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知识点重难点题目杠杆教案

杠杆知识点重难点题目杠杆教案
杠杆知识点重难点题目杠杆教案

Lesson 1 杠 杆

一、知识点梳理

1、杠杆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如:鱼杆、铁锹。 2、杠杆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 1 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 2 表示。

说明: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 支点一定在杠杆上面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 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 2表示。 画力臂方法:一找支点、二画线、三连距离、四标签

⑴ 找支点O ;⑵ 画力的作用线(虚线);⑶ 画力臂(虚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⑷ 标力臂(大括号)。 (用两端带相反方向箭头的实线也可以用来表示力臂) 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也可以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 ⑴ 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F 1l 1=F 2l 2 也可写成:F 1 / F 2=l 2 / l 1

⑵ 解题指导:分析解决有关杠杆平衡条件问题,必须要画出杠杆示意图;弄清受力与方向和

力臂大小;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确定如何使用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如:杠杆转动时施加的动力如何变化,沿什么方向施力最小等。)

⑶ 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此类问题中阻力×阻力臂为一定值,要使动力最小,必须

使动力臂最大,要使动力臂最大需要做到①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②

O F 1 l 1

l 2

F 2

动力方向应该是过该点且和该连线垂直的方向。

4、应用:

名称

结构

特征

特点应用举例

省力杠杆动力臂

大于

阻力臂

省力、

费距离

撬棒、铡刀、动滑轮、轮轴、羊角锤、钢

丝钳、手推车、花枝剪刀

费力杠杆动力臂

小于

阻力臂

费力、

省距离

缝纫机踏板、起重臂

人的前臂、理发剪刀、钓鱼杆

等臂杠杆动力臂

等于

阻力臂

不省力

不费力

天平,定滑轮

说明:应根据实际来选择杠杆,当需要较大的力才能解决问题时,应选择省力杠杆,当为了使用方便,省距离时,应选费力杠杆。

注:人手臂是费力杠杆,人走路时脚是省力杠杆。

二、基础概念填空

一、认识杠杆

1.定义:我们把绕转动的、或等叫作杠杆。

2.五要素:

五要素

支点杠杆绕着

的点,一般用字母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一般用字母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一般用字母表示

动力臂从支点到的距离,一般用字母表示

阻力臂从支点到的距离,一般用字母表示

二、杠杆力臂的画法

力臂画法:“先找点,再找线,从点到线做垂线”。

五步:

①找支点O ;

②画力的作用线(虚线);

③画力臂(虚线,过支点作力的作用线的垂线,标垂足); ④标力臂(大括号或背向箭头)。 ⑤标字母

练一练 画力臂

三、杠杆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的条件是: (用字母表示: )

四、杠杆的分类

1、省力杠杆:当L 1>L 2时,F 1 F 2,即动力 阻力。

特点是 ,但费 ;

2、费力杠杆:当L 1<L 2时,F 1 F 2,即动力 阻力;

特点是 ,但省 ;

3、等臂杠杆:当L 1=L 2时,F 1 F 2,即动力 阻力;

4、下列选项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属于等臂杠杆的是( )

A. 钓鱼竿、

B.镊子、

C.钳子、

D. 理发剪刀、

E.瓶起子、

F.天平、

G.定滑轮、

H.动滑轮

5、记忆:夹衣服用的夹子,用手捏开夹子是省力杠杆,夹子夹住物体是费力杠杆

三、重、难考点剖析

1、如何画杠杆示意图?

图12

O

G

F

O F 图10

注:阻力是阻碍人们愿望的力。举例:开瓶器专项练习:

1、

2、

2、如何画出正确方向的力?

这个知识点应该算是“杠杆”里最基础,也是最常考的题型了吧!常出现在作图题里。

首先,使杠杆平衡的两个力必须分别与杠杆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如图:

F1力臂l1自然是很好画的,只需将F1反向延长并做与O的垂线就行了(以后记住,画出某一个力的力臂,一定是做出此力与支点的垂线。注意画完力臂要标垂直。实线力臂用两个箭头括起来标上L1或L2,虚线的力臂用大括号括起来标上L1或L2。画力臂其实就是做垂线!)。但是F2要怎么画呢?

首先,F2可能有两种画法。

一种是做出l2垂线,交于杠杆于一点,箭头向上,此时垂线为F2,l2为力臂。

还有一种是做出ll2垂线,交于杠杆于一点,并将此垂线延长,此垂线延长线为F2,l2为力臂。如图:

那么,到底是哪一种画法正确呢?

我们可以用如下方法来分析:

当杠杆仅仅只受F1作用时,杠杆受到向上的力的作用,杠杆被向上提起(向上不一定是竖直向上。但只要只受到向上的力,杠杆都会被提起),杠杆会做顺时针运动。

此时,根据二力平衡可知,必须有一个和F1方向相反的力(即一个力会使杠杆顺时针

转动,另一个力会使杠杆逆时针转动),两个力一个想把杠杆提起,一个想把杠杆弄下,两个力互相抵消才有可能使杠杆平衡。

当F2为第一种时,杠杆除了受到F1向上拉力之外,F2也成了向上的拉力!两个拉力都会使杠杆顺时针转动,两者都会把杠杆提起,不会互相抵消,不会使杠杆平衡!故第一种画法错误!

