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苏教版化学必修二整理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 原子结构:如: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B. 原子序数=质子数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E. 周期表结构(2)元素周期律(重点)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a. 原子与原子b. 原子与其离子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3. 化学键(重点)(1)离子键:A. 相关概念: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AB,A2B,AB2,NaOH,Na2O2,NH4Cl,O22-,NH4+)(2)共价键:A. 相关概念: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NH3,CH4,CO2,HClO,H2O2)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1. 化学能与热能(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a. 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b. 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练习: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

化学必修2教案蔡本松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课标内容: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会考考纲:1.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B)2.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B)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二)过程与方法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通过1-20号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学习,扩展到主族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初步体会归纳与演绎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了解物质运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教学重点:了解原子的结构,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下表是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一些参数,请根据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问题解决:1.原子是由、和三部分构成的。
2.在原子中,质量集中在上,其大小是由和之和决定的。
3.在原子中:==4.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交流与讨论: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吸引,那为什么电子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呢?2.进行新课讲解:原子核外电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绕原子核做高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引力提供了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有摆脱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的倾向,所以,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电子既不能被原子吸入核内,也不能离开核自由运动。
过渡:那么,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的呢?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科学探究:根据所给的一些数据,请你总结电子运动的特征①核外电子的质量:×10-31kg②炮弹的速度2km/s,人造卫星7.8 km/s,宇宙飞船11 km×108m/s③乒乓球半径:4×10-2m;原子半径:n×10-10m结论:电子运动的特征是:电子质量,运动速度,运动空间范围。
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知道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作高速运动。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化学周期表及其中的元素性质;2.理解原子核结构和核反应;3.掌握化学平衡和化学动力学的相关内容;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化学元素的周期律1.1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和发展•认识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了解德布罗意-玻尔原子模型的基本内容。
1.2 氦的发现及周期表的完善•掌握氦元素的发现及特点;•熟悉元素周期表的完善过程。
1.3 元素周期律•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掌握元素周期律的表现形式及规律;•熟练掌握元素周期律对元素性质的影响;•能够通过元素周期律预测元素的性质。
第二章原子核结构和核反应2.1 原子核的结构•了解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原子核的基本结构;•理解同位素和核素的概念。
2.2 放射现象及放射性的种类•熟悉放射现象及其分类;•掌握放射性的种类及其特点。
2.3 核反应与核能•掌握核反应与核能的基本概念;•了解核反应的条件和方式;•熟练掌握核反应的平衡和不平衡态。
第三章化学平衡和化学动力学3.1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平衡常数•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表现形式;•熟悉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3.2 平衡的移动及影响因素•掌握平衡的移动方式和影响因素;•熟悉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3 化学动力学和化学反应机制•熟练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了解化学反应机理及反应级数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演示、小组讨论和课外拓展等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评价采用学生参与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互动、实验操作和作业考核等方式,进行多角度综合评价,以贴近学生实际学习,激发学生积极性。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化学教案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化学教案
