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宗祠文化的宗教性探析_黄世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黄世福,安徽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安徽大学哲学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儒佛比较。·学者专论·
〔徽州宗祠文化研究〕《学术界》(月刊)
总第147期,2010.8A C A D E M I C S
N o .8A u g .2010
徽州宗祠文化的宗教性探析
★黄世福
(安徽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安徽 合肥 230022)
〔摘 要〕徽州宗祠是徽州建筑中反映社会思想意识最突出的代表。徽州宗祠文
化博大精深。关于徽州宗祠文化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已有的成果多从史学的角度进行探讨的,本文试图从宗教学的角度探析徽州宗祠文化所体现出的宗教特质:以祖宗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观念的宗教性;以血缘、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组织的宗教性;以祠堂为场所、祭祀为主要形式、朱子《家礼》为礼仪的活动的宗教性;以程朱理学为教条、朱子之书为经典、儒学伦理为本位的教化的宗教性。
〔关键词〕徽州;宗祠文化;宗教性
祠堂林立是徽州宗族社会所留下的一道特殊人文景观。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其中,宗祠为一族总祠,是指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同族的人共同祭祀祖先的地方。目前,徽州各地保存较好的宗祠有数十座之多。宗祠之下统有某姓支脉后代亲属所建的“支祠”和同一姓氏的直系后人所建“家祠”。这些祠堂,有的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的是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徽州文化的珍贵遗产。徽州宗祠是徽州建筑中反映社会思想意识最突出的代表。关于徽州宗祠文化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已有的成果多从历史学的角度展开的。本文另辟蹊径,试图从宗教学的角度探析徽州宗祠文化。
徽州素有“程朱阙里”和“东南邹鲁”的美誉,儒教或儒学信仰根深蒂固,在徽州人的信仰体系中一直居于主体地位。但关于儒教或儒学是否为宗教,目前学术界仍存争议,多数学者认为儒教非宗教。众所周知,徽文化属于儒家文化。徽文化虽然与宗教有各种渊源关系,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徽文化同样不是宗教。
—
146—
徽州宗祠文化的宗教性探析然而,徽文化的活化石———宗祠文化———却体现出众多的宗教特质。
一、以祖宗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观念的宗教性
关于宗教的判定依据,《辞海》的定义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英文版《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是:“人类与他们所认为的圣洁的、神秘的、精神的和神圣的存在的联系。宗教通常被认为由人与上帝、诸神或精灵的关系组成”。根据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神灵信仰是宗教的核心要素。
各种宗教都有一套说明其信仰的观念,它是宗教行为的内在根据,是宗教组织借以建立信仰体制的骨架,对整个宗教体系的构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1〕宗教观念的核心是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神”。例如,佛教的佛,道教的神仙,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真主等,都是作为宗教的核心和本质因素的超自然的神灵观念而受到各自信徒的信仰。徽州宗祠文化的宗教性主要体现在其具有以祖先信仰为核心的神灵信仰。
宗祠文化实质是宗法制度文化和祠堂形体文化的复合文化,它以祠堂形体文化为载体,将宗法制度文化融合于其中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实体。
