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合集下载

关于开展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题工作的通知

关于开展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题工作的通知

关于开展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题工作的通知为进一步规范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管理,督促项目负责人深入开展教改项目研究工作,根据《湖南科技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及管理办法》的有关精神,学校决定开展教学改革项目的结题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结题对象1.2006年申请延期结题的2项教学改革项目(附件1);2.2007年立项的62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附件2);3.2008年立项的教学改革项目如已达到结题要求,也可提前申请结题。

二、结题程序1.项目负责人应按要求如实填写《湖南科技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题报告书》(附件3)。

2.各系部负责人对项目负责人提供的结题报告书及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在表格相应栏目签署意见,并加盖系部公章。

3.申请延期结题的,应填写和上报《延期结题申请书》(附件4)。

2006年度已申请延期结题的2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不得再申请延期。

4.未提交延期结题申请且不能按时结题的项目,学校将追回项目经费。

三、材料报送要求1.各项目负责人应提交结题报告书(一式三份)和研究成果复印件一份,并提供成果原件验证。

2.各系部统一将结题报告书(含电子文档)等相关材料于2009年12月18日前交教务处教学研究科,过期不再受理。

3.上述附件材料请到学校主页或教务处网页教学研究科栏目下载。

附件:1、2006年度教学改革课题延期结题项目汇总表2、2007年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一览表3、湖南科技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题报告书4、延期结题申请书湖南科技学院教务处二OO九年十月五日2006年度教学改革课题延期结题项目汇总表2007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览表附件3湖南科技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题报告书项目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系部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办)_____________(宅)_____________ E—MAI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表日期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__日湖南科技学院教务处制一、基本情况二、研究成果简介三、项目研究总结报告四、教学系部审核意见五、教务处审核意见六、学校对结题的意见附件4湖南科技学院校级教改项目延期结题申请表。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自适应性探讨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自适应性探讨

2021年5月总第361期ISSN1672-1438CN11-4994/T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自适应性探讨何碧漪 李青海 刘 群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摘 要:人工智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机遇。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引起社会经济生活发生变化,而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必然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自适应理论为基础,探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需求,进而提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自适应性调整的策略,旨在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自适应;教育改革作者简介:何碧漪,工学硕士,助理研究员;李青海,工学硕士,副研究员;刘群,工学硕士,助理研究员。

基金项目: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2019年度资助项目“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RMI 创新培养模式研究”(编号:CDGZ2019048)。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兴起,人工智能的发展促使产业结构调整、智能化生产、人们的生活习惯等产生链式反应。

高校的功能在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

而人工智能的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主动地适应、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大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需要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近几年高校每年的毕业生为800万人左右,就业压力日益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职院校更加需要积极求变、化危为机、夯实基础,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1 理论基础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任务之一,也是教学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

由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及的不确定因素、社会需求信息反馈不及时等,极大地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需要借助自适应理论,构建系统模型,研究分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自适应性问题,从而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能力。

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摘要:开展专业认证对推进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及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以及激发科技创新动力四个方面,探索我校在专业认证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专业认证;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1 前言西安航空学院自2012年升本以来,紧紧围绕建设航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坚持“行业性、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为我国航空产业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为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突出应用、强化能力、注重创新、彰显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结合专业认证指标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具备理论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强等优势,探索和实践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认证标准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2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1基于专业认证理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企业的调研,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调查,弄清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及其知识层面的要求,结合相关文件的深读、精读,理清专业定位,细化培养目标,对照12条毕业要求,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充分做好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不断以OBE理念引领专业持续改进,使人才培养过程更加规范,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从而打通企业和学校的最后“一公里”。

为此学校出台了关于制订2019版(修订2021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关于我校部分二级学院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通知等文件,保证了学校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2.2 聚焦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专业一流建设我校专业认证计划于去年启动,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与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应性,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