课题:化学实验-酸碱中性试验
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二》
教学目标:
1. 理解酸碱中性试验的基本原理;
2. 掌握酸碱指示剂的使用方法;
3. 进行酸碱中性试验的操作技能;
4.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酸碱中性试验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酸碱中性试验的基本原理;
2. 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和使用。
教学难点:
1.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机理;
2. 酸碱中性试验结果的解读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 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引入酸碱中性试验的背景和意义。
二、实验操作
1. 准备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酸碱指示剂等;
2. 进行酸碱中性试验:将不同酸碱溶液滴入试管中,并加入酸碱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3. 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实验总结
1. 总结酸碱中性试验的特点和规律;
2. 讨论酸碱指示剂的作用机理;
3. 提出可能的实验设计和延伸性问题。
四、作业布置
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做好笔记;
2. 阅读相关教材章节,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五、课堂小结
1. 确认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2. 强调重要概念,澄清可能存在的疑惑。
【教案结束】。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石油炼制、乙烯》名师教案

石油炼制乙烯教学目标(1)了解乙烯的用途,认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并掌握乙烯分子的组成、结构式和电子式。
(3)了解并掌握乙烯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情分析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对有机物中的淀粉、油脂、化学燃料、蛋白质等就有一定的了解。
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甲烷的知识,为对乙烯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本节内容重点:学生对乙烯的结构和主要性质有一定认识,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对生活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乙烯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教学难点:从结构上认识乙烯的加成反应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问题探究法、演示法、实验法、分组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课前的自主学习借助书本和“未来教室”的多媒体资源,分小组讨论,完成讲义相应内容(1)查阅乙烯在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应用(2)查阅乙烯的主要来源(3)根据乙烯的结构模型,书写乙烯电子式、结构式,并预测其可能的性质(4)列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建议。
【导入】情景导入【情景引入】如何让青涩的香蕉尽快变熟变软?这里面真正起作用的是谁?【学生回答】可以和熟的香蕉或苹果放在一起。
因为熟的水果会产生乙烯。
乙烯是水果催熟剂和调节植物的生长。
【提问】乙烯来源哪?【学生讲述】乙烯来源于化石燃料—石油。
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它可以制取乙醇、汽油防爆剂1,2-二溴乙烷、食品保鲜袋等等。
【小结】据统计,我们国家75%以上的产值都来源于乙烯及乙烯制品,所以它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
【设计意图】从常识引入,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生可以将自己收集的资料,通过“未来教室”的平台,进行全班分享;遇到问题可以直接借助平板进行网络搜索。
【活动】乙烯性质预测阅读材料预测乙烯的化学性质材料1:1901年俄国的植物学家Neljubow证实照明煤气灯中的乙烯能促进树叶脱落、果实成熟。
材料2:果农常用是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作水果保鲜剂,有效成分为KMnO4,它可以抑制水果成熟,延长保鲜期,减少长途运输中水果腐烂。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苏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有机分子的结构、碳原子的化学键及其分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教学难点:有机分子的结构、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特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二、讲解(15分钟)
1.介绍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是研究含碳元素有机化合物的化学
学科。
2.讲解碳原子的特性和化学键的分类,让学生了解碳原子的四价性和单、双、三键的特点。
3.介绍有机分子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有机分子的饱和与不饱和以及环状结构等概念。
三、实践(20分钟)
1.老师出示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并让学生进行分类和命名练习。
2.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和反应规律。
四、训练(15分钟)
1.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答题练习。
2.指导学生复习之前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
1.让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的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有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应用场景。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有机化合物的
结构和命名规则也有了初步认识。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等形式,进一