当F2为第二种时,杠杆除了受到F1向上拉力之外,还受到向下的F2,此时一个向上,一个向下(即F1使杠杆相对运动方向为顺时针转动,F2使杠杆相对运动方向为逆时针转动),又有F1L1=F2L2,可得杠杆平衡!(注意,不是向上和向下的力大小相等就一定能使杠杆平衡!还要考虑力臂!杠杆平衡除了和力有关,还和力臂有关!)

此考虑方法可称为“杠杆相对运动顺时针-逆时针法”

注意:并不是两个力在杠杆支点两端或者箭头方向相反,而且满足F1L1=F2L2就一定能使杠杆平衡!有时候两个力在支点支点同一端或者箭头方向相同,而且满足F1L1=F2L2反而能使杠杆平衡!具体的力的位置和力的方向如何,要根据“杠杆相对运动顺时针-逆时针法”判断!

专项训练:

3、常见杠杆示意图

见笔记

4、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

(1)组装杠杆,调节平衡螺母(调节的原则:哪边翘起,就把平衡螺母往哪边调(哪边的平衡螺母都可以调节,而且调节方向都一样),这和天平的调节是一样的

其实调节螺母,相当于调节重心的位置,往哪边调节螺母,重心就往哪边移动,对应的力臂就会变化。比如:左端翘起来就把任意一边的平衡螺母往右调,右端偏高就把任意一边向左调,左高右调,右高左调,记住是相反的!),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消除杠杆自重的影响;便于测量力臂)

(2)在杠杆左边挂钩码,右边竖直向下挂测力计,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读出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填入表格(目的:便于测量力臂)

(3)改变钩码数量和位置,再做几次实验(目的: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和可靠性)

(4)结论:F1L1=F2L2 杠杆平衡条件(杠杆原理)

变式:F1/F2=L1/L2

5、最小力问题

专项练习:

1、

注意要让力臂最长!!!力臂最长时,力最小!!!一般来说,垂直就是正确答案!!!

2、

3、

6、杠杆变化问题

杠杆变化一般有两种题型。

第一类如图所示:

遇到这种题型,一般采用“赋值法”

我们不妨设每个钩码质量(或者重力)都是1,杠杆上每一格长度都为 1.

这时,我们看图,左边有三个钩码,总质量(或总重力)为3,力臂长为2;右边有两个钩码,总质量(或总重力)为2,力臂长为3.根据“杠杆原理” F1L1=F2L2可知,3*2=2*3,均等于6,所以杠杆平衡。

我们分析A,左端再加一个钩码,此时左边的力为4,力臂长为2,但是右边力是2,力臂长是3,根据杠杆原理,4*2≠2*3,所以杠杆不能平衡,而且是向左倾。

请您自主分析BCD,得出正确答案!

第二类如图所示:

面对这种问题,我们的解题思路是:作2-3个杠杆移动时的位置,作出F1,L1,F2,L2,并判断F1,L1,F2,L2变化情况。一般题目都是问F1变化情况,F1可以用F1=F2L2/L1来判断变化情况(注意分子分母)下面讲解上面例题!

第二类练习:

专项练习:1、

2、

3、

4、

5、

6、

7、杆秤问题

(所谓定盘星,就是秤杆上的零刻度。当秤砣挂在它上面时,秤盘里不放任何东西,恰好秤能平衡。)

例题讲解:

1、

2、

3、

专项练习:

1、

2、

四、基础练习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完整版)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1到6年级重难点及基础知识大全总结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1到6年级重难点及基础知识大全总结 一年级: 要求掌握拼音的运用。难点:把字母表背熟;重点:字母的运用。 二年级: 要求认识简单的字,学习阅读文章。重点:多音字的运用,字的认识;难点:区别多音字。 三年级: 要求认识多字,学习作文。难点:联系上下文,解决课后问题。重点:回答问题。 四年级: 要求学习作文,写作文,难点:把课文理解。重点:作文、阅读的掌握。 五年级: 要求掌握多音字、字词,写好作文。难点:作文;重点:阅读与作文。 六年级: 要求认识很多字,区别很多读音、字词、写好作文。难点:阅读。重点:作文与阅读,通常占整张试卷的60分。 2 小学语文1-6应掌握的基础知识要点

一、汉语拼音 1.掌握23个声母: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r y w 2.掌握24个韵母: (1)单韵母:a o e i u ü (2)复韵母8个: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3)鼻韵母分为前鼻音和后鼻音。前鼻音为:an en in un ün ;后鼻音为:ang eng ing ong 。 3.特殊韵母: er,它不能和声母相拼,只单独作为字音。 4.整体认读音节16个: zi ci si zhi chi shi ri yi yu wu ye yue yin yun yuan ying 5.标调: a o e i u ü,标调时按顺序,i u并列标在后,i上标调去掉点;ü与j q x y相拼时去两点,如ju qu xu yu 。 6.字母表: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7.隔音符号: 以a o e 开头的音节紧跟在其它音节后面时,音节的界限容易发生混淆,因此音节间要用隔音符号(')隔开。如西

