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C大调前奏曲》(Op.28,No.1)曲式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肖邦《钢琴前奏曲》Op.28的音乐分析

肖邦《钢琴前奏曲》Op.28的音乐分析

Analysis of Chopin's Piano Prelude Op.28
作者: 徐澜
作者机构: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福州350007
出版物刊名: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页码: 104-10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肖邦;钢琴音乐;前奏曲Op.28;音乐分析
摘要:肖邦作为19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钢琴音乐作曲家之一,他的全部作品几乎都为钢琴音乐作品。

《前奏曲》Op.28是由24首相互独立小曲组成,具有套曲性。

从1836年开始创作至1839年全曲完成,历经三年多。

1839年9月,在莱比锡首演,获得德国音乐家舒曼的高度评价。

文章将从该曲的结构布局、音乐内涵、音乐语汇等方面来分析该曲。

浅议肖邦24首前奏曲

浅议肖邦24首前奏曲

浅议肖邦24首前奏曲作者:毛冀钰来源:《艺术评论》 2017年第4期作为唯一一位仅谱写钢琴曲的大师级作曲家,肖邦的艺术魅力在三百余年的钢琴艺术史中是独树一帜的。

在他众多的经典创作中,这一套《 24首前奏曲》 Op.28是内容最为丰富、内涵最为深刻的杰作,有着“音乐万花筒”之称,在众多钢琴文献中占有极高的学术地位。

前奏曲(prelude,又称序曲)在诞生初期是附属于某一主体之前的,其功能与引子相似,但曲式结构更加完整。

肖邦打破了传统的桎梏,第一次赋予了前奏曲以完全独立的生命,不再附属于任何其他主体,使前奏曲成为一种新式的钢琴特性小品。

此后,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德彪西等人都将前奏曲作为独立体裁来进行创作。

一、肖邦 24首前奏曲的创作背景这套作品的创作始于 1831年,出版于 1839年,但其中的大部分是创作于 1838至1839年间。

在这段时间,肖邦的病情已经比较严重。

在乔治·桑的陪伴下,肖邦来到了法国的玛略卡岛上疗养。

在这里,肖邦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敏感地思索着生与死这个宇宙中永恒的主题。

他运用关系大小调的交替串起了两条线索,一明一暗,表现出生存与死亡、现实与幻觉、愉悦与痛苦、欢乐与悲伤、狂暴与宁静、憧憬与绝望、甜蜜与辛酸、无畏与恐惧等等人类的情感,其丰富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堪称“小品中的宇宙”。

而这种阴阳合一、相生相克的辩证哲学性和作品乐思的连续性也可视为东西方文化的一个交融点。

二、肖邦 24首前奏曲的创作特点这24首前奏曲每一首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个性,音乐形象栩栩如生,其创作风格囊括了练习曲、夜曲、玛祖卡、诙谐曲、幻想曲、无穷动等多种类型。

24首前奏曲各自独立,但大小调性的交替运用使整套作品具有内在的连贯乐思,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常在音乐会中被作为一部完整的大型作品贯通演奏,中间不鼓掌。

不同于巴赫平均律以半音上行进行调性布局,肖邦对于 24个大小调的运用是按照关系大小调以五度排列进行创作的。

论肖邦C大调前奏曲(Op.28,No.1)的音乐特色与演奏

论肖邦C大调前奏曲(Op.28,No.1)的音乐特色与演奏

混凝土中的土工合成材料及其应用研究一、引言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材料,但是在混凝土中添加土工合成材料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性能,使其具有更好的抗裂性、耐久性和抗渗性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混凝土中的土工合成材料及其应用研究。

二、土工合成材料的概念土工合成材料是一种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有孔隙结构的材料,它可以与土壤、砂、砾石等天然材料相结合,形成一个强固的复合材料。

土工合成材料的孔隙结构可以使水分流过,而阻止粒子的流动,从而提高了土体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三、土工合成材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1.增强混凝土的抗裂性在混凝土中添加土工合成材料可以增加混凝土的韧性和延性,从而提高其抗裂性。

同时,土工合成材料可以在混凝土中形成一种均匀的分布状态,从而避免混凝土中出现裂缝。

2.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混凝土中添加土工合成材料可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防止因为渗水和冻融循环而引起的混凝土的破坏。

同时,土工合成材料可以防止混凝土中的碱骨料反应,从而延长混凝土的使用寿命。

3.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在混凝土中添加土工合成材料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

同时,土工合成材料可以防止混凝土中出现渗漏和腐蚀等问题。

四、常用的土工合成材料1.非织造土工合成材料非织造土工合成材料是一种由纤维材料制成的、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材料,具有较好的过滤性和排水性。

