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章1燃油雾化与油束特性-2010

合集下载

柴油机喷射与雾化

柴油机喷射与雾化
▪ 几何供油规律完全由柱塞的直径和凸轮形 线的运动规律决定。
▪ 喷油规律:是指在喷油过程中,单位凸轮转角 φ (或单位时间)从喷油器喷入气缸中的燃油 量随凸轮转角(或时间t)的变化关系。
▪ 如图3-5供油规律与喷油规律比较
▪ 借助喷油规律曲线可以分析、判断:
▪ (1)喷油始点、终点和喷油持续角是否合适;
五、最低稳定转速
▪ 能使船用主柴油机各缸均匀发火的最低转速, 称为~。
▪ GB1833-99规定:最低工作稳定转速指柴油机 油门在出厂的标定功率位置上带负荷运转所达 到的稳定转速。船用主机则指按推进特性运转 时的最低稳定转速。
▪ 按我国有关规定,船用低速主柴油机的最低稳 定转速不高于标定转速nb的30%,中速柴油机 不高于标定转速nb的40%,高速机不高于标定 转速nb的45%。
▪ 在喷油泵供油期间,喷油器针阀断续启 闭,而且开启压力不足、喷射无力,这 种现象称为~。
▪ 危害:针阀和阀座撞击次数增多,磨损 增大,降低针阀的使用寿命。
▪ 多发生在低负荷、低转速工况。
▪ 3、不稳定喷射和隔次喷射
▪ 喷油泵每循环供油量不均的喷射过程称为不 稳定喷射。其极端情况是隔次喷射。
▪ 危害:柴油机转速不稳定,甚至停车;可 能造成燃烧粗暴。
▪ 危害:
▪ 若压力波的峰值超过启阀压力pn,将再度开启针阀, 造成异常喷射并引起燃烧恶化。
▪ 喷射过程中的压力波将改变喷油泵的供油规律和喷 油器的喷油规律,并使二者产生较大的差异。
三、供油规律和喷油规律
▪ 1、几何供油规律和喷油规律
▪ 几何供油规律:是从几何关系上求出的单 位凸轮转角φ (或单位时间)喷油泵供入 高压油路中的燃油量随凸轮转角φ (或时 间t)的变化关系。

3章燃油雾化与油束特性-文字

3章燃油雾化与油束特性-文字
垂直气流及阻力作用下的变形
RT不稳定表面波 加速油滴扁 不稳定表面波 平化 分裂出一些大尺度碎片
短波长KH不稳定表面波 大尺度 不稳定表面波 碎片割成丝状 生成更细的油滴
燃油雾化与油束特性
二 油束模型
影响油束特性的参数: 影响油束特性的参数:(Wisconsin-Madison大学的Reitz教授)
复杂性
1. 动态过程 2. 影响因素多。喷嘴结构、喷射压力、缸内压力、温度、气流……, 影响因素多。 各自的雾化机理不完全相同,雾化理论也不成熟。例如孔式喷嘴 实心圆锥油柱的破裂;涡旋式阀座喷嘴 空心圆锥燃油薄膜的破裂 3.气缸内油束的生成过程复杂。包括:油束雾化、油滴破裂、油滴碰撞 气缸内油束的生成过程复杂。 气缸内油束的生成过程复杂 和聚合、油束碰壁、燃油多种成分的蒸发,等。 4.目前无法进行数值计算。上述过程发生的时间和空间标尺常常小于目 目前无法进行数值计算。 目前无法进行数值计算 前计算机容量所能允许的网格尺寸。 5.准确测量观测难。密集的油滴使激光技术的应用十分困难,因此描述 准确测量观测难。 准确测量观测难 油滴破裂、聚合等的动态过程的实验数据也很少。许多理论建立在 假设的基础上。
(1)喷孔出口处的流动状态;(2)喷孔内部的孔穴效应;(3)射流速 度和湍流;(4)液体入研究的问题:
(1)喷孔内部流动对高速油滴破裂的影响(孔穴现象和湍流情况); (2)油滴在运动中的变形、丝状化和液膜的生成与伸展对雾化的影响; (3)油束与燃烧室壁面碰撞; (4)燃油滴群多组分蒸发; (5)表面波理论中气体粘性效应(切向应力)对油滴破碎过程的作用 (目前只考虑液-气界面上的法向应力); (6)目前所有油滴破碎模型都不能确定破碎时油滴尺寸分布规律以及完 成油滴破碎的时间;等。
初始大油滴以极高的速度在空气中运动, 初始大油滴以极高的速度在空气中运动 ,受到空气阻力而急剧 减速,往往导致油滴背风面不稳定而分裂出小的油滴。 减速,往往导致油滴背风面不稳定而分裂出小的油滴。

发动机原理_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发动机原理_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运动速度和油膜厚度。
二、分隔式燃烧室
涡流室燃烧室 • 预燃室燃烧室 涡流室容积约占整个燃烧 室压缩容积的50%-60% • 预燃室容积约占整个燃烧 • 通道的截面积约为活塞截 室压缩容积的35%-45% 面积的 1%~3.5% • 通道的截面积约为活塞截 • 涡流室燃烧过程 面积的0.3%-0.6% • 预燃室燃烧过程
机械噪声
由曲轴连杆活塞机构、配气
机构、齿轮系、喷油泵及其 它附属机构等部分的高速运 动并与其相邻零部件发生频 繁的机械撞击,激励结构振 动而产生的噪声。
燃烧噪声
因为迅速地燃烧引起燃烧室
内压力急剧变化
控制噪声与振动的措施
1)控制燃烧过程来降低燃烧噪声。 2)改进机体等有关零部件的结构,降低结构振动的振幅 和提高共振频率。 3)为减小撞击力,尽可能减小缸套与活塞之间、轴承、 传动齿轮等处的间隙。为减小惯性力应减小运动件的质量, 并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降低活塞平均速度。 4)应用吸振减振材料制造薄板零件 5)改进消声器的结构、材料;改进空气滤清器、冷却风 扇等的设计及适当调节配气相位以降低气体动力噪声。 6)遮蔽噪声源
三、对喷射系统的要求
理想的喷油规律: 更高的喷射压力和喷油速 率以及更短的喷油持续时 间已是技术发展的一个明 显趋势。 为避免柴油机工作过于粗 暴,又希望实现“先缓后 急”的喷油规律。 在所有的工况下都希望在 喷射结束阶段能尽可能迅 速地结束喷射。
四、柴油机电控喷射系统
电控喷射系统突出优 点是控制的准确性和 响应的快速性。 系统的基本控制量: • 循环喷油量的控制 • 供油提前角控制
第二节 燃油喷射和雾化
一、供油系统和喷射过程
柴油机供油系统 喷油泵速度特性及其校正 喷射过程 供油规律和喷油规律 不正常喷射现象和喷射系统中的穴蚀 破坏

