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许蕾)

合集下载

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实验步骤

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实验步骤

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实验步骤一、实验前准备在进行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实验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1.实验材料准备–显微镜:确保显微镜正常工作,并清洁干净。

–血涂片:需要具备清晰的细胞结构,可通过医疗机构或实验室购买。

–血液涂片染色剂:例如伊红或金标染色液。

2.仪器准备–将显微镜放置在平稳、光线充足的工作台上。

–调整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焦距,以便观察到清晰的细胞结构。

二、制备血涂片制备血涂片是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实验的前提步骤。

1.取血–用消毒酒精擦拭被抽血部位,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适量的血液,一般约为0.1毫升。

2.制备血涂片–取一片干净的载片,用火炬或酒精灯烘烤片面,以增强细胞附着力。

–将一滴血液滴在载片的一端,用另一片载片将血液平均涂抹开。

3.干燥与固定–将血涂片平放在无尘无湿的地方,自然晾干。

–可在固定前,将血涂片浸泡在无水乙醇等溶剂中,进行细胞固定。

三、染色染色是为了使细胞结构更为清晰、易于观察。

1.准备染色剂–根据实验需求,选择适合的染色剂,如伊红或金标染色液。

–根据染色剂的使用说明,配置合适的浓度。

2.染色过程–将干燥的血涂片浸入染色剂中,保持一定时间。

时间过长会导致过度染色,影响观察结果。

–取出血涂片并用水洗净,以去除过多的染色剂。

四、显微镜观察与记录准备就绪的血涂片可以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和记录。

1.调整显微镜–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镜头和放大倍数。

–调节焦距,使细胞结构清晰可见。

2.观察细胞结构–将染色后的血涂片放置在显微镜载片夹中,夹好后放入显微镜镜筒中。

–通过目镜观察细胞的外观、形状和结构。

3.记录观察结果–使用实验笔记录观察到的结构、数量、颜色等相关信息。

–可以使用绘图工具绘制细胞的结构示意图。

五、清洗与保存实验完成后,需要对实验仪器和材料进行清洗和保存。

1.清洗显微镜–将显微镜镜头、物镜和载片夹等部分用适当方式进行清洗,以去除污渍和残留物。

2.保存血涂片–将观察完毕的血涂片保存在干燥、无尘的地方。

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ICS备案号:WS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Reference leukocyte differential count method(报批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发布目次前言 (Ⅲ)1范围 (4)2总则 (4)3方法 (4)3.1 样本采集 (4)3.2 血涂片制备和要求 (4)3.3 血涂片染色 (4)3.4 需分类的外周血有核细胞 (5)3.5 血涂片检查步骤 (5)3.6 检验人员要求和考核 (6)附录A(规范性附录)常见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学 (7)附录B(规范性附录)计算公式 (9)附录C(规范性附录)自动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性能评价 (10)参考文献 (16)前言为了保证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具有溯源性和准确性,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修改采用了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颁发的《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和仪器评价方法》标准(H20-A)。

本标准从20XX年XX月XX日起实施。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都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医政司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晓波、许蕾、宋颖、方心驰、张锦锋。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负责解释。

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建立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中有关样本采集、血涂片制备的要求、血涂片染色、血涂片有核细胞检查的步骤、对检验人员的要求和考核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建立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的实验室2 总则2.1 本标准采用手工目视显微镜计数法作为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方法。

2.2 为了保证参考方法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性,建立参考方法的实验室必须进行比对。

3 方法3.1 样本采集将静脉血采集于EDTA-K2抗凝剂(液体或粉末状)中(浓度为每毫升血液含1.5~2.2mg EDTA-K2·H2O)。

采血后立即混匀,应拒绝分析有肉眼可见凝块的样本。

3.2 血涂片制备和要求3.2.1 血涂片制备3.2.1.1 每份样本制作3张血涂片。

显微镜镜检血涂片的操作流程

显微镜镜检血涂片的操作流程

显微镜镜检血涂片的操作流程显微镜镜检血涂片,这事儿可有趣啦。

咱先说说准备工作。

那得有个干净的显微镜呀,就像战士上战场得有把好枪一样。

显微镜得提前调试好,各个部件都得正常运转。

目镜和物镜要擦得干干净净的,要是上面有脏东西,就像眼睛里进了沙子,看啥都模糊。

载物台也得清理好,不能有灰尘杂物啥的。

接着就是血涂片啦。

这血涂片可得做得漂亮。

取血的时候要小心点哦,就像对待小宝贝一样。

一般呢,用采血针采一点血,然后轻轻地把血滴在载玻片的一端。

再拿个推片,这个推片就像小铲子一样。

把推片和载玻片保持一定的角度,然后慢慢地推过去,就像在画画一样,把血涂成薄薄的一层。

要是涂得太厚了呀,那在显微镜下看就像一锅粥,啥都分不清;涂得太薄了呢,又找不到几个细胞。

血涂片做好了就可以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啦。

这时候要从低倍镜开始看哦。

就像找宝藏一样,先大概地扫视一下,看看有没有啥特别的地方。

低倍镜下能看到很多细胞,就像一群小蚂蚁一样密密麻麻的。

看到感兴趣的地方了,再转到高倍镜下仔细看。

在高倍镜下看细胞可有意思啦。

红细胞就像一个个小圆盘,扁扁的,中间还凹下去一点。

白细胞呢,就比较大啦,而且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有的白细胞就像个大胖子,圆滚滚的;有的白细胞就像个变形金刚,形状不规则。

血小板就比较小了,像小碎片一样。

看着这些细胞,就感觉像是在微观世界里探险一样。

观察的时候呀,要特别仔细。

眼睛得瞪得大大的,就像小猫盯着老鼠洞一样。

细胞的大小、形状、颜色都要留意。

要是看到有不正常的细胞,那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比如说,如果红细胞长得奇形怪状的,或者白细胞的数量特别多或者特别少,那可能就有问题啦。