它广泛应用于加强土壤、防护河堤、筑路等领域。

2.钢塑土工格栅钢塑土工格栅是一种由钢丝或塑料丝制成的、具有网状结构的材料,具有良好的刚性和承载能力。

它广泛应用于加强土体、防护边坡、筑路等领域。

3.复合土工格栅复合土工格栅是一种由钢丝或塑料丝制成的、与非织造土工合成材料相结合的材料,具有良好的刚性和过滤性。

它广泛应用于加强土体、防护河堤、筑路等领域。

五、土工合成材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案例1.混凝土路面加筋在混凝土路面中添加土工合成材料可以增加混凝土路面的刚度和承载能力,从而提高其耐久性和抗裂性。

多层结构的瑰宝——肖邦《前奏曲》第1首音乐分析

多层结构的瑰宝——肖邦《前奏曲》第1首音乐分析

作者: 李虻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音乐生活
页码: 20-2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前奏曲》 多层结构 音乐分析 肖邦 钢琴作品 功能和声 钢琴前奏曲 形象表达
摘要:肖邦的钢琴前奏曲充满鲜明个性,赋予传统的织体以新的表现力,由此塑造的音乐形象表达出紧张的情绪和热切的渴望,并具有某种结构的组织意义。

其《前奏曲》第1首(Op.28 No.1)典型地代表了肖邦钢琴作品的织体结构特征,如华彩性织体中引入旋律因素,增强声部的独立性;旋律声部叠加与各声部节奏对位,增强作品的层次性和立体感;线性和声与功能和声巧妙融合,结合外音的运用,增强各隐伏声部的流动性……作品虽小巧却才华横溢,堪称多层结构的瑰宝。

肖邦《前奏曲》Op28之3音乐分析

肖邦《前奏曲》Op28之3音乐分析

肖邦《前奏曲》Op28之3音乐分析
潘青峰
【期刊名称】《艺海》
【年(卷),期】2013(000)009
【摘要】一、作曲家生平简介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Fan—ciszekChopin,18i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
乐的代表人物。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

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精致的小品,这些作品能激起无穷的情感体验,大多优美、文雅、富有歌唱性。

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贝多芬、巴赫等作曲家的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他运用优雅而精致的装饰,开创了细腻的踏板效果。

他色彩性的和声处理得很有独创性,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手法简练、曲调热情奔放、结构灵活自如,充分体现了波兰的民族精神。

【总页数】1页(P75-75)
【作者】潘青峰
【作者单位】湘南学院音乐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肖邦《前奏曲》Op28之17音乐分析 [J], 陈林君;董文佳
2.肖邦《前奏曲》OP28之2音乐分析 [J], 潘青峰
3.肖邦《前奏曲》OP28之4音乐分析 [J], 潘青峰
4.浅谈肖邦前奏曲中的悲情色彩——以肖邦《前奏曲》Op.28中第二、四、六首
为例 [J], 赵夏
5.独立体裁的《前奏曲》之结构研究——肖邦前奏曲No.15分析 [J], 颜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新肖邦《C大调前奏曲》(Op.28,No.1)曲式分析报告

最新肖邦《C大调前奏曲》(Op.28,No.1)曲式分析报告

精品资料肖邦《C大调前奏曲》(O p.28,N o.1)曲式分析报告........................................肖邦《C大调前奏曲》(Op.28,No.1)曲式分析报告概述:一、背景材料。