大班安全教案及反思

大班安全活动《高处危险我不跳》教案及反思 大一班2014、5 活动名称:《高处危险我不跳》 主要领域:健康渗透领域:社会 活动目标: 1.知道不能从矮墙、高台、陡坡等过高的地方向下跳。 2.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 3.学习向下跳的正确方法,加强自我保护。 活动准备: 多媒体教学资源:《受伤的栋栋》录音、《这些地方能跳吗》及《往下跳的动作要领》图片,笔(每人一只)、小椅子若干,幼儿用书28-29页。 活动方式:集体、个别相结合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组织幼儿听多媒体教学资源《受伤的栋栋》,了解从高处往下跳的危险。 提问:栋栋为什么会受伤? 小结:从高处跳下来很危险,很容易受伤。 (二)展开 1.播放多媒体教学资源《这些题方能跳吗》图片,引导幼儿说说哪些地方是危险,不能跳。为什么? 提问:这些地方能跳吗?为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是不能跳的? 小结:超过自己腰部的高度就很危险了;不能随便从矮墙、高台、陡坡、攀爬架等过高的地方往下跳。 2.引导幼儿设计禁止跳下的标志,完成幼儿用书第28页上的操作。 指导语:小朋友,从这些地方跳下来太危险了。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我们在这里设计一个禁止跳下的标志吧! 出示禁止攀爬的标志,请幼儿观察,讨论可以怎样设计禁止跳下的标志。引导幼儿知道在红色圆圈中画出跳下的动作后,可以再加上“”或“X”来表示禁止。 3.示范讲解向下跳的基本动作要领,组织幼儿进行练习。

指导语:生活中,很多小朋友喜欢跳上跳下,只要不是太高(不超过自己的腰部),是可以的。但是怎样才能避免受伤呢? 播放多媒体教学资源《往下跳的动作要领》,教师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幼儿站在小椅子上练习。 小结:从较高的地方向下跳的时候,首先要向上起跳,用前脚掌先着地,同时屈膝半蹲,轻轻落地。这样能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避免受伤。 (三)结束 活动延伸:在体育活动或户外时安排练习向下跳的活动,巩固基本动作,强调不能从太高的地方往下跳。 教学反思: 大班幼儿活泼好动,喜欢尝试新鲜刺激的事物,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幼儿爱做向下跳的动作,大型玩具上往下跳、花坛上往下跳、甚至楼梯上最后几步时也会迫不及待的跳下来,但是有些年龄小、运动能力差的幼儿在向下跳时又有些害怕,也不懂得自我保护的方法,造成身体某些部位受伤。因此我们学习了这节安全活动《高处危险我不跳》。 在学习中通过观看视频知道高处危险不能跳,出示图片让幼儿找一找那些地方不能跳,在学习中有幼儿知道不能在石头、楼梯、阳台等危险的地方跳跃,95%的幼儿学会了正确的跳跃姿势,在动作技巧上通过练习并脚轻跳、脚尖落地促使幼儿在落地前适时调节屈腿的速度和幅度,以减少对身体的震动,懂得从高处跳落的保护方法。93%的幼儿设计出了自己喜欢的禁止跳跃的标志并引导幼儿“找危险”,找出幼儿园中有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危险,并贴上标记。幼儿初步知道危险的地方不能去玩,也能够辨别什么地方危险,听从成人的建议,懂得远离危险的游戏场所。

关于重难点解决的教学案例

重难点解决的教学案例 ——逍遥游(节选)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诵读,背诵。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第三段,并指定学生概括大意:以杯水类比事物必须有所待。 2、语言教学: ①本段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补出哪一种虚词? 本段前三句要补出4个“若”,解释为“如果”,这是由于句子里有3个“则”,解释为“那么”,补出后文意连贯。例如:且夫(若)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②而:水浅而(连词,表并列)舟大也;而(连词,表承接)后乃今培风;而(连词,表承接)后乃今将图南;背负青天而(连词,表承接)莫之夭阏者 3、内容理解: 如何理解本段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以水喻风,以杯水可载草芥,不可载大舟喻大风可负大鹏,结论就是成功必须有所依赖。 对比论证。有二重对比,一是不厚之风与九万里旋风对比,不厚之水载大物与载草芥对比,都是为了鲜明的指出凭借外物的重要性。 二、学习第四段 1、学生齐读第四段,并指定学生概括大意:以比喻批驳蜩和学鸠无所待的说法。 2、语言教学: 时则不至:时则,有时就;不至,意译为飞不上去。 之:奚以之(动词,到)九万里而南为;之(代词,这)二虫又何知 南:以之九万里而南(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为 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奚以(介宾倒置,为什么,凭什么)之九万里而南为;之二虫又何知(知何,懂得什么) 3、内容理解: ①蜩与学鸠为什么嘲笑? 他们自以为得到逍遥,进入自由的境地。 ②作者如何批驳蜩与学鸠? 以比喻批驳,“适莽苍”“适百里”“适千里”属于三个不同层面,当然凭借有不同。蜩与学鸠至多属于“适莽苍”一类,根本无法理解鲲鹏,所以直斥其无知。 三、学习第五段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讲座3杠杆、滑轮、斜面的原理与应用试题

