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阔肌皮瓣

合集下载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摘要】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是一种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常用的方法。

该手术通过取下患者背阔肌带蒂皮瓣,再移植到乳腺区域进行修复重建。

技术原理是利用背阔肌的良好血供和组织相容性,来保证手术的成功率。

临床应用显示,这种手术能够帮助乳腺癌术后患者恢复胸部形态,提升生活质量。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也存在一些缺点和并发症,需要在手术中进行预防和治疗。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是一种有效的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为乳腺癌术后患者带来了重要的生活质量提升。

【关键词】关键词: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乳腺癌、修复重建、应用效果、技术原理、临床应用、优缺点、并发症防治、生活质量提升。

1. 引言1.1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不仅能够重建乳房形态,提升患者的外观美感,还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

患者在完成手术后,乳房恢复自然,手术疤痕隐藏在腋下,不会影响外观美感。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还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为乳腺癌术后患者带来了重要的生活质量提升。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是一种有效的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2. 正文2.1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的介绍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是一种常用的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方法之一,其主要通过利用背阔肌及其血供的皮瓣,进行组织移植修复患者乳房缺损。

该手术技术的优势在于其来源可靠、组织丰富、形态多样,且对肌皮血供周围微血管网较丰富,有利于修复组织的生存和愈合。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还可以根据患者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达到最佳的修复效果。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首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计手术方案,然后在麻醉下将背阔肌皮瓣沿其血供蒂解剖取出,再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将其转移到乳房缺损部位,然后缝合修复,最终形成新的乳房形态。

乳房重建的几种自体皮瓣介绍

乳房重建的几种自体皮瓣介绍

乳房重建的几种自体皮瓣介绍自体组织皮瓣和假体联合应用需要另外的组织在乳房切除术后来营造一个合适的乳房和自然的乳房皱襞来防止下垂的发生,该重建形式通常应用有胸背动脉蒂的背阔肌肌皮瓣。

它是一个宽平的肌肉,从背部的肩胛骨尖向上扩展到中间的脊柱,向下扩展到储嵴。

通常肌肉和其上的皮岛一起来替代切除了的乳头-乳晕复合体或传统乳房切除术后的较大缺损。

皮岛位于肌肉的中心,用以掩盖胸罩缘供体部位的瘢痕。

对于乳房较小的女性,全部重建可应用背阔肌、其上的脂肪和肩胛下脂肪垫(即扩大背阔肌皮瓣);否则,需要加入假体。

背阔肌充当下面的悬带,固定到上面的胸肌,对植人体提供完整的肌肉覆盖。

该皮瓣以一期方式完成,是乳房相对较小且有下垂女性的理想方法,但可以分期方式营造一个较大的重建乳房。

它也用在乳房切除术后侧壁缺损的重建。

背阔肌皮瓣是有优势的,因为它临近乳房和可靠的循环。

它是体瘦、供体区小和较小乳房的女性单侧缺损重建的主要方法,也是其他乳房重建失败后的补救措施。

然而,它的缺点是在背部瘢痕大和供区时能发生的并发症。

自体重建皮瓣带蒂皮瓣自体组织乳房重建的金标准是横行腹直肌肌皮辦。

因为下腹部组织和乳房组织的相容性类似。

Robbins1979年首次描述RAM皮瓣用于乳房重建,该皮瓣带有垂直皮岛。

众所周知,TRAM皮瓣有一个水平的下股部皮岛,于1982年由Hartrampf首先描述。

这明确了把供区瘢痕放在更易接收的腹部成形术部位。

虽然这个部位的皮岛能提供一个更好的旋转弧,但是随后这些大量组织的血供会更远和脆弱。

这些供区皮肤和脂肪组织有上腹部和下腹部双重血供系统。

此带蒂皮瓣由近端的上腹部血管供血,下腹部血管分离作为转移。

连接上下系统的小血管称为闭塞血管,如果深部系统结扎后可予以扩张,增加灌注。

Moon和Taylor的研究进一步阐明了下腹部皮肤灌注的范围。

他们发现起源于腹直肌的富含穿支的血管供应表层的皮肤和脂肪。

应用侧面(带蒂)的腹直肌表层灌注最好,其次是对侧腹直肌表层。

背阔肌皮瓣联合假体即刻乳房重建术的应用

背阔肌皮瓣联合假体即刻乳房重建术的应用
t i o n wi t h t h e l a t i s s i mu s d o r s i f l a p c o mb i n e d wi t h i mp l a n t s f o l l o wi n g ma s t e c t o my i n p a t i e n t s wi t h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M e t h o d s Twe n t y — s i x p a t i e n t s wi t h e a r l y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i n o u r d e p a r t me n t wh o u n — d e r we n t i mm e d i a t e b r e a s t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wi t h t h e 1 a t i s s i mu s d o ai r f l a p c o mb i n e d wi t h i mp l a n t s f o l —
QI A N Q i , Z HU C h u n f u , Z H U Y u l a n
( C h a n g z t m u. N o . 2 P e o p l e s H o s p i t a l A f f i l i a t e d幻 Na n j i n g Me d i c a l Un i v e r s i t y,C h a n g z h o u, J i a n g s u, 2 1 3 0 0 0 )
受限及上肢水肿或功能障碍。再造乳房按美学评分 : 优秀 1 3例 , 良好 1 1例, 尚可 2 例, 差 乳腺癌患者 , 背阔肌皮瓣联合假体即刻乳房重建术是一种并发症少 、 手术效果 良好 的乳房重建方法 。 对

