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物种种群减少一半

全球物种种群减少一半
全球物种种群减少一半

全球物种种群减少一半

随着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地球所承受的压力逐渐增大。自1970年来,全球物种种群数量已下降52%,同时人类需要1.5个地球的资源再生能力,才能满足自身需求。

2014年9月30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简称《报告》)提出了上述结论。《报告》宣称,地球的生物多样性正在急剧下降,人类的生存或许已经跨越了地球所能承受的范围边界,可能导致突然或不可逆转的环境变化。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总干事卢思骋坦言,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中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持续上升,中国的资源生产效率的提高已经赶不上人均消费增长的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生物多样性丧失

《报告》所采用的测算指标是地球生命力指数,用于衡量成千上万种脊椎动物种群规模变化趋势以及生物多样性。根据《报告》,自1970年至2010年,地球生物多样性显示了52%的下降率,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和鱼类数量平均约为40年前的一半。

在这些脊椎动物中,陆生物种和海洋物种的下降幅度均为39%,而淡水物种地球生命力指数下降幅度高达76%,平均下降量为陆生物种和海洋生物的两倍。与过去相比,这一大幅度的下降趋势更为严峻。

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下降,与人类活动有直接联系。《报告》指出,人类为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大肆占用、破坏动物栖息地,进行大规模的捕猎和捕鱼开发,这是地球生命力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以下降幅度最大的淡水物种为例,灌溉和

水电站大坝所引起的变化,会对淡水栖息地产生重大影响,从而进一步威胁淡水物种的生存。

自然资源供不应求

除生物多样性下降外,地球的可供能力已超过人类需求,是人类面临的又一难题。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等组织的研究,自1961年至2010年,全球的人均生物承载力已由3.2全球公倾减少至1.7全球公顷。地球的供应能力,正处于超负荷状态。

然而在同一时期,人类的生态需求却在持续增长。《报告》指出,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的人均生态足迹由2.5全球公顷增加至2.7全球公顷。而生态足迹是指,人类为满足其需求所利用的所有生物生产性土地的总和,包括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渔业用地等。生态足迹的增加即意味着人类所需生存空间在不断扩大。

《报告》进一步表明,人均生态足迹最大的25个国家大部分都是美国、新加坡等高收入国家,而且燃烧化石燃料所生产的碳足迹,几乎是这些国家生态足迹中占比最大的组成部分。若全人类都按照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生活,那么还需要3.9个地球的资源才能满足人类需求。

未来,随着世界人口在2050年和2100年分别达到96亿和110亿,由于土壤退化、淡水短缺等环境问题,人类需求与地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还会进一步凸显。

中国面临巨大挑战

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凭借30亿全球公顷的生态足迹总量位居全球第一。据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办公室能源项目主任雷红鹏透露,2013年中国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比例的28%,高居世界第一,而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也超过了欧盟国家。

这意味着中国面临着来自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卢思骋提到,基于当下严峻的生态形势,改变高生态足迹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全球要务,中国也不例外。为此,《报告》提出”一个地球”理念,其中包括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降低各环节的投入与浪费、提倡可持续的能源消费等措施。

目前,中国已经在生态文明建设、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尝试,但仍面临挑战。据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主任张建平介绍,中国制造业占经济比重达44%,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经济结构还很难改变。并且,中国的节能减排和资源利用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张建平建议,要用经济手段先行推进生态建设,即积极推广资源税改革,以开发资源的市场价格向企业征税,从生产环节实践可持续发展。他还透露,目前政府的环境税、排污”费改税“等规划正在进行中。

据悉,为可持续地利用地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世界上许多国家已作出了积极探索。丹麦的风力发电、卢旺达的生态旅游等项目均可给人类提供借鉴。

中国十大濒危动物资料

我国十大濒危动物 1.大熊猫 大熊猫是一种古老的动物,被动物学家称为“活化石”。与它同一时期的动物如剑齿虎等,早已灭绝并成为化石。化石显示,大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它属于剑齿象古生物群,大熊猫的栖息地曾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夏勒,1993年)。现在分布在我国四川北部、陕西和甘肃南部,是我国的一类保护动物。 大熊猫也叫…猫熊?,是哺乳动物,身体肥胖,形状像熊但要略小一些,尾巴短,眼睛周围、耳朵、前后肢和肩部是黑色,其余都是白色。毛密而有光泽,耐寒。喜欢吃竹叶、竹笋。目前已知的大熊猫的毛色共有三种:黑白色、棕白色、白色。 生活在陕西秦岭的大熊猫因头部更圆而更像猫,被誉为国宝中的“美人”。 大熊猫居住地带的竹子,曾大面积开花、枯死,威胁着大熊猫的生存。全世界都极其关注珍稀动物大熊猫的抢救和转移工作。 2. 金丝猴 金丝猴是地球上稀有的珍贵动物之一,世界上的金丝猴仅有4种,它们是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前三种都产于我国,因此金丝猴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特有种类,同时金丝猴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目前,除我国外,这些稀世珍宝在世界上仅有法国、英国等极少数国家的博物馆中收藏有若干标本。金丝猴的珍贵程度与大熊猫齐名,同属“国宝级动物”,它们毛色艳丽,形态独特,动作优雅,性情温和,深受人们的喜爱。 体长约70厘米,尾长约与体长相等或长些。鼻孔大,上仰。唇厚,无颊囊。背部的毛长发亮,颜色为青色,头顶、颈、肩、上臂、背和尾的毛为灰黑色,头侧、颈侧、躯干腹面和四肢内侧的毛为褐黄色,毛质十分柔软。因其鼻孔极度退化,即俗称“没鼻梁子”,因而使鼻孔仰面朝天,所以又有“仰鼻猴”的别称。 金丝猴共四种,仅我国分布的三种均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主要的区别是:川金丝猴(r.roxellanae)脸上的毛为天蓝色,故又称“蓝面猴”。两侧、胸及后腿的毛为金黄色,分布于四川、甘肃和陕西; 滇金丝猴(r.bieti)的脸两侧为白色,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东部; 黔金丝猴(r.brelichi)的两肩之间有1块卵圆白毛区,分布于贵州与四川之间。 金丝猴群栖高山密林中。主要在树上生活,也在地面找东西吃。以野果、嫩芽、竹笋、苔藓植物为食。主食有树叶、嫩树枝、花、果,也吃树皮和树根,爱吃昆虫、鸟、和鸟蛋。 母金丝猴无微不至地关心和疼爱自己的孩子,尤其在哺乳期,母猴总是把小猴紧紧的抱在胸前,或是抓住小猴的尾巴,丝毫不给它玩耍的自由。在这期间,朝夕相处的丈夫尽管向“夫人”献尽了殷勤:又是为她理毛、又是为她检痂皮、但是也别想

