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阔肌肌皮瓣及前沿的探讨ppt课件
转移背阔肌肌皮瓣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手术ppt课件
![转移背阔肌肌皮瓣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手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325931fcfc789eb172dc85f.png)
• METHODS: We reviewed clinicopathological data on patients who
转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术在局 部晚期乳腺癌手术中的应用
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乳腺中心 黄文河主任医师 huangwenhe2009@
Contents
局部晚期乳腺癌定义 局部晚期乳腺癌治疗现状 背阔肌解剖学 背阔肌肌皮瓣修复术手术要点 注意事项及临床体会
局部晚期乳腺癌定义
IIIA(T3N1M0除外)、IIIB或 IIIC期的非炎性乳腺癌
30
局部晚期乳腺癌 治疗现状?
发展中国家局部晚期乳腺癌治疗现状
• 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 (LABC) accounts for a sizeable number (30-60%) of breast cancer cases and is a common clinical scenario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 Treatment of LABC has evolved from single modality treatment, consisting of radical mutilating surgery or higher doses of radiotherapy in inoperable disease to multimodality management consisting of surgery, radiation therapy (RT), chemotherapy with or without hormonal therapy. • The 5 year overall survival for mastectomy group was 67% and 80% for the BCT group. • Multidisciplinary therapy has now become the standard for women with LABC.
即时扩展型背阔肌肌皮瓣乳房再造术常见失误及并发症探讨
![即时扩展型背阔肌肌皮瓣乳房再造术常见失误及并发症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5e37a7462e3f5727a5e96209.png)
【 要】 目的 摘 探 讨 乳 腺 癌 改 良根 治 术 后 应 用 扩 展 型 背 阔肌 肌 皮 瓣 即时 乳 房 再 造 的 常 见 失 误 和 并
发 症 的 处理 。方 法 回顾 4 1例行 保 留 皮肤 或 保 留乳 头 乳 晕 乳 腺 癌 改 良根 治 术 后 即 时 扩 展 型 背 阔 肌 肌 皮 瓣 乳 房再 造病 例 , 析 手 术 失 误 和 并 发症 发生 原 因 及 预 防 处 理 措 施 。 结 果 4 分 1例 乳 房 再 造 手 术 均 获
ZH U0 Ru .De a t n J Bra tSu g r i p rme to e s r ey,Tr d to a h n s e iie Hopi lo ii t a iin lC ieeM d cn s t f Guln Ci a y,
Guii j0 2 。Chi a ln54 0 n
。
4 ’ 0
±
竖 苤查! 王
1 箜 卷 第 6 C iJ r sD (lt d i )D 。 b 21 ,。 4, .6 期 h Be t iE iEi ,e m 00V 1 No n a 。c t o 。
.
・
临 床 研 究
・
即 时 扩 展 型 背 阔 肌 肌 皮 瓣 乳 房 再 造 术 常 见 失 误 及 并 发 症 探 讨
【 图法 分 类 号 】 R7 7 9,R6 2 9 中 3. 2 . 【 献 标 识 码】 A 文
S u a s sa o plc in tri me a ebr a tr c nsr ci n wihe t n d ltsi u r ifa t dyoflp u nd c m iato safe m dit e s e o t u to t x e de a ism sdo s lp
手术讲解模板:背阔肌和大圆肌移位术共37页文档