背阔肌肌皮瓣及前沿的探讨ppt课件

背阔肌肌皮瓣及前沿的探讨ppt课件
Wang在鼠的背阔肌游离移植实验中发现进行全身或局部预热处 理者,其皮肤与肌肉的成活率均高于对照组。这与预热后诱导增加的 HSP(heat shock protein)保护作用有关。
背阔肌相关研究新近展(二)
Gherardini研究发现calcitonin gene-regulated peptide (CGRP) 能够增加肌皮瓣中血流量,延迟岛状皮瓣中的无逆流现 象,其 主要效应:舒张血管,对微循环溶拴抗炎作用;防治组织 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皮瓣成活。
5区:髂骨上脂肪区,位于髂嵴上方,是背阔肌下缘的 延续
扩大背阔肌肌皮瓣的分区
1 皮瓣与背阔肌之间的脂肪区 2 去除皮肤的背阔肌肌皮瓣表面脂肪区 3 肩胛脂肪区 4 背阔肌前脂肪区 5 髂骨上脂肪区
扩大背阔肌分区图示
背阔肌的临床应用
背阔肌肌皮瓣是全身应用最为广泛的皮瓣之一, 可作为带蒂或游离肌皮瓣或肌瓣、骨肌瓣等用于修复 头颈、面部、口腔、颅底、四肢、躯干等几乎全身各 部位的外伤或肿瘤根治术后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以 及重建部分或全部功能恢复正常形态。
背阔肌肌皮瓣 及前沿的探讨
概述——解剖(一)
位置:肩胛骨下方 大小:长约30cm,宽约20cm,厚0.8cm 起始:T7—12及全部腰椎的棘突、骶骨、髂嵴后部,以
4个肌齿起自下4对肋骨的外面。斜向外上止于 肱骨上端的小结节嵴。起自下位肋骨的肌纤维, 以3个或4个肌齿与腹外斜肌相交错,上方的起 始部有一小部分被斜方肌覆盖。
背阔肌的临床应用——四肢
➢ 四肢外伤后大面积创伤及软组织缺损 ➢ 重建同侧肱二头肌或肱三头肌屈肘伸肘功能 ➢ 背阔肌双极移位重建产瘫患儿屈肘功能 ➢ 替换瘫痪三角肌重建肩外展功能 ➢ 背➢ 修复胸腰段脊髓脊膜膨出 ➢ 胸壁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缺损修复 ➢ 乳癌根治术后一期、二期再造乳房 ➢ 乳癌术后放射性溃疡的修复 ➢ Poland综合症(胸大肌缺损并指综合症) ➢ 褥疮及骶尾部创伤的修复 ➢ 慢性脓胸空腔的充填修复

应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头面颈严重电烧伤创面

应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头面颈严重电烧伤创面

应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头面颈严重电烧伤创面背阔肌肌皮瓣是身体上可供游离移植或带蒂移植范围最广,功能最多的皮瓣之一。

该供区可制成移植的皮瓣、肌皮瓣、肌瓣、骨肌皮瓣等。

Baudet首先报道了背阔肌肌皮瓣游离移植成功的经验。

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进行过系列该肌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研究。

自2003年以来我们应用带血管蒂的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头面颈严重电烧伤创面11例,均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 基本资料:本组11例均为男性,年龄20~45岁,平均32岁,均为高压电击伤;其中3例创面位于头、颈、背部,4例位于头部,4例位于面、颈部。

1.2 方法1.2.1入院后早期治疗:患者入院后立即建立静脉补液通道,予以对症、抗炎、脱水利尿治疗,保护内脏功能等。

有呼吸困难者行气管切开术,入院3~5天后施行电烧伤创面扩创,清除坏死组织,利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创面皮肤软组织缺损。

1.2.2 肌皮瓣的切取1.2.2.1 设计:在腋窝下方2.5cm,与背阔肌前缘后方1.5~2.5cm垂直线的交叉处,为设计点a;骶髂关节上缘设计点b,ab两点之间的弧形连线构成肌皮瓣的纵轴。

根据受区的需要决定肌皮瓣的大小及形态,肌皮瓣的宽度为6~8cm。

肌皮瓣的设计宜略大于受区皮肤缺损范围,增加1~2cm宽度及长度,在肌皮瓣纵轴两侧,用美蓝绘出要切取肌皮瓣的范围,最大可达15~35cm[3]。

1.2.2.2血管探查:背阔肌肌皮瓣设计完成后,在肌皮瓣设计线的前上部,即背阔肌前沿,作6~10cm长的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直达胸壁肌肉肌膜表面,暴露背阔肌前沿。