中国10大濒危野生动物

中国10大濒危野生动物 由于火灾等原因而造成的森林破坏,我国不少野生动物种类已经灭绝或处于濒危。 1、大熊猫 大熊猫是一种以食竹为主的食肉目动物,不仅集珍稀、濒危、特产于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称。与其同时代的古动物剑齿虎、猛犸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袭而灭绝,惟有大熊猫因隐退山谷而遗存下来。现仅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甘肃约40个县境内的群山叠翠的竹林中,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 2、金丝猴 中国金丝猴包括川、滇、黔三种,大家比较熟悉的当属川金丝猴。川金丝猴,分布于四川、陕西、湖北及甘肃,深居山林,结群生活。背覆金丝“披风”,攀树跳跃、腾挪如飞。金丝猴刚被命名时,因其仰鼻金发,使动物学家爱德华先生联想起欧洲十字军司令的翘鼻金

发的夫人洛克安娜,于是,他便用这个美人之名命名了金丝猴—Rhinpitheius roxellanae。 3、白鳍豚 白鳍豚为中国长江中下游的特有水兽,全球豚类有70多种,淡水仅5种,中国仅此一种淡水鲸,分布狭窄,比大熊猫更古老、更稀少。白鳍豚体态娇美、皮肤滑腻、长吻似剑、身呈纺锤。眼小如豆、耳小像针,上下颌密布小牙130多颗,头顶左上方有一圆形鼻孔,每隔20秒出水换一次气,虽然视听能力欠佳,但其声纳系统发对超声波的回声定位能力可使它与在十几公里外的同伴取得联系。 4、华南虎 华南虎的英文为“中国虎”,是我国特有亚种,原为中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体型较小,但资格最老的一个虎种。全球的虎仅有一种,均产于亚洲,上个世纪尚有8个亚种:孟加拉虎、东北虎、爪哇虎、华南虎、里海虎、巴厘虎、苏门达腊虎,但后三个亚种相继灭绝,

中国的新疆虎(尚未搞清属于哪个亚种)是在20世纪初灭绝的。 5、朱鹮 要问中国最珍稀的鸟是什么,那朱鹮应当名列前茅。这种被动物学家誉为“东方明珠”的美丽涉禽是一种人们一度认为已经灭绝的鸟类,它们原是东亚地区的特产鸟类,仅在中国、朝鲜、日本及俄罗斯有分布,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都失去了踪影。难道朱鹮真的消失了吗?七十年代后期,中国鸟类学家开始寻找朱鹮,1981年终于在陕西洋县姚家沟发现2窝共7只朱鹮,轰动了世界。 6、褐马鸡 褐马鸡是一种产于中国山西庞泉沟、河北小五台山及北京门头沟的珍禽,因耳部由两个雪白的耳羽,好似长角,或有人称之为角鸡或耳鸡。尾羽上翘后,披散垂下,如同马尾,故名马鸡,马鸡属共有4种,均产于中国,既藏马鸡、白马鸡、蓝马鸡和褐马鸡。许多动物学家建议,应把褐马鸡定为中国国鸟。目前,褐马鸡为国际自然保护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四章森林群落结构特征

森林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一、森林植物群落概念 (一)群落概念 群落的概念很模糊,没有一个概念能让所有生态家都满意的定义。群落或生物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是指特定空间或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间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生活在同一生境而彼此相互作用的各种植物有规律的组合。森林群落(forest community)指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植物群落。 植被(vegetation):某一地区或整个地球表面全部植物群落总和称为植被。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 群落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组成的,因此,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2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如生活型组成、种的分布格局、成层性、季相等 3具有一定的外貌:一个群落中的植物个体,分别处于不同高度并具有不同密度,从而决定了群落外部形态。如森林、灌丛或草丛等。 4形成群落环境: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的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落环境,包括光照、温度与土壤等都经过了生物群落的改造。 5不同物种间存在相互影响:群落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适应。生物群落并非种群的简单集合。种群组合成群落取决于两个条件:第一,必须共同适应它们所处的无机环境;第二,它们内部的相互关系必须取得协调、平衡。 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群落运动形式为季节、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7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任一群落都分布在特定地段或特定生境上,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 8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在自然条件下,有些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分;有的则不具有明显边界,而处于连续变化中。 (三)群落的性质 机体论(离散论):以美国的Clements(1916,1928)为代表。 群落是高度有组织的物种组合,边界清楚,可象物种那样进行自然分类;高度强调种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演替被类比为个体发育。认为群落是有明显边界的离散单位,或者说是自然界的一个基本组织单位,像有机体(如人)与种群(物种)是自然界的一个实体单位一样,所以(1)有诞生,生长,成熟和死亡的不同发育阶段;和有机体一样有明确的边界,而且与其他群落是间断的、可分的,独立存在,可重复出现,因此可以像物种那样进行分类。

