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史提纲
谈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谈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839e30e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8b.png)
说说贵州少量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侗族学生: XXX学院班级,学号: *********纲要:侗族是一个有着悠长历史的民族,其主要散布在贵州的黔东南,并且它有着丰富文化,有“诗的家乡,歌的大海”的美名,但因为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和时代的变迁,侗族的传统文化也所以遇到了很大的冲击,很多传统文化快速消逝。
重点词:侗族、传统文化、变迁(一)侗族侗族自称 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 、“佄”或“更”字),依照结合国倡议的“名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People”。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朝文件。
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 、“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
新中国建立后统称侗族。
民间多称“侗家”。
其主要散布在中国南部贵州省和湖南省交界处的地方,而在贵州则主要散布在黔东南的锦屏、天柱等地。
(二)侗族文化变迁的原由90年月以来,侗族的传统文化遇到很大冲击,很多传统文化快速消逝,状况令人担忧。
怎样从传承弘扬的高度来充分认识侗族的民族文化,关于贵州各级政府至关重要。
因为,跟着大规模的城镇化,民族文化将跟着农村的消逝而消亡。
所以,保护侗族传统文化关于传承世界文明有着积深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影响侗族文化变迁的主要原由主要有三个,第一是物质文化的流传,它是文化流传的先导,不受国家民族的限制,直接进入人民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点,比若有了汽车就不再骑马坐轿,有了电灯就不再用菜油灯,煤油灯。
其次是现代传媒,挪动通信,电话普及城市农村,电视广播进入千家万户,网络覆盖全国,并且“三网交融”全部都信息化、数字化,不只传统文化收到冲击,就连近代传入的电报、话剧、电影都渐渐消逝、衰败。
其三是近代教育,改变了整个知识系统,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传统文化日趋减少,在这类状况下,怎样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提上了日程。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量民族众多,同时又是汉族移民许多的省份,汉族占 65%,少量民族占 35%,文化系统及其复杂,汉族化来自全国各地,少量民族分属濮人、百越、氐羌、苗瑶几大系统,在全国拥有典型意义。
贵州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贵州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67a18d25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e2.png)
贵州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第一章:贵州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概述贵州地区是中国国内少数民族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据中国官方数据显示,共有49个少数民族在贵州地区定居生活,其中苗族、侗族、布依族和土家族是最为集中和独特的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以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为贵州地区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
在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中,继承和保护文化传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在外界现代化冲击的影响下,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很多文化遗产已经濒临消失。
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贵州地区的多样化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已经成为了此地区面临的一项重大的文化任务。
第二章:贵州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在贵州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方面,政府的亲力亲为是不可或缺的。
政府在国家层面積极组织和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资金投入和文化活动策划,加大对贵州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力度。
此外,政府还建立了专门机构,例如贵州省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中心,以协调和整合贵州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资源,为文化保护提供了更好的技术保障和组织保障。
政府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鼓励和支持民间文化艺术的创作和传承,以推动文化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政府的支持外,贵州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
人们可以通过参观民族文化的博物馆和举办民族文化宣传活动的方式,了解、认识和关注这些文化形式的独特魅力,为文化保护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章:贵州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文化工作。
在实践中,文化传承需要几个世代的时间来完成。
因此,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传承三个方面共同展开。
首先,家庭教育是最为重要的传承方式。
家庭成员需要将文化传统融入到生活中,定期举办传统节日、戏曲、舞蹈等文化活动,家中长辈也应该为年轻一代当模范和引领,为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
历史文化传承宣讲提纲
![历史文化传承宣讲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1342ae95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fb.png)
历史文化传承宣讲提纲《历史文化传承宣讲提纲》篇一:历史文化传承宣讲提纲嘿,大家好啊!今天咱们来唠唠历史文化传承这个事儿。
历史文化啊,就像是一座超级大宝藏,里面啥宝贝都有,可咱们要是不好好传承,那就跟守着金山还挨饿一样,傻透了。
就说咱们中国的历史文化吧,那可是源远流长。
像那些古老的建筑,故宫、长城啥的,那可都是响当当的文化名片。
我记得我第一次去故宫的时候,那感觉就像穿越回了古代。
一脚踏进去,红墙黄瓦,金碧辉煌的宫殿一座接一座,我当时就想,哇塞,这以前的皇帝老儿可真会享受啊。
那些雕梁画栋,精美的不像话,就像一个个无声的讲述者,在跟你说以前的故事呢。
可是呢,现在很多年轻人对历史文化不怎么感冒。
他们觉得那些都是老古董,跟自己没啥关系。
这可就大错特错了。
历史文化就像咱们的根一样,没有根,那树还能活吗?也许有人会说,现代社会发展那么快,那些古老的东西有啥用?我觉得这就是鼠目寸光了。
就拿传统手工艺来说吧,像剪纸、刺绣,这可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
我老家有个奶奶,那剪纸手艺简直绝了。
一张普普通通的红纸,在她手里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一会儿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小动物或者漂亮的花朵。
这要是失传了,多可惜啊。
传承历史文化,咱们每个人都有责任。
学校也应该多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别老是整天对着书本死读书。
可以带学生们去参观博物馆啊,或者请一些民间艺人来学校表演。
政府也得加把劲,保护那些历史遗迹,别让它们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被破坏了。
咱就说这历史文化传承,它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咱们民族能不能一直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大事。
要是咱们都不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还指望别人来尊重咱们吗?这就好比你自己都不珍惜自己的宝贝,别人会把它当回事儿吗?所以啊,从现在开始,咱们都得行动起来,把这历史文化的接力棒稳稳地传下去。
《历史文化传承宣讲提纲》篇二:历史文化传承宣讲提纲哟呵,咱们又见面啦。
今天继续来谈谈历史文化传承这个大话题。
我有时候就想啊,历史文化就像是一条长长的河,咱们就站在这条河的下游,而那些古老的文化就是从上游源源不断流下来的水。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8ee2a50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1c.png)
贵州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品
刺绣
贵州少数民族的刺绣工艺精湛, 图案精美,如苗族的龙凤刺绣、 侗族的云龙刺绣等,是手工艺品 中的珍品。
编织
贵州少数民族的编织工艺历史悠 久,如苗族的草编、瑶族的竹编 等,这些编织品实用美观,富有 民族特色。
04 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 与信仰
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
苗族
侗族
提高民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提高 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促进民族 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布依族三月三歌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布依族传 统的歌节,也是布依族青年男女对歌、 谈情说爱的时机。
03 贵州少数民族的艺术与工 艺
贵州少数民族的音乐与舞蹈
音乐
贵州少数民族的音乐独具特色,如苗 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等,这些音乐 形式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
舞蹈
贵州少数民族的舞蹈种类繁多,如苗 族的龙舞、瑶族的猴鼓舞等,这些舞 蹈动作优美,内涵丰富,是少数民族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传承方式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数字化、网络 等,创新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扩大 影响力和受众范围。