用小指及中指在背阔肌前沿下方疏松结缔组织内作钝性分离,此间隙疏松,当手指深入到背阔肌下2~3cm处,即可探及胸背动脉的搏动,探清动脉搏动的情况[3]。

1.2.2.3皮瓣切取方法及解剖层次:探明胸背动脉情况后,全层切开肌皮瓣设计线的前边缘,用电刀由远向近心端,由前向后右胸壁肌肉表面掀起背阔肌及附着在表面的皮瓣,在季肋下方及腰筋膜区,将背阔肌移行到腱膜,并与腹外斜肌起点交错在一起,此外宜用电刀边切开边止血,减少术中出血。

背阔肌皮瓣修复组织损伤17例

背阔肌皮瓣修复组织损伤17例
1资 料 与 方 法
端 小 部分 坏 死 , 换 药后 愈 合 。修 复 后 皮瓣 质 地 柔 软 , 观 经 外 略显臃 肿 4例 , 再 次手 术修 薄后 外 形满 意 。修 复后 的创 面 经
无 局部 慢 性 窦道 。术后 无 垂 肩 和上 肢 外 展受 限等 并 发症 发
生 。
3讨 论
11一 般 资 料 .
本组 1 患者, 1 7例 男 4例 , 3例 ; 龄 】 ~ 5岁 ; 女 年 06 电击 伤 9例 , 伤 5例 , 射性 损 伤 3例 ; 并 颈椎 骨 外露 3例 , 创 放 合 胸骨外露 2例 , 骨 外露 1例 , 锁 肋骨 外露 6例 , 骨外 露 3 , 肱 例 肘关 节外露 2例 。切取 皮瓣 面 积最小 60c l . m,最大 . mx 20a 1. c 3 .c 20 mx 30 m。皮瓣 术后全 部 成活 , 口一期 愈 合 。 伤
道应 宽松 , 止受 压 ; 管 蒂 近端 的角 度不 可 太小 , 免 血管 防 血 以
【 考文 献1 参
[] 任 永 强 , 庆 华 . 用 背 阔 肌 皮 瓣 修 复 高 压 电 击 伤[ . 1 李 应 J 医药 论 坛 杂 志 , 】 2 0 ,7 : ,2 0 62 0) 07 . 7 [] 万 东 海 , 主 ~ , 其 训 , . 阔 肌 皮 瓣 和 背 阔 心 瓣 的应 用 [. 2 李 李 等背 J 中华 显 】 微 外 科 杂 志 , 9 。32: — 1 1 01() 9 7 . 9 6
而致皮 瓣坏 死 。
瓣, 切取 的皮瓣 一 般要 比待 修复 的创 面 大 。在背 阔肌 前 缘切
开皮 肤 、 皮下 组织并 向上延续 至 腋窝 , 以暴 露胸 背 动脉 主干 , 于背 阔肌 深面 分离 , 保胸 背动 脉 的主 干和 分支 包含 在所 切 确 取 的肌 肉组织 内 . 成 背 阔肌皮 瓣 。在 游离 的过 程 中可将 皮 形 缘及 肌筋 膜暂 固定数 针 , 以防皮 瓣 与肌 肉分 离影 响 血运 。肌 皮瓣 通过 皮下 隧道 或 明道转移 至 创面 , 皮瓣 转移 时血 管 蒂通

外科手术教学资料:吻合神经血管的背阔肌瓣游离移植面瘫矫正术讲解模板

外科手术教学资料:吻合神经血管的背阔肌瓣游离移植面瘫矫正术讲解模板
吻合神经血管的背阔肌 瓣游离移植面瘫矫正术
手术资料:吻合神经血管的背阔肌瓣游离移植面瘫矫正术
吻合神经血管的背阔肌瓣游离移植面 瘫矫正术
科室:神经外科 部位:面部 麻醉:采用全身麻醉
手术资料:吻合神经血管的背阔肌瓣游离移植面瘫矫正术
概述:
吻合神经血管的背阔肌肌皮瓣游离移植术 最早被用来整复颊部皮肤和肌肉的复合性 缺损。1988年,Mac Kinnon和Lee Dellon 根据胸背神经血管在神经血管门处分叉的 解剖特点,将其做成具有共干神经血管蒂 的两个肌瓣,同期整复口角和下睑区,使 这一组织瓣在矫正面瘫方 面有了新的用途。
手术资料:吻合神经血管的背阔肌瓣游离移植面瘫矫正术
手术步骤:
胸背动、静脉至肩胛下动、静脉段,可延 长血管蒂及增加血管蒂吻合口径。然后切 开肌皮瓣边缘设计切口,在背阔肌深面沿 肌膜分离,结扎切断与肋间相连的血管, 则肌皮瓣完全游离,受区准备就绪,在肩 胛下动脉、静脉段断蒂。③背部供区创面 止血,皮下潜行分离拉拢缝合。
手术资料:吻合神经血管的背阔肌瓣游离移植面瘫矫正术
概述:
早出现肌肉运动的时间平均 为4.8个月,不比二期法慢。 实际上一期法移植肌的功能 恢复率达到93%以上。面部 表情肌(图10.7.5.4-1, 10.7.5.4-2)。
手术资料:吻合神经血管的背阔肌瓣游离移植面瘫矫正术
适应证:
吻合神经血管的背阔肌瓣游离移植面瘫矫 正术适用于单侧先天性面瘫、贝尔面瘫或 中枢性面瘫的病人。如未做横跨面部超长 神经移植,可采用一期法。
手术资料:吻合神经血管的背阔肌瓣游离移植面瘫矫正术
手术步骤:
(2)准备受区:从切口到制备隧道均与 吻合神经血管的股薄肌瓣游离移植面瘫矫 正术相同。同时经面颊部隧道做下睑区潜 行分离至内眦,在内眦内侧做皮肤辅助切 口,以利缝合固定肌瓣。

