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合集下载

茯苓的现代研究

茯苓的现代研究

茯苓的现代研究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 Poria cocos (Schw.)Wolf 的干燥菌核。

味甘、淡,性平。

入心、脾、肺经。

功能: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恶心呕吐、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主要成分:主要含β-茯苓聚糖(β-Pachy man),约占干重的93%,和三萜类化合物茯苓酸(Pachymic acid)、土牧酸(Tumulosic acid)、三萜羧酸(Triterpene carboxylic acid)、齿孔酸(Eburioic acid)、松苓酸(Pinicolic acid)等。

亦含脂肪酸,如辛酸(Caprylic acid)、十一酸(Undecano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十二酸(Dodecenoic acid)和棕榈酸(Palmitic acid)。

此外,尚含麦角甾醇(Ergosterol)、树胶、甲壳质、蛋白质、脂肪、甾醇、卵磷脂、右旋葡萄糖、腺嘌呤(Adenine)、组胺酸(Histidine)、胆碱(Choline)、β-茯苓聚糖分解酶、脂肪酶、蛋白酶等。

药理作用:1. 利尿作用有报告指出,茯苓水制浸膏及醇浸液给家兔、大鼠、小鼠等灌胃后,几乎不显示利尿作用,在输尿管瘘犬慢性实验静脉注射煎剂时,也无利尿作用。

但也有报告认为,用清醒家兔慢性实验证明茯苓确有利尿作用,以灰分对照证明,其利尿不是由于钾盐,而是钾盐以外的其他成分的作用。

茯苓的热水提取物及水溶性多糖组分对正常家兔作用不显著,若茯苓配伍以生姜、甘草则从投药后1小时尿量平稳增加,其后作用持续。

临床将茯苓与白术、生姜等配伍用于慢性肾炎等症状者,投药1小时后尿量有相当程度的增加。

提示在利水作用方面,复方比单味药能产生持续作用。

茯苓利尿作用的原理尚未阐明。

有人用茯苓灰分与25%茯苓醇浸液进行对照,结果后者显示利尿效果,而前者则无作用,说明茯苓含有特殊的利尿成分。

茯苓的鉴别实验报告(3篇)

茯苓的鉴别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茯苓的形态特征和主要化学成分。

2. 掌握茯苓的鉴别方法,提高对中药材的鉴别能力。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二、实验原理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的干燥菌核。

性味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

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有茯苓多糖、三萜类化合物、甾体类化合物等。

本实验通过观察茯苓的形态特征、测定茯苓多糖含量和鉴别茯苓的化学成分,对茯苓进行鉴别。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茯苓、干燥茯苓、茯苓样品(市售)2. 仪器:显微镜、电子天平、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加热器、离心机等四、实验方法1. 茯苓的形态特征观察(1)将新鲜茯苓和干燥茯苓分别切成薄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结构。

(2)观察茯苓的菌丝结构、菌核结构、子实体结构等特征。

2. 茯苓多糖含量的测定(1)准确称取茯苓样品1.0g,加入10ml 80%乙醇溶液,超声提取30分钟。

(2)离心分离,取上清液,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620nm处测定吸光度。

(3)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茯苓多糖含量。

3. 茯苓化学成分的鉴别(1)取茯苓样品1.0g,加入5ml 80%乙醇溶液,超声提取30分钟。

(2)离心分离,取上清液,加入少量硫酸,观察颜色变化。

(3)加入三氯化铁试剂,观察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茯苓的形态特征通过观察,新鲜茯苓和干燥茯苓的组织结构相似,菌丝细长,菌核呈不规则团块状,表面粗糙,具有明显凹凸不平的瘤状突起。

2. 茯苓多糖含量的测定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茯苓样品中的多糖含量为2.5%。

3. 茯苓化学成分的鉴别加入硫酸后,茯苓样品溶液呈现棕色,加入三氯化铁试剂后,溶液呈现蓝紫色。

六、结论1. 本实验通过对茯苓的形态特征、多糖含量和化学成分的鉴别,验证了实验样品为茯苓。

2. 茯苓具有明显的形态特征,易于识别。

3. 茯苓多糖含量和化学成分的测定结果为茯苓的质量评价提供了依据。

茯苓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茯苓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茯苓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茯苓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以11个不同来源的茯苓菌株为材料,研究了茯苓菌丝体、子实体和担孢子的形态特征及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结果表明,茯苓菌丝体为少分枝、有隔膜、无锁状联合的多核菌丝,茯苓担孢子核相以双核为主,双核孢子,单核孢子和无核孢子分别占87.2%,4.7%和8.1%.配对试验结果表明,同一菌株及不同菌株原生质体分离株间的配对均能融洽生长,同一菌株担孢子间的配对均产生拮抗线,但其中有少数配对在交接区形成扇形区域,拮抗线随后消失,而不同菌株担孢子间的配对则全部形成稳定的栅栏型菌落,暗示茯苓担孢子中的两个细胞核是具遗传互补性,能形成独立个体的异双核,茯苓可能是一种次级同宗结合菌.
作者:熊杰林芳灿王克勤苏玮傅杰 XIONG-Jie LIN Fang-Can WANG Ke-Qin SU Wei FU Jie 作者单位:熊杰,林芳灿,XIONG-Jie,LIN Fang-Can(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武汉,430070) 王克勤,苏玮,傅杰,WANG Ke-Qin,SU Wei,FU Jie(北京同仁堂湖北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武汉,430071;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武汉,430074)
刊名:菌物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MYCOSYSTEMA 年,卷(期):2006 25(3) 分类号:Q94 关键词:荧光染色原生质体性模式次级同宗结合锁状联合。