第四章 柴油机的燃料与燃烧过程

第四章  柴油机的燃料与燃烧过程

蒸发性好的组成成分其发火性差。90%和95%馏出温度标志柴油
中所含重质成分的数量。90%和95%馏出温度高,说明柴油中重
质成分较多,其挥发性较差,在气缸内不易蒸发,与空气混合不
均匀,导致排气冒烟和积炭增加;因此,应对90%和95%馏出温
度有所控制,要求其值较低。一般要求柴油的50%馏出温度应适
宜,90%馏出温度和95%馏出温度应比较低。
2)中、小型柴油机:除依靠喷雾条件的改进, 还必须依靠强烈的涡流运动—分隔式燃烧室;
2. 油膜蒸发混合
1)大部分燃油 燃燒室壁
蒸发
汽化 混合
进气涡流
油膜
压缩涡流
混合气
热分层效应 有效利用空气
2)少部分燃油以油雾形式分散在燃烧室空间, 完成着火准备,形成火源,点燃油膜蒸发混 合形成的可燃混合气。
控制燃烧室的壁温和油量,可抑制燃烧 前期的反应,控制燃烧过程的进展。
20℃,适合于冬季或寒冷地区使用。
第二节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
化学能 燃烧 热能 膨胀做功 机械能 一、混合气形成的特点
与汽油机相比,柴油机的混合气形成有如下的特点。首先是柴 油机的混合气形成只能在气缸内部进行;其次是混合气形成所占时 间甚短,一般占15°~35°曲轴转角,在0.0007~0.003秒的时间 内燃油经历破碎雾化、吸热、汽化、扩散与空气混合等过程,因而 混合气成分在燃烧室各处很不均匀,而且随着燃油的不断喷入在不 断改变。这就迫使柴油机的过量空气系数远大于汽油机。柴油机的 过量空气系数一般为1.2~1.5,致使气缸工作容积利用率降低。
3)介质反压力 介质的密度增加,反压力增大,作用在油
束上的空气阻力增加,有利于燃料雾化,喷雾 锥角增加,射程缩短。
4)喷油泵凸轮外形及转速

4章1燃油雾化与油束特性-2010

4章1燃油雾化与油束特性-2010

3
索特Sauter平均直径
Knight,1955(没有考虑空气密度的影响) 0. 916 0. 209 0. 215 Aorf 6 0. 458 SMD 1.605 10 p qm A(t ) eff
SMD 2.33 10 p
3
0.135
垂直气流及阻力作用下的变形rt不稳定表面波加速油滴扁平化分裂出一些大尺度碎片短波长kh不稳定表面波大尺度碎片割成丝状生成更细的油滴rt波模型kh波模型kh波模型kelvinhelmholtz1982reitz液体在高压下通过小圆孔喷入静止的不可压缩气体中的射流破碎问题
第四章 燃油雾化与油束特性
高等内燃机学
(3)稠密区(过渡段)
需要考虑油滴间的直接作用(碰撞、聚合、破碎等)和间接作用(靠近影 响),但是油滴以离散态出现。可以借助于统计力学的方法考虑碰撞问题。
(4)翻腾流区(液核附近)
油与气相当,甚至更多,油不能在空气中弥散开来形成油滴,而是以薄片、 丝、网的形式出现。翻腾流是雾化过程的第一步。对揭示雾化机理有重要意 义。
剪切层 u0
虚源 0
分裂长度 势流核 初始段 过渡段 主体段 (自模区)
5 喷雾场分区
(1)极稀薄区(边缘,远端)
喷雾场外围,扩散至此的油已经雾化,而且很少,质量和体积均可以忽 略,油滴之间无相互作用,可以只求解气相方程,以便考虑气流对油气的混 合作用。
(2)稀薄区(自模区,前段)
油滴质量不可忽略、但体积所占比例小,可以忽略。油滴间距离远,可以 不考虑油滴间的直接相互作用,可以通过交替求解气相和颗粒相的控制方程 组,以体现两者之间的耦合。
2. 油束夹角
油束夹角θ以度º 表示; 喷孔长度L单位为m; 喷孔直径D单位为m; D/D0喷孔在入口处的直径收缩比; 空气密度ρa单位为kg/m3; 燃料密度ρl单位为kg/m3 。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
11
三、柴油机的有害排放物和振动噪声
CO和HC的生成机理与汽油机相同,但a>1,缝隙激冷效应
小,故其排放小。 柴油机有害排放物:NOx, PM, 且二者矛盾。 CO2 1) NOx的生成机理:
根据燃料及其混合气形成方式分为: 热力NO(Themal NO)和快速NO(Prompt NO) ➢ 热力NO产生条件:高温、富氧、滞留时间汽油机
适应高效率低排放燃烧方式的要求
.
26
二、喷射雾化和油束特性
➢ 喷雾(油束)特性取决于喷油器的结构、喷射压力和背压, 是影响混合气形成的主要因素
➢ 油束特性:用几何形状和雾化质量评价
几何形状:贯穿距离L ;贯穿率和喷雾锥角或B
贯穿率:油束射程与喷 孔出口沿喷孔轴线到达 燃烧室壁面的距离的比
核心部分液滴 密集,速度高
.
粒径分布
粒子直径/nm
15
高温:在预混合火焰温度2000~2400K范围内出现峰值; 在
扩散火焰区缺氧
实验结果
未氧化PM。
由 HC
向碳烟
的转换
T>2400K时:PM

