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类药物的研究

合集下载

长效干扰素研究进展

长效干扰素研究进展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Ch i n a B i o techno l o gy,2010,30(5):122-127长效干扰素研究进展田硕1徐晨2*姚文兵1(1中国药科大学南京2100092北京三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北京102600)摘要干扰素是一类多功能细胞因子,是由哺乳动物细胞受到适宜刺激产生的一种微量的、具高度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具有抵抗病毒感染、抑制肿瘤生长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干扰素A血浆半衰期短而丙型和乙型肝炎治疗周期长,影响了患者的依从性。

目前延长蛋白药物半衰期的方法主要有化学修饰、蛋白融合、定点突变技术联合和改造药物制剂释放系统,随着又一新型长效干扰素Z ALBI N即将上市,长效干扰素再次成为医药行业的聚焦点。

现针对干扰素A长效制剂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干扰素A半衰期定点突变PEG化白蛋白融合中图分类号Q816干扰素是一类重要的家族性细胞因子,具有抵抗病毒感染,抑制肿瘤生长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I FN蛋白家族基于它们的基因序列、染色体定位和受体特异性分为三型:I型包括I F N-A,-B,-X,-E,-J等亚型; II型干扰素由单基因家族I F N-C构成,又称为免疫干扰素;Ó型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称为I F N-K。

其中I FN-A的抗病毒活性最强,I FN-A分子的不同亚型由165~172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19kDa左右。

近20年以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I F N-A成为第一个用于临床的基因重组细胞因子,被美国FDA 批准应用于病毒性肝炎、癌症及多发性硬化症等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已有数年。

但是干扰素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易被肾小球滤过,体内不稳定,易被血清蛋白酶降解,血浆半衰期短而治疗周期长,需要频繁注射给药,患者依从性降低。

因此,改善重组I FN-A代谢动力学及药效学特征的研究正在广泛进行。

主要技术手段为:化学修饰技术、基因融合技术、定点突变技术以及药物传输系统,下文就以上技术在改造I F N-A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摘要:干扰素是细胞和机体受到病毒感染, 或者受核酸、细菌内毒素和促细胞分裂素等作用后, 由受体细胞分泌的一种广谱抗病毒糖蛋白。

它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活性的细胞,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肿瘤细胞功能,促进免疫细胞的活性。

近半个世纪以来, IFN 一直是病毒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免疫学和肿瘤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

干扰素基因序列研究结果表明, 该序列早在5亿-10亿年前就存在于生命细胞的基因序列中, 是生物体内一种古老的保护因子。

关键词:干扰素;基本性质;作用机制干扰素是在用灭活的病毒处理鸡胚以后发现的, 即灭活的病毒可以诱导干扰素的产生。

能够诱生干扰素的物质很多, 一般称他们为干扰素诱生剂,主要包括:(1)活病毒、灭活的病毒及其产物, 如双链RNA;(2)其他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 如细菌和细菌脂多糖;(3)有丝分裂原等;(4)特异性免疫诱导剂。

第一类物质诱生干扰素最有效,后两种主要诱生II型干扰素,即IFN-γ。

IFN-α和IFN-ω主要由白细胞产生,IFN-B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尽管在适宜的诱导情况下,大部分的人类细胞都能够产生这几种干扰素。

而IFN-γ主要由活化的T 细胞产生。

α、β、ω和γ等几种干扰素主要由诱生剂诱导产生。

IFN-κ在静息状态下表皮角化细胞和先天性免疫系统的细胞(如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中有表达, IFN-γ、IFN-β、病毒与双链RNA 诱导会使IFN-κ表达显著增强[1]。

IFN-κ表达的这些特点是和角化细胞的防御功能相适应的。

IFN-τ不能被病毒等诱生剂诱生, 仅仅在怀孕早期的一个特定时间由滋养层细胞表达,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为怀孕的完成做准备[2,3]。

Lin it in主要在骨髓、肾脏表达, 也不需要诱导, 主要活性是抑制淋巴系细胞的生成, 对骨髓系细胞和红细胞前体则没有抑制作用[4]。

IFN-K在正常的血液、脑、胰腺等不同的组织中都有低水平的表达, 也可以被病毒或者干扰素等诱导表达[5,6],。

干扰素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的研究

干扰素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的研究
和泛昔洛韦进行联合治疗 , 疗效 明显 。根 据对 4— 5例 应用 干扰素 0治疗失败 的成 年慢性 乙型肝 炎患者 , 程为 2 【 疗 0周 ,
方法 , 单独使用某种药物效果并不很见效 , 若要清除病毒就必 须提 高机体免疫 力 , 同时需联合使 用抗病毒 药物 , 于此 , 鉴 抗
H V治疗研 究的方 向应转 向研究不 同药物一起使用 的联合治 B 疗 的新型抗病毒治疗策略。核苷类药 物若 联合干扰素 的使用 可进一步增强患者机体 的免疫 力 , 达到稳定 持久 的抗 病毒作
用, 在抗 HB V治疗方面意义深远而重大。 目前 , 在抗 H V的药物 中占主要地位 的是核 苷类药物和 B 干扰素。干扰素主要 刺激细胞介 导 的免疫 反应来抑 制 H V, B
对细胞系中 H V的复制过程有协同抑制作 用。但 是 , B 联合治
疗进程中其效果仍然 有很大 程度 的欠 缺 , 药物效 果 的验证还
需进一步用临床证 明。
综上所述 , 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有 一定 的限度 , 人体的
免疫功能在 清除病毒 的过程 中会造成 肝脏 细胞病变 、 死和 坏
同时通过攻击靶 细胞而消 除病毒 。然 而 , 长期 的肌 肉注射对
人体的不 良反应及 治疗 所需高 额费用使 得其应 用受到 限制。
据研究表明 , 扰素 对 H V转 阴率 约为 4 %。H V在 人体 干 B 5 B 中主要以各种变异 株与 野生株 混合 的形 式存在 , 机体 的免 在 疫压力 下或抗病毒 药物治疗过程 中, V易变异 , HB 这种情况给 乙型肝炎治疗 带来相 当一部分 的困难 。 笔者在临床用 药中发现 , 这些核苷类药物虽然使 用方 便 , 使患者血清 H V—D A的载量 迅速下 降 , B N 肝功能 A T A T恢 L 、S 复正常 , 肝脏组织的病 变也 明显 改善 , 但是 由于这些核苷类药 物只能抑 制 H V的复制 , 不能清 除病 毒 , 以患者必 须长 B 而 所 期用药 , 并且要定期 随访 观察 。特别是 患者在 单独使用 某种

回眸干扰素研究历程,全面认识干扰素_百替生物

回眸干扰素研究历程,全面认识干扰素_百替生物

回眸干扰素研究历程,全面认识干扰素缪晓辉2007年是干扰素发现50年周年。

有关干扰素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涉及诸多领域,临床应用价值已经得到充分肯定,尤其是干扰素在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应用,彻底打破了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无药可治”的局面,使得大量患者获益:或痊愈,或延长了寿命,或改善了生活质量。

干扰素的生物活性非常广泛,临床应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宽。

本文对干扰素的研(究)发历程和临床应用价值作简要评述。

一、病毒学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干扰素的发现病毒是一种最微小的生命物质,早年曾被定义为“可过滤因子”。