茯苓栽培

茯苓栽培
营养 兼性寄生真菌,其菌丝既能靠 侵害活的树根,又能吸取死树的营养 而生存。喜欢寄生于松树的根部,依 靠其菌丝在树根和树干中蔓延生长, 分解、吸收松木养分和水分作为营养 来源。
温度 菌丝生长温度为18 ℃ -35℃,以25 ℃ -30℃生长最快且健壮,35℃以上菌丝 容易老化,10℃以下生长十分缓慢,0℃ 以下处于休眠状态。 子实体则在24 ℃ -26℃时发育最迅速, 并能产生大量孢子;20℃以下,子实体 生长受限制,孢子不能散发。
母种分离与培养 可从菌核组织、子实体、孢子分离。 按无菌操作得到的黄豆大的苓肉,置于含 PDA培养基的试管斜面上,置培养箱中培 养,可获斜面菌种。
原种制备
培养基(培养基配方)配制好以后,装入原 种瓶内(750ml),灭菌后接种斜面菌种,每 支斜面可接5瓶原种,于24℃ ~26℃的温 室中培养25d~30d,菌丝可布满全瓶。
茯苓的栽培方法很多,有段木栽培、 松树桩栽培、活树栽培、松枝栽培、松 毛栽培、代用料栽培等,下面主要介绍 段木栽培方法。
菌种制备
母种
原种
栽培种
准备栽培场 接菌 植入场晒场
挖窖排厢
商品 准备培养料
加工
采收
伐树
剔枝
锯筒
码晒
图25-3 茯苓栽培工艺流程图
(1)选苓场
三、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菌丝体 有单核菌丝和双核菌丝之分。 双核菌丝呈淡灰色绒毛状,有锁状联合, 在PDA培养基上,,在平板上早期可形成 同心环纹菌落。在自然界中茯苓菌丝常生 长在松科植物的死亡根部或附近土壤中, 菌丝直径约2~5um。
菌核 是一种休眠的菌丝组织,形状大小不 一,小的约几十克,大的有几十千克,其 形状有近似球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等。 新鲜时较软,干燥后外部坚硬,粗糙多皱, 呈黄褐色至褐色,老熟后黑褐色,内部疏 松,白色或淡棕色茯苓肉。 图片

茯苓的栽培技术

茯苓的栽培技术
件下进行培养。
室内栽培需要严格控制环境条件 和管理措施,以确保菌丝体的生
长和发育。
林下栽培模式
林下栽培是一种利用森林资源 进行茯苓栽培的模式。
在林下栽培中,通常选择树龄 较老、密度较稀疏的阔叶林或
针阔叶混交林为场地。
林下栽培需要合理安排种植和 管理,如选场、备料、接种、
日常管理等环节。
野生栽培模式
培养料的准备
硬木树皮
选择松树、杉树等硬木的树皮作为 培养料,厚度在3-5厘米之间,切成 约3厘米长的小段备用。
软木树皮
选择松树、杉树等软木的树皮作为 培养料,厚度在1-3厘米之间,切成 约1厘米长的小段备用。
蔗糖
加入适量的蔗糖有助于促进茯苓菌 丝体的生长和发育,可选用精制糖 或食用糖。

保持适宜的水分是培养茯苓的重要 条件,一般以50%-70%的湿度为佳 。
蚜虫
吸取植物汁液,使叶片变形、皱缩、卷曲,甚至脱落。需及时清除杂草,修 剪过密枝条,保持通风透光。
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加强树木管理
定期修剪树枝,清除枯枝落叶,保持树干 通风透光。
化学防治
使用化学药剂进行病虫害防治,但需要注 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以免对树木造 成伤害。
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树木生长情况,及时发现病虫害 并采取措施防治。
2023
茯苓的栽培技术
目录
• 茯苓的生物学特性 • 茯苓的栽培技术 • 茯苓的栽培模式 • 茯苓栽培的管理技术 • 茯苓栽培的病虫害防治 • 茯苓的收获与加工
01
茯苓的生物学特性
茯苓的分类与分布
茯苓属于多孔菌科,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地,茯苓被广泛栽培和应用。

茯苓

茯苓

茯苓栽培技术(一)概述别名云苓、松茯苓。

为多孔菌科卧孔属植物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菌核,为低等植物,是寄生在松树上的真菌。

药用部分为干燥菌核体。

性味甘、淡平。

有渗湿、健脾、宁心等功能。

用于痰饮、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心悸、眩晕。

茯苓皮,利水消肿,用于水湿浮肿等症。

各国各地均有分布。

(二)植物特性茯苓多寄生于马尾松或段木上,其生长发育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菌丝(白色丝状物)阶段和菌核阶段。

菌丝生长阶段,主要是菌丝从木材表面吸收水分和营养,同时分泌酶来分解和转化木材中的有机质(纤维素),使菌丝蔓延在木材中旺盛生长。

第二阶段是菌丝至中后期聚结成团,逐渐形成菌核(亦称结等)。

结苓大小与菌种的优劣、营养条件和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有密切关系。

不同品种的菌种,结苓的时间长短也不同,有的品种栽后3~4个月开始结苓,有些则较慢,需6~7个月。

早熟种栽后9~10个月即可收获,晚熟的品种则需12~14个月。

(三)生长特性茯苓喜温暖、干燥、向阳,忌北风吹刮,以海拔在700米左右的松林中分布最广。

温度以10~35℃为宜。

菌丝在15~30℃均能生长,但以20~28℃较适宜。

当温度降到5℃或升到25℃以上,菌丝生长受到抑制,但尚能忍受-1—-5℃的短期低温不致于冻死。

土壤以排水良好、疏松通气、沙多泥少的夹沙土(含沙60%~70%)为好,土层以50~80厘米深厚、上松下实、含水量25%、pH5~6的微酸性土壤最适宜菌丝生长。

切忌碱性土壤。

(四)栽培技术1.备料茯苓生长的营养主要靠菌丝在松树的根和树干中蔓延生长,并分解和吸收其中养分和水分之特点,选用松树作为茯苓的生活原料。

为了充分发挥松树的利用效率,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椴木栽培和树蔸栽培两种方法。