高职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
2.以“校企联动、服务经济”内化学生的服务 社会意识。“校企联动”是高职教育的特点。单纯的 课堂教学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无趣感从而失去 学习的动力。若是“校企联动”将企业引入课堂,不 但能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而且让创新 创业人才易于找到专业知识和企业岗位结合点, 激发他们服务岗位、服务社会的热情。可以说企业 角色的介入起到了导入的作用。例如:我院2003级 室内设计专业校友陈伟在学校的帮助下自主创业 装饰行业。目前他引领的千筑国际装饰公司已发 展成为衡阳装饰行业的标杆。2020年2月3日,在武 汉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期,陈伟主动响应政 府号召,带领公司7名水电安装骨干冒着被感染的 巨大风险,火速驰援雷神山医院,为雷神山医院如
高职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1)25-0072-04
[收稿日期]2021-03-12
党的十九大为中国未来发展绘制了崭新的蓝 图。中国的发展崛起必须走科技创新的道路。高职 教育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双 创”人才)成为大众聚焦的热点。在社会实践中,创 新创业能力在高职学生身上体现为将课堂知识与 时代发展趋势相结合,从而让科学知识产生最大 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创 业思维和能力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一环。高 职教育要主动搭乘全国改革开放的“顺风车”,以 释放出全社会创新创业的巨大能量[1]。下面具体 介绍笔者在长期的高职教育工作中摸索出的成功 经验,以供大家参考。
1.将社会实践纳入“双创”人才培养计划,作 为“双创”人才培养的必修课。为了保证“双创”人 才尽快适应社会工作的要求顺利就业创业,主动 服务社会的意识培养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并应尽 早融入整体培养体系。我院很早就聚焦学生服务 意识的养成,并广开门路送他们到广阔的社会实 践中学习和锻炼。2018年,我院旅游专业的98名学 生通过面试,获准服务“南岳寿文化节”。他们适应 性强、吃苦耐劳,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纪 律性和责任感。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因为具备了较 强的专业知识与社会服务意识,获得服务单位的 好评,旅游专业的毕业生连续几年就业率接近百 分之百。

医药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医药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医药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快速发展的综合性学科,被认为是21世纪朝阳产业和科学技术的核心。

在生物技术三个重要的应用领域:工业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和医药生物技术中,医药生物技术是发展最迅速、最活跃的领域。

医药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为培养医药生物技术领域人才的主体,如何构建医药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十分现实而重要的课题。

近年来,根据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我们对医药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明确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当前我国高校生命科学的相关专业有生命科学、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专业是隶属理科的专业,在专业的学科定位上,它既有别于生命科学专业,又不同于生物工程专业。

生命科学专业属于理科办学专业,侧重于培养理科基础性人才;生物工程专业是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属于理科办学专业,是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的理工复合型专业。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自2000年开始招生,是广西首个在医药院校开设的生物技术专业。

根据生命科学学科发展的趋势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我校生物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我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具体来说,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相应的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及医药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医药、食品、制药、生物、农牧、经贸等众多领域的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检测分析、教学、生产及管理工作,基础扎实、素质良好、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和奉献精神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应用型生物技术骨干人才。

二、优化课程设置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医药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必须调整和优化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医药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医药应用型的特点。

具体来说,在2013年新版培养方案中,我们优化了课程设置体系,适当减少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同时强化和突出了专业课程和毕业实习环节(表1)。

生物工程专业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

生物工程专业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
验 内容却很少 , 作技能和 富于创新 的能力 。因此 , 为 了培养具有创
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 的学 生, 近几年来 国内许多高校 的相关教
学科 研人 员都在进行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_ 1 】
1 遗传 学实 验教 学 中存 在 的主要 问题
生物工程专业 遗传学实验教 学改革 的探 讨