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有机化学的知识。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教案汇编【四步教学法教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教案目录专题一第一单元元素周表及其应用四步教学法教案 (1)专题一第一单元元素周期律四步教学法教案 (6)专题一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四步教学法教案 (11)专题一第二单元共价键四步教学法教案 (16)专题一第二单元离子键四步教学法教案 (20)专题一第三单元同分异构现象四步教学法教案 (25)专题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化学反应速率四步教学法教案 (29)专题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四步教学法教案 (34)专题二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第一课时四步教学法教案39 专题二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第二课时四步教学法教案44 专题二第三单元电能转化成化学能四步教学法教案 (49)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转化能电能四步教学法教案 (54)专题二第三单元原电池原理的重要应用四步教学法教案 (59)专题二第四单元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开发和利用四步教学法教案 (64)专题三第一单元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甲烷天然气的利用.69 专题三第一单元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石油的炼制乙烯(第1课时) (74)专题三第一单元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石油的炼制乙烯(第2课时) (79)专题一第一单元元素周表及其应用四步教学法教案年级组别高一化学审阅(备课组长)审阅(学科校长)主备人使用人授课时间课题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专题一第一单元元素周表及其应用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1、知道周期与族的概念,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认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关系: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的核电荷数=原子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元素所在周期序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主族元素所在的族序数=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数;ⅣA ~ⅦA族元素的负化合价的绝对值=8-元素最高正化合价的绝对值。
2、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3、感受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在化学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
最新整理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二教案教学设计非常棒(一线教师整理) - 副本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整体设计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能用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能根据简单的原子(离子)核外电子排布推断其元素种类。
2.过程与方法本课时通过观察、对比、分析等方法得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增强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在学习活动中加强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及规律。
教学难点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
教学过程知识回顾我们已经学习过原子的结构,即原子是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电子在核外围绕原子做高速运动。
原子核又由核内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一个原子可以表示为X AZ 的形式。
【提问】1.请说出在X AZ 这个表达式中各字母的含义。
2.说出字母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3.请说出X AZ 表达的含义。
[回答]1.X 表示元素符号;A 表示质量数;Z 表示质子数。
2.等式关系(1)Z=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2)A=质子数+中子数3.表示一个质子数为Z ,中子数为(A-Z )的X 元素的原子。
导入新课[分析]从微观角度看世界,物质是由原子、离子、分子甚至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提问】如果已知该微粒是一个带B 个电荷的离子(B 为正值表示带正电荷的阳离子,B 为负值表示带负电荷的阴离子),用B AZ X 表示该离子,则该离子的核外电子数是否还是Z ?[结论]不是。
原子失去电子转变为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转变为阴离子,质子数不变,核外电子数目改变。
[评价]学生的回答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还为Z 。
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搞清楚由原子变成离子是有电子的得到和失去的。
搞清楚这个问题也可以为下面的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学习打好基础。
[练习] 请计算11Na +、16S 2-的核外电子数分别为多少? [解答]11Na +、16S 2-的核外电子数分别为10、18。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天然气的使用、甲烷》名师教案1

天然气的使用甲烷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甲烷在生活生产中有重要的用途。
它作为重要的资源,能够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能源保障和物质保障,解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问题。
人们研究甲烷参与化学变化的规律,从而控制变化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对甲烷的一些感性认识,并且有兴趣进一步了解甲烷的性质与用途,有学习甲烷的内驱力。
甲烷作为高中有机化学的起始课,学生通过对其结构与性质的学习能够迁移到认识有机物分子结构的角度和研究有机物的方法。
结合不同的知识特点,组织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掌握基本的知识,体会迁移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核心观念。
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本课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化学2》专题3第一单元《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第1课时《天然气的使用甲烷》。