1892年Ivanowsky 发现了病毒颗粒,此后证实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寄生于细胞的微生物。

1935年Magrassi描述了一种现象:可引起脑炎的疱疹病毒株在家兔体内能够干扰同型脑炎病毒株的生长;同年Hoskin报道猴子感染黄热病毒亲神经株后能够免除同一病毒嗜内脏株的致死作用。

此后,上述“干扰现象”不断被发现,并确认非抗体和病毒本身所为。

1957年英格兰Mill Hill实验室的Isaacs和一位瑞士访问学者Lindenmann,发现鸡胚细胞与加热灭活的流感病毒一起处理后对活的流感病毒有抵抗能力,继而从细胞上清中分离出一种蛋白质,在干扰现象(interfere)的基础上命名其为干扰素(interferon)。

从此,干扰现象的神秘面纱被揭开。

从干扰素的发现和早期的研究历程,不难理解为什么干扰素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抗病毒因子。

二、干扰素是由细胞分泌的、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包括干扰素在内的许多具有免疫活性的蛋白质曾一度被称为淋巴因子(lymphokin),后来发现这些所谓淋巴因子可以由多种细胞产生,故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淋巴因子逐渐被细胞因子取代,而在当时,干扰素是最重要的细胞因子。

1979年至1987年间,Gresser 担任主编,先后出版了9集《Interferon》年系列丛书集。

1980年,国际干扰素研究协会还创办了一本名为《Journal of Interferon Research》的期刊,至1994年更名为《Journal of Interferon&Cytokine Research》,可见干扰素的地位。

兽用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兽用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兽用干扰素的研究进展摘要IFN是细胞和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或者受核酸、细菌内毒素、促细胞分裂素等作用后,由受体细胞分泌的一种广谱抗病毒糖蛋白,具有种属特异性、作用广谱性及无害性等生物学性质。

IFN不仅有免疫活性,而且还是体内一种递质和激素样物质,具有抗病毒繁殖、抗细胞分裂增殖及调节机体免疫三大基本功能。

主要针对IFN的产生、信号转导路径、作用机制以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干扰素;作用机理;研究进展1 干扰素的产生与分类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在流感病毒感染的鸡细胞中发现一种细胞分泌物质,可调节鸡细胞的抗病毒状态,这种物质被命名为干扰素(interferon,IFN),其分子质量为15-40ku。

IFN是细胞分泌的小肽,具有抗病毒、抗增生和免疫调节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

已经研究过的所有哺乳动物当中,全部具有IFN-α、IFN-β(Ⅰ型)的基因和IFN-γ(Ⅱ型)的基因。

IFN-β和IFN-γ具有种属特异性,而IFN-α表现出在异种动物细胞的抗病毒活性。

正常细胞一般不自发产生IFN,只存在合成IFN的潜能,IFN基因处于被抑制状态。

在有诱发剂的条件下,IFN基因解除抑制而获得表达。

根据信号转导受体复合物的不同以及序列同源性,IFN可分为Ⅰ型与Ⅱ型,Ⅰ型IFN是多基因家族的产物,包括14-20种IFN-α基因,1种IFN-β基因;Ⅱ型IFN只包含1个家族成员,即IFN-γ,它参与细胞相容性复合物(MHC)抗原的表达和免疫调节反应。

Ⅱ型IFN的抗病毒作用比Ⅰ型弱。

IFN-α主要为人或动物白细胞经诱生后分泌的一种23ku糖蛋白,其中包括1种信号前导肽和1种成熟肽。

信号肽能够引导IFN-α通过细胞膜而分泌到细胞外,然后信号肽通过蛋白分解,保留成熟的IFN蛋白。

其分子结构中包含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内啡肽(EP)的氨基酸序列,该种IFN及其受体的分布,在pH值为2时是稳定的。

IFN-β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在许多方面与IFN-α相似。

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效果分析

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效果分析

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效果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1b对小儿腺病毒肺炎的治疗效果。

通过实验方法的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干扰素α1b在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讨论部分探讨了干扰素α1b的作用机制和可能的副作用。

相关研究部分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指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结论部分总结了干扰素α1b在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中的临床意义,并展望了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也提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为小儿腺病毒肺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重组人干扰素α1b、小儿腺病毒肺炎、治疗效果、分析、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实验结果、讨论、相关研究、结论、临床意义、展望未来、研究局限性。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腺病毒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呼吸道感染疾病,主要由腺病毒引起。

该病症具有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着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目前,对于腺病毒肺炎的治疗主要是以对症治疗为主,并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

探索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提高腺病毒肺炎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小儿腺病毒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特别容易发生在婴幼儿和免疫系统较弱的孩子身上。

目前,针对小儿腺病毒肺炎的治疗方法仍然相对有限,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通过观察病例组和对照组的疗效差异,我们旨在验证重组人干扰素α1b是否能够有效缓解小儿腺病毒肺炎的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提高患儿的康复率。

我们将关注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明显的不良反应,以评估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可接受性。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希望为小儿腺病毒肺炎的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案,并为临床医生在处理此类疾病时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也有望为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治疗中开辟新的应用途径,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干扰素研究进展

干扰素研究进展

干扰素研究进展转自:江西猪网摘要:干扰素是一种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活性的细胞因子,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肿瘤细胞功能,促进免疫细胞的活性。

干扰素是一个大的基因家族,可分为3型,主要包括IFN-α、IFN-β和IFN-γ等。

基因工程干扰素已广泛地应用于病毒和肿瘤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取得了明显疗效。

科研工作者在研究其作用机理及治疗效果外,也在不断探索基因工程干扰素在临床应用方面的新途径,改善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干扰素;抗病毒活性;抗肿瘤免疫干扰素( Interferon,IFN)是由英国科学家Isaacs于1957年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首先发现的[1]。

干扰素是由脊椎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分泌型糖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和增强免疫应答的作用,在免疫应答调控中处于中心地位。

干扰素在生物体中普遍存在,现已经证明在人及小鼠、羊、兔、犬、鼬等哺乳动物,以及大量野生动物、鱼类、龟类和昆虫等都有干扰素类似物质存在。

干扰素在医学和兽医学临床方面疗效显著,为病毒性和肿瘤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科研工作者除研究其基因结构、作用机理外,也在不断探索基因工程干扰素的临床应用,改善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 干扰素的分类和生物学活性IFN蛋白家族基于它们的基因序列、染色体定位和受体特异性[2]分为3型,即Ⅰ型、Ⅱ型和Ⅲ型干扰素,Ⅰ型包括IFN-α、β、ω、ε、κ[3]、δ、τ、δ[4]等,但IFN-δ、τ、δ只在猪、牛、反刍动物和鼠体内检测到,在哺乳动物中IFN-α/β是多基因家族,IFN-α包括25个以上的亚型[5]。

Ⅱ型干扰素由单基因家族IFN-γ构成,又称为免疫干扰素。

Ⅲ型干扰素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与Ⅰ型干扰素关系密切,称为IFN-λ[6-7],研究认为Ⅲ型干扰素有特殊的生理学功能[8]。

