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版精神病学课件双相障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相Ⅱ型障碍:是由一种或多种轻躁狂发作和至少一种抑郁发作所定义的发作性情绪障 碍。轻躁狂发作是持久的情绪状态(至少4天),症状一般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且仅体现于 个体行为的改变,并不严重到导致功能明显受损。抑郁发作的特征是持续至少2周的抑郁的 情绪,兴趣减少,伴有其他症状。没有狂躁发作或混合发作的既往史。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七
治疗与预防
精神病学(第8版)
治疗与预防
(一)双相障碍的治疗
原则: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长期治疗、心境稳定剂为基础、联合用药、定期检测血药浓度。 1. 双相躁狂发作 (1)药物治疗:锂盐;抗癫痫药物;抗精神病性药物;苯二氮䓬类药物 (2)电抽搐或改良电抽搐 2. 双相抑郁发作 (1)心境稳定剂 (2)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3)双相抑郁:治疗中抗抑郁药物的使用问题
首次发病起病年龄较早,平均发病年龄一般不到30岁,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大多起 病于50岁以前。发作频率、复发与缓解的形式均有很大变异。中年之后,抑郁变得更为常 见,持续时间也更长。
虽然双相障碍有自限性,但如果不加治疗或治疗不当,复发率是相当高的。
六
诊断与鉴别诊断
精神病学(第8版)
(一)诊断要点
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预防复发(全病程治疗)
双相障碍 • 流行病学 概要 • 病因与发病机制
01
02 诊断及鉴别诊断
03 疾病治疗 • 疾病治疗 与预防 • 疾病预防
(三)混合发作 (四)其他症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
临床分型
精神病学(第8版)
(一)双相障碍
临床分型
双相I型(BP-I):只有一次或多次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又有重性抑郁发作,这是 临床上最常见的情感障碍。 双相II型(BP-II):指有明显的抑郁发作,同时有一次或多次轻躁狂发作,但无躁 狂发作。
(二)环性心境障碍
五
双相障碍的流行病学
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所报道的患病率有所不同
➢ 西方发达国家:90年代双相障碍终生患病率5.5%~7.8% ➢ 我国12个地区:1982年,患病率仅为0.042% ➢ 中国台湾(1982—1987)患病率为0.7%~1.6% ➢ 香港特别行政区(1993)患病率男性为1.5%、女性为1.6%
2. 病程特征 多为发作性。
3. 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 多无阳性发现。
精神病学(第8版)
(二)诊断分型
诊断与鉴别诊断
1. 双相障碍 双相型I型障碍:仅有一次或多次躁狂或混合发作、又有重性抑郁发作的发作性情绪障
碍。躁狂发作是持续至少1周的极端情绪状态,以及不同情绪状态(即情绪不稳定)之间的 快速变化。混合发作的特点是在绝大多数日子里(至少2周),出现显著的躁狂和抑郁症状 之间的混合或非常快速的交替。
2. 双生子与寄养子研究 关于本病的遗传方式,有单基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连锁显性遗传、多基因
遗传和异质性遗传等假说,但均未获得证实。目前多倾向于多基因遗传模式。 3. 分子遗传学研究 4.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精神病学(第8版)
(二)神经生化因素
病因和发病机制
1. 5-羟色胺(5-HT)假说 2. 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假说 3. 多巴胺(dopamine,DA)假说 4. 其他
1. 症状特征 躁狂发作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高涨为主要表现,伴有思维奔逸、活动增多、 夸大观念及夸大妄想、睡眠需求减少、性欲亢进、食欲增加等。抑郁发作以显著而持久的 情感低落为主要表现,伴有兴趣缺乏、快感缺失、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少、精神运动性 迟滞或激越、自责自罪、自杀观念和行为、早醒、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性欲减退、抑郁 心境晨重晚轻的节律改变等。
(三)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
(四)脑电生理变化
(五)神经影像改变
三
临床表现
精神病学(第8版)
临床表现
(一)抑郁发作
1. 精神运动性改变 (1)焦虑 (2)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2. 生物学症状 (1)睡眠障碍 (2)食欲下降 (3)精力缺失 (4)其他躯体不适
(二)躁狂发作
1. 情绪高涨 2. 思维奔逸 3. 活动增多、意志行为增强 4. 夸大观念及夸大妄想 5. 睡眠需求减少 6. 其他症状
第九章
双相及相关障碍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临床分型
五、病程与预后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七、治疗与预后
重点难点
掌握 双相障碍的概念、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熟悉 双相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
了解 双相障碍的流行病学、病程特征及预后。
一
流行病学
精神病学(第8版)
精神病学(第8版)
(二)诊断标准
诊断与鉴别诊断
2. 环性心境 环性心境障碍是指反复出现轻度心境高涨或低落,但不符合躁狂或抑郁发作症状标准。
心境不稳定至少2年,其间有轻度躁狂或轻度抑郁的周期,可伴有或不伴有心境正常间歇期, 社会功能受损较轻。
精神病学(第8版)
(三)鉴别诊断
1. 继发性心境障碍 2. 精神分裂症 3. 其他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有关全球疾病总负担的统计显示,1990年 双相情感障碍排第18位,而在我国,双相障碍排在第12位。
二
病因和发病机制
精神病学(第8版)
(一)遗传与环境因素
病因和发病机制
1. 家系研究 双相障碍患者的生物学亲属的患病风险明显增加。
病程和预后
精神病学(第8版)
病程和预后