![手术讲解模板:背阔肌和大圆肌移位术共37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88b7ca92fe4733687f21aa80.png)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手术讲解模板:背阔肌和大圆肌移位 术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身后名来自,于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背阔肌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讲解
![背阔肌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8aec9ff30975f46527d3e19c.png)
使皮瓣成活增加有关。
背阔肌的解剖分区图示
根据背阔肌内血管神经分布,以胸背动脉内外侧支体表投影 从上内至下外分为Ⅰ、Ⅱ、Ⅲ区。
a :内、外侧支分叉点
ab、ac: 内、外侧支Ⅰ、Ⅱ、Ⅲ区
概述——功能
背阔肌主要功能为肩关节内收、内旋和后伸、肩
胛骨下降,其功能可由胸大肌(内收、内旋),大圆 肌(内收、后伸),肩胛下肌(内旋),喙肱肌(内 收),前锯肌及大小菱形肌(稳定肩胛骨)等代偿, 故背阔肌切取后功能影响甚微。
背阔肌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2018/10/12
概述——解剖(一)
位置:肩胛骨下方 大小:长约30cm,宽约20cm,厚0.8cm 起始:T7—12及全部腰椎的棘突、骶骨、髂嵴后部,以 4个肌齿起自下4对肋骨的外面。斜向外上止于 肱骨上端的小结节嵴。起自下位肋骨的肌纤维,
以3个或4个肌齿与腹外斜肌相交错,上方的起
修复胸腰段脊髓脊膜膨出
胸壁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缺损修复 乳癌根治术后一期、二期再造乳房 乳癌术后放射性溃疡的修复 Poland综合症(胸大肌缺损并指综合症) 褥疮及骶尾部创伤的修复 慢性脓胸空腔的充填修复
背阔肌的临床应用——其他
带血管背阔肌瓣构建侧支循环治疗闭塞性脉管炎 带蒂背阔肌转位心肌成形术
部位的外伤或肿瘤根治术后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以 及重建部分或全部功能恢复正常形态。
背阔肌的临床应用——头颈部
面颈部外伤、肿瘤根治术后巨大创面及缺损
颈部烧伤后大面积挛缩 颈清术后巨大缺损的修复 Parry-Romerg综合症(进行性单侧颜面萎缩综合症) 面瘫的治疗等
背阔肌的临床应用——口腔
始部有一小部分被斜方肌覆盖。
背阔肌肌皮瓣及前沿的探讨ppt课件
![背阔肌肌皮瓣及前沿的探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0afa743caaedd3383c4d34f.png)
背阔肌相关研究新近展(二)
Gherardini研究发现calcitonin gene-regulated peptide (CGRP) 能够增加肌皮瓣中血流量,延迟岛状皮瓣中的无逆流现 象,其 主要效应:舒张血管,对微循环溶拴抗炎作用;防治组织 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皮瓣成活。
5区:髂骨上脂肪区,位于髂嵴上方,是背阔肌下缘的 延续
扩大背阔肌肌皮瓣的分区
1 皮瓣与背阔肌之间的脂肪区 2 去除皮肤的背阔肌肌皮瓣表面脂肪区 3 肩胛脂肪区 4 背阔肌前脂肪区 5 髂骨上脂肪区
扩大背阔肌分区图示
背阔肌的临床应用
背阔肌肌皮瓣是全身应用最为广泛的皮瓣之一, 可作为带蒂或游离肌皮瓣或肌瓣、骨肌瓣等用于修复 头颈、面部、口腔、颅底、四肢、躯干等几乎全身各 部位的外伤或肿瘤根治术后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以 及重建部分或全部功能恢复正常形态。
背阔肌肌皮瓣 及前沿的探讨
概述——解剖(一)
位置:肩胛骨下方 大小:长约30cm,宽约20cm,厚0.8cm 起始:T7—12及全部腰椎的棘突、骶骨、髂嵴后部,以
4个肌齿起自下4对肋骨的外面。斜向外上止于 肱骨上端的小结节嵴。起自下位肋骨的肌纤维, 以3个或4个肌齿与腹外斜肌相交错,上方的起 始部有一小部分被斜方肌覆盖。
背阔肌的临床应用——四肢
➢ 四肢外伤后大面积创伤及软组织缺损 ➢ 重建同侧肱二头肌或肱三头肌屈肘伸肘功能 ➢ 背阔肌双极移位重建产瘫患儿屈肘功能 ➢ 替换瘫痪三角肌重建肩外展功能 ➢ 背➢ 修复胸腰段脊髓脊膜膨出 ➢ 胸壁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缺损修复 ➢ 乳癌根治术后一期、二期再造乳房 ➢ 乳癌术后放射性溃疡的修复 ➢ Poland综合症(胸大肌缺损并指综合症) ➢ 褥疮及骶尾部创伤的修复 ➢ 慢性脓胸空腔的充填修复
背阔肌肌皮瓣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疮
