学的价值关怀;马克思美学的方法论特点;马克思美学的“世界文学”视阈。
经典与作品讲读:介绍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史上具有原创性、代表性、学术性的作家及作品。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
教学方式主要是课堂讲义与问题讨论;特色是注重理论研讨与中外文学作品之解读相结合。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使用教材与教师论著
童庆炳等著:《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陆晓光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与马克思的一个美学命题》,《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七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陆晓光著:《黑格尔〈美学〉中的劳动与马克思的劳动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八辑,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陆晓光著:《马克思的审美情愫与社会理想》,《华东师大学报》,2001年第3期。
陆晓光著:《文心雕龙》“物”字章句与马克思美学反“物化”思想》,《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3期。
(二)参考书目
马克思:《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歌德:《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
卢卡其:《卢卡契文学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丁扬忠等编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张峰、吕世平译,重庆出版
社,1988年。
萨特:《萨特文集》第1、5、7卷,沈志民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玲译,三联书店,1988年。
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北京三联,1997年。
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坤译,三联书店,2003年。
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
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各占40%与60%,平时成绩主要以读书札记为据,期末考试或以小论文方式进行。
六、讲授大纲:
上篇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文化矛盾: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起源与问题意识
1,《资本论》揭示的文化矛盾;
2,马克思提出的美学问题;
3,马克思美学问题的“现代性”。
二、“按照美的规律建造”:马克思美学的基点
1,黑格尔《美学》中的“劳动”;
2,马克思美学中的“劳动”;
3,“劳动”与马克思美学的基点。
三、“完整的人”:马克思美学的价值关怀
1,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中的“完整人”;
2,马克思美学中的“完整人”;
3,“完整人”与马克思美学的价值关怀。
四、唯物史观:马克思美学方法的轴心与周边
4,唯物史观与马克思美学方法论的轴心;
5,马克思美学分析的多面性与综合性;
6,多元文化中的马克思美学方法。
五、“世界文学”:马克思美学的全球视阈
4,歌德《文艺谈话录》中的“世界文学”观;
5,马克思的“世界文学”观;
6,马克思“世界文学”观的特征与内涵。
六、马克思美学原理与中国文学
(课堂讨论:结合中国文学中的个案讨论马克思美学论题)
下篇
七、普列汉诺夫的原始艺术起源研究
1,普列汉诺夫原始艺术研究的原创性;
2,普列汉诺夫关于原始艺术起源的观点;
3,普列汉诺夫原始艺术起源论中的问题。
八、卢卡奇的“物化”论及其小说技巧分析
马列文论
1,《资本论》与卢卡奇的“物化”论;
2,卢卡奇的“物化”论与小说技巧分析;
3,卢卡奇小说分析方法的创意与影响。
九、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技巧及其戏剧创新
1,布莱希特“陌生化”概念分析;
2,布莱希特戏剧中的“陌生化”技巧;
3,“陌生化”技巧与布莱希特的社会关怀。
十、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研究
1,马克思著作中的“艺术生产”;
2,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3,《讲故事的人》与“故事”的生产方式。
十一、阿多诺的批判美学
1,阿多诺的“文化工业”论;
2,“奥斯维辛”与阿多诺诗论;
3,阿多诺的《奥德修斯》阐释。
十二、马尔库塞的《单维人》与《审美之维》
1,马克思的“完整人”与马尔库塞的《单维人》;
2,从《单维人》到《审美之维》;
3,现代小说中的“单维人”形象。
十三、巴赫金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研究
1,巴赫金与前苏联语境;
2,巴赫金论陀斯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
3,巴赫金小说技巧分析中的人文关怀。
十四、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论与创作
1,“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马克思主义”观;
2,萨特的“介入”说与其小说创作;
3,萨特的“介入”说与其戏剧创作。
十五、伊格尔顿的文学批评
1,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2,伊格尔顿小说评论中的新方法;
3,伊格尔顿对现代主义文学中“神话”复活的解说。
十六、詹明信的“晚期资本主义”论与文本阐释
1,詹明信论“晚期资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性”;
2,詹明信论“艺术形式”中的“意识形态”;
3,詹明信论“文学阐释”。
十七、萨义德的西方小说新论
1,马克思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与萨义德的《东方学》;
2,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中的西方小说观;
3,萨义德西方小说新论中的问题。
十八、布尔迪厄社会学中的美学
1,布尔迪厄论“文化资本”;
2,布尔迪厄的“区隔”说与摄影美学分析;
3,布尔迪厄的《论电视》
马列文论七、教学时数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