杠杆、滑轮、斜面的原理与应用 本次主题2019中考物理复习专题讲座:杠杆、滑轮、斜面的原理与应用 本次课涉及 知识点 罗列 1、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应用,会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计算。 2、知道滑轮的省力原理及应用 3、了解斜面的省力原理及常见的应用。 亲爱的同学们,在初中物理的知识架构中,简单机械与功的综合应用是一个较难的板块,不论是大考还是小考,所占得分值都不少;但这部分内容较多,我们只有把简单机械放在前面讲解,下一讲中才讨论功与机械联合的问题,会涉及到综合应用的问题。本单元在考卷中的分值在10分左右,甚至还会更高一下些;比如可以把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作为实验题来考查,还可以把滑轮组的有关计算作为计算题或压轴题来考查,这个板块为必考内容,下面我们来分步讲解,同学们可要留心哟。 特别说明:烦请各位老师,在把本学案打印给学生之前,删除答案部分,谢谢。 一、基础点睛 (一)杠杆 1、杠杆的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O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杠杆可以是直的硬棒,如撬棒等;也可以是弯的,如下图所示羊角锤、啤酒瓶瓶盖的扳手等,都是曲臂杠杆。 2、明确杠杆的九要素 何为杠杆的九要素呢?可以简单记忆为:三点两臂两力加 两线,解释如下: 三点----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和支点。 两力----动力和阻力。 两臂----动力臂、阻力臂。

两线----动力作用线、阻力作用线。 3、理解杠杆的平衡 在力的作用下,杠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时,都属于杠杆的平衡状态。 如右图所示,小朋友玩跷跷板的过程中,不论 是静止还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都叫杠杆的平衡。 4、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在什么条件下,杠杆才会平衡呢?下面我们用 实验进行探究。 右图是常用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的装置图,共分为四步,先调节杠 杆的平衡,接着改变钩码的个数和 力臂的大小连续两次实验,再在左侧改为用测力计斜拉代替钩码,经过几次的实验数据对比,可以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为:F1L1= F2L2 注意:这个平衡条件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杠杆的平衡不是单独由力或力臂决定的,而是由它们的乘积来决定的。 5、使用杠杆的目的 (1)省力: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属于省力的杠杆,如上图中的撬杠。 (2)、省距离:当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时属于费力杠杆,我们用它的目的就是为了省距离,例如人在钓鱼时的钓鱼竿,属于费力杠杆。 需要注意的是,即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是没有的。 6、曲臂杠杆 在实际当中,杠杆好多都是曲臂的,这时我们要 注意找准它的力臂。如右图所示的刹车的脚踏板, 常用的指甲剪刀,都是曲臂的杠杆,请你找出 它们的动力臂与阻力臂好吗? (二)滑轮 1、滑轮的定义与形状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重难点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一、解决问题 1、同级运算:(连加,连减,连乘,连除,加减混合,乘除混合) 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同级运算的类型:+ +,--,+ -,-+, ××,÷÷,×÷,÷×。 2、不同级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 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 不同级运算的类型:×+ ,×-,+ ×,-×, ÷+ ,÷-,+ ÷,-÷。 带小括号运算的类型:×(+ ),×(-), (+ )÷,(-)÷。 3、从总数中连续减去两部分(连减算式),也可以写成从总数中减去两部分的和,同时需要用小括号 把两部分的和括起来,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如:54-8-22 = 54-(8+22) 4、把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时: 先看分步算式的第二步算式,再看其中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哪个数是前一步算式的结果,就用前一步算式替换掉那个数,其他的照写。当需要替换的是第二个数,必要时还需要加上小括号。 二、表内除法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把一个数量按每份是多少分成一份,求能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总数÷每份数=份数。 3、除法算式的读法: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数字不变。 4、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5、用乘法口诀求商,想:除数×商=被除数。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都用除法计算, 用“一个数÷另一个数”。 7、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时,所求问题是总数,用乘法计算;所求问题是份数或每份数, 用除法计算。 8、在需要提出问题并解决时,可以提:①加法的问题:求总数,“谁和谁一共是多少?”。②减法的问题:进行比较。“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③除法的问题:有倍数关系的可以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谁是谁的几倍?”,“是”字前写较大数,“是”字后写较小数。 9、一件物品的价格叫单价,买几件叫数量,买几件共需要的钱叫总价。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三、图形与变换 1、角:锐角、直角、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2、平移:当物体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时,是直线运动。自身方向不发生改变。如:推拉窗。 3、旋转:当物体围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时,自身方向会发生改变。如:方向盘。 4、平移的方法:①先确定平移方向和格子数(也就是距离)。②找到原图形的各个顶点。③把各个按 相同方向平移相同的格子数。④把新顶点按原图形的顺序连接。 四、万以内数的认识 1、“一、十、百、千、万”是我们学过的五个计数单位,分别在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上表 示。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2、 位是万位。

现在进行时重难点解决的教学案例

Unit7 It's raining!重难点解决的教学案例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Words: rain,windy,cloudy,sunny,snow,weather,cook,study,bad,terrible,pretty Drills: --How's the weather in Shanghai? --It's cloudy. --What are you doing? --I'm watching TV Grammar: 熟练掌握现在进行时的相关问句及答语,准确使用How's来询问天气。 2、能力目标 Be able to describe the weather and what you are doing freely. 3、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善于观察天气,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了解世界各地的天气情况,增加世界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心天气;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的感情。 二、学习重点 本课重点句型:--How's the weather in Shanghai? --It's cloudy. --What are you doing? --I'm watching TV 熟练掌握描绘天气状态的形容词及现在分词,并学会其特殊疑问句、一般疑问句的用法及回答。会表达描述人们在各种天气里的感觉。 本单元是go for it ( 七年级下 ) unit 7 主要围绕“It's raining!”和“what are you doing?”这一主题展开各种教学活动,并以这一主题引出现在进行时的一般疑问句,否定句以及特殊疑问句等语言功能。本单元旨在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交流环境,通过听、说、读、写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并让学生能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通过有限的课堂实践活动,描述特定的天气状况,注意观察别人的行动,能准确地用英语来表达。 sectiona 1a--2c部分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这一课时通过常见的一些动词短语引出现在进行时的教学,学好本课对以后的sectionb部分的学习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学习难点 本课学习难点: 现在分词的构成和现在进行时态的结构,现在进行时的各种句子的转换。

