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幼祺治疗小儿汗证的经验举隅

合集下载

董幼祺教授治疗小儿湿疹的经验

董幼祺教授治疗小儿湿疹的经验

近年来,小儿湿疹在儿童群体中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孩子和家庭带来了很大困扰。

而董幼祺教授作为小儿湿疹领域的专家,通过其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案,帮助了众多患儿摆脱了湿疹的困扰。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董幼祺教授治疗小儿湿疹的经验,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我们将从多个层面进行讨论。

我们需要了解小儿湿疹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小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皮肤红肿、瘙痒、起泡等。

董幼祺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小儿湿疹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免疫系统失调、环境因素等。

在治疗小儿湿疹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而不仅仅局限于局部外用药物的治疗。

在董幼祺教授的治疗方案中,他强调了营养调理的重要性。

他认为,婴幼儿期是免疫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合理的营养摄入对于改善免疫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董幼祺教授建议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给孩子提供均衡营养,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从根本上减少小儿湿疹的发作次数和程度。

董幼祺教授还注重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他指出,小儿湿疹的病情表现可能因人而异,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针对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这就需要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有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儿能够得到最有效的治疗。

董幼祺教授治疗小儿湿疹的经验是一个综合性、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通过合理调理营养、综合考虑病因及临床表现,能够有效帮助患儿缓解小儿湿疹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我们也应该从这些方面多加借鉴,为更多的小儿湿疹患儿带去健康和快乐。

小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通常在婴幼儿期就开始出现。

其症状包括皮肤红肿、瘙痒、干燥和出现水泡等。

这些症状不仅会让患儿感到不适,还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困扰。

治疗小儿湿疹是非常重要的。

董幼祺教授作为小儿湿疹领域的专家,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案,帮助了许多患儿摆脱了湿疹的困扰。

在治疗小儿湿疹时,董幼祺教授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小儿汗证中医临证要诀

小儿汗证中医临证要诀

小儿汗证中医临证要诀[歌括]汗证多虚少实[1]聆,动因不固牡玉屏[2];恶风营卫失调证,则用黄芪五物[3]宁;里实热蒸自汗者,白虎之余有调承[4]。

生脉[5]心烦气阴伤,泻黄湿热汗黄裳[6],多惊盗汗归脾治[7],心火热烦有六黄[8]。

五倍[9]调糊敷神阙,睡前外扑龙牡[10]良。

[注释][1]汗证多虚少实:指小儿汗证以虚证为多,实证较少。

[2]动因不固牡玉屏:动因不固,指汗出因活动后尤甚者为肺卫不固;牡、玉屏,分别指牡蛎散、玉屏风散。

[3]黄芪五物:指黄芪桂枝五物汤。

[4]白虎之余有调承:白虎、调承,分别指白虎汤、调胃承气汤。

[5]生脉:指生脉散。

[6]泻黄湿热汗黄裳:泻黄,指泻黄散;汗黄裳,指汗出染黄衣裳。

[7]多惊盗汗归脾治:多惊,指睡则汗出多惊;归脾,指归脾汤。

[8]六黄:指当归六黄汤。

[9]五倍:指五倍子。

[10]龙牡:指龙骨(煅)、牡蛎(煅)。

[串解]汗证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的病证。

寐则汗出、醒时汗止者称盗汗,不分寤寐而出汗者称自汗。

其主要病因为禀赋不足,调护失宜;病位在卫表肌腠,与肺、心、脾、胃相关;病机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汗液外泄失常。

以补虚泻实为基本治则。

小儿此病多虚少实。

自汗以气虚、阳虚为主,可有阳明里实之证。

肺卫不固证,以头颈、胸背汗出明显,动则汗出尤甚,易罹外感为特点,用玉屏风散合牡蛎散益气固表;营卫失调者,汗出遍身而抚之不温,畏寒恶风,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浮小麦、牡蛎(煅)调和营卫;蒸蒸自汗为阳明里实,用白虎汤清之,兼便秘则用调胃承气汤攻之。

盗汗以阴虚、血虚为主,可有心火炽盛伤阴之实证。

气阴亏虚证,见汗出遍身,心烦疲乏,伴手足心热等阴虚征象,宜生脉散加黄芪、瘪桃干益气养阴;心脾不足证,见睡中汗出易惊醒,用归脾汤加龙骨(煅)、牡蛎(煅)、浮小麦以养心敛阴;湿热迫蒸则汗出肤热,汗渍色黄,用泻黄散清热泻脾;心火炽盛伤阴者,以汗液自流、五心烦热为特征,宜当归六黄汤清火养阴。

董幼祺运用温胆汤治疗小儿疾病验案二则

董幼祺运用温胆汤治疗小儿疾病验案二则

•140 •浙江中医杂志2020年2月第55卷第2期董幼祺运用温胆汤治疗小儿疾病验案二则赵娇娜1董继业’董幼祺#(指导)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532 宁波市中医院浙江宁波315012关键词温胆汤医案董幼祺小儿疾病董幼祺主任中医师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 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

董师从事中医儿科 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已40多年,善于运用经方验方治 疗儿科各种疾病,强调辨是证用是方,随证应变.遣方用 药精准,临床疗效甚佳。

温胆汤为中医经典名方之一,出自南北朝时期姚 僧垣的《集验方》(已佚),后经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 方》转载:“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

”至南 宋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延续和发展了前人对 温胆汤的认识,病机上从“胆虚寒”扩展为“胆郁痰阻”,药物组成: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炙甘草一 两,白茯苓一两,姜五片,枣一个。

董师认为,温胆汤乃二 陈汤加枳实、竹茹而成,具有清降积热,化痰安神之效,主治病机为胆气郁结致肝气不疏,木郁乘土,脾胃失于 和降。

其主治核心在于“痰”,而痰又分有形之痰与无形 之痰。

小儿具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生理特点和“易 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易外感六淫,内伤乳 食,而化痰生湿。