1、肖邦音乐创作的题材范围:(1)爱国激情性题材。

反映其爱国主义思想,性格上体现出勇敢的、英雄的、勇士般的,被称为“大炮题材”。

这类作品以他的波兰舞曲为代表,一般被称为“波兰民族之魂”。

(2)主观抒情性题材。

“主观抒情”,即抒发作曲家自己的感情,这类题材在浪漫主义时期被运用得很多。

在肖邦的创作中以夜曲为代表,被称为“钢琴诗人之魂”。

(3)生活场面性题材。

a.一方面是肖邦在法国巴黎的都市生活,以圆舞曲为代表;b.另一方面反映的是波兰的民间生活,以他的玛组卡舞曲为代表,被称为“波兰人民之魂”。

2、关于肖邦的Op.28,No.1.(1)作为独立作品的钢琴前奏曲,是肖邦首创的一种音乐小品体裁。

他写了一套《24首前奏曲》。

这套作品在音乐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和“钢琴诗人的音乐日记”。

(2)根据传说,这套作品中的大多数产生于1838年前后。

1838年,患肺病的肖邦在其女友乔治.桑(法国女作家)的陪同下,来到西班牙的马约卡小岛上疗养。

乔治.桑曾为每首前奏曲都加上了一个文学性的标题。

如C大调前奏曲,被加上的标题是:等待着思念着的情人。

3、结构性质。

这首作品的整体结构性质是以并行不等长的两句式乐段为基础,另加尾声的一段曲式。

结构图式(略)。

二、分析。

第一乐句,可以分出两个四小节的分句,它们具有对称特定。

第一小节的符点节奏音型是全曲的核心素材。

这一音型的不断反复,形成了气息长大的旋律线条,而持续着的符点节奏音型则带来了“冲动”的音乐性格。

主要旋律隐藏在中间声部,由左右两手交替演奏,而右手高音声部则呼应着主要旋律(这种方式持续在整首作品中)。

旋律在两个声部中的出现,一低一高,一呼一应,联系标题,似乎可以被分别理解为肖邦和他思念着的情人。

肖斯塔科维奇《C大调前奏曲》研究

肖斯塔科维奇《C大调前奏曲》研究

肖斯塔科维奇《C大调前奏曲》研究一、肖斯塔科维奇简介及前奏曲: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出生于列宁格勒,是20世纪苏联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之一,也是当代世界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被誉为“20世纪交响曲巨匠”,“苏联音乐的三大巨星“之一。

20世纪苏俄土地革命的变化影响着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的战争,还目睹了苏联从建立、奋斗、辉煌的时刻。

这些所发生的变化对作曲家的情感创作会产生一些影响。

肖斯特科维奇认为不论在什么时代什么情况下作曲家都不能不关注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因此爱国主义贯穿了他的作品的主线。

他的作品在音乐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深受音乐爱好者研究和重视。

《前奏曲》中一般都运用很高的的编写技巧和手法,大量的音乐素材,展示出一个美丽音乐构想画面,这是对作曲家音乐技巧和熟练度最好的概括。

前奏曲是一种器乐曲体裁、常常出现其他音乐段落之前。

在十六世纪时,前奏曲慢慢转变成为和声色彩清楚、左右手快速转换的方法组成的趋势。

到十七世纪时,一些作曲家们开始在键盘组曲中运用前奏曲,作为这些乐曲的开篇,为某种情绪气氛作铺垫,起引进作用;德国音乐家亨德尔也常在他的键盘乐组曲前加一首自由风格的前奏曲,通常它们形式自由、带有即兴的特点、性质接近于小型的幻想曲,在他的前奏曲作品中,运用连绵起伏的即兴式音阶与琶音音型,气势宏伟——这些作品都对之后巴赫的前奏曲创作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和其他的乐曲家相比,巴赫在巴洛克时期在前奏曲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是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在他的作品吸收了前辈的优秀经验,并充分继承和发挥自己的个人才能,创作了大量前奏曲作品,目前,前奏曲已经发展成为了以独立完整的乐曲,但本质上并未脱离“引子”的属性。

二、《C大调前奏曲》创作背景为纪念巴赫去世的两百周年,在莱比锡举办了第一届巴赫钢琴大赛,来自苏联的钢琴家尼古拉耶娃以演奏巴赫的钢琴曲时获得第一名,这件事对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灵感有很大的感触,于是他在1950-1951年间创作了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钢琴曲集《24首前奏曲与赋格》(Op.87)。

旋律外的风景--析肖邦4首钢琴前奏曲(Op.28,1、2、4、21)

旋律外的风景--析肖邦4首钢琴前奏曲(Op.28,1、2、4、21)

旋律外的风景--析肖邦4首钢琴前奏曲(Op.28,1、2、4、21)朴英玉【摘要】肖邦一生的创作主体集中在了钢琴室内乐的创作中,尤其是钢琴独奏作品。

其独特的悠长旋律、精彩的和声语言成为听者提及能够迅速联想到的音乐风格标签。

如果把横向的旋律与纵向的和声色彩视为音乐传达的前景,那么除此之外,在肖邦钢琴作品的其它层面,其中景或后景中也蕴藏了精彩的构思与布局。

本文试通过观察肖邦的4首钢琴前奏曲(Op.28,1、2、4、21),来看作曲家在中、后景的巧妙结构组织手段。

对其的细致观察,不仅对作曲家的小品创作具有启发性,同时,对于钢琴演奏者在面对肖邦小型作品的理解方面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名称】《北方音乐》【年(卷),期】2015(000)007【总页数】2页(P58-59)【关键词】肖邦;钢琴前奏曲【作者】朴英玉【作者单位】天津音乐学院,天津 300000【正文语种】中文旋律外的风景——析肖邦4首钢琴前奏曲(Op.28,1、2、4、21)朴英玉(天津音乐学院,天津300000)【摘要】肖邦一生的创作主体集中在了钢琴室内乐的创作中,尤其是钢琴独奏作品。