(完整版)初二物理杠杆与滑轮专题训练

初二物理杠杆与滑轮专题训练 一、杠杆习题 1.图中的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杆上标尺每格的长度相等,在杠杆的A处挂着4个均为10N的钩码,这时B处的拉力F是() A.30NB.20NC.40ND.25N 2.以下装置中,利用杠杆平衡原理的是() A.斜面B.液压机C.天平D.连通器3.如图所示,杠杆的一端A为支点,在它的另一端B用力F将挂在C点的物体抬起,使杠杆处于水平静止状态,已知 AC=15cm,CB=60cm,则动力F跟物重G之比是() A.1:4 B.4:1 C.1:5 D.5:1 4.关于杠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杠杆只有静止在水平位置才是平衡 B.杠杆平衡时,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一定在支点的两侧 C.杠杆一定有支点 D.杠杆一定是直的 5.如右图所示,杠杆ab的中点挂一物体G,杠杆可绕轴a转动, 则水平拉力F的力臂应是() A.ac B.ab C.ad D.bd 6.1.5N的动力F1和15N的阻力F2作用在同一杠杆上,杠杆达到平衡,则动力臂L1与阻力臂L2之比为() A.1∶1 B.10∶1 C.1∶10 D.无法比较 7.(多选)关于力臂,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臂一定在杠杆上 B.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叫做动力臂 C.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做力臂 D.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这个力的力臂为零 8.如图所示杠杆,O是支点,中间挂一重物G,如果在杠杆的另一端M,加一个力F使杠杆平衡,并且所加的力要最小,则这个 力() A.就沿MQ方向B.就沿MP方向 C.应沿MN方向D.可沿任意方向 9.如图所示,在轻质杠杆CA的中点用细绳挂上一个质量为G的重物,为使杠杆在与竖直方向成45°角的位置处于静止,可在A端加不同方向的力,如F1、F2、F3,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A.F2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重难点-题目类型-归纳总结-完整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重点、难点复习 一、位置 1.、位置的表示:上边、下边、左边、右边、前边、后边。 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 2、在填写含有序数的位置关系时,先看给出的物体位置是怎么数的,那么其他的物体的位置也按相同的顺序数。见课本第5页位置。 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方法:①相加算减②分解法过程: 如:12—12 —9 = 3 把12分解成10和2 过程:想先算:10-9=1 则再算:1+2=3 ★2、应用题: ①已知条件里知道了其中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求总数,用加法计算。 问题里常见的关键字:一共、共、总的、原有等。 ②已知条件里知道了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问题里常见的关键字:还剩、还有、应找回等。 三、图形的拼组 1、平面图形的拼组 ⑴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 长方形的特点:相对的两条长边相等,相对的两条短边相等。 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正方形(四条对称轴)长方形(两条对称轴) (2)常见拼组: ①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可拼成正方形和长方形。 ②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 ③四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可拼成正方形和长方形。 2、立体图形的拼组 (!)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 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相同。 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相同,都是正方形。 (2)常见拼组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可以拼成长方体。 ②八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 ★当有好多个正方体重叠在一起的时候,不要忘数最底层或者最后面被遮掉的小正方体。

四、1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十是100,读作一百。100是由10个十或100个一组成,它是一个三位数。 2、数数时,可以一个一个的数,也可以二个二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右边) 第三位第二位第一位 ★4、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当计数器上个位或十位一颗珠子都没有时,就写0占位。 5、用计数器表示一个数时,计数器各数位上的珠子数和这个数的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 字相对应。 ★6、只有个位的数是一位数,如5、7、2;最大的一位数是9。 有个位、十位的数是两位数,如32、20;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两位数是99。 有个位、十位、百位的数是三位数,如100。100是最小的三位数。 ★7、一个数,个位上是几,表示有几个一;十位上是几,表示有几个十。 反之,这个数有几个一,个位上就是几;有几个十,十位上就是几。 8、数的顺序《百数图》 以33 34 35为例: ①和34相邻的两个数是33和35; 33 和35中间的数是34。 ②比34少1的数是33, 比34多1的数是35。 ③34前面的数是33,后面的数是35; ④35比34多1,33比34少1。 以52为例: ①52和60之间的数是:53、54、55、56、57、 58、59 ;(即大于52小于60的所有数) ②52前面的五个数是:51、50、49、48、47;后面的五个数是:53、54、55、56、57。 ③52前面的第五个数是:47;后面的第五个数是:57。 ★9、两位数比较大小,先看十位,十位上大的数就大,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数就大。 ★10、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的用法。 两个数相差很大时就用多得多,少得多。相差很小时就用多一些,少一些。 例如:37 6 34 相比较后,37和6相差很大,就说37比6多得多或6比37少得多。 37和34相差很小,就说37比34多一些或34比37少一些。 11、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如:30+2=32 (想: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数是32。) 32—2=30(想:32里去掉2个一,剩下3个十) 口算方法:个位相加,十位不变;个位相减,十位不变。 五、认识人民币