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
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融入 现代审美和创意元素,推动民族文化 的创新发展。
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与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进行交流与 合作,借鉴和吸收有益的元素,丰富 和发展本民族文化。
02 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以色彩斑斓、刺绣精美 而著称,其服饰上常绣有各种图 案和花纹,寓意着苗族的历史和
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讲义)
![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30035d315a8102d276a22f62.png)
北侗 北部地区的民歌有山歌、玩山歌、河边歌、 好事歌 ( 酒歌 ) 、伴嫁 歌等等。 南侗 南部地区保留的侗族传统文化更为完整些 , 因而其音乐也就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 一地区的音乐大致可分为大歌、小歌、礼 俗歌和叙事歌几种。 乐器 侗族乐器主要有琵琶、牛腿琴、芦笙、侗 笛、唢呐、二胡、锣鼓、镲、木叶等。演 奏方式有独奏、伴奏和重奏几种
侗族大歌《嘎八月》 侗族大歌《嘎八月》 侗族琵琶歌《 侗族琵琶歌《终日想 你难开言》 你难开言》
苗族民间音乐
苗族 ,(越南文:Mèo;泰语:แมว / มง; 越南文:M ;泰语: Maew / Mong 英语也称Hmong),是一个发 英语也称Hmong),是一个发 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在2000年的人口 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在2000年的人口 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人,主 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人,主 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 广西等省(区)。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 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布依族的民间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器乐 与戏曲音乐3 与戏曲音乐3类。 (1)民间歌曲 根据歌词使用情况布依族民 歌可分为布依语民歌和汉语民歌两种。 根 据内容和演唱场合 , 可分为情歌、生产劳动 歌和风俗歌等。 《好花红》、《相识歌》、《久不唱歌忘记 好花红》 相识歌》 歌》、 小调(册亨)、《开排歌》 小调(册亨)、《开排歌》
苗族的歌曲可分为飞歌 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 苗族的歌曲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祭祀歌等 飞歌、 几种。 几种。 乐器( 管乐乐器:芦笙、芒筒、夜箫、姊妹箫、 唢呐等。 乐器(1)管乐乐器:芦笙、芒筒、夜箫、姊妹箫、笛、唢呐等。 弦乐乐器:主要有“古瓢琴” 二胡、月琴等几种。 (2)弦乐乐器:主要有“古瓢琴”、二胡、月琴等几种。 打击乐器:有铜鼓、木鼓和皮鼓等。 (3)打击乐器:有铜鼓、木鼓和皮鼓等。 器乐: 舞曲、吹歌、 器乐:有舞曲、吹歌、礼乐 等。
贵州简史复习资料
![贵州简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2ceae95daef5ef7ba0d3c41.png)
贵州简史贵州的地理位置及名称的由来贵州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部,东邻湖南,南邻广西,西接云南,北邻西川、重庆,介于东经103度36分——109度36分北纬24度37分——29度13分。
距离南海越500km,是一个近海的内陆省,全境面积176128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1.8%贵州的名称始于宋朝,北宋开宝七年(公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所领矩州归顺,土语言“矩”曰“贵”,朝廷就其所语,敕书说“。
惟尔贵州,远在要荒。
”这是“贵州”名称在史书上的首次出现。
1、贵州的地形地貌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并从中间向南、北两面形成斜坡。
河流顺地势向北、东、南三面分流,分属长江和珠江流域;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85%,丘陵占10%,盆地和河谷平原仅占3%,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2—18度(1)贵州三个梯度第一阶梯:大致500-800米。
这是高原向丘陵的过度地带,植被茂密、高大。
第二阶梯:植被低矮,多为石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
第三阶梯:贵州海拔最高之地,高寒地区,生产环境由第一阶梯逐渐降低。
特例:黔中(第二阶梯)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兵家必争之地和交通要道。
2、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有几个著名的坝子(惠水大坝、平坝、黄平大坝)。
(2)境内著名河流:乌江:发源于黔北。
氵舞阳河:发源于黔中苗岭。
清水江:苗侗的聚集区。
都柳江。
(3)主要山脉:乌蒙山,大娄山(主峰娄山关),苗岭(主峰雷公山),武陵山(主峰梵净山)。
2、贵州省的民族状况贵州是个多民族省份,大约有4090.78万人,全省有49个民族,世居少数民族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白、瑶、壮、毛南、蒙古、畲、仫佬、羌、满共17个。
超过10万的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白。
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38.98%(1)贵州的各少数民族主要由四大族群演化来:濮、夷、蛮、越(2)贵州的汉族主要有几次较大的迁移:A春秋:楚灭了小国后,把小国的人流放在贵州。
少数民族口述史访谈提纲
![少数民族口述史访谈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8127fc1b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ac.png)
少数民族口述史访谈提纲(1)概念与定义。
所收集文献中众多研究者都对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进行过概括。
如赵局建认为“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记忆,通过对亲历者、亲见者、亲闻者就社会发展活动和时间等内容进行有计划整理之后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口述材料。
云南大学陈子丹认为“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是指各少数民族利用言传口授的方式,反映各民族的族系源流、部落迁徙、生产方式、生活习惯、语言文字、音乐舞蹈、宗教仪式、伦理道德、风俗禁忌等诸多方面情?r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口头历史记录。
”从中可以看出研究者们都认为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是保护民族文化的一种途径,并且具有重要的价值。
而在口述者方面存在不同观点,一种是狭义的把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产生主体锁定在具有威望的少数人,如长老、祭司等,另一种情况是认为只要是对历史事件有所亲历、亲闻的人都可以作为叙述主体。
(2)特点与特征。
研究者根据不同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总结了不同特征,但总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少数民族口述的内容丰富多样。
我国民族众多,在各民族长期生活的过程当中,形成了本民族独有的民族记忆,内容包含民族历史、传统工艺、宗教习俗、神话传说、日常生活等内容。
尤其像云南等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口述历史档案内容更是丰富多彩。
二是多种形式的载体。
少数民族文化内容丰富,所以必须通过不同类型的记录方式保存下来。
而保存载体有纸质、照片、磁带、磁盘等多种类型。
通过不同载体的保存可以使得这些宝贵文化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它们本来的面貌。
三是史料保管分散。
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因其类型众多的特征并没有集中保存在档案部门,而是分散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高校等部门,没有形成完整的规范来规定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保管方式。
(3)价值与作用。
首先具有文化传承价值。
曹红梅的论文《口述档案与裕固族文化的传承》中指出以文学、诗歌和谚语等形式存在的口述档案是裕固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探究裕固族民族渊源和社会文化发展变迁轨迹和特点的“百科全书”。
五年级品社第五单元“多民族聚居的贵州”
![五年级品社第五单元“多民族聚居的贵州”](https://img.taocdn.com/s3/m/031580ac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05.png)
五年级品社第五单元“多民族聚居的贵州”第一篇:五年级品社第五单元“多民族聚居的贵州”第五单元多民族聚居的贵州 1 贵州——民族文化的百花园教学内容贵州的少数民族和民族文化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贵州有哪些民族?2、让学生了解贵州各族人民有什么独特的生活习俗?创造了哪些多彩的文化?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了解贵州有哪些民族,这些民族有什么独特的生活习俗?创造了哪些多彩的文化?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新课我们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共同建设着美好的家园。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贵州的少数民族及各民族的文化。
二、新课 1.揭示、板书课题1、贵州——民族文化的百花园活动一、贵州的少数民族及其分布第二篇:第五单元多民族聚居的贵州教案贵州—民族文化的百花园教学目标1、了解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2、了解贵州各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及多彩的文化。
3、了解为贵州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繁荣,各族儿女所作出的努力。
教学重点1、了解贵州个民族分布状况。