干扰素本身并非直接抗病毒物质,其抗病毒作用体现在多方面。

IFN对于病毒复制的任何阶段都具有靶向作用,包括穿入、转录、RNA稳定性、翻译起始、成熟、装配和释放过程。

干扰素的研究概论

干扰素的研究概论

华中农业大学毕业论文中国·武汉二○一二年四月目录姓名 (1)摘要 (3)关键词 (3)Abstract (3)Key words (3)前言 (4)1 干扰素的发展历程 (4)1.1 干扰素出现的背景——病毒肆虐的年代 (4)1.2 干扰素之源——干扰素发现者Alick Isaacs (4)1.3 干扰素的定义 (4)1.4 发展概况 (5)1.5 干扰素(IFN)分类 (5)1.5.1 普通干扰素 (5)1.5.2 长效干扰素 (5)1.6 作用机制 (6)2 干扰素的生产工艺过程 (6)2.1 菌种制备 (6)2.2 种子罐培养 (6)2.4 菌体收集 (6)3 干扰素发酵过程控制 (6)3.1 溶解氧控制 (7)3.2 温度控制 (7)3.3 pH值 (7)4 干扰素的应用前景 (7)参考文献 (8)致谢 (8)干扰素的研究概论摘要干扰素是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生物细胞后所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自发现后一直处于细胞因子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前沿。

干扰素首先作用于细胞的干扰素受体,经信号转导等一系列生化过程,激活细胞基因表达多种抗病毒蛋白,实现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本文叙述了干扰素的作用原理、特点以及生产,并对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干扰素;生物活性;细胞因子;AbstractInterferon is interferon induced by the guide to living agent biological cells produce a kind of highly active muti_function glycoprotein, after the discovery has been in the cell factors basic and clinical research field. Interferon in the role of the first cell receptor interferon, the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so on a series of biochemical process, the activation cell gene expression of antiviral protein, and to realize the inhibition of the viru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ole of the interferon principl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d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was prospected.Key wordsIFN;Biological;CellFactor;前言干扰素是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在研究流感病毒的干扰现象时发现的。

干扰素对细菌感染的调控机制研究

干扰素对细菌感染的调控机制研究

干扰素对细菌感染的调控机制研究细菌是造成人类疾病的常见病原体之一。

尽管人体对细菌的免疫系统具有强大的防御力,但有些细菌仍能引起人身体的感染,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研究细菌感染的调控机制寻求有效的治疗策略,对于维护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现有研究表明,人体内部的干扰素对于调节细菌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着重探讨干扰素在细菌感染方面的调控机制。

干扰素是一类由人体内分泌系统产生的蛋白质,主要作用是提高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能力。

在细菌感染的过程中,干扰素可以直接调节增强人体免疫系统,以对抗病菌感染。

同时,干扰素也可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控制细菌感染的目的。

具体来说,干扰素对细菌感染的调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干扰素的免疫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干扰素具有诱导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这些免疫细胞可以消灭病毒和细菌,从而保证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有效应对外来威胁。

干扰素可以激活相应的细胞信号分子,诱导宿主细胞产生一系列相应的抗病毒和抗细菌蛋白质。

这些蛋白质能够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直接对细菌感染的发展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减少病原体的繁殖和扩散。

第二个方面是干扰素的抗生素调节作用。

在细菌感染的过程中,人体的免疫细胞可释放一定量的抗生素,以抑制和清除细菌感染。

而干扰素的存在可以增加免疫细胞的抗菌素释放,同时抑制细菌共生现象的形成,从而防止细菌病变。

通过逐步深入了解干扰素对细菌抗生素的调节作用,人们可以发展抗生素新用途并开发出更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总而言之,干扰素作为一种体内调节蛋白质,发挥着重要的免疫调控和抗生素调节作用,对于控制细菌感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未来的工作中,科学家们将持续探索干扰素在细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和其它潜在的应用,寻找到更多有效、安全并且可行的治疗方法。

同时,了解干扰素与其它基因调控机制的相互作用,也是对细菌感染治疗研究的关键之一。

因此,在临床上应用干扰素治疗细菌感染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效果分析

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效果分析

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效果分析一、重组人干扰素α1b的作用机制重组人干扰素α1b是一种能够模拟人体天然产生的干扰素的药物,其主要作用是激活机体的天然免疫系统,从而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具体来说,重组人干扰素α1b可以促进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增加肿瘤坏死因子的产生,提高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的表达,并且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重组人干扰素α1b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的生长和扩散,从而达到治疗病毒性疾病的目的。

针对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方面的疗效,许多临床研究已经进行过相关的探讨。

一项发表在《儿科学杂志》上的研究分析了重组人干扰素α1b对小儿腺病毒肺炎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的患儿中,肺炎症状的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且肺炎症状的严重程度也有所减轻,说明重组人干扰素α1b可以有效改善小儿腺病毒肺炎的症状。

另一项研究发现,在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的小儿患者中,肺部影像学上的炎症反应得到了显著的缓解,说明重组人干扰素α1b对小儿腺病毒肺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除了在临床研究中显示的治疗效果外,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方面还具有一些优势。

重组人干扰素α1b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临床研究表明,在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的过程中,患儿并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重组人干扰素α1b的安全性较高。

重组人干扰素α1b的药物制剂形式多样,可以根据患儿的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剂量,以满足临床的个体化治疗需求。

重组人干扰素α1b的用药方便,可以通过皮下注射或者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给药,操作简便,适用于小儿患者的治疗。

重组人干扰素α1b作为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的药物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临床上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尽管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方面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和优势,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重组人干扰素α1b的治疗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确证,尤其是在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中进行验证,以获得更加可靠的疗效数据。

生物干扰素的研究与应用

生物干扰素的研究与应用

生物干扰素的研究与应用生物干扰素,是指体内能够促进细胞抵抗病原体感染的蛋白质,是一种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的免疫调节剂。

它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帮助人体抵御感染、癌症等疾病,并且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生物干扰素的发现历程,生物干扰素的种类与作用,生物干扰素的应用前景以及生物干扰素的研究现状。

一、生物干扰素的发现历程生物干扰素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被发现的,因其具有抗病毒活性的特点而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最初的研究者们通过研究小鼠,发现进入体内的病毒可以诱导产生干扰素,而干扰素的作用可以使得病毒在体内失去活性。

此后,人们陆续发现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及寄生虫等各种病原体都可能诱导干扰素产生。

生物干扰素中的Ⅰ型和Ⅱ型干扰素分别于1977年和1980年被分离并纯化出来,使人们对干扰素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此后的几十年间,生物干扰素的研究逐渐深入,除了病毒抑制外,人们还发现干扰素还能调节免疫系统、抑制肿瘤增长等多种作用。

二、生物干扰素的种类与作用生物干扰素主要分为Ⅰ型和Ⅱ型,其中Ⅰ型包括多种类型,如α、β、κ和ω等,Ⅱ型仅包括γ干扰素。

生物干扰素在体内通过上调IFNAR和IFNGR受体来发挥作用。

主要功能包括免疫调节与免疫增强、促进巨噬细胞激活、抑制病毒感染、抑制肿瘤生长、调控细胞增殖与分化、抑制炎症反应、参与导致自身免疫病的产生、保护突触结构、防止凋亡等。