李俊辉


李锡 强
( 广东海洋大学 水产学院,广东 湛江 5 2 4 0 8 8 )
要 :遗传学 实验 是生物工程 专业重要 的专业基础课程 , 是 学生 学习遗传学知识的重要 实践过程 。通过对遗传 学实验
教 学中存在 的常见 问题进行解析 ,有机结合 P B L ( P r o b l e m — b a s e d 1 e a r n i n g ) 模 式教 学、模块 式教 学、开放式教学这三种新 的 教学理念对现行遗传 学实验 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 , 重点 突出实验的连贯性、综合性与创新性 , 培 养增 强了学生的 自 主学 习与
长期 以来遗传学实验 中出现 的许多问题困扰着大家 , 如 实验 内容 多,涉及 生物种类复杂 ;且 由于受 学时的限制 ,多
数实验内容偏 向于理论 的验证与解释 ; 学生真正动手操作 时
间较 少 ,可 自由发挥 的空间太小 ,从而导致 学生做实验的 主 动性 不强 , 逐 渐的不重视 实验课 , 认为实验课只是理论课
实验报告为主 , 缺乏严谨的考核体系 , 很多学生觉得只要写
好 报告就能得到高分 ,能够积极主动做 实验 的学生较 少。L 4
基金项 目: 广东海洋大学教育教 学改革项 目 ( 项 目编号
X J G 2 0 1 2 2 4 ) 。