![背阔肌肌皮瓣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疮](https://img.taocdn.com/s3/m/bed708cb650e52ea54189868.png)
背阔肌肌皮瓣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疮目的:探讨应用背阔肌肌皮瓣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疮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佛山市中医院自2005年1月~2008年1月采用背阔肌肌皮瓣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疮9例患者的资料。
结果:术后9例皮瓣全部存活,其中8例创面Ⅰ期修复,1例肌皮瓣边缘坏死,肌皮瓣局部裂开,经换药及缝合后痊愈。
全部患者均得到随访,经术后0.5~3.0年随访,结果显示局部皮肤外形正常,质地优良、柔软、色泽好。
结论:背阔肌肌皮瓣质地良好,手术切取操作简便,成活率高,不损伤主要血管,是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疮较为理想的方法。
标签:背阔肌;肌皮瓣;脊柱胸腰段;压疮[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8(a)-005-02脊柱胸腰段压疮好发于并发胸腰段后凸畸形的长期卧床患者,压疮发生后保守治疗时间长、疗效差。
背阔肌肌皮瓣临近胸腰段,具有营养血管解剖恒定,血管蒂长、口径较粗、供区隐蔽且无明显功能障碍等特点。
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月将其应用于处理脊柱胸腰段压疮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9例患者中男7例,女2例,年龄36~72岁,平均54岁。
脊髓损伤并截瘫6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3例;压疮均达棘突骨组织。
1.2 手术治疗患者侧卧,供区在上。
首先彻底清创,压疮创口内填塞纱条并与创缘间断缝合,沿创缘外0.5 cm处垂直切开皮肤后改用电刀分离,彻底切除压疮及周围瘢痕组织,病变波及骨质的一并用咬骨钳咬除,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电凝止血,骨面渗血活跃处涂骨蜡。
供区的皮瓣面积应与缺损区大小相匹配[1]。
设计皮瓣,自腋后线沿背阔肌外缘为皮瓣轴,根据缺损大小设计皮瓣两侧大小,稍大于受区。
将皮瓣远侧面切开后翻开,显露背阔肌外缘。
沿背阔肌与前锯肌间隙钝性分离并向上内侧翻起背阔肌,寻找胸背血管神经束,一般位于距离背阔肌外缘2 cm处,辨清血管走形后,由近向远逆行切取肌皮瓣,切开供区与受区之间皮肤,使胸背动脉外侧支包含在肌肉蒂内,在游离至距脊柱中线5 cm处注意观察后肋间动脉穿支,确认其进入肌皮瓣后,继续解剖至皮瓣转移后能无张力覆盖受区缺损部创面时,同时将肌肉充分填塞死腔并妥善缝合固定,防止留下死腔,Ⅰ期直接间断缝合供区。
最新背阔肌肌皮瓣课件PPT课件
![最新背阔肌肌皮瓣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e80a13c81c758f5f71f672e.png)
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 一共有多少人
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 参加这次植树
责抬水、浇树。
活动?
(4 + 2)×25 4 ×25 +2 ×25
=6×25
=100 + 50
= 150(人)
= 150(人)
答:一共有150人参加这次植树。
与 25×(4×8)相等的算式是 (⑶ )
①25×4+25×8; ②25×4×25×8; ③25×4×8
辨一辨: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1、 117×3+117×7=117×(3+7)是 2、 24×(5+12)=24×17 不是 3、 4×a+a×5=(4+5)×a 是 4、 35×(4×6)=35×6×4不是
手授点
① 旋股外侧动脉分为升支, 援支,降支,股前外侧皮瓣用 的血管是旋股外侧动脉的降 支(它的升支进入髌骨处,所 以可以利用它的升支带髌骨 块做股骨头坏死的骨瓣植入 术)
② 旋股外侧动脉位于骨直肌的内 缘
③ 旋股外侧动脉的降支进入股前
外侧皮肤时,有良知(我们一般用 第一支,即偏近端的一支),这两只 有的在股直肌与股外侧肌的间隙 内进入皮肤,有的从股直肌的肌肉 内穿过(此时需将部分股直肌切断)
说一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你知道吗?
