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优秀课件---修订

合集下载

《新闻两则》课件(24张PPT)

《新闻两则》课件(24张PPT)



练习:分析[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 时电]这电头所含的信息量 新华社“是通讯社的名称,交代了稿子的 来源; “长江前线”交代了发稿的地点, 说明稿子的真实性; “ 22日22时” 交代 了发稿的时间,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 “电”说明了发稿所采用的形式。

问题探究
3、本文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 第二层开头“二十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 开头“二十日夜起”紧相衔接;第三层开头“不料 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我军突破了”一句 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把第二层与第三层衔接起来 4、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 了。 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 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1、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四路军和 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 军抵抗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 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在新闻的主体里,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中路 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 午五时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 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 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 版
人 民 解 放 军 占 领 南
看图描述战争场面:

1、请给下面红色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芜湖( wù ) 阻遏( è ) 溃退( kuī ) 荻港( dí ) suì jì ng 歼灭( jīan ) 瑰宝( guī ) 负隅顽抗( yù ) ng ) 气势磅礴( páng )( bó ) 高屋建瓴( lí

《新闻两则》优秀PPT教学课件

《新闻两则》优秀PPT教学课件
12
什么是新闻?
从广义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 文学。
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本课就 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新闻,狭义上又称消息,是对新 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通常分为 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 和新闻述评四类。
13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扼要的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开
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歼灭( jiān )
suí
jìng
瑰宝( guī ) 负隅顽抗( Yú )
高屋建瓴( líng )气势磅礴( páng )( bó )
锐不可当 dāng


9
读准下列字的音:
荻(dí)港 获(huò)得
锐不可当(dāng) 当(dàng)真
要塞(sài) 阻塞(sè) 瓶塞(sāī)
歼(jiān)灭 阡(qiān)陌 纤(xiān)维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 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18
问题讨论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 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 方面概括了全文?
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
请找出本文的议论句, 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19
标题
标题
课文结构 第1、2两句
导语
中路军 其余部分 西路军
毛泽东
1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 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列 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 他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 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 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 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 之一。

《语文新闻两则》PPT课件

《语文新闻两则》PPT课件

请你找出文中的一段议论,并说明它 起什么作用。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 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 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 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 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 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作用:突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 当”,揭露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 使新闻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相关背景,培养阅读新闻 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 的语言。
独立自学一
自由朗读本则新闻思考: 1、了解本则新闻的相关背 景,并划出它的六个要素。 2、请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 和主体。
提示: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划出所需信息。
五分钟后期待你精彩的回答!
人物: 中原我军 时间: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 南阳
显然,大多数乘客没有意识到出事。船与冰山相撞时,轮 船只是稍稍颤动了一下,没有激烈的颠簸。一开始,乘客 们对此并没在意,他们仍在舱内穿衣服,准备去吃饭。 阿奇博尔德· 格雷西上校可能是在泰坦号上等到最后而又 幸存下来的惟一的人。“我费劲地抓到铜栏杆,”他说道, “抓住后我就拼命不放。船下沉时,我在水中旋转起来, 好像转个没完。后来我露出水面,看见海面上一大片乱七 八糟的残骸。” 约翰· 雅各布· 阿斯特上校就不如他幸运了。一位幸存者看 见他勇敢地帮助他的新婚妻子上了救生船,点支烟后,他 又帮助其他妇女上救生船,而他自己却随船沉没了。船长 也沉没了。船上大多数的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妻子拒绝援救, 她们在船上与丈夫手拉着手,随着泰坦尼克号沉入大海。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 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 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 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 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 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 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 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 锵有力。

[初二语文]新闻两则PPT课件

[初二语文]新闻两则PPT课件

❖ 运用所学有关新

闻知识,写一则 新闻,报道发生

在你自己身边的 新鲜事,300字左

右。(注意:要 符合新闻的结构

和要素)
❖ 完成语文作业本
中第一课的作业。
❖ 预习《芦花荡》, 扫清字词障碍。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 出版社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 容的进一步扩展)

❖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
第一层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
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
第二层 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
的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 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
城南逃的变化。
第四层 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
大胜利。
第五层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内容探究: 1、南阳解放战争中取得哪些成就?
在本届雅典奥运会上所获得的第一枚金牌,
同时也是本届奥运会所产生的第一枚金牌,
杜丽的成绩同时还创造了新的奥运会纪录。
俄罗斯选手加尔金娜501.5环获得银牌,另
一名中国选手赵颖慧获得第四名。
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 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 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 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 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 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 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 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 验、感 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 平。

