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cGIS的建德市区域经济差异实证分析(ltz)

合集下载

基于GIS的县域尺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以福建省建瓯市为例

基于GIS的县域尺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以福建省建瓯市为例

基于GIS 的县域尺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以福建省建瓯市为例赵莉莉范勋承*(邵阳学院城乡建设学院,湖南邵阳422000)20世纪90年代,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sphere Progra-mme (IGBP )和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s Programme(IHDP )提出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LUCC )已成为目前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门课题之一[1]。

土地利用变化是LUCC 研究的三大核心课题之一[2],它深刻影响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状况,因此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要研究领域[3-4]。

近年来,国内学者就土地利用变化方面开展了诸多研究,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生态敏感区或经济发达区域,如马帅等[5]利用3S 技术对江淮生态经济区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沈振涛等[6]以大汶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利用土地利用相关模型对1985~2017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其203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预测;常小燕等[7]以微山县的11个乡镇作为研究区,对2000~2017年矿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刘雨等[8]以山东省为研究区,探究了土地开发和效益的耦合协同关系;甄江红等[9]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呼和浩特市的城市用地扩展及驱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以上研究大多将研究区域选定在大、中尺度上,对于以县为研究对象的小尺度研究较少[10-11]。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县域为代表的小尺度区域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对县域的土地利用情况展开深入分析,对于地方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瓯市简称“芝城”,是福建省北部的农业大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生态城市。

研究期间,建瓯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95年的24.70×108元增至2015年的198.67×108元,20年间翻了8倍多;建瓯市历来人口基数大,是南平市(闽北)所辖的10个地区中人口最多的城市,2015年常住人口45.1×104人,城镇化水平48.1%。

地区经济结构差异、调整与协调发展——基于Panel-data的实证分析

地区经济结构差异、调整与协调发展——基于Panel-data的实证分析
sru t eplysan i p t tr l n bo s i hee on t c ur a m or an o ei o tg t c om y s s a n dl nd c r na ey u t i e y a oo di t l. K e o ds c nom i r w t ;e ono i t u t r ;dipart ;Pan lda a yw r :e o cg o h c m cs r c u e s iy e— t
i fue c hi Se ono i esr t i g i h a t n e r la s e n r gi s o he o er Is a eo he n l n e ofC na’ c m c r t uc ur n n t e e ser .c nt a nd we t r e on n t v al c l ft
r f m pr gr s an r i e o eor o es d ap d c nom i ow t f 0 ye r .I t e pr c s f r c gr h or 3 a s n h o e s o api e on d c om i o t c gr w h,e ono i c m c gr w t n dif r ntr gi s s o h i fe e e on hows sg fc ntdif r nc s i ni a fe e e .Thi ape i sp ranayz st e i aldiparte n e ono i l e he r g on s iis i c m c sr t e o h se ,c nt al t uc ur ft eea t rn e r and we t r h naf om hea pe tofi du t i t uc ur , c s e n C i r t s c n s ral r t e e onom i t uc ur s cs r t eand

基于ArcGIS的建德市区域经济差异实证分析(ltz)

基于ArcGIS的建德市区域经济差异实证分析(ltz)

基于ArcGIS的建德市区域经济差异实证分析XXXXXXX摘要:本文运用ArcGIS软件,分析了建德市各乡镇1999年、2003年、2008年的人均GDP 和三产结构,直观地表现了建德市交通因素以及区域经济差异状况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笔者探讨了建德市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主要特征,在平衡各地区经济发展,合理规划交通布局,调整乡镇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建德市区域经济交通因素 ArcGIS1建德市概况1.1建德市自然地理概况建德市位于浙江省西部,钱塘江上游,隶属杭州地区。

市境内山脉大致呈东北向西南走向。

整个地势为西北和东南两边高、中间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水系由周边向中间汇集,主要河流由西南流向东北,与山脉走向基本一致。

2008年底,全市总面积2321平方千米,总人口51.2万人。

图1a 杭州市区位示意图图2a 建德市区位示意图1.2建德市行政区划概况根据县志记载,建德置县最早可追溯到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县城在今梅城。

几经沿革,1960年8月,县城由梅城镇移白沙镇(今新安江街道)。

1963年,建德县划属杭州市。

1992年,建德撤县置市。

图1c 建德市交通水系及行政区划示意图1985年12月,建德县辖:白沙镇、新安江区(辖2镇2乡)、梅城区(辖2镇10乡)、乾潭区(辖5乡)、三都区(辖4乡)、寿昌区(辖8乡)、大同区(辖5乡)。

2000年,建德市辖15个镇、12个乡:新安江镇、莲花镇、乾潭镇、安仁镇、梅城镇、 杨村桥镇、下涯镇、大洋镇、三都镇、寿昌镇、航头镇、檀村镇、大同镇、李家镇、劳村镇;邓家乡、下包乡、钦堂乡、马目乡、洋尾乡、麻车乡、 三河乡、 姚村乡、凤凰乡、童家乡、石屏乡、上马乡。

2001年,建德市辖3个街道、12个镇、11个乡。

12005年3月,行政区划调整后,建德市下辖3个街道、12个镇、1个乡2:洋溪街道、更楼街道、新安江街道;梅城镇、下涯镇、杨村桥镇、乾潭镇、三都镇、寿昌镇、大同镇、航头镇、李家镇、大洋镇、莲花镇、大慈岩镇;钦堂乡。

