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效能感
摘要∶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是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人们对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班杜拉认为,行为受行为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结果因素即强化——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可能获得有关信息,产生新的行为。强化能激发和维持学习的动机以调节和控制人的行为。班杜拉认为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间依赖关系后,形成了对下一强化的期待。“期待”即行为的先行因素,既包括传统的结果期待——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又包括效能期待—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判断。人们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确立了合理的学习目标之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关键字:自我效能感现状影响因素作用机制
一、自我效能感定义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主观感受,而不是能力本身。是在自我系统中起核心作用的动力因素,在我们的动机和情绪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同于自我概念和自尊。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期望与自我效能期望的影响。结果期望有三种主要的形式:(1)与行为相伴的积极或消极身体反应;(2)与行为相伴的积极或消极社会效应;(3)与行为相伴的积极或消极自我评价。对于自我效能期望和结果期望,还有三个方面是必须注意的。首先,这两种期望相伴着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同类型的自我效能期望和结果期望的组合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心理和情绪效应;其次,我们只能说某个人的自我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是高还是低,而不能说有或没有自我效能期望和结果预期;最后,自我效能期望和结果期望不是人格特质,它们是相对具体的认知或思维过程,仅能在具体的情况下与特定的行为相联系来理解和定义。
二、自我效能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自我效能的研究存在两种倾向:特质取向和非特质取向,或将其理解为自我效能的两个维度。前者认为自我效能感是跨情境的,具有特质性,不以具体情境为转移。后者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具体的、非特质的,具有情境性。班杜拉就是这一研究取向的主要代表。当前研究更倾向于认同两种取向的共存。1.关于自我效能的概念目前关于自我效能的概念界定并非十分明确,其是在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分上。因此也给自我效能的测量及其应用研究带来了困惑。
2.与其他理论的关系的研究
(1)与成就动机理论的关系。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与成就目标交互作用产生与成就相关联的行为结果。这不同于传统成就动机理论认为的自我效能感是作为成就动机中的一个积极成分而:起作用的。另一些研究认为,自我效能和成就动机一起作为成就目标的前因间接对成就行为产生影响。涉及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丰富了成就动机理论的研究,但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成就目标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2)与目标设置理论的关系。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目标设置相互影响,两者基本存在着正相关。(3)与动机理论的关系。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的归因模式。
3.自我效能应用领域的研究
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应用研究主要涉及教育教学:领域、身心健康领域和职业与组织领域。
4.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与测量
在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上主要有两种观点:单维性和多维性。现在大多趋向于认为自我效能感具有多维性。
三、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1)成败经验或绩效经历: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当然这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但是也不能将行为表现与自我效能简单的等同。(2)替代性经验:是指模仿和观察学习,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替代经历的效果依赖于个体和榜样之间相似性的知觉,越是感到与榜样相似,替代经历的效果就越明显,目睹或想象与自己相似者的成功,往往让观察者相信自己也有相似的能力:别人能行,我也能行。(3)言语劝说:是自我效能信息的一般来源,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4)情绪唤醒:失败的经历通常伴随着焦虑或沮丧的情绪体验,这些体验会导致自我效能降低。以后,即使这个人已经适应同样事情,仍然会有焦虑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另外,即使一个人能够胜任一件事情,与在放松和舒适的情况下相比,处在焦虑情绪中的他更可能会怀疑自己的能力。高度的情绪唤醒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成就水平,从而导致个体的低自我效能。
在这四种影响因素中,绩效经历对自我效能的影响最大,替代经历次之,言语劝说和情绪唤醒的影响相对较小。比起单纯依靠替代经历、认知模拟或言语指导等影响模式,绩效经历能够产生更强更普遍化的自我效能。
四、自我效能的作用机制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通过选择、思维、动机和心身反应等中介过程而实现其主体作用机制的,这些过程通常是协同运作而非孤立进行的
(1)认知过程:自我效能可以调节人为自己所设的目标,效能越高,自设的目标就越高。而且,高自我效能会促进有效行为过程的认知建构,转而又强化自我效能。自我效能还通过归因和对行为控制点的知觉,来影响活动过程中的思维。自我效能高的人常把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研究表明,学习能力自我效能可以通过影响认知策略来间接影响学业成就,自我效能在成功归因和学业成就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在控制点知觉方面,自我效能高者会觉得自己有控制力,自我效能低者会认为一切都不由自主。自我效能与学生的组织、评价、计划、目标设置、控制等学习自我监控行为都呈显著正相关;(2)动机过程:自我效能决定个体的动机水平,表现在努力程度和面对困难时行动的坚持性上,个体自我效能越高,行动的努力和坚持程度就越高;对自身能力感到怀疑的人,面对困难时常感到焦虑,想要放弃努力,或降低标准,以更容易的方式解决问题。一般自我效能和专门领域的效能感与内部动机呈正相关,自我效能越高,越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动机也越强;(3)情感过程:自我效能可以通过对认知、行为和情感实施个人控制来影响情绪体验的性质和强度。在认知方面,自我效能导致注意的偏向,并影响人们对情绪事件的解释认知表征,以及回忆方式。在行为方面,自我效能以支持有效的情绪表达方式来改良环境,转而调节情绪状态。在情绪方面,表现为调控情绪的效能。自我效能越高,越认为应激对自身的影响是可控的,负性情绪就越少;(4) 选择过程:一般而言,个体选择自以为能有效应付的环境,回避自感无法控制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因素反过来又会影响其行为技能和人格的发展。这是自我效能感通过选择过程发挥主体作用的一种方式;另一种方式是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对行为活动的选择。而且,人的自我效能越高,他们认为可选的职业就越多,兴趣也越大,为不同的职业生涯所作的教育准备就越好,在所选活动中的坚持力也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