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 中国青年建筑师——知识分享
建筑师王树作品介绍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馆(1993,方案);
■中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1994,方案);
■一个退休建筑教师的住宅(1996-1999,方案);
■自宅室内(1997,已建成);
■浙江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1998,已建成);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已建成);
宁波美术馆--1
2005年10月,宁波美术馆落成,它是由轮船码头航运大楼改建而成,规模仅次于北京中国美术馆。整座美术馆外墙由青砖、木材、钢材构成,像一艘即将远航的轮船,给人的印象是沉稳、内敛、厚实,又略带几分神秘。开馆以来,平均每天都有200人光临这个艺术殿堂。
鸟瞰图
沿街面
轮船码头
作为三江文化长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美术馆也是国内乃至国际上为数不多的拥有码头的江边美术馆。据了解,该馆总投资1.2亿元,分大小展厅9个,占地面积1.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1万平方米,集收藏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艺术交流、艺术教育、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是现代化、高品位的造型艺术博物馆,同时也是一座既有港口特色、富有现代气息,又具备中国气派的公共建筑。
王澍生平简介
■1963年,生于新疆乌鲁木齐
■1985 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学士
■1988 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硕士研究生
■1988至1995 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2000 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方向 博士
■现在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任教
南方民居中常见的砖、瓦、檐、竹、木,让王澍的建筑充满了江南的灵性。整个象山校区的建筑,片片鳞瓦,铺陈栉比;重重密檐,错落有致。“你知道,南方诗歌文化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是下雨,以及下雨之后看到雨水从哪里下来。”他说,做瓦檐的时候,一直在想象学生们从窗外看着雨水从瓦檐上滴落的浪漫场景。另外,瓦檐还有着奇妙的实用价值。瓦片间充满了交叠出的缝隙,这是天然的空调机,夏天的时候,风从缝隙间吹出来,自然地形成习习凉风;而冬天,这些缝隙又会对风力形成自我调节。
王澍和他的作品(想走中国风的同学可以参考)
王澍和他的作品(组图/请耐心看完)【中国建筑师王澍于27日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
王澍是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个中国公民,也是年龄倒数第四的最年轻获奖者。
普利兹克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奖金10万美元和一枚铜质勋章。
】据报道,发起这一大奖的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主席普里兹克(Thomas J. Pritzke)27日宣布王澍获奖消息。
他说,选中48岁的王澍是因为承认中国将在发展建筑理念中的作用。
此前,美籍华人贝聿铭在1983年获得这项大奖。
普里兹克指出,有关现在和过去的适当关系问题,王澍提出的非常及时,因为中国最近的城市化过程引起争议:建筑是应当以传统为基础还是应当展望未来。
就像任何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设计超越了那场争论,产生没有时间限制、深深植根于自身环境又具有普遍性的建筑。
普利兹克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奖金10万美元和一枚铜质勋章。
这是1979年由普利兹克家族的杰伊·普利兹克(A. Pritzker)和他的妻子辛蒂(Cindy)发起,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所赞助的针对建筑师个人颁布的奖项。
今年的颁奖仪式将于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王澍,作为活跃在中国建筑第一线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总是能够带给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即使是对那些建筑司空见惯的人而言。
凭着对项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使得王澍的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性。
这种特殊的属性从何而来:引用王澍本人的话来讲:“在当大家拼命赚钱的时候,我却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来反省。
”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和精髓和魅力,并发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
这使得王澍的一些作品中具有和国画中相同的一些性质,例如:叙事性。
建造师小超人讲义
建造师小超人讲义全文共四篇示例,供您参考第一篇示例:第一章:建筑的起源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早在史前时期,人类就开始建造简单的遮风挡雨的居所。
随着文明的进步,建筑也逐渐发展和壮大。
建筑师作为建筑领域中的专业人士,承担着设计和规划建筑的重要任务。
而在建筑师的众多职业中,小超人从事建造师职业,致力于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第二章:建造师小超人的使命建造师小超人深知建筑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因此他将自己的职业视为一种使命,追求卓越,为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建筑环境。
他致力于注重环保、可持续发展和人性化设计,力求打造绿色、节能、健康的建筑作品,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好的选择。