2、知道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难点:贵州各民族区域聚居的少数民族。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活动过程一、回顾旧知识我国五大民族自治区有哪些?要求学生回答,教师指点。
二、了解贵州民族分布1、出示贵州省地图。
2、通过观察了解贵州的少数民族分布。
3、了解贵州三大民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聚居有哪些民族。
三、练习对照地图,把课本101页的贵州部分少数民族人口及分布简表中各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在地图上找出来。
全班分为七个小组,然后派组代表回答指出所在的的区域。
四、小结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在占全国总面积不到2%的土地上,居住着49个民族。
除了汉族外,贵州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白、瑶壮等少数民族,其中,布依族、仡佬族和水族的人口占居全国本民族人口的一半以上。
贵州历史文化专题讲义
![贵州历史文化专题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a838d4c749649b6648d747d1.png)
目录第一章贵州文化及其界定 (1)第一节贵州文化的定义及特点 (1)第二节决定贵州文化特点的诸因素 (5)第二章贵州高原的史前文化 (9)第一节贵州史前文化的发现 (9)第二节贵州史前文化的代表 (10)第三节贵州史前文化的衰落 (11)第三章夜郎文化 (12)第一节夜郎问题的由来 (12)第二节夜郎文化的主要特征 (18)第四章贵州的岩石文化—红岩古迹 (20)第一节“红岩古迹”的发现 (20)第二节对“红岩古迹”相关问题的争论 (21)第五章贵州的傩文化 (28)第一节傩文化的起源及分布 (28)第二节傩戏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31)第三节傩戏的传承 (32)第六章屯堡文化 (34)第一节屯堡人与屯堡文化 (34)第二节屯堡文化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36)第七章沙滩文化 (42)第一节沙滩文化的历史渊源 (42)第二节沙滩文化的代表人物 (44)第三节沙滩文化的地位、影响及特征 (47)第八章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51)第一节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 (51)第二节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52)第一章贵州文化及其界定第一节贵州文化的定义及特点一、贵州文化的定义对于“贵州文化”这一概念,可以说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没有人提及,有人更是妄自菲薄地说,贵州根本没有自己的文化,因为贵州文化更多地反映出中原文化的特征。
自1995年,由贵州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组办的“贵州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贵州学术界才第一次把“贵州文化”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来探讨,这是一个破天荒的举措。
会上学者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起来共有以下两种观点:一、有人认为从宏观上来讲贵州并没有形成一种单独的文化,“贵州文化”只不过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局部反映而已。
二、有人认为贵州的种种文化现象,都是在中华文化这个母体上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任何时候都没有脱离过这个母体。
然而,从微观的角度,即从文化的地域差异来看,“贵州文化”这个概念,是可以成立的。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服饰文化展示课件PPT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服饰文化展示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3667b80f6294dd88d1d26b9d.png)
西江苗族女子便装
绣工艺术
苗族的服饰上运用各种绣法绣有不同的图 案,通常有平挑绣、缠绣等。
平 绣
挑
缠绣
绣
追求光明的喧泄 张扬美丽的潇洒
银
银
簪
凤
冠
银 梳 子
苗族分布
服饰
而 雷山西江是全国苗族人口最聚集和最大的苗寨,因此素有"千户苗寨"之称。
台江施洞苗族姑娘佩戴的银饰最多,她们全身都披挂银饰。
台江施洞苗族是苗族中佩戴银饰最多的一支。
全 身 都
披 挂 银
饰 。
台 江 施 洞 苗 族 姑 娘 佩 戴 的 银
台江施洞苗 族是苗族中佩戴 银饰最多的一支。
蒙正苗族——从活人墓里爬出来的民族
经历史考证证明蒙正苗族的确 是历史年的夜郎王室后裔。
活人坟,顾名思义是埋活人的。 今天的贵州镇宁蒙正(遗留下来的意思)苗族就是 从“活人坟”里遗留下来的。
她们名载着本 民族历经磨难的历 史变迁,对美好生 活的憧憬和古往今 来生活环境的浓缩。 史学家称为:“穿 在身上的史书”。
雷山西江长裙苗族女子盛装
银排圈 银胸牌 银花片
花Hale Waihona Puke 带银角 托肩服饰特点
◎袖口宽大为无扣
托
交叉大领衣。
肩
◎经衣袖、衣边及 背上均用挑、绉等绣法 绣成龙、虎、羊和鱼、 蝶、虫等动物图案。
发型 服饰
侗族——服饰文化
侗族女性的服饰千姿百态,或款 式不同,或装饰部位不同,或图案和 工艺不同,或色彩和发型、头帕不同, 她们平时穿着便装,讲求实用,盛装 时注重装饰审美,朴素与华贵相得益 彰。
谢谢观赏
而 雷山西江是全国苗族人口最聚集和最大的苗寨,因此素有"千户苗寨"之称。 蒙正苗族——从活人墓里爬出来的民族 苗族分布 雷山西江长裙苗族女子盛装 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其中贵州最多。 ——历史文化 它凝固了几千年苗民生活历程的史诗,又保存和积淀了几千年苗族建筑的精湛艺术,传达了苗族文化中的审美追求,被建筑学家誉为“民间建筑的魂宝”。 ☻台江施洞苗族——服饰 台江施洞苗族是苗族中佩戴银饰最多的一支。 由于历史原因,远古时居于中原一带的苗族先民被迫进行过五次大规模的迁徙,其中的第三、四、五次大迁徙后聚居的中心地在贵州的东南部,其中以雷公山地区为主要的聚居地。 台江施洞苗族姑娘佩戴的银饰最多,她们全身都披挂银饰。 蒙正苗族——从活人墓里爬出来的民族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 ——银饰 ◎经衣袖、衣边及背上均用挑、绉等绣法绣成龙、虎、羊和鱼、蝶、虫等动物图案。 险绝人生的从容 凝固史诗的瑰宝 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其中贵州最多。
贵州省考研民族学与文化学复习资料中国少数民族与传统文化总结
![贵州省考研民族学与文化学复习资料中国少数民族与传统文化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fbdf3c8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13.png)
贵州省考研民族学与文化学复习资料中国少数民族与传统文化总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各个民族中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而贵州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省份,更是承载了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
本文将对贵州省考研民族学与文化学复习资料中的中国少数民族与传统文化进行总结。
一、贵州省的少数民族贵州省是中国较多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之一,涵盖了多个少数民族群体,如苗族、侗族、仡佬族、布依族、瑶族、黎族等。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独特的传统文化,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
二、苗族文化苗族是贵州省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文化代表了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的传统舞蹈以“大踏歌”最为著名,该舞蹈动作矫健、热情洋溢,充满力量感和美感。
此外,苗族还有丰富的婚礼和节日文化,如“跳花节”和“顶笼节”。
三、侗族文化侗族也是贵州省的一个重要民族,他们的文化独特而丰富。
侗族的音乐文化尤为著名,他们以“侗族大歌”而闻名于世。
这种传统歌曲结合了歌曲、舞蹈和表演,通过唱歌的方式来传达情感和价值观。
此外,侗族还有深厚的手工艺和民间传统医药文化。
四、仡佬族文化仡佬族是贵州省的一个少数民族群体,他们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包括舞蹈、音乐、服饰等。
仡佬族的舞蹈形式多样,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鼓舞”,这是一种由男性表演的鼓乐舞蹈,既热情又活力四溢。
仡佬族还有自己独特的传统音乐乐器,如三弦和口弦等。
五、布依族文化布依族是贵州省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文化体现了山地少数民族社会的特点。
布依族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和仪式,如“享水节”和“刨糍粑”。
此外,布依族的传统建筑也具有独特的风格,他们以花纹、彩绘和雕刻等手法装饰房屋,展示了民族特色和艺术技巧。
六、瑶族文化瑶族是贵州省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文化代表了石漠化地区的特点。
瑶族的民间音乐具有鲜明的瑶族特色,如“瑶族花儿”和“瑶族锣鼓”。
瑶族还有丰富的传统医药文化,他们运用自然植物和动物资源进行药物疗法,保护和传承了独特的民族医药知识。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b8a6cc2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a6.png)
一、概况
几组数据
主要民族: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 仡佬族、水族、白族、回族、壮族、蒙古族、畲族、瑶族、 毛南族、仫佬族、满族、羌族18个民族是世居贵州的民族, 后来陆续迁入藏、维吾尔等民族,约有49个民族成分。
少数民族人口1333.6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7.8%。少数 民族人口中,苗族429.99万,布依族279.82万,侗族 162.86万。
C
明清时期,改土归流,逐步 把处于化外之地的贵州少数 民族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 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抗。
二、贵州少数 民族服饰文化
苗族
1
2
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 染的传统工艺技法, “穿在身 上的史诗”。
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 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 有的多达三四十层。
3
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 围帕、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 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 帽饰。
三色扣边带,
红黄黑底色,
彝族
间色大摆裙.