做完镜检之后呢,也要好好收拾东西。

把显微镜关掉,擦干净,放回原来的地方。

载玻片和推片也要清洗干净,留着下次还能接着用。

这就像吃完饭要洗碗一样,要有始有终嘛。

镜检血涂片其实不难,只要有耐心,就像跟细胞交朋友一样,慢慢地去了解它们的小秘密,就能把这事儿干得漂漂亮亮的。

检验科外周血涂片检查PPT

检验科外周血涂片检查PPT
检验科外周血涂片检 查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引言 • 外周血涂片检查基础知识 • 外周血涂片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 • 外周血涂片检查的注意事项与局限
性 • 外周血涂片检查的未来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外周血涂片检查是检验科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观察外周血中细胞形 态和数量,从而协助诊断疾病。
观察血小板数量和形态的变化,有助 于诊断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 等疾病。
观察白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变化,有助 于诊断白血病和其他血液系统肿瘤。
监测肿瘤治疗反应
监测化疗效果
外周血涂片检查可以观察肿瘤细 胞数量和形态的变化,评估化疗
效果和肿瘤缓情况。
监测放疗效果
通过观察白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变化 ,评估放疗对血液系统的损伤程度 和恢复情况。
背景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外周血涂片检查已经成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尤其在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重要性
01
协助诊断
通过外周血涂片检查,医生可以观察到细胞形态和数量 的异常变化,从而对疾病进行初步判断,为后续治疗提 供依据。
02
监测病情
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外周血涂片检查可以监测病情变 化和治疗效果,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3
指导治疗
根据外周血涂片检查结果,医生可以指导治疗方向和方 法,例如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化疗药物等。
02 外周血涂片检查基础知识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外周血涂片检查是一种通过观察 外周血中细胞形态和数量的检查 方法,用于协助诊断疾病和评估 健康状况。
分类
根据检查目的和要求,外周血涂 片检查可分为常规检查、特殊染 色检查和免疫学检查等。

血涂片

血涂片
7)冲洗时应用流水将染液冲去.不能先倒掉染液,以免染料沉着于血片上.
染色结果
在正常情况下血膜外观为粉红色,在显微镜下红细胞呈肉红色;白细胞胞浆能显示各种细胞的特有色彩,细 胞核染紫红色,染色质清楚,粗细松紧可辨。染色结果偏酸,则红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颗粒偏红,白细胞核呈浅 蓝色或不着色;染色结果偏碱,则所有细胞染成灰蓝色,颗粒深暗,嗜酸性颗粒可染成暗褐色,甚至紫黑色或蓝 色。嗜中性颗粒偏粗,偏碱(紫黑色).血片原处呈绿色.
正常参考值
细胞类别成人 杆状核0.01-0.05 分叶核0.50-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 嗜碱性粒细胞0-0.01 淋巴细胞0.20-0.40 单核细胞0.03-0.08
附注
1要避免重复计数,玻片应由血膜边缘向中央依次上下呈曲线移动. 2白细胞总数超过20×109/L,应分类计数200个细胞,白细胞数明显减少的血片,可检查多张血片。
方法
血涂片
瑞氏染色法原理
1.瑞氏染料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
血涂片美蓝(又名亚甲蓝mehyleneblue)为四甲基硫堇染料,有对醌型和邻醌型两种结构,通常为氯盐,即氯化 美蓝,美蓝容易氧化为一,二,三甲基硫堇等次级染料(即天青)市售美蓝中部份已被氧化为天青.伊红(又名曙红 cosin)通常为钠盐即伊红化钠。美蓝和伊红水溶液混合后产生一种憎液性胶体伊红化美蓝中性沉淀,即瑞氏染料。 瑞氏染料溶于甲醇后,又重新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2.细胞的染色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 化学的亲和作用.各种细胞和细胞的各种成份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色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因此用染色液染色后 在同一血片上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色彩,例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粉红色称为 酸性物质,细胞核蛋白和淋巴细胞浆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蓝色或紫色称为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 成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紫红色称中性物质.

血液涂片检查不可小视

血液涂片检查不可小视

血液涂片检查不可小视
金大鸣;胡晓波
【期刊名称】《实验与检验医学》
【年(卷),期】2003(021)003
【摘要】@@ 50年前出现了血细胞分析仪,而且发展迅速,那么血片检查今天的地位怎样?由于血细胞分析仪虽功能项目众多,但仍然为过筛性质,因此血片检查仍占重要地位.但血片复核并不等于白细胞分类,它是对仪器检测结果与提示的认可或否定,是仪器检测的补充.
【总页数】2页(P131-132)
【作者】金大鸣;胡晓波
【作者单位】200052,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200052,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是血液细胞学检查的基本方法 [J], 毛晓红;万淑华
2.骨髓活检切片、骨髓涂片和外周血涂片同步检查在血液病诊断中的应用 [J], 童浩;许小蕻;贾霖;雷光喻;马永能
3.同步应用骨髓穿刺涂片检查与活组织检查在血液病诊断中的价值 [J], 文开义;朱理坦
4.血液涂片检查在血液分析中的重要性分析 [J], 田慧芳
5.浅谈血液涂片检查在血液分析中的重要性 [J], 马继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血液中各类血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状态。

它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血液涂片中的血细胞形态特征,从而提供有关疾病诊断、病情评估和治疗监测的重要信息。

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中,主要包括对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

首先,红细胞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大小、形状和颜色。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应呈现出均匀的大小和形状,颜色应为淡红色。

若红细胞形态异常,如出现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颜色异常等情况,可能提示存在贫血、溶血、骨髓异常等疾病。

其次,白细胞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细胞形态、细胞核形态和细胞核染色质分布。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的形态应呈现出规则、对称的形状,细胞核形态应符合相应的类型特征,细胞核染色质分布应均匀。

若白细胞形态异常,如细胞形状不规则、细胞核形态不正常、细胞核染色质分布不均匀等情况,可能提示存在感染、白血病、免疫系统异常等疾病。

最后,血小板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大小、形状和数量。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应呈现出均匀的大小和形状,数量应在正常范围内。