全球十大最濒危的稀有动物物种

全球十大最濒危的稀有动物物种 据美国《生活科学》网站报道,该网站日前评出全球十大最濒危的稀有动物物种,这些物种随时都有可能从这个地球上彻底消失。这十大濒危动物物种分别是苏门答腊犀牛、西部灰鲸、红狼、西伯利亚虎、黑脚貂、菲律宾鳄、山地大猩猩、恒河鲨、苏门答腊猩猩和加利福尼亚秃鹰。

苏门答腊犀牛(Sumatran Rhinoceros)是世界上体形最小的犀牛,主要生长于印度和东南亚的雨林地带、雾林地带以及沼泽地区。目前,苏门答腊犀牛的濒危程度极其严重。全球仅存6个野生苏门犀群,苏门犀总数估计为300头左右。造成苏门犀处于极度濒危状况的原因有二:其一,就是非法盗猎。盗猎犀牛可

以赚取极高的经济利益。黑市上,一公斤犀牛角价值约为3万美元。其二,人类对苏门犀生存环境的疯狂破坏。此外,苏门犀命中注定要面临绝种,因为动物园中圈养的犀牛很少有成功繁殖的案例。 虽然国际捕鲸委员会于1947年决定开始禁止捕杀灰鲸,

但是遭受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疯狂捕杀后的西部灰鲸(Western Gray Whale),其数量一直未能恢复到捕杀前的规模。目前,全球仅存100多头灰鲸,其中只有23头是具有生育能力的雌鲸。俄罗斯库页岛东部沿岸,是目前人类所知道的西部灰鲸唯一生存场所。然而,它们唯一的生存空间现如今也被石油公司占领。石油公司的勘探和采油行为慢慢将这种体重达30吨的哺乳动物逼入绝境。高密度的地震勘测、海底钻探、重量级船舶航行和空中运输、石油外泄对于西部灰鲸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

与其同宗兄弟灰狼相比,红狼(Red Wolf)慢慢进化得体形越来越小,身材越来越苗条。从晚更新世冰川期侥幸活下来的红狼,如今却无法逃脱现代人的魔掌。红狼曾经广泛分布于美国

群落的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群落的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 标题:群落的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摘要:一.群落的结构(一)群落的外貌和生活型1 群落外貌群落外貌(physiognomy)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它是群落中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植被的特征,水生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水的深度和水流特征。陆地生物群落…… 关键词: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 一.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外貌和生活型 1.群落外貌 群落外貌(physiognomy)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它是群落中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植被的特征,水生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水的深度和水流特征。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是由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形态及其生活型(life form)所决定的。 2.生活型类型 目前广泛采用的是丹麦植物学家Raunkiaer提出的系统,他是按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和保护方式,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个生活型,在各类群之下,根据植物体的高度,芽有无芽鳞保护,落叶或常绿,茎的特点等特征,再细分为若干较小的类型。下面就Raunkiaer的生活型分类系统加以简介: ①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s)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以上,又可根据高

取决于水中的透光情况、水温和溶解氧的含量等。水生群落按垂直方向,一般可分为: 漂浮动物(neuston) 1.浮游动物(plankton); 2.水生生物群落游泳动物(nekton); 3.底栖动物(benthos); 4.附底动物(epifauna); 5.底内动物(infauna)(三) 水平结构 群落的水平格局,其形成主要与构成群落的成员的分布状况有关。大多数群落,各物种常形成相当高密度集团的斑块状(patch)镶嵌。导致这种水平方向上的复杂的镶嵌性(mosaicism)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图陆地生物群落中水平格局的主要决定因素(Smith,1980)(四)群落的时间格局 光、温度和湿度等许多环境因子有明显的时间节律(如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受这些因子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4.3《群落的结构》知识点总结

1 / 7 第4章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概念 1.概念:一定区域内,所有的种群(或所有的生物)(准确记忆) 2.正确理解群落的概念:(理解) ①“同一时间”:随时间迁移,群落内种群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 ②“一定区域”:群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③“各种生物”: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④“集合”:群落不是生物的简单聚集,而是通过生物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3.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 ?全部种群???→?所有种群 群落 4.种群和群落的比较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 ①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②地位:丰富度是群落的首要特征 ③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 落结构也越复杂 三、种间关系 2 / 7

相互依存, 减少,呈现“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数量上呈现出 ①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最终 败,如图 ②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近, 随环境等外界因素发生周期性变化,如图 对寄生种群有利,对寄主种群有害。 【规律总结】 1.几种种间关系曲线的判断 (1)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互利共生 (2)不同步变化(此消彼长)——捕食 (3)看起点,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为0——竞争2. 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 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3 / 7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六章森林群落演替