基于GIS主成分聚类分析的山西省县域经济差异研究

基于GIS主成分聚类分析的山西省县域经济差异研究

基于GIS主成分聚类分析的山西省县域经济差异研究卢柳叶;张青峰;李光录【期刊名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年(卷),期】2012(33)6【摘要】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分析其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重大的意义.该文以山西省县域为研究对象,选取反映县域经济差异的15个指标,以2001~2007年份为研究时间截面,采用主成分聚类分析与GIS 相结合的方法,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107个县域单元可以分为五类:发达型、较发达型、中等型、落后型、较落后型;2001年至2007年山西省县域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经济差异在逐步缩小.在研究截面里,全省多年人均GDP也有较大的增长趋势,贫富差异缩小.%County economy disparity is a critical problem in coordinat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n economy of the 107 counties (cities) of Shanxi Province,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unty economy disparity using an approach combining GIS with principal component and cluster analysis.15 indicators were selected to reflect economy disparity.The result showed that; 1) 107 counties (cities) of Shanxi province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i.e.,advanced developed,less advanced developed,middle developed,backward developed ,and more backward developed counties;2) county-level economic situation in Shanxi province has developed significantly from 2001 to 2007.Especially,the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were narrowed gradually; 3) Per capita GDP in Shanxi alsoshowed a growing trend from 2001 to 2007 and the gap of county - level economy disparity shrank gradually.【总页数】6页(P45-50)【作者】卢柳叶;张青峰;李光录【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研究——以临汾市为例 [J], 薛轶仝;冯璇;严俊霞;李洪建2.西部地区有色产业质量评价及区域差异研究——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J], 李洁;杨莉3.基于主成分与聚类分析的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研究——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为例 [J], 路子雁;郑君焱;孙泰森4.基于主成分的河西地区县域经济差异研究 [J], 姜圣华;姜玮;宋勇祥;许新宇5.山西省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财务状况的区域差异实证研究——基于主成分的聚类分析 [J], 王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研究

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研究

中的数据。
表1 1990 -2004 江西省各区域人均GDP 总体差异指标
1990
标准差(元) 452. 53
扩大倍数
-
变异系数 0. 43
扩大倍数
-
1995 187. 72
1. 47 0. 67 1. 00
2004 4467. 59
1. 64 0. 74 1. 10
二、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实证分 析
(一)从 GDP 和人均 GDP 的角度研究江西省县 市经济空间格局
1990 、1995 、2000 、2005 四年 江 西 省统 计 年 鉴对 各县市 GDP 采用生产法按当年现价计算。以下文中所 指的 GDP 均为名义 GDP 。目前在学术界较多的是从分 配角度来考察,即通过分析各区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GDP )、人均国民收入等指标来评价区域经济的总体 差异程度。通常以人均 GDP 作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变 化的总体指标,采用各区域人均 GDP 的标准差(S )、 加权标准差(SW )、变异系 数(V )、和加 权 变 异系 数 (VW )等分别测算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总 体变化情况。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wit h all of above preconditi ons . Key words :regi 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 ;spatial struct ure ;pri nci pal component anal ysi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从表1 人 均 GDP 的 标 准 差 数 据 来 看,1990 年 到 2004 年江西省人均 GDP 的绝对差异呈现逐年递增的趋 势,但是相对差异在逐年递增的过程中有趋于稳定的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工作 ;E-mail:jhx u@g eo. ecnu. edu. cn.
第2期
鲁凤 , 等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45
较多地运用传统的数量统计模型 , 在空间关系和数值的相关分析上往往顾此失彼[ 1-6] . 几乎 所有空间数据都具有空间依赖或空间自相关特征 , 空间统计的核心就是认识与地理位置相 关的数据间的空间依赖 、空间关联和空间自相关 , 逐渐发展和完善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Explo ra to ry Spatial D ata A nalysi s , ESD A)技术 , 即是空间分析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 7-22] . 近年来 , 空间分析技术已经在广泛的领域内得到应用 , 但国内的应用研究还多局限在进行空 间自相关指标的度量以及空间聚类方面 , 尚未深入至考察区域经济联系层面[ 7-12] . 由于 ESDA 系列方法强调了区域经济增长问题之中地理区位的重要性 , 利用属性数据的空间特性 , 在分析空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数值的相关分析 , 突出空间相互作用 , 更为科学地揭示区域经 济联系[ 13 , 20 , 21] . 因此 , 对于中国经济差异这一问题 , 基于 G IS 采用 ESDA 一系列的空间统计 方法进行研究 , 可更形象 、更深刻地揭示出中国各省区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 , 并能进行 各种深层次的分析.
空间联系的局部指标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1)每个区域单元的 L ISA 是描述其周围显著
的相似值区域单元空间集聚程度的指标 ;(2)所有 LISA 总和与全局空间联系指标成正比.
∑ I i =(xi - x—) ωij (xj - x—).
m0
j
(6)
∑ 其中 , m0 = (xi - x—)2 / n , 对 j 求和仅限于区域单元 I 的所有邻居 . i 检验统计量可以对有意义的局部空间关联进行显著性检验. 当两个区域单元的某些相