若痰浊阻滞经络,与热搏结,燔灼肝经,扰动心神,易致高热惊厥、癫痫、夜惊、抽动等疾病发生;若痰浊壅塞中焦,则可见作卩恶、呕吐等脾胃病症状;若涉 肺,则致咳。

兹举案介绍如下。

1呕吐李某某,男,4岁。

2018年4月2日初诊。

患儿形体偏 瘦,平素嗜食油炸甜腻之物,近2周恶心时作,纳谷不香,胃脘不舒,舌红、苔腻,脉滑,二便尚调。

辨病辨证为积滞 化热,胃失和降。

予温胆汤加味:陈皮、生甘草各3g,枳实 5g,茯苓、蒲公英各10g,姜半夏、姜竹茹、柴胡、藿香、佛 手各6g。

水煎服,日1剂,上下午各服1次,每次服用 150ml。

连服7剂。

嘱服药期间饮食清淡,进易于消化之 品,不宜过饱32018年4月9日二诊,作呕次数明显减少,胃脘部症状消失,纳谷已馨,汗出较多,提示药证相符,再 以原法治之,去蒲公英、柴胡,加炒谷芽、炒麦芽、麻黄根# 通讯作者:董幼琪,E-mai1:youyouluzhu@163. com 各10g J剂。

常克治疗小儿汗证经验

常克治疗小儿汗证经验
胸大肌对应内收肌、肩前部对应髋前部,因此中府对应
冲门,肩髃对应气冲,上述穴位配伍可改善患者髋部功
[
1]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 员 会 中 医 药 学 名 词 (
2004)[M]

京:科学出版社,
2005:
105

[
2]柳登顺,张剑赤 实用 颈 腰 肢 痛 诊 疗 手 册 [M]
郑 州:河 南
科学技术出版社,
认为小儿汗证可以分为虚证、实证及虚实夹杂证. ① 虚
终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
功能失调,则卫气的生成、宣发受阻,导致腠理 不 固,汗
调,则易造成电解质紊乱、营养物质流失等不良后果,最
中医认为,汗乃 人 体 五 液 之 一,汗 为 心 之 液,由 阳
证.肺主气、主卫、主皮、主腠理,若小儿肺气虚弱,肺的
拮抗肌相对 应 理 论 在 临 近 的 髋 部 选 用 环 跳、秩 边、居
髎、风市穴,局部与临近配穴运用使损伤部位及其拮抗
受累区的经 气 运 行 正 常,起 到 疏 经 活 血、化 瘀 止 痛 之
功.点按血海附 近 肌 腱,一 方 面 可 以 放 松 肌 群 下 端 的
股骨内上髁附丽 区 以 松 解 筋 骨,另 一 方 面 可 以 有 效 降
明实热证、肝阳亢盛证、腑实不通证、血瘀证、气阴两虚证、肾虚证,临证时宜辨证论治,兼顾虚实,灵活处方.该文
介绍常克教授治疗小儿汗证的经验.
【关键词】 小儿汗证;
多汗症;辨证论治;常克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
19621/
cnk
i
11

3555/r
2022
2205

《自拟止汗汤治疗小儿汗证营卫不和型的临床观察》

《自拟止汗汤治疗小儿汗证营卫不和型的临床观察》

《自拟止汗汤治疗小儿汗证营卫不和型的临床观察》一、引言小儿汗证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表现为异常多汗,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汗证与营卫不和、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自拟止汗汤是中医治疗小儿汗证的一种重要疗法,旨在调和营卫,扶正祛邪。

本文旨在对自拟止汗汤治疗小儿汗证营卫不和型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二、方法本研究选取了近两年内在本院儿科接受自拟止汗汤治疗的100例小儿汗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儿均符合营卫不和型汗证的诊断标准。

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

治疗组采用自拟止汗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三、自拟止汗汤的组成及治疗方法自拟止汗汤以调和营卫、益气固表为原则,主要成分包括黄芪、白术、防风、浮小麦等中药材。

治疗方法为每日一剂,水煎服,连续治疗一个月。

四、观察指标本研究的观察指标包括患儿的出汗情况、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等。

治疗前后对患儿进行全面检查,记录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五、结果经过一个月的治疗,自拟止汗汤治疗组在改善出汗情况、中医证候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效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儿的出汗情况明显减少,中医证候评分明显降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六、讨论自拟止汗汤以调和营卫、益气固表为原则,针对小儿汗证营卫不和型的病因病机进行针对性治疗。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自拟止汗汤在治疗小儿汗证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脏腑功能、平衡阴阳等方面有关。

同时,自拟止汗汤的中药成分具有温而不燥、补而不滞的特点,适合小儿体质特点,安全有效。

七、结论自拟止汗汤治疗小儿汗证营卫不和型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通过调和营卫、益气固表等作用,有效改善患儿的出汗情况、中医证候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