大班安全教育教案反思

大班安全教育教案反思 孩子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熠熠生辉的火光总感到好奇,总喜欢睁大眼睛盯着看。然而由于年龄的限制和生活经验的缺乏,他们不了解防火知识,不懂得安全用火,常常因为好奇和贪玩,致使小火成大灾,酿成无可挽回的悲剧。我们必须根据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和孩子常犯的错,有选择地教会他们一些实用的知识,增强幼儿防火意识,提高幼儿防火能力,对保护幼儿生命安 1、让幼儿了解防火知识,懂得火不能玩,有基本的安全知识。 2、让幼儿了解火灾发生的几种简单原因,懂得如何防范。 3、初步掌握几种自救逃生的方法及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重点:了解防火知识,懂得火不能玩,有基本的安全知识。 难点:初步掌握几种自救逃生的方法及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消防标志,火灾逃生视频,儿歌视频。 一、出示消防标记,介绍是消防日。 1.认识火警电话119 创设情景表演(新年到了,思思和东东好高兴,两个人

在一堆稻草旁放鞭炮,玩着玩着,突然草堆冒起浓烟了,他大叫起来:“不好啦,着火了!”) (1)讨论“你怎么知道着火了?” (2)着火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重点教育幼儿,尽最大能力离开火源,找大人寻求帮忙。同时出示119图片,介绍是消防日,同时告诉幼儿119是火警电话。因为小朋友年龄还小,当有火灾时,要赶快离开火源,告诉大人请他们帮忙。 二、大火烧起来浓烟滚滚,火势冲天,会把所有的东西都烧光,甚至会把人烧死,是多么危险呀,那我们在生活中应当怎样做才能避免火灾的发生呢?引导幼儿说出预防火灾的方法,认识“防火”标志。(附属图片,加深认识) 1.预防火灾,小朋友们不能随便玩火。 2.不玩插座、插头和电线。 3.不能随便燃放烟花爆竹。 4.提醒爸爸不乱扔烟头。 5.认识“严禁烟火”,安全出口,灭火器等标记。 三、学习火灾逃生 1、观看视频。 2、讨论逃生的初步方法方法。 首先要有秩序,要用湿毛巾捂住嘴巴预防烟呛。 3、幼儿练习逃生的方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面对和进行的工作,而能否正确的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是高效率数学教学的前提,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和关键。但我们发现,在日常教学设计时往往有许多教师不能正确地确定教学的重、难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意义和特征把握不准,缺乏一些确定重难点的方法所致。为此,本文就教学重难点的含义、特征以及确定方法作些讨论。 一、教学重、难点的含义 1. 教学重点的含义、类型与特点 教学重点(简称重点)是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是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教学的重心所在。教学重点是针对教材中的学科知识系统、文化教育功能和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言的。因此,它包含重点知识和具有深刻教育性的学科内容。重点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从学科知识系统而言,重点是指那些与前面知识联系紧密,对后续学习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技能,即重点是指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学科知识、技能。从文化教育功能而言,重点是指那些对学生有深远教育意义和功能的内容,主要是指对学生终身受益的学科思想、精神和方法;从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言,重点是指学生学习遇到困难需要及时得到帮助解决的疑难问题。

相对于形成重点的三个方面,重点可分为知识重点、育人重点和问题重点。而按重点的地位和作用又可把重点分为全书重点、章节重点(或单元重点),还有课时重点。全书重点一般是贯穿于整个中学数学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起核心作用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它是重点的最高层次,如“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和“函数”就是初中数学的重点,这是由于“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和“函数”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学习之中,是初中数学的重要数学思想和支撑初中数学的主干知识;章节重点或单元重点是贯穿于全章节或单元的主干知识、技能与方法,它的地位和作用不如全书重点大,属于中等层次;课时重点是指课堂教学时的重点。课时重点可以是章节重点或单元重点,也可以不是。如,对于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教师教学时就会专门拿一节补救课(或称为纠错课)来解决。这时如何消除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就成为了教学的重点,即课时重点,但问题解决后,若它在后面的学习中又不起支撑和奠基作用,则它就不再是重点了。对这类只限于该节课的重点(一旦该节课学习结束后它就不再是重点了),我们称其为“暂时重点”。 数学教学重点(简称为“数学重点” )是由其在数学知识体系和数学育人系统(又可称为数学德育系统或数学文化教育系统)在学生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疑难问题决定的。它是数学教材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精神和方法以及学生数学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2020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训练:滑轮专题训练

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训练:滑轮专题训练 1.如图所示,物重为G的物体在下列四种情景中均处于平衡状态(不计机械自重和摩擦),拉力F1、F2、F3、F4的大小关系是() A.F2