基于ESDA-GIS的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基于ESDA-GIS的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基于ESDA-GIS的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张海峰;白永平;陈琼;王保宏;牛定炜【期刊名称】《干旱区地理》【年(卷),期】2009(32)3【摘要】以青海省43个县(市、区)及3个行政委员会和一个乡(格尔木市的飞地)为基本空间单元,以2006年青海省县域人均GDP等经济数据及人口数据为属性数据,在ArcView、ARCGIS等GIS软件和Geo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理论,对青海省县域经济之间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

表明:(1)青海省2006年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及几何中心均有较大偏移,GDP及人均GDP重心也有较大偏移;(2)总体上青海省2006年经济空间差异较大,Moran'sⅠ指数为0.5 138,空间自相关特性明显,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中分布;(3)目前,青海省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类型属离散型和聚集型,而扩散型及均衡型尚未出现。

青南广大地区属离散型,海西地区主要是由资源要素禀赋导致集聚型,海东地区特别是西宁市由于较好的自然条件、优越的空间区位、便利的交通及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而产生较强的集聚效应,海东其它广大地区Moran'sⅠ指数均较低(包括西宁市的两个市辖县),充分说明海东地区城市的扩散作用尚未显现,特别是省会城市西宁市对周围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也不明显。

【总页数】8页(P454-461)【关键词】空间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空间自相关;ESDA;青海【作者】张海峰;白永平;陈琼;王保宏;牛定炜【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相关文献】1.基于ESDA-GIS的南疆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 [J], 汪慧玲;奥布力·塔力普;王节2.四川省区域经济时空差异分析——基于ESDA-GIS方法的实证分析 [J], 向玲凛3.基于ESDA-GIS山东省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差异特征研究 [J], 刘广亮;吴宗杰;董会忠;万里洋4.宁夏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的ESDA-GIS研究 [J], 陈丽5.长江上游一级支流县域经济时空差异研究——基于乌江流域的ESDA-GIS分析[J], 张雅文;文传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因素差异实证分析

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因素差异实证分析

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因素差异实证分析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廖品文、卿光伟、俞高摘要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一直存在,也有很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本文根据相关标准将我国划分成东、中、西三部。

根据1995-2009年的统计年鉴数据,通过仔细考虑,重新整理,选取了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影响经济发展的指标。

首先通过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近年来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利用弹性方法分析政府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然后通过方差分析,从统计推断和检验的角度分析影响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因素差异。

最后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进行相关检验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各影响因素的大小和在各个地区的差异。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影响各个地区发展因素有所不同,且每一因素在不同地区的作用大小也不一样。

关键字:区域经济,弹性方法,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一引言(一)研究背景从古至今,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存在显著差异。

影响经济发展因素各有不同,如地理、历史、人力资源、国家政策等很多因素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经济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各地区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但同时我们要看到东、中、西部发展差异有扩大的趋势。

国家也充分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先后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快速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等多项战略举措,在积极推进统筹区域协调区域发展战略过程中,进一步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促进中西部地区重点区域快速健康发展。

这表明,区域经济差距己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形成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二)地区分布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的时间始于1986年,由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七五”计划正式公布。

由于内蒙古和广西两个自治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正好相当于上述西部10省(市、区)的平均状况,2000年国家制定的在西部大开发中享受优惠政策的范围又增加了内蒙古和广西。

基于ArcGIS的中部六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基于ArcGIS的中部六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基于ArcGIS的中部六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兰馨;兰磊;丁嘉树;郑上雄【摘要】以中部六省为研究区,选取区域经济实力和主题功能区划评价指标,基于ArcGIS对研究区经济实力和主体功能进行叠加分析,重建地理实体.采用SPSS 19.0中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并利用中部六省各年总产值对比结果图来证明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2年,湖北省的综合经济实力处于下滑态势;安徽省基本不变;湖南省在2007~2008年间有所下滑,随后上升至第2名,总体持平;河南省的综合经济实力自2006年以后一直处于第1名的位置,总体发展态势良好;江西省、山西省一直处于综合经济实力较弱的状态.【期刊名称】《地理空间信息》【年(卷),期】2016(014)001【总页数】3页(P63-64,68)【关键词】区域经济实力;主成分分析法;ArcGIS;中部六省【作者】兰馨;兰磊;丁嘉树;郑上雄【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江西赣州341000;江西理工大学,江西赣州341000;江西理工大学,江西赣州341000;江西理工大学,江西赣州3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08中部六省包括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和山西,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作业基地。

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中部六省区域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在区域经济研究领域,传统的研究方式忽略了空间因素的影响,且采用的工具所具备的功能有限,研究成果相对单一。

GIS技术的引入可以弥补传统研究方式的不足,能更直观地显示分析结果。

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来构建区域经济分析模型。

主成分分析(PCA)方法是霍尔林于1933年首先提出的,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其算法流程如图1所示。