其独特的悠长旋律、精彩的和声语言成为听者提及能够迅速联想到的音乐风格标签。

如果把横向的旋律与纵向的和声色彩视为音乐传达的前景,那么除此之外,在肖邦钢琴作品的其它层面,其中景或后景中也蕴藏了精彩的构思与布局。

本文试通过观察肖邦的4首钢琴前奏曲(Op.28,1、2、4、21),来看作曲家在中、后景的巧妙结构组织手段。

对其的细致观察,不仅对作曲家的小品创作具有启发性,同时,对于钢琴演奏者在面对肖邦小型作品的理解方面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肖邦;钢琴前奏曲前言被称作“钢琴诗人”的肖邦一生将创作中心集中在了一个体裁——钢琴作品的创作中,尤其是一系列题材的钢琴独奏作品。

对这位作曲家的经历与主要创作作品均熟耳熟能详的领域,本文不在赘述。

肖邦的钢琴前奏曲在钢琴小品的文献当中极具风格特征,可以说是西方浪漫主义风潮中,钢琴前奏曲这一题材最著名的一个系列小品集,同时,也是历来钢琴家在演奏与录制唱片中的一个经常选项。

肖邦:C大调前奏曲 作品28号第一首

肖邦:C大调前奏曲  作品28号第一首

1—1 肖邦:C 大调前奏曲 作品28号第一首 结构图示:11-8 9-25 25-34a a C一部曲式尾声文字分析:这部作品采用一部曲式结构,2/8拍,C 大调。

作品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旋律线条,采用典型的器乐化织体,它由四个层次组成(见谱例1),第一个层次在高声部,可以被认为是旋律层;第二个层次是中间的和声音型;第三个层次在次中音声部,仿佛是对旋律声部低八度的加强,然而因为其在节奏上的有所不同,又与高声部形成一定的对比;第四个层次是左手的分解和弦音型,实际上也是由两个声部构成,其中一个声部是由每小节第一个音构成的低音进行线条,另一个声部是分解和弦的进行。

作品由单一主题材料构成,其核心是一个短小的动机(谱例1第一小节),该动机具有很强动力性,与乐谱开始处所标注的表情术语Agitato 的含义相吻合。

谱例1:(1-4小节)作品由两个乐句组成(参见结构图示),第一乐句(1-8小节)从主和弦开始,经过两次重复(和声不同)和模进进行,在第5小节达到第一乐句的高点即小字二组的E 音。

从第5小节开始,动机音型开始反向进行,至第7小节进行到属七和弦。

第二乐句(9-25小节)结构做了很大的扩充,其开始四小节与第一乐句开始的四小节完全相同,音乐从第13小节开始向上半音模进,经过第15小节的反向进行,再从第16小节开始继续向上半音模进。

这种连续的上行半音级进进行使得音乐的音区的不断上涨,伴随着逐渐加强的力度,也使乐曲的紧张度不断增强,直到第21小节处达到了全曲的高潮(见谱例2)。

随后旋律逐渐下行,并且通过一个完满终止式在第25小节处结束。

谱例2(第16-25小节)尾声(25-34小节)结构规模相对较大,在C大调的主持续音上进行,具有典型的补充性质。

这首前奏曲音乐材料单一,织体层次丰富,具有某种即兴性的风格特征。

虽然其音乐结构短小,却包含了开始、展开、高潮与结束的功能,与传统意义上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浅谈肖邦前奏曲中的悲情色彩——以肖邦《前奏曲》Op.28中第二、四、六首为例

浅谈肖邦前奏曲中的悲情色彩——以肖邦《前奏曲》Op.28中第二、四、六首为例

浅谈肖邦前奏曲中的悲情色彩——以肖邦《前奏曲》Op.28中第二、四、六首为例赵夏【摘要】本文通分析肖邦前奏曲中的第二、四、六首为例,结合肖邦悲情性的特征,探究肖邦在表达音乐时的悲情气质以及其中透露出的葬礼风格.【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2页(P18-19)【关键词】肖邦;前奏曲;悲情性;葬礼【作者】赵夏【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太原030031【正文语种】中文“悲情”一词,原意为令人产生悲情情怀的,充满悲情情感的。

通常这个词语的出现,总会伴随着因爱情不顺利而导致产生的悲哀雄壮的情感。

而笔者想要强调的是具有民族英雄气质的肖邦身上的多重意义的悲情色彩。

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最有代表性的钢琴作曲家之一,肖邦将15世纪就已出现的前奏曲雏形,在历经四个世纪的发展与变革之后,最终将其确立成为一种相对明确并完整的具有独立表现意义的体裁。