生物干扰素可以刺激T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增强人体免疫力。

通过诱导抗病毒的免疫反应、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参与抗体的合成等方式,干扰素可以有效地对抗多种感染性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乙型脑炎、流感等。

此外,干扰素在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增强免疫活性以及抑制肿瘤血管形成等方式,干扰素可以用于治疗癌症和预防肿瘤的转移、复发。

三、生物干扰素的应用前景干扰素在医学上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干扰素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干扰素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干扰素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干扰素是一类重要的蛋白质,具有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临床研究的深入,干扰素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本文将从干扰素的基本特性、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干扰素的基本特性干扰素是一类由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产生的蛋白质,在机体免疫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干扰素主要包括α、β、γ三个类型,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

其中,干扰素α和β主要参与调节抗病毒免疫应答,而干扰素γ则主要参与调节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干扰素在抵抗病毒感染、调节免疫应答、抗肿瘤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基本特性包括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等。

二、干扰素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意义1. 抗病毒治疗干扰素在抗病毒治疗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治疗丙型肝炎、乙型肝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中。

临床研究表明,干扰素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提高患者病情好转率,是一种重要的抗病毒药物。

2. 抗肿瘤治疗干扰素也被广泛用于抗肿瘤治疗中,其抗肿瘤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等机制实现。

临床研究证实,干扰素在多种肿瘤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尤其在早期和中期肿瘤的治疗中表现突出。

3. 免疫调节治疗干扰素还可用于免疫调节治疗,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性炎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干扰素可有效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失调等症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三、干扰素在临床应用研究的展望随着干扰素的临床应用不断深入,相关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

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望干扰素在临床应用中的发展趋势:1. 发展新型干扰素药物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等方法生产更为有效的干扰素类药物,提高药物的纯度和稳定性,降低毒副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药物选择。

2. 结合其他药物进行联合治疗干扰素可以与其他抗病毒药物、化疗药物等进行联合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耐药性发生率,扩大干扰素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适用范围。

研究重组人干扰素治疗宫颈HPV抗感染的效果

研究重组人干扰素治疗宫颈HPV抗感染的效果

研究重组人干扰素治疗宫颈HPV抗感染的效果摘要:目的:研究重组人干扰素对女性宫颈HPV感染的治疗效果。

方法:随机抽取本院近一年来感染HPV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其中,治疗组使用重组人干扰素a2b凝胶治疗,共计50例;对照组不采用药物治疗,共30例。

分别对1个月治疗周期与3个月治疗周期的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组1个月治疗有效率和3个月其治疗组的病情消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重组人干扰素a2b凝胶(尤靖安)治疗剂量能有效治疗宫颈HPV感染。

关键词:重组人干扰素a2b凝胶;HPV感染;治疗效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认知不断增加,特别是女性群体,对其妇科疾病方面更加关注与重视。

宫颈炎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为宫颈受损伤和病原体侵袭而致,包括子宫颈阴道部炎症及子宫颈管粘膜炎症。

宫颈是阻止下生殖道病原体进入上生殖道的重要防线,但宫颈管单层柱状上皮本身抗感染能力较差,若受到性交、分娩、流产、手术灯机械性刺激而受损,就更易发生感染。

其中,HPV感染是引起女性的宫颈炎症的重要危险因素,HPV感染与其它感染不同,具有较强的多发性特征,容易造成宫颈病变加剧,形成多种病症,如:宫颈癌。

HPV的感染也分为了低危型与高危型两种,无论是低危还是高危,有效的药物治疗是预防和避免宫颈组织病变加剧的重要途径[1]。

本文拟探索宫颈HPV感染的有效药物治疗方案,为宫颈HPV感染治疗提供有效的方案。

为此从我院随机选择了2016年到2017年这一阶段80例患有HPV感染病人,对病情回顾性分析总结。

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随机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患有宫颈HPV感染患者80例,进行TCT检查。

80例患者年龄均在17-71之间,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

同时,通过TCT的初步检查后,患者生殖器组织或皮肤组织等部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变状况,并且HPV-DNA检测结果呈阳性,均确诊为宫颈HPV的感染患者。

干扰素市场调研报告

干扰素市场调研报告

干扰素市场调研报告# 干扰素市场调研报告1. 引言干扰素是一类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调节免疫功能的重要药物。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展临床应用以来,干扰素已成为临床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

本报告将对干扰素市场展开调研,并对其市场现状、市场规模、竞争格局以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2. 市场现状干扰素市场目前可分为两大类产品:α干扰素和γ干扰素。

其中,α干扰素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如乙肝、丙肝等;γ干扰素则主要应用于肿瘤治疗。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干扰素市场规模逐年增长,2019年市场规模已超过100亿美元。

3. 市场规模# 3.1 全球市场全球干扰素市场规模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受病毒感染和肿瘤发病率上升的影响,干扰素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

亚太地区是全球干扰素市场最大的消费市场,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30%以上。

欧美地区则占据了约25%的市场份额。

# 3.2 国内市场中国是全球干扰素市场的重要消费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之一。

自干扰素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市场主要以生产销售γ干扰素为主,且市场份额超过了全球市场的20%以上。

随着国内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干扰素市场规模还将继续扩大。

4. 竞争格局# 4.1 全球竞争干扰素市场竞争激烈,主要企业包括Roche、Merck、AbbVie等国际知名制药公司。

这些企业凭借其较强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和市场推广能力,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 4.2 国内竞争国内干扰素市场亦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

国内主要企业有石药集团、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等。

这些企业在技术研发、生产能力等方面与国际巨头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国产干扰素在价格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因此在国内市场仍保持相对竞争优势。

5. 发展前景# 5.1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干扰素的制备工艺和纯化技术得到了不断改进,使得产品质量和纯度更高。

此外,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也为干扰素的研发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重组γ干扰素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