第三章:建造师小超人的专业知识建造师小超人具备扎实的建筑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熟知建筑材料的特性和使用方法,懂得建筑结构的设计原理和施工工艺,能够熟练运用CAD、Revit等专业设计软件进行建筑设计和制图。
他还对建筑法规、工程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知识有着深入的了解,这使他能够在建筑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章:建造师小超人的创意与设计建造师小超人擅长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设计才能,通过充分了解业主的需求和环境的特点,提出符合实际需求的建筑方案。
他注重结合当地的文化、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设计出具有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的建筑作品。
他还善于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智能化系统、可再生能源等,打造功能完善、舒适宜居的建筑空间。
第五章:建造师小超人的责任与担当建造师小超人深知自己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建筑项目中,他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严格控制工程质量,确保建筑的结构安全和使用性能。
他注重与业主、施工方、监理单位等相关方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推动项目顺利实施。
他还关注项目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社会和后代留下更好的生存环境。
第六章:建造师小超人的学习与成长建造师小超人始终保持着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求知欲和学习态度。
简历
朱竞翔(香港)ZHU Jingxiang 朱競翔BArch, MArch, PhD(SEU)Associate ProfessorRm 610A, Wong Foo Yuan Building, CUHK2609-6590zhujx@.hkProfessor Zhu Jingxiang teaches architecture design,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on. His research is in the area of design methodology, new articulation of structures and space, and study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Before joined CUHK as assistant professor in 2004, he designed and constructed a number of public buildings in the city of Yancheng within ten years. Through the explorations of spatial organization, material fabric and structural technique, his work demonstrates a positive influence that the individual architect can exert on the urban and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in a small city.This professional work has been exhibited in Beijing , Berlin , Shanghai , and Shenzhen.Selected PublicationZhu Jingxiang, Perceived Discrepancy, Domus China, 2007/05,Ivan Markov, Zhu Jingxiang, tectonics of surface and panel, paper for conference ” Tectonics making meaning ” , 2007/12学习经历1988年9月至1992年7月东南大学建筑系学士1992年9月至1995年5月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1996年3月至1999年10月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博士工作经历:1995年5月至1997年5月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助教1997年5月至2000年9月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讲师1997年3月至1997年10月瑞士苏黎世高等工学院访问学者2000年10月至2001年9月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讲师2001年09月至 2004年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副教授2004年至今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个人建筑观(相对早期的建筑观):自18世纪中期开始,西方建筑师的权威受到另一种力量日趋强劲的挑战――它来自于结构工程师的工作。
优秀5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简介
* ± e * *
# 2o 05
*
2 ∞睥 々 t ^ t 20 々 t 02
#
&
女
20 女 ±H 镕 0B ±■ ‘ t §口 t ☆ E i f ¨ 目 r 2 1 00
一
t
*
≈ j E 女 ■E 一 # E * 女
煳 艚 舳
tn
189撵 9 B t ^
±* *☆ * 0 OO 2 1 Ⅱ 21 02
:2 l O1 目 *
1 年 十 %2
4
* #&
=#
i■ ★ a 4 ●
19 《 9B ±* { 目 《 A g,
盘
溘 盏
‘
E ’
严晓花 整理 E i db Y NXa h a dt y A io u e
优秀 5 O年 代 生 中国 建筑 师简 介
P ofl l c e r i esof Se e t d 1 950 — or ne eAr hie t s b nChi s c t c s
中 圈分类号 K 2:U6 8 8T 2 文献标 识码 : E 文 章缉号 10=8X2 1} 060 05 4 ( 0 08 8 6 024
}‘ 目R t
t7 t 口7
1
舡 8
4
}±
《±
20 《 e■ * ∞ 07 }# } ( t } 20 懒 08 自 R
)
女
t t *I
%《 * *
,
z §
#
‘ 4
1 7_唧 t 971
I
# i ^ H #女{ 目
H
‘ ★