计算结果
C原子不易凝聚;
已形成的碳烟氧化。
急速加热到1700K以上 时,聚乙炔及碳蒸汽成 为中间产物而生成碳烟
➢危害:致癌物;大气可见度
喷射压力与供油压力有关; 但非线性关系,不可控。
.
30
直列泵
VE型分配泵: 一个柱塞,与固定
在一起的端面凸轮 盘一同旋转
调速手柄
调速套筒 飞锤 燃油入口
停车 调速弹簧 手柄
流回油箱
溢流节流孔
张力杠杆 断油阀
供油量控制:通过驾驶 调 压 阀 员/调速器调节油量控制

柴油机燃用柴油与生物柴油的雾化特性分析

柴油机燃用柴油与生物柴油的雾化特性分析

第27卷增刊1 农业工程学报 V ol.27 Supp.1 2011年5月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May. 2011 299柴油机燃用柴油与生物柴油的雾化特性分析李立琳1,2,王忠1,许广举1,李铭迪1(1. 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镇江 212013; 2. 河南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郑州 450000)摘要:燃油雾化特性是影响柴油机燃烧和排放的关键因素,对比分析了柴油、生物柴油的喷雾特性,探讨了密度、黏度、分子结构、调合比例、喷油泵转速和燃油温度等因素对雾化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减小生物柴油的密度,降低黏度,通过燃料重新设计打断分子双键结构均可有效改善雾化特性;柴油机喷油泵的转速在1 100 r/min时,柴油和生物柴油的贯穿距离分别在0~0.9 ms和0.5~0.7 ms时到达最大;在上止点5℃A左右,温度为380 K,100%负荷时,生物柴油的索特平均直径最大。

关键词:柴油机,生物柴油,机理,雾化特性doi:10.3969/j.issn.1002-6819.011.z1.058中图分类号:TK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11)-Supp.1-0299-05李立琳,王忠,许广举,等. 柴油机燃用柴油与生物柴油的雾化特性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增刊1):299-303.Li Lilin, Wang Zhong, Xu Guangju, et al. Analysis on spray characteristics of diesel engine fuelled with diesel and biodiesel[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1, 27(Supp.1): 299-303.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0 引 言世界能源的紧缺迫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发动机的代用燃料,生物柴油具有来源广泛、可再生、排放污染物低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第六章喷嘴及燃油雾化

第六章喷嘴及燃油雾化
1 1 1 2 2 2 p f u x f u pin f u in H 0 const . 2 2 2
根据连续方程,燃油在切向孔内的流动速度为
uin m f
n r
f 2 in
不计粘性时,流体的动量矩守恒,故有
m f uin Rs m f u r 或 uin Rs u r
缺点 1. 火焰温度范围窄 2. 雾化质量受气流速度影 响显著,低速时,燃烧 性能不良 1. 雾化质量差 2. 单个喷嘴散播面窄 3. 多个喷嘴(或多个孔) 供油量不易保证均匀 4. 需要掺混段长 5. 容易形成积油,引起爆 燃
直射式喷嘴
§ 6.3 燃油雾化机理
一、燃油雾化现象
• 燃油雾化现象
• 燃油雾化现象
喷嘴类型
直射喷嘴 离心喷嘴
气动喷嘴
旋转喷嘴
一、直射式喷嘴
1、结构
(1) 结构简单,尺寸紧凑,安装 2、特点: 布置方便 (2) 雾化角小,雾化质量差
(3) 多用于加力燃烧室、冲压发 动机等
3、流量公式
m f 'Fc 2p f f

mf
.
.
m f p f
m f p f
• 燃油雾化过程
1. 液体由喷嘴流出形成液柱或液膜。 2. 由于液体射流本身的初始湍流以及周围气 体对射流的作用(脉动、摩擦等),使液 体表面产生波动、褶皱,并最终分离出液 体碎片或细丝。 3. 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液体碎片或细丝收 缩成球形油珠。 4. 在气动力作用下,大油珠进一步碎裂。
单液珠在气流中的破碎过程
微分分布:
直径在 (d i d i ) d i (d i d i ) 范围内的油珠质量所占 2 2 有的百分数

《发动机原理》模拟试题(含答案)

《发动机原理》模拟试题(含答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试题一三、填空题1、在最高燃烧压力和燃烧温度相同时,定压加热循环的热效率最高。