重组γ干扰素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
科 技 论 坛
・ 3 3・
重 组 干扰素治疗 类风湿性 关节 炎的研究现状
张光 玉
( 哈 药集 团生物工程有限公 司, 黑龙江 哈 尔滨 1 50 0 0 0 )
摘 要: 重组 干扰素能够被人体 所耐受,而且有较好的安全性,同时其所产生的副反应较低 , 如发 热等,在临床试验上 用于治疗类 风湿性关节 炎, 重组 干扰 素的毒性发 生率低于大 多数类风湿性 关节炎药物,有效率能够达到 4 5 — 6 5 %。 因此 , 研 究人 员利 用干扰素 的单 独或联合使 用希望能够进一步探 索治疗严重类风 湿性 关节 炎的效果。 关键词 : ^ y 干扰素 ; 类风湿性 关节炎; 研究 干扰素( i n t e r f e r o n , I F N) 是 由灭活的或活 的病毒作用于易感 细胞 照组分别有 4 2例患者完成 了 1 2周 的疗程, 相对 于对照组的患者 , 后, 由易感 细胞基 因组编码而产生 的一组抗病毒物质 , 其是一种可溶 治疗组的患者发 生了显著改善, 但是 除治疗后 4周和 8 周两组关节 性的、 非抗体糖蛋 白, 按其抗原性不 同可分为 、 B和 ^ y三种 主要 肿胀指数 出现显著性差别外, 其余时间未见有明显差异 。 类型 。其特点是有高度种属特异性、 受体依赖性等 , 需通过同种 细胞 7 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 R A) 患者继续参加 了为期两年的长期实 的相应受体才能发挥作用, 同时还具有抗病毒 、 抑制细胞增殖 、 调节 验 研究,根 据结 果显示 :治疗 1年后 出现显 著性 改善 的有 5 6例 免疫及抗肿瘤等作用。1 9 8 0年,研究者将特异性的免疫诱导产生的 ( 8 0 , 治疗 2年后发生显著性改善的患者有 2 6例( 3 7 哟 。研究者用 干扰素命名为 干扰素,由于它 的免疫调节能力优 于 a干扰 素和 治疗前后的患者 自身进行 比较, 发现关节平均压痛数 和指数 , 肿胀 B干扰素, 故 干扰素又称为免疫干扰素 。 数和指数,晨僵, 握力和疼痛级数等,除了治疗 1年时 的晨僵 、 2年 干扰素是一种人体 内主要的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其具有 的双 时的握力和疼痛级数外, 其余均出现了显著性的差别 。 对患者实验前 向免疫调节能力使其在免疫性疾病 的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在 临床 后的各方面进行评价表 明, 类 风湿性关节炎( R A ) 经重组 干扰素治 上治疗癌症时发现其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R A ) 的潜在效果 , 对癌 疗后疗效有显著的改善 。表明本次实验结果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 症患者使用 ^ y干扰 素后他们称 自己的类风湿性关 节炎( R A) 有明显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发现患者的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 、 寒战 、 的改善 。 研究者根据这一发现后着手开始研究 _ y干扰素对治疗类风 头痛、 乏力 、 恶心和肌痛等症状,但仅发热率和注射局部反应率 两项 湿f 生 关节炎( R A ) 的效果, 并对不同剂量 的 干扰素患者所产生 的耐 在两组间呈现 出了显著 的差别 。 有研究者报道 了使用重组 干扰素 受性 和给药方法作 出评价目 。 的5 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 ( R A) 患者, 患者 中的 2 5% 出现了副反应, 1 9 8 5年, 研究者对 1 0 0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 R A ) 的患者使用了 并且有 6% 的患者 由于表现出了严重的副反应而被迫停药[ 7 1 。另有 干扰素 ,初步结果显示 :每天给患者皮下注射 1 — 2 次小于 2 0 0 u g的 研究者报道 了,在其 1 2周双盲 阶段研究 中仅有 2例f 4 %) 因出现 副 ^ y干扰素( 活性约 4 0 0 万I u ) , 可 以降低疾病的活动性。之后研究者在 反应而被迫停药 的, 并且在开放阶段实验 中对患者持续使用重组 开放非随机临床研究中, 用重组 干扰素治疗 5 0例类风湿性关节 干扰素 2年, 仅有 2 例( 3 %) 患者出现副反应 而被迫停药 , 结果显示 炎( R A ) 患者 2 0天 , 在第一 阶段 时每天用重组 ^ y干扰素 5 0 u g( 活性 重组 干扰素 的毒性发生率低于大多数 R A 药物 。综上所述 , 根据 1 1 0 — 1 6 0 万I U ), 在第二阶段时每天用重组 ^ y干扰素 1 0 0 u g ( 活性 研究结果表 明重组 干扰素能够被人体所耐受,有较好的安全性, 2 2 0 —3 0 0万 i u ) , 研究者连续对患者治疗 2 0天后对治疗效 果进行 了 并且副反应较低, 用于治疗 R A的有效率可达到 4 5 % 6 5 % 。 观察 。 有效标准:R i t e h i e指数改善达到 3 0%以上,E i r h e r l a n s b u r y指 利用重组 干扰素来治疗类风湿性 关节炎( R A) 的作用机理研 数改善达到 1 5% 以上, 其他指数改善达到 2 5%以上 。综上所述 , 究者们 尚未完全了解,有些学者认为类 风湿性关节炎 ( R A) 的患者对 结果表 明有效率达 6 5 %, 治疗后患者 的疼痛 的绝对值下 降, 晨僵 的 白细胞介素 1( I L _ 1 )的调节功能有缺 陷,会导致 淋巴细胞产生 白细 时间缩短, 握力也增加了, 但是实验室参数没有发生显著 的变化。副 胞介素 2 ( I L 一 2 )及 ^ y干扰素受到抑制, 正常机体的 干扰素能 阻断白细胞介素 4 ( I L 一 4 )对 B细胞的增殖作用, 因此可能通过使 反应主要是短暂发热( 2 8 . 8 %, 3 8 . 2 — 3 9 . 6 ℃) 和流感样症状日 。 第二年, 研究者又展开了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实验。 治疗组 用外源性 干扰素来治疗类 风湿性关节炎( R A) 的患者能够使患者 的类风湿性关节炎( R A ) 患者用重组 _ y干扰素治疗 2 8 天, 即每天使 的免疫系统的某方面缺 陷得以重建目 。 用重组 干扰素 5 0 u g , 连续使用 2 0天,然后每 隔一天使用 同等剂 于1 9 8 9年有研究者首先批 准重组 干扰素作为治疗类风湿性 量 的重组 干扰素一次 , 直至第 2 8天结束, 所有患者均为采用皮 关节炎 ( R A) 的药物进入市场。研究人员鉴于重组 干扰素治疗难 下注射。患者原有 的抗类风湿性关节炎 ( R A) 治疗在研究过程中不作 治性类风湿性关节炎( R A) 已经取得 的初步效果 , 将利用干扰素的单 改变。研究者在对可评价 的 7 9例患者( 治疗组 4 0例, 对照组 3 9例) 独或联合使用希 望能够进一步探索治疗严 重类风湿性关 节炎 的效 进行 结果 总结分析后发现, 有效标准 : R i t e h i e和 / 或l a n s b u r y指数改 果 。 近些年来在 国内使用重组 ^ y干扰素成功治疗数百例类风湿性关 善/ >3 0%。 根据这一有效标准, 在2 8天疗程结束 时,治疗组有效 节炎 ( R A) 的患者 , 结果表明 了重组 干扰素能够明显改善患者 的 率达 到 5 6%, 对照组有效率达到 2 6 %,两者有显著性 的差异 。但是 症状和体征 。 在治疗过程 中重组 干扰素 出现的不 良反应主要 为发 治疗组和对照组不存在明显 的差别在急性副反应洳 发热) 、 实验室指 热,多数患者能够 自行消退。少数病人有 白细胞降低现象出现, 但这 标、 抗核 因子变化等方面。在本实验 中重组 干扰素仅引起患者轻 种现象的发生率很小 , 停药后患者能够 自行恢复,因此 , 重组 干扰 微的体温升高( 平均 0 - 2 ℃) , 综上 , 重组 干扰素作为短期 治疗类风 素是一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安全且有效 的生物制品。 湿性关节炎( R A) 是完全能够被接受的 。 参考文献 有研究者 为了观察 在长期对 患者使用重组 干扰素 的情况下 【 1 】 吴玲 , 牛勃 , 解军, 赵建滨. 重组 干扰素的表达与纯化『 J 1 . 山西医科 是否会产生副反应 以及能否维持临床效果, 其对患者进行 了两年前 瞻 大学学报 , 2 0 0 0 , 3 1 ( 4 ) : 2 8 9 — 2 9 1 .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进展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进展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进展
干扰素是一类重要的生物药物,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活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领域。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为医学界和患者带来了福祉。