转移背阔肌肌皮瓣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手术

转移背阔肌肌皮瓣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手术

Caudle AS et al. Ann Surg Oncol. 2011 Apr;18(4):932-8.
转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术 适应症及禁忌症
适应症:
• 乳房切除术后皮肤缺 损 • 乳腺癌根治术后自体 组织乳房重建 • 保乳术后局部畸形 • 放疗后胸壁溃疡
禁忌症
• 开胸术后背阔肌被切 断 • 胸背血管受损者 • 上胸壁大面积皮肤缺 损者
Indications and complications of latissimus dorsi
myocutaneous flaps in oncologic breast surgery.
• METHODS The use of the latissimus dorsi myocutaneous flap (LDMF)
• CONCLUSIONS The use of the LDMF made wide resection of locally
advanced lesions and radionecrosis possible; major complications were rare. LDMF has its place in the armamentarium of the surgeon who regularly sees 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
转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术在局 部晚期乳腺癌手术中的应用
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乳腺中心 黄文河主任医师 huangwenhe2009@
Contents
局部晚期乳腺癌定义 局部晚期乳腺癌治疗现状 背阔肌解剖学 背阔肌肌皮瓣修复术手术要点 注意事项及临床体会
局部晚期乳腺癌定义
IIIA(T3N1M0除外)、IIIB或IIIC 期的非炎性乳腺癌

背阔肌皮瓣的应用体会

背阔肌皮瓣的应用体会

Co cu in Th o iain o re s i - at gtc nq ea d ltsi sd rimy c tn o sf p i ae a d d p n - n lso e c mbn to ffe kn— f i e h iu n aismu o s o ua e u l ss n e e d r g n a f a l ih i s d atrrdoh rp . b ewhc su e fe a it ea y
o r u rt go p B.Afe rame t h ain s u d r n o a e u rn e o ru B e e p ae t es t a r u o trte t n ,te p t t n ewe tlc rc re c fgo p w r a p rn l ls h n g o p A. e l y
受 临 床辅 助 化 疗前 , 经 过 相关 的检 查 后确 诊 , 由患 者 本 均 并
人或 家属在 同意 书上签 字 。
12 方 法 .
将抽 样 中 的 3 8例 临 床 确 诊 患 者 病 例 随 机 分 为 A、 B两
组, 每组 平 均 1 。 9例 首先 A组 患者采 用游 离植 皮 技术 进行 修 复治 疗 , B组患 者采 用 游离 植 皮 与背 阔肌 皮瓣 联 合 的 方法 进
【 关键 词】 阔肌 皮 瓣 ; 背 晚期 乳腺 癌 ; 治疗 ; 用体 会 应
【 图分类 号】 7 75 中 R 3.
【 献标 识码】 文 A
【 编号】 6 4 4 2 (0 2 O ( )0 6 — 2 文章 17 — 7 12 1 )2 b 一 0 4 0
Ap l a i n e p re c fl ts i sd r i y c t n o sfa p i t x e in eo ismu o s o u a e u p c o a m l

最新背阔肌肌皮瓣课件PPT课件

最新背阔肌肌皮瓣课件PPT课件
乘法结 合 律:a×b ×c = a×( b × c) 或(a×b) ×c
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 一共有多少人
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 参加这次植树
责抬水、浇树。
活动?
(4 + 2)×25 4 ×25 +2 ×25
=6×25
=100 + 50
= 150(人)
= 150(人)
答:一共有150人参加这次植树。
与 25×(4×8)相等的算式是 (⑶ )
①25×4+25×8; ②25×4×25×8; ③25×4×8
辨一辨: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1、 117×3+117×7=117×(3+7)是 2、 24×(5+12)=24×17 不是 3、 4×a+a×5=(4+5)×a 是 4、 35×(4×6)=35×6×4不是
手授点
① 旋股外侧动脉分为升支, 援支,降支,股前外侧皮瓣用 的血管是旋股外侧动脉的降 支(它的升支进入髌骨处,所 以可以利用它的升支带髌骨 块做股骨头坏死的骨瓣植入 术)
② 旋股外侧动脉位于骨直肌的内 缘
③ 旋股外侧动脉的降支进入股前
外侧皮肤时,有良知(我们一般用 第一支,即偏近端的一支),这两只 有的在股直肌与股外侧肌的间隙 内进入皮肤,有的从股直肌的肌肉 内穿过(此时需将部分股直肌切断)
说一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你知道吗?
两个数的 和或与差一个数相乘, 可以
把两个加数 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 两个 积相加,或相减, 结果不变。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 (a+b) ×c = a×c b×c
(a-b) ×c = a×c - b×c
作业:
• 1、书上练习七28页第6、7题 • 2、思考题: (1)、36×99+36 (2)、73×31+28×31﹣31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摘要】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后常需要进行乳房修复重建。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是一种常用的修复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背阔肌带蒂皮瓣修复乳房组织。