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 衣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 “百节鞋”。腰系绣花短围腰, 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
白族
分布在贵州的从江、榕江、天柱、锦屏等一带。喜欢挂金戴银, 人人有首饰。首饰多种多样、五光十色。
侗族
布依族
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 白等色布衣服。青壮年男 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 (或大襟长衣)和长裤。 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 的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 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带 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 饰物。
彝族婚礼组图
苗族传统节日 较多,有苗年、 四月八、龙
祭萨 花炮节 姑娘节 赶社 花 炮 斗节 牛 节 播种节 尝新节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2500字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2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76453e024b35eefdc8d333be.png)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2500 字 所谓传统文化, 是指保持在每一个民族中的由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 是每 个民族的“固有文化”。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 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 自古以来, 各少数民族就同汉民族一起生活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 这片沃土 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 共同 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但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兴的经济文化给 少数民族地区凝固的生活秩序注入了无穷动力, 随着对外联系的媒介如交通、 通 讯等的改善,尤其是电视、网络、电话、手机的流行,各少数民族地区接触到了 各式各样的“文化盛宴”, 一些思想前卫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对这些新 鲜、时髦的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这样一来,少数民族的许多 本土文化就丧失了大量原有的受众群。
一、传统文化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所谓传统文化, 是指保持在每一个民族中的由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 是每 个民族的“固有文化”, 它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 但更多的体现在 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尤其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 情趣等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
徐万邦先生在其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 一书中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分为 以下几个门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 ;二是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 ; 三是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等;四是科技工艺 文化;五是信仰、巫术文化;六是节日文化。
不论以上哪一类传统文化,都是一个 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都与各民族息息相关。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结果, 各 少数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她的存在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 容,对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贵州民族文化教学大纲
![贵州民族文化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d3c11194431b90d6c85c72a.png)
《贵州民族文化》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性质:贵州民族文化赏析这门课程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本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典范性本课程遵循认知规律,选取贵州各民族文化中具有典型性和积极意义的文化现象作为教育内容,从而使学生真正领略贵州民族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滋养。
(二)趣味性本课程贴近学生生活,教材的呈现形式力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民族文化的乐趣。
(三)开放性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可以充分利用课内外各种可利用的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参观游览、调查访问等,让学生在感悟、体验中接受贵州民族文化教育。
课程任务:(一)感受贵州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贵州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特点。
贵州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贵州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感受贵州民族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二)提升学生民族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引领学生对贵州民族文化精髓进行学习,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结合学生“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引导学生将贵州民族文化运用到设计作品中。
充分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加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如参观民族风情园、博物馆等,使学生直接感受贵州民族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从而运用到设计中。
前导课程:无后续课程:无二、教学基本要求1.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民族文化的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2.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通过贵州民族文化课程内容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贵州历史与文化讲义