2、对汽车发动机,不仅希望有足够的扭矩,还要求发动机的扭矩随转速下降而增加。

为衡量发动机的爬坡能力和克服短期超载能力,可以用扭矩储备系数和适应性系数等指标。

3、同样排量的两种汽油机,若它们功率大小不相同,则说明强化程度和技术先进程度不同,衡量指标是升功率。

4、汽油机热效率比柴油机低的重要原因是汽油机的压缩比小。

5、柴油机负荷调节方式是通过改变进入气缸的燃油质量来控制混合气的浓度,这种负荷调节方式称为质调节。

6、为了降低发动机排气门的热负荷,增压柴油机往往采取扫气的措施。

所谓扫气是指进入气缸的新鲜充量不在气缸中停留,利用气门重叠,直接从排气门流出。

7、控制进气气流速度不能过高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有较高的充气效率。

8、油束的几何特性可用三个参数描述,即油束射程、喷雾锥角和最大宽度。

9、汽油机燃烧室基本要求是面容比小、结构紧凑;充气效率高;组织适当的气流运动以及火焰传播距离短。

10、在压缩比和加热量相同时,定容加热循环的热效率最高。

11、每小时耗油量的测量可以用流量法、容积法和质量法等。

12、在发动机全部工作转速范围内都起作用的调速器是全程调速器。

13、有效功率相同的两种柴油机,若它们的干质量大小不相同,则说明强化程度和技术先进程度不同,衡量指标是比质量。

14、汽油机振动比柴油机小的重要原因是汽油机的压力升高率小。

15、改变进入气缸的混合气数量来调节汽油机负荷,这种调节方式称为量调节。

16、进气门直径比排气门大的原因是为了保证有较高的充气效率。

17、油束的微观特性可用油滴平均直径和均匀度描述。

18、柴油机燃烧室基本要求是面容比小、结构紧凑;充气效率高;组织适当的气流运动以及燃油油1、充气效率——实际进入气缸的新鲜工质的质量与进气状态下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新鲜工质的质量的比值。

2、着火延迟——混合气达到自燃温度或被点燃之后,并不立即出现明显燃烧,而是有一段时间滞后,这种现象称为着火延迟。

《现代汽车发动机原理》第4章 柴油机的雾化与燃烧

《现代汽车发动机原理》第4章 柴油机的雾化与燃烧

❖ 雾化:油滴尺寸越小,可以大大增加燃料的蒸 发表面积,增加燃料与空气的接触机会,使气 化和燃烧进行得越快。所以油滴必须粉碎得细 小均匀。
❖ 贯穿力:如油滴静止不动,就会被燃气包围不 能与空气接触而无法燃烧,所以直到燃烧终了 为止,油滴必须具有在空气中突进的能力,使 能达到一定的喷射距离。
❖ 分布:为了增加平均有效压力,气缸内的空气 应全部用于燃烧。在燃烧室中,油滴没有达到 的地方空气就不能全部利用,而油滴密集处又 由于空气不足而出现不完全燃烧。
将燃料分散成细粒的过程称为燃料的雾化 或喷雾,其目的是大大增加燃料蒸发的表面 积,增加燃料与氧接触的机会,以达到迅速 混合的目标。
实际的雾化过程是流动的并且复杂的,所 以从理论上要对它进行解析是极其困难的。 对于实际的雾化大多数资料是以实验研究所 得的结果为依据的。下面介绍柴油雾化的基 本原理。
❖ 燃料雾化及特性
多孔喷油嘴
轴针式喷油嘴
图4.4 柴油机喷油嘴结构
❖ 喷油压力 燃油的喷射压力越大,则燃油流出的初速度就越大。在
喷孔中燃油扰动程度及流出喷孔后所受到的介质阻力也越大 ,从而使雾化的细度和均匀度提高,即雾化质量好,如图 4.6所示;喷油压力增加时,也使油束射程增加,如图4.7所 示,喷油压力过高,则高压油管容易涨裂,喷油器容易磨损 ,对喷油管制造要求也愈高。
第4章 柴油机的雾化与燃烧 4.1燃油雾化与混合气形成
❖ 4.1.1 燃料雾化及油束特性 柴油机燃烧主要在气态下进行,因此液体
燃料通过高压油泵的柱塞运动,将燃料压缩 到一定高的压力并输送到喷油嘴,在喷孔前 后形成较大的压力差,经喷孔而高速喷射雾 化。由于要求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可燃 混合气,所以雾化应具备以下的必要条件:
图4.8 空间雾化混合方式 图4.9 油膜蒸发混合方式

第二节 燃油的喷射和雾化

第二节  燃油的喷射和雾化

2.几个主要喷射系统简介
2)泵—喷油器式喷射系统 ---取消高压油管,将泵与喷油器组合为 一体; ---目的:消除高压油管的不良影响; ---应用:顶置式凸轮轴的小型高速柴油 机中。

2.几个主要喷射系统简介
3)蓄压式喷射系统 ---喷油设备的特点:用来实现喷射能量的 积蓄过程发生在喷射过程发生之前。 ---高压油预先储存在高压蓄油器中,保持 恒压。喷油器的启闭由控制单元控制。 ---优点:喷射压力高,喷油持续期短,喷 射压力波动小,喷射压力与转速无关,可 改善低速运转性; ---缺点:设备复杂,可靠性差,使用较 少?。
(1)雾化过程。 (2)油束特性用雾 化质量和油束的几何 形状来表征。 雾化质量用雾化细度、 雾化均匀度来表示。 油束的几何形状用油 束射程和油束锥角来 表示。

2.油束特性的影响因素
(1)喷油压力。喷油压力雾化细度、 雾化均匀度 雾化质量、油束射程、 锥角 。 但过大,会使燃烧过程粗暴,冒黑烟和结 碳。 (2)喷孔构造。喷孔直径油束锥角、 雾化细度、射程 ;喷孔长度直径比增 大时,射程 。
1.概念:喷油终了后,燃油自喷孔流出 的现象。(指密封正常时) 2.危害:油滴不雾化,在喷孔处结碳堵 塞。 3.原因:针阀下部至喷孔间容积过大、 出油阀减压卸载能力不强,使高压油管 中的油压下降缓慢,造成针阀不能迅速 落座。

4、滴漏

4.措施:增强出油阀卸载减压能力或提 高针阀落座速度(增加弹簧予紧力)等。
1.喷延迟阶段阶段
---主要影响因素 A高压油管特性参数; B喷油器针阀的启阀压力; C柴油机的工况; D喷油器出油阀和喷油器针阀的结构特点。

1.喷射过程的三个阶段

第四节可燃混合气的形成资料.