(1)段木备料每年10~12月松树砍伐后,立即修去树桠及削皮留筋,具体要留几条筋,要看树的大小而定,削皮要露出木质部,顺木将树皮相间纵削(不削不铲的一条称为筋),各宽4~6厘米,削皮留筋后全株放在山上干燥。

茯苓的栽培技术

茯苓的栽培技术

茯苓的食用价值与开发利用
要点一
食用价值
茯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多种氨基酸 ,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可制成各种食品和保健品。
要点二
开发利用
目前市场上已有许多以茯苓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和保健 品,如茯苓饼、茯苓茶、茯苓酒等,深受消费者喜爱 。
茯苓的市场需求与前景展望
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天然药物的重视,茯苓的 需求量逐年增加,市场前景广阔。
选择排水良好、通风向阳、土质疏松且无污染的场地进行栽培。
场地整理
清除杂草、翻松土壤、整平地面,并按照地势和排水情况规划栽培畦床。
茯苓种植季节与方式
种植季节
茯苓的种植季节通常在春季和秋季, 具体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栽培品 种而定。
种植方式
茯苓的种植方式包括段木栽培和代料 栽培。
1. 段木栽培
选用松木或其他适宜的树木,按照一 定规格切成段木,在适宜的环境下进 行接种、培养和出菇管理。
2. 代料栽培
利用农作物副产品、木屑、棉籽壳等 替代段木进行栽培,具有成本低、生 产周期短等优点。
茯苓的栽培与管理
接种与培养
出菇管理
将茯苓菌种接种于段木或代料上,在适宜 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下进行培养。
病虫害防治
当茯苓长出子实体时,及时去除覆盖在土 壤表面的覆盖物,保持土壤湿润,并加强 通风和光照管理。
CHAPTER 02
茯苓的生物学特性
茯苓的形态特征
茯苓是一种多年生真 菌,具有块状或球形 的地下菌核。
茯苓的子实体通常呈 伞状,颜色为淡黄色 或黄褐色。
茯苓的菌丝体可以在 土壤中生长,并形成 细长的菌丝束。
茯苓的生长习性
茯苓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 中生长,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30℃。

茯苓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茯苓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茯苓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蔡丹凤1**,陈美元1,郭仲杰1,王雪英1,林佩瑛2,林海芳2,林杰3(1.福建省农科院蘑菇菌种研究推广站,福建福州350014;2.福建省长汀县南山英海食用菌研究所,福建长汀366302;3.福建省食用菌学会,福建福州350014)摘要:通过对茯苓菌株在不同碳源、氮源、pH 、温度、含水量等环境条件下菌丝生长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所试的8种碳源、6种氮源中,最适碳源是蔗糖,最适氮源是蛋白胨,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是24℃~30℃,最适温度为28℃;培养基的适宜初始pH 为3~6,最适pH 为3;培养基的适宜含水量为55%~60%,最适含水量为55%。

关键词:茯苓;菌株;生物学特性中图分类号:S64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10(2009)01-0023-04茯苓Wolfiporia cocos (schw.)Ryv.&Gilbn 又名云苓、松苓等,在分类学上隶属真菌门、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茯苓属。

茯苓一身是宝,前人总结茯苓功效云:“茯苓之性,其性和平,既能祛邪,又可扶正,补而不峻,利而不猛,脾虚湿盛,是为必用”。

茯苓作为中国传统的六十大中药之一已广为人知,但与其药用和保健功能开发相比,针对茯苓栽培生产的研究甚少,故其栽培生产工艺的革新势在必行。

我站从1990开始进行茯苓无需断根种苓技术的研究,经多年的努力选育出无需断根栽培的茯苓“川杰1号”菌株,已得到全国各地广大苓农的认可,试验通过对其生物学特征的研究,旨在为茯苓的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菌株茯苓“川杰1号”出自福建省蘑菇菌种研究推广站。

1.2供试培养基1.2.1马铃薯琼脂培养基(PDA 培养基)马铃薯200g 、葡萄糖20g 、琼脂20g ,水1000mL ,pH 自然。

1.2.2完全培养基(CYM 培养基)蔗糖200g 、蛋白胨4g 、KH 2PO 43g 、MgSO 41.5g 、琼脂20g ,水1000mL ,pH 自然。

茯苓植物学特性

茯苓植物学特性

茯苓植物学特性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又名云苓、茯灵、松薯、松苓。

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功效。

主产于云南、广西、福建、安徽及河南、湖北等省区。

一、形态特征
多年生真菌,由菌丝组成不规则块状菌核,表面呈瘤状皱缩,淡灰棕色或黑褐色。

菌核大小木等,直径10—30厘米或更长。

在同一块菌核内部,可能部分呈白色,部分呈淡红色,粉粒状。

新鲜时质软,干后坚硬。

子实体平伏产生于菌核表面,形如蜂窝,高3—8厘米,初白色,老后淡棕色,管口多角形。

袍子近圆柱形,有一歪尖,壁表平滑,透明无色。

二、生长习性
茯苓适应能力强,野生茯苓分布较广,从海拔50米到2800米均可生长,但以海拔600—900米,分布较多。

多生长在干燥、向阳、坡度10—35度、有松林分布的微酸性砂壤土层中,一般埋土深度为50—80厘米。

茯苓为兼性寄生真菌,其菌丝既能靠侵害活的树根,又能吸收死树的营养而生存。

喜欢寄生于松树的根部,依靠其菌丝在树根和树干中蔓延生长,分解、吸收松木养分和水分作为营养来源。

茯苓为好气性镇菌,只有在通气良好的情况下,才能很好生长。

茯苓菌丝生长温度为18—35℃,以25—30℃生长最快且健壮,35℃以上菌丝容易老化,10℃以下生长
十分缓慢,0℃以下处于休眠状态。

子实体则在24—26℃时发育最迅速,并能产生大量孢子,当空气相对湿度为70%—85%时,孢子大量散发。

20℃以下,子实体生长受限制,孢子不能散发。

对水分的要求是,以寄主的含水量在50%—60%、土壤含水量以25%—30%时为最好。

《茯苓高效栽培技术与实践指南》

《茯苓高效栽培技术与实践指南》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茯苓高效栽培技术与实践指南》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茯苓高效栽培技术与实践指南》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you 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 it out!)《茯苓高效栽培技术与实践指南》一、茯苓概述茯苓概述:茯苓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学名Poriacocos,隶属于担子菌门蘑菇纲茯苓属。