甲烷是高中有机化学的起始课,主要内容是其结构、性质和用途。
其中甲烷的结构和取代反应及其特点都是重点。
在学习甲烷结构时,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了空间结构这一认识有机物分子结构的角度。
而空间结构又是认识有机物分子结构的重要方面。
所以需要通过甲烷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起这一认识角度。
同样,甲烷的氯代反应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典型的有机反应。
此反应很好地体现出有机反应的一般特点。
学生学习甲烷的氯代反应,从分子结构上形成对氯代反应的认识。
学生情况: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原子结构、化学键的知识和研究物质的过程与方法的经验,思维具有定独立性和主动性。
但还是以感性认识为主,理性认识还有待提高。
设计思路:过程中有机物分子结构变化的特点。
【小结】总结甲烷氯代反应的特点,定义取代反应。
学生思考回答。
体会取代反应及其特点。
任务3:探究LNG 成为新世纪主要能源原因【提出问题】探究LNG(Liquefied Natural Gas )成为新世纪主要能源原因已知甲烷和汽油(主要成份为C8H18,相对分子质量为114)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CH4(g)+2O2(g) = CO2(g)+2H2O (l)△H=-890kJ/molC8H18(l)+12.5O2(g)= 8CO2(g)+9H2O(l)△H=-5472kJ/mol(1)比较等质量的甲烷和汽油燃烧产生的热量。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课程名称:高中化学必修二课时:第一课时教材: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内容:物质的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能够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掌握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3. 能够运用化学符号和式表示化学物质。
教学重点:1. 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2. 化学符号和式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1. 怎样用化学符号和式表示化学物质。
2. 怎样区分原子、分子和离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化学元素的性质和分类。
2. 引出本节课的话题:物质的结构。
二、讲解(15分钟)1. 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引入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2. 讲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定义和区别。
3. 示范化学符号和式的表示方法。
三、练习(15分钟)1.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2. 在黑板上进行化学符号和式的练习,让学生理解符号和式的含义。
四、拓展(10分钟)1. 通过案例分析或实际应用,深入了解分子的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与其分子结构的关系。
五、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原子、分子和离子的理解。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激发学习兴趣。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复习本节课内容。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多阅读相关知识,提高化学素养。
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物质的结构展开,通过讲解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掌握化学符号和式的表示方法。
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高中化学《化学》的内容分析与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二

《化学2》内容分析与教学设计《化学2》是继高中化学必修课程《化学1》之后的又一门必修课程,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化学2》教材共分4个专题。
这4个专题通过12个单元来组织学习内容和学生活动。
下面从教材内容分析入手,结合实际案例探讨教学设计。
一、《化学2》教材内容分析本文从教材编写思路、内容目标和教学建议三个方面对每个专题教材内容进行分析。
1.专题1——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编写思路:“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专题和《化学1》的内容相衔接,从原子、分子、离子层次探究物质性质变化的规律和本质原因。
教材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必须具备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
因此,本专题首先研究单个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以元素周期表为线索,探究微观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然后从微粒的相互结合方式认识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最后,把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联系起来,分别研究同素异形现象和同分异构现象,探索几种常见晶体的结构和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本专题教学内容涉及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周期表、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晶体结构、同分异构现象等物质结构常识,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这些教学任务,教师要控制好教学的深广度,只作一些粗浅的介绍,不宜拓宽加深。
应帮助学生了解物质结构的基本常识,能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例如,关于周期律的教学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解读已经见过的元素周期表,研究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利用周期表让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了解元素性质变化的周期性,从而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律。
2.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编写思路:教材首先从动力学的角度简单分析了化学反应的快慢和反应的限度,然后从热力学的角度简述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并结合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联系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阐述了能源科学发展与化学学科的关系。
