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存在1教案教学设计
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案
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和性质;2.能够通过贴近生活的例子理解力的成因和作用;3.认识力学的基本量:质量、力和加速度,并学会如何用它们来描述力的性质;4.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力的概念和性质2.力的成因和作用3.质量、力和加速度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生能够认识到力的概念和性质;2.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成因和作用;3.学生能够将质量、力和加速度联系起来,学会如何用它们来描述力的性质。
四、教学方法1.板书法2.讨论法3.实验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请学生打开课本,看看本课的标题“力的存在”这个标题告诉我们本课我们将学习什么内容。
并让学生回答题目,如果他们不知道答案,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个提示,诱发他们发表自己的第一次猜测,从而导入本课的主题。
2.讲授(1)力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学习贴近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和性质。
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会发生运动或变形,这是因为力是一种物体相对运动的原因,也是一种物体相对位置或人的原因。
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会产生相对的运动或相对的变形,这是力的作用和效应。
(2)力的成因和作用在介绍力的成因和作用时,我们可以通过展示各种物理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一个运动员在比赛的时候,需要用力来推动自己的身体,起跑时我们需要用力推动起跑线。
(3)质量、力和加速度在学习力的性质时,我们需要与质量、力和加速度联系起来。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理解这些概念。
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质量的单位是什么,力的单位是什么,加速度是什么等。
3.讨论在本节课结束时,我们可以用讨论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我们可以让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有没有一种可能,物体在没有受到任何力的情况下,就可以发生运动或变形?”通过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力的概念。
4.实验在讲解重点中,我们提到了通过实验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质量、力和加速度的概念。
我们可以通过如下的实验来让学生了解质量的单位是什么:实验材料:一个小桶实验步骤:将一个小桶放在桌上,用天平将其重量测量,记录下来。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
《力的存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让学生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2. 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1. 力的作用点的理解。
2. 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实例和图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第一章:力的概念1.1 引入力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定义。
1.2 讲解力的基本性质: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1.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的力的例子,并分析力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力的作用效果2.1 引入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2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力可以使物体变形,也可以使物体加速、减速或改变方向。
2.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力的作用效果,并判断力的作用效果。
第三章:力的作用点3.1 引入力的作用点: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力作用的起始点。
3.2 讲解力的作用点的判断:力作用的起始点即为力的作用点。
3.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实例中力的作用点,并判断力的作用点。
第四章:力的计算4.1 引入力的计算: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的计算方法。
4.2 讲解力的计算公式: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变形或运动变化的程度。
4.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实例计算力的大小,并判断计算结果。
第五章:力的实际应用5.1 引入力的实际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5.2 讲解力的实际应用:力可以用来启动机器、移动物体等。
5.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实例中力的实际应用,并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存在(1)教案
2.3力的存在(一)
课型
新授课
班级
初一(4)
时间
教学目标
1.能从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确认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能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策略
通过实验探究,课件展示,分析归纳达成教学目标
(10min)
形
成
能
力
小结
一、力的作用效果
效果之一:改变物体的形状
效果之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思考,讨论,归纳
(5min)
归
纳
迁
移
一、练习:下列情况中存在着力的作用吗?请说明理由。
1、在草地上越滚越慢的足球
2、从树上下落的苹果
3、绕着地球匀速飞行的人造地球卫星
4、在水平地面上,两张紧挨着的课桌之间
思考:我们还在什么时候看到或感受到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的弯曲,变大,变小等)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除了物体形状的改变可以证明力的存在外,还有什么现象也能证明力的存在呢?
例:飞机着陆,投出标枪。
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变化。
例:飞来的足球被运动员踢回,排球运动中的拦网。
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变化。
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和运动的方向统称为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任一发生改变,都称为运动状态的改变。
教学过程
活动方式与
时间安排
导
入
撞击气球,问:原来向下运动的气球为什么改变了方向?