茯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丰富的药用文化,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被列为上品。

茯苓的生物学特性茯苓菌丝体白色,有横隔,多核,生长温度范围为2535℃。

茯苓的生长发育可以分为菌丝生长期、原基形成期、子实体形成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

茯苓菌丝对土壤、水分、养分等环境因素有较强的适应性,但在人工栽培过程中,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精细调控,以保证茯苓的高效生长。

茯苓的药用价值及市场需求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益胃、宁心安神等功效,被誉为“中药里的神仙草”。

茯苓的主要药用成分为多糖和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衰老、抗疲劳、抗肿瘤、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

随着人们对茯苓药用价值的认识加深,茯苓市场需求逐年增长。

茯苓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在中医药、保健食品、化妆品等领域表现出巨大的潜力。

为了满足市场对茯苓的需求,提高茯苓产量和质量,研究茯苓的高效栽培技术和实践指南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茯苓作为一种具有丰富药用价值和市场潜力的药用真菌,其生物学特性和药用价值受到了广泛关注。

通过深入研究茯苓的高效栽培技术和实践指南,有望为茯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茯苓高效栽培技术茯苓高效栽培技术包括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土壤选择与改良、菌种选择与培育、栽培基质选择与处理、播种时间与播种方法、温湿度控制、光照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时间与方法以及加工工艺流程。

茯苓的研究进展

茯苓的研究进展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茯苓酸作为一种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受到了广泛 的。本次演示将概述茯苓酸的研究进展,包括其提取方法、结构、生理功能及其 应用领域等方面,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茯苓及茯苓酸的基本特征茯 苓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利 水渗湿、健脾宁心等功能
二、茯苓酸的提取方法及其影响 茯苓酸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溶剂萃 取法、水提法、超声波辅助提
三、茯苓酸的结构和性质茯苓酸 具有明显的抗炎、抗氧化、抗肿 瘤等作用
四、茯苓酸的应用研究随着对茯 苓酸研究的深入,其应用领域也 在不断拓展
五、结论与展望通过对茯苓酸的 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五、结论与展望通过对茯苓酸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结论
深入探讨茯苓多糖的作用机制、优化提取和检测方法、研究其在临床上的应 用效果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相信茯苓多糖在未来的医疗和保 健领域中将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谢谢观看
茯苓的研究进展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茯苓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用价值的真菌,自古以来就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近 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茯苓的研究也在深入进行。本次演示将介绍茯 苓的研究现状、研究方向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前景。
基本内容
茯苓是一种多孔菌科真菌,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宁心安神等多种药用 价值。其生长环境广泛,可在松树、冷杉、云杉等针叶树林中生长,也可在阔叶 树林中生长。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中药材。
基本内容
3、茯苓酸的研究:茯苓酸是茯苓中的一种重要有机酸,具有抗肿瘤、抗炎、 抗菌等作用。对茯苓酸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阐明其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基本内容
4、茯苓在医药和保健方面的应用研究:茯苓在中医临床上有广泛应用,如用 于治疗慢性腹泻、胃溃疡、糖尿病等。同时,茯苓也被用于制作保健品和食品添 加剂,如茯苓饼、茯苓粉等。对这些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茯苓的疗效 和开发新的用途。

茯苓种植技术交流发言稿

茯苓种植技术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茯苓种植技术的交流发言。

茯苓,作为一种珍贵的药用植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需求的日益增长,茯苓的需求量也在逐年攀升。

为了提高茯苓的产量和质量,推动茯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天我将以茯苓种植技术为主题,与大家进行深入交流。

一、茯苓的生物学特性茯苓,学名Poria cocos,属于多孔菌科真菌。

它是一种寄生在松树根部的真菌,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茯苓的主要药用成分包括茯苓酸、茯苓多糖、茯苓肽等,具有健脾利湿、宁心安神、抗癌等多种功效。

1. 生长习性茯苓生长于海拔1000-2000米的山区,喜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温度为15-25℃。

茯苓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为宜。

2. 发育阶段茯苓的生长发育可分为菌丝体阶段、菌核阶段和子实体阶段。

菌丝体阶段主要在土壤中生长,菌核阶段形成茯苓,子实体阶段则产生孢子。

二、茯苓种植技术1. 选地整地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砂质土壤进行种植。

整地前,需进行深翻,使土壤充分疏松,以便茯苓菌丝生长。

2. 菌种制备菌种制备是茯苓种植的关键环节。

首先,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茯苓作为菌种来源。

然后,将茯苓切成小块,进行消毒处理。

消毒后,将茯苓块接种到培养基上,培养出纯菌种。

3. 菌核种植菌核种植是茯苓种植的主要环节。

将制备好的菌种均匀撒在土壤表面,然后覆盖一层细土,保持土壤湿润。

菌核生长过程中,需注意保持土壤湿润,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

4. 管理措施(1)水分管理:茯苓生长过程中,需保持土壤湿润,但忌积水。

在干旱季节,需适时浇水;在雨季,要及时排水。

(2)温度管理:茯苓生长适宜温度为15-25℃,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生长。

夏季,可通过遮阳、通风等措施降低温度;冬季,可采取覆盖地膜、搭建温室等方式提高温度。

(3)施肥管理:茯苓生长过程中,需适量施用有机肥,以提供充足的营养。

施肥时,应注意避免肥料过量,以免造成土壤板结。

茯苓的本草学研究

茯苓的本草学研究

茯苓的本草学研究一、茯苓的概述茯苓,学名为Poria cocos(Schw)Wolf,是一种多年生菌种。

茯苓为磨盘菌科多孔菌属的真菌子实体的干燥菌体,常用于医疗和食疗。

其主要产地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

中国产区主要在四川、湖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和湖北等地。

二、茯苓的化学成分茯苓所含主要化学成分是多糖、三萜、酚类、黄酮类、脂肪酸和氨基酸等。

多糖含量占茯苓总重量的40%~50%左右,其中主要成分是β-D-葡聚糖。

三萜类物质包括茯苓醇、麦角固醇、坤使二烯醇、坤使二烯酚、波普醇等。

酚类物质主要有槲皮素、瘤胃素、山柰酚等。

三、茯苓的药理作用茯苓能够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提高,抗肿瘤、抗癌细胞增殖、抗肠胃道肿瘤,对心血管方面的病变也有一定缓解和预防作用,此外,还具有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和降血压等药理作用。