内容目标:教学建议:本专题的教学可从生产、生活事例出发,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速率、限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及其应用。
高中必修二苏教版化学教案

高中必修二苏教版化学教案第一单元元素的发现与性质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元素的概念及其与化合物的区别。
2.认识现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意义。
3.掌握几种基本元素的性质和常见化合物的性质。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技能,锻炼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化学元素与化合物的区别。
2.元素的性质。
3.常见化合物的性质。
教学难点:1.元素的性质之间的联系。
2.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分类。
教学内容:1.化学元素的概念及其与化合物的区别。
2.现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分类。
3.氢气、氧气等元素的性质和用途。
4.水、氧化钙等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过程及方法:1.引入:通过实验展示氢气的性质,引发学生对元素的兴趣。
2.讲解:介绍化学元素的概念及其与化合物的区别,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意义。
3.实验:让学生进行氧气的收集实验,观察氧气的性质。
4.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常见元素的性质和用途,总结各元素之间的联系。
5.小结: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进行复习。
教学素材:1.化学元素周期表。
2.实验器材:氢气收集装置、氧气收集装置等。
3.图片资料:氢气、氧气等元素的性质展示。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评价其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2.针对学生的问题和思考,评价其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作业安排:1.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2.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实验报告。
3.针对本节课内容,完成一份元素周期表的简单介绍。
教学反思:1.及时梳理学生的问题和疑惑,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在实验环节加强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实验的质量和效果。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元素周期表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其中的规律。
2.辅导学生进行化合物的实验制备,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
教案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教案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教学内容: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离子晶体和共价晶体的性质、晶格常数以及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等知识。
教学重点: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形成、晶格常数及晶体结构的理解。
教学难点: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的分辨。
教学方法:讲授、小组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教材、投影仪、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举例引入化合物的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2.讲解:讲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
3.实验: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晶体的性质,比较离子晶体和共价晶体的差异。
4.讨论:分组讨论晶格常数和晶体结构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6.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离子键、共价键和晶体结构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化合物的结构展开教学,通过讲解、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化学结构的兴趣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其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简单有机物的合成》名师教案

简单有机物的合成一、【背景分析】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提出:知识本来就不是静态的结论,而是生动的过程,更是思维的工具,是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功能与价值。
核心素养理念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式教学,提倡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新模式;改变纯粹的知识的解释,提倡从促进学生认知的层面来建构教学的新模式。
关于简单有机物合成的学习,在这方面教材中素材很多,但有些教师仅仅停留在应试目标上,只是让学生记住有机物的性质,理解合成流程中的有机反应原理,不重视从绿色化学的本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度去处理这些内容。
核心素养教育提倡注重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不能停留在收集、记住事实这一层面上,更应该通过科学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意识,基于证据分析做出推理判断和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而传统的问题设计琐碎、零散、肤浅,仅体现在知识的表面上,问无所思,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缺乏思考的深度,没有注重学生的认知冲突,缺乏化学思维培养,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性。
核心素养教育提倡教学要以学生对化学知识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思维编织问题设计,沿着问题思考的横纵性设计“问题链”,让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达成课堂的高效性。