第四节可燃混合气的形成资料.
缺点:热负荷和机械负荷较高,容 易工作粗暴,过量空气系数较大, 排气中有害成分较多,对各设备的 工作较为敏感
广泛用于大、中型柴油机和船用低 速机
2.半开式燃烧室
定义:由活塞顶面到气缸 盖底面之间的余隙容积及 活塞顶面和气缸盖底面的 凹坑容积组成。 根据凹坑容积的形状分为:
(a) w形 (b)倒w形
(2)挤压涡流: --活塞压缩形成的挤流作用(挤入凹坑)。不明显; --活塞下行时,逆挤流作用。(出凹坑)。明显。
二、缸内空气涡流的形式与作用
(3)压缩涡流:在 压缩行程中,气缸中 的空气被活塞挤压机 在主副式形式中才有。 见右上图。
(4)燃烧涡流:在 预燃室式燃烧室中才 有。见右下图。
2.空气涡流的作用
预燃室和涡流室同属于分开式燃烧室
前者以燃烧涡流为主形成混合气 后者以压缩涡流为主形成混合气 工作特点和优缺点均相同。
(b)为浅盅形凹顶活塞、 倒盅形气缸盖,用于大型 二冲程气阀-气口直流扫气
©和(d)分别为浅盘形和浅w
形活塞顶、平底气缸盖, 用于大、中型四冲程
混合方式:油雾法形成可燃混合气。依靠 多孔高压喷射而较少依赖空气涡流
优点:结构紧凑、形状简单、相对 散热面小、热损失小、无气体流动 损失,具有良好的起动性和经济性
来说,是关键因素) --燃烧室内空气涡动状态(对中小型机
来说,是关键因素) --压缩终点时压缩温度与压缩压力。 --燃烧室形式,与空气涡动状态关联。
二、缸内空气涡流的形式与作用
柴油机气缸内空气绕气缸轴线有规则的流 动
1空气涡动的形成
(1)进气涡流:进气动能+结构措施
结构措施有:四冲程机上--带导气屏的 进气阀、切向进气道、螺旋进气道;二 冲程机上--切向倾斜角的进气口。

4章1燃油雾化与油束特性

4章1燃油雾化与油束特性

影响
判断
1.针阀升程(供油 1.油压波动 后) 2.油管振动 2.现象:排放、突 然油耗增加、积C、 堵塞
2016/3/12
20
解决措施
二次喷射 1. 残p大; 2.残Δp大 原 因 空泡与穴蚀 不稳定喷射 后喷滴油 1.流动气泡:节流、 供油压力≈针阀 1.后期,关闭 开启压力 突变;高压、爆裂 慢,油压低、 →冲击波、流动穴 喷油量少 蚀 2.速度低 2. 波动气泡:←压 3.残余压力过 力波动、振动;高 高 压→波动穴蚀 1. 减 小 出 油 阀 减 压 1.变设计点,趋 1.增加喷油器 作用 于低转速 弹簧预紧力 2.保持残压一定 2. 限制怠速速度,2. 减小喷孔直 径 3. 控 制 减 压 、 别 太 n怠↗ 快 3.针阀开启压力 3.增加出油阀 4. 出 油 阀 : 等 压 阀 ,↘→但易二次喷 减压容积→增 射; 强减压作用 防p过低 4.稳定油压,减 4.采用低惯量 5.避免节流 小油压波动;加 喷针→关闭迅 阻尼→但易穴蚀 速
>出油阀 开启压力
阀开产生正 压力波△p 管内△p 音速传播 管膨胀 △p衰减
下 一 脉 冲
针阀 落座 是
出油 阀落 座
喷油器 余△p>针 阀开启压? 压力波动 针阀抖动 管内△p 音速传播 针阀开油 喷入气缸 产生负压 力波△p 是 柱塞打开 进出油孔
膨 胀 终 衰 减 止
燃油喷射过程
喷油器 余△p<针 阀开启压? 管收缩△p 幅值衰减
1. 喷雾特性
1. 喷雾特性(不同直径油滴数量的分布曲线)
量化指标:索特平均直径SMD→单位体积油量汽化表面积的倒数;
k
SMD
N d
i
3 i 2 i
N d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
n
2)索特粒径: 所有油粒总体积与总面积之比。
SMD
d
3 i
ni
d
2 i
ni

V循 环 供 油 量
d
2 i
ni
在循环供油量相同的情况下,SMD值越小,雾化效果
也就越好。
若SMD相同,则油粒总表面积相同,蒸发混合速率也
就基本相同。
3)粒径分布:表示油粒大小及其分布。
1-油粒细而均匀 2-油粒粗细不均匀 3-油粒粗但均匀 粒径分布与喷射压力、 喷射背压和喷孔直径有关。
二、混合气形成方式
空间雾化混合 油膜蒸发混合 1、空间雾化混合:将燃油喷向燃烧室空间以雾状油滴 与空气涡流进行混合。 混合效果主要取决于:喷雾特性、空气涡流
涡流混合的作用: a、促使油束分散 b、实现热力混合
空间雾化混合
过弱 过强
混合效果差 使燃烧产物与 邻近喷雾重叠
空间雾化混合的特点: 混合快慢取决于喷雾特性和空气涡流 优点:喷雾越细、越均匀,混合、燃烧迅速、效率高。 缺点:初期形成混合气过多,使压力、温度急剧上升, 发动机工作粗暴(噪音大),NOx排放高;若减少初期喷油 量,将导致后期高温裂解严重,碳烟增加。
喷射压力增大,L和β增大,雾化效果越好。
2)喷油孔的长/径比
长/径比增大,L增大而β减小。
3)介质反力(取决于空气密度或压力)
压缩终了压力越大,β增大(雾化好)但L减小。
油束的雾化质量: 指油束中液滴的细度和均匀度。 1)平均粒径: 所有油粒直径的算术平均值。
D di (无法表示不同油粒的分布情况)
*思考:喷油规律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那些?
(柱塞直径、油泵凸轮型线、高压油管尺寸、喷孔大小)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