茯苓显著的降低血压的机制可能与抑制交感神经、保护心肾功效、扩张소冠状动脉有关。

茯苓可通过脑-肝抗压性、细胞凋亡诱导和肿瘤细胞凋亡促进效应达到抗肿瘤和抗癌细胞增殖的效果。

茯苓提取物的抗肿瘤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强人体所表达的肿瘤抑制因子,并且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四、茯苓的临床应用茯苓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常见的应用包括:1. 提高免疫力茯苓可以激活人体免疫细胞,在抗病毒和抗肿瘤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同时,茯苓还可以刺激单核细胞吞噬活力,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2. 预防与治疗癌症茯苓含有甾族化合物等物质,能够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增加人体的免疫力,抗癌效果明显。

3. 调节内分泌茯苓具有调节内分泌的作用,可以治疗一些内分泌功能异常的疾病。

4. 改善皮肤疾病茯苓含有神经酰胺,能够对皮肤起到保湿、滋润的作用。

同时,茯苓还可以去除皮肤中的污垢、氧化物等有害物质,对皮肤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5. 保健养生茯苓还可以作为保健品使用,具有调节免疫系统、调节内分泌、保护心血管等作用,对增强体质、保健养生有一定的帮助。

茯苓的特性及段木栽培技术

茯苓的特性及段木栽培技术
茯苓的特性及段木栽培技术
汇报人: 2024-01-02
目录
• 茯苓的特性 • 段木栽培技术 • 茯苓的病虫害防治 • 茯苓的采收与加工 • 茯苓的市场前景与发展趋势
01
茯苓的特性
茯苓简介
茯苓是一种多孔菌科 真菌,属于担子菌亚 门。
茯苓常生于松树根上 ,靠菌丝深入松树内 吸收养分。
茯苓在我国分布广泛 ,主要分布在南方地 区,如湖南、湖北、 浙江等地。
销售情况
目前茯苓主要销售渠道包括药店、医 院和保健品市场,同时也在电商平台 和社交媒体上逐渐受到关注和销售。
茯苓的种植效益与前景分析
种植效益
茯苓种植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尤其在适宜的地区和市场条件下,种植户可以获得较好的收益。
前景分析
随着茯苓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加,茯苓的种植前景十分广阔,有望成为农业产业的新亮点。
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10个月,当菌核充分成熟,表皮出现浅褐色时为最佳采收时 间。
采收方法
采收时先清除菌棒上的杂菌和覆盖物,然后挖出菌核,注意保持菌核的完整性, 避免破损。
茯苓的加工方法与流程
干燥 将采收的菌核进行清洗,去除泥 沙等杂质,然后进行干燥处理, 使菌核水分含量降至10-15%。
晾晒 蒸制后的菌核进行晾晒,直至完 全干燥,然后进行包装。
段木的种植方法
种植时间
春季是种植茯苓的最佳时期,此时气 候温暖湿润,有利于菌种的萌发和生 长。
种植方法
在选定的地块上挖出深约30厘米、宽 约50厘米的坑,将处理好的段木放入 坑中,用湿润的土壤覆盖,然后在上 面覆盖一层树叶或稻草以保持湿度。
段木的养护与管理
浇水保湿
在茯苓生长过程中,要保持土 壤湿润,特别是在干旱季节要 及时浇水,以保持适宜的湿度

茯苓的种植技术

茯苓的种植技术

茯苓的种植技术1.茯苓简介茯苓为兼性寄生菌,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被誉为中国传统药物的“白银”。

茯苓系常用大宗中药材,可食用亦可入药。

根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品年销售量达1000万公斤,市场需求量大,效益好。

2. 茯苓的生物学特性①茯苓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22 ℃,菌丝在15 ~35 ℃都能生长,23~28 ℃最适,5~0 ℃生长缓慢,0 ℃以下停止生长。

菌丝能耐40 ℃以上的高温,对严寒抵抗力也很强。

②菌丝发肓要求较干燥的环境,在含水分40 ~ 50 %的段木中发肓较好。

要求土壤湿度在25 %左右,空气湿度为70 %左右为宜。

形成菌核后,窖内湿度60 %即可。

③主要营养物质是纤维素,某些微量元素和灰分物质。

④好气,菌丝及菌核在生长过程都要求有新鲜空气供应。

⑤土壤以排水良好、疏松通气、沙多泥少的夹沙土(含沙60%~70%)为好,土层以50~80厘米深厚、上松下实、含水量25%、pH5~6的微酸性土壤最适宜菌丝生长,切忌在碱性条件下培养。

⑥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阳光,强光对它有抑制作用。

但从提高地温和变温角度看,阳光有一定作用。

3.栽种方法茯苓菌生长要依赖松木提供养分,因此,栽培茯苓要以松树为材料。

在生产上主要采用干段木栽培和树蔸栽培两种。

3.1干段木栽培法3.1.1备料每年10~12月选择直径12cm以上的松树砍倒,砍去其部分枝条,留下树尾的树叶,然后用铲刀按树的大小铲去4~5面树皮(以铲至木质部为宜),铲面间要留下两指宽的树皮4~5条,从上至下不宜有断痕,留下的树皮称为引线(俗称“留筋”)。

