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釉人骑兽器》 高17.7cm。
人骑于兽背,双手握兽角, 头戴网纹卷沿高帽,帽中 空,可插烛。骑兽人高鼻 圆眼,颌下有须;兽则伏 卧,龇牙瞋目。人、兽之 身都戳印圆形纹,兽面篦 划须纹,长尾垂。通体施 青黄色釉。 此器是西晋瓷塑制品的典 范,形象生动,是一件难 得的艺术珍品。
《北朝文吏俑》 高61厘米
• 所谓的「魏晋南北朝」,它是一个朝代名称 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 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 我们不妨就先从「魏晋南北朝」一词开 始,「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晋」主 要指的是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与东晋(此时北 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 当时南北对峙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 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 北齐、北周及最后统一全国的隋朝。
• 黑瓷也是瓷器制造中的一项新工艺。瓷 土中含少量铁成分可烧成青瓷,排除铁 的呈色干扰就出现了白瓷,加重铁釉着 色则可烧成黑瓷。东晋的德清窑以烧造 黑瓷著名。
名称: 青瓷羊 制造年代: 三国 材料: 瓷土 规格: 长30.5厘米, 高25厘米 收藏地: 中国历史博 物馆


青瓷羊全身施青色釉,匀净无瑕,光采晶莹,造型十分美观,整体 作卧伏状,身躯肥壮,昂首张口,似正在咩咩而鸣,全身装饰划纹、 圆点纹,卷曲纹。羊头上布有一个圆孔,可以插蜡烛。从实物的形 态看,因东汉已出现了蜡烛,而此类羊、狮等器其背部或头部有孔 的皆为烛台。 中国古代“羊”与“祥”相通。古人还将羊看成知礼、有德、孝顺 的化身。跪伏的羊,更是温顺谦卑的象征,最符合中国人将道德与 审美合一的思想观念。
• 堆塑罐,又称谷他仓、魂瓶,是我国 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国两晋时期墓葬中 的一种特有的随葬器物 。 东汉时期,五联罐已在浙江青瓷、黑 瓷中出现,其时作品上以五联罐为主 饰,仅见少量堆塑物,至西晋时,同 类器上部罐口和附设四小鞭均消失, 代之而起的是上半部为楼阁,下半部 仍如此器,楼阁上下均堆塑人物、禽 兽等形象,因而又被称为楼阁堆塑罐, 同时,由于用于陪葬且置放谷物,因 而又有丧葬罐之称 。
• 莲花尊,具有较高的艺术性的造 型,设计别致,艺匠新颖,尊体 以腹为中心,上下部塑饰莲花瓣 各三层层层相接故又名仰覆莲花 尊。其厚而均匀的釉层,高大挺 拔的造型,繁缛华丽的装饰足以 代表北朝甚至南北朝的青瓷成就
• 青瓷仰覆莲花尊 北朝 高 63.6,口径19.4厘米 1948年 河北省景县封氏墓群出土 中 国历史博物馆
•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促 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伴随着 人们日常生活的工艺美术,在交 流融合中相互补充,使得工艺品 的样式、工艺技术、品种、装饰 手法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地变化。
第二节——陶瓷工艺
•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工艺美术已进 入了瓷器时代。瓷器在东汉的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由于政权南北分裂,瓷 器也渐渐形成南北不同的风格,南秀 北雄,两大瓷系正式确立,自此,南 北两大瓷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迅 速向前发展。 • 南方先行,北方后起。 • 南方青瓷质精量大,所以人们习惯以 六朝青瓷来概括这一段辉煌。 • 六朝青瓷,标志着我国制瓷业的成熟。
• 黑釉鸡头 壶 东晋 高 18,口径8厘 米 浙江省德 清县出土 北 京故宫博物 院 • 此壶是德清 窑黑瓷的代 表作