关注建筑基本问题的评奖——“WA中国建筑奖”创立人王路访谈
关注建筑基本问题的评奖——“WA中国建筑奖”创立人王路访谈范路;王路【期刊名称】《世界建筑》【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28-31)【作者】范路;王路【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范路:“WA中国建筑奖”由世界建筑杂志社创立于2002年。
作为当时的主编,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当时为什么要创立这个建筑奖,以及其创立的过程?王路:一方面,1999年UIA北京大会以后,中国建筑界和国外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另一方面,我刚任主编期间,也了解到许多国际上的杂志都有建筑评奖,比如日本的《新建筑》、美国的《进步建筑》等都设立有建筑奖项。
所以,2000年我担任《世界建筑》杂志主编后,就想和我们杂志社的团队一起能够以WA《世界建筑》的名义来设一个奖项,给建筑师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范路:您能否介绍一下“WA中国建筑奖”的定位?它和国内其他建筑奖项是什么样的关系?王路:这个奖叫“中国建筑奖”,它的评奖范围是中国建筑师近期在中国完成的作品。
国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工作是不算在内的。
当时建设部有评奖,建筑学会也有评奖。
而“WA中国建筑奖”可能跟那些评奖有点不一样,是想立足学校和杂志社,从比较独立的学术机构的角度出发,有一些独立的判断。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奖的评选,能够给建筑界输出一点信息,告诉大家一些不错的建筑,尤其是中青年建筑师的作品。
另一方面,也希望能把中国建筑放到世界范围内来评判,所以“WA奖”的评委既有国内本土的建筑师和学者,也包括国外著名的建筑师和评论家。
由他们共同来评价在中国创作的一些建筑项目。
当时这个奖的评选,对建筑的规模和类型并没有多少限制。
它是从比较纯粹的建筑学核心的专业知识出发,考察作品对建筑基本问题的解决。
它强调在中国特定的环境、经济、技术和文化等条件下,建筑所具有的普适价值和示范意义。
范路:“WA中国建筑奖”历经10多年至今,已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非官方建筑奖之一。
青年建筑师 王昀 。
现代主义——餐厅
建筑简洁纯粹,没有多余的装饰,有着浓重的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身影。将建筑做成白色,使其如同白 色的宣纸,作为背景以衬托湿t of courage on earth is to bear defeat without losing heart.
会所入口有一个三层高的大厅,大厅与室外以整面的玻璃幕墙相隔,室内与室外之间互为对象,对景与 互位关系是该建筑设计中的主旨。
4
总结
Conclusion
THANK YOU
理性:王昀在设计中体现了自己一贯坚持的设计理念—— 方便、舒适,他从自己的工作室建立之初就这么做着,至 今还在这么做着,以后也许还是这么做着。 纯粹:社会是讲究效率的,社会是越来越走向简洁的,建 筑也是,用简单的方式可以解决的就不需要故意做得那么 扭曲和复杂。
设计方法
每个人的需求也是不一样。 所以建筑空间不能做死,要 留有其他的可能性。建筑是 对生活场景或风景的展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做场景 的,而不只是做房子。
空间的最终表达
用几何学反过来可以解决空间 的问题。建筑师没有必要用很 个人化的表情把一个东西故意 做得那么扭曲和复杂。用最简 单的东西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这是人最后从现象走到抽象的 结果。
简历
1985年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95年 日本东京大学 研究生课程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99年 日本东京大学 博士课程毕业 (获得博士学位) 2001年至现在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著作
《传统聚落结构中的空间概念》 《空间的界限》 《一座房子的哲学观》
获奖 经历
徘徊在传统聚落和现代建筑之间的建筑师
设计理念
建筑设计最重要是设计生活. 王昀的设计理念基于对生活 的便利,舒适的理解,拿他 自己的话说就是“细节最有 意思”。
我是小建筑师建筑学基础知识
我是小建筑师建筑学基础知识建筑学基础知识建筑学是一门集理论、艺术、科技和人文社会等多方面学科于一体的大学科,旨在通过对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和建造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空间环境,以满足其物质和精神需要。
小建筑师这门艺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中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将逐一介绍建筑学领域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知识点:建筑学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建筑学的基本概念建筑学,顾名思义就是对建筑的研究和实践。
建筑作为一种物质产物,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其涉及的技术、艺术和社会因素也因地制宜。
建筑学的任务,是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建筑进行分类、描述、比较和分析,探究建筑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建筑学的重要领域包括:建筑史、建筑美学、建筑技术、建筑结构、建筑经济以及建筑环境等。
第二章:建筑的基本构造建筑的基本构造是指建筑物的基础、结构、抗震、防火等方面的构造。
建筑物的基础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分为地基和基础两个部分。
地基是建筑物的承托层,其任务是分担建筑物的荷载,同时保证其稳定。
基础是在地基的基础上进行的施工,其任务是将建筑物的荷载传递到地面上,防止建筑物沉降或倾斜。
建筑物的结构是指它的框架结构、壳结构和组合结构等方面的结构设计。
建筑物的抗震、防火等功能是指在建筑物极端情况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第三章:建筑的基本工艺建筑的基本工艺主要包括砌筑、混泥土与砂浆、钢筋混凝土结构、木结构和建筑保温等方面的工艺。
砌筑是一种传统的建筑工艺,常用于建造墙体。
混泥土与砂浆则是现代建筑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建筑工艺,可以制作出形态各异的建筑构件。