《新闻两则》优秀课件

《新闻两则》优秀课件

1、请给下面红色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阻遏( 荻港(
è )
dí )
芜湖( wú ) 溃退( kuì ) 锐不可当(dāng )
歼灭( jiān )
时间 :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
“渡至” 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和 到达两层意思,而且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而且 含有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 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句②则充满了嘲讽,嘲讽汤
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
第 二 题 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
的战斗力。句①无感情色彩,
且与上一句重复。
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 的词语。
填一填
已( 切断
)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 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收获吗?
布置作业 必做:语文作业本相关作业 选做:收看当天的新闻联播,选择自己最 感兴趣的一则新闻做好记录准备交流
毛泽东
相关链接和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就歼灭了 国名党军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 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 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名党军, 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 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 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 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 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 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的发电日期是1948年11月5日, 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于次日就 要打响。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PPT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PPT课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 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 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 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 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 反映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4、新闻的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作业分析
二、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 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 江 区域) 、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第二层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 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二十日夜起”开头相并列, 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 说到督战原因:接着以嘲笑的口吻说“不料”,这一 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豫 绥靖 逃窜 歼灭 溃退 泄气
阻遏 锐不可当 要塞 管辖
• 新闻内容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结果
• 新闻结构五部分: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内容,包括引题、正副题;
导语:较详细了解新闻内容,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 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 了然;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 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2、释义 业已:已经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3、新闻知识: 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记叙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结果 4、用简洁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新闻两则》PPT

《新闻两则》PPT

把握全文内容,需要划分层次 第一层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 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第五层
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 的重要战略地位。 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 城南逃的变化。
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 大胜利。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语言探究
作者遣词造句是怎样做 到准确精炼,铿锵有力的?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 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 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 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 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 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 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 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 确精练,铿锵有力。
毛泽东
时代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 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 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 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 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 复失地。 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 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 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 民党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 决战创造了条件。
背景: 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注意:背景和结语可以暗含在主体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当时战争场面:
百万雄师横渡长江
三大战役
背景
认真读课文,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说说导语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余华里的战线上,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 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内容: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新闻两则》.ppt

《新闻两则》.ppt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 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列 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 他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 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 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 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 之一。
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2、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 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 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导语的要求: 一是要 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3、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 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 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 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 作,但仍然要先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4、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
境。 5、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四)消息固定的格式 “倒金字塔结构”:由主到 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即把 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 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 重要的信息。
渡江战役示意图
四、自主学习
1.根据所学新闻知识分析《我三十万大 军南渡长江》的新闻要素,结构及语 言特点。 2.感受学习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 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 大无畏精神。
问 题 讨 论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 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请找出本文的议论句,并说说它的 表达效果。
标题
标题
课文结构 第1、2两句

《新闻两则》优质课课件

《新闻两则》优质课课件
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
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
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 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 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 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 (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5

谈 谈
简明、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 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 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 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 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 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 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 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 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 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 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 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 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 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 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
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
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
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
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
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容的新概方三请 :内闻括式种用
用一句话概括
看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
2、这则新闻,为什么不仅 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 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 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 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 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 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 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体裁,主要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
消 息
消息的结构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扼要的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开
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
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 的内容)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 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导语)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第五层
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 的重要战略地位。 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 城南逃的变化。
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 大胜利。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渡江作战兵力:多
人民解放军百万
阻遏 溃退 悍然 ——阻止 ——败退。“溃”,溃败。
——蛮横的样子。
什么是新闻?
从广义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 文学。 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本课就 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新闻的特征:1、真实性 让事实说话
,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 时效性 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性 简 明扼要。
新 闻 的 六 个 要 素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 山 风 雨 起 苍 黄 , 百 万 雄 师 过 大 江 。 虎 踞 龙 盘 今 胜 昔 , 天 翻 地 覆 慨 而 慷 。
宜 将 剩 勇 追 穷 寇 ,
不 可 沽 名 学 霸 王 。 天 若 有 情 天 亦 老 , 人 间 正 道 是 沧 桑 。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第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 形象的表明共产党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并扩大了根据地, 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束 语 润 心
疲追敌 我,进 打敌我 。驻退 我, 毛 扰敌 泽 东 ,退 敌我