首先,从宗法制度文化角度看徽州宗祠文化中的神灵信仰。牟钟鉴先生在其发表的《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试探》一文中提出,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为社会上下接受并绵延数千年而不绝的正统宗教,而这即是宗法性传统宗教,“它以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以社稷、日月、山川等自然崇拜为翼羽,以其他多种鬼神崇拜为补充”。〔2〕在这里,牟先生把宗法制度文化视为宗教。其信仰和崇拜的对象虽然庞杂众多,但有一个等级系统,其中,以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徽州宗祠文化是典型的宗法制度文化,在其信仰体系中,也是以祖先神崇拜为核心。徽州民众虽然也有天神崇拜心理,但在古代由于天神祭祀权被封建帝王所垄断,普通百姓对天神的崇拜往往只能通过祖先神崇拜来表达。长期以往,天神与祖先神之间具有一定的模糊的等同性。对于徽州民众来说,如果说对天的崇拜还是一种内隐于心的情感的话,那么对祖宗神灵的崇拜就是一种具体的宗教实践。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祖先崇拜的出现与灵魂观念关系甚为密切。灵魂观念是祖先崇拜的基础,对祖先的崇拜,主要是对于死去祖先灵魂的崇拜,从而使得祖先崇拜富有宗教神圣色彩。
其次,从祠堂形体文化的角度看徽州宗祠文化中的神灵信仰。祠堂是宗法制度文化的载体,又为宗族社会的信仰中心。祠堂,也称宗祠、祖祠、宗庙、家庙、祠庙等。有庙就有神,“祠庙,祖宗神灵所栖,子孙奉祀之所”。〔3〕祠堂是供设祖先神主牌位的地方,是祖先安灵之所,象征着祖先的存在。祠堂中的宗祠、支祠、家祠,规制有所不同。其中宗祠,强调的是“宗”,即以始迁祖为“宗”的宗族祠堂,宗祠一般为三进,第一进称仪门,第二进称享堂,第三进为寝室。仪门又称门
—
—
147
学术界2010.8·学者专论
厅,祭祀时供鼓乐之用;享堂是祭祖举行祭祀礼仪和宗族议事的场所;寝室用于供奉祖先牌位。按宗祠寝室之制,神龛正中供奉始祖神主,左右供奉始祖以下五代祖先和有功德祖先神主,其他祖先神主供奉于左右神龛或左右昭穆室。中龛神主“永世不迁”,左右神龛或左右昭穆室神主“五世则迁”。神主这种排列规制增强了族众的祖先崇拜观念,加深了宗族的“木本水源”意识。后人通过祭祀祖先表达其追思、寻求祖先神灵的佑护,消灾祈福。总之,祖灵信仰增加了徽州宗祠文化在古徽州民众心目中的神圣色彩。
二、以血缘、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组织的宗教性
任何一种具体的宗教都是由具有相同信仰的众多个体组织起来,结为一个群体或团体;他们的信仰和表达其信仰的行为与活动被严格一致地规范化,形成信仰者必须奉为神圣的各种制度,没有一定的组织和制度规范起来的宗教是不存在的。宗教的组织和制度是一切宗教得以形成、赖以成型的基本要素。〔4〕徽州以宗族组织代替了宗教组织,强烈的宗族意识、宗祠文化冲淡了人们传统意义上的宗教信仰。“徽州独无教门,亦缘族居之故,非惟乡村中难以错处,即城市诸大姓,亦各分段落。所谓天主之堂、礼拜之寺,无从建焉。故教门人间有贸易来徽者,无萃聚之所,遂难久停焉”。〔5〕“徽俗不尚佛、老之教,僧人道士,惟用之以事斋醮耳。无敬信崇奉之者。所居不过施汤茗之寮,奉香火之庙。求其崇宏壮丽所谓浮屠老子之宫,绝无有焉”。〔6〕
宗族是徽州社会的基础。徽州人重宗法,聚族而居,加之朱熹理学思想强调“入事父兄,出事长上,敦厚亲族,和睦乡邻”,为徽州宗族的建立与巩固提供了舆论宣传和思想导向。徽州宗族最为鼎盛的明清时期,“重宗谊,修世好……宗有谱,族有祠”,〔7〕“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杂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8〕
血缘关系,是宗族形成命脉之所系,是宗族组织建立的纽带。什么是宗族?“宗”,《白虎通义》的解释是“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辞源》解释为祖庙或祖先。可见,宗与祭祀、鬼神以及祭祀的对象———先祖有关,有尊祖之义。“族”,《中文大字典》具体解释为直系亲属或同姓亲属。可见,族与血缘有关,是对血缘上相连或亲近的人的总称。“宗族是由男系血缘关系的各个家庭,在宗法观念的规范下组成的社会群体”〔9〕组织。从宗族的发展看,“古代的父权制宗法关系的残余,至宋明以后得到加强,逐渐形成以族长权力为核心,以家谱、族规、祠堂、族田为手段的严密的宗族制度。在清代,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组织遍布全国城乡,成为封建的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10〕宗族作为一种社会群体组织,一般向上可追溯自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向下可延续至子、孙、曾孙、玄孙,一共9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九族”。宗族的典型特点是其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祖先,有相同的祖先信仰。
为了巩固宗族制度、促进宗族兴旺发达,以族长为核心的房长、文会统治者—
—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