生物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的探讨

生物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的探讨
Vau n i e r g l e E gn e i n
・1 7 ・ 6
生 物 安 全 专 业人 才培 养模 式 及 课 程体 系设 置 的探 讨
I e tg tng Tr i i o la nv s i a i a n ng M de nd Cur i ul yse ofBi l g c lS e y rc um S t m o o i a af t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6 4 1 (0 0)7 0 6 — 2 10 — 3 12 1 0业 学 生 主 要 学 习 生 物 安 全 及 相 关 基 础 学 科 的基 本 生 物 安 全 问 题 是 指 由于 人 类 不 当活 动 干 扰 、 害 、 胁 生 物 种 本 知 识 , 侵 威 受到 生 物 安 全 科 学 思 维 和 科 学 研 究 的基 本 训 练 , 备 良好 具 群的正常生存发展 而引起的问题 , 包括生物 、 生态 系统 、 人体健康和 的 从 事 教 育 、 究 、 研 咨询 和 管理 等 工 作 的 能 力 和 职 业 素 养 。简 言 之 , 公 私 财 产 受 到 污 染 、 坏 、 害 等 问题 。 破 损 生物 安全 问题 真 正 引 起 国 人 四 年 的教 学 工 作 应 围绕 如 下 四个 方面 进 行 : 进 人 文 素 养 、 实 理 增 夯 关注是 源于 20 0 2年 发 生 的 “ 人 鲳 ” 件 , 国 各 地 的相 关 部 门 对 论 根 基 、 强 方法 训 练 、 高 应 用技 能 。 食 事 全 加 提 此进行 了强有力的全面清查 处理川 但多位专 家均指 出, 日一地 的 。 一 寸 32 以强 化 师 资 队伍 建 设 为 保 障 师 资 队 伍 是 专 业 建 设 取 得 成 _ 清理查处只能治标 。只 有建 立和 完善各项法律制度 , 才能从根 本上 功的基本保障。 因此 , 学校 、 学院及系都非常重视 师资队伍 的建设。 防 止 生 物 入侵 的 悲 剧 再 次 发 生[ 2 1 。 为改善 师资结构 、 提高 师资水平 , 我们 主要采取 通过“ 自我培养 ” 和 1 国 内外 生物 安 全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的 现 状 “ 面 引 进 ” 措 施 : 在 基 本 满 足 专 业 教 学 的前 提 下 , 定 本 科 生 外 等 ① 规 生 物 安 全 本科 专 业 是 2 0 0 5年 经 教 育 部 批 准 新 上 的 本 科 专 业 , 律不进 ; 立足教 师在职 培养 , 照《 ② 按 湖南农业 大学 进修 、 培训工 由福 建 农 林 大 学 率 先 招 生 , 南 农 业 大 学 2 0 湖 0 7年 首 次 招 生 , 为 我 作 规 程 》 作 ,大 力鼓 励 中青 年 教 师攻 读 博 士 学 位 以及 参 加 国 内外 访 问 校一个年轻的本科专业 , 如何让毕业生在就 业和继续深造 中突出优 学 者 计 划 、 级 研 讨 班 等 , 速 培 养 学 科 带头 人 。 近 几 年 来 , 师攻 高 加 教 势 , 我 们 一 直 在 思 考 的 问题 。 在 这 样 的发 展 形 势 下 , 培 养 方 式 、 读 学 位 的积 极 性 不 断 提 高 ,现 有 2位 教 师 正 在 攻 读 博 士 学 位 , 位 是 其 1 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诸多问题 都显得还 不够 成熟[ 3 1 。 教授 已顺 利完成访 学任 务 ; 积极 引进 具有高学位 、 ③ 高职称 的专业 而在 国外高校 中, 有设置专 门的生物安全专业, 没 而是在 相关 教 师 , 别是 该 领 域 的学 科 带头 人 。 特 的学 科 或 专 业 中设 置 了和 生 物 安 全 有 关 的课 程 设 立 了 食 品 安 全 的 在 科 学 研 究 方 面 ,采 取 各 种 措 施 提 高教 师 的科 研 能 力 和 水 平 。 方 向。 些 课 程 包 括 : 物 安 全 导 论 、 这 生 农产 品质 量 安 全 、 物 化 学 、 生 生 学 校 制 定 了一 系 列 奖 励 政 策 , 教 师 的科 研 工 作 都 有 非 常 明确 的要 对 物 地 理 学 、 植 物 检 疫 学 等 H 动 。 求 。 物 安 全 专 业 所 在 的生 物 安 全 科 技 学 院 为 了调 动 广 大 教 师 的科 生 2 专 业 建设 基本 规划 研 积 极 性 , 高 科 研 水 平 , 励 多 出成 果 , 提 鼓 出好 成 果 , 制 定 了一 系 也 生 物 安 全 作 为 一 个 新 近 发 展 , 应 用 性 又 很 强 的 专 业 , 发 展 列 配 套 措 施 和 办 法 。 年 来 , 过 我 系全 体 教 师 的共 同努 力 , 教 学 但 其 近 经 在 目标 必须 把 社 会 需 求 及 其 对 人 才 的要 求放 在 首位 , 此确 定 专 业 建 和 科 研 项 目上 取 得 了丰 硕 成 果 。 据 设 的任 务 和 发 展 方 向。 察 省 内外 兄 弟 院 校 相 关 专 业 的办 学 历 程 与 考 33以完善课程体系 ,深化课程建 设为核 心 关于生物安全 专 . 经验 , 我们在专业发展规 划中, 充分认识到 : 本专业要培养 的不仅是 业课程体系建立和完善方面 , 我们 已多次组织有关专家反复修订完 大专 院 校 和 科 研 院 所 生 物 安 全 教 学 和 科 研 人 员 , 且 还 要 面 向 社 会 善 , 为 原 有相 关 专业 定 位 不够 明确 , 致课 程 体 系 不 清 晰 , 乎 面 而 认 导 似 培 养 高 质 量 的生 物 安 全 应 用 和 管 理 等 方面 的人 才 。 面俱到 , 但都 蜻蜓 点水 。 从长 远 发 展 来 看 , 物 安 全 专 业 目标 应该 定 生 本专 业建设 目标是 , 遵循 高等教育 的发展规律 , 实现生物 安全 位 于 面 向 学 校 、 研 部 门 及 相 关 企 事 业 单 位 , 养 有 坚 实 而 宽 广 的 科 培 专 业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 过 四 年 的 专 业 建 设 , 力 使 本 专 业 成 为 我 省 生物安全理论基础等 方面 的应用型人 才。明确 专业定位 , 通 努 优化课程 生物 安 全 人 才 的重 要 基 地 。 经 过 4 8 的 建设 与 发 展 , 生 物 安 全 结 构 , 以课 程 建 设 为核 心 , 开 展 生 物 安 全 专 业 课 程 体 系 改 革 的 —年 将 并 是 专业 建设 成 为 国 内 先进 、 有 一定 国 际 影 响 的专 业 。 且 主 要 目标 与思 路 。主 要 改革 思 路 明 确 专 业 地 位 , 化 课 程 设 置 ; 优 增 3 专 业 建设 基本 思路 强 生物 安 全 研 究 方法 类课 程 ; 简理 论课 程 , 化 应 用 技 能 课程 。 精 强 在 生物 安 全 专 业 创 办 之 前 , 多 次 组 织 了有 关 领 导 、 家 、 主 任 就 专 系 进 行 课 程 建 设 的 同 时 , 胆 尝 试 , 展 教 学 方 法 、 学 模 式 、 学 手 大 开 教 教 及 骨 干 教 师 , 省 内 外 等 院 校 及 相 关 部 门考 查 , 到 了解 生 物 安 全 相 关 段 及 考 核 方 法 的 改 革 与探 索。 专业 培 养 方案 、 学 工作 及 学 生 的 培 养 等 情 况。 回来 后 结 合 我 校 实 教 34 以 实 验 室 与 实 习基 地 建 设 为基 本 条 件 实 验 室 与 实 习 基 地 . 际情 况制 定 出我 校 生 物 安 全 专 业 建 设 计 划 。 是 专 业 建设 中培 养 学 生应 用 实 践能 力 的基 本 条件 。 们 首 先 根据 生 我 31以 制 定 科 学 合 理 的培 养 目标 为 前 提 一 方 面 ,本 专 业 培 养 . 物 安全 专业 特 点 , 立 实