• 黄釉乐舞纹扁 壶 北齐 高19.5, 口径6.4厘米 1971年河南省安 阳市范粹墓(575 年)出土 河南省 博物馆藏 此壶通体施黄 釉,色深光亮, 经测定,属铅釉 陶器。因其制作 精美,过去曾被 误认作瓷器准确,姿态优美,它高34.5厘米,昂首直立,双目 圆睁,尖角支起,鼻孔张大,双耳直竖,让人感到它全身充满力 量。牛身塑出大略的肌肉体块、起伏及几处突出的骨点。四肢稍 短,略分开,蹄大,胸部皮肉从颔下向下牵连赘生,显示了强悍 的阳刚之美。牛头饰辔络,身披璎珞,其华丽的配饰又为它增添 了几分华贵之气。这件具有写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是南北朝雕塑艺 术的杰作。
《青瓷飞鸟百戏堆塑罐》
• 这件在江苏金坛唐王公社东 吴墓中出土的青瓷飞鸟百戏 堆塑罐,通高47.5厘米,口 径8.8百米,腹径28.5厘米, 系浙江越窑东吴晚期烧制的 青瓷产品,其总体造型为一 盘口鼓腹大罐,上设楼台百 戏,飞禽走兽及小五连罐。 此罐堆塑飞鸟68只,狮子、 猴、鹿、犬、海兽、乌龟、 飞鼠、蜥蜴等走兽、小畜、 爬虫69只,还塑有三层楼台1 幢、阙2、佛尊,舞乐杂技人 物10人(皆系有、胡人形象)。 整个器物集多种题材的装饰 为一件,图案繁杂、造型奇 特、寓意深刻,有谓“所堆 之物,取子孙繁衍,六畜繁 息之意,以妥死者之魂,而 慰生者之望”。罐上堆塑均 为模制,各种人物、飞禽走 兽的神态极为生动有趣,反 映了我国青瓷工艺和雕塑技 术在当时的高度艺术水平。
• 三国时期,烧造青瓷的中心地区在今浙江上 虞、绍兴一带。西晋时期,江苏宜兴、均山 一带制瓷技术也相当成熟。仅宜兴周墓墩出 土的青瓷就达20多种。此外,绍兴西面的肖 山和宜兴南面的吴兴,在西晋时期也开始烧 造青瓷。东晋是青瓷大发展的时期,肖山上 董、德清戴家山、余姚鳌唇山、金华五珠堂, 郭县小白市、浙江南部的永嘉夏瓷山等地都 烧造青瓷。到了南朝,除旧有的地点以外, 又出现了一批新产地,如临河三孔岙,丽水 吕步坑等地都发现了瓷窑遗址,而且相当密 集。江浙之外,湖北、河南、四川、广州等 广大地区也都有青瓷器出土。
• • • • •
《青瓷兽形尊》 西晋 高27.9,口径13.3厘米 1976年江苏省宜兴县周 墓墩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此尊出土的墓中有刻西晋永宁二年(公元302年)的铭文砖。兽 形尊随葬墓中,可能作镇墓祛邪之器,因其堆塑兽面狰狞,与当 时的镇墓兽、辟邪风格相近
• • • •
青瓷扁壶 西晋 高23.2厘米 1970年8月江苏省金 坛县白塔惠群出土 • 江苏省镇江市博物馆 藏
关于莲花尊的用途,有不同见解, 一种认为是酒器,另一种认为是 陈设礼器。器体所饰莲花、菩提 树叶、飞天、忍冬纹皆与佛教相 关,而佛教是戒酒的,似乎不会 在酒器上装饰复杂的佛教题材纹 样。南北朝佛教兴盛,建寺、开 窟造像十分风行。莲花尊造型庄 重、气势恢宏,与当时的佛教造 像神相通,而与普通的日用器皿 迥然不同,将其作为佛教供器较 为恰当。
魏 晋 南 北 朝 工 艺 美 术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陶瓷工艺 第三节——印染织绣工艺及服装
第四节——金属工艺
第五节——木漆工艺
第六节——雕刻工艺及其他
第七节——小结
第一节——概述 • 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 有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 • 自汉灭亡到隋统一的数百年间, 社会风雨飘摇、战乱频繁,人生 的苦旅迫使人们寻找精神避难所, 于是佛教便在中国的广大地域内 获得滋生,宗教艺术也应运而生。
• 北方瓷器,西晋、北魏、十六国时期仍以青 瓷为主,且发展不大。东魏、北齐是中原陶 瓷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出土的瓷器 从外观、化学组成烧成温度等方面与南方青 瓷有明显不同。北方白瓷发展较快,70年代 在河南宋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 中首先发现了北朝的白瓷器。这批早期的白 瓷有明显的特点是,胎料经过淘练,比较细 白,没有上化妆士。釉层薄而滋润,呈乳白 色,但仍普遍泛青,有些釉厚的地方呈青色, 可以见出它脱胎于青瓷的渊源关系。青瓷和 白瓷的唯一区别,就在于原料中含铁量的不 同。白瓷的产生为以后青花、釉里红、五彩、 斗彩、粉彩等各种美丽的彩瓷的出现奠定了 基础。为瓷业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无限广阔 的道路。