经10~15天,待树干晒干至出现有裂口后将其锯成长70~80cm的小段,并按“井”字形堆垛于干燥向阳处。

段木垛上盖草料,垛的四周开好排水沟,地面上撒杀白蚁药,待敲之发出清脆响声,两端无松脂分泌时即可供用。

3.1.2选地整地茯苓种植场地宜选择排水良好的东、南、西向的10~25°的山坡为宜。

种植茯苓实训报告

种植茯苓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茯苓,学名Poria cocos,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

为了深入了解茯苓的种植技术,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我们组织了一次茯苓种植实训活动。

本次实训在XX农业科技园进行,为期两周。

二、实训目的1. 学习茯苓的生物学特性,了解其生长发育规律。

2. 掌握茯苓的种植技术,包括选地、整地、播种、管理等。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为今后从事中药材种植工作打下基础。

三、实训内容1. 茯苓的生物学特性茯苓属于多孔菌科真菌,菌丝体白色,子实体呈伞状,表面暗棕色,内部白色。

茯苓喜温暖湿润环境,耐寒性较差,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为宜。

2. 茯苓的种植技术(1)选地与整地种植茯苓的土地应选择排水良好、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

在种植前,要进行深翻、松土,确保土壤疏松。

(2)播种茯苓的播种时间为春季和秋季。

播种前,将菌种切成小块,均匀撒在土壤表面,覆土厚度约为3厘米。

(3)管理① 水分管理:茯苓生长期间需要充足的水分,保持土壤湿润。

夏季高温时,应增加喷水次数。

② 温度管理:茯苓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0-25℃,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生长。

③ 病虫害防治:茯苓生长过程中易受病虫害侵袭,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治。

④ 采收:茯苓生长周期约为2-3年,当菌盖直径达到10-15厘米时,即可采收。

3. 实训过程在实训过程中,我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参观茯苓种植基地,了解茯苓的生长环境和生长周期。

(2)学习茯苓的生物学特性和种植技术。

(3)在指导下进行播种、施肥、浇水等实际操作。

(4)观察茯苓的生长状况,记录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5)分析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四、实训成果1. 成功种植茯苓,掌握了茯苓的种植技术。

2. 提高了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

3. 对中药材种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五、实训体会通过本次茯苓种植实训,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茯苓——精选推荐

茯苓——精选推荐

茯苓折叠编辑本段菌核解释中⽂学名:茯苓拉丁学名:Wolfiporia cocos真菌⽣长到⼀定阶段,菌丝体不断地分化,相互纠结在⼀起形成⼀个颜⾊较深⽽坚硬的菌丝体组织颗粒。

折叠编辑本段形态特征茯苓茯苓,俗称云苓、松苓、茯灵,为寄⽣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外⽪⿊褐⾊,⾥⾯⽩⾊或粉红⾊。

多寄⽣于马尾松或⾚松的根部。

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

古⼈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功效⾮常⼴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

 茯苓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表现出3种不同的形态特征,即菌丝体、菌核和⼦实体。

1、菌丝体包括单核及双核两种菌丝体。

单核菌丝体⼜称初⽣菌丝体,是由茯苓孢⼦萌发⽽成,仅在萌发的初期存在。

双核菌丝体⼜称次⽣菌丝体,为菌丝体的主要形式,由2个不同性别的单核菌丝体相遇,经质配后形成。

菌丝体外观呈⽩⾊绒⽑状,具有独特的多同⼼环纹菌落。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菌丝体由许多具分枝的菌丝组成,菌丝内由横隔膜分成线形细胞,宽约2-5微⽶,顶端常见到锁状联合现象。

2、菌核由⼤量菌丝及营养物质紧密集聚⽽成的休眠体.。

球形、椭球形、扁球形或不规则块状;⼩者重数两,⼤者数⽄、数⼗⽄;新鲜时质软、易折开,⼲后坚硬不易破开。

菌核外层⽪壳状,表⾯粗糙、有瘤状皱缩,新鲜时淡褐⾊或棕褐⾊,⼲后变为⿊褐⾊;⽪内为⽩⾊及淡棕⾊。

在显微镜下观察,菌核中⽩⾊部分的菌丝多呈藕节状或相互挤压的团块状。

近⽪处为较细长且排列致密的淡棕⾊菌丝。

3、⼦实体通常产⽣在菌核表⾯,偶见于较⽼化的菌丝体上。

蜂窝状,⼤⼩不⼀,⽆柄平卧,厚约0.3-1厘⽶。

初时⽩⾊,⽼后⽊质化变为淡黄⾊。

⼦实层着⽣在孔管内壁表⾯,由数量众多的担⼦组成。

成熟的担⼦各产⽣4个孢⼦(即担孢⼦)。

茯苓孢⼦灰⽩⾊,长椭圆形或近圆柱形,有⼀歪尖,6×2.5-11×3.5微⽶。

折叠编辑本段⽣长环境寄⽣于松科植物⾚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

茯苓的分类研究范文

茯苓的分类研究范文

茯苓的分类研究范文茯苓,又称茯苓的分类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茯苓是中药常用草药之一,具有多种药用价值。

茯苓的分类研究主要涉及其形态学、解剖学、分类学、化学成分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围绕这几个方向进行茯苓的分类研究阐述。

首先,茯苓的形态学研究是研究该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茯苓为真菌类植物,菌丝块生长在马鞍菌科真菌的地下部分。