手术操作步骤包括选择合适的切口以及移植过程等。

临床应用效果分析显示该术式具有较好的乳房形态和功能恢复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需要预防措施。

目前相关研究进展表明该术式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有潜力。

结论认为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有广阔前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推广价值,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乳腺癌、修复重建、手术原理、临床应用、并发症、预防措施、研究进展、前景、临床意义、推广价值。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在女性中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乳腺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而手术是乳腺癌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

乳腺癌术后患者往往面临乳房形态改变、组织缺损等问题,因此术后修复重建变得至关重要。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的应用为乳腺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修复重建选择,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信心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日益完善的技术与临床经验的支持下,相信其在未来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1.2 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的重要性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方式之一。

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乳腺癌手术的治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乳腺切除术后常常会导致患者乳房形态的改变,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显得尤为重要。

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不仅可以恢复患者的身体完整和外貌美丽,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一方面,重建手术可以使患者重新获得自信与自尊,减少对自己外貌的不满和焦虑;重建手术可以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重新融入社会生活。

背阔肌肌皮瓣转移修复颈胸部难愈性创面11例

背阔肌肌皮瓣转移修复颈胸部难愈性创面11例

[ ] 侯春林 , 2 顾玉 东. 皮瓣 外科学 [ . M] 上
海: 上海科 学技术 出版 社 . 0 6 15 2 0 :8 一
l 9 8.
的是 : 1在设计皮瓣 时 , () 除考虑皮瓣 的 大小 位置 , 还需 根据 组织缺损 的程 度决 定皮瓣切 取的厚薄 . 以避免组织量 不足
2 —2 6 9.
背 阔肌肌皮瓣具有血供 丰富 . 管 期 愈合 , 区功能和外观 良好 。供瓣 区 血 受 蒂部较长 , 解剖位 置恒定 , 可切 取 的范 直接 拉拢缝合或植皮后外 观 良好 . 对上
肢躯 干部位功能无 明显影 响。 值得注意
d i1 . 6 ̄.s. 0 —7 52 1.8 9 o:0 9 9 in1 65 2 . 00 . 5 3 s 0 0 0
首先清 创 , 意外 露 例创面均 I 注 期愈合 ' 夕形和功能满意。 复 ,可造成严 重后果 。20 0 5年 8月至 全 麻下施 行手术 , 典 型病 例 : 患者男 ,6岁 , 气 中 3 煤 20 09年 2月 . 我们应用 背阔肌肌皮瓣 的血管神 经周 围坏死 组织 无需 彻底 清 转移 修复颈肩胸 部巨大难 愈性创 面 1 除 。 1 然后根据创 面大小与深度 。 在供区适 毒后 项背部炭 炉烧伤 ,伤后 4h收住 , 例, 获得较满意效果 , 报告如下 。
迁延不愈 ,又可进一 步使组织坏死 。 创 侧 、 项部 、 肩胛部和胸前外侧 , 致伤原 因 经 , 免 肌 肉不 自主 的 运 动 。本 组 病 例 避 面扩 大加深 , 而造成 严重 后果 。 从 如血 有 电烧伤 、 金属烧 伤 , 重创 伤合并 的治疗 效果 表明 , 热 严 颈胸 部的 巨大难愈性
1 资 料 与 方 法

背阔肌皮瓣

背阔肌皮瓣

The latissimusdorsi muscle is the largest muscle in the body, up to 20 by 40 centimeters, allowing coverage of extremely large wounds. In spite of its size, no significant donor functional deficit results from removal of the muscle. It is the largest flap that can be harvested on a single predicle, and can even be combined with the serratus, scapular or parascapular flaps, to create a flap complex that can cover massive wounds. In the normal population the muscle is quite thin (less than 1 centimeter thick), allowing it to be draped over irregular surfaces with ease. With the rectus muscle and radial forearm flap, it represents one of the workhorse flaps in reconstructive microsurgery. When re-innervated using the thoracodorsal nerve, the latissimus can be used as a functional muscle.背阔肌是身体面积较大肌肉支一,达到20*40cm,可以转移修复巨大创面,尽管其体积大,但对供区功能影响很小。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手术是乳腺癌治疗的首要方法之一。

传统的乳腺癌手术常常会带来一系列的美观和功能上的问题,例如术后乳房形态不佳、形态不对称以及肩背部功能障碍等。

术后的修复和重建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以及社会角色的恢复至关重要。

一、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的原理及操作步骤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是一种以背阔肌和带蒂皮瓣为材料,通过转移重建术后乳房的手术方法。

其原理是将背阔肌和带蒂皮瓣从背部切取,转移到乳房部位进行重建。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不仅可以保留乳房的外形和感觉,还可以减少周围组织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方法。

该手术的操作步骤一般包括:首先在背部切取背阔肌和带蒂皮瓣组织,然后将其转移到乳房重建区域,通过微血管吻合术将血管连接,使其重新获得血液供应,最后进行外形修复和伤口缝合等。