关门,问:门为什么能被关上?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
《力的存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基本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基本要素、力的作用效果。
2. 教学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力的概念、基本要素和作用效果。
3. 采用示例法,展示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4.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
5.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感知力的存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力的存在和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介绍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讲解力的基本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展示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
7.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感知力的存在。
8.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9.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个力的示意图,并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基本要素和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学生绘制的力的示意图,评价学生对力的示意图的掌握情况。
3. 采用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感知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力的种类,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2. 介绍力的单位,如牛顿(N)。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3章 第2节 力的存在教案1 浙教版
第2节力的存在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能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尝试简单的归纳。
2.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动手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2.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通过力的存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从而亲近科学、喜欢科学。
2学情分析1、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力既具体又抽象,不过学生可以通过力产生的效果来感受到力的存在。
2、学生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判断力的存在的方法——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但在学习时会遇到⑴有的情况下,力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改变无法察觉,需要对微小的形变放大。
⑵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较难理解。
3.学生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运用上有一定的难度,采用大量的活动让学生去体验去思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重点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理解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学任务一:力的概念创设情境【教师活动】教师用力捏一个塑料瓶【提问】为什么瓶子会变扁【讲解】刚刚同学说的很好,这个瓶子会变扁是因为受到老师手的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力的存在。
【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感受力的存在?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说明这个力与我们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很常见。
【思考】图中的力涉及哪几个物体【总结】施力物体受力物体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板书)【提问】刚才的例子两物体都是接触的,那不接触的物体间能否产生力的作用呢?请位同学来展示看看【总结】我们看到当磁铁刚要吸铁片时两者不接触但产生了力,所以力的产生不以接触为条件那接触的物体一定产生力吗?举例:两个接触的物体,没有挤压就不会有力【小结】1. 产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同时存在,其中一个为施力物体,另一个则为受力物体2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3、作用分为接触与不接触【练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在括号中打“√”,错误的打“×”。
力的存在(第1课时)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同步教案
力的存在第1课时教学设计大量事实表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通常用字母F来表示。
2、对力的概念的理解(1)每个力都涉及两个物体。
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
(2)一个物体受到了力,一定有别的物体对它施力.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力不可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3、产生力的条件:①至少要有两个物体;②物体间要有相互作用。
思考讨论1、物体之间不接触能否产生力的作用?请举出例子。
物体之间不接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磁铁间的吸引或排斥;由于地球引力作用使苹果落地。
2、你能说出下面这些例子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吗?施力物体:推土机、杠铃、手拿的磁铁;受力物体:土、运动员、悬挂的磁铁。
学生默记力的概念的理解学生记忆产生力的条件:学生思考讨论观察图示回答问题学生练习理解每个力都涉及两个物体以及力不可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锻炼学生理解记忆能力理解力产生条件知道不接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理解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理解力的概念变的现象是()A、车进站,慢慢停下来B、车座下的弹簧被压缩C、铅球在地面上越滚越慢D、石块从山坡上滚下,越滚越快答案:B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任何一个力都涉及两个物体,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力手对桌子有一个向下的压力F1同时桌子对手有一个向上的支持力F2出示图片:站在滑板上推墙某同学站在滑板上用力推墙,结果人离墙运动起来,这表明什么?这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人推墙的时,墙对人也有推力作用。
活动出示图片:观察两只气球形状的变化用红色的气球压绿色的气球,两球的形状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红色的气球和绿色的气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针对练习2只气球由于受压都发生了形变试猜测:下面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学生动手实验并完成填空帮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锻炼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B. 在桌子上静止的茶杯C. 正在减速的汽车D. 在空中匀速下落的雨滴【答案】C5. 小智同学到公园划船游玩,使船前进的力的施力物体是()A.船桨B. 湖水C. 船D. 岸【答案】B拓展提高1、下列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A 发动汽车使它从静止变为运动B 汽车急刹车从运动变为静止C 降落伞在空中匀速下落D 石块在空中越落越快【答案】C2、你留意过以下事实吗?划船时,桨向后划水、船向前行驶;溜旱冰时,相对静止的两个人只要一个人去推对方,两人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将吹足了气的气球的嘴松开并放手,球内的气体喷出的同时,气球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请归纳上述现象共同遵循的科学概念或规律:(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