两个数的 和或与差一个数相乘, 可以
把两个加数 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 两个 积相加,或相减, 结果不变。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 (a+b) ×c = a×c b×c
(a-b) ×c = a×c - b×c
作业:
• 1、书上练习七28页第6、7题 • 2、思考题: (1)、36×99+36 (2)、73×31+28×31﹣31
转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术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手术中的应用PPT参考课件
![转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术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手术中的应用PPT参考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8a62305ee06eff9aef80797.png)
received NCT for stage I-III breast cancer from 1994 to 2007. Chemotherapy regimens were anthracycline-and/or taxane-based as determined by the treating medical oncologist. RESULTS: Of 1,928 patients who received NCT, 1,762 (91%) had a partial or complete response, 107 (6%) had stable disease (SD), and 59 (3%) progressed (PD) while receiving at least one regimen. Of the patients with progressive disease, 40 (68%) patients underwent mastectomy, 12 (20%) underwent BCT, and 7 (12%) did not undergo surgery. I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mastectomy, only three (8%) were BCT candidates before progression. Overall, disease progression changed the operative plan in 11 (0.5%) patients: 3 developed distant metastasis, 2 developed clinical lymphadenopathy, 3 required mastectomy instead of BCT, 2 became inoperable, and 1 required flap closure. CONCLUSIONS: Disease progression while receiving NCT is infrequent (3%), but early identification may allow for change to other, potentially beneficial,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who receive NCT should be evaluated frequently for response to therapy. Overall, progression during NCT changes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in a small proportion of patients.
背阔肌皮瓣
![背阔肌皮瓣](https://img.taocdn.com/s3/m/4679872e5901020207409cc2.png)
The latissimusdorsi muscle is the largest muscle in the body, up to 20 by 40 centimeters, allowing coverage of extremely large wounds. In spite of its size, no significant donor functional deficit results from removal of the muscle. It is the largest flap that can be harvested on a single predicle, and can even be combined with the serratus, scapular or parascapular flaps, to create a flap complex that can cover massive wounds. In the normal population the muscle is quite thin (less than 1 centimeter thick), allowing it to be draped over irregular surfaces with ease. With the rectus muscle and radial forearm flap, it represents one of the workhorse flaps in reconstructive microsurgery. When re-innervated using the thoracodorsal nerve, the latissimus can be used as a functional muscle.背阔肌是身体面积较大肌肉支一,达到20*40cm,可以转移修复巨大创面,尽管其体积大,但对供区功能影响很小。