这部作品是其最具有丰碑性意义的创作,它几乎是肖邦一生中创作的浓缩和提炼。

马洛卡岛是肖邦在1838~1839年疗养身体的岛屿,肖邦的这部前奏曲,大部分正是在马洛卡岛上所写,但在肖邦所生活的这一年中,马洛卡岛却从阳光明媚变为常年阴雨连绵,使得肖邦的心情更加的阴郁,已经恶化的病痛也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处处催生出了死亡的气息。

肖邦的肺病在医术并不发达的当时,被看作是一种传染的绝症,肖邦就这样被孤立了。

在马洛卡岛上的肖邦,比任何时候都清晰的感受到死亡的临近。

肖邦的作品无论浪漫隽永抑或英雄气质,常常从中流露出淡淡的忧虑。

故土多年遭受异国侵略统治的事实与他幼年起就植根心中的爱国情怀注定了他一生都要处在浓郁的忧伤之中。

尽管肖邦是怀揣用音乐抗击侵略的信念来到巴黎,然而在家乡陷入危难之际只身离去这一举动始终令自己如鲠在喉。

对华沙的眷恋,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多年来始终萦绕心头。

晚年婚姻的不幸,生活的困苦,身体的病痛终于将这位悲情诗人击垮。

不仅仅是现实赋予了肖邦重压,或许肖邦生来骨子里就带着悲情因子。

曲式分析总结2

曲式分析总结2

第四章乐段第一节乐段(一)摘要:定义、次级单位、标记。

一、定义:能够表达完整或相对完整乐思,并且使用完全终止来结束的基础性的结构单位。

二、乐段以下的单位:标记与标准1、结构单位乐段——乐句——乐节——乐汇2、标记单词或词汇——分句——句子——自然段3、标准复合节拍,中等速度,8小节一个乐段;1,2,a4,A8即为标准。

①、可以依据标准为参照来划分;②、不可机械地照搬标准。

三、乐汇1、定义:乐汇是含有一个节拍重音的片断,是音乐作品中最小的结构单位。

小节的本质就是强拍,一个小节等于一个强拍加一个或几个弱拍。

2、乐汇的种类:⑴、完全乐汇:弱起强收的抑扬格强起弱收的扬抑格《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弱起弱收的抑扬抑格⑵、不完全乐汇:如《春之歌》、《十一月》3、乐汇的结构:单结构、复结构《梦幻曲》《在中亚西亚草原上》4、乐汇与动机、乐段与主题的关系:如《六月》第二节乐段(二)摘要:乐句及其种类、结构划分的依据、句间关系、引起乐段复杂化的手法。

一、乐句:乐段的次级结构单位,以某种和声终止式收束、处于相对独立状态且能表达某种乐思的句法结构单位。

1、方正乐句:慢速度、复合节拍是2小节,中等速度单拍子是4小节,快速度单拍子8小节的均为方正乐句。

2、非方正乐句:和方正乐句相对,可以分两种情况;a、独立构思的非方正乐句;如《双飞蝴蝶主题变奏》、《都达尔和玛利亚》,9,II;b、在方正乐句基础上扩大或缩小而形成的。

例如:《六月·船歌》呈示段的第二句、《春之歌》呈示段的第二句3、分句:相当于语言中的从句4、大乐句:含有分句的从句。

例如《苗岭的早晨》二、结构划分的依据乐段分析的首要问题是在乐段基础上作结构划分,所以必须了解如何确定句逗。

1、句逗的标志是:⑴、长音(尤其是调式中稳定音级的长音,如主音、属音)⑵、休止符⑶、重复关系——同分异合(即使2个结构相连很紧,也需要分开);⑷、对比关系(音区、音色、力度、节奏、情绪)⑸、和声终止式或非和声性的终止进行⑹、隐藏于音乐表面之后的特殊规律(仁者见仁)如《梦幻曲》、《六月船歌》2、乐段划分的要点——要求一分到底⑴、根据音乐的自然呼吸⑵、参照各级单位的基准长度⑶、借助各种句读标志⑷、注意发现有特点的规律性现象。

一部曲式在肖邦前奏曲op.28中的表现

一部曲式在肖邦前奏曲op.28中的表现

一部曲式在肖邦前奏曲op.28中的表现
李铮
【期刊名称】《民族音乐》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一部曲式音乐作品中能够表达完整乐思的最小结构单位。

换言之,如果
一首作品的完整结构就为一个乐段时,那这个乐段就又有一个称呼——一部曲式。

一般意义的乐段与作为整体结构的一部曲式,它们在结构、写作构思、主题处理等均有所不同:前者仪是主题的初次呈示,往往不用展开,此时乐段多表现为规模短小(常常是8或16小节)、内部无较大对比、和声布局单一等特点;后者则必须要揭示、确立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独立地表达全部音乐内容。