与常规西药治疗相比,自拟止汗汤在治疗小儿汗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汗证治验举隅

汗证治验举隅
调 补气 血 以使 腠 理 固 密 。生 姜 助 桂 枝 温 阳 、 通经 、
而下 半身 怕冷 , 尤 以双脚 明显 , 恶风 、 周 身 酸痛 , 虽为 夏 日仍 需 穿毛袜 及 小 电热 毯 。患者 神疲 无力 , 声 音低微 ,
面色胱 白, 夜寐不安 , 形 体消瘦, 纳差 、 干呕, 喜卧 , 大
凉, 阳虚 筋脉 失养 、 经脉 不通则 周 身酸痛 , 阴血 不足 、 阴 阳失 交 , 则 夜寐 不安 , 气 虚则 神 疲 、 声微 、 喜卧 , 阴液 治 以温 阳补 气 、 调
和 营卫 、 内和 阴 阳 、 调 补 气血 , 方选 调 和营 卫 之桂 枝 汤 加减 。桂 枝汤 为 仲景《 伤 寒论 》 “ 群 方之 冠 ” 之美 誉 , 解 肌 发汗第 一方 , 其 既可 用于 风寒 表虚证 , 又 可用 于体虚 营卫 不 和证 。桂枝 辛温 助 阳化气 、 温通 血脉 , 白芍 酸甘 敛 阴 和营 、 化 阴养 血 , 二者合用调和 , 营卫、 平衡 阴 阳 、
则 阴液 自流 , 卫 阳不 足 , 温煦 失 司 则 恶风 怕 冷 、 四肢 发
某, 女, 8 2岁 , 朝 鲜族 , 吉 林 省延 吉 市 居 民 , 因 高血
压、 动 脉硬化 、 多 发性 腔 隙性脑 梗死 、 类 风湿性 关节 炎 、 便 秘等 疾病 于 2 0 1 2年 1月 2 9日入我 院治 疗 。入 院后
便干 , 舌红 少津 、 苔薄 白, 脉 细 缓 。徐 老 师 诊 察 患 者后 认为 : 患 者为 老 年 女 性 , 长期 卧床 , 久 卧气虚 , 耗 气 伤 阴, 气 虚则 气不 敛 汗 , 汗液 外 泄伤 阴 , 则 大便 秘结 , 舌红 少津 、 脉 细缓等 , 辨 证为气 血 亏虚 、 阴液 不足 , 治 则为 益 气滋 阴 、 补养 气 血 。处 方 : 黄芪 2 0 g , 五味子 1 5 g , 麦 冬

『感冒』中药方--董幼祺治疗流行性感冒经验方

『感冒』中药方--董幼祺治疗流行性感冒经验方

『感冒』中药方--董幼祺治疗流行性感冒经验方董幼祺,全国名老中医,著名的董氏儿科第六代传人,其临床上以推理论病、推理论治作为指导思想,并运用董氏儿科的独特经验治疗各种常见病和疑难杂症。

本期举验案介绍董老治疗流行性感冒经验,以飨读者。

1.湿温(湿热并重):王某某,女,15 岁。

发热2天。

前天起发热,体温39~(2 以上,伴咽痛,轻咳,流涕,恶心纳呆,稍有恶寒。

昨天在外院就诊,予阿洛西林、阿昔洛韦静脉滴注及退热剂等,发热不退。

今晨起呕吐3次,无明显腹泻,同上输液1次,发热反剧,呕恶不食,体温 39.8~C,服退热剂汗出而热不退,求助中医。

诊见:但热不寒,腹满呕恶,倦怠懒言,咳嗽痰黄,咽痛涕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为湿温(湿热并重)。

治拟泄热透邪,化湿和胃。

处方:藿香、佩兰、清水豆卷各12克,滑石、厚朴各6克,茯苓、连翘各15克,炒竹茹、银花、黄芩各10克,芦根、薏苡仁、生石膏 (先煎)各30各,甘草3克。

2剂。

每剂煎1次,取汁300毫升,1日2剂,分4 次温服,每3~4小时服1次。

翌日复诊:昨中午第1次服药,服后20分钟呕吐1 次,第2次即能受药,至睡前服完4次,未再服用西药退热剂,体温渐降,晨起热退思食,体温36.8t,咽清涕止,形神亦振,腹满尚有,咳嗽痰黄,舌质红,苔黄腻。

此湿热透泄而未清,痰热蕴肺,再拟清肺化湿。

处方:桑叶、藿香各12克,杏仁8克,生石膏、冬瓜子各20克,生甘草3克,厚朴6克,茯苓15克,芦根、薏苡仁各30克,黄芩10克,鱼腥草25克。

3剂。

1日1 剂,常规服用,阿洛西林继用1次。

药后下午便泄4次,患者家属来电咨询是否停药,诉曰:泻后脘腹渐舒,无明显口渴乏力液脱之兆。

此湿有出路,湿尽而泄自止,无须停药。

嘱其服用淡盐水以防津伤。

药后患儿便泄已止,热无反复,咳嗽亦轻,痰色转白。

点评:患儿初起稍有恶寒,后但热不寒,虽有咳嗽流涕等肺卫之症,而腹满呕恶,倦怠懒言等脾胃症状特出,暑热之症又不明显,故诊断为湿温。

宁波最有名儿科专家董幼祺推荐了一套幼儿

宁波最有名儿科专家董幼祺推荐了一套幼儿

宁波最有名儿科专家董幼祺推荐了一套幼儿“易筋经”类别:宁波扫描来源:都市快报2012年05月17日15:57通讯员张琳玲记者俞莹他的门诊号一号难求,曾有家长天天在网上守到零点准时抢挂,但连续7天都没挂上号——他就是宁波市中医院儿科专家董幼祺。

昨天,董幼祺说,最近门诊小病人特别多,近50%的孩子得的都是呼吸系统疾病,其次是消化系统疾病,占20%左右。

春夏交替时节,日夜温差大,最是孩子容易生病的时节。

有什么办法增强孩子的免疫力呢?怎样才能让孩子的身体强健起来呢?昨天,董幼祺传授了一套幼儿“易筋经”,是他根据多年经验编制出来的,特别适合体虚幼儿强身健体。

董幼祺推荐的育儿口诀董幼祺推荐的育儿经幼儿五脏六腑都很娇嫩,各器官和生理功能还处在不完善阶段,6周岁以下孩子,特别容易生病。

平时在门诊中,最常见的,主要还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如厌食、腹泻、营养不良、感冒、咳嗽、肺炎等。

而眼下春夏交替时节,日夜温差大,呼吸系统疾病占了多数。

孩子最娇嫩的脏腑主要有三个:脾、肺、和肾。

脾有供给全身营养物质的功能,幼年的孩子,对营养需求很大,而脾胃的运行和消化功能又不健全,就很容易导致脾胃足而显得虚弱;肺有保护肌体表面,防御外来疾病的作用,但孩子对外界调温能力差,便会引起肺常不足的生理现象;小孩也会肾虚,肾是人体生长发育之本,但肾又与脾胃输送的营养情况有关,脾、肺常有不足,便会引起肾虚现象。