钢筋混凝土结构常用于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其特点是力学性能好、构造灵活、强度高、品质稳定、成本低等。
木结构建筑主要用于轻型和临时性建筑,也可用于住宅、商业和办公建筑的构造。
建筑保温是指通过在建筑物外部加装保温材料来保证室内温度的稳定。
第四章:建筑的基本理论建筑的基本理论是指对建筑的组成、功能和美学价值等方面进行研究的理论学科。
青年建筑师
中国动漫博物馆日景人视图
参与项目
1 黄石矿物晶体奇石博览园——在建,10.2万m2 ; 2 黄石地质博物馆——在建,5.6万m2; 3 武汉市洪山区文体大厦——已建成,2.5万m2; 4 中国动漫博物馆——在建,3.0万m2,
获2016“创新杯” 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大赛 “最佳BIM建筑设计奖一等奖”; 5 太原长途汽车东南站——在建,3.2万m2 ; 6 杭州黄龙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在建,4.1万m2 ; 获2015“创新杯”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大赛 最佳BIM建筑设计奖二等奖; 7 新建石太客运专线太原南站——已建成,24万m2 ; 8 新建杭州东站扩建工程站房——已建成,33万m2 ; 获2014年度湖北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2015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建筑工程(公建)一等奖; 9 甬台温铁路台州站——已建成,4.8万m2; 获2010年度湖北省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10 沪杭客专桐乡站、海宁站站房——已建成,2.2万m2; 11 武汉科技大学黄家湖校区图书馆——已建成,5.1万m2。
参与项目
1 汉口客运中心——26万m2; 2 黄石奥体中心——在建,18万m2; 3 武汉档案馆——在建,5万m2 ; 4 安庆站——已建成,站房2万m2; 5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北区新建图书馆——已建成,2.5万m2 ;
获湖北省勘察设计三等奖; 6 孝感文化中心——方案竞赛第一轮第一名,26万m2 ; 7 中交二公院办公大楼——在建,5万m2。
杭州东站一
HA 人物 │ HA Character
杭州东站二
02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动漫博物馆室内透视图
黄龙游泳馆黄昏人视图
中国青年建筑师—— 王澍共10页
人在建筑里做建筑,而不是在外面做。我的身体会强烈地感觉到 这个房子的身体,我的整个人都会跟着它,我下去了,我向左或向右, 或我不知道该向左还是向右,那个人始终在那儿。
业余建筑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 余建筑。
现在的建筑师非常的职业化,这种职业化 把本来很有乐趣的造 房子这件事,变成了一件 跟自身无关的事情,因为它是被某个专业所控 制的。整个现代建筑的传统,是一个产品传统, 从德国开始发起,是个产品制造传统,这使得 它脱离了造房子的基本乐趣。
我宁愿是一个业余建筑师。业余这个词后面, 链接的应该是多才多艺,而不是只有 一种专业。 也可以把这个话朝意识形态色彩方面靠一下, 就是对专业制度的质疑;这个专业制度有这么 强的权力,它造房子,影响人的生活,却不作 任何自我批判,对这样的专业制度要提出质疑。
中国美术学院 象山校区规划及建筑 设计
每一次设计,不是在设 计一个建筑,而是在建造一 个世界。 从西方学来的建筑,说这是 一个房子,房子周边就是所 谓的景观,再就是道路;而 在中国的建筑学里,想法是 很不一样的。西方的概念, 显然这个房子是最重要的, 会很大,它周边的景色是所 谓的配景。但是在一幅中国 的山水画里,有很大的山, 有许多树,房子在中间,一 般来说占的位置都不大。区 别就在于,不要以为那房子 和周边那一小块在一张图上, 是建筑学要教的内容,在一 张画里面,在这张画的边框 之内,所有的都是建筑设计 的内容。
对材料的观点
我认为材料是第一位的。 要是建筑是一种语言,那么建筑材料就是词。第 一,我不认为语言 是什么特殊的东西,而是恰恰相反, 因为我们都在说话,语言是非常普通和普遍的东西。 所以在象山校园,所有的建筑材料,不管是新的旧的, 全都是廉价的,最普 通的,没有花冈岩、没有不锈钢, 没有闪闪发亮的那些高级的玩意儿,都没有,首先它 是普通的。语言它是像植物一样的东西,语言的发生, 类似于植物的生 长,它是有脉络的,有连续性的。 所以我强调材料要有根源。
20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
《20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黄元炤著; 探讨与解析20位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对初涉建筑领域的毕业生以及各设计院的从业建筑师来说有很多可以借鉴和思考之处01.王昀;主要建筑作品:60平米极小城市,善美写字楼门厅增建,庐师山庄会所,庐师山庄住宅A+B,石景山财政局办公楼,百子湾幼儿园、中学校等02.马岩松; MAD建筑设计室创建人及首席设计师,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获建筑学硕士03.崔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国家工程设计大师04.方略建筑;方略设计成立于2000年,前身为中央九三学社直属的九三建筑设计院05. 崔彤;中国科学院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
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国家优秀设计金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专家政府津贴06. 周恺;中国十大优秀青年建筑师,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07.魏春雨;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08.张永和;中国建筑师,建筑教育家,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张永和;美国注册建筑师09.刘家琨; 1982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后分配至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
1984到1985年在西藏工作。
1987年到1989年,被借调至四川省文学院从事文学创作。
1990到1992年在新疆工作。
1999年成立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10.王澍;创立了业余建筑工作室,2000年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学博士。