若血小板形态异常,如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或者数量异常增多或减少,可能提示存在出血、血液病等疾病。

通过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帮助医生对许多疾病进行诊断和病情评估。

例如,对于贫血患者,可以观察红细胞形态是否异常,从而确定贫血的原因是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还是溶血性贫血。

对于白血病患者,可以观察白细胞形态是否异常,帮助确定白血病的类型和分期。

对于感染性疾病,可以观察白细胞形态和数量是否异常,帮助判断感染的病原体和感染的程度。

对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以观察血小板形态和数量是否异常,帮助判断凝血功能是否受损。

需要注意的是,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虽然能够提供许多重要的信息,但它并不能作为独立的诊断手段,通常需要结合其他临床检查和病史来综合分析和判断。

此外,由于血液涂片的制备和染色的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的操作误差,因此在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时,临床医生和实验室技术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验与临床诊断的研究进展

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验与临床诊断的研究进展

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验与临床诊断的研究进展作者:陆作洁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4年第09期【摘要】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广泛应用,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查量呈减少的趋势,由此会出现漏诊及误诊现象。

本文就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验基础及在临床诊断上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外周血涂片;形态学;诊断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9-0153-02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广泛应用,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查量呈减少的趋势,由此会出现漏诊及误诊现象。

但是外周血血涂片形态学检验是临床检验中诊断简便、快捷的常规方法,在血液病及血液感染性疾病的检验中起着重要作用[1]。

本文就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验基础及在临床诊断上的研究进展现综述如下。

1 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验的基础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验中血片制作和染色极其重要,血涂片和染色的优劣直接影响细胞形态学的观察和分型[2]。

合格的外周血涂片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边缘整齐,细胞分布均匀,两侧留空隙。

血涂片染色后各种细胞呈现出各自的染色特点[3]。

现在一般采用瑞氏-姬姆萨混合染液。

在先进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中如与Sysmes XE-2100配套使用的SP-1000i全自动推片染片仪系统实现智能推片,提高推片率降低假阴性,从而避免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

标准化的涂片染色质量,避免手工涂片的质量差异,实现血涂片制备及染色的标准化,可以消除因人为因素造成血涂片及染色不好而影响形态学的检查。

全面观察1张血涂片,从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上进行分析,同时注意有无寄生虫感染和异常细胞[4]。

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验在临床应用:(1)了解疾病感染的程度;(2)确诊白血病;(3)遗传性血液疾病依据;(4)贫血鉴别诊断的参考依据;(5)提示血小板疾病;(6)诊断血液寄生虫病;(7)血液分析仪质量的监控[5]。

2 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验的重要性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提高了检验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为临床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科学参数,并把检验工作者从日常大量繁杂的劳动中解脱出来[6]。

观察血液涂片实验报告(3篇)

观察血液涂片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血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状态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

血液涂片观察实验是医学和生物学领域常用的基础实验之一,通过观察血液涂片,可以了解血液的组成、细胞形态和数量,进而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血液涂片,认识血细胞的基本形态和结构,了解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二、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血液涂片,认识血细胞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2. 了解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3. 掌握血液涂片制作和观察的方法。

三、实验器材1. 显微镜2. 血液涂片标本3. 物镜和目镜4. 载玻片5. 盖玻片6. 细针7. 滴管8. 纱布9. 实验记录表四、实验原理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有细胞核,主要负责免疫和防御功能;血小板呈不规则形状,无细胞核,主要负责血液凝固。

五、实验步骤1. 将血液涂片标本放在载玻片上。

2. 用滴管滴加适量的生理盐水。

3. 用细针轻轻搅拌,使血液均匀分布在载玻片上。

4. 用纱布将载玻片边缘擦拭干净,使涂片平整。

5. 盖上盖玻片,用镊子轻轻压平。

6. 将涂片放在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再换用高倍镜观察。

六、实验结果1. 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数量最多。

2. 白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有细胞核,数量较少。

3. 血小板:呈不规则形状,无细胞核,数量最少。

七、实验分析1. 红细胞: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数量较多。

如果红细胞数量过多或过少,可能与贫血、脱水等疾病有关。

2. 白细胞:正常情况下,白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有细胞核,数量较少。

如果白细胞数量过多或过少,可能与感染、炎症等疾病有关。

3. 血小板: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呈不规则形状,无细胞核,数量最少。

如果血小板数量过多或过少,可能与血液凝固异常、出血等疾病有关。

医院实验室外周血涂片(瑞氏染色)操作规程

医院实验室外周血涂片(瑞氏染色)操作规程

****医院实验室外周血涂片(瑞氏染色)操作规程一、目的:外周血细胞检查二、试验原理正常人周围血中的血细胞主要是指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其中白细胞至少有五种,分属于三个系统。

通常根据其来源,形态和对染色的反应,把它们分为淋巴细胞,大单核细胞和三种粒细胞——即嗜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

三、染色液配置瑞氏染色液配法:美蓝伊红染料1克,加少量甲醇或甘油在研钵中研磨均匀后倒入1000毫升量筒中,用甲醇冲洗研钵,一并倒入量筒中,最后加甲醇至600毫升,混匀后密闭保存备用。