森林群落的演替 一、裸地 (一)裸地概念和类型 裸地:即指从来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段。裸地通常有极端的环境条件,如极为干旱、潮湿、缺乏有机质等。分为两种: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 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生长过植被、或原来生长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连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均已不存在的地段。 次生裸地:指那些原生植被虽然被消灭,但原有群落下的土壤条件还多少保留着,并且土壤中还多少保留着原来群落某些繁殖体的地段。 (二)裸地形成的原因 地形变迁:地形变迁形成的裸地多为原生裸地。如风积作用形成的沙丘和土堆、重力侵蚀形成的山崩、火山活动形成的熔岩等。 气象因素:气象因素形成的多为次生裸地。如干旱使水库、河流或湖泊变干、风灾和雪灾引起的植物毁灭等。 生物作用:生物作用形成的一般为次生裸地。如灾害性昆虫的大发生。 人为影响:人为影响形成的一般为次生裸地。如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垦荒等。 二、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一般包括四个阶段:迁移、定居、竞争和反应等。 迁移:即繁殖体传播到裸地的过程。繁殖体包括植物的种子、孢子以及能起作用的任何部分(如某些植物地下茎、具无性繁殖能力的枝、干等)。 定居:繁殖体传播到新的地点后,即进入定居过程。定居包括发芽、生长和繁殖三个环节。各环节能否顺利完成,取决于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和定居地的生境条件。 竞争:在一定的地段,由于不同物种的同时入侵或随着个体的增长和繁殖,必然导致营养空间和资源的竞争,结果是适者生存。 反应:通过植物的定居和生长,群落内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间会不断发生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原来的生境条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改造的结果往往是不利于早期入侵者的生存,从而为另一些更适应种的进入创造了条件,即另一个群落形成的开始。 三、森林群落的发育 从一个群落形成到被另一个群落替代,每一个群落都有一个发育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发育初期、盛期和末期。 发育初期:在发育初期,建群种的良好发育是一个主要标志。建群种的生长和变化会引起其它种类的生长和个体数量的变化。因此,在发育初期,种类成分不稳定,每种植物个体数量变化也较大;群落的结构尚未定型,层次分化不明显。在生态方面,群落所特有的生境正在形成中,特点还不突出。 发育盛期:到了发育盛期,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相对比较一致,从而有别于不同类型的其它群落。其次,群落结构已经定型,主要表现为有良好的层次分化。在生态方面,群落的生活型组成及季相变化,以及群落内生境都比较典型。

高中生物第5章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群落的主要类型群落演替学业分层测评

第5章群落第1-5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略)、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群落的主要类型、群落 演替学业分层测评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列概括性结论中,阐述生物群落定义的是( ) A.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B.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群的集合 C.每个个体成为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集合的组分 D.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相互作用的整体 【解析】群落是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群落是指生物群落,它同时含有多个种群,不包括非生物因素。每个群落的组分包括该群落所有种群,而不是个体。 【答案】 B 2.(2016·杭州高二期末)森林中的植物群落由上到下分布的植物类型是( ) ①树冠层②灌木层③草本层④地表层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解析】陆生植物有六种生长型:乔木、灌木、藤木植物、草本植物、附生植物、地表植物。森林中植物类型从上到下分布为①②③④ 【答案】 A 3.(2016·杭州高二期末)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黄杉的三个种群龄级(以胸径的大小表示)的取样调查图。其中种群A为自然状态,种群B、C受到了不同强度的人为干扰。据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人为干扰对B、C种群各龄级的数量没有显著影响 B.种群A中低龄级黄杉个体数量大于种群B

C.种群B中高龄级的黄杉被采伐有利于低龄级黄杉的生长 D.种群C中高龄级黄杉数量锐减,导致其垂直结构的层次简单 【解析】人工干扰下的B种群各龄级黄杉较种群A多,C种群各龄级黄杉较种群A少,A、B项错误;垂直结构是群落的特征,而非种群的特征,D项错误。 【答案】 C 4.牛头山森林公园里的很多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引起此森林群落中的动物和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非生物因素分别是( ) 【导学号:24890041】A.食物、温度B.光照、温度 C.食物、光照D.温度、湿度 【解析】 即光照影响植物的垂直分层,食物影响动物的垂直分层。 【答案】 C 5.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分布有利于( ) A.生存竞争B.占据空间 C.资源利用D.生物进化 【解析】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分布可避免过多的种间竞争,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 【答案】 C 6.(2016·温州期末)在北半球陆地,随海拔高度增加,由南向北群落依次是 ( ) A.热带雨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 B.苔原、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C.热带雨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苔原 D.苔原、热带雨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 【解析】群落随海拔高度增加即由平原到高原,主要表现为温度下降;群落由南向北(即纬度变化)依次经过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主要表现也为温度的下降。结合陆地生物群落的特点,可判断出最南端为热带雨林,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最北端为苔原。 【答案】 A 7.关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 A.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故干湿季明显 B.我国东部分布着全球面积最大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乔木、灌木、草本、地表层均具备,乔木仅有一层

森林中群落的生态学研究方法概述

森林群落的生态学研究方法概述 摘要森林群落研究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文章介绍了生态学中森林群落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及其各自的优缺点。其中调查研究方法包括设立永久标准地法、有样地抽样法、无样地抽样法等, 3S技术在森林群落调查中的应用也作了详细的介绍,在进行森林群落调查中,具体选用哪种研究方法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 关键词森林群落研究方法取样方法3S技术 Abstract Research methods of forest community have a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reliability and accuracy of research results. These research methods of forest community include plot sampling method, plotless sampling method, 3Smethod and permanent standard plot sampling method. The paper introduce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se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of forest community investigation in detail. Key words forest community, research methods, application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也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等作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很大部分的森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根据全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新闻发布会透露,我国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的1/4,而且森林总体质量不高,分布不均[1]。森林被破坏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骤减,从而进一步影响构建适宜人居环境和社会、经济等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在