背阔肌皮瓣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的进展
![背阔肌皮瓣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的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25bf0d64431b90d6d85c70c.png)
背阔肌皮瓣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的进展背阔肌皮瓣作为显微外科应用最为广泛的移植供区之一,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其临床应用的范围伴随着解剖学研究的深入而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背阔肌皮瓣由Tansini在1896年首次报道[1],此后越来越多的显微外科医生开始关注背阔肌皮瓣,并应用该皮瓣来解决各种临床问题。
1、背阔肌岛状瓣1.1 解剖学研究在二十世纪70年代前期,背阔肌的解剖学研究显示,它是一个扁平的三角形肌肉,主要由胸背动脉供血,其内侧和下半部分由胸内和脊柱旁血管供血,由胸神经支配。
1.2 临床应用D’Este[2]在1912年应用背阔肌岛状瓣修复一例乳腺癌切除术后胸壁缺损,手术获得成功,之后相继有许多报道用类似的背阔肌岛状瓣来覆盖胸壁缺损[3]。
利用背阔肌移位重建屈肘功能由Schottstaedt(1955)和Hovnanian(1956)首先提出[4],Schottstaedt[5]应用背阔肌岛状瓣修复肩部及上臂软组织缺损,Bostwick[6]应用以肋间后动脉为蒂的背阔肌逆行岛装瓣修复脊柱区软组织缺损,并用此关闭脊髓膜膨出症术后创面。
1.3 优缺点因当时背阔肌的血管神经束走行、分布等尚未完全明确,故带蒂的岛状瓣的应用局限于修复临近部位的创面。
2、游离背阔肌肌瓣/肌皮瓣背阔肌的大体解剖在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大量报道。
2.1 解部学研究背阔肌属于V型肌肉,它的血供类型是由占主导地位的胸背血管和次级节段性血管肋间后血管共同支配[7]。
Gordon[8]等报道了胸背动脉的走行:从肩胛下动脉分出后,在距离肩胛下界约4cm和背阔肌外缘内侧约2.6cm处进入背阔肌深面,94%的胸背动脉于此处分为两支:内侧支(水平支)和外侧支(垂直支),其主干平均长度为8.7cm(6.0~11.5cm)。
内侧支(血管外径约为1.1mm)平行于背阔肌外缘内3.5cm处走行,外侧支(血管外径为1.0mm)平行于背阔肌外缘内2cm处走行;两支均始终位于背阔肌深面。
胸部皮肌皮瓣医学PPT课件
![胸部皮肌皮瓣医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802f9aed0d233d4b14e69b9.png)
Pectoralis major(skin)flap
胸大肌肌(皮)瓣
肌瓣的动脉: 主要是胸肩峰动脉胸肌支, 还有胸廓内动脉的穿支, 胸最上动脉和 胸外侧动脉的分支。 肌瓣的神经: 锁骨部:胸外侧神经 腹部:胸内侧神经 胸肋部:胸外侧神经
16
三、肋骨瓣
1、肋骨的形态
肋骨细长,弓形, 内、外稍扁, 下缘有肋沟, 后端有肋头、肋颈和肋结节, 前端接肋软骨
31
小
结
1. 胸前皮瓣、侧胸皮瓣的特点、动脉 分布和静脉回流及其临床应用。 2. 胸大肌(皮)瓣的特点、动脉分布、 静脉回流和神经分布及其临床应用。
32
三角肌前部皮瓣
Anterior deltoid skin flap
33
胸前皮瓣
Anterior thoracic skin flap
34
侧胸皮瓣
61%
22%
17%
5
2、轴心静脉:胸腹壁静脉,沿腋中线上行,入腋静脉 或属支。 (二)皮瓣的神经:
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按肋间排列,呈节段 性分布。
6
(三)临床解剖学要点
上界:腋区下缘 下界:8~10肋间 前界:腋前襞前2~3cm 后界:腋后襞后2~3cm
皮瓣切取范围较大 (40cm ×20 cm) 游离移植,可覆盖骨和肌腱等 创面以及面颈皮肤。转移皮瓣 可修复胸、背、 肩部创面。
7
三、 胸三角部皮瓣
胸三角部皮瓣的皮血管,是从胸大肌三角肌间沟浅出, 按局部命名,又称锁骨下皮瓣、胸肩部皮瓣。 (一)皮瓣的血供: 轴心动脉:胸肩峰动脉的肌间隙皮支, 轴心静脉:头静脉 胸肩峰静脉
8
(二)皮瓣的神经: 颈丛锁骨上神经外侧支 (三) 临床解剖学要点 胸大肌、三角肌间隙处 寻找胸肩峰动脉的 肌间隙皮支。
背阔肌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背阔肌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d544f1659eef8c75fbfb344.png)
肌 支 人肌 。 另 有 6%的 血 管 神 经 束 分 为 3 4支 人 肌 , 些 分 ~ 这
支 间往 往 相 互 吻 合 或 分 布 于远 端 肌 纤 维 。 2 2 临 床应 用 -
D nl 认 为 手 术 时 患 者 应 取 侧 卧 位 , 区 肩 部 向 上 , oad 供 腋
11 解 剖 学 研 究 .
和 外 侧 支 ( 直 支 ) 其 主 干 平 均 长 度 为 87c 60 l . c ) 垂 , . m(.~ 1 m : 5
内 侧 支 ( 管 外径 约 为 11 )平 行 于 背 阔 肌 上 缘 内 35c 血 . mm . m
处 走 行 , 侧 支f 管 外 径 约 为 1 ) 行 于 背 阔肌 外 缘 内 外 血 . mm 平 0
23 优 缺点 .