油膜蒸发混合
5
燃油雾化过程是怎样的?
6
燃油雾化:指燃油喷入燃烧室内后被粉碎分散为细小油 滴的过程。 雾化应具备的必要条件: ——油滴尺寸小(雾化) ——油滴在空气中突进(贯穿力) ——油滴在空间中分布
7
柴油雾化效果对混合气的形成与 燃烧有重要的影响,那又如何来评 价柴油雾化质量呢?
8
油束特性:几何形状和雾化质量。 几何形状——油束射程L和喷雾锥角β或油束的最大宽度B。 贯穿率——指油束的贯穿距离与喷孔口沿喷孔轴线到燃烧 室壁距离的比值。 油束的雾化质量——油束中液滴的细度和均匀度。
蓝焰—热量积累较多,链节活化中心较多,出现蓝色火焰。缸内 温度和压力明显升高。经历时间为t3,此时的反应为二级反应。 t1+t2+t3为着火延迟期 热焰—热量和活化中心同时大量积累,反应将激烈进行,在极短 的时间内产生热爆炸,出现桔黄色热火焰,即产生自燃。热火焰 的出现称为三级反应。
35
直径: 5~150um (中间较大)
1、空间雾化混合 将燃油喷向燃烧室空 间,形成雾状,雾状油滴 从高温空气中吸热蒸发并 扩散,与空气形成混合气。 为了使混合均匀,要求喷 出的燃油与燃烧室形状配 合,并利用燃烧室中空气 的运动与其混合,如图所 示。
空间雾化混合
4
2.油膜蒸发混合 将大部分燃油喷到燃烧 室壁面上,形成一层油膜, 油膜受热汽化蒸发,在燃烧 室中强烈的涡流作用下,燃 油蒸气与空气形成均匀的可 燃混合气,如图所示。这一 混合方式中起主要作用的因 素是燃烧室壁面温度、空气 相对运动速度和油膜厚度。
压力可降低) p / 较小,工作柔和,噪音低(副燃室燃烧滞燃 期短,主燃室燃烧活塞已下行) 空气利用率高,α值可较小(1.2~1.3) 高速性能好。(涡流随转速升高而加强) 排污低(最高燃烧温度低) 变工况适应性好,对转速不敏感(转速变化,涡流的 流动特性基本不变) 面容比大,经济性较差,起动性差(传热和流动损失 大,装电热塞)

第二节燃油喷射与雾化

第二节燃油喷射与雾化

(2)主喷射阶段
该阶段从喷油始点到 喷油器端的压力开始急 剧下降为止。 在针阀升起过程中, 由于针阀上升让出容积 以及一部分燃油喷入燃 烧室,喷油压力有一短 暂下降。
(3) 喷射结束阶段 该阶段从喷油器端的 压力急剧下降到喷油器的 针阀完全落座停止喷油为 止。 针阀的落座速度取决 于喷油器端的压力降低速 度。 在此阶段喷射压力较 低,燃油雾化特性变差。
1、发动机输出转矩的确定TTq 2、油门位臵与指示转矩的标定
指示转矩脉谱图
3、喷射量控制脉谱的确定
不同转速下喷射量与发动机指示转矩的对应关系
4、起动喷射量的控制
5、怠速喷射量的控制
高压共轨等新型喷射系统比位臵式电控系统(电控 分配泵、TICS直列泵的喷射特性受限于朋友吧的 共有特性使喷射过程和放热规律的控制受到限制) 较为先进,采用了压力时间控制方式,直接控制喷 油器的喷射过程,在结构上喷油泵和喷油器各自功 能相互独立,从而有效的控制喷油规律。 时间控制方式,采用的是基于对发动机所需求的输 出转矩来确定喷射量的方法。
喷油器的作用:根据ECU的控制指令完成喷油 量定量、喷油雾化及喷油规律的控制过程。喷油量 是通过喷油器的开启持续时间来控制,并通过喷油 器的开启时刻控制喷油时刻。喷雾质量主要取决于 轨压和喷孔大小、多少以及燃烧室内的气流状态。 可以实现通过喷油器的电控化实现喷油规律的直接 控制。
工作原理:发动机工作时,高压油泵始终处于泵 油状态。当共轨需要补充轨压时,ECU控制高压 油泵上的PVC阀关闭而及时供油,否则PVC阀打 开,不供油。ECU根据发动机的工况不同,控制 喷油器的电磁阀的接通和断开时刻,由此控制喷 油时刻和喷油持续时间(喷油量)。轨压控制是 根据设臵在共轨上的压力传感器,通过ECU控制 PVC阀,将轨压反馈控制在发动机不同工况所要 求的最佳值上。

船舶动力系统中燃油喷雾与燃烧特性研究

船舶动力系统中燃油喷雾与燃烧特性研究

船舶动力系统中燃油喷雾与燃烧特性研究摘要:本论文旨在研究船舶动力系统中燃油喷雾与燃烧特性,以深入了解这一关键领域的关键问题。

主要论点是,燃油喷雾与燃烧特性对船舶动力系统的性能和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我们将探讨燃油喷雾的喷射技术、燃烧特性的优化以及与环境和燃料经济性相关的问题。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旨在提供有关如何改进船舶动力系统的关键见解,以满足未来可持续性和环保的要求。

关键词:船舶动力系统,燃油喷雾,燃烧特性,性能优化,环保引言:船舶动力系统一直是海洋工程领域的重要议题,与其性能和效率密切相关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燃油喷雾与燃烧特性。

如何有效地喷射和燃烧燃料,直接影响着船舶的推进力、燃油经济性以及环境影响。

燃油喷雾技术的改进可以实现更高的燃烧效率和更低的排放,这对于满足严格的环保法规至关重要。

同时,燃油喷雾的质量和稳定性也直接影响着船舶的性能。

另一方面,燃烧特性的优化可以提高动力系统的效率,减少燃料消耗,降低运营成本。

本文将深入研究燃油喷雾与燃烧特性的相关问题,探讨各种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以改进船舶动力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一、船舶动力系统中燃油喷雾技术的现状与挑战船舶动力系统中的燃油喷雾技术一直以来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影响着船舶的燃油效率、排放控制和性能表现。