19.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19、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学习目标】 1、概述物种的概念,地理隔离的概念,生殖隔离的概念。 2、分析隔离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总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学习重难点:生殖隔离;总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知识建构 (二)课堂典型题例 例1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用现代进化理论解释,错误的是()(A)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导致原始地雀物种形成现条件下的地雀物种

(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很快进化形成不同的物种 (C)这些地雀原先属于同一雀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渐分布在不同的群岛,发生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 A.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就成了不同物种 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就成了不同物种 C.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然经历 D.每个新物种的形成都必定经历从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的过程 (三)课堂训练题 1、下列关于物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山羊和绵羊都是羊,是同一物种 (B)分布在一个自然区域的蜻蜓就是一个物种 (C)马和驴可以繁殖后代,所以马和驴是同一物种 (D)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并繁殖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2、新物种形成最显著的标志是() (A)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B)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 (C)产生了生殖隔离(D)改变了基因频率 3、据统计,美洲棉尾兔的分布情况是这样的:在美国东部棉尾兔有8个种,而在西部多山地区则有 23个种,这说明在物种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的是() (A)变异(B)遗传(C)地理隔离(D)生殖隔离 4、我国的东北虎和华南虎,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已成为两个不同的虎亚种。如果达到 彼此相遇已不能杂交,也就产生了() (A)隔离(B)地理隔离(C)生殖隔离(D)变异

世界十大濒危动物物

世界十大濒危动物物种分别是苏门答腊犀牛、西部灰鲸、红狼、西伯利亚虎、黑脚貂、菲律宾鳄、山地大猩猩、恒河鲨、苏门答腊猩猩和加利福尼亚秃鹰。 苏门答腊犀牛 苏门答腊犀牛(Sumatran Rhinoceros)是世界上体形最小的犀牛,主要生长于印度和东南亚的雨林地带、雾林地带以及沼泽地区。目前,苏门答腊犀牛的濒危程度极其严重。全球仅存6个野生苏门犀群,苏门犀总数估计为300头左右。造成苏门犀处于极度濒危状况的原因有二:其一,就是非法盗猎。盗猎犀牛可以赚取极高的经济利益。黑市上,一公斤犀牛角价值约为3万美元。其二,人类对苏门犀生存环境的疯狂破坏。此外,苏门犀命中注定要面临绝种,因为动物园中圈养的犀牛很少有成功繁殖的案例。西部灰鲸 虽然国际捕鲸委员会于1947年决定开始禁止捕杀灰鲸,但是遭受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疯狂捕杀后的西部灰鲸(Western Gray Whale),其数量一直未能恢复到捕杀前的规模。目前,全球仅存100多头灰鲸,其中只有23头是具有生育能力的雌鲸。俄罗斯库页岛东部沿岸,是目前人类所知道的西部灰鲸唯一生存场所。然而,它们唯一的生存空间现如今也被石油公司占领。石油公司的勘探和采油行为慢慢将这种体重达30吨的哺乳动物逼入绝境。高密度的地震勘测、海底钻探、重量级船舶航行和空中运输、石油外泄对于西部灰鲸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 红狼 红狼

与其同宗兄弟灰狼相比,红狼(Red Wolf)慢慢进化得体形越来越小,身材越来越苗条。从晚更新世冰川期侥幸活下来的红狼,如今却无法逃脱现代人的魔掌。红狼曾经广泛分布于美国东南部。然而,由于人类对食肉动物的大肆捕杀,使得红狼的数量急剧减少;同时,随着红狼等食肉动物的数量减少,红狼也很难找到繁衍后代的配偶。它们不得不与北美大草原的小狼交配,因此纯种红狼的数量越来越少。现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东北部地区估计仍然生存着100多头野生红狼。此外,在美国,还有150多头红狼被圈养。 西伯利亚虎 西伯利亚虎 西伯利亚虎(Siberian Tiger),又称东北虎,曾经广泛遍布于中国东北、朝鲜半岛、蒙古等地区。然而,现在东北虎的活动区域只有俄罗斯的阿穆尔河-乌苏里江地域。目前,该地区已被列为重点保护区。据估计,现存东北虎仅有350头到450头。然而,森林的大规模砍伐以及屡禁不止的偷猎行为,仍然对东北虎的生存构成极大的威胁。 黑脚貂 黑脚貂

急需有关濒危动物的资料

急需有关濒危动物的资料 濒危动物 什么叫濒危动物 濒危动物是指所有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物种。从广义上讲濒危动物泛指珍贵、濒危或稀有的野生动物。从野生动物管理学角度讲濒危动物是指《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所列动物以及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濒危动物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性是指濒危动物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野生种群数量较少存在灭绝的危险。相对性是指某些濒危动物野生种群的绝对数量并不太少但相对于同一类别的其他动物物种来说却很少;或者某些濒危动物虽然在局部地区的野生种群数量很多但在整个分布区内的野生种群数量却很少。 一些国家或地区视为濒危物种的野生动物在另外一些国家或地区可能并不视为濒危动... 濒危动物