工作量大的单位最好一次大量配制。

保存时间越长,染色效果越好。

缓冲液:现磷酸氢二钠20毫升;1%磷酸二氢钾30毫升,两液混合后加水至1000毫升。

此缓冲液PH为6.4-6.8。

四、操作方法1、取血1小滴,加于玻片一端,再用一端边缘整齐光滑的推片推成一厚度适中的血膜。

血膜的厚度可由血滴大小,推片的速度和推片与玻片之间的角度大小来调节。

血滴小,推进速度慢,推片角度小,涂片薄;反之,则厚。

涂片制成后,用铅笔在血膜一端记上姓名或编号,以免相互搞错。

2、血膜干后,滴加瑞氏染液于血膜上盖满。

约一分钟后,滴加相当于染液1.5倍量的缓冲液,将两液吹匀,染10T5分钟。

用清水洗玻片,待干。

3、用浸油镜检查血膜上分布不均,大细胞多分布于片之两边和尾部;小细胞则多在中间,故采用曲线式移片方法,以减少误差。

4、分类方法:用浸油镜分别计数100个白细胞中各种白细胞所占的百分率。

如发现异常红细胞和白细胞亦应报告。

同时观察血小板的数量、存在状态及大小。

五、参考值细胞成人中性粒细胞:杆状核分叶核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0.01-0.05(1%-5%)0.50〜0.70(50%〜70%) 0.005-0.05(0.5%〜5%) 0〜0.01(0%〜1%)0.20〜0.40(20%〜40%) 0.03-0.08(3%〜8%)六、临床意义:1、增多(1)中性粒细胞:急性化脓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汞中毒、急性铅中毒等。

外周血涂片实验报告

外周血涂片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外周血涂片检查实验目的:1. 学习外周血涂片制备和染色技术。

2. 观察和识别外周血中的各类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3. 通过血细胞观察,初步判断患者的血液系统状况。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材料:1. 新鲜外周血标本2. 玻片3. 吸管4. 稀释液5. 稀释液瓶6. 血细胞计数板7. 血细胞染色液(如瑞氏染液)8. 显微镜实验步骤:1. 制备涂片:- 取一干净玻片,将新鲜外周血滴于玻片中央。

- 用另一玻片从边缘向中央轻轻刮过,制成薄而均匀的涂片。

- 将涂片放置于空气中自然干燥。

2. 染色:- 将干燥后的涂片浸入染色液中,染色时间为3-5分钟。

- 用水冲洗涂片,去除多余的染色液。

3. 镜检:- 将染色后的涂片放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

- 使用油镜观察,首先观察红细胞,然后观察白细胞和血小板。

实验结果:1. 红细胞:- 观察到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大小、形态基本一致。

- 红细胞计数约为4.0-5.5×10^12/L。

2. 白细胞:- 观察到白细胞有三种类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 中性粒细胞呈圆形,核分叶,胞浆内含有细小的颗粒。

- 淋巴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核较大,染色质疏松。

- 单核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核较大,染色质疏松,胞浆内含有细小的颗粒。

- 白细胞计数约为4.0-10.0×10^9/L。

3. 血小板:- 观察到血小板呈不规则形状,大小不一,常聚集在一起。

- 血小板计数约为100-300×10^9/L。

分析与讨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外周血涂片,并观察到了各类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2. 外周血涂片检查是一种简单、快速、经济的方法,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血液系统状况。

3.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制备涂片时,玻片应清洁、干燥。

- 染色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细胞形态。

- 镜检时,应使用合适的倍数,以便观察细胞细节。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实验步骤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实验步骤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实验步骤嘿,朋友们!今天咱要来聊聊怎么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这可有意思啦!首先呢,咱得准备好东西呀。

显微镜那肯定是不能少的,还有人血涂片,这可是关键呢。

就好像你要去打仗,没带武器那可不行呀!然后呢,把显微镜摆好,就像给它找个舒服的小窝一样。

调整好光线,让它亮堂堂的,这样才能看清楚嘛。

这就好比大白天走路,亮堂堂的才不容易摔跤呢。

接下来,把人血涂片小心翼翼地放在载物台上,可别给弄破啦。

这就像是对待宝贝一样,轻拿轻放。

然后嘞,用低倍镜先观察观察,就像咱先用眼睛大致瞄一瞄。

看看能不能找到那些小小的血细胞呀。

哎呀,你想想,那一个个血细胞就像小不点儿士兵在那里排兵布阵呢。

如果低倍镜下能找到啦,那就可以换换高倍镜啦。

这时候可就得仔细瞧啦,那些血细胞的细节都能看清楚呢。

就像你凑近了去看一个小玩具,上面的花纹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在观察的过程中呀,可别着急,得慢慢来。

就像钓鱼一样,得有耐心,等着鱼儿上钩呢。

你要是着急忙慌的,说不定就错过了精彩的细节。

你说这血细胞多神奇呀,它们在我们身体里跑来跑去,为我们的健康努力工作着。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它们啦。

咱观察的时候还得注意,别乱碰显微镜的部件呀,不然它可不高兴啦。

就像你不能随便乱动别人的宝贝一样。

而且呀,做完实验后,要把东西都收拾好,显微镜放回原位,血涂片也得妥善处理。

可不能乱糟糟的不管啦。

总之呢,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就像是一次小小的探险。

你能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了解我们身体里的小秘密。

是不是很有意思呀?大家都快去试试吧!。

外周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

外周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

外周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许蕾主要内容:一.概况二.红系正常及异常形态(大小,形态,结构,染色,其他)三.白系正常及异常形态(5种WBC及其他)四.巨核系正常及异常形态(血小板等)五.血液中寄生虫形态六.血液中其他异常形态一、概况外周血涂片(血象)镜检:血象中的血细胞主要来自骨髓及其他,所以血象检查对造血系统及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非常重要。

血涂片镜检涉及到患者状态,采血、涂片、染色、经验等。

一、概况血涂片染色方法:1.瑞氏染色法;2.姬(吉)氏染色法:3.混合染色法:4.Romanowsky染色法*5.快速染色法:一、概况镜检法先10* 40* 100*(油)城垛式从体尾交界处向尾部进行镜检。

一、概况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246-20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2005-12-01实施)包括样本采集,血涂片制备,染色,有核细胞检查步骤和方法,对检验人员要求和考核等内容。

一、概况血象可反映下列情况:1.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大致数量,正常人血涂片1-3WBC/10-15PLT/200RBC,非抗凝血血小板应有聚集现象。