★狭义:指消息。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体中)
电头——就是在报道开头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
,交代稿子的来源和发稿的时间。(表示消息 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研 读 品 析
请指出这两则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起因: 事情经过和结果:
时间 :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
运用所学有关新
拓 展 训 练
闻的知识,写一 则新闻,报道发 生在身边的新鲜 事,100字左右。
教 师 寄 语
无江不 以河积 至,小 千不流 里积无 。跬以 步成
找出两篇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 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批注法:先用笔从课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再抓住关键词,用简短的语句概括)
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 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 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 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毛泽东
第一课时
消 息
自学导航
解决自己不理解的字音和字义 搜集课文写作背景资料 搜集新闻的相关知识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 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 闻? 说说自己读完的感受
背景链接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著辽沈.淮海.平津三 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 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 甘心失败.他一方面在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 明」,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企 图依靠长江天险来保存力量.以便卷土重来. 中国共产党表示: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 正的和平.减少人民的痛苦.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 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 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但是,国民党拒绝 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
★新闻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兼有议论。
★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 果。 真实性 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
★新闻的特点: 时效性 报道迅速及时。
简洁性 语言简明扼要。
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 ,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 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 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 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 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 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 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 、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 认识水平。Βιβλιοθήκη 标题:电头: 导语:
主体: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渡江作战兵力
课 文 结 构
渡江概况 导语: (第1、2两句)
战线(渡江区域) 战况:冲破敌 阵,横渡长江
(从三个方
面概括)
中路军: 中路军首战告捷 西路军所向无敌 主体: (剩余部分) 西路军: 东路军: 东路军战绩辉煌 (重点)
第一层
何时?--时间 何地?--地点 何人?--人物 何因?--事情发生的原因 何事?-事情发生的经过 如何?--事情发生的结果
表 达 方 式 以 记 叙 为 主
新闻六要素,阅读新闻是心里要自觉地问 这六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消息 :是简明概括和迅
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重 大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新闻这
大军,从一千余华里
的战线上,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西起九江
战线:长
战况: 所向披靡 无坚不摧 战绩辉煌
(不含),东至江阴,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
江区域。
思考: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文中为什么不仅 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 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A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 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 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 最好时机; B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 为什么弃城南逃。
1、请给下面红色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阻遏( 荻港(
è )
dí )
芜湖( wú ) 溃退( kuì ) suí jì ng
歼灭( jiān ) 要塞( sài )
负隅顽抗( Yú )
ng ) 气势磅礴( páng )( bó ) 高屋建瓴( lí
锐不可当 dāng ( )
二十八宿( xiù

2、请解析下面的词语: 高屋建瓴 ——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 有利形势。“瓴”,古代一种盛 水的瓶子。 负隅顽抗 ——垂死挣扎,顽固抵抗。 气势磅礴 ——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人物 时间 中原我军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
南阳
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 原因 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 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 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 经过 自去年7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 和 ,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 结果 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 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 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 样写说明了什么?
报道准确 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准确
如“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 余部”等。
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 溃退, 毫无斗志”。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的战斗力。句①无感情色彩,
且与上一句重复。
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真实准确简明 )思考课后第三题。
三、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 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 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 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 拥护。
突破
越过
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 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 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和 到达两层意思,而且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而且 含有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 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句②则充满了嘲讽,嘲讽汤
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
第 二 题 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 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列 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 他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 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 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 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 之一。
新闻范例
新学期 新气象
古寨中学2009年2月16日电 古寨中学于今日正式开 学。古寨中学生很快适应了学习生活,并在新学期体现出 了应有的新气象。2月16日,分别了一个寒假的古中学生 们步入校园,在教室中畅谈起来。同学们很快就投入了新 学期的学习生活,古寨中学的上空回荡着朗朗的读书声。 2月17日,即开学第二天。学校德育处组织了学生会纪检 部全体成员,对在校学生进行了仪容仪表全面的检查。在 学生会同学的督促下,整理了发型、服装,恢复了学生的 状态。并在各班班会上,班主任组织了“新学期,新目标 ”的主题班会,同学们都确定了恰当的目标,并下决心为 之全力奋斗。老师们也专心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校 园又呈现出了繁忙充实的努力景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