F3的大小关系为() A.F1

小学数学五年级知识点和重点、难点

小学数学五年级知识点和重点、难点 大全带必考应用 题.DOC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 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各自的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必考应用题集锦 1、一辆摩托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两站相对开出,摩托车每小时行驶29.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驶70.5千米,经过2.7小时两车相遇。两车站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将一根铁丝剪成两段,第一段长38.7米,第二段比第一段长度的1.5倍短6.8米。第二段有多长? 3、甲数是560,乙数是70,甲数给乙数多少后,甲数是乙数的4倍? 4、一个房间的长是12米,宽是10米。现用每块0.64平方米的瓷砖铺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瓷砖? 5、非洲鸵鸟奔跑的速度是每小时72km,比野兔的2倍少12km,野兔的奔跑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6、张老师给学校买了8个足球和4个排球,每个足球65元,张老师一共花了700元,每个排球多少元? 7、一个长方形铁丝框的长是8米,周长是28米。 (1)这个铁丝框的宽是多少米? (2)如果将这个铁丝框改成正方形,这个正方形铁丝框的边长是多少米? 8、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60千米。它们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4小时后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前行,则摩托车到达甲地还需行几小时? 9、小兔子采蘑菇,晴天每天能采36只,雨天每天只能采24只,它一连几天共采了288只蘑菇,平均每天采32只。这些天中有多少天是雨天? 10、一种瓶装速溶咖啡粉净重600克,每冲一杯咖啡需要9克咖啡粉和2.5克方糖。这瓶咖啡粉最多可以冲多少杯咖啡? 11、两辆汽车同时从甲地开往乙地,其中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2.5千米,2.8小时到达乙地;这时另一辆汽车离乙地14千米。若两辆汽车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大约几小时相遇?(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2、一间教室长8.5米,宽4.5米。用每块0.25平方米的瓷砖铺地面,一共要用多少块瓷砖?13、一筐苹果,连筐共重33.5千克,卖掉一半后,连筐称还有18.15千克。原有苹果多少千克?筐重多少千克?

大班安全教育活动注意交通安全教案反思

大班安全教育活动注意交通安全教案反思 大班安全教育活动注意交通安全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让幼儿在交流活动中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安全活动课,快来看看注意交通安全教案吧。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交流活动中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 2、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 3、让幼儿在合作学习中学得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活动准备: 1、精心布置活动场景。 2、收集各种交通标志(照片或图片)。 3、字卡:交通安全、红灯停,绿灯行、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汽车道。 活动过程: (一)展开联想,揭示活动主题 1、出示交通事故图片,请幼儿仔细观察。提问: 孩子们,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多么可怕的车祸,为了不让这样的事情再发生,我们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出示字卡“交通安全”)

(二)在活动中体会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1、孩子们,看看我们坐的队形像什么?十字路口的学问可多了,现在我们就在十字路口做个游戏。老师请出三个司机,三个骑车的以及五个行人。 参加游戏活动的孩子听到老师说完“开始”之后,立即向自己的对面出发。其他孩子仔细观察,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 (1)孩子们,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想说什么? (2)如果生活中也是这样可不行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 (3)(教师拿出信号灯标志)这是什么?谁能编句儿歌来说说信号灯的作用。(将标志贴在黑板上)幼儿回答后出示字卡“红灯停,绿灯行”。 2、认识了红绿灯,我们还要知道自己应该走哪条路,这就要知道每条路的名称。孩子们,看看这个十字路口,你认识这些道路吗?(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汽车道) (三)初步了解常见交通标志的作用(出示交通标志)在车辆穿梭的马路上,除了信号灯这个交通标志外,还有很多交通标志,这些交通标志都有什么用呢? (四)现场指挥 1、刚才我们认识的交通标志对维护交通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车辆的顺畅,人们的生命安全,更离不开交通警察。老师向交警叔叔学了一些指挥交通的本领,请小朋友仔细看,猜一猜是什么意思。 2、老师来当交通警察,请小朋友站在这个十字路口,听警察叔叔的指挥,一起动一动吧! (五)评价幼儿游戏情况,结束。 儿童安全小知识:

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教学案例

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教学案例 每节课我们都要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并进行有效的挖掘与延伸,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知识中难以理解接受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突破。衡量数学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准之一,就是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突出重点,根据学生实际,突破难点。本文提出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并尝试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实践策略。我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就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谈一些体悟: 一、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1.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从知识点中梳理出重点理解知识点,首先是要理解这部分内容整体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再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其次是理解整个单元的知识点,特别是要详细地知道每节课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做到不遗漏、不添加。如果知识点是某单元或某内容的核心,是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等,那么它就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一般由教材决定,对每个学生是一致的。一节课的知识点可能有多个,但重点一般只有一两个。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本课的知识点有:(1)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步骤解决问题;(2)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3)学会检验,掌握检验的方法; (4)明白替换问题的特点:在和一定的数量关系下,将一种数量替换成另一种数量;(5)理解用“替换”策略解决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问题的同和异;(6)感受“替换”策略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梳理这些知识点

后,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二是让学生明白替换问题的特点:在和一定的数量关系下,将一种数量替换成另一种数量。 2.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重点中确定好难点。 数学教学重点和难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是由于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学习新内容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扩大原有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同化。当新知识不能同化于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要改造数学认知结构,使新知识能适应这种结构的过程是顺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分析,通过同化掌握的知识点是教学重点,通过顺应掌握的知识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同化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也是学习难点,顺应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不一定是学习难点。总之,要根据学生实际,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确定好难点。仍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替换”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看,掌握这一解题策略的过程是顺应的过程。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教学难点,即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除此以外,这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是在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相差关系的问题时,要找准总数与份数的对应数量,理解总数的变化。 3.把握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区分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教材,我们认为教学重点指的是“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