2.红系:观察有无有核红细胞,成熟红细胞有无大小,形态,结构(e.g. H-J body等),染色等异常。

3.粒系:观察各种粒系所占比例,有无幼稚细胞出现,有无病理形态出现(e.g. 中毒颗粒,空泡等)。

4.其他白细胞系统:观察各系所占比例,有无幼稚和异常形态结构的细胞(e.g. 异淋,浆细胞等)。

5.血小板:有无数量,大小,形态,染色,聚集性等的异常,有无巨核细胞。

6.有无寄生虫和其他特殊异常细胞(e.g. 疟原虫,癌细胞,破碎细胞等)。

二、红系正常及异常形态正常RBC :园盘形,φ6.7-7.7 (6-9)um ,淡红色,有中央淡染区,无核。

异常RBC 形态及相关疾病:一、大小异常1.RBC 生成加速。

2.MA,HA,急失血贫。

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是血液细胞学检查的基本方法

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是血液细胞学检查的基本方法

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是血液细胞学检查的基本方法194?中国中医药咨讯JournalofChina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formation2010年12月中December2010第2卷第35期VOl-2N0-35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是血液细胞学检查的基本方法毛晓红万淑华(黑龙江省同江市中医院,黑龙江同江,156400)血液常规检验是临床实验室最重要的检验项目之一,是许多疾病预防,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所以做好血液常规分析前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医疗器械的不断进展,在医学检验工作中,全自动分析仪代替了大部分手工工作,但血涂片是不可被取代的.目前,国内使用的三分类仪器都是根据白细胞的体积大小分类,它不能区分幼稚,嗜酸,嗜碱及单核细胞,更不能识别异淋和有核红细胞集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尽管现代高科技不断在血液分析仪上应用,多方位测定同一个细胞(如激光散射加电磁波传导加电阻抗,激光加细胞化学等)的高档血液分析仪相继问世,迄今无一台血液分析仪能完全代替显微镜进行白细胞分类,而只能起筛选作用.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是血液细胞学检查的基本方法,临床应用极为广泛.1临床资料例1,女,l2岁,因发热,淋巴结肿大就诊.血液分析仪常规检验HGB96g/L,WBC4.3×109几,PLT76x109几,L YO.79,MOO. 08,GRO.13.涂片染色镜检,幼稚细胞12%.骨髓细胞学诊断ALL—L1.例2,男,55岁,因头晕,心悸就诊.血液分析仪常规检验HGB62g/L,WBC2.9×109/L,PLT48×109几,LYO.56,MOO.06, GR0.39.涂片染色镜检,幼稚细胞5%.骨髓细胞学诊断MDS—RAEBT.例3,男,33岁,因左上腹不适,乏力,发热就诊.血液分析仪常规检查,HGB146g/L,WBC28.2×109,L,PLT362×109几,LYO. 09,MOO.02,GRO.89.涂片染色镜检,幼稚细胞32%.骨髓细胞学诊断CML.2血涂片的制备和细胞染色及血象检查2.1血片制备将血液标本取小米大小的血滴,滴在干净的玻片偏右侧端,用推片用30度夹角将玻片上血液轻轻向左推,两头留出片头片尾.一张良好的血涂片,厚薄要适宜,头体尾要明显,细胞要分布均匀,血膜边缘要整齐,并留有一定的空隙.血滴愈大,角度愈大,推片速度愉快,则血膜愈厚,反之血涂片愈薄.厚薄适宜,分布均匀,染色良好的血涂片是血液学检查的重要技术之一.2.2染色(瑞特一吉姆萨染色法)将已干燥的血涂片标本两头用蜡笔画线(防止染液溢出),滴加瑞吉氏染液4~5滴,固定一分钟,然后按1:(1~2)的比例加缓冲液,用洗耳球吹匀,染色5~10分钟,流水冲洗,晾干,待检. 2.3镜检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是血液细胞学检查的基本方法,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特别是对于各种血液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血细胞分析仪的广泛应用,血涂片的观察也可作为判断仪器结果的简易方法.2.3.1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染色情况2.3.2其次观察10个高倍视野血涂片中白细胞和血小板数,大致估计血内这些细胞的数量,借以作为仪器结果分析后质控的参考.2.3.3最后在体尾交界处用油镜,使用推进器从上向下或从左向右按顺序根据白细胞形态学特征逐个分别计数,得出各种白细胞的比值或所占百分比,同时观察红细胞和血小板形态.在良好的染色血涂片上,正常红细胞的大小形态较为一致,直径为6.7—7.7m,染色淡红色,中央1,3为生理性淡染区,胞质内无异常结构.无或很少有畸形血小板.3讨论结合以上病例及有关资料提出重视血常规的涂片染色镜检.涂片染色镜检,是临床工作的需要,是多年来在医学检验界形成的好传统,应坚持下去.决不能用了自动血液分析仪就不再作涂片染色镜检,而影响检验结果的质量,甚至造成漏检和误诊,给临床诊断,治疗T作带来不良影响,应予以高度重视.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不断发展,给血常规检验带来很大方便,它不但精确度高,重复性好,检测参数也日趋增多.它可利用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ra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将红细胞区分成正常,大,小几类,用于诊断各种贫血.但由于各种贫血时,各种参数的改变并不十分典型,所以仪器对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分离程度很难准确反映.在血涂片中,可根据红细胞形态,体积的大小来判断各种贫血.例如:红细胞出现梨形,棍棒状,新月形等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泪滴状红细胞增多可提示为骨髓纤维化;靶形红细胞增多可提示为各种低色素性贫血;当出现有核红细胞则属病理现象,可提示为各种溶血性贫血.因此血涂片是临床上发现红细胞异常最为简易可靠的实验方法之一.在自细胞计数时,如果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要加溶血剂将红细胞溶解,但溶血剂对白细胞计数,形态都有一定的影响,只是影响的程度不同.如果通过血涂片观察白细胞的分布密度,来估计白细胞值是否准确,还可排除非增生性白血病的漏检.提示中性粒细胞核,浆改变情况和中毒程度,以及病理性核,浆的改变情况,提示淋巴细胞形态上的异常病理改变.另外对红系恶性增生的病人因为其血液中含有既抗酸又抗碱的HbF,溶血剂不能溶解破坏,因此很容易在白细胞中计数,所以不管白细胞计数高低或有无提示细胞异常,都应仔细观察一下血涂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只能计数血小板的数量而不能观察其形态,因此必须通过血涂片来计数巨核细胞的数量并观察其血小板形态及聚集程度,来确定血小板是否异常.当看不到血小板或完全为散状而且大小异常,可提示为血小板功能不全.参考文献[1]孙芾.医学检验分析前和分析后的质量保证.检验诊断与实验室自动化,2004,(4).[2]陈俊,朱红青,陈如昌,等.末梢血和静脉血Coulter-JT血细胞计数仪检测结果分析.临床检验杂志,2004,17(1):24.。