双相障碍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一般呈发作性病程,好发于春末夏初。多数患者 具有躁狂和抑郁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只有10%~20%的患者仅出现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和混合发作的自然病程是数周到数月,平均3个月左右。有的发作只持续数 天,个别可达10年以上。部分患者的病程可呈自限性,轻度发作即便不加治疗也可能在一 段时间后自发缓解。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七
治疗与预防
精神病学(第8版)
治疗与预防
(一)双相障碍的治疗
原则: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长期治疗、心境稳定剂为基础、联合用药、定期检测血药浓度。 1. 双相躁狂发作 (1)药物治疗:锂盐;抗癫痫药物;抗精神病性药物;苯二氮䓬类药物 (2)电抽搐或改良电抽搐 2. 双相抑郁发作 (1)心境稳定剂 (2)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3)双相抑郁:治疗中抗抑郁药物的使用问题
首次发病起病年龄较早,平均发病年龄一般不到30岁,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大多起 病于50岁以前。发作频率、复发与缓解的形式均有很大变异。中年之后,抑郁变得更为常 见,持续时间也更长。
虽然双相障碍有自限性,但如果不加治疗或治疗不当,复发率是相当高的。
六
诊断与鉴别诊断
精神病学(第8版)
(一)诊断要点
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预防复发(全病程治疗)
双相障碍 • 流行病学 概要 • 病因与发病机制
01
02 诊断及鉴别诊断
03 疾病治疗 • 疾病治疗 与预防 • 疾病预防
(三)混合发作 (四)其他症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
临床分型
精神病学(第8版)
(一)双相障碍
临床分型
双相I型(BP-I):只有一次或多次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又有重性抑郁发作,这是 临床上最常见的情感障碍。 双相II型(BP-II):指有明显的抑郁发作,同时有一次或多次轻躁狂发作,但无躁 狂发作。
(二)环性心境障碍
五
双相障碍的流行病学
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所报道的患病率有所不同
➢ 西方发达国家:90年代双相障碍终生患病率5.5%~7.8% ➢ 我国12个地区:1982年,患病率仅为0.042% ➢ 中国台湾(1982—1987)患病率为0.7%~1.6% ➢ 香港特别行政区(1993)患病率男性为1.5%、女性为1.6%
2. 病程特征 多为发作性。
3. 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 多无阳性发现。
精神病学(第8版)
(二)诊断分型
诊断与鉴别诊断
1. 双相障碍 双相型I型障碍:仅有一次或多次躁狂或混合发作、又有重性抑郁发作的发作性情绪障
碍。躁狂发作是持续至少1周的极端情绪状态,以及不同情绪状态(即情绪不稳定)之间的 快速变化。混合发作的特点是在绝大多数日子里(至少2周),出现显著的躁狂和抑郁症状 之间的混合或非常快速的交替。
2. 双生子与寄养子研究 关于本病的遗传方式,有单基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连锁显性遗传、多基因
遗传和异质性遗传等假说,但均未获得证实。目前多倾向于多基因遗传模式。 3. 分子遗传学研究 4.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精神病学(第8版)
(二)神经生化因素
病因和发病机制
1. 5-羟色胺(5-HT)假说 2. 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假说 3. 多巴胺(dopamine,DA)假说 4. 其他
1. 症状特征 躁狂发作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高涨为主要表现,伴有思维奔逸、活动增多、 夸大观念及夸大妄想、睡眠需求减少、性欲亢进、食欲增加等。抑郁发作以显著而持久的 情感低落为主要表现,伴有兴趣缺乏、快感缺失、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少、精神运动性 迟滞或激越、自责自罪、自杀观念和行为、早醒、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性欲减退、抑郁 心境晨重晚轻的节律改变等。
(三)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
(四)脑电生理变化
(五)神经影像改变
三
临床表现
精神病学(第8版)
临床表现
(一)抑郁发作
1. 精神运动性改变 (1)焦虑 (2)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2. 生物学症状 (1)睡眠障碍 (2)食欲下降 (3)精力缺失 (4)其他躯体不适
(二)躁狂发作
1. 情绪高涨 2. 思维奔逸 3. 活动增多、意志行为增强 4. 夸大观念及夸大妄想 5. 睡眠需求减少 6. 其他症状
第九章
双相及相关障碍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临床分型
五、病程与预后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七、治疗与预后
重点难点
掌握 双相障碍的概念、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熟悉 双相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
了解 双相障碍的流行病学、病程特征及预后。
一
流行病学
精神病学(第8版)
精神病学(第8版)
(二)诊断标准
诊断与鉴别诊断
2. 环性心境 环性心境障碍是指反复出现轻度心境高涨或低落,但不符合躁狂或抑郁发作症状标准。
心境不稳定至少2年,其间有轻度躁狂或轻度抑郁的周期,可伴有或不伴有心境正常间歇期, 社会功能受损较轻。
精神病学(第8版)
(三)鉴别诊断
1. 继发性心境障碍 2. 精神分裂症 3. 其他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有关全球疾病总负担的统计显示,1990年 双相情感障碍排第18位,而在我国,双相障碍排在第12位。
二
病因和发病机制
精神病学(第8版)
(一)遗传与环境因素
病因和发病机制
1. 家系研究 双相障碍患者的生物学亲属的患病风险明显增加。
病程和预后
精神病学(第8版)
病程和预后
双相障碍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一般呈发作性病程,好发于春末夏初。多数患者 具有躁狂和抑郁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只有10%~20%的患者仅出现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和混合发作的自然病程是数周到数月,平均3个月左右。有的发作只持续数 天,个别可达10年以上。部分患者的病程可呈自限性,轻度发作即便不加治疗也可能在一 段时间后自发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