受力分析以及杠杆滑轮专题训练

受力分析以及杠杆滑轮 专题训练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

《受力分析以及杠杆、滑轮专题训练》主备人:宋明建【模块一受力分析】 1.已知物体A重500N,对A进行受力分析, 并画出A受力分析图。求出A所受支持力。 2.已知:A质量为30kg,受到拉力F=100N, 画出A的受力分析图,并求出A所受支持力。(g=10N/kg) 3.已知:V A=100cm3,ρA=3×103kg/m3 ,G B=1N. 画出A的受力分析图,并求出A所受支持力。 (g=10N/kg) 4.已知:A的重力为1000N, 画出A的受力分析图, 并求出A所受浮力。 5.已知:A的质量为10kg, 求:A的重力是多少N(g=10N/kg) 如果A所受浮力为180N, 画出A的受力分析图, 求出绳对A的拉力是多少N 6.已知:V A=20cm3,ρA=3×103kg/m3 , 求A的质量是多少重力是多少 如此时底对物体A的支持力为, 求物体A所受浮力 7.已知:物体A重30N, 所受浮力为20N,求A所受拉力 8.若F =50N,G A=10N,物体A匀速下滑, 求:墙对A的摩擦力 9.木块A、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 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

请画出木块B的受力示意图. 【模块二杠杆作图】 1. 以O 为支点质量忽略不计的杠杆挂上10N 重物A,杠杆同时还受另一个大小与F A不等、竖直向上的力F B作用,处于平衡. 在图9 中画出(1)F A的力臂L A;(2)F B的示意图并标示它的大小. 图9 2.如图9所示,课桌的重心在O点,若在课桌 的C点用力F把桌腿B抬离地面,在抬起时另 一桌腿A没有滑动。 ①请在图中画出桌子所受重力的示意图以及 力F相对于A点的力臂l1; ②比较两力的大小:F G。(选填“大 于”、“小于”、“等于”)。 3.请在图16中画出作用在“开瓶起子”上动力 F的力臂1l和阻力2F 1 的示意图。 4.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①在没有挂钩码时杠杆的平衡位置如图11(甲)所示.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左端螺母向边旋一些(选填“左“或“右”). ②图11乙中钩码重3N,请在图乙中画出F2的力臂. ③杠杆质量忽略不计,若用一个跟F2大小不等,且竖直向上的力F1作用,使杠杆处于平衡.请在图11乙中画出F1的示意图并标示它的大小. 图11

【小学数学】小学数学五年级知识点和重点、难点大全带必考应用题

五年级的知识重点 1计算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 2方程 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空间与物体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4图形的转换 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5统计与概率 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6平均数 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各自的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实际应用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

必考应用题集锦 1、一辆摩托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两站相对开出;摩托车每小时行驶29.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驶70.5千米;经过2.7小时两车相遇。两车站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将一根铁丝剪成两段;第一段长38.7米;第二段比第一段长度的1.5倍短6.8米。第二段有多长? 3、甲数是560;乙数是70;甲数给乙数多少后;甲数是乙数的4倍? 4、一个房间的长是12米;宽是10米。现用每块0.64平方米的瓷砖铺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瓷砖? 5、非洲鸵鸟奔跑的速度是每小时72km;比野兔的2倍少12km;野兔的奔跑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6、张老师给学校买了8个足球和4个排球;每个足球65元;张老师一共花了700元;每个排球多少元? 7、一个长方形铁丝框的长是8米;周长是28米。 (1)这个铁丝框的宽是多少米? (2)如果将这个铁丝框改成正方形;这个正方形铁丝框的边长是多少米? 8、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60千米。它们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4小时后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前行;则摩托车到达甲地还需行几小时? 9、小兔子采蘑菇;晴天每天能采36只;雨天每天只能采24只;它一连几天共采了288只蘑菇;平均每天采32只。这些天中有多少天是雨天?

大班安全交通安全教案反思

大班安全交通安全教案反思 大班安全交通安全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设计背景,活动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了解一些常见的交通指挥手势,认识一些交通标志,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安全活动课,快来看看交通安全教案吧。 活动设计背景 交通安全很重要,我们时刻都不可忽视。本次活动主要是讲有关交通方面的知识,遵守交通规则要从幼儿抓起。让幼儿懂得交通警察在马路上指挥交通时所做的手势,并让他们学习一些简单的指挥交通的动作手势和交通标志,使幼儿明白遵守交通规则对交通顺畅和保障生命安全的意义。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常见的交通指挥手势。 2.认识一些交通标志。 3.培养幼儿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4.激发对交通警察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学习一些常见的交通指挥手势和标志。 难点是让幼儿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活动准备 1.交通警察指挥交通的图片。

2.一些交通标志如斑马线,人行横道,禁止行人通行,左转右转等 3.警帽,哨子。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观看交通警察指挥交通的图片并让幼儿说说交通警察在马路上指挥交通时都做了哪些手势。指导幼儿学习一些简单的指挥交通的动作和手势。如左转右转,停止,直行等。 2.启发幼儿说说日常生活当中在马路上如果没有交通警察会发生什么事? 3.出示图片帮助幼儿认识人行道,禁止行人通行,左转右转等交通标志。 4.引导幼儿回忆在街上见到的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或交通事故,讨论在街上应该怎样走,怎样过马路,乘车时怎样做才能保证安全。 5.游戏,带幼儿到操场上,教师画出十字路口路线,让幼儿扮演交通警察指挥交通,其他幼儿模仿司机开车的动作,在马路上行驶,按交通警察的哨声和手势停止,左转,右转,直行等。然后再轮流交替扮演做游戏。 教学反思 本人组织这次活动比较接近日常生活,所以孩子们都很认真听并积极参与,学习兴趣很高,接受能力也快,能掌握一些交通警察指挥交通的手势,懂得了一些交通标志,教学效果不错。在教学中设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