随着航运业的不断发展和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燃油喷雾技术在船舶工程领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让我们来看一下燃油喷雾技术的现状。

燃油喷雾技术是将燃油喷入发动机燃烧室,以实现燃烧过程的关键部分。

传统的机械喷油系统已经存在多年,但近年来,电子控制和先进的喷油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现代船舶通常采用电子控制的燃油喷射系统,以实现更精确的燃油喷射和更高效的燃烧。

然而,尽管燃油喷雾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船舶燃料的种类多样,从传统的重油到液化天然气(LNG)等清洁能源,需要不同类型的燃油喷雾技术来适应。

这需要不断研发和改进技术,以满足不同燃料的要求。

基于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的生物质燃油雾化特性研究

基于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的生物质燃油雾化特性研究

基于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的生物质燃油雾化特性研究田仲富;王述洋;曹有为【摘要】采用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研究了生物质燃料的雾化特性,并分析了气液质量流量比、沿喷孔轴向距离、径向距离、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以及液体的粘性系数等参数对生物质燃油雾化特性的影响.通过试验发现,气波质量流量此和沿喷孔轴向距离是影响索特平均直径的最主要因素;且在相同的雾化条件下,生物质燃油雾化质量最差,生物质燃油和醇类的混合燃料的雾化质量较好,而柴油的雾化质量最好.【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00)032【总页数】4页(P12700-12702,12721)【关键词】生物质燃油;雾化特性;索特平均直径【作者】田仲富;王述洋;曹有为【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1.3随着非再生能源的不断消耗,迫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再生能源的开发。

生物质燃油是具有来源广泛、可再生、排放污染物低等优点的能源,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

但由于生物质燃油和石化柴油在理化特性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致使在柴油机上雾化不同,燃油的雾化过程决定了燃烧及排放特性。

因此有必要对燃油的雾化和油束特性进行深入研究[1]。

燃油雾化特性评价指标有:喷雾液滴尺寸分布,索特平均直径、喷雾锥角以及相对尺寸范围和发散边界。

虽然很多学者在不同热力设备中实现了生物质燃油的雾化燃烧,但是其中的雾化平均直径一般都是通过一些经验公式进行推测的,很少对其雾化特性进行试验研究。

该研究在一个大气压的常温条件下采用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雾化流场中生物质燃油粒径分布情况,观察气液质量流量比对雾化特性的影响[2-4]。

1 生物质燃油雾化原理雾化过程实质上就是通过某种方法将有一定体积的液体破碎,使之成为由许多微小颗粒组成的液滴群[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
0. 121 0. 131

广安,1974
0 .54 SMD 3 .08 10 6 p g
0. 06
0 .737 0.385 0 .737
El kotb,1982
式中: σ=0.03 表面张力,单位为 N/m;V每冲程喷油容积,单位 m3/冲 程;qm喷油率,单位为kg/s;Aorf油孔面积,单位为m2;A(t) eff有效喷孔面 积,单位为m2 。 空气密度增加,SMD将增加(油滴的聚合作用增强)
2
du 涡粘性系数 t dy
2
普朗特混合长度理论在自由湍流中的应用:
kb(umax umin ) t
du du t dy dy
涡粘性系数 kb(umax u min ) t
k为常数,由试验确定; u max , u min 分别为轴向最大、最 小时均速度;b为雾柱半径。 即:ℓ ~b 为雾柱半径。|dū/dy|~(ūmax-ū min)/b
(3)稠密区(过渡段)
需要考虑油滴间的直接作用(碰撞、聚合、破碎等)和间接作用(靠近影 响),但是油滴以离散态出现。可以借助于统计力学的方法考虑碰撞问题。
(4)翻腾流区(液核附近)
油与气相当,甚至更多,油不能在空气中弥散开来形成油滴,而是以薄片、 丝、网的形式出现。翻腾流是雾化过程的第一步。对揭示雾化机理有重要意 义。
a,b ,c,q均为经验常数。 积累油滴容积分布函数CVF一般应用Rosin-Rammles分布:
q Ddi CVF 1 exp D d 0
式中: Dd0为参考直径,相当于CVF=1-exp(-1)=63.2%处的油滴直径。
Dd Dd Dd f2 13.5 exp 3 d d d 32 32 32
2. 油束夹角
油束夹角θ以度º 表示; 喷孔长度L单位为m; 喷孔直径D单位为m; D/D0喷孔在入口处的直径收缩比; 空气密度ρa单位为kg/m3; 燃料密度ρl单位为kg/m3 。
3. 破碎长度(分裂长度)
破碎长度测试装置
Lb— 破碎长度m;D— 孔径m;r — 喷孔入口导角m;Pa— 环境压力 Pa; L— 喷孔长度m;ρa —气体密度kg/m3;ρl —燃料密度kg/m3;Vi—喷射速度m/s
剪切层 u0
虚源 0
分裂长度 势流核 初始段 过渡段 主体段(自模区)
4 自由湍动射流的一般特性
• 初始段:出口边缘(减切层)掺混、减速,保持出口速度的 势流核的面积逐渐缩小,在初始段结束处减为零。 • 过渡段:在初始段与主体段之间,很短,常不考虑。 • 主体段:湍流充分发展以后的射流段。 • 主体段射流上下边界的延长线,交汇于o点— — 射流的虚源。 • 所有各断面上的无量纲速度分布重合度很高。
3 圆形湍动射流
t 2 2 u x ( 1 2 / 4 ) 2
b∝x;um∝1/x μt∝bum=const
t 3 / 4 r=0v=0, u/ r=0 x ( 1 2 / 4 ) 2 r=∞ u=0 r — 待定系数 x
r
剪切层 u0
虚源 0
x
分裂长度
势流核
初始段
过渡段
主体段(自模区)
4 自由湍动射流的一般特性
• 初始射流与静止流体间形成速度不连续的间断面; • 速度不连续间断面不稳定产生波动发展成涡旋引起湍动; • 射流的卷吸现象; • 射流的卷吸、扩散和掺混产生射流阻力射流边缘速度降低 ; • 射流分成三段:初始段、过渡段、主体段
du ~ dy
即:
u ( y1 ) u ( y1 ) u ( y1 )
2
A
u ( y)
ℓ ℓ
du u ~ dy
2
y1 0 x
3 普朗特混合长度理论-1925
将上式代入雷诺应力比拟关系式,并考虑到符号关系,得:
du du du t t dy dy dy
如图为简单的平行流动,时均流速只是y的函数,当流体微 团在A点湍动时,湍动波幅为ℓ (混合长度), x向的脉动速度 可以表示成: 1 du u ( u ( y1 ) u ( y1 ) u ( y1 ) u ( y1 )) 2 dy 同时有理由假设,纵向脉动速 y 度与横向脉动速度量级相当,即:
g
1. 油束射程
当t ≥ tb油束射程与时间t的1/2次方成正比 (与Dent公式相同,只是没有考虑Tg的影响)
p L 2.95 d0 t g
1 Lf / L 1 2 L /U j
时,油束射程L经修正为Lf
3
索特Sauter平均直径
Knight,1955(没有考虑空气密度的影响) 0. 916 0. 209 0. 215 Aorf 6 0. 458 SMD 1.605 10 p qm A(t ) eff
SMD 2.33 10 p
3
0.135
一 自由湍动射流
1.基本方程(不可压缩流体)
1) 连续性方程
ui 0 xi
2) 动量守恒方程——湍流时均运动方程(雷诺方程)
ui ui 1 p 1 u ' ' i uj f i ui u j t xj xi xj x j
第四章 燃油雾化与油束特性
高等内燃机学
北京理工大学
介绍内容