茯苓的子实体呈块状,外形呈现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均有许多小突起。

茯苓的颜色有浅黄、黄褐、暗褐、棕色等多种。

其次,茯苓的解剖学研究是研究该植物的内部结构和组织构造。

茯苓的主要内部结构有菌丝、菌种、子实体等。

茯苓的菌丝分布在地下部分,由菌纤维、分枝等组成。

茯苓的子实体由多层组织构成,包括中央的核部和外围的皮层。

茯苓的茯苓鞘细胞中富含淀粉质和草酸晶体。

再次,茯苓的分类学研究是研究该植物在分类系统中的分类位置。

根据分子系统学研究,茯苓属属于茯苓科,为马鞍菌目真菌的一种。

茯苓科是一个相对较小的科,包含了茯苓、半夏等几个属。

最后,茯苓的化学成分的研究是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茯苓含有多种有效成分,例如茯苓多糖、茯苓酸、茯苓酮等。

其中,茯苓多糖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

茯苓酸具有利尿消肿、抗菌和抗病毒等功效。

茯苓酮是一种特殊结构的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炎和抗过敏等活性。

综上所述,茯苓的分类研究包括形态学、解剖学、分类学和化学成分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茯苓的分类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和系统分类位置,揭示其化学成分及其药用价值,为茯苓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茯苓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对于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茯苓的分类研究在中药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茯苓(生物物种)

茯苓(生物物种)

茯苓(生物物种)茯苓土茯苓为攀援灌木,长1-4mm。

茎光滑,无刺。

根状茎粗厚、块状,常由匍匐茎相连接,粗2-5cm。

叶互生;叶柄长5-15(-20)mm,约占全长的3/5-1/4,具狭鞘,常有纤细的卷须2条,脱落点位于近顶端;叶片薄革质,狭椭圆状披针形至狭卵状披针形,长6-12(-15)cm,宽1-4(-7)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钝,下面通常淡绿色。

伞形花序单生于叶腋,通常具10余朵花;雄花序总花梗长2-5mm,通常明显短于叶柄,极少与叶柄近等长,在总花梗与叶柄之间有1芽;花序托膨大,连同多数宿存的小苞片多少呈莲座状,宽2-5mm,花绿白色,六棱状球形,直径约3mm;雄花外花被片近扁圆形,宽约2mm,兜状,背面中央具纵槽,内花被片近圆形,宽约1mm,边缘有不规则的齿;雄花靠合,与内花被片近等长,花丝极短;雌花序的总梗长约1cm,雌花外形与雄花相似,但内花被片边缘无齿,具3枚退化雄蕊。

浆果直径6-8mm,熟时黑色,具粉霜。

花期5-11月,果期11月至次年4月。

本种粗厚的根状茎入药,称土茯苓,性甘平,利湿热解毒,健脾胃,且富含淀粉,可用来制糕点或酿酒。

筐条菝葜及其近缘种的体态很象本种,有时易相混。

但本种叶柄不具披针形的耳状鞘,叶背通常绿色,花六稜状球形等可以区别。

暗色菝葜本种与土茯苓的区别在于:叶片卵状披针形,背面无白粉,干时不呈青灰色,叶脉在上面凸起。

雄花序的总花梗通常在5mm 以上,雄花蕾圆柱状。

值得注意的是茯苓与土茯苓是二种不同的药物,茯苓生长的营养主要靠菌丝在松树的根和树干中蔓延生长,土茯苓是常绿攀缘状灌木。

出自《滇南本草》;陶弘景:“南人又呼平泽中有一种藤,叶如菝葜,根作块有[1]节,似菝葜而色赤,根形似薯蓣,谓为禹余粮。

言昔禹行山乏食,采此以充粮,而弃其余。

此云白余粮也。

生池泽。

”《本草拾遗》:“草禹余粮,根如盏连缀,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涩,人取以当谷,不饥。

”《纲目》:“土茯苓,有赤白二种,入药用白者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菌物学报25(3):446~453, 2006Mycosystema茯苓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熊杰1林芳灿1* 王克勤2, 3 苏玮2, 3 傅杰2, 3(1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 武汉430070;2北京同仁堂湖北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 武汉430071;3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武汉430074)摘 要:以11个不同来源的茯苓菌株为材料,研究了茯苓菌丝体、子实体和担孢子的形态特征及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

结果表明,茯苓菌丝体为少分枝、有隔膜、无锁状联合的多核菌丝,茯苓担孢子核相以双核为主,双核孢子,单核孢子和无核孢子分别占87.2%,4.7%和8.1%。

配对试验结果表明,同一菌株及不同菌株原生质体分离株间的配对均能融洽生长,同一菌株担孢子间的配对均产生拮抗线,但其中有少数配对在交接区形成扇形区域,拮抗线随后消失,而不同菌株担孢子间的配对则全部形成稳定的栅栏型菌落,暗示茯苓担孢子中的两个细胞核是具遗传互补性,能形成独立个体的异双核,茯苓可能是一种次级同宗结合菌。

关键词:荧光染色, 原生质体, 性模式, 次级同宗结合, 锁状联合中图分类号:Q939.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472(2006)03-0446-0453Studies on basic biological characters of Wolfiporia cocosXIONG-Jie1 LIN Fang-Can1* WANG Ke-Qin2, 3 SU Wei2, 3 FU Jie2, 3(1The Institute of Applied Mycolog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2Beijing Tongrentang Pharmacy Hubei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Co. Ltd, Wuhan 430071; 3Hubei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uhan 430074)ABSTRACT: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ptim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mycelia, fruit bodies and spores of Wolfiporia cocos were observed. The mycelia of Wolfiporia cocos were confirmed as polykaryotic septate mycelia without clamp connection. The majority of spores were dikaryotic, and the ratio of dikaryotic spores, monokaryotic spores and nuclear-free spores was 87.2%, 4.7% and 8.1% respectively. In the mating test, protoplasts from the same strain or different strains grew harmoniously with each other, all matings of spores from the same strain generated antagonism lines, among them, the minority of matings formed flabelliform region in the junction and the antagonism line disappeared in a short time. All matings of spores between different strains generated barrages.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 it is supposed that the two nuclei in the spores of Wolfporia cocos are heterogeneous and complementary, a single spore could germinate and develop into an individual. Wolfiporia cocos is likely to be a secondary homothallism fungus.KEY WORDS:Fluorescence staining, Protoplast, Secondary homothallism, Clamp connection茯苓Wolfiporia cocos (Schwein.) Ryvarden & Gilb.是一种高等担子菌,隶属于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茯苓属Wolfiporia(赵继鼎,1998),一般腐生或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资助(编号:03C26214200397)*通讯作者:林芳灿E-mail: linfangcan@收原稿日期:2006-01-12,收修改稿日期:2006-04-043期熊杰等:茯苓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447寄生在松科植物赤松和马尾松根部,其地下形成的菌核是一种传统中药,在中药炮制中配伍率极高,具有利尿渗湿、镇定安神、降低血糖之功效(杨天星和张学莉,2004),医药食品行业和日常生产实践中所称茯苓均指其菌核。