由此可见,孩子消化、呼吸系统的疾病,其实都跟小儿生理功能“肺、脾不足”密不可分。

孩子最易生病主要有两个阶段:6个月后的婴儿,随着断奶,母体带给婴儿的免疫功能逐渐减弱,自身形成的抗病能力还比较低;另一阶段是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运动出汗后,没及时擦干,或者午睡起来,穿衣慢容易受凉,另外,进入群体生活也容易交叉感染。

这几年,过敏性体质孩子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是家长没有给生病孩子合理用药,孩子反复生病后,机体变得敏感,形成了自身不足-易受交叉感染-自身更不足-更易受交叉感染的恶性循环。

董幼祺:守家族传统之业,承海派中医之粹

董幼祺:守家族传统之业,承海派中医之粹

董幼祺:守家族传统之业,承海派中医之粹董幼祺,宁波市中医院副院长,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名中医,董氏儿科第六代传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及浙江省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宁波市唯一一位每周1次赴上海市名老中医诊疗所坐诊专家。

他是首届甬城英才——卫生名医奖获得者。

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一走进宁波市中医院董氏儿科非遗传承基地,就能领略到历史的变迁和一个家族的坚守。

国家级名老中医第六代传人董幼祺,深耕中医儿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45年,诊疗100余万人次。

他不但医术精,且医德高、常为病人所想。

上午的门诊经常拖班至中午1点以后,为此患上了胃溃疡、慢性肠炎、腰神经根损伤等病,至今不能久坐,可他从无怨言。

学术上他创立了诸多治疗思路和法则,如“调治儿病,注重脾胃”、“活血透疹法治疗麻疹”、“清营转气法治疗川崎病”、“疏透理脾法治疗过敏性紫癜”等,并继承和创新了小儿外治法,丰富了儿科临床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都发挥了卓著的疗效。

▲董幼祺教授上海求学进修民间说“急惊风遇上慢郎中”。

董幼祺不信这个邪,他所经历的中医治急症病案数不清,只是想为中医正名。

家住上海的9岁儿童吃东西总是吐,检查胆囊水肿后,医院给患儿挂盐水、吃药,连续十几天症仍未缓解。

患儿家长来到宁波找董幼祺,希望寻求中医诊治。

董幼祺只开了两副汤药。

隔天,患儿家长打来电话,孩子服药半小时以后肠鸣便通、已能进食了,症状慢慢消失。

随后到医院复查,胆囊水肿的状况居然消失了。

“就一副药呀,董医师医术太奇妙了。

”患儿家长事后不禁感慨。

董幼祺说,小孩这个病用中医看好了,但并不是说中医比西医好。

中医西医各有长处,有些病适宜于中医疗法,有些病适宜于西医疗法,还有些病需要中西医相结合的办法。

医者仁心妙手回春宁波市某医院的李医生说,她家三代人只要有不舒服的,都要先找董幼祺看。

侧旁一位60多岁的老伯笑道,“我家四代都在董家看的。

”如今,老伯夫妻、女儿、外甥女……都是董氏的粉丝。

董幼祺教授治疗小儿湿疹的经验

董幼祺教授治疗小儿湿疹的经验

董幼祺教授治疗小儿湿疹的经验【原创版】目录1.董幼祺教授简介2.小儿湿疹的概述3.董幼祺教授治疗小儿湿疹的经验3.1 诊断与鉴别诊断3.2 药物治疗3.3 针灸与推拿治疗3.4 饮食调理与生活建议4.案例分析5.结论正文一、董幼祺教授简介董幼祺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儿科专家,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曾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中国中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为我国中医儿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小儿湿疹的概述小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疱疹、渗出物等。

根据发病年龄和皮损特点,可分为婴儿湿疹、幼儿湿疹和儿童湿疹。

婴儿湿疹通常在出生后 6 个月内发病,幼儿湿疹常见于 1 岁至 3 岁,儿童湿疹则多发于学龄前和学龄期。

三、董幼祺教授治疗小儿湿疹的经验3.1 诊断与鉴别诊断董幼祺教授认为,治疗小儿湿疹首先要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排除其他类似皮肤病。

诊断依据包括病史、皮损特点、瘙痒程度等,必要时可以做皮肤过敏试验以确定过敏原。

3.2 药物治疗董幼祺教授主张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药物治疗方案。

西药主要选用抗组胺药、皮质类固醇等,以减轻瘙痒和红肿;中药则根据患儿的体质和病程,选用清热解毒、祛风利湿、养血润燥等功效的方剂。

3.3 针灸与推拿治疗董幼祺教授认为,针灸和推拿治疗对于小儿湿疹具有较好的疗效。

针灸取穴主要为合谷、曲池、血海、三阴交等,根据病情进行加减。

推拿则以揉法、擦法、拿法等手法为主,着重于治疗局部皮损。

3.4 饮食调理与生活建议董幼祺教授强调,小儿湿疹的治疗不仅要依靠药物,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改善。

建议患儿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同时,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洗浴和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涤剂。

四、案例分析以一名 3 个月大的婴儿湿疹患者为例,董幼祺教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案进行治疗。

首先,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类固醇减轻瘙痒和红肿;然后,选用清热解毒、养血润燥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此外,还进行了适当的针灸和推拿治疗。