现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11.都市实践; URBANUS都市实践是由刘晓都、孟岩和王辉主持的建筑创作团体,创建于1999年,目前有深圳公司和北京公司。
12.李晓东13.王路;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世界建筑》杂志主编,主持王路工作室/壹方建筑14.张雷;张雷建筑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15.马清运;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设计总监16.齐欣;齐欣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 总建筑师17.朱锫建筑;留学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UC Berkeley),获得建筑与城市设计硕士学位。
中国新建筑师——王澍
中国新建筑师——王澍1963年,生于新疆乌鲁木齐1985年,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毕业1988年,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毕业1997年,在杭州创办"业余建筑工作室"2000年,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学博士,现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并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及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营造研究中心主任王澍作品1989年海宁青少年宫1991年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1997年自宅1997年陈默工作室2000年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2000年上海顶层画廊2000年墙门(雕塑)2001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2001年一分为二(雕塑)2002-2003年宁波当代美术馆2002-2003年中国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2002-2003年东莞理工学院艺术系馆2002-2003年浙江台州路桥古镇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2003年拆筑间2003年 HZ093—7282003年三合宅/南京2004年三合宅/杭州2003-2004年浙江宁波慈城古建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理解象山校园,先要理解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感情。
2002年,杭州南山路开始改建,杭州市政府想把这条路建成上海的衡山路,西湖边上的很多民居就开始拆毁。
为了阻止这一切,王澍沿西湖拍了400多张幻灯片,一张一张地讲给负责改建的官员看:每一幢房子,都带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他说:你们知道南山路的历史有多久吗?从你们改建完成那天起,南山路的历史就只有1年了。
象山校园正是建立在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理解之上。
一个外来者对象山校园的惊奇,一定是从大门开始的。
象山校园的大门不是“门”,而是“墙”。
是没有围合的墙的自然延伸,墙身矮得经常让人有翻过去的冲动。
但这是一堵砖砌的墙,那砖也不是普通的砖,而是从乡下拆房现场收上来的老砖。
在象山校园的空地上,这样的砖瓦堆成一座小山。
事实上,整个象山校园就是建立在这些旧砖瓦上面的。
在整个中国都在“拆”的时候,王澍的象山校园却使用了大量的旧建筑材料,所有的砖头、瓦片、石头都来自浙江省的拆房现场。
在地_华黎的建筑之道和他的建造痕迹_王路
本期人物 PERSONAGE OF THE EDITION
THE PATH OF HUA LI
在地 : 华黎的建筑之道和他的建造痕迹
(文)王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壹方建筑主持建筑师)(图)TAO Wang Lu claims that Hua Li’s design for the Gaoligong Handcraft Paper Museum, Yunan exemplifies a particular architectural ethos – architecture isn’t the invention of something that doesn’t exist, but rather a response to what is already here in the present moment. Located at the foot of Gaoligong Mountain, the eponymous Handcraft Paper Museum effortlessly integrates social, structural, and aesthetic presences that give the area and its Muslim villages a unique spatial identity. The museum provides exhibition space for ancient paper craft and artifacts produced locally, while its interior design alternates between windows that frame vistas of the local landscape. Local timber, bamboo, handcrafted paper, low energy and decomposable natural materials were used to construct the museum. In addition to the museum proper, exhibition space extends to include paper-craft display in the neighboring village. Indeed, traces of the architect’s presence are felt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se diverse elements, even as the building itself seems to have been made of folded paper, an aesthetic choice that seems so “natural” in this context as to almost vanish.