《力的存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包括相互性、矢量性和物质性。
3. 让学生学会使用力的图示表示方法,如力的示意图和力的箭头表示法。
4. 让学生能够运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来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作用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基本性质、力的图示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矢量性和物质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教具,如弹簧测力计、力的示意图和力的箭头表示法的图示。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橡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存在和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可以使物体改变形状或改变运动状态。
3. 讲解力的基本性质:力的基本性质包括相互性、矢量性和物质性。
相互性指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即如果物体A对物体B施加了一个力,物体B也会对物体A施加一个力。
矢量性指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可以用力的箭头表示法表示。
物质性指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需要至少两个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4. 讲解力的图示表示方法:力的示意图是一种简单的图示方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力的箭头表示法是一种更精确的表示方法,除了表示方向和大小外,还表示力的作用点。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来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绳子使车移动、用手推门等。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力的作用现象,试着用所学的知识解释。
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力的概念、基本性质和图示表示方法。
对于没有掌握的学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或讲解。
六、教学拓展:1. 讲解力的分类:按性质分,力可以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等;按效果分,力可以分为拉力、压力、推力、吸引力等。
力的存在(1)教学设计
力的存在(一)义乌市雪峰中学王远征一、教材分析:《力的存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江版)七年级第二册。
初一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为了降低抽象程度和难度,教材没有对力下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出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等概念,而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让学生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通过剖析力的作用效果来解读力的概念。
2、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和改变运动状态的情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中的体验概括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3、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力的存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从而亲近科学、喜欢科学。
2、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三、教学用具:磁铁、排球、回形针、气球、塑料瓶、竹签、橡胶锤、橡皮筋四、教学流程:创设情景1、利用开课的锲机让学生鼓掌欢迎听课的老师到来。
问:你们的手掌有什么感觉(学生:痛)。
再问:为什么手掌会痛呢?(学生:因为太用力了)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设计理念:利用学生的亲身感受引入课题,让学生知道力就在身边)学生活动1:观察三幅图片中的物体间施力受力作用总结出力的概念学生活动2:请同学们根据桌面上塑料瓶、竹签等物品,做有关力的实验,探究“根据什么可以判断力的存在”学生活动3:展示三张生活中力的图片,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并畅所欲言我们还在什么时候看到或感受到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举例分析)在讨论过程理解一些物体的微小形变(用课件演示桌子的形变、学生针筒挤压演示、橡胶锤敲击演示)学生活动4:请学生用排球做有关力的实验,(通过排球的运动速度、运动方向的改变)。
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案13
3.2力的存在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从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②能根据力的作用的实例概括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③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能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尝试简单的归纳。
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动手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与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习惯,利用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对科学价值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三、教学难点: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实际中的运用。
四、实验器材:气球、橡皮泥、橡皮筋、小车、乒乓球、小车、微小形变放大器、磁铁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情境】《幸福拍手歌》。
教师:刚才大家拍手的时候,你的手有感受到力的存在吗?你是通过什么感受到力的存在的?学生回答。
教师:大家每天背着书包来上课,你的肩膀有何感受?人类对力最早就是从推拉提压等作用引起肌肉酸胀来认识的。
【板书】“力”(二)自主探究,建构概念看图“风力使柳树弯曲”,提问:这幅图中有风存在吗?风看不见,摸不着,你是通过什么知道风的存在的呢?【归纳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我们经常根据某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
再比如:我们教室里有电吗?你是通过什么来证明的?同样对于力,我们也可以通过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力的存在。
【演示】:用力碰撞前进的小车,小车拐弯。
提问:刚才的实验中,老师用手碰撞小车,有力的存在吗?你是通过什么作用效果来判断的?1、感知“力”【任务一】利用桌上的器材(弹簧,橡皮筋,橡皮泥,气球,乒乓球,小车)来显示力的存在,并说明你是通过什么作用效果来显示力的存在?挑选几组成果展示,提问:你们这组是通过力的什么作用效果来显示力的呢?这几组的作用效果是不是一样?【理一理】请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将它们分成2类。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
《力的存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包括相互性、矢量性和物质性。
3. 让学生学会用力的概念和性质解释生活中的力的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力的相互性、矢量性和物质性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难点:力的矢量性的理解。
力的作用效果的观察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本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理解力的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重物等。
3. 小组讨论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提书包,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引入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概念:讲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讲解力的性质:讲解力的矢量性和物质性,通过实验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力的性质。