什么叫濒危动物 濒危动物是指所有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物种。从广义上讲濒危动物泛指珍贵、濒危或稀有的野生动物。从野生动物管理学角度讲濒危动物是指《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所列动物以及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濒危动物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性是指濒危动物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野生种群数量较少存在灭绝的危险。相对性是指某些濒危动物野生种群的绝对数量并不太少但相对于同一类别的其他动物物种来说却很少;或者某些濒危动物虽然在局部地区的野生种群数量很多但在整个分布区内的野生种群数量却很少。 一些国家或地区视为濒危物种的野生动物在另外一些国家或地区可能并不视为濒危动物。一些种类的濒危动物在得到了有效保护、其野生种群数量明显上升、不再有灭绝危险时也可以退出濒危动物的行列。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兽类

群落的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群落的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一.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外貌和生活型 1.群落外貌 群落外貌(physiognomy)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它是群落中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植被的特征,水生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水的深度和水流特征。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是由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形态及其生活型(life form)所决定的。 2.生活型类型 目前广泛采用的是丹麦植物学家Raunkiaer提出的系统,他是按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和保护方式,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个生活型,在各类群之下,根据植物体的高度,芽有无芽鳞保护,落叶或常绿,茎的特点等特征,再细分为若干较小的类型。下面就Raunkiaer的生活型分类系统加以简介: ①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s)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以上,又可根据高度分为四个亚类,即大高位芽植物(高度﹥30米),中高位芽植物(8-30米),小高位芽植物(2-8米)与矮高位芽植物(25厘米~2米)。 ②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s)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③地面芽植物(Hemicryptophytes)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冬季地上部分全部枯死,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④隐芽植物(Cryptophytes)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一年生植物(Therophytes)以种子越冬。 ⑤Raunkiaer生活型被认为是进化过程中对气候条件适应的结果,因此它们的组成可反映某地区的生物气候和环境的状况。 从表上可知,每一类植物群落都是由几种生活型的植物所组成,但其中有一类生活型占优势,生活型与环境关系密切, 高位芽植物占优势是温暖、潮湿气候地区群落的特征,如热带雨林群落;地面芽植物占优势的群落,反映了该地区具有较长的严寒季节,如温带针叶林、落叶林群落;地上芽植物占优势,反映了该地区环境比较湿冷,如长白山寒温带暗针叶林;一年生植物占优势则是干旱气候的荒漠和草原地区群落的特征,如东北温带草原。 表我国几种群落类型的生活型组成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教案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教案 生命科学学院2011级2班李烁 一、教学课题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高中生物必修二第7章第2节 二、教学课型 理论课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种”的辨别方法,让学生能够说明物种的概念,区分不同的 物种,正确率90%。 2、通过学习骡子的生殖,让学生能够说明生殖隔离的概念,正确率90%。 3、通过对比生殖隔离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地理隔离的概念,正确率90%。 4、通过对13种地雀的形成的分析,让学生能够说出物种形成的过程和隔 离在物种形成的作用,正确率80%。 5、通过回顾之前学习的进化理论,让学生掌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 容,正确率90%。 五、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前三部分主要内容,掌握了物种形成的原材料,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方向,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了基础,这样生物进化的过程自然而然就可以引入并学习掌握。 前面学习的内容没有经过组合处理,学生现阶段是无法对生物进化的全过

程有清晰的思路的;同时也会对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产生混淆,所以教师要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有效的引导才能使内容更为清晰,并要注意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总结和对比,学生才能全面的掌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在本节课的学习后,学生会完全掌握生物进化论理,对物种的形成也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就为后面生物多样性的学习打好基础,通过对比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也能在学生脑海里形成生物进化论理在不断发展的观念。 六、内容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作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的最后一部分,讲解了物种形成的过程,在本章节的地位非常重要。首先,本节课是对进化理论的总结,让学生在全面掌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同时,理解物种形成的一般规律;其次,通过对隔离和物种形成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的必要性,并对现在一些快速形成新物种的方式有全新的认识;最后,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习能主动收集相关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资料,了解这一生物进化理论是不断发展的,为后面《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学习打好基础。 2、可能出现的问题 本节课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学生对于物种形成的一般规律的认识会存在偏差,与之前了解到的快速形成新物种的方法混淆,从而否定隔离是物种形成必要条件这一观点。 3、如何处理问题 教师在这里一定要主动提出这个问题,并且带领学生分析两种形成新物种的过程和不同之处,强调一般规律的概念和特殊情况的概念。