在 D’ s E t .相 继 有 许 多 报 道 用 类 似 的背 阔肌 岛 状 瓣 e后 来 覆 盖 胸 壁 缺 损 : uc i ’ 1 3 H t n : 9 9年 用 以 胸 背 动 脉 为 蒂 h s 在 的 背 阔肌 岛 状 瓣 修 复 乳 腺 癌 根 治 术 后 的 创 面 以 防 治 根 治 术 后 出 现 的 淋 巴水 肿 : rni n H thn B a t a :在 uc is的 方 法 上 进 行 改 g
维普资讯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 0 8年 4月 第 4卷 第 2期 ・19 ・ 1 ’ 不】 ・ 述 ‘ 综
・
: 匕 = I
目阔肌皮瓣的解 剖学研 究及 临床应用进展
董佳 生
王露 萍
【 中图 分 类 号 】 R 2 【 6 2 文献 标 识 码 】 B 【 章 编 号 】 17 — 3 4 2 0 )0 — 19 0 文 6 3 0 6 (0 8 一 2 0 1- 2
皮瓣相关知识课件
![皮瓣相关知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4f46d8d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13.png)
能满足受区的需要;
+ 5.皮瓣最好有一根可供缝接的感觉神经;
+ 6.皮瓣转移后供皮瓣部位的功能和形态影 响不大。
+ 常供选择的皮瓣有: 侧胸皮瓣、肩胛区皮瓣、 股内侧、前内侧、外侧皮瓣、足背皮瓣、 胸肩峰皮瓣、前臂皮瓣、下腹皮瓣、髂腰 部皮瓣等。
+ 皮瓣移植也称皮瓣转移。皮瓣是由皮肤的 全厚层及皮下组织所构成。与皮片移植不 同的是, 皮瓣必须有与机体皮肤相连的蒂, 或 行血管吻合, 血循环重建后以供给皮瓣的血 供和营养, 才能保证移植皮瓣的成活。
+ 游离皮瓣移植是将一块离体的皮瓣,通过 小血管吻合技术将皮瓣的血管与缺损部位 的血管吻合,立即得到良好的血液供应和 静脉回流,从而在移植部位永久存活。
+ 受区要求
+ 1. 受区内或附近有可供吻合的血管。最好 动、静脉平行或相距较近;
+ 2. 血管要有适当的长度和口径,最好皮瓣 血管与受区血管的口径相一致口径不宜太 小,应能在显微镜下吻合。
+ 3. 受区的血管被切断与瓣血管吻合,不致 引起该血管原来供应范围的组织缺血或坏 死。
+ 根据血供解剖上的不同,目前可将游离皮 瓣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 (4)肌间隔血管皮瓣: 其特点是动脉行走 于肌间隔内,然后发出分支至皮肤,并与 其他皮肤动脉吻合。这类皮瓣常可分离出 较长一段血管蒂,且多有两条静脉伴行。 上臂内、外侧皮瓣及小腿外侧皮瓣均属这 种类型。
+ 皮瓣与皮片的区别: 皮片是指一块单纯皮肤, 不含皮下脂肪组织的皮肤。由身体某一部 位取皮片移植于另一部位,称为皮片移植 术。临床常用的皮片分为表层皮片、中厚 皮片和全厚皮片三类.
优选皮瓣一般知识演示文稿ppt(共52张PPT)
![优选皮瓣一般知识演示文稿ppt(共5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f5845f3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4.png)
皮瓣的适应症
1
•修复有深层重要组织、器官暴露的创面
2
•修复局部血运差的创面.
3
•修复可能需要二期手术的创面
4
•增强局部血运.
5
•器官的再造 .