4.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力的现象,如拉力、压力、摩擦力等,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如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等。
6. 实验演示:进行力的实验,如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
7.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力的概念和性质,并反思力的作用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力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思考过程。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4.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和性质的掌握情况,以及应用力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力的存在1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尝试发现,探究新知1.请学生捏一捏皮球,观察球的变化。
2.请学生捏一捏玻璃瓶。
3.请学生传一传皮球,小组讨论皮球的运动情况。
4.请学生观看足球比赛视频。
5.请学生压一压皮球,观察两球的变化。
6,请学生观看神舟七号发射视频。
球时,皮球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提问】皮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呢?这说明力有怎样的作用效果呢?【板书】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在黑板上写: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PPT展示问题】我们还在什么时候看到或感受到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呢?【PPT展示图片】图1.跳高图2.风吹树动图3.射箭【过渡】同学们,刚刚我们通过大量现象证明了力能有这样的变化,从而归纳力的作用效果。
【思考】学生联系生活,积极回答生活中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的现象。
【观看图片】学生观看图片,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图片中的现象。
【演示】学生代表上台用力按红墨水瓶子,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
【回答】根据观察回答实验现象。
【回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在两种选择面前,我们不应马上修正已经获得的科学结论,而是应先设法改进实验。
【观察】学生观察毛细管液面的变化。
【小组讨论】学生观察到毛细管的液面在升降,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力能改变红墨水瓶的形状。
【传皮球】学生通过传皮球,讨论皮球运动情况的变化。
【回答】学生分析得出力使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归纳得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样的变化。
体现了科学来自生活,也培养了学生从现象中看本质。
最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PPT展示的图片,体现了科学注重实践对理论知识的检验。
这样设计达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学生在质疑、探究中既动手又动脑,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同时这个设计更正了学生普遍的错误认识:认为力只能使某些物体发生形变,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微小形变对于正确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具有关键的作用,通过该实验有效地解决了学生认识上的误区。
同时因为初一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水平还不够,所以对于这个实验的探究停留在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想阶段,而实验设计方案由教师提供,学生通过观察毛细管液面的一上一下的变化,直观形象。
力的存在优质教案
力的存在优质教案力的存在优质教案(一) 教学设计:这节课设计以学生实验讨论为主,教师只是课堂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力学是初中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学好这部分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弹力的了解,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弹簧秤的正确使用即是这节课的难点,又是这节课的重点。
为了创设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学中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本课程设计为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中自主探索。
在体验成功的同时,提高了综合能力。
组织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便于实验讨论,小组可自由组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后延伸题(探究头发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设计,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设计实验能力。
(二)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弹力,并且知道弹力是一个普通存在的力,通过讨论,举例,扩大学生对弹力的认识。
(2) 能写出力的国际单位及力的测量工具(3) 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弹簧秤的使用规则2、过程和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2)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备评估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3、情感教育目标:通过引导阅读书本材料和做好实验,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弹簧秤的正确使用(四)教学难点:弹力的了解和弹簧秤的正确使用(五)教具准备:(1)弹簧、弹簧拉力器、量程为5牛的条形弹簧秤(附说明书)、50克钩码一盒、演示弹簧秤、各种外形的弹簧秤、质量为100克的钩码(2)幻灯片、小黑板(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索、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七)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对一个物体施加力,物体会有什么变化?师: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请几位同学来拉动弹簧拉力器,并说说你的感受。
生1:把弹簧拉得越长,手感觉越吃力生2:弹簧本身好像有一个力,不让我们把它拉长。
( 全班哄笑)师:撤去这个力后,弹簧长度有何变化?生: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
初中《力的存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包括相互性、矢量性和作用与反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基本性质:相互性、矢量性和作用与反作用。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基本性质和力的作用效果。
2.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和力的合成与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存在和作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3. 运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和绘制力的示意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引发学生对力的好奇心。
2. 讲解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讲解力的基本性质,包括相互性、矢量性和作用与反作用,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并举例说明。
5.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并绘制力的示意图。