针对中部六省综合经济实力来进行评价,综合经济实力的评价是多方面的,选用的指标也不尽相同。

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全面性、整合性、代表性和实际可操作原则。

基于GIS—ESDA的区域经济时空差异分析

基于GIS—ESDA的区域经济时空差异分析
域 经济 进 行 了研究 , 但 是 对于 陕西 省 的区域 经济 差异状 况还 缺乏 研究 。基 于此 , 本文 选择 陕西 省为研 究 区域 , 从 时 空一 体化 角度来 研究 陕 西省 的 区域 差异 问题 。其 研究 成果
可 以帮助 政府 决策部 门制定 区域协 调发 展 战略 提 供定 量依 据 。
E S D A( 探 索性 空间数 据分 析 ) 技 术是 一 系列 空 间分析方 法 和技 术 的集合 , 通 过 对 事物 或 现 象
空 间分布格 局 的描 述 与 可视 化 , 发 现 空 间集 聚 和 空 间异常 , 解释 研 究对 象 之 间 的空 间相互 作 用 机 制 。最近 已有学 者利用 E S D A技术 研究 区域经 济 差异 问题 。它是 基于数 据驱 动 的 ,注重 发 现 空 间
时 空 差 异 分 析
田 义 超
( 钦 州学 院 资源 与环境 学 院 ,广 西 钦州 5 3 5 0 0 0 )
[ 摘 要] 区域 经济差异一直 以来是 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 的热 点问题 。本 文从 时空一体化角度 出发 , 采
用E S D A的全局和局部 自相关分析方 法以及 n i c h指数 , 在A r c G I S 9 . 3和 G e o D A 空间软件 的支持下 , 利用陕西省 1 9 9 3 — 2 0 0 8年 县域 人均 G D P数据 , 对陕西省县域经济 总体和局部 空间差异进行 了实证分析 , 揭 示其 空间相 关性 和空间异质性。通过对陕西省 1 9 9 3 - 2 0 0 8年 人均 G D P的空 间 自相关 系数 的计 算, 可 以得 出: 陕 西省高水 平的
第2 8卷 第 5期
Vo 1 . 28 No . 5

基于GIS的中原经济区发展水平差异分析

基于GIS的中原经济区发展水平差异分析

基于GIS的中原经济区发展水平差异分析仝乐乐;葛小三;王春来;拓海燕;刘建辉【摘要】通过对中原经济区内29个省辖市经济水平的数据进行比较,运用模型计算出各城市的经济强度.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把各城市划分成4个等级,应用GIS 手段将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水平差异可视化,并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对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提出了建议.%This paper compared the data of 29 cities' economic level in Zhongyuan Economic Zone and calculated 29 cities' economic level by using the model. Based on 29 cities' economic level variance, the cities w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grades. Using the GIS technique, it analyzed the reason and made the variance visualize. The analysis will help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Zhongyuan Economic Zone.【期刊名称】《地理空间信息》【年(卷),期】2013(011)001【总页数】2页(P97-98)【关键词】GIS;中原经济区;差异分析【作者】仝乐乐;葛小三;王春来;拓海燕;刘建辉【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矿山空间信息技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河南焦作 454000;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河南理工大学矿山空间信息技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河南焦作 454000;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河南电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南郑州 45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081 中原经济区概况中原经济区以河南为主体,包括河南全省、安徽西北部、山东西南部、河北南部和山西东南部[1]。

基于GIS的区域经济统计分析模型研究及应用——以江西省为例

基于GIS的区域经济统计分析模型研究及应用——以江西省为例
1 6. o 2 c m

12・ 4
地 域 研 究 与 开 发
第3 0卷
1 2 1 摹 尼 系 数 。本 模 型利 用 基 尼 系数 来 分 析 各 个 区 .. 域 问人 均 收 入 分 配 的 差 异 状 况 。 其 计 算 方 法 为 : 先 , 首
0 引 言
GS 为一种交互式的、 I作 可视化 的决策支持工具 , 和
元的人 口经 济数据和统计单 元地 图数 据进行 图形 属性

体化管理 , 口经济数据主要存储各个统计单元历年 人
人 口数据和历年的 G P数据 , D 进而获得各统计单元历年
传统分析方法一样 , 在区域 统计分 析 中发挥着重要的作
l 区域经济统计分 析模 型建立
1 1 模 型建 立思 路 .
模型建立如图 1 所示 , 首先 , 利用 GS 区域统计单 I对
收 稿 日期 :2 1 0 0—1 —2 1 4;修 回 日期 :2 1 一O 0 1 5—0 3
自关I关 l数l 率 指 I数 相l相l 系 l l数1 I 1 自 I I 系 发 勰 1 展
图 1 模 型 建 立 逻 辑 示 意 图
Fi 1 Lo i c m atc di r m fm o le t ls g. g c s he i ag a o de s析模 型建 立 .
为 了揭示经济现象分布 的基本格局 , 常常需要计算 相关经济数据分布的集 中化与均衡度指数 , 本模 型采用 人均 G P数据 , D 利用 多种方法从多角度对其进行计算 , 具体如下 。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 金项 目( 16 0 1 ; 4 0 14 ) 江西省 教育厅 科技研究项 目( J14 2 G J17 )

江西省区域经济垂直差异研究

江西省区域经济垂直差异研究

江西省区域经济垂直差异研究钟业喜;余双燕【摘要】为了分析江西省区域经济的垂直差异,根据高程将江西省分成高丘、低丘、平原和湖区4个不同类型,不同高程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形成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在分析全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基础上,用锡尔系数对江西省区域经济垂直差异进行空间分解,揭示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基本规律.【期刊名称】《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年(卷),期】2010(000)002【总页数】2页(P1-2)【关键词】区域经济;垂直差异;江西省【作者】钟业喜;余双燕【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江西作为欠发达地区,对其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较少,且集中在南北差异或以地级市为基本研究单元[1~4],以县域为单位进行垂直差异研究的成果不多见。