外周血涂片镜检的重要性

外周血涂片镜检的重要性

外周血涂片镜检的重要性
冯向英
【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01(014)010
【摘要】@@ 血液常规检查中的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且对疗效及预后观察有一定的作用,随着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白细胞分类的血片镜检随之减少了,但血细胞分析仪的分类计数只能达到筛选的目的,观察不到白细胞的形态变化,血液病漏诊或误诊是不可避免的.下面,将本院1995年至今的38例初诊时白细胞数低于20×109/L的血液病患者的外周血象及临床诊断作如下统计及分析.
【总页数】1页(P1040)
【作者】冯向英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中区人民医院,277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外周血涂片镜检在急性白血病诊断中的意义体会 [J], 陈琰
2.血液病患者外周血未染色大细胞检测与外周血涂片镜检结果间的关系研究 [J], 倪洪波
3.外周血涂片镜检在急性白血病诊断中的意义 [J], 李斓;崔艳琴;邢吉燕;黄凌;朱红倩
4.外周血涂片镜检在急性白血病诊断中的意义 [J], 张娜
5.外周血涂片镜检与血细胞分析仪对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比较研究 [J], 李雪娟;任玲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周血涂片镜检在急性白血病诊断中的意义体会

外周血涂片镜检在急性白血病诊断中的意义体会

外周血涂片镜检在急性白血病诊断中的意义体会陈琰【期刊名称】《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年(卷),期】2016(22)4【摘要】目的:针对外周血涂片镜检于急性白血病诊断中的意义进行分析与探究。

方法:选取在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被确诊的9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实施综合的分析,针对应用外周血涂片镜检同临床诊断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

结果:针对9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应用血常规仪器检测的基础上,进行涂片镜检,在首次的白血病细胞检出率结果为95.56%;并且具有5例外周血未检出白血病细胞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其白细胞的平均值为1.35×109/L总数减少,血红蛋白平均值为94.83g/L轻度减低,并且血小板平均值为133.68×1012/L基本正常,患者的骨髓增生程度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活跃情况;在90例患者中,具有6例外周血检出少量的白血病细胞低于5%急性白血病患者,其低白血胞总数平均值为1.85×109/L,低血红蛋白平均值为76.25g/L,以及血小板平均值为47.34×1012/L,具有显著的减少,于仪器未提示出异常以及镜检不规范时,需防范误诊或者漏诊情况。

结论:对于急性白血病的诊断,进行外周血涂片镜检至关重要,提升技术人员的镜检水平,对诊断急性白血病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2页(P53-54)【作者】陈琰【作者单位】辽宁省营口市中医院检验科营口 1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相关文献】1.外周血涂片镜检在急性白血病诊断中的意义2.血液分析仪与外周血涂片镜检在恶性血液病诊断中作用的评价3.外周血涂片镜检在急性白血病诊断中的意义4.紧急内窥镜检查在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324例紧急内窥镜检查分析5.血液分析仪与外周血涂片镜检在恶性血液病诊断中作用的评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周血涂片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外周血涂片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外周血涂片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卢兴国
【期刊名称】《浙江检验医学》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正>外周血涂片检查是涂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的形态学检查,主要包括两个检验项目:血细胞的组成(%)和血细胞的形态。

由于它是直视血细胞的构成比例(数量变化)和细胞质的形状(形态变化)的检验,同时在检查时又有临床信息可以参考,对许多病理的评判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被誉为金标准项目,是血液自动分析仪不能比拟的。

如:检出众多
【总页数】6页(P45-50)
【作者】卢兴国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113
【相关文献】
1.如何做好外周血涂片细胞学的检查 [J], 薛慧芳
2.外周血涂片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J], 卢兴国;郑亚婷;
3.外周血涂片检查对于发热患者的临床意义 [J], 吴红玲
4.骨髓病理学、外周血涂片、骨髓细胞学联合检查在Hypo-MDS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J], 赵生敏;高弘;振宇
5.子宫颈癌筛查中人类乳头状病毒检查及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J], 赵俏猷;郑艺娟;黎金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周血涂片中的细胞观察与分析

外周血涂片中的细胞观察与分析

外周血涂片中的细胞观察与分析王质彬;陈艳荣【期刊名称】《中日友好医院学报》【年(卷),期】2001(015)001【摘要】@@重视外周血涂片的检查,认识和了解外周血涂片中对细胞观察与分析的重要性,不仅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而且也可早期发现患者的某些血液疾病,使之得到及时治疗。

rn1 外周血涂片中白细胞的观察rn 白细胞明显增多(>10.0×109/L)、中性粒细胞增高(>80%),伴有明显核左移,并见胞浆中的中毒颗粒、空泡变性及杜勒小体,支持重症感染,提示败血症的存在。

如白细胞改变及临床症状支持败血症诊断,而白细胞数正常或偏低,提示机体免疫力低下,感染更重。

rn 白细胞数减少(<4.0×109/L),为白细胞减少症。

如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0×109/L时,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如粒细胞罕见(<0.5×109/L)称粒细胞缺乏症,需做骨髓检查进一步确诊。