![贵州历史与文化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92e1d4755acfa1c7aa00ccbf.png)
贵州历史与文化讲义贵州山地文化特征一、贵州的自然环境1、土地:17.6余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1.8%2、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和常态地貌是贵州三大地貌类型,其中喀斯特地貌最为显著3、喀斯特即岩溶地貌, 是发育在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上的地貌。
贵州省处于世界喀斯特发育最复杂、类型最齐全、集中分布面积最大的东亚喀斯特区域的中心部位,碳酸盐类岩石出露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73.6%。
喀斯特环境下的乡村,呈现出的景观特点是:以形态各异的喀斯特峰林峰丛、溶蚀低地、石柱及色彩斑斓的洞穴、峭壁为主,果园、农田和民族村寨星落分布,构成充满宁静、闲适、朴素的田园情调。
同时,民居建筑(石建材的房屋)、耕作方式、生活方式(喜酸、石木用具等)等都深深地打上了“喀斯特”的烙印。
荔波喀斯特最醒目的景观是锥状喀斯特,最典型的类型是峰丛喀斯特和峰林喀斯特。
作为世界遗产提名地,荔波喀斯特满足了世界自然遗产的多个标准。
峰丛景观与峰林景观呈有序排列,展示了相互地貌演化与递变;具有特殊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与显著的生物多样性,包含众多特有和濒危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代表了大陆型热带-亚热带锥状喀斯特的地质演化和生物生态过程,是研究裸露型锥状喀斯特发育区喀斯特森林植被的自然"本底"及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平衡的理想地和天然试验场所;区内90%的人口是少数民族,文化底蕴丰富,其中主要是水族、瑶族和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
人与自然的和谐荔波茂兰,是至今保存着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喀斯特原始森林。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上,因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加之喀斯特地貌生境复杂多样,森林生态空间广阔,蕴含着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及遗传种质资源。
各种森林植物、各类动物及部分大型真菌,共有4000余种。
除有大量的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外,由于岛屿状的喀斯特地貌和特殊生境,产生了许多新的特有物种,是亚热带喀斯特地貌上生物多样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块宝地,是一个巨大的生物资源"基因库"。
贵州民族关系史
![贵州民族关系史](https://img.taocdn.com/s3/m/ccf5cda8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be.png)
贵州民族关系史一、名词解释南蛮:南蛮的称谓最早记载来自于周代,周人自称“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先秦时期居于我国南部的少数民族统称为“南蛮”。
中国古代华夏民族把生活在长江以南的一些少数民族称为“南蛮”。
百濮:是对在先秦时期广泛地分布在长江中游一直延伸到云贵高原的古代民族的称呼。
百越:是先秦时期广泛地分布在中国长江下游以南的东南沿海一直延伸到越南北部,相当于今天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越南北部的越人的总称。
中国古代南方越人的总称。
分布在今浙、闽、粤、桂等地,因部落众多,故总称百越。
亦指百越居住的地方。
也叫“百粤”、“诸越”。
氐羌: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氐族与羌族的并称。
都居住在今西北一带。
氐羌两字亦可连用泛指中国古代分布在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部的民族。
(百度百科)氐羌是我国古代早期分布在黄河上游、青海甘肃一带的游牧民族。
(笔记)鬼方:首先,“鬼方”是华夏族的先民对于与自己不同的民族的称呼。
王国维《鬼方昆吾考》认定:鬼方是中国商周时期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民族,区域大致在今天的甘肃青海一带,是从古代的“戎”中分化出来的民族。
(笔记)鬼方是商周时居于我国西北方的少数民族(百度百科)西南夷:是秦汉以前对于生活在云贵高原上的各民族的统称。
分为西夷和南夷两部分。
西夷是对生活在云贵高原以西的民族统称,主要分布在今四川西北部和甘肃南部。
南夷是对生活在云贵高原以南的民族统称,主要包含今天贵州、云南以及四川西南部。
夜郎:西南夷的一支,从《史记》记载上看,夜郎是当时西南地区势力最为强大的一个地方政权。
其统治区域从今天的黄平、福泉以西,和“滇”相接,向南一直延伸到越南北部,包括今天贵州省的大部分地区,云南省的东北部,广西自治区的西北部地区。
滇:西南夷的一支,中心区域在今天云南省昆明市,王城在今昆明市靖明县,统治区域北到今天曲靖,南到红河,西到楚雄,东到贵州盘县。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史提纲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史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c926eeb165ce050876321360.png)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史》绪论一、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1、从夜郎到贵州2、历史上的五大族系文化交汇之地3、今天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分布格局4、贵州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五大族系文化适应山地环境之后的再发展二、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1、山地环境生物资源的立体分布2、贵州经济文化类型的多样性及分布3、民族建筑的多样性4、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三、贵州民族文化的共生性关系1、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相依共存的文化生态关系2、空间共存与生产、生活资料共享3、贵州民族文化的宽容性格4、族际交流与文化借鉴5、文化共生性关系的确立四、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及其研究意义苗族文化史第一章贵州苗族的族源、族称与迁徙第一节族源第二节族称的演变第三节迁徙史第四节支系与分布第二章贵州苗族的语言与文学第一节语言一、苗语的系属、方言土语的划分二、苗语的语言特征三、苗语古音四、苗文(柏格理苗文、旁海苗文、新创苗字)第二节文学一、口头传唱文学二、民间传说与故事第三章贵州苗族的建筑文化第一节吊脚楼第三节“干栏式”楼居第三节鼓楼和风雨桥第四章贵州苗族的工艺美术第一节工艺一、刺绣、挑花二、蜡染与染布三、编织四、银饰加工第二节美术第五章贵州苗族的服饰第一节改土归流和“苗疆”开辟前的服饰第二节改土归流后服饰变革第三节当代不同方言的服饰第六章贵州苗族风俗、礼仪第一节风俗一、婚俗二、丧俗三、习惯法及其执行机制第二节礼仪第七章贵州苗族节日一、过“苗年”二、鼓藏节三、“四月八”四、龙船节五、吃新节六、芦笙节七、跳花节八、其他节日第八章贵州苗族宗教信仰与禁忌第一节宗教信仰一、万物有灵与自然崇拜二、祖先崇拜三、鬼神崇拜四、巫术与占卜四、基督教、天主教对苗族地区的传播与影响第二节禁忌一、宗教祭祀性禁忌二、时令忌日三、起居饮食禁忌四、婚丧及妇女禁忌五、农事劳作禁忌第九章贵州苗族体育竞技第一节民间体育一、斗牛二、划龙舟三、跳鼓和跳芦笙舞四、射弩五、赛马六、舞狮、舞龙七、摔跤八、武术第二节绝技与气功第十章贵州苗族的音乐与舞蹈第一节音乐第二节舞蹈第十一章贵州苗族科技第一节苗医苗药一、理论学说二、诊断和分类三、诊治原则和方法四、苗药命名和加工五、苗药配方与验方第二节历法第三节其他(运输、建筑、食品储存、捕猎技术)布依族文化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物质文化。
贵州文化民族文化