因此,一部曲式在音乐内容上要比作为次级结构的乐段丰富得多,音乐主题常用的发展手段如:重复、模进、
【总页数】2页(P83-84)
【作者】李铮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24.1
【相关文献】
1.结构、乐句、和声——论肖邦《前奏曲》Op.28的创作、继承与发展 [J], 唐朝
2.肖邦《前奏曲》Op.28中过程性和声语汇的研究 [J], 余子恒
3.旋律外的风景--析肖邦4首钢琴前奏曲(Op.28,1、2、4、21) [J], 朴英玉
4.析肖邦前奏曲Op.28 No.4——e小调前奏曲 [J], 敖淳
5.浅谈肖邦前奏曲中的悲情色彩——以肖邦《前奏曲》Op.28中第二、四、六首为例 [J], 赵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型的诗意独白——肖邦的前奏曲op.28

小型的诗意独白——肖邦的前奏曲op.28

作者: 车新春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音乐生活
页码: 51-54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前奏曲》 肖邦 诗意 浪漫主义时期 独白 浪漫主义音乐 钢琴小品 《即兴曲》
摘要:肖邦的前奏曲属于浪漫主义时期的典型音乐体裁,即短小而精致的钢琴小品,它显示出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质。

早期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不喜古典的大型曲式,他们更喜欢抓住瞬间的情感。

所以早期的钢琴音乐很多是特性小品,诸如舒伯特的《即兴曲》、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以及肖邦的《前奏曲》等均是诗意小品文。

音乐曲式分析

音乐曲式分析
全曲结构简明,四句旋律节奏一样,只是音的走向 与落音不同,第4句跟第一句进行类似,落音相 同,四句音调上有“起承转合”的特点。这首作 品分句不靠和声,不靠主题材料的重复,主要是 靠节奏,以及每句的长落音。
一段曲式
实例分析五:桑桐《东蒙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之六 “哀思”
第5小节旋律开始跳动幅度变大,由上跳转为下跳, 6-7小节是一个叹息式结束,7小节为一个不分句 的乐段。下句旋律移到右手,第一乐节延长了1 小节,第11小节是一个高潮,最后在主和弦上又 延长了2小节,这种重复也是一种发展,运用音 区提高,篇幅拉长,加上伴奏织体与句逗之间的 连接加密。全曲在羽调上进行,内部没有转调。 这种结构重复的手法,常用于民歌主题编写的钢 琴小曲,因为民歌本身的短小而致的。
方正型歌曲与舞曲的乐段常用反复的办法,充分陈 述常用重复型的结构第一句呈示,第二句重复展 开,结束。
一段曲式
肖邦《前奏曲》OP.28 NO.1 C大调,即兴练习曲小品。全曲由开始的动机
连续重复构成。上下两句:上句第6小节的 重属和弦进行到第7,8小节的属七和弦构 成半终止;9-12小节完全重复1-4小节, 构成下句的开始。所以这是由8+26小节构 成的重复型一段曲式。
一段曲式作业
1肖邦《前奏曲》no.2,no3,no.6,No.9(任2首格里格《我爱你》 4斯克里亚宾《D大调前奏曲》OP.11NO.5
《bA大调前奏曲》OP.11NO.17
注:标出分析曲目的调性,半终止和完全终止的和声 走向,第一小节开始的和弦标记.两段之间的相同和 不同之处(例如织体手法,和声运用)
一段曲式
乐段结构与一段曲式: 乐段作为较大作品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时,称
为“乐段”结构。
而用于乐段写成独立作品(或曲目中的一个 乐章)时,称为“一段曲式”

浅析《肖邦24首前奏曲》中前十二首曲式分析及作曲技法

浅析《肖邦24首前奏曲》中前十二首曲式分析及作曲技法

浅析《肖邦24首前奏曲》中前十二首曲式分析及作曲技法作者:邹润楠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03期【摘要】前奏曲在西方音乐的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音乐体裁,肖邦是第一位将前奏曲作为独立的音乐体裁来写的作曲家。

这本书是肖邦成熟时期的作品,因此透着肖邦的个人风格。

本文对肖邦的前十二首前奏曲进行曲式与作曲技法的分析,进一步的了解肖邦的写作风格特点。

【关键词】肖邦;前奏曲;曲式分析;作曲技法【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一、肖邦前奏曲创作的背景及意义(一)前奏曲的概念及演变前奏曲原本的意思是“引子”或“序”,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前奏曲往往作为开场白起到了引入的作用。

当时都是即兴演奏,起到了活动手指和热身的功能。

到巴洛克时期,作曲家不断完善前奏曲使之成为了一种具有完整结构的小型乐曲,但是还是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

并且前奏曲的写法像练习曲,仍旧是一个作品的序或者是活动一下演奏者的手指。

J·S巴赫在这一时期把前奏曲这一音乐形式继承并且发展,而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把前奏曲、赋格、组曲等曲式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套曲,使前奏曲以一个新的方式出现。