如因某种原因不能检查骨髓,也必须按“粒细胞缺乏症”积极治疗。

治疗1周~2周后,血涂片中幼稚细胞出现,粒细胞增多,表明治疗有效。

【总页数】2页(P60--62)【作者】王质彬;陈艳荣【作者单位】中日友好医院血液科,;中日友好医院血液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相关文献】1.全自动血细胞形态学识别系统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外周血涂片分析中的应用评价[J], 唐玉凤;陈吉祥;陈勋;郭慧娟;郑颖;王玲玲;尚晓泓2.分析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细胞形态观察在临床诊断中的效果 [J], 徐珍珍3.全自动血细胞形态学识别系统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外周血涂片分析中的应用评价[J], 赵爱光4.全自动血细胞形态学识别系统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外周血涂片分析中的应用评价[J], 赵爱光5.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效果观察及检出率分析 [J], 罗明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周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许蕾主要内容:一.概况二.红系正常及异常形态(大小,形态,结构,染色,其他)三.白系正常及异常形态(5种WBC及其他)四.巨核系正常及异常形态(血小板等)五.血液中寄生虫形态六.血液中其他异常形态一、概况外周血涂片(血象)镜检:血象中的血细胞主要来自骨髓及其他,所以血象检查对造血系统及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非常重要。

血涂片镜检涉及到患者状态,采血、涂片、染色、经验等。

一、概况血涂片染色方法:1.瑞氏染色法;2.姬(吉)氏染色法:3.混合染色法:4.Romanowsky染色法*5.快速染色法:一、概况镜检法先10* 40* 100*(油)城垛式从体尾交界处向尾部进行镜检。

一、概况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246-20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2005-12-01实施)包括样本采集,血涂片制备,染色,有核细胞检查步骤和方法,对检验人员要求和考核等内容。

一、概况血象可反映下列情况:1.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大致数量,正常人血涂片1-3WBC/10-15PLT/200RBC,非抗凝血血小板应有聚集现象。

2.红系:观察有无有核红细胞,成熟红细胞有无大小,形态,结构(e.g. H-J body等),染色等异常。

3.粒系:观察各种粒系所占比例,有无幼稚细胞出现,有无病理形态出现(e.g. 中毒颗粒,空泡等)。

4.其他白细胞系统:观察各系所占比例,有无幼稚和异常形态结构的细胞(e.g. 异淋,浆细胞等)。

5.血小板:有无数量,大小,形态,染色,聚集性等的异常,有无巨核细胞。

6.有无寄生虫和其他特殊异常细胞(e.g. 疟原虫,癌细胞,破碎细胞等)。

二、红系正常及异常形态正常RBC :园盘形,φ6.7-7.7 (6-9)um ,淡红色,有中央淡染区,无核。

异常RBC 形态及相关疾病:一、大小异常1.RBC 生成加速。

2.MA,HA,急失血贫。

3.肝病,脾切后。

φ>10um,中央染色深,正常人偶见。

大RBC(macrocyte) 1.缺铁贫,地中海贫,铁粒幼贫。

2.遗传性球形RBC 增多症。

φ<6um 正常人偶见。

小RBC(microcyte)临床意义形态特征及其他类型二、红系正常及异常形态(一)大小异常MA 等φ>15um,巨RBC(megalocyte)临床意义形态特征及其他类型1.严重增生贫2.人为推片所致。

RBC 之间φ相差1倍以上,正常人偶见。

RBC 大小不匀(anisocytosis)二、红系正常及异常形态(二)形态异常:临床意义形态特征及其他类型φ<6um,厚度↑,似球状,无中央淡染区,正常人偶见。

1.遗传性椭圆形RBC 增多症>5%。

2.各种HA,MA 。

RBC 长径可>短径3-4倍,且在高、低渗溶液中形态不变。

正常人偶见。

椭圆形RBC (elliptocyte) 1.遗传性球形RBC 增多症>20%。

2.获得性免疫性HA 。

球形RBC (spherocyte)二、红系正常及异常形态(二)形态异常: 1.镰状细胞A 。

2.某些Hb 病。

镰刀状。

镰形RBC(sickle cell) 1.地贫,HbH 病等(>20%)。

2.肝病,脾切。

3.IDA,HA 等。

靶状。

中央深染,周围淡染,边缘深染。

靶形RBC(target cell)临床意义形态特征及其他类型二、红系正常及异常形态(二)形态异常:临床意义形态特征及其他类型尿毒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肝病等。

C 表面呈刺状突起,分布间距不等,长宽不一。

棘形RBC (acanthocyte) 1.遗传性口形RBC 增多症>10%。

2.DIC ,酒精肝硬化,阻肝,恶疾。

3.人为造成。

中央呈口形,正常人偶见。

口形RBC (stomatocyte )二、红系正常及异常形态(二)形态异常:临床意义形态特征及其他类型1.微血管病性HA ,重高血压。

2.DIC ,尿毒症,重型地贫。

三角形,盔形,豆形,蝌蚪形等各种畸形。

裂RBC (schistocyte )或形态不整(poikilocytosis )1.人为(涂片过厚,天气潮,气温低)。

2.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等。

C 表面呈锯齿状突起,分布较均匀。

皱缩RBC(shrink cell )二、红系正常及异常形态(二)形态异常:临床意义形态特征及其他类型1.MM ,黑热病。

2.高纤元血症,某些肝病。

3.涂片过厚等。

串钱状,RBC 重叠。

RBC 缗钱状排列(rouleauxformation ) 1.MF (多见)。

2.其他A (少见)。

泪滴形。

泪滴形RBC(tear-drop cell )(dacryocyte )二、红系正常及异常形态(三)结构异常:临床意义形态特征及其他类型脾切除(最常见,且持续多年),各种增生贫(MA 多见)。

RBC 浆中出现φ1-2um 园形紫红色颗粒(核残余),常同时出现。

豪-乔氏小体(Howell-Jolly body )各种增生贫(MA 多见),Pb 中毒。

RBC 浆中出现紫红色圆形或8字形细线状结构(浆变性或残余)。

卡波氏环(Cabot ’s ring )二、红系正常及异常形态(三)结构异常:临床意义形态特征及其他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A ,Pb,Hg 等中毒。