江西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省份,省级行政区与鄱阳湖流域边界高度吻合。

省境东南西三面群山环绕,内侧丘陵广布,整个地势周高中低,由南向北、由外向内、向鄱阳湖逐次倾斜,依次分布着山地、丘陵、平原和鄱阳湖盆,垂直差异显著。

因此,以县域为研究尺度,对江西区域经济垂直差异进行深入研究,对揭示不同高程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特征和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考虑到江西行政区划的调整,调整前的宁冈县数据合并到井冈山市,调整后的上栗县和芦溪县数据合并到萍乡市区,调整后江西的研究单元为89个县(市)。

依地貌类型的划分[5],高程小于50m且滨临鄱阳湖的县划为湖区;县域位于100m以下面积>50%为平原县;县域100~300m高程面积>50%为低山丘陵县(简称低丘);县域300m高程以上面积>50%为高山丘陵县(简称高丘,500m以上髙程面积过半的县仅有2个,故不单列)。

高丘县包括浮梁县,莲花县,武宁县,修水县,瑞昌市,大余县,上犹县,崇义县,安远县,龙南县,定南县,全南县,宁都县,兴国县,会昌县,寻乌县,石城县,瑞金市,遂川县,井冈山市,靖安县,铜鼓县,宜黄县,资溪县,广昌县,玉山县,铅山县,婺源县,德兴县共29个县(市);低丘县包括萍乡市区,宜春市区,上饶市区,分宜县,赣州市区,南康市,吉安市区,吉安县,吉水县,峡江县,泰和县,万安县,宜丰县,南城县,崇仁县,永丰县,上饶县,广丰县,赣县,信丰县,于都县,安福县,永新县,奉新县,万载县,黎川县,南丰县,乐安县,横峰县,共29个县(市);平原县包括南昌市区,安义县,新余市区,鹰潭市区,抚州市区,余江县,九江县,彭泽县,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新干县,贵溪市,弋阳县,乐平市,金溪县,东乡县,上高县,景德镇市区,万年县共20个县(市);湖区县包括:九江市区,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永修县,星子县,德安县,都昌县,湖口县,余干县,鄱阳县共11个县(市)。

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GIS分析

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GIS分析

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GIS分析作者:朱为斌郝晓斌来源:《绿色科技》2015年第01期摘要:对浙江省68个县级行政单元的经济发展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浙江省Moran指数为正,且多数县域分布在Moran散点图的第一、第三象限,说明浙江省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

同时浙江省县域经济LISA图显示浙北、浙南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区域联系,促进全省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经济发展差异;空间自相关;Moran指数;浙江省作者简介:朱为斌(1989—),男,山东临沂人,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1 引言经济发展是伴随着时代发展的永恒话题,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从时间维度对问题进行分析,不能很好的表现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随着空间计量地理学的发展,学界开始将计量学的空间统计模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分析,从而更加深入的揭示区域之间的相关性和集聚性[1]。

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民营经济发达,塑造了典型的“浙江经济”,有学者从市级层面对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过研究,以县为单位的相关研究较少,但基于县域经济空间差异进行研究更能揭示浙江省经济发展状况[2,3]。

本文选取浙江省68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浙江省内县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定量分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2 研究数据与方法2.1 数据来源考虑到浙江省县域经济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为了能更好的反应研究结果,本文在指标选取上,根据空间尺度的差异,主要选取县域年末总人口、地区生产总值(GDP)、人均GDP等指标,其中2007~2012年的数据来源于《浙江省统计年鉴》。

2.2 研究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莫兰(Moran,1950)提出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主要用于检验研究区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还是相互独立;安索林(Anselin,1995)提出的局部空间自相关主要用于检验局部地区是否存在聚集在一起的相似和相异的观察值[4,5]。

基于截面数据的地区收入差距的计量经济分析

基于截面数据的地区收入差距的计量经济分析

S. E. of regression 0. 104419 Akaike info criterion - 1. 534118
Sum squared resid 0. 283487 Schwarz criterion
- 1. 302830
Log likelihood
28. 77883 F- stat istic
过计算整理
三、地区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
1. 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
地区收入差距 的影 响因 素主 要可 以从 经 济发 展、教
育程度、地理位 置和 外商 投资 力度 四个 方面 加 以概 括分
析:
经济发 展。选取 工业化 程度( GYH ) 作为代 表性 的指 标, 工业化程度的指标公式是第二、三产业的产 值P地区生
T = ( 27. 495) ( 1. 524) ( 4. 498)
( 1. 476) ( 2. 479) R2 = 0. 84086, F = 34. 34459
1. 896348
S. E= 0. 104419
DW =
3. 模型及其参数的检验 首先 模 型 的 参 数 看, GYH ( 工 业 化 程 度 ) 的 P 值 为
2008 年第 3 期 总第 165 期
[ 工作研究]
黑龙江 对外经贸 HLJ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 Trade
No. 3, 2008 Serial No. 165
基于截面数据的地区收
入差距的计量经济分析
何永达
( 丽水学院 经济贸易与管理学院, 浙江 丽水 323000)
人均收入 工业化 人均教育
分地区
地理位置
FDI
( 元)