他的《十二平均律》就是将前奏曲和赋格融在了一起,被称为“旧约圣经”。

到古典主义时期,人们开始对奏鸣曲非常偏爱,因此前奏曲慢慢地被遗忘了。

到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肖邦将前奏曲变成了一种真正的独立题材形式,并写了《二十四首前奏曲》,有人说这部作品是后人无法超越的前奏曲的巅峰之作。

19世纪以后,因为肖邦所写的前奏曲使之更多作曲家对前奏曲有着青睐,也因此前奏曲成为了常见的钢琴小品的体裁。

但是作曲家在写前奏曲的时候都有着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李斯特也写了《前奏曲》,但是他的这个前奏曲更像是“交响诗”。

拉赫马尼诺夫写了具有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但是他的前奏曲是分散在他的三部作品当中。

肖斯塔科维奇模仿巴赫写了《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与赋格曲》,将复调与现代音乐技法结合在了一起。

曲式分析总结

曲式分析总结

绪论关于曲式与作品分析:1、定义:曲——即乐曲;式——即样式、形式。

曲式就是指音乐作品的样式,也可以说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

2、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Musical Form and Analysis=MFA。

3、目的:既然课程的名称是“曲式与作品分析”,学习这门课程,一方面要让学生从这门课程中学习曲式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各种范型;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最终能从曲式入手,通过分析,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各自专业的促进(表演者能从中获得诠释音乐的依据,理论专业者能从中把握评研音乐的标准,作曲专业者能从中学习创作手法)。

第一章音乐的基本材料——音乐语言正像诗歌用语言文字,图画用线条、色彩,建筑用砖头、石块等构成一样,音乐的构成,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材料,就是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也被称之为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旋律线;②节奏;③节拍;④和声、复调、调式调性⑤速度;⑥力度;⑦音区、音域;⑧音色;⑨演唱(奏)法;⑩织体等。

音乐语言构成了音乐表现的基本手段。

第一节、旋律摘要:(旋律的重要性及定义,旋律的分析要点主要包括旋律的外形、隐伏骨架和高潮。

)一、有关旋律1、从旋律的重要性来说,它是“音乐的灵魂”;从它总是横向的流动这一特性来说,它是“乐音运动的轨迹”;从它与纵向音高的相互关系出发,它是“它是和声的表层”,从欣赏的角度入眼,它是“音乐作品的外观轮廓”或是“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

所以,旋律非常重要。

2、定义:第一、“狭义的”旋律仅指横向音高或旋律线,也就是说它只指“音高”而不指“音长”。

在单独分析音乐的音级、音高、音列等因素时,“旋律”就取这种所指。

第二、“广义的”旋律是指包含了“音高”和“音长”这两个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曲调”。

当分析需要和节奏、节拍或织体等因素相联系时,旋律就取这种意义。

二、旋律分析的要点1、旋律的外形广义的旋律是一个有机体,包含有音高、节奏、调式、调性、音域、音区等多种要素,但是为了分析的目的,单从旋律的外形来看,我们必须把旋律中的其它要素抛开,仅从旋律自身运动的价值——音高运动的相互关系予以透视。

c大调前奏曲

c大调前奏曲

C大调前奏曲引言C大调前奏曲是一首经典的音乐作品,以其美妙的旋律和优雅的和声而著名。

本文将介绍C大调前奏曲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以及音乐特点。

创作背景C大调前奏曲是由著名作曲家弗雷德里克·肖邦创作于19世纪初。

肖邦是波兰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以其独特的钢琴作品而闻名于世。

C大调前奏曲是肖邦作品中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肖邦在19岁时离开了家乡波兰,前往巴黎发展音乐事业。

在巴黎的岁月里,他创作了许多重要的音乐作品,包括C大调前奏曲。

这首前奏曲是肖邦初期作品的代表,展示了他才华横溢的音乐天赋。

曲式结构C大调前奏曲的曲式结构是A-B-A-Coda。

下面将对每个部分进行详细介绍。

A部分A部分是曲目的主体部分,通常称为主题或主题1。

它以C 大调的明亮和欢快的旋律为特征,创造了一种愉悦和放松的氛围。

A部分由多段旋律构成,每一段都有不同的音型和动机,但都符合整体主题的风格。

B部分B部分是A部分的变奏部分,通常称为主题2或副主题。

它与A部分形成对比,以更加优美而悲伤的旋律为特点。

B 部分增加了音乐的情感张力,使整首曲目更具戏剧性。

A部分(复述)A部分的复述部分与初始部分相似,但可能略有变化或发展。

这种复述可以增加曲目的连贯性,并给听众一种熟悉和舒适的感觉。

CodaCoda是曲目的尾声部分,通常包含对前面主题的再度变奏和发展。

Coda通常以强壮而激情的音乐结尾,给整首曲目带来高潮和完整的结束。

音乐特点C大调前奏曲以其独特的音乐特点而闻名。

以下是一些突出的特点:1. 美妙的旋律C大调前奏曲的美妙旋律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