董幼祺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经验

董幼祺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经验
研 究认 为是一 种全 身性 小 血 管炎 性病 变 。由于 易 反 复 发作 ,西 医无 特殊 治疗 ,中医通 过 辨 证 治疗 ,效果 甚
佳 。董 幼祺 老 师 从 “ 推 理 论 病 、推 理 论 治 ” 思 想 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药味不 多 ,重 点 突 出 ,疗 效 甚 佳 。缓 解 期 皮 疹 消 退 ,
儿 过敏 性紫癜 的诊 治具 有 独到 之 处 ,笔 者有 幸 师从 董
治疗 分二 期 ,发作 期 和缓 解期 。发作 期 指 初次 发 病 或再 次 皮 疹 发 作 ,证 见 双 下 肢 皮 疹 显 现 ,疹 色 鲜 红 ,压 之不 褪 色 ,或 融 合 成 斑 疹 密 布 ,或 伴 有 腹 痛 、 关 节痛 ,舌 红 、苔 腻 ,脉 数 。辨 为 内有 湿热 , l 夕 为风
浙 江 中 医杂 志 2 0 1 3 年 8 月第 4 8 卷第 8 期
董 幼 祺 治疗 小儿 过 敏 性 紫癜 经 验
姚 力 董 幼 祺 ( 指导 )
1 浙江省 象 山县丹城 中心 卫 生院 浙江 象 山 3 1 5 7 0 0 2 浙江省 宁波 市 中医院 浙江 宁波 3 1 5 0 1 0 关键 词 小 儿过敏性 紫癜 名 医经验 董 幼祺
舌脉 已平 ,似是无 证可 辨 ,实 为 治疗 的重 要 阶段 ,是 防止再 次发 作 的关 键 。临 证 中 约 1 / 3 ~2 / 3的 过 敏 性 紫癜 患儿有 反复 发作 的倾 向 , 多 于起 病 后 1年 内复 发 ,
发 ,并 结 合 小 儿 机 体 的特 点 ,认 为 过 敏 性 紫 癜 多 为 内 、外 病 因 相 合 所 致 , 内 因 多 为 脾 胃素 虚 , 内湿 遏

董幼祺治疗小儿热性惊厥验案2则

董幼祺治疗小儿热性惊厥验案2则

董幼祺治疗小儿热性惊厥验案2则郑红舟【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2页(P57-58)【关键词】热性惊厥;痰浊阻络;痰热内恋;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验案【作者】郑红舟【作者单位】舟山市普陀区第二人民医院,浙江舟山3161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2.305小儿热性惊厥是指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正常,没有明确颅内感染且无热惊厥史而出现的惊厥现象,是儿科最为常见的一种临床急症[1],常见于脑炎、脑膜炎、破伤风及败血症等疾病发生过程中。

本病属中医学“急惊风”范畴,喻嘉言谓“小儿初生,阴不足,阳有余,故身内易致发热,热盛则生痰生风生惊”,小儿腠理不密,易感外邪,正如《内经》有曰:“寒邪中人,先入太阳经,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挟脊抵腰中,是以病则筋脉牵强,遂有抽掣。

”小儿发热惊厥反复发作,主要责之于痰,痰常内恋,加之小儿“脾常不足”易于失运而助湿生痰,故若感受外邪,必然引动内伏之痰,导致风痰相搏,阻于络窍而发生惊厥。

因其易反复发作,病程迁延难愈,对患儿的学习、记忆、行为等方面带来不少影响,甚至危害患儿的健康和生长发育,故临床医生多为关注。

董幼祺教授为董氏儿科第六代传人,浙江省名中医,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代表性传承人。

董师临床上以“推理论病,推理论治”作为指导思想,并运用董氏儿科的独特经验治疗各种常见病和疑难杂症,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董老治疗小儿热性惊厥验案2则介绍如下。

1 痰浊阻络证张某,女,5岁。

2014年5月16日初诊。

患儿自9个月起发热惊厥后,每年有1次发热惊厥,惊厥时体温维持在39~40℃,持续时间大约4min,惊厥发作后曾3次做脑电图检查,均无明显异常。

患儿平时易感冒,3天前因感邪发热,惊厥又发。

现发热初和,夜汗较多,纳谷不香,舌红少苔,大便干结。

董幼祺教授治疗小儿湿疹的经验

董幼祺教授治疗小儿湿疹的经验

董幼祺教授治疗小儿湿疹的经验
摘要:
一、董幼祺教授简介
二、小儿湿疹的病因和症状
三、董幼祺教授治疗小儿湿疹的方法
四、治疗案例及效果
五、结论
正文:
董幼祺教授是当代著名中医专家,擅长治疗各种皮肤病,尤其在小儿湿疹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小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皮肤病,病因复杂,症状多样,主要包括皮肤红肿、瘙痒、疱疹、渗出等。

长期患病可导致皮肤干燥、脱屑、增厚等现象,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

董幼祺教授认为,治疗小儿湿疹应从调整脾胃功能入手,以清热解毒、祛湿利尿为主要治疗方法。

他主张内外兼治,通过中药内服和外敷,达到治疗湿疹的目的。

具体方法包括:
1.内服中药:根据患儿的体质和病情,选用清热解毒、健脾化湿的方剂。

常用的中药有人参、茯苓、白术、甘草等。

2.外敷中药:将中药煎煮后,涂抹于患处。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柏、地榆等。

董幼祺教授运用上述方法治疗了大量小儿湿疹患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例如,一位3 岁患儿,患湿疹两年,皮肤红肿、瘙痒严重,经过董教授的治疗,内服健脾化湿汤加减,外敷清热解毒药膏,一周后症状明显减轻,两周后痊愈。

董幼祺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经验

董幼祺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经验

董幼祺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经验【摘要】小儿咳嗽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文章从临床出发,总结小儿咳嗽的临床分型,治法方药及加减运用。

【关键词】小儿咳嗽;中医药疗法;临床运用董幼祺,主任医师,教授,师从祖父董庭瑶教授,深得其学术和临床精要,并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予以创新发挥,笔者有幸跟师临证,亲临教诲,受益匪浅,兹仅列其诊治小儿咳嗽经验。

导师认为治病关键是明理识病,推理论因,推理论病,即《内经》所说“治病必求于本”。

在认识每种疾病的普遍规律上,抓主要矛盾,找出起决定作用的病因,分清主次,先后,缓急,从而确立治疗法则。

治疗咳嗽也当如此。

有关小儿咳嗽的记载,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咳嗽》,“嗽者,由风寒伤于肺也,肺主气,候皮毛,而腧在于背,小儿解脱,风寒伤于皮毛,故因从肺腧入伤于肺,肺感微寒,即嗽也”。