1. 外形效果优秀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在术后乳房重建中能够保持乳房的天然外形,避免了传统的乳房假体植入术导致的形态不自然、硬化等问题,使乳房在外观上更加自然、柔软。

其修复效果还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进行调整,使重建后的乳房更加贴合患者的身体,增强了整体的美观效果。

2. 乳房感觉恢复较好由于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能够保留乳房的原有神经结构,术后的乳房感觉恢复相对较好。

相比于其他手术方式,此种手术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乳头乳晕神经,使其术后对乳房的触觉、温度等感觉恢复较快,可以降低患者对于乳房的不适感,提高了乳房的生理和心理功能。

3. 肩胛背部功能保留良好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是通过切取背阔肌和带蒂皮瓣来进行乳房重建,相比于其他手术方式,该手术的肌肉损伤和功能障碍较小。

患者在术后通常能够较快地恢复肩胛背部的功能,减少了患者的不适感,提高了生活质量。

4. 并发症发生率低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中,其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手术后的感染、出血、皮肤坏死等并发症相对较少,有利于术后的恢复和康复。

背阔肌皮瓣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的进展

背阔肌皮瓣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的进展

背阔肌皮瓣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的进展背阔肌皮瓣作为显微外科应用最为广泛的移植供区之一,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其临床应用的范围伴随着解剖学研究的深入而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背阔肌皮瓣由Tansini在1896年首次报道[1],此后越来越多的显微外科医生开始关注背阔肌皮瓣,并应用该皮瓣来解决各种临床问题。

1、背阔肌岛状瓣1.1 解剖学研究在二十世纪70年代前期,背阔肌的解剖学研究显示,它是一个扁平的三角形肌肉,主要由胸背动脉供血,其内侧和下半部分由胸内和脊柱旁血管供血,由胸神经支配。

1.2 临床应用D’Este[2]在1912年应用背阔肌岛状瓣修复一例乳腺癌切除术后胸壁缺损,手术获得成功,之后相继有许多报道用类似的背阔肌岛状瓣来覆盖胸壁缺损[3]。

利用背阔肌移位重建屈肘功能由Schottstaedt(1955)和Hovnanian(1956)首先提出[4],Schottstaedt[5]应用背阔肌岛状瓣修复肩部及上臂软组织缺损,Bostwick[6]应用以肋间后动脉为蒂的背阔肌逆行岛装瓣修复脊柱区软组织缺损,并用此关闭脊髓膜膨出症术后创面。

1.3 优缺点因当时背阔肌的血管神经束走行、分布等尚未完全明确,故带蒂的岛状瓣的应用局限于修复临近部位的创面。

2、游离背阔肌肌瓣/肌皮瓣背阔肌的大体解剖在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大量报道。

2.1 解部学研究背阔肌属于V型肌肉,它的血供类型是由占主导地位的胸背血管和次级节段性血管肋间后血管共同支配[7]。

Gordon[8]等报道了胸背动脉的走行:从肩胛下动脉分出后,在距离肩胛下界约4cm和背阔肌外缘内侧约2.6cm处进入背阔肌深面,94%的胸背动脉于此处分为两支:内侧支(水平支)和外侧支(垂直支),其主干平均长度为8.7cm(6.0~11.5cm)。

内侧支(血管外径约为1.1mm)平行于背阔肌外缘内3.5cm处走行,外侧支(血管外径为1.0mm)平行于背阔肌外缘内2cm处走行;两支均始终位于背阔肌深面。

外科-骨科-骨科常用游离皮瓣及肌皮瓣(1)

外科-骨科-骨科常用游离皮瓣及肌皮瓣(1)

外科-骨科-骨科常用游离皮瓣及肌皮瓣(1)骨科是医学中的一个大门类,它主要负责治疗和修复骨骼系统的损伤,这也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一种外科手术。

在骨科手术中,骨科医生经常需要使用游离皮瓣和肌皮瓣来修复各种骨骼组织的损伤,本文将重点介绍骨科常用的游离皮瓣和肌皮瓣。

一、游离皮瓣游离皮瓣是指从身体上一个部位切除并移植到另一个部位的皮肤。

它通常用于修复皮肤缺损或重建身体部位的形态,如创伤、大面积烧伤、先天性畸形、肿瘤切除后的修复等。

常用的游离皮瓣有以下几种:1. 顶叶皮瓣:是从头顶部位上取出的一个带有皮脂腺和头发的皮片,通常用于修复面部的缺损、重建乳房等。

2. 桡神经皮瓣:是从前臂桡侧切下的一段皮肤,通常用于修复手掌和手指的缺损。

3. 股前外侧皮瓣:是从大腿前外侧切下的一个长条状的皮片,通常用于修复髋部和膝盖的缺损。

二、肌皮瓣肌皮瓣是指带有肌肉和皮肤的一段组织,通常用于修复骨骼系统的组织缺损,如肌肉损伤、断裂、肌肉萎缩等。

常用的肌皮瓣有以下几种:1. 背阔肌皮瓣:是从躯干背侧取出的一段带有背阔肌和皮肤的组织,通常用于修复颈部和胸部的组织缺损。

2. 腓总肌皮瓣:是从小腿后侧取出的一段带有腓总肌和皮肤的组织,通常用于修复足踝和膝盖的组织缺损。

3. 腓外肌皮瓣:是从小腿外侧取出的一段带有腓外肌和皮肤的组织,通常用于修复足踝和膝盖的组织缺损。

以上介绍的游离皮瓣和肌皮瓣只是部分常用的类型,骨科医生还可以从不同部位提取其他类型的组织来进行修复和重建。

但无论何种类型的皮瓣和肌皮瓣,其手术过程都是微小而精确的,需要医生具备高超的医疗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总之,游离皮瓣和肌皮瓣是骨科医生常用的一种治疗方式,它可以帮助患者在遭受严重的骨骼系统组织损伤后得到重建和修复。