浙江经济增长驱动力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浙江11个地市面板数据的研究

浙江经济增长驱动力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浙江11个地市面板数据的研究

浙江经济增长驱动力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浙江11个地市面板数据的研究郭鹰【摘要】本文利用浙江省11个地市2000-200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出发,对浙江各市及浙东北和浙西南区域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在各个区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期刊名称】《财经论丛》【年(卷),期】2010(000)002【总页数】5页(P19-23)【关键词】经济增长;驱动力;区域差异;面板数据【作者】郭鹰【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一、引言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同时也体现在省区内部各市域之间。

地域狭小的浙江地区内部经济增长的差异问题,更易影响社会稳定和省内经济的良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快速增长,但在总体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省内各区域间、各地市间却存在很大的差异。

金融危机对浙江的经济影响已日益显现,但由于浙江各区域的经济结构特点不同,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浙江各地市的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必然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

经济增长由最终需求拉动,而最终需求由三部分组成,即出口需求、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这三部分最终需求通常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只要出口、投资、消费的其中“一驾马车”动力不足,那么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就难以保证。

二、相关文献回顾许多学者早已注意到浙江省的区域差异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

陈修颖(2009)研究了1990年以来浙江沿海区域差异及其成因,认为各县市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区域发展差异也迅速扩大,沿海内部的区域差异成为浙江省区域差异的主要内容,并运用锡尔系数分析1990年以来浙江沿海经济差异,结果表明浙江沿海总体经济差异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市内差异和市县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市内差异不断扩大[1]。

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

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

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作者:帅军陈哲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第05期[摘要]如何缩小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促进江西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发展,成为江西省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文章通过对江西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和相时差异的实证分析,试图揭示江西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动过程、特点度构成,为制定江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规划提供合理依据。

[关键词]区域经济;绝对差异;相对差异;江西省[作者简介]帅军,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学,广东珠海,519090;陈哲,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讲师,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广东珠海,519090[中图分类号]F7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07)05-0105-0002一、引言失衡的经济空间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种种不利影响日益显现,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成了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焦点之一。

作为我国中部的一个省,江西区位条件较好,位于长江经济带和华南经济圈的结合部,具有南联北接、东进西拓的区位优势。

然而江西省内的经济发展却不平衡,造成其总体水平一直停滞不前,这不仅直接影响到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对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的发展产生消极作用。

因此,如何缩小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促进江西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发展,成为江西省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二、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差异可以划分为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

绝对差异是用绝对表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它反映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差距,是一种等级水平的差异;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是用某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它反映的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

这两种指标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同等重要,二者所包含的意义不一样,不可能相互替代。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必须同时重视绝对与相对差异的研究。

目前大家所采用的测算区域经济差异的方法基本上来源于发展经济学中关于收入分配差异的测算方法,即以衡量差异为核心,对有关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基于ArcGIS平台的京津冀县域经济空间差异与收敛性研究

基于ArcGIS平台的京津冀县域经济空间差异与收敛性研究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2021 年 5 月第42卷第3期May.2021Vol.42 No.3基于ArcGIS 平台的京津冀县域经济空间差异与收敛性研究张亚明1,2,苏妍嫄1,2,严玲玉3(1.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2.燕山大学互联网+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河北秦皇岛066004;3.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100054)摘要:京津冀区域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时期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京津冀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破点。

在对区域经济收敛性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选取1994—2017 年京津冀180个县(区)数据,运用ArcGIS 和收敛模型围绕京津冀县域经济空间关联性问题展开研究。

研究发现:京津冀县域经济全局空间关联程度呈逐年增大趋势。

同时,检验结果表明京津冀经济发展存在属于空间误差模式 的绝对0收敛,区域经济增长因素在空间上存在溢出效应。

据此得出京津冀县域发展模式和县域发展模式的演变 规律,对京津冀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并提出着力实现县域联盟成片发展、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格局等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空间计量;县域经济;经济发展模式中图分类号:F0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 2021) 03-0103-07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为河北省经济 社会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率先在交通、生态和产业 三个重点领域取得了决定性突破,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 累计超1 200亿元,雄安新区的大规模开工建设早已展开,一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正在稳步推进。

然 而,现实中北京、天津与河北三地仍存在利益与行政博弈,长期以来形成的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加之地理位置上存在 明显差异以及经济发展的空间交互作用,给新时期 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新的压力和巨大挑战,更严重影响了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ArcGIS的建德市区域经济差异实证分析XXXXXXX摘要:本文运用ArcGIS软件,分析了建德市各乡镇1999年、2003年、2008年的人均GDP 和三产结构,直观地表现了建德市交通因素以及区域经济差异状况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笔者探讨了建德市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主要特征,在平衡各地区经济发展,合理规划交通布局,调整乡镇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建德市区域经济交通因素 ArcGIS1建德市概况1.1建德市自然地理概况建德市位于浙江省西部,钱塘江上游,隶属杭州地区。

市境内山脉大致呈东北向西南走向。

整个地势为西北和东南两边高、中间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水系由周边向中间汇集,主要河流由西南流向东北,与山脉走向基本一致。