《活幼心书・咳嗽》说:“咳嗽者,因有数类,但分寒热虚实,随证疏解,初中时未有不同感冒而伤于肺”,强调咳嗽多由外感引起。

《幼幼集成・咳嗽证治》说“初伤于肺,继动脾湿也,在小儿由风寒乳食,不慎而致病者尤多”。

肺为华盖,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小儿肺常不足,肺气娇弱,肌腠不密,寒暖不知,六淫之邪无论从皮毛而入或从口鼻而入,先及于肺,加之小儿脾常不足,脾虚则肺气弱卫外不固,脾失健运,水谷不化精微,反而生湿生痰,上壅于肺,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本证寒热虚实之分,外感寒热之邪或肺经有热,新病多实,久病多虚,因此要因人、因时明确辨证,但临床中以实证热证居多,乃因小儿为实热之体。

1 实证1.1 风热咳嗽小儿腠理疏松,藩篱不固,风热之邪侵袭肺卫,临床症见咳嗽不爽,发热,鼻塞,流涕,咽红,舌红苔薄或苔净,治以清解卫分之邪,多用银翘散、桑菊饮,随症加减,夏季发热不清,舌苔厚者,加清水豆卷、六一散;咳嗽痰多加象贝、前胡、竹茹、枇杷叶。

表邪轻,肺热重,肺有郁热或咳喘多用麻杏石甘汤宣畅肺气,止咳平喘,石膏清泄肺热,甘草调和药性,痰热重可加冬瓜子、瓜蒌皮、竹茹、枇杷叶;肺热重加桑白皮、黄芩、栀子;咳嗽剧者,加地龙、三子;若肺热较轻或感邪后余邪未清者,常易麻黄为桑叶,外感多夹滞,可加山楂、炒谷芽等。

董幼祺调肝法运用经验撷萃

董幼祺调肝法运用经验撷萃

基础 。 d JL “ 肝常有余” 之说 , 源于北宋钱 乙。 此后历代 医
家对 此也多 有论及 , 如金元 时期朱 丹溪 总结概 括 出“ 小 儿易怒, 肝病 最多, 肝只是有余 , 肾只是不足 ” ; 明代万 全
明确 提 出小 儿“ 三有 余 , 四不足 ” 学说 , 在治疗 上也指 出
运脾消积化痰为 主要治法 。
例: 楼某 , 男, 9 岁。 2 0 1 5 年1 月 7日初诊 : 脐周 腹痛 时作 , 纳呆 , 二便 尚调 , 舌红 、 苔黄 腻 。 查 腹腔 B 超 提示 : 肠 系膜淋 巴结肿大 , 4 ~6 枚, 大者可有 1 l m m ×6 m m 。 辨为 腹 痛之肝 脾不 调证 。 治当疏肝理 气 , 运脾 化积 。 方药 : 柴 胡、 炒五灵 脂 、 佛手各 6 g , 枳壳 、 川楝子 、 川芎各 5 g , 延胡 索、 鸡 内金各 l O g , 陈皮 、 生甘 草各 3 g 。 7 剂。 二诊 : 腹痛程
摘要 关键词 董幼祺基 于小儿“ 肝 常有余” 的特 点 , 在灵活运 用调肝 法治疗幼科疾病方 面独具特 色。 文章结合 具体 调肝 法 董 幼祺 名 医经验 个重要 法则 。 结合小 儿“ 肝” 之病理 特点及 临床所见 ,
病证 , 总结 了董幼祺 在临床 实践 中运 用调肝 法的辨证施 治要 点和 经验。
l 理论释微

大致可 归纳为疏 肝 、 清肝 、 平肝 和柔 肝 四法 。 其中, “ 疏”
乃 疏泄 , 常用 于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郁 结 、 肝木侮 土等证 ; “ 清” 指清泻 ,
可用于肝热 内灼 、 肝火上 炎等证 ; “ 平” 为平潜, 多用于肝
阳上亢 、 肝风 内动等证 ; “ 柔” 意在调养 , 有滋水 涵木 、 扶 土抑木等法 , 虽非 直接养 肝, 但仍 可归于此法 。 董师在综

宁波市级非遗名录“董氏儿科”

宁波市级非遗名录“董氏儿科”

宁波市级非遗名录“董氏儿科”宁波市级非遗名录“董氏儿科”董氏儿科历史渊远,历经七代,其医术名蜚海内外。

第一代:董云岩(1798—1876年,享年78岁)。

第二代:董丙辉(生、卒无从考证)。

第三代:董水樵(1857—1920)字乾增,号质仙,堂名四勿轩,户名“隆盛房”。

特别是第四代传人董廷瑶老先生被誉为当代中医儿科之泰斗。

他在八十多年的中医临床数百万人次的治疗生涯中,为中医事业发展,为广大儿童的身心健康,立下了卓著的功绩,是董氏儿科的真正奠基人。

第四代:董廷瑶(1903-2002)字德斌,号幼幼庐主。

其生历任许多要职和殊荣,上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市委委员。

1979年被聘为上海市高级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1980年担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兼任上海市中医研究班班主任,上海市中医院顾问,“上海中医杂志”顾问,1983年被聘为上海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并被评为市级先进工作者。

1988年被聘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1990年获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和奖状,同年12月被中央二部一局核准为首批500名全国名老中医之一,上海十大名医之一。

第五代:董维和,(1919-1972)字味和,号纯学。

宁波鼓楼联合诊所(现为海曙区鼓楼医院)任副所长。

历任宁波市第四、五、六届人大代表兼第四届政协委员,五届人大财政预算审查委员,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先后被评为市卫生科普模范积极分子,浙江省名中医。