然而,无论是在选用皮瓣和肌皮瓣的类型、手术过程中的操作,还是在术后恢复期的康复,都需要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仔细按照要求进行,以确保手术效果最佳。

带蒂背阔肌皮瓣在乳房重建手术中的应用

带蒂背阔肌皮瓣在乳房重建手术中的应用

带蒂背阔肌皮瓣在乳房重建手术中的应用史京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红十字医院随着乳腺癌治疗模式的发展及患者观念的转变,乳房重建逐渐成为乳腺癌治疗的一部分。

背阔肌因面积较大,且蒂部解剖变异较少,同时血供丰富可被改良成不同的皮瓣,因此被认为是良好的供瓣区。

在乳房重建中,背阔肌肌皮瓣的应用较广,不仅可以使用全背阔肌或联合假体进行乳房重建,且可以根据不同的缺损范围选择合适的背阔肌皮瓣进行乳房缺损的修补。

相比单纯植入物重建,背阔肌皮瓣可获得更为良好的乳房形态且对术后放疗影响较小;相比下腹部皮瓣,背阔肌皮瓣瘢痕较短,术后恢复较快。

目前对于术后供区缝合方式的改进及辅助药物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血清肿的发生率;腔镜技术的应用也避免了切取背阔肌皮瓣遗留的供区瘢痕。

在临床应用中,背阔肌皮瓣行乳房重建患者满意率高,术后审美效果良好,是乳房重建中一种较为优势的手术方法。

该研究总结了背阔肌皮瓣行乳房重建对并发症的控制并对近年来的手术中的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通信作者:史京萍(**************)原文参见:中国癌症杂志. 2017;27(8):613-619.乳腺癌是目前女性最常见的肿瘤【1】,乳腺癌外科治疗经历了扩大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的尝试和修正,其外科治疗模式已逐渐由“可以耐受的最大治疗”向“最小有效治疗”转变【2】。

在治疗效果不断改善的情况下,患者开始逐渐关注术后乳房的美学形态。

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存在一定的情绪波动,保乳手术和乳房重建可一定程度改善患者术后生理、心理状态和生存质量【3】。

目前临床最普遍使用的乳房重建的方法为植入物重建和自体组织重建或自体组织合并植入物重建。

自1977年Schneider报道使用背阔肌皮瓣行乳房重建,自体组织开始应用于乳房重建,迄今背阔肌皮瓣依旧广泛应用于乳房重建。

本研究总结了背阔肌皮瓣目前临床中的应用进展。

1 背阔肌皮瓣在乳房重建中的应用1.1 解剖背阔肌位于腰背部和腋部,大部分腱膜起于第7~12胸椎和全部腰椎的棘突、骶中嵴和棘上韧带以及髂嵴的后1/3,小部分肌纤维起自肩胛下角和下3~4肋骨外侧【4】。

背阔肌肌皮瓣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疮

背阔肌肌皮瓣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疮

背阔肌肌皮瓣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疮目的:探讨应用背阔肌肌皮瓣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疮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佛山市中医院自2005年1月~2008年1月采用背阔肌肌皮瓣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疮9例患者的资料。

结果:术后9例皮瓣全部存活,其中8例创面Ⅰ期修复,1例肌皮瓣边缘坏死,肌皮瓣局部裂开,经换药及缝合后痊愈。

全部患者均得到随访,经术后0.5~3.0年随访,结果显示局部皮肤外形正常,质地优良、柔软、色泽好。

结论:背阔肌肌皮瓣质地良好,手术切取操作简便,成活率高,不损伤主要血管,是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疮较为理想的方法。

标签:背阔肌;肌皮瓣;脊柱胸腰段;压疮[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8(a)-005-02脊柱胸腰段压疮好发于并发胸腰段后凸畸形的长期卧床患者,压疮发生后保守治疗时间长、疗效差。

背阔肌肌皮瓣临近胸腰段,具有营养血管解剖恒定,血管蒂长、口径较粗、供区隐蔽且无明显功能障碍等特点。

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月将其应用于处理脊柱胸腰段压疮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9例患者中男7例,女2例,年龄36~72岁,平均54岁。

脊髓损伤并截瘫6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3例;压疮均达棘突骨组织。

1.2 手术治疗患者侧卧,供区在上。

首先彻底清创,压疮创口内填塞纱条并与创缘间断缝合,沿创缘外0.5 cm处垂直切开皮肤后改用电刀分离,彻底切除压疮及周围瘢痕组织,病变波及骨质的一并用咬骨钳咬除,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电凝止血,骨面渗血活跃处涂骨蜡。