本文将就干扰素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探讨。

干扰素最早被应用于临床治疗是在上世纪70年代,当时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感染疾病。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逐渐深入研究发现干扰素还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目前,干扰素已广泛应用于肝炎、乳腺癌、黑色素瘤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

在肝炎治疗中,干扰素被广泛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治疗中。

研究表明,干扰素可以有效清除病毒,减少肝脏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在乳腺癌治疗中,干扰素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化疗的副作用,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此外,干扰素还被广泛应用于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

研究发现,干扰素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同时,干扰素还可以减少肿瘤复发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临床应用中,干扰素不仅可以单独应用,还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如化疗药物、靶向药物等,以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干扰素的临床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综上所述,干扰素的临床应用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医学界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信干扰素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会有更广阔的前景,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乳腺癌的干扰素治疗策略

乳腺癌的干扰素治疗策略

乳腺癌的干扰素治疗策略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也可发生在男性。

干扰素作为一种生物治疗药物,已经在乳腺癌的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探讨乳腺癌的干扰素治疗策略,包括干扰素的种类、用药途径、疗效评估以及潜在的副作用等方面。

一、干扰素的种类干扰素被分为α、β和γ三个亚型。

其中,α和β亚型主要由白细胞产生,γ亚型则由淋巴细胞产生。

α干扰素主要用于乳腺癌的治疗,其中以干扰素-α2为代表。

干扰素-α2可通过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增强免疫活性、恢复抗肿瘤免疫功能等多种机制发挥治疗作用。

二、干扰素的用药途径干扰素可通过注射、口服和贴剂等方式进行给药。

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常见的给药方式是皮下注射干扰素。

皮下注射干扰素具有方便、可操作性强、吸收迅速等特点。

患者可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每日给药或每周数次的给药方式。

三、干扰素治疗策略1. 单药治疗干扰素单药治疗在部分乳腺癌患者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研究表明,干扰素治疗可缩小肿瘤体积、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并降低远处转移的风险。

然而,干扰素单药治疗的疗效有限,且存在一定的耐药性。

因此,在临床中更常用的是将干扰素与其他治疗手段联合应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 综合治疗与其他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是目前乳腺癌治疗的主要策略之一。

干扰素可与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等进行联合应用,以达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的目的。

例如,与化疗联合应用可以增加治疗的敏感性,减少转移的风险。

与内分泌治疗联合应用可以增强抗雌激素的效果,延缓肿瘤的进展。

3. 个体化治疗乳腺癌的干扰素治疗策略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

包括乳腺癌的分期、分子亚型、基因突变等因素在内的综合评估,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通过个体化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的效果,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四、疗效评估乳腺癌的干扰素治疗的疗效需要进行系统的评估。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肿瘤的缩小程度、患者的生存期延长、无进展生存期的延长等。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高等生物化学中期答辩作者:ZJJ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药物化学学号: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作者:摘要:干扰素是人体受到病毒或双股RNA刺激物的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由细胞合成及分泌的一族蛋白质类,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干扰病毒基因转录或病毒蛋白组分的翻译,从而阻止或限制病毒感染,是目前最主要的抗病毒感染和抗肿瘤生物制品。

本文就干扰素的分类、分子结构、作用机理、生物学活性、体外重组技术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做出预测展望。

关键词:干扰素研究进展应用前景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interferonAuthor:(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072,China) Interferon (IFN) is human body gets virus or double stranded the exciting generation immunity of RNA exciter is respondent, by the cell synthesis reaches excretive gens protein kind ,has the function of regulating the immune function, antiviral and antitumo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dy's defense system. It can prevent or limit viral infection by interfering with viral gene transcription or translation of the viral proteins,so it is the main antiviral and antitumor biological products.The research of interferon classification, molecular structure,mechanism of action, biological activity, vitriol recombination techniques and related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re reviewed in the paper, and forecasts the prospect to its application prospect. Key words: Interferon Research progress Application Prospects前言干扰素是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生物细胞后所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由Isaacs和Lindenmann等于1957年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发现的。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在 畜 禽 疾 病 上 的 应 用
1、猪白细胞干扰素 1998年 刘万钧等用Vero 传代细胞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 进行干扰试验, 1998年,刘万钧等用Vero 传代细胞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 进行干扰试验, 证明猪白细胞干扰素能有效地抑制PEDV 的繁殖活性, 剂量为100U/ 证明猪白细胞干扰素能有效地抑制PEDV 的繁殖活性,在IFN 剂量为100U/ ml 时可明显 抑制, 1000U/ ml 可显著抑制,2500U/ ml几乎可完全抑制。 抑制, 可显著抑制,2500U/ ml几乎可完全抑制。 几乎可完全抑制 抗新城疫病毒(NDV) 2、抗新城疫病毒(NDV) 2003年 王玉东等报道,发生新城疫后,在相同饲养条件下, 2003年,王玉东等报道,发生新城疫后,在相同饲养条件下,采取试验和对照治疗方 表明使用干扰素、抗生素和多维素治疗的集群停止死亡。 法,表明使用干扰素、抗生素和多维素治疗的集群停止死亡。 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3、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 2004年 李风华等报道,发病率为60 %26日龄肉鸡用囊病康 黄氏灵等中药治疗, 日龄肉鸡用囊病康、 2004年,李风华等报道,发病率为60 %26日龄肉鸡用囊病康、黄氏灵等中药治疗,效 果不明显,死亡率达12 ,后来用干扰素注射 后来用干扰素注射, 天死亡率降到2 ,第 天停止死亡, 果不明显,死亡率达12 % ,后来用干扰素注射,第2 天死亡率降到2 % ,第3 天停止死亡, 治愈率98 %。发生IBD 后使用IFN 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治愈率98 %。发生IBD 后使用IFN 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2001年 等报道,采用100LD50 的超强毒株HK46 感染38 日龄的SPF 2001年,Mo 等报道,采用100LD50 IBDV 的超强毒株HK46 感染38 日龄的SPF 鸡8h 肌肉注射或分别用011mgrGGIFN 后,再012mgrGGIFN - α肌肉注射或分别用011mgrGGIFN - α 进行肌肉注射和口服治 天后, 使用rGGIFN 的鸡可成活30 %~ ,而未使用干扰素的鸡群仅能成 疗, 7 天后, 使用rGGIFN -α的鸡可成活30 %~50 % ,而未使用干扰素的鸡群仅能成 %。 活10 %。 病毒( 、抗 病毒( IV) 2001年 夏春等克隆和鉴定了我国三黄鸡干扰素基因,并用QIAexpressIV 2001年,夏春等克隆和鉴定了我国三黄鸡干扰素基因,并用QIAexpressIV 原核表达 系在M15工程菌中表达了N′端含6 个组氨酸(6 M15工程菌中表达了N′端含 的融合蛋白。 系在M15工程菌中表达了N′端含6 个组氨酸(6 - His) 的融合蛋白。在鸡胚实验系中 抗禽流感病毒效果好。 6His - rGGIFN - α抗禽流感病毒效果好。 氏病( 、 氏病( D 2004年 李风华等报道,临床诊断为MD MD的病鸡 2004年,李风华等报道,临床诊断为MD的病鸡 ,用IFN 按500 只/ 瓶加白细胞介素 (500只 肌肉注射,3 天后鸡群状态好转,康复较好。 - 2 (500只/ 瓶) 肌肉注射,3 天后鸡群状态好转,康复较好。 、抗 是细胞介导免疫的重要免疫分子,不论是外源性IFN γ,还是内源性的 IFN - γ是细胞介导免疫的重要免疫分子,不论是外源性IFN - γ,还是内源性的 γ,都表现了强大的抗虫效应 外源性的IFN 都表现了强大的抗虫效应, 具有强大的抗感染效应, IFN - γ,都表现了强大的抗虫效应,外源性的IFN - γ具有强大的抗感染效应,内源 性的IFN - γ在阻止弓形虫增殖、促使休眠状态弓形虫包囊形成、防止包囊的活化突 性的IFN 在阻止弓形虫增殖、 促使休眠状态弓形虫包囊形成、 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扰素的研究进展李雅林、牛钟相干扰素是由培养的细胞或细胞体因病毒感染或其他诱生剂作用所产生的一类非特异性抗病毒物质,干扰素由寄主细胞编码,是细胞基因自我稳定的反应产物,是调节细胞功能的重要物质。