第六代:董幼祺(1953、2-至今)现为浙江中药大学附属宁波市中医院副院长、儿科主任、主任中医师,浙江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宁波市名中医,(全国)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等教育会中医儿科分会常务理事,第七—第十三届宁波市政协委员,曾任宁波市青年联合会第四、五、六届副主席。

浙江省青年联合会委员。

由于其理论与临床能融汇一体,继承与发扬能齐头并进,所以治疗水平日臻完善提高,并被聘为上海中医院董氏儿科工作室顾问,名中医治疗所特诊专家,在浙、沪两地已享有较高的威望。

经方联用治疗儿科疾病举隅

经方联用治疗儿科疾病举隅

经方联用治疗儿科疾病举隅
董幼祺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杂志》
【年(卷),期】2000(035)007
【总页数】1页(P302)
【作者】董幼祺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2
【相关文献】
1.经方治疗儿科疾病验案举隅 [J], 韩亚平;郭奎廷;黄秋凤;何平
2.经方治疗儿科疾病验案举隅 [J], 侯彧;赵伟红
3.经方治疗儿科疾病验案举隅 [J], 刘璐佳;刘志伟;刘进哲;王有鹏
4.侯春光儿科少见病经方治验举隅 [J], 赵娜;侯春光
5.经方治儿科病证举隅 [J], 钟秀清;毛文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幼祺教授治疗小儿汗证的经验举隅潘冰,夏明,胡萍萍指导:董幼祺(宁波市中医院,浙江宁波315012)[摘要]董幼祺教授认为小儿多汗既可分为生理性多汗和病理性多汗;又能分为自汗和盗汗;有虚、实、寒、热之分;既可单独为证,又可随病证发生,故临床上不可不晓,而又不可不辨。

临床上需在“生理之汗不必治,虚证之汗当调治,随病而汗者当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分清虚实寒热,以“健脾益气、调和营卫、益气养阴、滋阴降火、清热导滞”等治法辩证而治之。

并附典型案例1则,以验证之。

[关键词]董幼祺;多汗;中医药治疗Professor Dong Youqi’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the pediatric hyperhidrosis Pan Bing, Xia Ming, Hu PingPing Director: Dong YouqiNingb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Ningbo, Zhejiang, 315012, China Abstract:Professor Dong Youqi think the hyperhidrosis of children can be divided into physiological sweat and pathologic sweat;it can be classified into spontaneous perspiration and night sweat;it can be classified syndromes for “deficiency,excess,cold,heat”;it can be separated, but also with the disease occurs, therefore need to know, and must be distinguished. Under the principle of “Physiological sweat doesn't have to be cured, hyperhidrosis by the deficiency syndrome need to be cured,sweat with the disease occurs need to be cured by syndrome diff erentiation”,it must be classified syndromes for “deficiency,excess,cold,heat”,dialectically treated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spleen and replenishing the qi, harmonizing yingfen and weifen, Tonifying Qi And Yin, nourishing yin for lowering fire, clearing heat and removing food stagnation”,and so on.One example was included, to verify it.Key words:Dong Youqi; Hyperhidros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汗是人体五液之一,是津液代谢的产物。

《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

”即体内阳气蒸化津液而出,谓之汗[1]。

津液是由水谷精微而化生,通行于血脉之中,出入于肌肤腠理之间,以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肉。

故正常情况下适量的汗出可疏通肌肤腠理,清除秽浊,抵御外邪,调整阴阳气血。

如果汗出过度,则不仅消耗阴液,而且易损及阳气,故必须对其进行调治。

董师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乃董氏儿科第六代传人,在40余年的儿科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小儿汗证亦见解独到,临证用药精准。

现总结如下。

董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指出小儿汗证总共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生理现象之多汗;二是气血阴阳不足之多汗;三是随病而发生之多汗,如佝偻病、疳证、肺痨、痹病等。

而我们又可系统地分为:生理性多汗及病理性多汗。

1、生理性多汗小儿时期由于代谢旺盛,皮肤含水量大,微血管分布较多,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所以出汗比成人多;若由于天气炎热,衣被过厚,或剧烈运动等引起的汗出过多,在无其他疾病情况下,皆为生理性多汗。

仅限于头部、额部的出汗,俗称“蒸笼头”[2]。

董师认为乃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但腠理又相较成人疏薄,且头为诸阳之会,故头汗较多乃是清阳发越之象,亦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2、病理性多汗若处于安静状态下,日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3],则可以称为病理性多汗。

董师认为此类出汗又可以根据其不同形式来进行分辨:昼夜汗出,不分寤寐,是谓自汗,此血气俱热、荣卫俱虚也;寐中汗出,醒时汗止,是谓盗汗,此为心阴不足,阴不敛阳或心火过盛,阳气外越,津不内敛所致。

另若脾胃积热,热迫津外泄,常夜汗四肢,可发为自汗或盗汗;心肺火旺,相火逼迫蒸腾则盗汗烦躁;痰浊内阻,阳气不通,则自汗头晕;湿邪阻遏,则自汗恶风。

亦可见于如热病、佝偻病、虚劳、瘿病等疾病表现的虚实寒热而伴随的出汗。

3、汗证的治疗董师认为治疗小儿汗证应遵循“生理之汗不必治,虚证之汗当调治,随病而汗者当辨证论治”的原则,同时可酌加一些收涩止汗之药,以助止汗之力。

3.1肺脾气虚以自汗为主,动则益甚,平素易感,神疲乏力,面色少华,便或时溏,舌淡红苔薄白,脉软而无力。

治以健脾益气,固表止汗。

方药:黄芪异功散加减(黄芪、党参、炒白术、茯苓、炒甘草、陈皮)。

此症常加麻黄根、浮小麦等止汗之品;若兼阳虚肢冷者,可加淡附片、肉桂等温阳益气;脾虚失运,大便松散者,加淮山、焦白术、砂仁等健脾益气;纳谷不香者,加谷芽、鸡内金等和胃助运;汗出淋多者,加煅龙骨、煅牡蛎等收涩止汗。