二、【教材和学情】(一)教材分析《简单有机物的合成》是苏教版化学2专题3第三单元《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中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教材运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由乙烯制备乙酸乙酯的合成路线出发,了解化学家怎样从结构入手进行化学合成,感受有机化学的“有趣、有用”,并为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有机物的性质和应用,知道了有机物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它的官能团,有机物的反应关键是如何断键如何成键。
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合成生活生产中的简单有机物,体会有机合成的学习价值。
学生能否掌握一定的有机合成知识,直接关系到他们对有机化学知识掌握的深度,也直接影响学生对有机化学的作用和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知识目标:在认识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水解反应、氧化反应等简单的有机反应的基础上,分析由乙烯制取乙酸乙酯的合成路线,了解有机合成的路线和方法。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乙醇》【创新教案】

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第1课时乙醇一、学习目标1.掌握乙醇分子的结构,了解羟基的结构特征。
提高学生分析复杂有机物结构的能力2.通过乙醇结构的学习,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跟钠等金属反应、催化氧化、消去反应),提高根据有机物结构分析有机物性质的能力。
3.通过乙醇的催化氧化的学习,加深理解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机理的认识。
4.从乙醇的结构研究乙醇的性质,从中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
5.通过乙醇不同条件下的脱水方式的差异的学习,加深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的认识,培养具体事物要具体分析的思想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三、设计思路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的教法。
通过“创新情景,提出假设,探索问题”,以此为核心,启发为手段,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探究。
体验科学家的发现过程。
通过对乙醇的学习,了解官能团在化合物中的作用,揭示学习有机物“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
四、教学过程〖创设学习情景〗【课题引入】古往今来无数咏叹酒的故事和诗篇都证明了酒是一种奇特而富有魅力的饮料。
材料一:杜康酒的由来晋代江统《酒诰》中道“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
”是说杜康将未吃完的剩饭,放置在桑园的树洞里,剩饭在洞中发酵后,有芳香的气味传出。
这就是杜康造酒的由来。
酒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酿酒技术提高的同时,也形成了我国博大精深的酒文化。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传颂着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歌和故事。
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等。
【设疑】同学们知道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材料二:酒是多种化学成分的混合物,酒精是其主要成分,酒精的学名是乙醇,啤酒中乙醇含量为3%~5%,葡萄酒含酒精6%~20%,黄酒含酒精8%~15%,一些烈性白酒中含乙醇50%~70%。
(均为体积分数)[实验探究]:观察无水乙醇的颜色、状态、气味;探究乙醇在水中的溶解性并阅读教材,归纳总结乙醇的物理性质。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离子键》名师教案

第二单元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离子键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技能水平和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的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确定了如下的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了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
了解电子式的书写特点,会书写常见的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2. 了解共价键和共价分子、共价化合物的概念;了解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
会书写常见的共价分子的电子式。
3.通过对比学习,了解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区别并会判断。
了解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在电子式书写上的差异。
培养归纳比较能力。
4. 培养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二、学生认知水平分析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学习者早已知道的东西,确定了这一点,就可以据此进行教学。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酸、碱、盐的有关性质以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等,本学期也学习了研究物质的方法,并在实验室做了相应实验,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在此之前刚学过氯及其化合物及典型金属元素钠的性质和用途,初步了解了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方法。
总体来说,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
这些知识和技能就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起点和新知的生长点。
三、设计思想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不是把把现成的、包装好了的知识仔细地吸收和内化,而是一个广义的组织概念、情境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过程。
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下,重新组织内部的认知结构,建构自己对内容、意义的理解。
化学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通过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启迪思维,改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因此问题情景的创设非常重要。
