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态学布朗芬布朗纳5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生态学-布朗芬布朗纳5系统
————————————————————————————————作者:————————————————————————————————日期:
二、环境对心理的普遍制约作用
环境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首先表现为心理机能是对环境适应的结果。例如,我们的眼睛就是对人类生存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眼睛像照相机一样。它的视像和照相机底片上的像一样是颠倒的,但我们看到的世界是正的。心理学家斯特拉顿(Stratton,1897)用一套光学系统把眼睛视网膜上的视像校正成与外界物体的方向一致。他戴了这个倒像装置以后开始时看到的是一个完全颠倒的世界,由视觉指导动作很不协调,以后渐渐适应;到了第八天他完全适应了这个新的不习惯的世界,此时,他很难说出这个世界是倒的还是正的。但取掉了这个倒像装置以后,他看到的世界又颠倒了,由视觉指导动作不协调了,
又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适应。人类生存在地球上,地球哺育了人类,人类的生理和心理机能就是对赖以生存的地球这个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人的心理与行为不仅取决于当前的刺激和人格特征,而且也取决于整个环境及其特征。
其次,环境对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还表现在自然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方面。以能源和污染为例。在环境中获得能源的可能性决定了人们耗能的行为方式,而这种行为方式又反过来决定着会造成什么样的环境污染。随着能源的不断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反过来又将会改变着人们的耗能行为方式。人类与其生存环境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如果人类的行为使得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那就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甚至会危及生命。生态学(ecology)是一门独特的生物学分支,是研究活着的生物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一个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是一种持续几个循环的交换。人们不满足于自然界的恩赐,着手治理和控制自然力:人工降雨,钻井,排去沼泽地的水,建造大坝,设计检验地震的建筑物,以及利用核能来增加能源。人们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动物、人类及其环境地位。这些改变一部分是有好处的,但一部分则相反。在生态学中,对一个地区有害影响的例子很多。例如,埃及尼罗河的阿斯旺大坝的修建是用来控制洪水和提供水力发电,但导致尼罗河沿岸生态破坏,自然居住地的文明被侵占,不少物种灭绝,也导致人类行为的改变。
最后,环境对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还表现在社会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方面。人在社会中生长,在社会中死亡。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关系不是存在于具体人之外的某种东西,而是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活动和交往包括在这一关系之中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规范(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等)对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巴克(Barker,1968)提出的行为环境的概念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所谓行为环境(behavioral environment)是文化上与固定的行为相匹配的物理环境。这种行为包括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例如,教堂就是一个有多种行为与之相匹配的行为环境,它不同于教室和饭馆。了解行为环境可以使我们能较肯定地预见哪些行为将会发生;行为环境改变,行为也会随之而改变。
总之,环境制约着行为,行为又会导致环境的改变。我们是不能离开环境来研究心理与行为的。
2008-10-13 人教网
三、心理学家关于环境的理论
(一)格式塔心理学家关于环境的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家考夫卡在其《格式塔心理学原理》(1935)一书中把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前者指现实的环境,后者指个人意想中的环境。他认为行为产生于行为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他举例说,有一个人在一个暴风雪的夜晚骑马来到一家旅店,庆幸自己经过几小时的奔驰,穿过冰天雪地的平原而能找到暂时安身的地方。店主人问他从何方来。随后,当他知道刚才走来的地方正是令人恐怖的康士坦湖时,立即惊恐而毙。考夫卡认为,这一旅客过湖时,地理环境是大湖,行为环境则是冰天雪地的平原。他听了店主人的话而惊毙,就证明,如果旅客事先知道是一个大湖,其行为就会有很大的变化。所以,考夫卡认为,行为是受行为环境调节的。
另一位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KurtLewin,1890—1947)提出的动力场理论与考夫卡的行为环境论基本相同。他在《拓扑心理学原理》(1936)一书中详细论述了动力场理论。勒温的动力场理论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叫生活空间(life space)。所谓生活空间是指人的行为,也就是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其公式如下:
B(行为)=f(生活空间Ls)=f(人P·环境E)
这里勒温所说环境不是现实的客观环境而是心理环境,即与人的需求相结合在人头脑中实际发生影响的环境。需求的作用使得生活空间产生了场的动力,他称为引力或斥力。例如,儿童看见糖果就想吃,叫引力;看到蛇就想逃避,叫斥力。生活空间所具有的吸引或排斥的动力性质,勒温称为效价(分为正效价和负效价)。由于生活空间具有动力,人的行为就沿着引力的方向向心理对象移动。例如,一个青年想当医生,就向着医生方向努力。此外,勒温还认为,生活空间的每一部分都可有一个区域。每个区域又具有一定的疆界。人的行为就是在具有各个区域的生活空间中移动。图3-1显示,一个青年(P)想当医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G),必须经过下列几个区域的生活空间:(1)大学入学考试(Ce);(2)进入大学(C);(3)进入医学院(M);(4)登记(I);(5)行医(Pr)。如果他入学考试不及格,就不能越过这个疆界而进入另一个区域。这时他的生活空间就会产生急剧变动,或者继续努力,克服障碍,最后实现目标,或者另找新的目标。
图3-1一个想当医生的青年的生活空间
考夫卡的行为环境论和勒温的生活空间论都把个体的心理因素注入到客观环境的作用过程中,强调环境的作用取决于人的心理因素,强调人对环境影响的行为反应的主动性,这无疑是合理的。因为人在活动之前对于环境的认知不是纯客观的,而是或多或少加进了主观成分,从主观上加以规定和把握的。这种对环境刺激从主观上予以规定和把握,在认知心理学中称为“赋予意义”。因此,环境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是视个人对环境的认知而定的。但是,他们片面强调个人心理因素的实在性及其作用,则有失偏颇。
(二)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人是社会的人。在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兴起的社会生态学(social ecology)是一种探讨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研究取向。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1979,1998)提出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theory of social ecosystems)认为,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社会环境中的生活事件的直接影响,而且也受发生在更大范围的社区、国家、世界中的事件的间接影响。因此,要研究个体的发展就必须考察个体不同社会生态系统的特征。
布朗芬布伦纳把个体的社会生态系统划分为五个子系统(见图3-2)。(1)微系统,指与个体直接的、面对面水平上的交流系统,例如,直接作用于儿童的各种行为的复杂模式、角色,以及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工作场所、游戏场所中的个人的交互作用关系。家庭、学校、同伴群体中的个人都是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微系统的组成部分。个体微系统中的每个人都以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方式与个体交互作用。例如,母亲对儿子小明唱歌,同伴与小明做游戏等。(2)中系统,是几个微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例如,小明的母亲以怎样的方式对待小明可能受小明的母亲与小明的外祖父之间的交互作用的影响。如果小明的母亲与小明的外祖父之间经常争吵,小明的母亲可能缺乏温柔并以粗暴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同样,小明与妹妹之间的关系,也可能反映了小明的母亲与小明的姨妈之间交互作用方式。布朗芬布伦纳所讲的中系统,其实就是个体的微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3)外系统,是指两个或更多的环境之间的连接与关系,其中一个环境中不包含这个个体。例如,儿童生活在家庭里,但家庭不是与外界隔离的。父母对待儿童的方式会受到学校、教师的影响,也会受到教会、雇主和朋友的影响。个人的家庭微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成员之间有种种交互作用的关系。例如,小明与他的父亲之间的交互作用可能受到他的父亲与其企业雇主或其炒股朋友之间的关系的影响。(4)大系统,是指与个人有关的所有微系统、中系统及外系统的交互作用关系。这是一个有文化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