2008年底,全市总面积2321平方千米,总人口51.2万人。

图1a 杭州市区位示意图图2a 建德市区位示意图1.2建德市行政区划概况根据县志记载,建德置县最早可追溯到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县城在今梅城。

几经沿革,1960年8月,县城由梅城镇移白沙镇(今新安江街道)。

1963年,建德县划属杭州市。

1992年,建德撤县置市。

图1c 建德市交通水系及行政区划示意图1985年12月,建德县辖:白沙镇、新安江区(辖2镇2乡)、梅城区(辖2镇10乡)、乾潭区(辖5乡)、三都区(辖4乡)、寿昌区(辖8乡)、大同区(辖5乡)。

2000年,建德市辖15个镇、12个乡:新安江镇、莲花镇、乾潭镇、安仁镇、梅城镇、 杨村桥镇、下涯镇、大洋镇、三都镇、寿昌镇、航头镇、檀村镇、大同镇、李家镇、劳村镇;邓家乡、下包乡、钦堂乡、马目乡、洋尾乡、麻车乡、 三河乡、 姚村乡、凤凰乡、童家乡、石屏乡、上马乡。

2001年,建德市辖3个街道、12个镇、11个乡。

12005年3月,行政区划调整后,建德市下辖3个街道、12个镇、1个乡2:洋溪街道、更楼街道、新安江街道;梅城镇、下涯镇、杨村桥镇、乾潭镇、三都镇、寿昌镇、大同镇、航头镇、李家镇、大洋镇、莲花镇、大慈岩镇;钦堂乡。

1.3 建德市交通概况建德市是省会城市杭州通往浙西的门户,也是杭州连接金华、衢州的重要节点城市。

市境内有320、330两条国道,是江浙至赣闽的主道。

2000年,320国道建德段完成扩建改线,从柏油路拓宽为一级公路3。

2006年,杭千高速公路4正式通车,杭州至建德行车时间缩短为一个小时。

1 浙政函[2001]204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德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1)撤销原新安江镇、邓家乡,以其行政区域设立新安江、更楼、洋溪3个街道办事处;(2)①撤销大同镇、劳村镇,设立新的大同镇。

②撤销乾潭镇、安仁镇,设立新的乾潭镇。

(3)原檀村镇更名为大慈岩镇。

此次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市辖3个街道办事处、12个镇、11个乡。

2 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发函[2005]18号)批复:(1)撤销上马乡建制,与大同镇合并。

(2)撤销石屏乡建制,与航头镇合并。

(3)撤销童家乡建制,与寿昌镇合并。

(4)撤销马目乡建制,与下涯镇合并。

(5)撤销三河乡、麻车乡建制,与大洋镇合并。

(6)撤销洋尾乡建制,与梅城镇合并。

(7)撤销下包乡、姚村乡建制,与乾潭镇合并。

(8)撤销凤凰乡建制,与三都镇合并。

3 一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包括摩托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0000~25000辆,为连接重要政治、经济中心,通往重点工矿区、港口、机场,专供汽车分道行驶并部分控制出入的公路。

4 杭千高速公路,省规划项目“杭新景高速公路”在杭州区段的项目名称,始于杭州袁浦,经富阳、桐庐,终于建德寿昌,全长128公里,开车1小时30分左右。

市境内有金千铁路,与浙赣线相连;航道105公里,可通200吨级的船只、1000吨级船队,上可达黄山市,下可出杭州湾入海。

1.4 建德三产经济发展概况建德农业经济,基本形成了六大支柱产业:茶叶;柑桔;禽蛋;草莓;板栗,莲子。

建德工业经济,基本形成了以家纺、精细化工、食品饮料、碳酸钙、五金工具等块状发展的区域特色支柱产业。

5建德旅游业起步较早然而发展不足,但近年来得利于交通环境的改善,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浙江省十大休闲旅游城市”、“全国十大世外桃源”等称号。

2 建德市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2.1 指标选取说明上节已述,主要的交通因素转折时点分别是2000年和2005年。

2000年,建德市一级公路修建工程结束,自此建德经济跃上一个新的层次。

2005年,杭千高速公路一期工程杭州至建德段完工,带来了建德经济的第二次飞跃。

考虑到交通因素变化影响的滞后性,本文选取了三个时点1999年,2003年和2008年,统计人均GDP 及三产结构作为经济指标,借助ArcGIS 软件6,分析建德市区域经济差异及其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情况。

2.2 1999年区域经济差异状况从图2a 中可以看出,1999年,建德市总体区域经济呈现出东北部形势大好,西南劲头不足的现象,区域间差异较明显。

在人均GDP 的统计中,遥遥领先的是乾潭镇共9,165元,其次莲花镇、杨村桥镇、钦堂乡等稍占优势,处于最后一位的是大慈岩镇年)。

6 ArcGIS 是由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公司(ESRI )开发的通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广泛应用于各种与空间相关的分析研究。

图2b 2003年建德市人均GDP 及三产结构图 仅2,193元,其中第一位是最后一位的4.18倍。

从三产结构来看,乾潭镇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但第一产业仍远高于第三产业,其他各个乡镇普遍显示出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的特点。