供区的皮瓣面积应与缺损区大小相匹配[1]。

设计皮瓣,自腋后线沿背阔肌外缘为皮瓣轴,根据缺损大小设计皮瓣两侧大小,稍大于受区。

将皮瓣远侧面切开后翻开,显露背阔肌外缘。

沿背阔肌与前锯肌间隙钝性分离并向上内侧翻起背阔肌,寻找胸背血管神经束,一般位于距离背阔肌外缘2 cm处,辨清血管走形后,由近向远逆行切取肌皮瓣,切开供区与受区之间皮肤,使胸背动脉外侧支包含在肌肉蒂内,在游离至距脊柱中线5 cm处注意观察后肋间动脉穿支,确认其进入肌皮瓣后,继续解剖至皮瓣转移后能无张力覆盖受区缺损部创面时,同时将肌肉充分填塞死腔并妥善缝合固定,防止留下死腔,Ⅰ期直接间断缝合供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latissimusdorsi muscle is the largest muscle in the body, up to 20 by 40 centimeters, allowing coverage of extremely large wounds. In spite of its size, no significant donor functional deficit results from removal of the muscle. It is the largest flap that can be harvested on a single predicle, and can even be combined with the serratus, scapular or parascapular flaps, to create a flap complex that can cover massive wounds. In the normal population the muscle is quite thin (less than 1 centimeter thick), allowing it to be draped over irregular surfaces with ease. With the rectus muscle and radial forearm flap, it represents one of the workhorse flaps in reconstructive microsurgery. When re-innervated using the thoracodorsal nerve, the latissimus can be used as a functional muscle.
背阔肌是身体面积较大肌肉支一,达到20*40cm,可以转移修复巨大创面,尽管其体积大,但对供区功能影响很小。

在普通人群其肌肉很薄(小于1cm),可以修复不规则创面,也可以吻合胸背神经,作为功能肌皮瓣使用。

The muscle takes origin on the iliac crest inferiorly and the thoracolumbar fascia posteriorly near the midline. It inserts into the humerus where it acts as a humeral adductor and internal rotator. The posterior axillary fold is made up of the most superior aspect of the muscle that begins to narrow before it forms the tendon of insertion. The nerve supply is via the thoracodorsal nerve, a branch of the posterior cord of the brachial plexus. Lesions of C-7 will affect latissimus function. The nerve closely accompanies the thoracodorsalartery.Thelatissimus muscle blood supply is via the subscapular artery, a branch of the axillary artery.
起点:下6个胸椎棘突,腰背筋膜,髂嵴,下3-4个肋骨;以肌腱形式止于肱骨结节间沟底;功能:伸展、内收、内旋肱骨,攀爬时拉起肢体,并可辅助
吸气。

神经支配:臂丛神经后束分支--胸背神经(C7);血供:肩胛下动脉分支--胸背动脉。

The subscapular sends off a circumflex scapular branch posteriorly and then distributes a serratus branch before it enters the substance of the muscle on its undersurface.
肩胛下动脉首先发出旋肩胛动脉然后分出前锯肌肌支,最后进入背阔肌并走行于肌肉下方。

(见图1)
The subscapular artery can be from 2 to 5 millimeters in size, while the thoracodorsal artery ranges from 1 to 3 millimeters. The venae commitans is usually slightly larger.
肩胛下动脉直径为2-5mm,胸背动脉为1-3mm,其伴行静脉一般比动脉稍粗大。

The muscle is also supplied by perforators from the thoracic intercostal and lumbar arteries that allow it to be used as a pedicled flap that can resurface posterior defects. These vessels are quite small with short leashes and not typically used for microsurgical reconstruction.
背阔肌通过交通支与肋间动脉和腰动脉连续,通过交通支可以将背阔肌向下方旋转修复骶尾部皮肤缺损,但由于其血管较细小,供应范围少,不是典型的外科重建选择皮瓣。

The patient is placed in the lateral decubitus position on a beanbag, with an axillary roll placed in the dependent axilla. The ipsilateral arm is prepped completely and left in the operative field, allowing it to be freely moved about the field. For most of the procedure it is kept abducted and resting on a well padded sterile Mayo stand placed anterosuperiorly to the patient. The latissimus border is outlined with a marking pen. The incision is then marked extending from the axilla or the posterior axillary fold, then inferiorly and medially over the latissimus muscle. The length of muscle needed will dictate the incision length. Alternatively, if a skin paddle is necessary, it is marked over the flap. A pencil Doppler can be used to ensure the presence of a perforator in the skin paddle.
患者取健侧卧位,患侧在上,并用支架固定,身体同侧上臂及手完全消毒,以便术中移动;手术过程中需要保持肩外展,标记背阔肌边界,切口起自腋窝或腋窝后壁,向下、向背阔肌中间部位延伸,如果需要带皮肤转移,则需如下图虚线示切取方法,可以用多普勒测定皮支穿出点。

在肌肉下方分离,向远端根据需要显露肌肉,如需重建肌肉,则在远端带部分腰背筋膜以便进行缝合修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