![贵州文化民族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ea17ccafc4ffe473268aba5.png)
贵州文化之剪纸
黔东南苗族称剪纸为“ 剪花”、“苗花纸”。在长期 的刺绣实践中,艺人们发现用 剪纸图案来代替在绣面上描绘 图案,可以准确无误地不断复 制,既省工又省时,同时也能 保持绣面的干净洁亮,从此, 她们就把剪纸图案作为刺绣艺 术的“蓝本”。为了保证刺绣 的质量,苗族妇女们把她们的 聪明才华和喜怒哀乐等审美观 融人到剪纸图案中,使之与众 不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可或缺的主角。 图为遵义会议 ,是中国革命 的转折点。
贵州是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第二次国内 革命战争时期 , 中国工农红军曾先后五次进入贵州, 足迹遍及全省六十余个县、市的山山水水。 ──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的红七军 ,1930 年春曾 转战黔桂边,攻克榕江城 ,谱写了光辉的新的一 页; ──洪湖、湘鄂西的红三军 ( 红二军团 ),1934 年 6 月长途转战来到贵州 , 开辟了黔东特区革命根 据地; ──担负长征先遣任务的红六军团,1934 年 6 月 在印江木黄与红二军团胜利会师; ──中央红军长征经过贵州,1935 年 1 月召开了 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经历了著名 的四渡赤水、攻克娄山关、强 渡乌江等战役,取 得了长征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兴义鸡肉汤圆始创于清朝末期,经四代传 人,已有百余年历史,成为今天贵州兴义 地区四大招牌名小吃之一。兴义鸡肉汤圆 独树一帜,“众家皆甜,唯我咸鲜”。兴 义鸡肉汤圆不同于其他汤圆的关键在于: 以鸡肉为馅,灌鸡汤,点芝麻酱,具有小 巧玲珑,色彩雪白、晶莹光洁的糯米清香 与鸡肉、猪肉、鸡汤、芝麻酱的鲜香融合 为特色风味的芳香,又有糍糯、细滑、清 爽、油而不腻的特色。
苗家酸汤鱼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总结 出来的一道佳肴,因其制作方法简单、美味 可口、食后开胃、味美汤鲜,现已延伸到酸 汤鸡、酸汤鸭等。酸味菜肴近年来还走出苗 岭深山,在许多大中城市成为一道独特的饮 食风景线,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贵州传统风俗作文提纲
![贵州传统风俗作文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cc8f3e5c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57.png)
贵州传统风俗作文提纲Guizhou province in China is known for its unique traditional customs and cultural heritage. 贵州省以其独特的传统风俗和文化遗产而闻名。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traditional customs in Guizhou is the Miao people's way of celebrating the Sisters' Meal Festival. 贵州最著名的传统风俗之一是苗族人庆祝姊妹节的方式。
During this festival, young Miao girls dress in elaborate silver ornaments and colorful dresses to find their prospective husbands. 在这个节日期间,年轻的苗族姑娘们穿着精美的银饰和五颜六色的服装,以寻找未来的丈夫。
The Sisters' Meal Festival is not only a celebration of love and marriage but also a showcase of the rich Miao culture and traditions. 姊妹节不仅是爱情和婚姻的庆祝活动,也是苗族丰富文化和传统的展示。
Another interesting tradition in Guizhou is the way the Dong peopl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with their famous Drum Towers. 贵州的另一个有趣的传统是侗族人民用他们著名的鼓楼庆祝新年。
The Dong ethnic group, known for their intricate woodwork and architecture, gathers around the Drum Towers to pray for good luck and prosperity in the coming year. 侗族以其复杂的木工和建筑而闻名,聚集在鼓楼周围祈祷新的一年里好运和繁荣。
贵州历史与文化
![贵州历史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da4a4e081c758f5f61f677e.png)
题 目: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文化模式——以贵州为例 姓 名:肖章 学 号:201006074031 系 别:政史与法律系 年 级: 2010级 专 业:思想政治教育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文化模式--以贵州为例摘要: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
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可以融入课堂、课外实践,同时深入大学生头脑,触及他们的灵魂的文化形式。
在贵州高校中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增强思政理论的说服力,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加强教育的感染力,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民族文化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上经济主体呈现出各种多元化、多样化的特征,思想道德与价值观领域更出现一些前所未有的现象。
各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官本主义、腐败思想等日益滋生,影响范围逐步扩大,不少大学生受到这些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出现了社会观、价值观的扭曲等问题。
而优秀的民族文化在高校的传播,可以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丰富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生活。
(一)贵州少数民族概要1、主要民族: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白族、回族、壮族、蒙古族、畲族、瑶族、毛南族、仫佬族、满族、羌族18个民族是世居贵州的民族,后来陆续迁入藏、维吾尔等民族,约有49个民族成分。
少数民族人口1333.6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7.8%。
少数民族人口中,苗族429.99万,布依族279.82万,侗族162.86万。
贵州的苗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水族人口分别占全国同一民族总人口的50%~98%以上。