西南四镇以及东北部的杨村桥镇和下涯镇,第一产业比重均达50%以上。

工业产业比重在50%以上的仅乾潭镇、新安江镇、梅城镇。

所有乡镇的第三产业比重集中在20%左右。

72.3 2003年区域经济差异状况从图2b 可知,2003年建德市总体区域经济仍基本保持“东北优、西南劣”的态势,沿国道轴向化发展趋势明显,中部地区崛起势头较猛,但与东部个别乡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在人均GDP 的统计中,乾潭镇仍以26,025元居首,其次是差距较小的钦堂乡和梅城镇,末三名仍为大同镇、大慈岩镇和航头镇,最后一位航头镇的人均GDP 仅5,375元,使得差距更扩大为4.84:1。

从三产结构来看,各个乡镇的第二产业比重均大幅上涨,除大慈岩镇及航头镇以外,均占总GDP 的一半以上。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2001年从新安江镇中划分出的洋溪街道和更楼街道,工业产值比重为全市之最,高达82.4%。

2.4 2008年区域经济差异状况从图2c 可知,2008年建德市总体区域经济的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原本的“东北优,西南劣”区块差异化发展转变为“乾潭—新安江”两极式经济强区分布。

在人均GDP 的统计中,新安江镇和梅城镇齐头并进,其次是乾潭镇、钦堂乡,排名最后的三位仍未变动,依然是大同镇、航头镇及大慈岩镇,第一位与最后一位的比值为4.71,略有缩小。

7 GDP 总量、三产产值及人口数据均来源于建德市统计局《建德市统计年鉴》,人均GDP 及三产比重数值通过在此基础上的简单计算得出。

下同。

图2c 2008年建德市人均GDP及三产结构图从三产结构来看,大部分乡镇变动不大,仍以工业为主导产业,但个别乡镇产业结构发生了剧烈调整。

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最大的为杨村桥镇、下涯镇和三都镇。

工业产值比重最大的乡镇为乾潭镇、梅城镇和钦堂乡。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最大的是新安江镇,相比其他乡镇在20%以下徘徊,该镇已高达76.6%。

3建德市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分析建德市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可以说是充分证明了“要致富,先修路”这句俗语。

与两次交通条件改变相对应,全市的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两次转折:3.1第一次转折分析阶段:1999年——2003年交通因素:2000年的一级公路建造转折点前:1999年,横穿建德市的320国道是县城与省会城市杭州沟通的唯一道路,全市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导。

乾潭镇、钦堂乡地处交通咽喉,首先发展工业,总产值远高于其他乡镇。

而杨村桥镇、三都镇等,人均GDP同样傲人,却是由草莓、柑橘等农业产品支撑起来的,借助国道得以向外运输。

市内联通各个乡镇的狭窄的柏油路物流输送能力太差,无法促进闭塞县城的进一步发展。

转折点后:2003年,一级公路改建后三年,建德市的产业结构已由农业占主导地位向工业占主导地位转变。

乾潭镇与钦堂乡仍旧占据其地理优势,梅城镇借助其较深厚的资金潜力发展经济开发区提升工业产值,新安江镇借助其独有的行政中心优势分离出洋溪街道、更楼街道重点发展工业。

总体而言,一级公路通过的乡镇大多得到发展,西南地区和农业比重较大的乡镇在经济上明显表现出后劲不足。

3.2第二次转折分析阶段:2003年——2008年交通因素:2005年杭千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建德段通车转折点前:2003年,建德市的工业占经济主导地位,人均GDP仍以乾潭镇为首。

转折点后:2008年,杭千高速公路建德段通车三年后。

建德境内共有四个互通8:安仁、乾潭、杨村桥、洋溪。

安仁、乾潭出口,使得乾潭镇更大力发展其纺织业及五金业。

杨村桥出口与“杨-梅公路”9联通,进入梅城镇经济开发区更便捷通畅。

洋溪出口,除了促使洋溪街道的工业开发区尽得地利,工业产值居全市首位,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新安江街道的旅游业。

借助与淳安千岛湖的接壤、新安江自身的风景资源,以及近年来对旅游业的大量投资,新安江街道得以飞速发展。

4建德市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主要特征总结上述分析结果,建德市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主要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首先是东部—西部不平衡发展,整体上看,建德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普遍高于西部地区。

其次,是沿交通干道向外扩散的发展模式,以交通干道为轴线,经济规模较大和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基本上集中在公路沿线,形成了较明显的层次结构。

为缓和区域间这种高度的不平衡,某些区域亟待开发。

第二,交通因素对经济发展的显著影响。

从绝对区位的影响来看,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总体上要好于西部地区,这是由于东部地区较接近省会城市杭州,接收经济辐射较快。

再看相对区位的影响,经济水平较高的乾潭镇带动了周边乡镇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区域外溢显著存在。

第三,“双经济中心”式的空间结构。

新安江街道和乾潭镇分别作为建德市的经济中心,初步显示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基本上聚集在这两个经济中心周围。

但总体而言,这两个经济中心的辐射能力和范围有限,特别是尚不存在能够带动西南各乡镇发展的经济中心,使其经济水平停滞不前。

第四,较典型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

1999~2008年,建德市产业结构变动剧烈。

由乾潭镇开始,从个别乡镇迅速发展到所有乡镇,工业比重不断增加,直至第一次出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区域—新安江街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