浅谈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浅谈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浅谈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生物技术专业是生物学领域一个新兴的本科专业,在适应高等教育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形势下,经过专业调整,于1998年正式列入教育部专业目录。

该专业的设立旨在适应生物学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以服务于我国新兴生物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该专业从设置之初就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办学和招生规模迅速扩大。

截止2003年全国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办学点达到169个,在校生人数5万余人,分别占全国生物类专业办学点总数的30.1%和全国生物类专业在校生总数的33.2%。

与1997年该专业设置初期相比,生物技术专业在校生人数增加5.5倍,年招生数增加4.9倍,生物技术专业成为全国少数的理科热门专业之一。

随着办学规模的快速膨胀,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问题日益突显出来。

特别是新办该专业的学校办学积淀少,专业的学科定位和培养目标有待规范,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待强化。

据调查,目前不少学校开设的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在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环节等方面大同小异(多数学校课程差异不足10%),特别是缺少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差距较大。

我校于2004年开始招收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到2008年,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几经修订,我们着重进行了以下思考。

1 目标的定位21世纪,随着我国新兴生物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生物技术是一门分支众多涉及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化学工程等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在农业、医药、轻工业、食品、环保、海洋、和能源等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对人类的生活和思想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生物技术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生产商业产品,因此,与许多科学研究不同,生物技术是研究与生产一体化模式的典范,实际上,许多生物技术公司的领导人本身就是分子生物学家。

上述这些特点,决定了生物技术这一领域,技术仅仅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还涉及政治、法律、管理、道德、伦理、决策等一整套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

生物专业发展年度总结(3篇)

生物专业发展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生物科学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学科之一。

生物专业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2021年生物专业的发展进行总结,分析当前生物专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2021年生物专业发展现状1.招生规模稳步增长近年来,我国生物专业招生规模逐年上升,2021年招生人数达到历史新高。

这得益于国家对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视,以及生物产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

2.学科建设不断加强在高校层面,生物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许多高校成立了生物学院或生命科学学院,增设了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生态学等新兴专业,为培养高素质生物人才奠定了基础。

3.科研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我国生物科研水平取得显著成果。

在基因编辑、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领域,我国科学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此外,我国在生物技术产业领域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如生物制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等。

4.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2021年,我国生物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取得丰硕成果。

我国科学家积极参与国际科研项目,与国外学者共同开展合作研究,推动生物科学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生物专业面临的挑战1.人才需求与培养能力不平衡尽管生物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人才培养能力与人才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部分高校生物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实验条件有限,导致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2.学科交叉融合不足生物学科涉及多个领域,学科交叉融合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

然而,部分高校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存在不足,导致人才培养缺乏创新性。

3.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生物科研需要大量经费支持,而我国科研经费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科研经费不足制约了生物科研工作的开展,影响了我国生物学科的发展。

三、生物专业未来发展趋势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未来,生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更加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

高校应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实践机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技能大师工作室+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分析与探究