7. 作业:布置有关力的存在和作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力的概念、性质和作用效果的教学,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剩下的章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力的作用效果的观察和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力的存在和作用的练习题的完成质量。
七、教学拓展1. 力的合成与分解: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让学生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摩擦力: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滑轮等。
力的存在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2)掌握力的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力的计算;(3)了解力的三要素,知道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感知力的存在;(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归纳总结力的作用效果;(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2)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的观察与实验探究;(2)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的归纳总结。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推车、拉绳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提问:这些现象中,力是如何产生的?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2. 新课讲解(1)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的作用效果;(2)介绍力的单位,进行简单的力的计算;(3)讲解力的三要素,强调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3. 实验探究(1)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实验现象,总结力的作用效果;(3)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4. 总结与归纳(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等;(2)强调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等;(2)强调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3)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力的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力的作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实验操作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实验探究:观察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操作、分析、总结能力,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4.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力的存在教案
力的存在教案第一篇:力的存在教案《力的存在》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个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
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现象和生活经历或者是所展示的图片,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得到正确结论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确认力的存在”的各种亲身感受充分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科学,亲近科学。
2.“力能使物体发生微小形变”和“气球实验”体验探究,小组讨论,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
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感知力的作用效果; 2.感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教学难点理解和感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举例法、合作交流五、教学准备课件、2只不同颜色的气球、橡皮筋、磁铁、铁球、小车、直尺、橡皮、溜冰鞋、气球火箭。
六、教学设想本课时主要学习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作用的相互性。
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体验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进而学习力作用的相互性。
初一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辨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能力,但有的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
学生对于力的学习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例如:学生认为有些力能产生作用效果,有些力不能产生作用效果:学生可能认为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这些已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细微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节课通过充分的实验操作和举例,让学生感知力,体验力,认识力,利用力,解释力。
学习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学会应用这些理论知识科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
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在压气球活动中感受、体验、关注科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1.力有哪些作用效果呢?2.生活中的什么现象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呢?3.手压玻璃瓶,玻璃瓶有发生形变吗?4.传一传皮球,皮球的运动情况有发生什么变化呢?5.踢足球时脚为什么会痛呢?【教学环节二】尝试发现,探究新知1.请学生捏一捏皮球,观察球的变化。
2.请学生捏一捏玻璃瓶。
3.请学生传一传皮球,小组讨论皮球的运动情况。
4.请学生观看足球比赛视频。
5.请学生压一压皮球,观察两球的变化。
6,请学生观看神舟七号发射视频。
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可以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那么力有什么作用效果呢?【PPT展示问题】力有哪些作用效果?【组织学生活动】教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捏一捏手中的皮球。
【提问】同学们,你们刚刚捏皮球时,皮球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提问】皮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呢?这说明力有怎样的作用效果呢?【板书】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在黑板上写: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PPT展示问题】我们还在什么时候看到或感受到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呢?【PPT展示图片】学生思考力有什么作用效果?【捏皮球】学生通过捏一捏手中的皮球,观察皮球的变化。
【回答】学生通过观察现象,积极举手回答矿泉水瓶子的变化。
【讨论】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回答为什么皮球会有这样的变化,从而归纳力的作用效果。
【思考】学生联系生活,积极回答生活中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的现象。
【观看图片】学生观看图片,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图片中的现象。
知识技能目标中: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归纳出力使物体发生形变,同时根据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捏皮球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皮球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体现了科学来自生活,也培养了学生从现象中看本质。