表1目的物种所处植物群落概况表

表1 目的物种所处植物群落概况表

填表说明: 1.目的物种:包括中文正名、地方名和拉丁学名(按《中国植物志》填写,命名人可略)。 2.就地保护状况:保护区、保护小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等,是者打“√”,并填写名称、类型、级别;如果不在保护区内,由周边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机构代管的也请注明相应的名称、级别等。 3.调查方法:实测法、样方法、样带法、样线结合法等,打“√”选填。 4.主样方、样带(线)编号:以自治区简称、县名、物种名称开头,三者之间用“—”隔开,顺序编号,如桂—田东—锈毛苏铁—01(02 03 04 05…);在自然保护区里,以自治区简称、县名、保护区名及物种名称开头,四者之间用“—”隔开,顺序编号,如桂—龙州—弄岗—叉叶苏铁—01(02 03 04 05…)。 5.地理坐标:样方法调查时记录主样方中心点的地理坐标,样带结合样方法调查时记录样线中设置样方的中心点地理坐标(每一样方记录一份表格);用GPS实测,单位为度,保留6位小数,精度记作“xxx.xxxxxx°”,纬度记作“xxx.xxxxxx°”。 6.样带(线)起点、终点坐标:用样带法或样线结合样带法调查时,记录样带或样线起点、终点(中心点)的地理坐标,测定和记录方法同上。 7.地点(小地名):相对于某一固定点或标志的方位、距离,如龙合乡定业村南2公里,若在保护区(小区、点)内,应同时注明保护区(小区、点)全称。 8.图幅号:样方、样带或样线所处位置的地形图的图幅号。 9.主样方(样带、样线)或目的物种附近特征描述或位置示意图:用文字和绘图描述 10.样方(样带)面积:用“长×宽”形式记录,单位为m。 11.群落名称:按《中国植被》(吴征镒主编)分类标准划分到群系(formation)一级。 12.群落面积:在地形图、植被图或林相图上准确勾绘出目的物种所处群落的分布范围,经内业量算后填写。 13.海拔:用GPS实测。 14.坡向:用罗盘仪实测或通过地形图判读。 15.坡度:用罗盘仪、测高器等工具实测,记录群落所在坡面的平均坡度 16.坡位:打“√”选填。 17.郁闭度:有乔木层时填写,精确到0.1。 18.盖度:灌木和草本群落填写,精确到5%。 19.土壤类型:按土壤类型表填写到土类。 20.土壤PH值:用土壤比色卡测定填写。 21.人为干扰方式:用“√”选填。 22.人为干扰强度:用“√”选填。 23.优势种: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各填写1~2种。 24.照片编号:与样方、样带或样线编号对应。 25.知情者:记录至少1名知情者的姓名、住址及联系方式等信息。 调查时间:年月日,调查者: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中国十大珍稀动物 盘点近年灭绝的十大珍稀动物

中国十大珍稀动物盘点近年灭绝的十大珍稀动物 南京渔民近日捕获一条胭脂鱼,体长达1.1米,重达15.5公斤,是近年长江南京段出现的最大胭脂鱼。胭脂鱼,又名黄排、血排,其体型奇特,色彩鲜明,尤其幼鱼体形别致,色彩绚丽,游动文静,在东南亚享有亚洲美人鱼的美称,是中国特有的淡水珍稀物种。下面由小编为你收集盘点近年灭绝的十大珍稀动物。 1.毛里求斯蚺蛇(1975年) 毛里求斯蚺蛇原产于毛里求斯海岸的圆岛(Round Island),它们喜欢住在火山斜坡土层的顶层。生物学家在毛里求斯周围的其他几个岛屿也发现了它们的踪迹,但20世纪40年代后数量渐渐变少,1949年以后就只有圆岛还有毛里求斯蚺蛇,它们最后一次露面是在1975年。灭绝的原因:兔子和山羊的的引进破坏了本地物种和植被,破坏了毛里求斯蚺蛇的栖息地。 2.斯皮克斯金刚鹦鹉(2004年) 斯皮克斯金刚鹦鹉,也称为小蓝金刚鹦鹉,是鹦鹉科中唯一被编入蓝金刚鹦鹉属的品种,因其美丽的蓝色羽毛而闻名。虽然还存在一些人工饲养,这些小巧的蓝色鸟在野外已经灭绝。灭绝的原因:非法捕捉和贸易导致金刚鹦鹉的数量减少,人类居地侵占了其生存环境。 3.爪哇虎(1979年) 爪哇虎属于虎的亚种,其视觉、听觉和嗅觉都很棒,它们分布在爪哇岛的南部山地丛林中,,在外表上类似于苏门答腊虎。在19世纪,爪哇虎的数量十分惊人,因此它们被当地人认为是岛屿祸害。但随着爪哇岛上的人口猛增,需要很大活动范围的爪哇虎无处生息,数量随之一天天地减少。到了20世纪50年代,只剩下20只爪哇虎了。灭绝的原因:人类的农业生产对爪哇虎居住地的侵占,导致爪哇虎数量急剧减少。 4.西非黑犀牛(2006年) 西非黑犀牛是黑犀牛中最珍稀的亚种,曾广泛分布在非洲中西部的大草原上。西非黑犀牛被宣告灭绝于2006年,当时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未能在喀麦隆最后的栖息地找到它们。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五章森林群落中的种间相互关系

群落中的种间相互关系 一、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类型 群落中种与种的关系总的来说,可分为三种情况,即有利的作用(+)、有害的作用(-)和没有明显效果的作用(0)。 物种间相互关系基本类型 二、共生(symbiosis) (一)互利共生((mutul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两者相互有利,甚至达到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这种现象称为互利共生。自然界中生物之间互利共生的现象非常普遍,形式也多种多样,又分为三类: 1连体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长期接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共生关系。地衣、菌根、根瘤等都是连体互利共生的典型例子。一方能吸收水分和无机养分,另一方进行光合作用,提供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 地衣:藻类和真菌的共生体,藻类进行光合作用,菌丝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两者结合、相互补充,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活在岩石或树干这样严酷的环境条件。 根瘤:固氮菌和豆科植物等根系的共生。叶瘤也是一种互利共生 菌根是真菌和高等植物根系的共生体,如松树等,在人工造林时(尤其是在养分贫乏的土壤中)接种菌根可显著提高成活率等。 2非连体互利共生(原始合作) 两种生物不是长期结合在一起,而只是间断性接触的共生关系。 授粉是典型的非连体互利共生关系的例子。 种子散布是另一类动物与植物之间的非连体共生例子,种子传播者包括食水果动物,它们摄食新鲜水果,但排除或去除种子,热带森林中75%的树种生产新鲜水果,其种子由动物散布。 3防御性互利共生 互利共生的一方能为另一方提供对捕食者或竞争者的防御作用。 蚂蚁—植物互利共生很普遍。许多植物在树干或叶子上有称做花外蜜腺的特化腺体,为蚂蚁提供食物源,该腺体分泌富含蛋白质和糖的液体。在许多种金合欢树中,蚂