供喷油系统及喷油过程 一 自由湍动射流 二 油束特性参数研究 三 油束分裂与雾化模型 四 单油滴蒸发过程 五 油束碰撞
引言
燃油雾化的重要性
增加蒸发气化面积、增大燃烧率(~成正比) 质量燃烧率~ 反比于油滴平均直径平方值。 将 3mm直径的油滴雾化成直径为30 m的细 油滴 1 百万颗 (当前喷油容易实现) ,则燃烧率可增 加1万倍。 改善柴油机燃烧特性和排放特性 保证起动可靠性
式中:ω为空气旋转转速,单位为 1/s;Uj 为起始喷油速 度,单位为m/s。
2. 油束夹角
2 p d 0 0.05 2 g g
1/ 4
式中:油束夹角θ以度 º 表示;喷孔直径d0 单位为m;喷孔内 外压降Δp 单位为Pa;空气运动粘度νg 单位为m2/s;空气密 度ρg单位为kg/m3( ρg增加,油滴的聚合作用增强)。
4. 油滴尺寸及其分布
油滴尺寸测试装置
4. 油滴尺寸及其分布
大部分的试验数据来自定容弹:
积 累 油 滴 数 分 布 CNF 是 ΔN=f1(D d)的积分曲线:

CNF f1 ( Dd )dDd
0
积 累 油 滴 容积 分布 CVF 是 ΔV=f2(D d)的积分曲线:
CVF f 2 (Dd )dDd
式中,括号内第二项为雷诺应力,反映的是湍流脉动对 时均流动的影响。
2 恒定湍流边界层方程
不可压缩流体、恒定轴对称边界层方程
(适当简化,省略相对较小的项)
1) 连续性方程
u 1 ( r ) 0 x r r
2) 动量守恒方程——湍流时均运动方程(雷诺方程)
u 1 u v f r u v x r r r p p 0 ; 0 x r
0

Sauter 平均直径 (SMD)、d32 来表示整个油束的油滴细 化程度:
3 N D i di d 32 SMD 2 N D i di
4. 油滴尺寸及其分布
主要需要知道:f1 (Dd),f2(Dd),或CVF等的经验公式:
b f 2 ( Dd ) a Dd exp( c Ddq )
索特Sauter平均直径
1989年,广安提出新的计算SMD 公式,它的适用范围是p 喷射压力从3.5MPa~90MPa。
SMD(低压) 4 .12R
0.12 e
W
0.75 e
g
0.54
dj g
0.37
剪切层 u0
虚源 0
分裂长度 势流核 初始段 过渡段 主体段 (自模区)
5 喷雾场分区
(1)极稀薄区(边缘,远端)
喷雾场外围,扩散至此的油已经雾化,而且很少,质量和体积均可以忽 略,油滴之间无相互作用,可以只求解气相方程,以便考虑气流对油气的混 合作用。
(2)稀薄区(自模区,前段)
油滴质量不可忽略、但体积所占比例小,可以忽略。油滴间距离远,可以 不考虑油滴间的直接相互作用,可以通过交替求解气相和颗粒相的控制方程 组,以体现两者之间的耦合。
二 油束特性参数研究
1. 油束射程(对缸内气流弱的内燃机尤为重要) ⑴对大缸径静止空气燃烧室,Dent(登特)公式为:
p 1 / 2 294 L 3.07 t d0 T g g
1/ 4
1/ 4
计算用时间为t,单位为s;喷孔直径为d0,单位为m;喷孔内 外压降为Δ p,单位为 Pa;空气温度为Tg,单位为 K;空气密 度为ρg,单位为kg/m3。 增长因素:t1/2、d01/2、Δp1/4;缩短因素:空气Tg-1/4、ρg-1/4
1. 油束射程
⑵对小缸径高速柴油机,新井(Rrai)公式: 当t≤tb油束射程与时间t成正比
L t p g 0.034 Lb d 0
1/ 2
1/ 2
1/ 2
d0 式中:t b 28.65 未减速的时间 1 / 2 p/ g Lb 15.8d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