2、居住环境:“汉族住街头,壮族住水头,瑶族住菁头,苗族住山头”“居山野者谓之苗民”“群峰如削四蛸硗,千里孤悬路一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史》绪论一、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1、从夜郎到贵州2、历史上的五大族系文化交汇之地3、今天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分布格局4、贵州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五大族系文化适应山地环境之后的再发展二、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1、山地环境生物资源的立体分布2、贵州经济文化类型的多样性及分布3、民族建筑的多样性4、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三、贵州民族文化的共生性关系1、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相依共存的文化生态关系2、空间共存和生产、生活资料共享3、贵州民族文化的宽容性格4、族际交流和文化借鉴5、文化共生性关系的确立四、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及其研究意义苗族文化史第一章贵州苗族的族源、族称和迁徙第一节族源第二节族称的演变第三节迁徙史第四节支系和分布第二章贵州苗族的语言和文学第一节语言一、苗语的系属、方言土语的划分二、苗语的语言特征三、苗语古音四、苗文(柏格理苗文、旁海苗文、新创苗字)第二节文学一、口头传唱文学二、民间传说和故事第三章贵州苗族的建筑文化第一节吊脚楼第三节“干栏式”楼居第三节鼓楼和风雨桥第四章贵州苗族的工艺美术第一节工艺一、刺绣、挑花二、蜡染和染布三、编织四、银饰加工第二节美术第五章贵州苗族的服饰第一节改土归流和“苗疆”开辟前的服饰第二节改土归流后服饰变革第三节当代不同方言的服饰第六章贵州苗族风俗、礼仪第一节风俗一、婚俗二、丧俗三、习惯法及其执行机制第二节礼仪第七章贵州苗族节日一、过“苗年”二、鼓藏节三、“四月八”四、龙船节五、吃新节六、芦笙节七、跳花节八、其他节日第八章贵州苗族宗教信仰和禁忌第一节宗教信仰一、万物有灵和自然崇拜二、祖先崇拜三、鬼神崇拜四、巫术和占卜四、基督教、天主教对苗族地区的传播和影响第二节禁忌一、宗教祭祀性禁忌二、时令忌日三、起居饮食禁忌四、婚丧及妇女禁忌五、农事劳作禁忌第九章贵州苗族体育竞技第一节民间体育一、斗牛二、划龙舟三、跳鼓和跳芦笙舞四、射弩五、赛马六、舞狮、舞龙七、摔跤八、武术第二节绝技和气功第十章贵州苗族的音乐和舞蹈第一节音乐第二节舞蹈第十一章贵州苗族科技第一节苗医苗药一、理论学说二、诊断和分类三、诊治原则和方法四、苗药命名和加工五、苗药配方和验方第二节历法第三节其他(运输、建筑、食品储存、捕猎技术)布依族文化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物质文化。
第二节、精神文化。
第三节、多元文化的融合。
第二章、布依族源流第一节、布依族的发祥和扩展。
第二节、秦汉到唐宋时期的布依族。
第三节、元明清时期的布依族。
第四节、汉语称谓的确定和人口分布。
第三章、民间信仰第一节、摩文化。
(1)摩文化的起源。
(2)摩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3)摩文化下的多神崇拜。
(4)摩文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第二节、外来宗教的影响。
(1)佛教的传入和对布依族的影响。
(2)明清时期天主教的传入和对布依族的影响。
第四章、稻耕文化第一节、考古发掘和水稻耕作。
第二节、神话传说和水稻耕作。
第三节、水稻耕作技术的发展变化。
第四节、和稻耕有关的文化事项。
第五章、建筑文化第一节、关于“干阑”一词的来源。
第二节、干阑建筑的发展变化及其特点。
第三节、干阑建筑仪式中的文化事项。
第六章、文学艺术第一节、文学艺术的发展脉络。
(1)民间文学。
(2)作家文学。
第二节、布依戏的起源和发展。
第三节、地戏的起源和发展。
第四节、花灯剧的起源和发展。
第五节、音乐舞蹈的起源和发展。
第七章、节日文化第一节、传统节日的起源。
(1)三月三。
(2)六月六。
(3)七月半。
(4)春节。
(5)其他。
第二节、现代节日文化的发展演变。
第八章、服饰文化第一节、明清前的服饰。
第二节、现代服饰的变化。
第三节、棉花的种植和纺织。
第四节、印染和刺绣技术。
第九章、制度文化第一节、民间社会组织。
(1)宗族制。
(2)议榔制。
(3)寨老制。
(4)其他社会组织。
第二节、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1)土司制。
(2)亭目制。
第三节、乡规民约。
第十章、民俗文化第一节、明清前的主要民俗活动。
第二节、现代民俗的发展演变。
第十一章、语言文字第一节、语言。
(1)布依语的特点。
(2)土语划分及特点比较。
(3)语言的文化透视。
第二节、文字。
(1)古文字。
①古文字的运用。
②古文字的特点。
(2)拼音文字。
第十二章、其他文化事项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体育。
第二节、医药。
第三节、教育。
第四节、饮食。
侗族文化史第一章侗族族源和历史演进第一节侗族族源问题探讨第二节侗族族体的形成第三节侗族社会的变迁第四节族际之间的文化交流第二章语言文字第一节古越语和现代侗语比较第二节侗语系属和特点第三节方言的划分和差距第四节文化交流和汉字记侗音的出现第五节现代侗族文字的创建和使用第三章农耕文化第一节农耕历史和方式传承第二节明清时期林木外运和林业的形成第三节明清时期茶、桐、棉等特色农业的形成和发展第四节现代农业技术在侗乡的普及第五节农业主要产品和饮食习俗第四章建筑文化第一节从“巢居”到干栏式建筑的演进第二节侗族村寨居落文化第三节鼓楼和风雨桥第四节粮仓和禾晾第五节公共设施和交通建设第五章服饰文化第一节侗族服饰的特点第二节侗族服饰的历史变化第三节侗锦和铜族银饰第六章制度文化第一节古代社会组织第二节侗款组织的发展和巩固过程第三节侗款文化的遗存及对当今对侗族社会的影响第七章宗教文化第一节先民时期产生的自然崇拜第二节从自然崇拜到祖先崇拜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萨岁崇拜——多神崇拜到一神崇拜的跃迁第四节外来宗教对本土宗教的影响第八章节日文化第一节节日文化的历史变化第二节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第三节新时期的侗族节日文化第九章侗族曲艺和大歌第一节侗族曲艺的起源和发展第二节“耶”、“垒”、“嘎”、“君”等形式和特点第二节侗歌的形成、风格和分布第三节走向世界的侗族大歌第十章侗族戏剧第一节清代文化交流和侗戏的产生第二节历史上著名戏师和侗戏主要剧目第三节侗戏在侗乡的发展第十二章贵州苗族的语言和文学第四节语言一、苗语的系属、方言土语的划分二、苗语的语言特征三、苗语古音四、苗文(柏格理苗文、旁海苗文、新创苗字)第五节文学一、口头传唱文学二、民间传说和故事第十三章贵州苗族的建筑文化第一节吊脚楼第六节“干栏式”楼居第三节鼓楼和风雨桥第十四章贵州苗族的工艺美术第三节工艺一、刺绣、挑花二、蜡染和染布三、编织四、银饰加工第四节美术第十五章贵州苗族的服饰第四节改土归流和“苗疆”开辟前的服饰第五节改土归流后服饰变革第六节当代不同方言的服饰第十六章贵州苗族风俗、礼仪第三节风俗四、婚俗五、丧俗六、习惯法及其执行机制第四节礼仪第十七章贵州苗族节日一、过“苗年”二、鼓藏节三、“四月八”四、龙船节五、吃新节六、芦笙节七、跳花节八、其他节日第十八章贵州苗族宗教信仰和禁忌第一节宗教信仰一、万物有灵和自然崇拜二、祖先崇拜三、鬼神崇拜四、巫术和占卜四、基督教、天主教对苗族地区的传播和影响第二节禁忌一、宗教祭祀性禁忌二、时令忌日三、起居饮食禁忌四、婚丧及妇女禁忌五、农事劳作禁忌第十九章贵州苗族体育竞技第一节民间体育一、斗牛二、划龙舟三、跳鼓和跳芦笙舞四、射弩五、赛马六、舞狮、舞龙七、摔跤八、武术第二节绝技和气功第二十章贵州苗族的音乐和舞蹈第一节音乐第二节舞蹈第二十一章贵州苗族科技第一节苗医苗药一、理论学说二、诊断和分类三、诊治原则和方法四、苗药命名和加工五、苗药配方和验方第二节历法第五节第三节其他(运输、建筑、食品储存、捕猎技术)每个民族文化史的研究将涉及民族源流、语言文字、农耕生产和饮食、建筑文化、工艺美术、服饰文化、制度文化、信仰文化、节日文化、文学、音乐舞蹈以及民间习俗等方面的内容,每个子课题研究容量为10万字左右;土家族文化史第一章土家族源流第一节土家族族源、迁徙第二节单一民族的形成第三节羁摩制时期的土家族社会第四节改土归流后土家族社会的发展第五节族称的确定及人口分布第二章土家族语言和文字第一节族际交流和土家族语言的历史变迁第二节土家语研究现状第三节土家语特点第三章土家族农耕文化第一节农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一、渔猎采集和刀耕火种二、宋代以前的游耕农业耕作模式三、元明清时期的畲田制度四、改土归流后的土家族农耕文化第二节土家族的农业生产生态消费观第三节土家族的农业生产技能技艺第四节农业生产用具的发展变迁第五节历法和农谚第六节土家族饮食文化一、土家族饮食结构(一)主食(二)副食(三)饮料(四)土家族传统风味饮食二、饮食习俗第七节现代土家族族农业的发展第四章土家族建筑文化第一节土家族建筑的演变第二节土家族村寨布局和选址第三节土家族民居的类型第五章土家族的工艺美术第一节工艺一、刺绣、挑花二、蜡染和染布三、编织四、银饰加工第二节美术第六章土家族服饰文化第一节土家族服饰的历史演变一、源于畲布的土家服装二、冠帽头巾三、首饰第二节土家族服饰的分类及特点一、男性服饰二、女性服饰三、童式服饰第三节土家族特色服饰一、八幅罗裙二、土家织锦第四节土家印染、挑花第七章土家族医药文化第一节土家族医药的起源和发展一、土家族医药始祖“药王菩萨”二、改土归流前的土家族医药三、改土归流后的土家族医药四、辛亥革命及民国时期的土家族医药五、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家族医药第二节土家族医学基础一、土家族医学“三元论”二、诊断方法第三节土家族医学临床病治第八章土家族制度文化第一节羁縻郡县制度第二节土司制度第三节土家族习惯法的特征和功能第四节宗教制度文化第七节对土家族传统制度文化的现代审视第九章土家族风俗、礼仪第一节风俗一从土家族最早的婚姻形态到一夫一妻制二、婚姻习俗三、丧葬习俗的变迁四、习惯法及其执行机