内容之二
在缺损区一侧或两侧作辅助切口,将皮瓣与皮下组织 带血管蒂移植至邻近或远处, 复时,可于身体其它合适部位设计一皮瓣直接转移 5.含血管蒂的复合组织移植 皮肤血液供应的特点:以 修复局部血运差的创面. 带血管蒂移植至邻近或远处, 手术时将皮瓣切下,连同相连的 提供皮肤和皮下组织来源的区域称为皮瓣的供区。 在皮瓣形成与转移过程中,必须有一部分与本体(供皮 复时,可于身体其它合适部位设计一皮瓣直接转移
防感染
预防并发症
皮瓣断蒂后,因受伤的肢体被动固定2~3 周,关节僵 硬,活动疼痛,应鼓励患者加强关节功能锻炼,以促进患 肢早日康复;移植的皮瓣感觉差,应注意保暖,防止冻伤
和烫伤。
优点:与局部皮瓣相同,均取自缺损邻近部 位,颜 色、质地、厚薄与受区基本一致,不需特殊姿势固 定。
缺点:由于供区和受区之间有 正常皮肤间隔,转移后需 要断蒂,转移时有开放创面暴露。
远处皮瓣
直接皮瓣创面缺损较大,局部无足够的皮肤转移修
复时,可于身体其它合适部位设计一皮瓣直接转移 到缺损部位以修复创面,使皮瓣完全愈合后,蒂部
痛感觉或疼痛持续加重,提示有感染可能。
肿胀程度
正常指标:一般皮瓣皮肤均匀轻微肿胀,可用(-)表示。
皮肤有肿胀,但皮纹尚存在,用(+)表示; 皮肤明显肿胀,皮纹消失,用(++)表示; 皮肤极度肿胀,皮肤上出现水泡用(+++)表示。
毛细血管反应
用棉签压迫皮瓣皮肤,使皮肤颜色变白后移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阔肌相关研究新近展(二)
Gherardini研究发现calcitonin gene-regulated peptide (CGRP) 能够增加肌皮瓣中血流量,延迟岛状皮瓣中的无逆流现 象,其 主要效应:舒张血管,对微循环溶拴抗炎作用;防治组织 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皮瓣成活。
概述——应用
背阔肌可制成供移植的皮瓣、肌瓣、肌皮瓣、 骨肌皮瓣,分叶肌皮瓣复合肌皮瓣、复合骨肌皮瓣 及管状肌皮瓣等。是整形外科最常选用的移植皮瓣 的供区。
概述——优点
1.皮瓣面积大,可供大片组织缺损修复,其移植的皮肤可达 (8~23)cm×(20×40)cm。
2.血管恒定,解剖变异少,血管口径大,供吻合的胸背动静脉 外径在1.5~2.0mm以上,适用于吻合血管游离移植。
背阔肌的解剖分区图示
根据背阔肌内血管神经分布,以胸背动脉内外侧支体表投影 从上内至下外分为Ⅰ、Ⅱ、Ⅲ区。
a :内、外侧支分叉点 ab、ac: 内、外侧支Ⅰ、Ⅱ、Ⅲ区
概述——功能
背阔肌主要功能为肩关节内收、内旋和后伸、肩 胛骨下降,其功能可由胸大肌(内收、内旋),大圆 肌(内收、后伸),肩胛下肌(内旋),喙肱肌(内 收),前锯肌及大小菱形肌(稳定肩胛骨)等代偿, 故背阔肌切取后功能影响甚微。
3.部位较隐蔽,在一定范围内供区可直接拉拢缝合,移植后供 区功能障碍相对不明显。
4.可同时切取背阔肌运动神经,与受区神经吻合,适用于动力 重建。
概述——缺点
1.术中常需变换体位,不利于两组人员同时操作, 延长手术时间。
2.某些功能不全的患者特别是儿童时期应慎用该皮 瓣。
扩大背阔肌肌皮瓣的概念
Delay等将背阔肌周围可利用的脂肪组织分为五个区: 1区:位于皮瓣与背阔肌之间的脂肪组织 2区:去除皮肤部分背阔肌肌皮瓣表面的脂肪组织 3区:肩胛脂肪区,位于背阔肌的上内侧缘 4区:背阔肌前缘的脂肪区,位于背阔肌外侧缘的前方
背阔肌肌皮瓣 及前沿的探讨
概述——解剖(一)
位置:肩胛骨下方 大小:长约30cm,宽约20cm,厚0.8cm 起始:T7—12及全部腰椎的棘突、骶骨、髂嵴后部,以
4个肌齿起自下4对肋骨的外面。斜向外上止于 肱骨上端的小结节嵴。起自下位肋骨的肌纤维, 以3个或4个肌齿与腹外斜肌相交错,上方的起 始部有一小部分被斜方肌覆盖。