“技能大师工作室+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分析与探究

心理论研究科技风2021年5月D0I:10.19392/kk1671-7341.202114053“技能大师工作室+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分析与探究邓鹏练红海吕雨农周展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1摘要: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载体培养高技能人才,创建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以“干中学”“教学做”为学习方式、以企业真实的项目任务、生产问题为课程內容、以各类竞赛推动学习及创作,改变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与能力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相分离的局面,依托“1+X”证书理念将真实的工作岗位环境与传统理论教学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提升学生职业从业能力,养成良好职业操守和行为习惯。

关键词:技能大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1+X”证书理念一、绪论当前我国企业生产模式正发生重大改变,技术的更新不断加快,企业的生产方式不断变革、加工工艺等对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不断增加,不断加快的职业更迭速度和不断缩短的职业周期,都对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结构和企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趋向于综合性的高技能人才近期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已成为我国快速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南,为学校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3&#技能大师工作室是企业技术创新和升级的重要场所,是培养企业技术能手的主战场,承担新技术攻关,新工艺开发的重要任务。

文章将技能大师工作室搬至学校,同专业建设和发展结合起来,将技能大师工室的创新攻关过程同学校日常教学融入一起,提岀“技能大师工作室+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二、发挥“技能大师+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优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国企业转型升级和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到了非常关键的时期,在新的高度上,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高 技能的复合性人才的培养提岀了要求。

“新农科”背景下的生物科学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农科”背景下的生物科学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林榕姗等:“新农科”背景下的生物科学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1作为省属农林类高校,山东农业大学一贯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理念,多年来扎根农村,服务农业,造福农民。

形成了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的学科特点。

作为农林高校的生命科学学院,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建有多个校外教学科研基地,教学条件优越。

近年来,为适应现代生命科学发展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学院已经将原有的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3个专业以“生物科学类”统一进行大类招生,为专业交叉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在生物科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将农理、农工深度交叉融合创新发展,如何实现以农林为特色优势的多学科协调协同发展,如何培养多学科背景、高素质的复合型农林人才,如何构建“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农林院校生物科学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教育部生物科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要求和新农科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生物科学类专业学生应使其具有扎实的数、理、化等相关理科基础;厚实的生物学专业基础,熟练掌握生命科学研究的方法、实验技术和规范;有良好科学作风、科学素养和国际视野,具有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能够胜任生命学科及其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科技开发工作,具备跨学科研究和应用的能力。

根据现代农业的新发展新要求,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科研素养,培养高素质、国际化的创新型农林人才。

2 生物科学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1 “宽口径、厚基础、强化主干课程”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学生在本科一年级按 “宽口径、重基础”的目标进行统一培养,从二、三年级开始按 “强能力”的目标进行专业差异化培养,即到二年级时,学生将根据各专业需求、专业兴趣和学业成绩,分流进入各专业。

在课程设置方面,新型课程结构体系设置中,将以往的“通识课+专业课”的粗放组合模式细化为“平台+模块”的精细组合模式。

校企合作背景下医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校企合作背景下医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校企合作背景下医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析作者:夏觅真吴琳梅王怡丁锐来源:《科技风》2024年第17期摘要: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自然科学,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

实验类课程是连接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安徽医科大学以校企合作为背景对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

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实验课程比重,增加医学特色实验课程,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等,使实验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为医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医学生物技术;实验教学;实践基地据统计,全国开设生物技术专业的院校有400多所,但目前培养出的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很难符合企业的要求。

生物技术专业是培养高等生物技术人才,学生的就业渠道主要是生物技术相关企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学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实验技能的培养。

一些高校在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使得一些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存在实际操作能力不强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学校开始尝试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实验课程改革,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本文通过探讨校企合作与实验课程改革的措施,以及如何通过这种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应用型的生物技术人才。

1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在“四新”建设背景下,不断强化产教协同、校企合作,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

校企合作是将学校与企业的优势资源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实用的学习机会。

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等社会资源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企合作还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教师可以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双高计划”背景下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双高计划”背景下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职教天地现代农村科技2021年第3期野双高计划”背景下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李乐朱倩谊(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公用事业学院江苏常州213147)摘要: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逐渐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输出的主阵地,在"双高计划”的背景下探索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探索出了“TSQ”人才培养模式,从技术、技能、素质三个维度培养学生,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双高计划”[1〜4]中指岀:“要集中力量建设高水平院校及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实践证明,培养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驱动力。