干扰素是一种分子量为20-30Kda的糖蛋白。

对哺乳动物的研究表明,其干扰素具有两种类型:即Ⅰ型和Ⅱ型。

前者又分为IFN-α、IFN-β、IFN-ω;后者仅有一类,即IFN-γ。

鸡干扰素至少存在Ⅰ型和IFN-γ两个型别。

有3种类型的干扰素,即由纤维素和上皮细胞形成的纤维素上能上能下细胞干扰素、由白细胞形成的白细胞干扰素以及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形成的免疫干扰素。

在兽医上,干扰素可用作免疫佐剂,在抗病毒感染时,在初次免疫反应尚未形成前发挥免疫作用。

一、 IFN基因结构:IFN根据其生物学及抗原性不同,分为IFN-α、IFN-β、IFN-γ3种类型。

目前已发现人IFN-α有20余种亚型,人IFN-β及IFN-γ3各只有1种,未发现亚型。

IFN基因全长约2.2kb,由5′端非编码区、信号肽编码区、IFN结构蛋白编码区和3′端非编码区组成。

其中IFN-α基因无内含子,信号肽编码区有69个碱基对(bp),编码23个氨基酸多肽;结构蛋白编码区长498bp,编码166个氨基酸结构蛋白。

不同亚型,其氨基酸序列不同。

IFN-β基因也无内含子,信号肽编码区仅有63bp,编码21个氨基酸多肽;结构蛋白编码区长498bp,编码166个氨基酸结构蛋白。

IFN-α和IFN-β基因串联在一起,定位于人第9对染色体短臂。

IFN-γ基因含3个内含子,信号肽编码区有69bp,编码23个氨基酸多肽;结构基因编码区有429bp,编码143个氨基酸结构蛋白。

定位于人第12对染色体长臂。

信号肽具有引导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的功能。

二、IFN的作用及机理:1.抗病毒作用。

三型干扰素均有抗病毒作用,动物实验证明,γ干扰素抗病毒活性远较α型低,γ和β型干扰素有相互加强抗病毒作用,干扰素虽有抗病毒作用,但抑制病毒的程度,因病毒不同而千差万别,甚至同一病毒的不同血清型对干扰素的敏感性亦不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扰素类药物的研究摘要:干扰素是介导在对病毒感染、调节免疫功能以及细胞分化方面有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在现代的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应用过程中,干扰素的作用逐渐被了解,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本文概述了干扰素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生物学效应、生产技术、药物设计及分析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干扰素,生物技术,药物设计,药物分析Abstract:Interferon is a kind of cytokine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virus infection, regulate immune function and cell differentiation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 biotech drugs’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the role of interferon is gradually understood, and is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treatmen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biological effect, production technology, the drug designning and analysis research of interferon drugs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interferon,biological technology, drug analysis, drug design干扰素是细胞因子家族中最早被发现的,是真核细胞对病毒感染和其他生物学诱导物反应时生成的天然的蛋白和糖蛋白家族。

干扰素介导在对病毒感染和其他生物学诱导物反应中抗病毒、抗增殖和免疫调节的细胞因子。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干扰素类生物技术药物研究不断加深,在临床上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和应用。

1.干扰素类药物的生物学效应干扰素是人和动物细胞受到适宜刺激的条件下产生的种微量的、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其生物学效应是通过干扰素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来启动的[1]。

不同的干扰素各自通过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通过复杂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瀑布反应,激发细胞内的信号传递,通过级联反应改变某些干扰素敏感基因的转录,从而发挥各自的生物学效应,如诱导细胞对病毒攻击产生耐受性、调节绝大多数免疫功能、调节多种类型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维持某些动物细胞早期胚胎发育。

基于这些生物学效应,干扰素类药物在疾病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①增强抵御感染源(病毒、细菌、原生生物等)的免疫应答[2];②治疗某些自身免疫疾病;③治疗肿瘤。

不同干扰素的治疗效应不同,干扰素-α可用于治疗乙型肝炎、慢性髓性白血病、膀胱癌等,干扰素-β可治疗各类结石、生殖疣等,干扰素-γ可用于慢性肉芽肿、风湿性关节炎等的治疗;④在动物临床方面,干扰素类药物可用于动物流感、新城疫等病毒的防治。

2.干扰素类药物生产的生物技术干扰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

在早期的临床应用过程中,干扰素主要是从人血中分离纯化获得的。

干扰素具有种属特异性,临床上只能使用人源干扰素,且由于人体内干扰素的含量极少,因此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随着生物技术手段的迅猛发展,人们逐渐克服了干扰素人工生产的难题,使得干扰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得以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期,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快速发展使得干扰素的大规模生产得以实现。

癌细胞能无限增殖,且分泌的干扰素比正常细胞要多,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大规模生产干扰素,而且杂交瘤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高敏度的干扰素免疫测定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重组DNA技术进一步促进了干扰素的大规模生产,满足了临床上的大量使用。

目前,绝大多数的干扰素已经能够在多种表达系统中表达,如大肠杆菌、霉菌、酵母和其他一些动物细胞系,其中绝大多数临床使用的干扰素是由大肠杆菌系统表达的[3]。

3.干扰素类药物的设计原理3.1 运用基因工程的药物设计DNA改组技术是一种利用多次、反复选择和重组以获得具有预期性状的多核苷酸的方法[4]。

干扰素在许多疾病治疗上具有药用价值,但用于治疗,这些未必达到了最适化。

利用DNA改组技术对IFN进行改良,将多个人类IFN基因作为初级文库进行DNA改组,则可筛选到具有更好治疗效应的干扰素突变基因。

重组干扰素α1b是采用中国人基因克隆和表达的我国第一个实现产业化的基因重组治疗药物,其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低的特点,在慢性乙肝、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尖锐湿疣等的临床治疗中疗效显著,且是较好的抗癌化疗辅助药物。