制第二节礼仪第十章土家族节日信仰文化第一节过赶年的由来第二节“六月六”怀古第三节牛王节的由来第四节节日礼俗第五节自然崇拜第六节祖先崇拜第三节白虎崇拜第七节文化始祖神崇拜第八节梅山神崇拜第九节信奉土老师第十节外来宗教在土家族地区的传播第十一节哲学观念第十二节伦理道德一、家庭构成及特点二、家族亲友称谓三、家庭道德及伦理四、社会道德及伦理五、道德伦理教育第十三节土家族原生信仰和现代社会的文化调适第十一章文学第一节神话传说第二节民间故事及谚语第三节民间歌谣第四节薅草锣鼓歌一、薅草锣鼓歌的产生和发展二、薅草锣鼓歌的内涵三、薅草锣鼓歌的艺术特点第五节哭嫁歌一、哭嫁歌的衍变和流传哭嫁歌的艺术特点第六节现代书面文学第七节傩文化一、傩堂戏的渊源和流派二、宗教法事三、傩堂戏面具四、土老司的法器第八节花灯戏一、花灯戏的流变二、花灯戏的表现形式及艺术特色第十一二章音乐舞蹈第一节乐器第二节摆手舞一、摆手舞的历史演变二、摆手舞的表现形式三、摆手舞的艺术特点第三节八宝铜铃舞第四节丧鼓舞第五节傩舞第六节民间体育彝族文化史第一章彝族源流和历史沿革第一节贵州彝族族源一、彝族族源诸说的争议二、洪水泛滥和彝族共祖笃慕三、贵州彝族先祖布、默两系先民第二节汉晋至唐宋时期的贵州彝族历史演进一、彝族和古羌人的渊源二、彝、濮族群渊源三、彝族和昆明、叟的渊源四、诸葛亮南征和“南中”大姓五、彝族和乌蛮和白蛮第三节元明以来的贵州彝族历史变迁一、罗罗和贵州彝族二、彝多汉少到汉多彝少的转折三、大迁徙后的贵州彝族社会变革四、近代彝族社会的演进和基本状况第二章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第一节宇宙万物起源说第二节人类起源说第三节社会道德观第四节天文历法第三章政治制度和古代军事第一节彝族宗法奴隶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一、彝族文献所反映的母系氏族社会二、宗法制度的产生和君长制时代三、宗法制度的政治组织四、贵州彝族的方国政权第二节贵州彝区的土司制度一、元代彝区土司制度的建立和封建领主制二、明代彝区土司制度的完善三、贵州宣慰司和水西宣慰司四、乌撒、普安、播勒诸土司五、改土归流和地主经济制度的发展第三节彝族古代军事一、军政合一组织二、兵种和兵器三、彝族战争史第四章传统经济史第一节农牧林经济的共融发展第二节粮食作物和耕作制的演进第三节畜种和游牧第四节林业经济第五节手工经济的种类和历史第五章宗教及民间信仰第一节自然崇拜第二节图腾崇拜第三节祖先崇拜第四节宗教职业者苏尼第五节禁忌第六节外来宗教的传入及影响第六章衣食住行第一节社会生产和饮食习惯第二节服饰分类和历史演变第三节居住和建筑第四节交通和社会交往第七章婚姻丧葬节庆习俗第一节婚姻和家庭、谱碟第二节丧葬习俗及历史变迁第三节节日活动第四节庆典和人生礼仪第八章语言、文字、文献第一节方言土语特征第二节文字起源和推广使用第三节彝文古籍第四节经师布摩产生、职能、培养第九章文学艺术第一节远古神话传说和史诗第二节古代文艺理论第三节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第四节音乐和舞蹈第五节工艺和美术第六节戏剧第十章教育和体育第一节彝族教育简史第二节传统教育的分类第三节汉学的引进和西式教育的传入第四节传统竞技项目和历史第十一章文物古迹第一节古遗址、古驿道第二节古墓、古建筑第三节金石碑刻第四节其它文物水族文化史提纲第一章水族源流第一节水族先民的发祥、迁徙及和骆越的融合第二节单一民族的形成第三节羁摩制时期的水族社会第四节明清时期水族社会的发展第五节族称的确定及人口分布第二章语言和文字第一节水语族系第二节水语古音第三节古老的“泐睢”第四节水族古文字和殷商甲骨文的关系第五节水书文化和水族社会的精神凝聚力第六节水族古文字和水书文化的传承方式第七节水书文化的运用、水书师和水书习俗第八节水书文化进校园和水书文化保护第九节水书研究和水书译著第三章水族稻作农耕文化第一节渔猎和采集第二节稻作农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骆田农业、山区梯田农业)第三节稻田养鱼模式第四节土地开发利用原则及生态文化智慧第五节耕作制度和农业生产流程第六节劳动生产工具的发展变迁第七节历法和农谚第八节副食生产第九节酿造技术第十节饮食文化第十一节现代水族农业的发展第四章水族建筑文化第一节从穴居到巢居的变迁第二节考古发现和干栏式建筑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节“楼层战棚”和水族建筑型制第四节村寨选址原则和水族村落布局第五节鱼塘、粮仓、禾晾第六节住屋布局和水族建筑观念第七节村寨公共资源管理和家园观念第八节现代水族建筑文化的发展第五章服饰文化第一节考古发现和水族传统服饰第二节水族服饰文化分区第三节纺织、印染第四节马尾绣和水族制绣艺术第五节银首饰工艺及文化第六章水族制度文化第一节“三老四公”的宗族制度第二节寨佬制和乡佬制第三节从“洞”、“水”组织到议榔制的发展第四节民间习惯法的形成第五节清代水族地区的习惯法碑文第六节水族农耕、婚姻、丧葬、节日的制度文化内涵第七节现代水族社会制度文化的变迁和调适第七章水族信仰文化第一节创世传说和水族始祖女神第二节开天辟地的恩公第三节创立古文字的“拱略铎”第四节诸(鬼)神共居的“岜虽山”第五节自然崇拜第六节祖先崇拜第七节村寨保护神和地方保护神第八节外来宗教在水族地区的传播第九节水族的图腾信仰和水书信仰第十节伦理道德和哲学观念第十一节水族原生信仰和现代社会的文化调适第八章节日文化第一节分批分期过节的节日制度(端节、卯节)第二节和农耕生产相关节日(开秧门、洗犁耙、吃新节)第三节和民间信仰相关的节日(苏宁喜节、敬霞节)第四节节日饮食和节日礼仪第九章文学第一节神话传说第二节民间故事及谚语哲言第三节民歌第四节现代书面文学第五节诗歌和戏剧第十章音乐舞蹈第一节乐器第二节铜鼓舞第三节芦笙舞第四节弦鼓舞第五节庆生舞第六节其它文娱活动及民间体育第七节大型水族歌舞史诗——《远古走来的贵族》仡佬族文化史第一章仡佬族源流第一节仡佬族先民的发祥及其发展一、关于人起源的传说二、仡佬先民是夜郎国的缔造者第二节族称的演变及人口分布一、族称的演变二、人口分布第二章语言和文字第一节历史上的仡佬族语言第二节仡佬语的结构特征第三节仡佬语方言第四节文字第三章稻作农耕文化第一节饮食文化第二节副食生产第三节仡佬族的酒和茶第四节进餐习惯第四章建筑文化第一节民居建筑格式第二节住屋布局和建筑观念第三节自然和谐的居住习俗第四节现代建筑的兴起和发展第五章服饰文化第一节仡佬族传统服饰特征第二节纺织材料第六章信仰文化第一节竹崇拜第二节自然物崇拜第三节祖先崇拜第四节动物崇拜第五节傩文化第六节伦理道德教育第七章节日文化第一节和农耕有关的节日第二节和民间信仰有关的节日第八章文学第一节神话传说第二节古代人文文学第三节民间文学第九章音乐舞蹈第一节仡佬族音乐第二节舞蹈第三节文体表演第四节儿童娱乐活动第五节其他文体活动回族伊斯兰教文化史一、伊斯兰教的传入二、伊斯兰教的教派及组织三、古兰经典和教规教义四、清真寺历史简介五、伊斯兰教著名人物白族建筑文化史一、白族建筑的分类二、白族建筑的流变三、白族建筑的结构和特点四、白族建筑的文化功能五、白族建筑的现状和走向贵州壮族歌谣文化一、贵州壮族族群分布地域二、贵州壮族歌谣的历史发展三、贵州壮族歌谣和广西壮族歌谣文化之间的联系四、贵州壮族歌谣的价值五、贵州壮族歌谣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六、贵州壮族歌谣文化发展的困境七、贵州壮族歌谣文化的发展对策贵州畲族习俗史提纲一、畲族的族源和迁徙二、畲族人口和分布三、畲族习俗(一)婚姻及其发展演变(二)丧葬及其发展演变(三)节日及其发展演变(四)信仰、禁忌及其产生和发展四、从习俗看畲族和其他民族的关系瑶族舞蹈文化史一、贵州瑶族舞蹈文化的概述二、贵州瑶族舞蹈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三、贵州瑶族舞蹈文化的特征四、贵州瑶族舞蹈文化的功能五、贵州瑶族舞蹈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六、贵州瑶族舞蹈文化发展的对策仫佬族民俗文化史一、仫佬族族源1、族源族称2、单一民族的形成及认定3、民族人口分布状况二、民俗文化1、婚丧习俗2、节日习俗3、语言4、农耕习俗三、民俗文化形成和文化流变1、汉文化和仫佬族民俗文化的形成2、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仫佬族民俗的共生羌族节日文化史一、贵州羌族概况1、羌族先民的族源、迁徙2、单一民族的形成3、族称的确定及人口分布4、居住环境二、贵州羌族节日文化的形成和发展1、明末清初时期的贵州羌族节日2、当代贵州羌族节日(过羌年)三、贵州羌族节日文化的基本内涵四、贵州羌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转型蒙古族农牧文化史一、蒙古族的游牧经济二、蒙古族南迁和分布的形成三、蒙古族的农业化过程四、不同类型的农业经济毛南族文化史一、毛南族“猴鼓舞”的历史及其演变二、毛南族“猴鼓舞”的形式及其内容三、毛南族“猴鼓舞”的功能及其价值四、毛南族“猴鼓舞”的文化内涵及其表现特征五、毛南族“猴鼓舞”的传承保护及其当代发展满族石雕艺术文化史一、满族石雕文化源流二、贵州金沙县、黔西县、大方县满族建筑石雕艺术考三、金坡苗族彝族满族乡宋氏花坟石雕艺术考四、金沙安洛乡高家花坟石雕艺术考五、大方县沙厂乡倪永珍花坟石雕艺术考六、大方县黄泥满族墓葬群石雕艺术考七、独具满族特色的石雕艺术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