中国十大珍稀动物

一、古朴国宝:大熊猫英文:Giant Panda 传说中,过去大熊猫是白色的,在一次动物葬礼上,为表达哀思,它们把煤灰涂在胳膊上,相互拥抱后,形成了延至后背的黑色,擦眼泪又染黑了眼眶…….这当然是杜撰,但大熊猫与许多动物一样,生存状况十分可悲,处在灭绝的边缘。 二、仰鼻蓝面:金丝猴英名:Snnb-nosed Golden Monkey 金丝猴刚被命名时,因其仰鼻金发,使动物学家爱德华先生联想起欧洲十字军司令的翘鼻金发的夫人洛克安娜,于是,他便把这个美人之名放到了金丝猴身上(请看金丝猴的学名)。 金丝猴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的“濒危”级,川金丝猴为“易危”级(越南金丝猴为极危级)。 三、长江奇兽:白鳍豚英名:Yangtze river dolphin 白鳍豚已是一种注定要灭绝于我们手中的美丽传奇的动物,它被国际保护人士称为“活着的死物种”。目前人工饲养仅有一只,名为“淇淇”。长江的围湖造田、有害渔具、修闸建坝、繁忙的航运、渔业及严重的污染都在威胁其生存。已经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列为“极危”物种,也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四、中华之魂:华南虎英名:Chinese Tiger 华南虎正处于垂危状态,野外数量约20只,呈孤岛分布,且捕食对象稀缺。人工饲养下的50只呈严重近亲,退化现象十分明显。 我们连作为具有民族精神“虎虎有生气”“龙腾虎跃”象征的这种大猫都保护不了,还能保护好我们自己吗?虎的消失,将预示人类灵魂的失落。 五、东方之珠:朱鹮英名:Crested Ibis

要问中国最珍稀的鸟是什么,那朱鹮应当名列前茅。据一个迷信的传说,朱鹮的“ 鹮”字从字面一看就知是一种要绝种的鸟,因为它由“四”字和“哀”字组成,“死哀之鸟”怎能不绝?但洋县人民不信邪,为保护朱鹮,他们付出了巨大代价,在朱鹮觅食地,不施用农药化肥、不捕捉泥鳅、蛙类,任由朱鹮来去。新世纪初,朱鹮在中国的数量已达248只,可以说已经摆脱了灭绝、甚至高度濒危的厄运。“东方之珠”作为中国拯救野生动物的一个奇迹将以其艳如红霞的光采,向全世界展现自己灿烂的姿色。 六、堪称国鸟:褐马鸡英名:Brown Eared Pheasand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褐马鸡“性爱齐觅食,有被侵者直往奋斗,虽死忧不置”。(褐马鸡古语称“鹖”)将其羽毛赐予武将的形式称“鹖冠之制”。这种制度世代相袭,直至清朝,能被赐这种羽翎顶戴,乃是一种殊荣。褐马鸡在国际上与大熊猫齐名,被世界雉类协会放在其会徽上,许多动物学家建议,应把褐马鸡定为中国国鸟。目前,褐马鸡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濒危”级,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七、孑遗物种:扬子鳄英名:Chinese Alligator 扬子鳄是中国唯一的鳄种。目前,由于长江下游湿地遭到严重破坏,河湖被围成农田,野生数量极为罕见,人工繁殖相当成功。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极危级”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八、高原神鸟:黑颈鹤英名:Black-necked Crane 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一种高原鹤类,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神圣的大鸟,也是世界十五鹤中被最晚记录到的一种鹤,它是俄国探险家普热尔瓦尔斯基于1876年在中国青海湖发现的。据国际鹤类基金会调查,西藏拥有中国亦既世界最大的黑颈鹤种群,估计达4000只,目前已经被列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的易危级,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九、雪域喋血:藏羚羊英名:Tibetan Antelope

群落的种类组成

第二节群落的种类组成 三、种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可以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指地球上生物个体中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之总和;物种多样性指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多样化;生态系统多样性涉及的是生物圈中生物群落、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一)多样性的定义 R.A.Fisher等人(1943)第一次使用种的多样性名词时,他所指的是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和每一物种的个体数目。后来人们有时也用别的特性来说明种的多样性:比如生物量、现存量、重要值、盖度等。 自从 MacArther(1957)的论文发表后,近几十年来讨论多样性的文章很多,归纳起来,通常种的多样性具有下面两种涵义: 1. 种的数目或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 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寡。Poole(1974)认为只有这个指标才是唯一真正客观的多样性指标。在统计种的数目的时候,需要说明多大的面积,以便比较。在多层次的森林群落中必须说明层次和径级,否则是无法比较的。 2. 种的均匀度(species evenness or equitability) 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它反映的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例如,甲群落中有100个个体,其中90个属于种A,另外10个属于种B。乙群落中也有100个个体,但种A、B各占一半。那末,甲群落的均匀度就比乙群落低得多。 (二)多样性的测定 测定多样性的公式很多,这里仅我们这里仅选取其中几种有代表性的作一说明。 1. 丰富度指数 由于群落中物种的总数与样本含量有关,所以这类指数应跟定为可比较的。生态学上用过的丰富度指数很多,现举几例。 (1)Gleason(1922)指数: 式中A为单位面积,S为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2)Margalef(1951,1957,1958)指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