据报道,茯苓菌丝体与菌核中提取的茯苓多糖和异多糖具有促进细胞分裂、补体激活、抗诱变、抗肿瘤、增强免疫性等生物活性(丁琼等,2000)。

此外,茯苓菌核还是一种食用价值颇高的营养滋补品,日本人认为常食用茯苓能够长寿、安神(刘忠义和曾虹燕,2002)。

茯苓主要分布于我国中部和西南各省,世界范围内,美国、日本、韩国、印度、新西兰等国也有分布。

据记载,我国人工栽培茯苓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喻宗源,1991)。

近年来茯苓人工栽培技术的相关报道很多,茯苓的药理药效研究也相对深入,但系统研究茯苓生物学特性的报道国内外却很少见。

目前对茯苓最基本的遗传特性,人们尚所知甚少且争议颇多。

单毅生和王鸣岐(1987),李益健和王克勤(1995)在他们的著述中提出茯苓是具有锁状联合的异宗结合真菌。

富永保人(1991)认为茯苓是不产生锁状联合的异宗结合真菌。

李霜等(2002)根据茯苓的菌丝体是无锁状联合的双核菌丝体,且有约18%的单孢菌株可以结实的试验结果初步认定茯苓为同宗结合菌。

由于对茯苓的交配系统缺乏了解,茯苓育种至今仍停留在从野生或驯化菌株中进行选择的水平。

为了使茯苓这一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宝库中的瑰宝发扬光大,深入开展以交配系统和性特征为核心的基本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以尽快提高茯苓基础研究和良种选育的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 供试菌株:11个供试菌株来源如下表(表1),其中1~3号菌株受赠于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ACCC),4~10号菌株邮购于各省,11号菌株系笔者从2004年11月份采自湖北省英山县石镇北京同仁堂茯苓GAP示范基地的鲜菌核中组织分离纯化得来。

表1供试茯苓菌株Table 1 Strains of Wolfiporia cocos used in this study编号No. 原菌号Original Code试验中所用菌号Code in the Experiment来源省份Origin1234567891011 ACCC50876ACCC50864ACCC50478神苓1号云苓1号同仁堂1号876864478SL1YL1GZ1SC1HLJGD1TRTYS1北京Beijing北京Beijing北京Beijing陕西Shaanxi安徽Anhui贵州Guizhou四川Sichuan黑龙江Heilongjiang广东Guangdong安徽Anhui湖北Hubei1.1.2 供试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完全培养基(CM)、马铃薯葡萄糖448 菌物学报 25卷蛋白胨琼脂培养基(PDPA)(杨新美,1995)、液体培养基、再生培养基(潘迎捷,1989)。

1.1.3 染色液:石炭酸品红染色液、50µg/ml 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液、1µg/ml DAPI荧光染色液、5µg/ml Fluorescent Brightener 28荧光染色液(罗信昌和陈大年,1988)。

1.1.4 主要药品:溶壁酶(广东微生物所)。

1.1.5 主要仪器:OLYMPUS V ANOX万能显微镜。

1.2方法1.2.1菌丝生长速度的测量: 划线测量菌丝平均生长速度。

1.2.2 插片显微观察:爬片法制片后显微观察(罗信昌,1988)。

1.2.3 荧光染色显微观察:单荧光染色和双重荧光染色显微观察。

1.2.4原生质体制备技术:分别参考香菇(张树庭和林芳灿,1997)和茯苓(朱泉娣等,1995)等原生质体制备技术相关文献。

1.2.5 单孢分离:悬挂法收集担孢子,平板稀释涂布法分离单孢。

1.2.6配对:单孢菌株间,原生质体单个分离株间,单孢菌株和原生质体单个分离株间配对观察(林芳灿和张树庭,1995)。

2结果2.1茯苓菌丝体、菌核、子实体、担孢子及原生质体的形态2.1.1菌丝体:28℃条件下茯苓菌丝体在培养皿中生长迅速,在PDA培养基上接种0.5cm 见方的小块,5~6d菌丝就可长满Φ9cm培养皿。

菌丝洁白,粗壮浓密,气生菌丝旺盛,甚至能够占满整个培养皿空间,在试管中气生菌丝还有向试管口生长的趋势。

测定11个不同菌株28℃条件下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结果显示,不同的菌株生长速度差异较大,菌丝最为洁白粗壮,气生菌丝最为旺盛的876号菌株生长速度最快,为1.78cm/d;菌丝最为稀疏,气生菌丝不旺盛的478菌株生长速度最慢,为0.72cm/d。

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品红染色观察,茯苓菌丝同其他担子菌菌丝相比粗壮,分枝少,无锁状联合(图І,A)。

菌丝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类直径为3~6µm,细胞壁较薄,可见细胞质,两条平行的菌丝间常常有长短不一的横向连接菌丝形成菌丝连桥,该种菌丝占大多数;另一类菌丝直径为5~8µm,细胞壁厚,纤维化程度高,不可见细胞质,未见两条菌丝间有菌丝连桥。

荧光显微镜下茯苓菌丝体为有隔膜,无锁状联合的多核菌丝,核数目不定,一般为6~30个,同一细胞中往往表现为两个核较为靠近(图Ⅱ,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