王路 中国青年建筑师——知识分享
对乡土建筑和古建筑的执着
“村落先于城镇,是人类聚落的童年,自古以来一直是人类 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的体现”。“乡村也是落后的代名词,建 筑师们都喜欢聚集在象征文明的城市中,争夺城市这块文明的 蛋糕”。
早些时候我们的城市和乡村呈现一种富有情感的风景和聚 落和谐并存的图景,山城或者是水乡,都有其鲜明的个性,老 百姓生活其中,宁静而祥和。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改变 了这种富有识别性和归宿感的家园图景和生活环境。代之以到 处都一样的交通、商业、行政、工业等大尺度的建筑和新的居 住区。他们布满本该是耕地的自然环境中,像肉瘤一般病态地 发展,侵蚀土地,耗用自然资源,人们生活的本该有归属感和 识别特征的家园变得到处都一样,人类像蒲公英,在做一种无 根的飘浮。”
中国青年建筑师——
王路
人物简介
1963年生。 1979-1984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学位, 1984-1987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 1992-1997德国汉诺威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1999-《世界建筑》杂志主编, 2001-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2002-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 2004-王路工作室/壹方建筑主持, 杭州市城市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浙江大学建筑系客座教授 中国建筑学会竞赛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 2004 亚洲建筑推动奖,
以上这些现象也可折射出中国建筑教育确实存在问题。学 生可以把图画得很漂亮,但却不知道建筑是怎么做出来的,缺 乏独立思考和沟通能力;他们过分依赖电脑;把抄袭和模仿大 师作品当作捷径
建筑师成长笔录——学习建筑的101点体会 弗莱德里克著
建筑师成长笔录——学习建筑的101点体会弗莱德里克著(献给所有学习建筑和设计的朋友)1、如何画一条线①建筑师会使用不同的线形来表现不同的效果,但是建筑线形最特别之处在于画图时会在线条的首尾都加以强调。
这种做法能够让线形清晰、稳定,并且让图画看起来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果线条的力量最末端减弱,你的画面就会让人感觉软弱无力和模棱两可。
要想让你的线条看起来坚定而有力量,可以在线条的首尾各加一个小圆点或笔触往回收。
②线条交汇处要有轻微的重叠。
这样能够避免交角处过于圆润。
③画草图时,不要让毛糙糙的笔触布满纸面——也就是说,画线时不能将线条分成许多小段画,那样会让线条看起来含糊不清。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有条不紊、流畅地移动你的铅笔,从头到尾完整地画出一根线条。
另外,在正式绘图之前构建辅助线会对作图很有帮助。
即使是绘图完成以后也不要擦掉你的辅助线——它会让你的图画看起来更有个性和生命力。
2、图的形指的是放在纸张、画布或其他背景上的元素和形态。
而图的底就是纸张上空白的部分。
3、图底关系要求图形过构建出来的空间应该和图形本身一样需要精心推敲。
4、当某些要素或者空间不是十分明了,但在外观上有所体现时——即使我们看不到全部也能设想它们的样子——这意味着它们是被暗示出来的。
5、图底关系在三维空间中对应的就是虚实相生原则。
这个原则指出,由实体布置生成(或者暗示)的立体空间,与实体本身一样重要,甚至有时比它们更重要。
6、人们在消极空间穿行,而在积极空间驻留。
7、郊区的建筑与空间环境彼此分离,而市区内的建筑则往往参与塑造空间环境。
8、建筑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所创造的空间。
——路易斯康9、场所感10、我们进入一个建筑空间的方式会深刻影响我们在该空间中的感受。
11、通过“限制与引导”的手法来丰富人们在建筑环境中的行为感受。
12、建筑空间的设计要能够实现项目特殊的要求、体验或设计意图。
13、空间设计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而进行的空间组织或布局。