问题情景能满足学生发现和发展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丰富化学情感,体验化学的价值。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2.1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课程教学设计

苏教版化学反响速率教课方案一、教材地位及作用本节内容安排在苏教版《化学2》专题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时,从学生熟习的化学反应和生活现象引入 , 指引学生知道化学反响有快有慢、认识化学反响速率的含义。
学生经过设计、达成半定量实验, 认识反响的快慢程度能够随外界条件的改变发生变化, 理解生产和生活中经过控制条件调控化学反响速率的实例。
化学反响的快慢是认识化学反响的一个角度 ,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既是学生后续学习反响限度的理论基础, 又是应用化学更好服务于生产、生活的科学依照, 学生在获取悉识的同时学会实验研究的科学方法, 提升应用化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能力。
二、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术1.理解化学反响速率的观点与表达式,学会用化学反响速率进行简单的计算。
2.学会研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方法, 并小组合作研究设计方案, 研究影响化学反响速率的要素,并试试应用化学反响速率解说生产和生活中的实质问题。
3.初步学会运用化学视角去察看生活、生产中有关化学反响速率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化学反响速率的影响要素 , 领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 培育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培育谨慎仔细的科学态度。
2.经过展开实验研究、小组议论等活动 , 在实验、察看、思虑、沟通与合作中 , 自己得出结论 , 打破难点 , 培育和提升化学学习能力。
3.经过分组设计实验以及组内分工合作达成实验的过程 , 培育合作和分享的精神质量。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有参加化学科技活动的热忱 , 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 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2.经过研究的过程 , 让学生领会研究的价值,经过学生对影响化学反响速率要素的探究, 形成踊跃思虑 , 勇于研究 , 发展学习化学兴趣 , 乐于研究 , 感觉化学世界的巧妙与和睦。
三、学情剖析本次教课方案主要针对的是一般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 学生特色剖析以下:(1)知识基础学生对化学反响速率有关知识有必定的感性认识, 但知知趣对照较简单 , 知识脉络也是比较零落 , 不系统 , 还未形成元素化合物的剖析研究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专题四 <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重难点专题四课文目录第一单元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第二单元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重难点】1、金属的认识历程;人类对酸碱认识的发展2、认识化学创造新物质的方法与意义;认识合成氨、农药的更新及其粮食增产的关系。
3、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绿色化学的思想内涵;4、利用已有知识,以具体事例说明化学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知识梳理】一、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一、人类对金属的开发和利用1、金属的制取一定条件下,Mn+ 得电子,被还原为 M部分金属的发现时间:金属冶炼方法:2、金属的特性有特殊光泽,不透明,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3、人类对金属的使用纯金属——金银首饰、铜芯电线……合金——青铜、不锈钢、铝合金、钛合金…… 金属具有的化学性质K Na Mg Al Zn Fe Sn Pb (H ) Cu Hg Ag Au约200年前约2500年前约6000年前 约6000年前Ag Hg Cu (H) Pb Sn Fe Zn Al Mg Na Ca K三、化学发展史与测定技术演变:(2)微观结构观测仪器:1.古代的化学是实用的化学,是各种化学工艺知识的积累。
如:制陶、制玻璃、冶金、酿酒、染色等。
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和炼金术积累了许多物质间的化学变化,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2.近代化学:1661年,英国科学家波义耳(R. Boyle)首次赋予“元素”以科学的定义;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J.Dolton)提出原子学说,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A.Avogadro)把“分子”引入道尔顿的原子论,提出了分子假说。
促使道尔顿的原子论发展为完整全面的原子-分子论。
3.现代化学时期:二十世纪初,量子论的发展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共同的语言,现代物理技术在化学中应用,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在这一时期,元素周期律有了新的发展,建立起现代的分子结构理论(包括价键理论、分子轨道(1)古代化学 冶金、陶瓷、酿造、火药、造纸、医药近代化学 原子-分子论现代化学 现代分子结构理论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S T M )理论和配位场理论)等。
化学实验化学理论物质世界建立解释指导认识总结典型例题:【例1】瑞典一位著名的化学家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安全炸药的研究工作,人们都称他为“炸药之父”。
死后设立了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金,奖给对于化学、物理、生物或医学、文学、经济及和平事业有重要贡献的人。
这位化学家是() A、李比希 B、道尔顿 C、舍勒 D、诺贝尔解析:李比希发明和改进了有机物的分析测试方法,提出了“基团理论”、“多元酸理论”。
道尔顿提出了分子-原子学说。
舍勒发现了氧气、氯气。
诺贝尔发明了各种炸药和火器技术。
答案:D【例2】(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早发明了“水法炼铜”,是水法冶金的起源,在世界化学史上是一项重大贡献,早在西汉时期《淮南万毕术》里就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曾青可能是碳酸铜一类物质,把其溶于酸中得溶液,当把铁粉投入此液即可得铜,根据学过的化学知识,分析其原理,并写出有关离子方程式。
(2)早在人们使用铜铁之前,人们就使用黄金和白银作为饰物和货币;历史上的“青铜器时期”早于“铁器时期”而近百年才大量使用铝制品,这些历史事实与金属活泼性和冶炼的难易有什么联系?解析:(1)冶炼金属的实质是用还原的方法使金属化合物中的金属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金属原子。
由于不同的金属离子的电子的能力不同,所以冶炼的方法不同。
碳酸铜不溶于水,用酸溶解后,使用比较活泼的贱金属铁把铜盐溶液中的Cu2+置换出来。
(2)金属使用的先后与金属冶炼的难易有关,黄金、白银相对易开采,冶炼也比较容易。
