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式培训资料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式培训资料一
综合实践活动培训资料
2005.09
一、指导思想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推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措施。他们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我国顺应时代发展,设计了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它的出现实现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又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以独具一格的特点和课程功能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挥重要作用,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实施综合实践课程,改变培养人的方式,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大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也有助于我们更新教学观念,促进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的转变,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
1、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2、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3、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内容范围包括以下方面: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涵义
“综合”与“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要义。即课程强调为解决现实问题而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并是以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开展,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个体感受。
四、课程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与其它学科相比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综合性
整合各学科知识技能来解决社会生活中、自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实践性
从实践出发,通过“实验”、“体验”、“探究”、“参观”、“考察”、“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探究问题的本质。
3、自主性
课程的开展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学习目标、内容、方式甚至指导老师都由学生自己选择,展示的形式也由学生自己设计。
4、开放性
①、在内容上,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②、在活动过程及结果上,课程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个性感受和创造性表现。
③、在活动形式上,课题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是其基本学习方式。
5、生成性
课程是由师生共同开发和实施的,并且随着活动的推进,随着学生的体验而发展。
五、课程实施程序
(一)、确定活动主题
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需遵循下列原则:
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2、体现一所学校的特色。
3、反映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
4、从学生日常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在实施过程中,指导老师可以自行选取几个预定主题供学生选择,从而确定一个为大多数学生接受的主题开展活动。也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挖掘周边资源提炼主题。
总体来说,在确立主题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主题为多数学生感兴趣的。这是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
②、主题的可行性。指导教师应当事先预料到主题开展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选取较易于实现和操作的课题。
③、主题有时代气息,并与生活密切相关并能从中使学生得到培养的。
④、时间性。课题能否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活动时间。
(二)、确定组织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小组合作。小组的确立,一般是学生在确定课题之后互相选择合作伙伴或在确定课题的过程中因兴趣一致而形成小组。在活动组织形式确立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下列原则并加以协调:
1、学生自愿
2、倡导合作
3、限制规模(一般上限不超过8人)
(三)、提交活动方案
在学生确定活动主题和活动组织形式后,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这一方案要为活动的展开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步骤及方式。因而指导教师应注意如下几点:
1、可行性
考虑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从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等方面审视学生方案的制定。
2、具体化
活动方案的设计要力求具体,将时间安排、地点安排、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一一细化,便以在实施中有的放矢。(附表一)
3、有效性
活动方案的设计要始终围绕选题,指向于活动问题的解决。
(四)、展开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小组本质上讲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因而应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发挥每个成员的特长。在团结融洽的气氛中分工协作,高效地开展活动。
教师在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小组合作进行指导:
1、明确分工,充分协调。
2、适时交流,广泛讨论。
3、平等对待,积极鼓励
注意防止以下情况:
①、依赖他人;②、好大喜功;③、以我为主;④、互不团结;⑤、互相推诿。
活动的实施阶段是综合实践活动中最核心的部分,它的实施坚持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的前提下,适当加强教师指导。一般说,年级越低指导的力度应越大。但指导并等于“替做”,而应该是方法上的授予。
在指导策略上主要有:
1、采取督促手段,落实活动方案。
①、激发活动兴趣。
②、发挥组长监督作用。
③、利用各种机会,多交流。
④、不定期展示阶段成果。
2、运用教育机智,把课题引向深入。
①、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
②、帮助学生寻找深入的突破口。
③、在辩论中,引向深入。
3、注重成果的总结与整理。
借此帮助学生再一次审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纠正和深化课题探究。
4、鼓励学生定立个人档案。
小组的活动情况及个人的活动情况,阶段性成果应做好详细的记录和整理保存,尤其是照片、活动记录、活动日记、录像等材料的保存。在活动开展过程要注意争取家长、学校领导及所在社区的理解和支持,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扫除障碍。
(五)、交流活动成果
当学生完成自己或小组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汇集、整理成果(作品)后,综合实践活动就进入了展示交流阶段。在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交流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事项:
1、展示目的应避免功利化倾向。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重在学习过程,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所获得的感悟和体验,而成果展示只是把这些体验的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起到取长补短,共同学习的作用。
2、展示内容更关注成长的记录。
所展示的内容就是学生围绕教育目标进行主题探究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如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走访、统计、收集与整理资料、动手制作、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