中国建筑师(注册建筑师必备材料)共60页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中国建筑师(注册建筑师必备材料)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青年建筑师:王力——建筑,师说
青年建筑师:王力——建筑,师说
佚名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7(000)004
【摘要】"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在《师说》中的名句,一语道出老师的重要作用以及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回想自己从业十几年的经历,一路走来,屡遇良师,启迪心智,倍感幸运。
【总页数】3页(P1-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展现中国青年建筑师的风采——记《中国当代杰出青年建筑师人物·作品大典》评审会议(上海)
2.青年建筑师感言:2004年全国青年建筑师高峰论坛会上会下
3.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学会2017-2018年度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奖获奖人侧记
4.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设计趋势简析--以FA青年建筑师奖入围建筑师及作品为例
5.世纪之交的中国青年建筑师——记UIA20大青年建筑师论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9-《世界建筑》杂志主编, 2001-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2002-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 2004-王路工作室/壹方建筑主持, 杭州市城市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浙江大学建筑系客座教授 中国建筑学会竞赛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 2004 亚洲建筑推动奖,
2005意大利国际石材建筑奖佳作奖, 建成项目在美国《Architectural Record》、德国 《Bauwelt》、西班牙《AV》等建筑杂志以及德国、英国、澳大 利亚等国的建筑专著中发表, 并多次参加在国内外举办的当代中国建筑展。 曾应邀在瑞士苏黎世高等技术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等国 内外建筑院校讲学。曾任金羊奖——2008年度中国十大设计师评 选活动评委.
以上这些现象也可折射出中国建筑教育确实存在问题。学 生可以把图画得很漂亮,但却不知道建筑是怎么做出来的,缺 乏独立思考和沟通能力;他们过分依赖电脑;把抄袭和模仿大 师作品当作捷径
建筑师不应像摄影师、画家那样——去农村看看,说: “哦,这个地方很漂亮,要保护。”也不能像有些文物工作 者——什么都不能动。这种矛盾的解决是建筑师都必将面对的 课题。
天台博物馆 ——以乡土风格演绎的现代博物馆
对建筑教育
不管是青年建筑师还是学生,都需要长三只眼睛:一只眼 为过去的传统价值,一只眼为现在的新的要求,另一只眼用以 展望未来。我们在应对国际最新的建筑发展趋势的同时,还要 思考并致力于在多元化、国际化的条件下寻找到中国建筑、地 方建筑的本源。一些地方的建设者以为,在城市重建中修建复 古的建筑就是保持地方特色,国际化就是照搬、照抄国外的建 筑作品,实际上,这都是一种误解。”
对乡土建筑和古建筑的执着
“村落先于城镇,是人类聚落的童年,自古以来一直是人类 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的体现”。“乡村也是落后的代名词,建 筑师们都喜欢聚集在象征文明的城市中,争夺城市这块文明的 蛋糕”。
早些时候我们的城市和乡村呈现一种富有情感的风景和聚 落和谐并存的图景,山城或者是水乡,都有其鲜明的个性,老 百姓生活其中,宁静而祥和。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改变 了这种富有识别性和归宿感的家园图景和生活环境。代之以到 处都一样的交通、商业、行政、工业等大尺度的建筑和新的居 住区。他们布满本该是耕地的自然环境中,像肉瘤一般病态地 发展,侵蚀土地,耗用自然资源,人们生活的本该有归属感和 识别特征的家园变得到处都一样,人类像蒲公英,在做一种无 根的飘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