最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PPT展示的图片,体现了科学注重实践对理论知识的检验。
图1.跳高图2.风吹树动图3.射箭【过渡】同学们,刚刚我们通过大量现象证明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那么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用力按一下这瓶红墨水瓶子,观察红墨水瓶子的变化。
【提问】红墨水瓶子有发生形变吗?【PPT展示】两种选择:(1)力不能使红墨水瓶发生形变,所以力只能使部分物体发生形变。
(2)力能使玻璃瓶发【演示】学生代表上台用力按红墨水瓶子,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
【回答】根据观察回答实验现象。
这样设计达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学生在质疑、探究中既动手又动脑,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同时这个设计更正了学生普遍的错误认识:认为力只能使某些物体发生形变,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微小形变对于正确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具有关键的作用,通过该实验有效地解决了学生认识上的误区。
同时因为初一学生实验皮球的运动情况有如下变化:运动静止快慢方向发生变化【讲述】我们把以上球的运动情况的变化称为球的运动状态的变化。
【提问】球的运动状态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板书】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还观察到了哪些现象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呢?【讲述】请大家观察一下几幅图片,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PPT展示图片】图4.标枪【回答】学生分析得出力使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归纳得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分析】分析生活中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现象。
球这一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分析球的运动情况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后,便于学生归纳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结论。
再请学生思考生活中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例子,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来补充说明,直观形象,能够加深学生对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理解。
图5.打排球图6.打乒乓球图7.跑步【播放视频】足球比赛。
【过渡】同学们,刚刚我们看了足球比赛的片段,你们平时用力踢足球时,脚会不会感到痛呢,脚为什么会痛呢?答案会在我们接下来的学习中揭晓。
【组织学生活动】请小组与小组合作,用一个球压另外一个球,其中一个球静止,观察两球形状的变化。
【提问】同学们,两球各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讲述】同学们,根据你们的讨论,我们得出当一个物【观看视频】观看视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传皮球】学生通过压皮球活动,讨论球形状的变化。
【小组讨论】通过观察两球的变化,小组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这样设计达成了知识技能目标中: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定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运用力作用的相互性理论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同时也达成了STS目标中:利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的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科学理论对生活实际的解释与预见功能,同时认识到科学强调和尊重经验事实对科学理论的检验。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听歌曲思考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让学生通过压皮球实验,观察现象,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力的作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也同时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所以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呢?【讲述】请同学们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论分析PPT展示的图片。
图8.划船【播放视频】教师播放神舟七号的视频,请学生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的理论解释,神舟七号是如何升上天空的。
【布置课后作业】同学们,神舟七号飞上了天空,同学们自己也来当一会小小科学家,小组合作,回家查找“水火箭”的相关资料,动手制作水火箭,我们相约在下周的主题班会上一起到操场上发射水火箭。
【分析】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PPT展示的图片。
用的相互性的结论。
得出结论后,先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生活验证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的现象。
然后教师通过PPT创设情境,请学生分析现象。
变式练习,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运用。
【教学任务三】1.力的作用效果是否一定需要两物体的相互接触产生?【讲述】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畅所欲言,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让我们一起来【提问】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这样设计能够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全面认识。
同时第三章第2节《力的存在(第1课时)》学习活动单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标】知识目标:通过事例了解力的存在;通过事例了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事例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能力目标:能将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以致用的知识迁移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了解,认识到生活中注意一些事项,防止自身受到损伤重点:力的作用效果难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力有哪些作用效果?试一试:活动11.通过这组图片能看到力的存在吗?为什么?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体验力的存在以小组为单位,捏一捏桌子上的一次性塑料杯、饮料瓶。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试一试:活动2观看视频,力还有什么作用效果?体验:蹬自行车运动。
二、什么是力1.这两个物体间有力的作用吗?甲乙2.物体之间不互相接触时,能否产生力的作用?请举例说明。
三、试一试:活动31.图中2只气球由于受压都发生了形变,下面哪些挤压方式能产生这种效果?A、左球不动,右球压向左球B、右球不动,左球压向右球C、两球同时向中间压2.以饮料瓶为研究对象,组间合作体验一下。
3.通过这个实验你对力有什么新的认识?四、课堂检测判断:1.两个物体只有相互接触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 )2.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 )3.只有固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 )4.靠近磁铁的铁钉不会吸引磁铁。
( )5.用绳子系住水桶, 手抓住绳子从井中提水, 手会受到竖直向下的拉力, 这拉力的施力物体是( )A、地球;B、水桶;C、绳子;D、水6.关于力的概念,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离开物体就没有力的作用B.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C.我们通常说某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则一定还有一个施加力的物体D.物体受到的磁铁吸引力是没有施力物体的7.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改变物质的状态 B.改变物体的形状C.改变物体的速度大小 D.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