高职院校以培养面向行业企业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极其重视毕业生适应就业岗位的职业素质培养。

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说,技术技能型人才就是既要懂理论,又要有技术。

这对于应用型院校提岀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知识素质,而且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能力素质肌1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1.1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质量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嘔随着世界技能大赛的发展,逐渐凸显岀对高质量、强技能人才的需求。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只有把庞大的人力资源转换为人才资源,才能真正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通过反向定制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企业的需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从而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7,8。

1.2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职业院校己经成为一线高素质人才输岀的主要阵地,但培养岀的学生是否满足企业的需求,是职业院校需要重视的问题。

当前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等多种教学模式,仅停留在课题层面,缺乏深度的融合,对学生的培养往往仅停留在理论知识或者基础技能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且知识更新不及时,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企业,不能直接上岗就业,需要企业进行二次培养,增加了企业人才培养成本。

地方高校国家级生物医学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地方高校国家级生物医学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 与企业 联系不够紧密或根本没有联 系 ,学生难以到企业

通信作者 :王能河
Me d i c al I n n o v a t i o n o f Ch i n a Vo 1 . 1 1 。 No . 9 Ma r , 2 0 1 4
9 5—
医学综合 Y i x u e z o n g h e 《 中 国 医 学 创 新》 第1 1 卷第9 期( 总 第2 9 1 期) 2 0 1 4 3 月
1 . 2 本科 人才培养 方案 、模式 问题的 回顾 从 2 6 份 文献 报 道 中,有桂林 电子科 技大学 、徐 州医学 院 、南京 医科大学 、 南 昌航空大学 、井 冈山大学等 5 所高校认为本校 生物医学工
基金项 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 目 ( 1 0 Y J A 8 8 0 1 3 6 )
服务 、管理 和教育 等丁作 或攻读研究 生 ,具有 较强的知识更
专 门人才 ” 。从教育 部确定 的专业 目标 内涵看 ,在专业 基础
此外 ,生物 医学工程专业 ( 医学物理方 向 )是具有核 医特 色 新能力 和创新 能力 的生物医学与工程科学结合的复合型高级 与技术教学条件 与环境 ,而其培 养方 案中并 没有充分体现出 核工程与技术学科 的培养优势 。 1 . 3 本科人 才培养 模式 的问题 分析 从5 所 高校 报道人 才 培养模式存在 看 ,是个 有代 表性 的问题 ,可以说问题是全国 高校 生物 医学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缩影 ;在不同类 型、 性质 、不 同办学历史条件下 ,它们都有着不同办学观念 、 专业定位 ,发展规划与发展策略。最为普遍 的是医科 院校专 工程专业 出现偏 向工科现象 ;理工科 院校偏工而缺少 医学知 识 ,河北工业大学被认为是典型代表 。许多学科彼此偏 向问

高校“生物技术”双学位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高校“生物技术”双学位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浅谈高校“生物技术”双学位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摘要】对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双学位课程教学体系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将“模块”建设运用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从知识结构的总体上进行优化。

根据新的培养目标,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或脱节,处理好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

设立基础实验技术系列、专业实验技术系列和模块实验技术系列。

加大了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从而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实践教学的改革中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逐渐形成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课程新体系。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双学位课程体系改革【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河南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项目(课题编号:za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59-01生物科学发展迅速,其中生物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独立产业已深入到我国经济发展的众多领域。

然而我国生物技术课程设置繁琐且偏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加上缺少先进实验仪器设备,限制了学生的全方面发展,特别是双学位学生的学习,致使多数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较差,基础理论知识学而不精。

面对生物技术的广阔应用与发展前景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高等院校怎样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生物技术双学位人才,提高高校学生进入社会后的竞争力是我国高校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同时也是高等学校肩负的历史使命。

因此,对于普通高等院校来说,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根据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本着“整体优化,融会贯通”的课程设置原则,对生物技术双学位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具有极其重要意义[1,2]。