答案:(1)CuCO3+2H+=Cu2++CO2↑+H2O;Fe+Cu2+=Fe2++Cu(2)自然界中存在游离态的黄金,白银易于冶炼,故使用很早;随着热还原技术的出现,铜的冶炼成为可能,冶金技术的进步,工艺的提高,冶铁随后成为可能,到了近代,电解技术的出现,使铝的生产不再困难,铝逐渐成为日用金属。
【例3】聚氯乙烯是一种用途很广的塑料,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试以CaC2(电石)为原料(它能与水反应生成石灰和乙炔),无机原料任选,合成塑料聚氯乙烯。
解析:从有机合成的解题分析,合成路线一般采用倒推法。
欲合成聚氯乙烯,则需要其单体氯乙烯,从CaC2可以得到CH≡CH,则CH≡CH和氯化氢加成即可得到氯乙烯,氯乙烯发生加聚反应即可生成聚氯乙烯。
答案:CaC2+2H2O→Ca(OH)2+CH≡CH↑;CH≡CH+HCl CH2=CHClnCH2=CHCl【例4】1774年舍勒在实验室中制得氯气,现代氯碱工业已成为化学工业的基础之一,请你写出实验室和工业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简单的评价。
解析:实验室中用强氧化剂MnO2氧化-1价的氯,消耗盐酸和MnO2,而盐酸是人工合成品,MnO2在自然界中的含量不是很多,因而成本高,不能大量制备。
现代氯碱工业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获取氯气,原料丰富,成本低廉,易于大规模工业生产,同时还能得到烧碱和氢气。
答案:实验室制取氯气:MnO2+4HCl MnCl2+Cl2↑+2H2O,设备简单,反应速率较快,适合少量制备,原料利用率低。
工业制取氯气:2NaCl+2H2O2NaOH+H2↑+Cl2↑,原料是食盐和水,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消耗的是电力,产品有氢气、氯气和烧碱,适合工业生产。
二、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知识结构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化学1、化学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1)与新兴学科的交叉渗透,如生命、材料、环境、能源、地球、核科学等等。
(2)为新技术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核科学与核武器技术、航空和导弹技术、激光技术、纳米技术等。
信息――半导体,光导纤维制取;生命――蛋白质分子、氨基酸、维生素等与生命有关物质结构、性质; 材料――合成氨、合成橡胶、液晶、合金等;环境――二氧化硫排放、污水中重金属离子回收等。
…… 2、化学的科技意义:人类生存──吃、穿、住、用、行,那一样都离不开物质;社会发展──农业、工业、国防、医药、环境等,无不以物质为基础; 科技进步──现代科技的三大支柱,材料、信息与能源均以物质为支撑。
二、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化学科学典型例题:【例1】高级轿车中装有安全气囊,内部贮存化学物质。
当汽车高速前进过程中受到撞击时,化学物质会在瞬间爆发产生大量气体,充满气袋,填补在乘员与挡风玻璃、仪表板、方向盘之间,防止乘员受伤。
⑴ 如果气袋内贮有硝酸铵,它受猛烈冲击后能迅速分解,产生大量N2O气体,试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⑵ 若需要产生30dm3的N2O气体,需要贮备 mol的硝酸铵。
解析:⑴硝酸铵受猛烈冲击后能迅速分解,产生大量N2O气体,+5价的氮与-3价的氮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N2O,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另一种产物是水,配平可用氮守恒配,。
⑵ 要产生30dm3的N2O,需要N2O的物质的量为n =30/22.4=1.34mol。
由上述方程式可知,产生1molN2O需要1mol的NH4NO3,所以产生30dm3的N2O需要NH4NO3的物质的量为:n=1.34×1=1.34mol。
答案:(1)2NH4NO3=2N2O+4H2O;(2)1.34mol【例2】工业上用铜屑和浓硝酸为原料制取硝酸铜。
在实际生产中,需把浓硝酸用等体积的水稀释。
试简要回答下列问题:⑴ 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在实际生产中采用稀硝酸而不用浓硝酸的原因是。
⑵ 从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角度考虑,设计制取硝酸铜最适宜的方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解析:⑴ 比较稀硝酸、浓硝酸分别与铜反应的方程式,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 O↑+4H2O;发现生成等物质的量的硝酸铜3mol时,消耗浓硝酸12 mol、生成NO26 mol ;消耗稀硝酸8 mol、生成NO2 mol。
故选用稀硝酸,消耗原料较少,且产生污染物的量也较少。
⑵设计制取硝酸铜最适宜的方法就是使硝酸在反应中只起酸性的作用生成盐,不起氧化剂被还原,生成污染气体低价氮的氧化物,克服第一小题中的缺点,氧化铜单质的氧化剂可以选用空气中的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碱性氧化物CuO 后,再用硝酸溶解,制成硝酸铜。
答案:⑴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稀硝酸,消耗原料较少,且产生污染物的量也较少。
(2)2Cu+O22CuO;CuO+2HNO3=Cu(NO3)2+H2O【专题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我国是最早使用铜器的国家之一。
在安阳出土的礼器“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的出土最大青铜器。
青铜的主要的成分是()A.Cu-Zn合金B.Cu-Ag合金C.Cu-Sn合金D.Cu-Pb合金2、下列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因为向大气中过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造成的是A.气候变暖(温室效应)B.臭氧层破坏(臭氧空洞)C.酸雨D.赤潮和水华3、根据酸碱质子理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所有的弱酸根都是碱B.酸式弱酸根既是酸又是碱C.不可能一种物质既是酸又是碱D.氢氧根是碱4、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因含有氮氧化物,而污染大气,造成产生氮氧化物的主要原因是A.燃烧含氮化合物燃料引起的B.燃烧含铅汽油引起的C.是由于燃烧不充分引起的D.是在汽缸中N2被氧化生成的5、2002年12月31日,世界上第一条商业磁悬浮铁路在上海投入运营。
磁悬浮的核心技术是利用超导体的反磁性。
以Y2O3、BaCO3和CuO为原料,经研磨烧结可合成一种高温超导物质YBa2Cu3Ox。
现欲合成0.5 mol此高温超导物质,理论上需取Y2O3、BaCO3和CuO的物质的量(mol)分别为A.0.50、0.50、0.50 B.0.50、1.0、1.5C.0.25、1.0、1.5 D.1.0、0.25、0.176、下列有关合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合金具有金属特性;②合金中的元素一般以单质形式存在;③合金中不一定含有金属;④钢是含杂质较少的铁合金;⑤合金属于金属材料;⑥生铁可完全溶解于稀盐酸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④⑤⑥C.①②④⑤D.①④⑥7、背景材料:①2004年夏季,特氟隆不粘锅事件引起公众关注;②2004年冬季,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研究蛋白质的科学家;③2005年初春,广东大部分进行了人工降雨;④2005年春末,某高速公路发生液氯运输车翻倒泄露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