RBC 浆中出现蓝黑色或深紫色嗜碱性颗粒,大小不一,多少不等。

嗜碱性点彩RBC (basophilic stippling cell )二、红系正常及异常形态(四)染色异常:MA ,恶贫等。

RBC 浆深染。

高色素性RBC(hyperchromic )1.各种增生贫(HA 多见)。

2.涂片过厚,染色过深,陈旧血片。

RBC 浆灰蓝,灰红相间,体积较大,缺中央淡染区。

嗜多色性RBC (polychromatic cell )临床意义形态特征及其他类型IDA,地贫等。

RBC 浆淡染。

低色素性RBC(hypochromic )二、红系正常及异常形态(五)其他异常:临床意义形态特征及其他类型1.髓血屏障发育不成熟(新生儿)。

2.髓血屏障损伤或破坏(造血系统恶性肿瘤,BM 转移癌等)。

3.血细胞释放加速(急性失血和溶血,严重缺氧等)。

4.髓外造血(MF 等)。

有核(晚幼红等)有核RBC(nucleatederythrocyte )三、白系正常及异常形态正常WBC分类:嗜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NC)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EC)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 BC)淋巴细胞(Lymphocyte LC)(大LC,小LC) 单核细胞(Monocyte MC)三、白系正常及异常形态异常WBC 形态:(一)NC:严重细菌性感染,败血症,中毒,糖尿病,白血病,放疗后,传染病,大面积烧伤等。

浆中出现大小不等,分布不匀紫黑色/深紫色颗粒(MC 中亦可见)。

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 )同上,可同时出现。

浆及核中可见,一至数个,大小不等。

空泡(vacuolation )形态特征常见疾病及其他类型三、白系正常及异常形态异常WBC 形态:(一)NC:正常人少见,见于衰老细胞。

核固缩,核肿胀,核溶解,核丝断裂,核棘突,核碎裂等。

退行性变严重感染,MDS 等。

浆中出现φ1-2um ,圆形或梨形蓝色小体。

杜勒氏体(D öhle body )形态特征常见疾病及其他类型三、白系正常及异常形态异常WBC 形态:(一)NC:恶性肿瘤,中毒等。

浆中有大小不等颗粒丢失的空白区。

中性颗粒丢失形态特征常见疾病及其他类型三、白系正常及异常形态异常WBC 形态:(一)NC:正常有少量,病理见于白血病,肿瘤,放射病等。

核一端出现φ2-4um 鼓锤状突起,并有细丝与核相连。

代表性染色体的正常形态。

核鼓锤(drumstick appendages )形态特征常见疾病及其他类型三、白系正常及异常形态异常WBC 形态:(一)NC:急粒,急单等。

原、幼粒,单核C 浆中出现粗短/细长嗜天青颗粒,可融合成棒状。

奥氏小体(Auer ’s body ) 1.先天性,一般无症状。

2.急性痢疾,肠炎,伤寒,白血病,恶贫,MDS 等核呈杆状或两叶呈肾形、眼镜形、哑铃形。

Pelger-Hu ët 畸形形态特征常见疾病及其他类型三、白系正常及异常形态异常WBC 形态:(一)NC:Chediak-Higashi 综合征(伴白化症),血小板↓,NC ↓等。

N/EC 浆中出现许多粗大(φ1-5um)灰紫色包涵体(亦可见于LC/MC 中)。

Chediak-Higashi 畸形患者可伴脂肪软骨营养不良,遗传性粘多糖代谢障碍。

粒C/LC/MC 浆中出现粗大紫红色颗粒。

Alder-Reilly 畸形形态特征常见疾病及其他类型三、白系正常及异常形态异常WBC 形态:(一)NC:患者可伴血小板↓和巨大血小板。

粒C/MC 浆中出现蓝色斑块(φ2-5um )。

May-Hegglin 畸形家族性WBC 空泡形成伴进行性肌麻痹及鳞癌。

NC /MC 浆中含较多空泡,LC 浆中含较小而少空泡。

Jordan 畸形形态特征常见疾病及其他类型三、白系正常及异常形态异常WBC 形态:(一)NC:1.急性细菌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失血,类白,白血病。

2.AA,粒细胞减少症,伤寒,败血症等。

NC 杆核/杆核以前阶段↑>5%。

核左移(nucleatedleft shift )恶贫,肝病,预后不良的疾病进展期(胃癌)。

5叶以上>3%。

核右移(nucleatedright shift )形态特征常见疾病及其他类型三、白系正常及异常形态异常WBC 形态:(二)LC 和PC :病毒性感染(IM,风疹,腮腺炎,水痘,病毒性肝炎,流感,乙脑,流行性出血热,药物过敏,EB 病毒等)。

Ⅰ型:浆细胞型(多见)Ⅱ型:MC 型(多见)Ⅲ型:幼稚C 型(少见,警惕白血病/淋巴瘤可能)。

异型LC (atypical lymphocyt e )反应性PC 增多症,PCL,IM,流行性出血热,弓形体病,MM ,梅毒,TB 。

φ8-9um,核圆偏位核染质粗块状,呈车轮,龟背状排列,浆灰蓝/紫浆色,泡沫状空泡,无颗粒。

浆C(plasmacell )白血病/淋巴瘤等原淋,幼淋等异常LCHCL边缘撕扯状(绒毛状)的LC 毛细胞形态特征常见疾病及其他类型06血涂片(油镜)三、白系正常及异常形态异常WBC 形态:(二)LC 和PC :IgA 型BM 瘤发生。

体大,浆红色,边缘呈火焰状。

火焰状浆C(flamecell )MM,伤寒,疟疾,黑热病等。

浆中有数目,大小不一,φ2-3um ,红色小圆球。

Russellbody 反应性PC ↑症,疟疾,黑热病,M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