研究表明,通过DNA改组得到的IFN-CH2.3的抗病毒活性为Hu-IFN-α1的185倍。

3.2作用于受体的药物设计干扰素,分为Ⅰ型干扰素和Ⅱ型干扰素两大类。

Ⅰ型IFN 家族包括IFN-α,IFN-β,两者共用相同的细胞表面受体,并且有类似的功能。

Ⅱ型IFN; 又称为免疫干扰素或γ-干扰素,是一种同源二聚体糖蛋白,其亚单位多肽的分子量为21-24KD。

干扰素生物效应的发挥,需要跟相应的信号受体结合。

根据IFN,干扰素受体可分为:结合Ⅰ型干扰素的Ⅰ型干扰素受体和结合IFN-γ的Ⅱ型干扰素受体。

在干扰素生物学作用的发挥,是通过IFN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激活细胞的信号传递系统,发挥其作用。

因此,在现代药物设计中,根据干扰素与其受体作用的机制,可研究设计高效的干扰素类药物。

Ⅰ型干扰素与其受体结合后,胞浆中的STAT(翻译中的信号传导和激活物)蛋白P84/P91和P113进行酪氨酸(Tyr)磷酸化,并与胞浆中的48KD蛋白(P48)结合,形成IFN-α的基因因子ISGF3复合体,迅速易位于细胞核中,并与顺式—激活干扰素刺激反应元件(ISRE,存在于干扰素诱导基因)结合,从而激发它们的翻译。

两种胞浆中蛋白酪氨酸激酶:Tyk2和JAK1,均是将ISGF3的亚单位磷酸化的酶[5]。

可溶性蛋白,与许多受体的配体结合区相对应,已经证实在血清和尿中存在一种α干扰素结合蛋白,该结合蛋白作为一种可溶型受体的发现,与广泛的Ⅰ型干扰素受体的配位结合区相对应,它的胞外区降解氨基酸序列与尿中结合蛋白相对应。

1994年,Novick研究小组从尿中提纯和测序了一种阻断Ⅰ型干扰素活性的可溶性40千道尔顿的干扰素α/β受体P40,并对P40的干扰素结合特异性进行了研究。

P40抑制人白细胞干扰素(由很多种α干扰素组成的混合物)的抗病毒性,也抑制单个Ⅰ型干扰素重组体的活性(包括β干扰素,不包括γ干扰素)。

基于P40的结合可能性及与其他受体系统的类比,推测并证实P40是与Ⅰ型干扰素受体的胞外结合区相对应的可溶性受体。

也就是说,P40是所有Ⅰ型干扰素的潜在抑制剂,因此,它可以作为干扰素活性的活跃调节剂发挥功能。

由于IFN-α的异常产物对疾病产生影响(如Ⅰ型糖尿病),P40可以作为治疗物质。

3.3基于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的建立药物筛选是针对特定的要求和目的,对可能作为药用的物质进行初步药理活性的检测和试验,进行药物优选的过程。

通过建立高通量的药物筛选模型,可进行微量快速、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的筛选有效药物。

干扰素广泛应用于病毒性感染、炎症、免疫功能障碍等的治疗,但其为蛋白多肽,结构不稳定,不能口服且保存条件要求高。

因此建立模型筛选具有干扰素样活性的有机小分子化合物,具有重要意义[6].IFN-α与其受体结合后,受体二聚体化,与JAK2亲和力增强,并使其结合到配体受体复合物上,JAK2因而聚集,其自身磷酸化位点交叉磷酸化使其蛋白激酶活化,进一步激活胞内的STAT家族,激活的STAT直接进入细胞核,与干扰素刺激直答序列(ISRE)结合,调节特异靶基因的表达而发挥抗病毒活性。

构建带有ISRE(IFN—αstimulated response element)靶序列和报告基因的诱导性表达载体,建立细胞水平的药物筛选模型,并将其转染入血管内皮细胞(ECV304 )中,可筛选报告基因碱性磷酸酶(SEAP)表达受IFN—α诱导的阳性克隆,以期待发现新结构类型的干扰素样活性化合物,为新药研发提供资料和依据。

3.4 基于药代动力学作用的药物设计优化药代动力学性质,是药物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药物开发过程中,基于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对药物进行设计改造,研制活性高、选择性强、药理作用确切、毒副作用小、应用广泛的新药不但是新药开发人员追求的目标,也是临床用药的发展需要[7]。

在干扰素类药物设计过程中,研究干扰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性,以及相应的作用物质,寻找其代谢作用的协同物质,可提高干扰素类药物作用的效果,是干扰素类新药设计的一个主要方向。

研究表明,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能延缓药物释放,降低药物在体内消除速度,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等。

干扰素在体内半衰期短, 且副作用大。

应用脂质体包封干扰素能增加干扰素的稳定性,延长干扰素在体内半衰期, 可显著改善其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性质[8]。

实验证明和临床显示,发挥抗肿瘤活性,干扰素需要在靶细胞保持一种高浓度水平,但高浓度干扰素会带来不良反应,应用α-2b 干扰素和β-2b 干扰素脂质体于乳腺癌细胞序列(MCF7和MDA-M8231)细胞,结果显示α-干扰素脂质体和β-干扰素脂质体对以上两种乳腺癌细胞较好疗效。

干扰素脂质体通过提高干扰素的靶向性,并大幅度降低干扰素的毒副作用,从几种途径上提高了干扰素的治疗指数。

干扰素脂质体能增加癌细胞的亲和力、克服耐药性,使干扰素在肿瘤细胞中浓集,提高疗效,降低用药剂量,降低毒副反应。

4.干扰素类药物的分析药物分析(pharmaceutical analysis)是一门研究与实行药品质量控制的“方法科学”。

它主要运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也研究有代表性的中药制剂和生化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为药物研究、药品开发、生产和流通各环节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 药物分析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科研、生产和生活, 尤其在新药研发以及药品生产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干扰素在投入临床使用之前,必须进行严格的分析测定,研究其疗效,并保证其使用安全性。

作为一类生物技术药物,干扰素具有多种不同的分析方面。

4.1 干扰素的鉴别试验干扰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小,对热稳定,4℃可保存很长时间,-20℃可长期保存其活性,56℃则被破坏,pH(酸碱度)2~10范围内干扰素不被破坏。

其本质为多肽蛋白。

干扰素的鉴别方法有:①化学反应法,通过蛋白质与茚三酮、双缩脲、酚试剂等反应的特性进行鉴别;②免疫印迹法,先对待测药品进行聚丙烯酰胺电泳法,凝胶中的多肽条带转移到硝酸纤维素纸上,检测或鉴定薄膜上的多肽条带;③紫外吸收法,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中,酪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在紫外区有光吸收,可用来鉴别干扰素;④生物鉴别法,利用生物体的试验进行药物的鉴别,即在生物药物给予选定的实验动物后,根据实验动物的特征生理反应来鉴别生物药物,分为血清学法和生物学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