• 青瓷刻花壶 • 南朝 高21.5,口径 11,底径12.3厘 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
莲花纹装饰自东晋开始流行,至南朝更盛,与佛教的传播有直接 关系。南朝青瓷莲花纹较为常见,多采用刻划手法,此器纹饰较 为典型。此外,所饰卷草纹,波状结构,循环往复,婉转流动, 节奏鲜明,是已知运用于瓷器装饰的最早实例。它与北魏云岗石 刻忍冬纹很接近,有人认为是受到外来艺术影响的产物。
• 与中国邻近的西亚诸国,很早就学会 了养蚕和丝织技术,他们的纺织技术 传统是斜纹组织(当然也有平纹组织) 以及以纬线起花,他们从中国学去了 养蚕法和提花机,但是不仅花纹图案 保留他们自己的传统,便是织锦的技 术方面,也保留了他们的纬线起花和 斜纹组织的传统。中国为了满足西方 市场的需要,在纹饰和织法方面,也 注意吸收他们的特点,如1967年在新 疆阿斯塔那北朝墓中发现的丝织物, 就出现了中亚、西亚流行的纹样和在 纬线上起花的新工艺。
《青瓷虎子》 三国 吴 高15.7,长20.9, 口径4.8厘米 1955年江苏省 南京市赵士岗出 土 中国历史博 物馆藏
虎子的用途有两种说法,一是便溺之器,一是贮水之器。是三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常见的器物,墓葬中多有出土。青瓷虎子多 作虎形装饰,或塑成虎形,堆塑、刻划兼施,有较鲜明的时代特 征。
• 俑头戴小冠,身穿宽 袖深衣,无领,肩部 前后似裲裆衫以褡袢 联结,着齐头翘首履, 双手按环首刀。该俑 具有北朝俑塑的典型 特点,形体造型夸张, 体态修长,宽衣广袖, 塑造线条简洁明快。 其面部刻画较为生动, 相貌清秀祥和,表现 出秀骨清象的魏晋风 度。(
陶侍俑(南北朝)
• 高26厘米。泥 质灰陶、外施 彩色陶衣。头 戴棉冠,全腮 胡子、高鼻梁、 眼睛深陷,表 情逼真、身体 瘦小,右手持 酒壶,左手置 胸,展现了西 域人民憨厚、 粗矿的性格。
扁壶在陶瓷器皿中不多见,此壶通体施青釉,造型独具特色, 并有铭文,是西晋青瓷中的珍品。
• 青瓷釉下彩盘口 壶 三国吴末晋初 南京市博物馆藏 通高32.1,口径12.6, 腹径31.2,底径 13.6厘米 1983年江苏省南京 市雨花台长岗村墓 葬出土
这件盘口壶胎质灰白,通体施青釉,釉层厚薄均匀,透明度较强。 褐彩装饰是其显著特征,是用一种含铁量较高的原料在坯体上绘 制纹饰,然后施釉,经高温烧成,因此称之为釉下彩。它是迄今 已发现最早的釉下彩装饰瓷器,证明我国早在三国末期已掌握了 烧制釉下彩瓷的工艺。
•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淖墓 出土蜀锦,有很高的水平。其织锦结 构虽沿用汉代的传统,但纹样多数已 是全新的了。如采取对称循环式纹饰 布局,为汉锦所未见。蜀锦颜色丰富, 即有藏青、缥青、大红、退红、大白、 绛、绿、黄、蓝、橙、粉绿、海蓝、 浅青、墨绿等。纹样有狮、象、人物、 树木、孔雀、鸡、羊、夔等。
《北齐彩绘 灰陶骆驼》
• 骆驼俑的出 现更是证明 了长城以外 的各个草原 部落已经大 量迁入中原 地区。各个 民族间的融 合和互动为 以后中国长 期分裂后的 再次统一创 造了契机。

《青瓷对书俑》 西晋 高 17.2 厘米 板 15. 5 ﹡ 7.8 厘米 对书俑由捏制而后雕刻而 成,通体施青釉,因胎釉 结合不好,釉基本剥落, 但俑的神态依然栩栩如生。 俑头戴晋贤冠,身着交领 长袍,相对而坐。中间置 书案,案上有笔、砚、简 册及一件手提箱,一人执 笔在板状物上书写,另一 人手执一板,上置简册。 二人若有所语。根据俑的 衣冠特征、人物神态,以 及案上的文具,二俑当是 文献中记载的校书吏,因 此称之为校雠(chóu) 俑更 为贴切。
第三节——印染织绣工艺及服装
• 养蚕和丝织源于中国,公元六世纪左右,中国 的养蚕业才传入西方。在此以前,欧洲欲得中 国丝织品要从离中国较近的叙利亚转手,叙利 亚织工往往由中国输入丝和丝织品,再转手与 大秦交易,从中牟利。后来据说大秦觉得不合 算,便通过下嫁公主与瞿萨旦那(今和田)王, 由公主把蚕种藏在帽子里带到了大秦,从此欧 洲开始学会养蚕和制丝。还有传说,是由两名 波斯僧人把中国蚕藏在手杖空隙中带给了拜占 庭帝国查立了尼皇帝。从此,欧洲才有养蚕业 和丝织业
• 三国 青瓷谷仓罐 上海博物馆藏 • 高3.5厘米 口径6.8厘米 底径2.3厘米
此器上部为联体五罐,即中部为整器罐口, 四侧有四小罐相连, 四罐下至肩腹间堆塑各式人物、鸟禽、走兽等,腹部鼓出,下 部微收,整器形体稍觉硕长,装饰性较强,通体施青釉,釉层 不够匀净,整体制作具有早期青瓷的粗率豪放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