一、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考改革1.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通过“模块”方式将相互关联的课程有机地组合起来,构建既能培养学生复合性知识结构,形成在纵向和横向皆有内在联系的教学内容。

剔除横向“通识教育课”模块,加强“学科教育课”模块,拓宽“专业教育课”模块,培育“拓展教育”模块,以提高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接受新知识的基础、加大专业口径,积极反映专业特点和社会适应性。

生物工程专业创新性实验设计与探索

生物工程专业创新性实验设计与探索

第14期 收稿日期:2020-05-18基金项目:湖南省教学改革项目(湘教通[2019]291号);湖南科技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发酵工程微课课程)作者简介:汪美凤(1994—),女,湖南邵阳人,助理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生物化工;通信作者:覃佐东(1983—),土家族,湖南常德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生物化工。

生物工程专业创新性实验设计与探索汪美凤 ,罗小芳,刘晓霞,王宗成,覃佐东(湖南科技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湖南永州 425199)摘要:培养适应社会科技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技术思维和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基于湖南科技学院生物工程专业,以提高工科人才培养质量为教学目标,设计建立了新工科背景下的生物工程综合创新性实验课程,并探讨总结了该专业创新实验课程的原则、选题及效果评价,为该校或其他高校教育改革新形势下实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生物工程;创新性实验;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21X(2020)14-0187-02DesignandExplorationofInnovativeExperimentforBioengineeringSpecialtyWangMeifeng ,LuoXiaofang,LiuXiaoxia,WangZongcheng,QinZuodong(DepartmentofChemicalandBiologicalEngineering,Hu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Engineering,Yongzhou 425199,China)Abstract:Itisoneoftheimportanttasksforuniversitiestotrainmoderntalentswithinnovativetechnologicalthinkingandcapabilitiesthatmeettheneedsofsocialtechnologydevelopment.BasedonthebioengineeringspecialtyofHu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Engineering,withtheaimofimprovingthequalityofengineeringtalentstraining,acomprehensiveandinnovativeexperimentalcourseofbioengineeringunderthebackgroundofnewengineeringwasdesignedandestablished.Theprinciples,topics,andeffectsevaluationofthecoursewerediscussed,anditcanprovidereferencefortheformulationoftalenttrainingprogramsunderthenewsituationofeducationreform.Keywords:newengineering,bioengineering,innovativeexperiment,talentstraining 生物工程专业自2004年招收本科生以来,是湖南科技学院发展较快、师资力量较强的一支学科队伍,先后被确定为国家教育部第1类特色专业、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十二五”、“十三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10余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项目),其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模式,成为湖南省特色重点学科之一。

生物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生物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生物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者:谭树华,孙远东,周建良,等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第8期谭树华,孙远东,周建良,刘雨芳,袁志栋,李玉峰(湖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摘要:生物技术是21世纪全球重点研究开发的高技术领域,而目前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创新研发能力与企业需求存在不相适应的现象,其中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

在对创新型人才评价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共性和多样性角度界定创新型人才评价的内涵,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建立覆盖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机制,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建立评价体系,拟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生物技术人才提供指导。

关键词:生物技术;创新型人才;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4)08-0130-02生物技术是21世纪世界各国公认的重点研究开发的高技术领域,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而且对环保、能源技术等都有很大的渗透作用。

专家预计到21世纪生物技术产业将成为发展最迅速的高技术产业。

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在不断追加对生物技术的投入,大力开发生物技术产业。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甚至职业院校都开办了生物技术相关专业。

但目前该专业人才在招生、就业等方面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其原因与所学知识结构存在缺陷特别是创新能力不足、可持续学习能力、创造性和开拓性应用能力有限有关[1]。

这种情况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创新型人才评价尚无统一具体的标准,加之高校层次不同,面向社会主体不同,弹性很大,评价体系表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评价标准的缺失制约了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合理化发展。

因此,如何改进和建立评价标准,构建新型科学的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1创新型人才评价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对创新型人才的定义尚未统一,现有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对创新型人才加以解释:从创新型人才本身的综合素质加以定义,从创新型人才的价值加以定义,综合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和价值加以定义[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