背阔肌的临床应用——其他
➢ 带血管背阔肌瓣构建侧支循环治疗闭塞性脉管炎 ➢ 带蒂背阔肌转位心肌成形术
背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在乳房再造中的临床应用
➢ 背阔肌肌皮瓣乳房再造术 ➢ 背阔肌联合假体植入的乳房再造术 ➢ 扩大背阔肌肌皮瓣的乳房再造术 ➢ 背阔肌腹直肌联合应用的乳房再造术
背阔肌相关研究新近展(一)
Forrest设计了一组猪背阔肌岛状皮瓣采用了三个周期(10min) 的预缺血处理,减少了骨骼肌坏死范围,证明预缺血处理可增加皮瓣 肌皮瓣的耐缺血能力 ,这可能与肌肉中金属硫蛋白(metallotion) 水平的提高有关。
Sttotland在猪背阔肌缺血8h再灌注模型中发现白细胞黏附因 子E和L-selectin(选择素)在缺血再灌注组织中增多,而采用用 EL-246单抗可以对抗其导致的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效应,提高 皮瓣成活率。
背阔肌相关研究新近展(三)
Bradley通过在猪背阔肌肌下间隙放置扩张器、硅胶膜等外 来物证实肌肉深面放置阻隔物后可增加皮瓣成活面积。Lantieri 等发现这与扩张皮肤组织内VEGF表达增加,从而促进血管增生, 使皮瓣成活增加有关。
5区:髂骨上脂肪区,位于髂嵴上方,是背阔肌下缘的 延续
扩大背阔肌肌皮瓣的分区
1 皮瓣与背阔肌之间的脂肪区 2 去除皮肤的背阔肌肌皮瓣表面脂肪区 3 肩胛脂肪区 4 背阔肌前脂肪区 5 髂骨上脂肪区
扩大背阔肌分区图示
背阔肌的临床应用
背阔肌肌皮瓣是全身应用最为广泛的皮瓣之一, 可作为带蒂或游离肌皮瓣或肌瓣、骨肌瓣等用于修复 头颈、面部、口腔、颅底、四肢、躯干等几乎全身各 部位的外伤或肿瘤根治术后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以 及重建部分或全部功能恢复正常形态。
背阔肌的临床应用——头颈部
➢ 面颈部外伤、肿瘤根治术后巨大创面及缺损 ➢ 颈部烧伤后大面积挛缩 ➢ 颈清术后巨大缺损的修复 ➢ Parry-Romerg综合症(进行性单侧颜面萎缩综合症) ➢ 面瘫的治疗等
背阔肌的临床应用——口腔
➢ 腭咽癌口底癌术后创面修复 ➢ 下咽及下颌骨缺损后的修复 ➢ 经腋背阔肌肌瓣重建前颅凹
背阔肌的临床应用——四肢
➢ 四肢外伤后大面积创伤及软组织缺损 ➢ 重建同侧肱二头肌或肱三头肌屈肘伸肘功能 ➢ 背阔肌双极移位重建产瘫患儿屈肘功能 ➢ 替换瘫痪三角肌重建肩外展功能 ➢ 背阔肌瓣血管化治疗四肢慢性缺血
背阔肌的临床应用——躯干
➢ 修复胸腰段脊髓脊膜膨出 ➢ 胸壁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缺损修复 ➢ 乳癌根治术后一期、二期再造乳房 ➢ 乳癌术后放射性溃疡的修复 ➢ Poland综合症(胸大肌缺损并指综合症) ➢ 褥疮及骶尾部创伤的修复 ➢ 慢性脓胸空腔的充填修复
概述——解剖(二)
神经支配:胸背神经。 血液供给:胸背动脉、肋间动脉穿支、腰动脉及颈横动
脉降支 血管走行:胸背动脉起自肩胛下动脉,分出恒定的分支
至前锯肌,不恒定分支至大圆肌,主干沿背 阔肌深面近前缘,向后下走行,长约7cm, 通常再分成内侧支和外侧支入肌。
背阔肌的解剖图示(一)
背阔肌的神经血管示意图
背阔肌的解剖图示(二)
A
B
A:背面观 B:掀起背阔肌,其内侧壁的血管分布
背阔肌的血管蒂分布图
1 胸背动脉 2 胸背动脉内侧支 3 胸背动脉外侧支 4 肩胛线 5 腱膜与肌质交接线 6 肋间动脉和腰动脉外侧
支(第3组节段性血管) 7 腰动脉外侧支和肋间动
脉(第2组节段性血管) 8 腰动脉后支和肋间动脉 (第1组节段性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