肖邦以其无与伦比的旋律创作能力而闻名,C大调前奏曲正是一个完美的例子。

旋律流畅优美,富有感情,令人陶醉。

2. 独特的和声C大调前奏曲的和声是其独特之处。

肖邦巧妙地使用了和声技巧,创造出丰富多变的和声效果。

和声流畅而富有层次感,为曲目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3. 灵活的节奏C大调前奏曲的节奏变化多样,从缓慢的节奏到快速的节奏,给人一种流动性和变化性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邦《C大调前奏曲》(Op.28,No.1)曲式分析报告
概述:
一、背景材料。

1、肖邦音乐创作的题材范围:
(1)爱国激情性题材。

反映其爱国主义思想,性格上体现出勇敢的、英雄的、勇士般的,被称为“大炮题材”。

这类作品以他的波兰舞曲为代表,一般被称为“波兰民族之魂”。

(2)主观抒情性题材。

“主观抒情”,即抒发作曲家自己的感情,这类题材在浪漫主义时期被运用得很多。

在肖邦的创作中以夜曲为代表,被称为“钢琴诗人之魂”。

(3)生活场面性题材。

a.一方面是肖邦在法国巴黎的都市生活,以圆舞曲为代表;b.另一方面反映的是波兰的民间生活,以他的玛组卡舞曲为代表,被称为“波兰人民之魂”。

2、关于肖邦的Op.28,No.1.
(1)作为独立作品的钢琴前奏曲,是肖邦首创的一种音乐小品体裁。

他写了一套《24首前奏曲》。

这套作品在音乐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和“钢琴诗人的音乐日记”。

(2)根据传说,这套作品中的大多数产生于1838年前后。

1838年,患肺病的肖邦在其女友乔治.桑(法国女作家)的陪同下,来到西班牙的马约卡小岛上疗养。

乔治.桑曾为每首前奏曲都加上了一个文学性的标题。

如C大调前奏曲,被加上的标题是:等待着思念着的情人。

3、结构性质。

这首作品的整体结构性质是以并行不等长的两句式乐段为基础,另加尾声的一段曲式。

结构图式(略)。

二、分析。

第一乐句,可以分出两个四小节的分句,它们具有对称特定。

第一小节的符点节奏音型是全曲的核心素材。

这一音型的不断反复,形成了气息长大的旋律线条,而持续着的符点节奏音型则带来了“冲动”的音乐性格。

主要旋律隐藏在中间声部,由左右两手交替演奏,而右手高音声部则呼应着主要旋律(这种方式持续在整首作品中)。

旋律在两个声部中的出现,一低一高,一呼一应,联系标题,似乎可以被分别理解为肖邦和他思念着的情人。

旋律在三连音节奏、分解和弦式伴奏织体的裹挟下,带来了丰满而奇特的音响效果,也使听者感受到作者在宣泄着他激动的内心情感。

第二乐句被大大扩展,包括四个四小节的分句。

其中,开始的四个小节(9~12)完全重复了第一乐句的相应段落,构成真并行关系。

随后,音乐开始扩充。

经过曲折的上行,情绪的积累在第二十一小节爆发了全曲的高潮,从二十一到二十四小节音乐逐渐平静下来。

最后十个小节形成的尾声继续平息着高潮,并带来了乐曲的结束。

乐曲的最后以延长的主和弦三音结束,以不完满的终止式,传达出思绪并未停止的意
味。

作品统一在C大调上,和声进行也清晰明了,比较有特点的是:(1)第一乐句停留在属七和弦上,有着更多的不稳定感,带来更多期待;(2)第22小节,使用了一个变下属和弦(升高2级的减七和弦);(3)从第24小节旋律结束,到25小节的主和弦出现,形成了一个后延终止(旋律结束,但和声推迟至下一小节结束);(4)全曲大量使用了和弦外音,带来了大量不协和的音响。

这些处理,使得作品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某些肖邦的特征。

三、小结。

综上所述,这首短小而精致的钢琴小品,采用不平衡的两句式乐段作为结构的基础,集中地使用了性格冲动的音乐材料,并发展了起伏跌宕的长大选律,制造出大量不协和的音响,使用了层次众多的织体。

结合“等待着思念着的情人”这一标题来理解,肖邦在这首充满诗意的作品中,抒发着他心中起伏连绵而难以平息的复杂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