3.2营卫不和以自汗为主,或伴寝汗,反复易感,汗出遍身而不温,微恶风寒,或时伴低热,面白神萎,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浮软而无力。

治以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加减(桂枝、炒白芍、生姜、红枣、炙甘草)。

此症可加麻黄根、浮小麦、煅龙牡等收涩止汗;若腠理疏松,动则汗出者,可加黄芪、党参、等益气固表止汗;卫虚阳弱,舌淡漏汗者,加附子、肉桂温阳益气;伴有低热,加青蒿、地骨皮等清退虚热;纳呆,加炒谷麦芽、六神曲等运脾和胃。

3.3气阴不足以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动则较甚,平素易感,形体消瘦,神萎不振,或伴低热口干,舌淡红少苔,脉细弱。

治以益气养阴。

方药:黄芪生脉散加减(黄芪、太子参、麦冬、五味子)。

此症可加穞豆衣、糯稻根、碧桃干等养阴敛汗;形瘦骨蒸,伴见低热者,加生地、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等养阴退热除蒸;胃阴不足,口干者,加花粉、石斛、玉竹、生炒麦芽等养阴和胃。

3.4阴虚火旺以盗汗为主,烦躁易怒,夜寐不佳,颧红唇朱,口干喜饮,便干溲少赤,舌质红苔少或黄偏燥,脉细数。

治以滋阴降火。

方药:当归六黄汤加减(当归、黄芪、黄柏、黄芩、黄连、生地、熟地)。

此症可加糯稻根、浮小麦、穞豆衣等敛汗除烦;口干喜饮者加石斛、花粉、知母等养阴生津;眵多烦躁,心火偏旺者,加淡竹叶、栀子、酸枣仁等清心除烦。

3.5脾胃积热自汗或盗汗,以头部或四肢为主,汗出肤热,汗渍色黄,兼有纳呆口臭,渴不欲饮,脘腹胀满或痛,或有吐恶,大便或秘或溏,酸臭不化,小溲通浊,舌红苔黄腻,脉滑略数。

治以清热导滞。

方药:泻黄散加减(石膏、栀子、藿香、防风、生甘草)。

若苔厚腻积重,大便秘结者,加炒莱菔子、生大黄、厚朴、枳壳、鸡内金、谷麦芽等消积导滞;湿重者,加薏苡仁、佩兰叶、茵陈等清化湿热;伴有吐恶者加炒川连、姜竹茹、藿香等化浊和胃止呕。

此外还有心肺有热,相火迫蒸之盗汗者,可用三黄汤,泻三焦之火以助阴;肝肾亏虚之虚热者,可用杞菊地黄汤养阴清虚热;血脱自汗盗汗者,可用当归补血汤益气补血;肝经风热者,可用柴胡清肝汤养阴清热平肝;痰浊内恋自汗者,健脾燥湿以化痰;伤湿自汗者,健脾助运以化湿。

亦有一种或多种情况相合而作汗,或随病而汗者,尚需视病情原因而辨证论治。

4、典型病案廖某,男,9岁(阴虚火旺)初诊:患儿盗汗年余,平素情绪不稳,烦躁好动,夜寐不安,两颧潮红,口干唇朱,手足心热,纳谷尚可,舌质红苔黄少,便下干结,2-3日一行,小溲短赤,脉细数,治以滋阴降火。

处方:生地15克,熟地10克,黄柏5克,黄连1.5克,黄芩5克,黄芪12克,当归6克,酸枣仁10克,知母6克,生大黄5克(后下),天花粉10克,浮小麦10克。

5剂。

二诊:药后盗汗渐少,情绪转稳,夜寐渐安,两颧潮红,口干唇朱,手足心热,舌质红苔黄少,纳谷尚可,大便已通,日行一次,小溲转清长,舌质红苔黄少,脉细数,治以原法。

处方:生地15克,熟地10克,黄柏5克,黄连1.5克,黄芩5克,黄芪12克,当归6克,酸枣仁10克,知母6克,天花粉10克,浮小麦10克。

5剂。

三诊:盗汗已少,色润神安,口稍干,纳谷尚可,二便已调,舌质淡红苔薄少,脉细,再以滋养敛汗。

处方:生地15克,熟地15克,黄芪12克,当归6克,酸枣仁10克,知母6克,石斛10克,天花粉10克,浮小麦10克。

5剂。

药后盗汗已瘥,阴复火敛,再以滋养之剂调治数次而愈。

案语:东垣《古今医统大全》有云:“盗汗者,寐中而通身出汗如浴,觉来方知,是属阴虚,荣血之所主也。

”该患儿盗汗年余,其症见烦躁不安,颧红唇朱,手足心热,便干溲赤,乃阴虚火旺,热迫津液外泄之故。

故处方当归六黄汤以滋阴降火,固表止汗之。

方中当归、生地黄、熟地黄滋阴养荣血,使水足能制火;黄连、黄芩、黄柏清热泻火以坚阴,使火去而不伤阴;然夜寐盗汗时肌表卫气不足,故用黄芪益气固表以止汗。

再酌加酸枣仁、浮小麦养阴敛汗除烦;知母、生大黄、天花粉清热生津通便。

诸药相合,阴平阳秘,火不内扰,肌表得固,津液内守而得以止汗。

二诊时阴稍复而火渐敛,肠燥便结之症得解,故再以原方去峻猛泻下之大黄,继续服用5剂。

三诊时火邪已除,唯阴津尚未完全恢复,故原方去黄柏、黄连、黄芩之燥,酌加石斛以助阴生津。

又5剂后,阴复火除,再以滋养之剂巩固数剂而愈。

参考文献[1]郭世岳.浅论“阳加于阴谓之汗”[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12):1384.[2]冯文林,伍海涛.头汗症辨析[J],天津中医药,2006,23(1):44-47.[3]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26-1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