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渗透策略
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的渗透
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的渗透
一、培养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是指通过历史教育,使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历史
时期的社会背景、历史人物的意图以及历史事件的影响等问题。
历史思维的培养需要学生
具备鲜明的历史意识,对历史进行深度思考,丰富自己的历史阅读能力,通俗易懂地传达
历史真相,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
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讲解授课、知识
点分析、历史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二、培养历史素养
历史素养是指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懂得历史术语和名词、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
其发生的原因与影响等能力。
历史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历程,也是从一代到另一代
的传承。
教育者既要将历史知识科普化,又要注重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和归纳总结,使学生
具备综合性的历史素养,将历史知识深度学习和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贯穿在历史学习的始终。
在教学上,可以通过历史素材的讲解、历史文物的展示、历史所见所闻的分享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培养历史态度
历史态度是指学生从历史角度看待问题和对待历史学科和历史事实的态度。
历史教育
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传递,更是在引导学生对历史认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历
史观,从而影响学生成为怎样的社会主体,进而影响人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和认识。
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可以通过教师的榜样示范、教育引导和文化培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
史态度。
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的渗透
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的渗透随着新时代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
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教师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渗透途径和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中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和素养。
它包括了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历史情感、历史方法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素养。
具体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历史文献分析能力、历史问题解决能力、历史事件联系能力、历史价值观念等。
这些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需要逐渐培养和提高的,也是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1.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是一个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文献、评价历史价值等方式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和讨论,使学生逐渐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问题解决能力。
历史学科是一个需要解决历史问题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历史知识和历史方法来解决实际的历史问题。
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项目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历史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通过实际的历史问题来理解历史知识和方法。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2. 注重问题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样的问题式教学和讨论,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使他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历史问题解决能力。
历史核心素养渗透下的高三备考初探
历史核心素养渗透下的高三备考初探
高三备考是学生人生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决定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时期。
在备考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过对历史核心素养的渗透,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并使其能够更好地面对历史考试。
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注重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是指学生根据历史事实和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在高三备考中,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历史文献、解读历史事件等方式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历史文献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和背后的历史背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是学生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的基础。
在备考过程中,学生应该重点掌握历史的基本概念、主要事件和人物,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历史问题中。
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和意义,以增强学生的历史知识和理解能力。
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历史情感。
历史情感是指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产生的情感和态度。
通过历史情感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并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后故事。
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历史遗迹或听取历史见证人的讲述,体会历史的沧桑和庄重,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情商。
高考核心素养命题视角对高三复习的启示
广东教育·高中2018年第11期文综解密历史学科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彰显素养立意的2017、2018年全国卷Ⅰ历史试题,对五大素养都有一定体现。
试题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关注最新史学研究成果,大量引用学生比较陌生的历史论文、论著和历史典籍中的史料,创设新情境以新材料设计新问题的形式出现;试题考查目标更加注重能力立意,突出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考查,体现了新课标理念和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总体上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越来越高。
学生学习要求由原来的“三维目标”到“学科核心素养”,更突出教育的目标性,更注重学科的独特性,更强调历史的思考维度,多维度观察历史、判断历史,强调“以史为证、论从史出的方法的培养。
基于此,高三学子对核心素养命题视角进行一定的学习,可做到复习备考心中有数,事半功倍。
一、核心素养在近两年高考全国卷Ⅰ历史试题中多有体现(一)时空观念它指的是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即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其要求学生首先对历史事物所处的时间、空间有准确的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历史事物间的有机联系,能够对历史事物之间联系的准确性作出正确判断。
【例1】1958年1月,中共中央在一份决议中规定,社员个人所有的房屋、衣被、家具等生活资料和存款,永远归社员所有。
这一决议A .推动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进程B .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C .克服了党内的目进思想D .有利于减缓“共产风”的蔓延解答本题,学生要抓住关键的时间信息:1958年,当时中国正在进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再结合“社员个人所有的房屋、衣被、家具等生活资料和存款,永远归社员所有”可知答案为D 。
对时空观念的考查在2017年的30、31、34题,2018年30、31、34题都有体现。
(二)史料实证它是指先通过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在此基础上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其要求学生首先通过对史料的仔细解读,再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或提出某一论点,提供相关的史料(史实)论证。
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的渗透
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的渗透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科知识、能力、思维方法、情感态度等基本素养的集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
高中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的重要学科,其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渗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的渗透问题。
一、培养学科基本素养1.学科知识的积累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在复习中,要引导学生系统地理清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掌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通过深入的历史知识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准确理解和分析能力,积累扎实的历史知识储备。
2.学科方法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叙述、论证、分析和综合等。
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叙述和论证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并能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和评价。
要培养学生在历史研究中的综合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进行历史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3.学科情感态度的塑造学科核心素养中情感态度的培养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尤为重要。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豪感和珍爱和平的情感态度。
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提高学科综合素养1.历史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要注重历史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历史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
通过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2.跨学科的综合应用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应用。
历史与地理、历史与政治、历史与文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跨学科的综合应用,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的渗透应该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渗透策略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渗透策略历史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考纲要求和知识外延,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学科核心素养,不强求每一课都落实全部核心素养,而是把核心素养的渗透看作一个动态、整体和发展的过程。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判断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必然能紧扣课标与考纲,充分挖掘、提炼课程信息,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和认知水平,体现层次感和思辨力,满足学生对多元能力发展的需求并贯彻落实。
2016 年9 月,教育部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方面。
如在人民版必修一《卓尔不群的雅典》中,我将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的衔接设计如下:唯物史观: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是独特地理环境、商品经济发展和城邦体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能认识地理环境是重要因素而非决定因素,商品经济发展才是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本原因;能辩证地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能理解雅典民主政治是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
时空观念:会用地图展现古希腊的空间布局,了解雅典山多地少、临海而居的地理条件。
史料实证:能用典型史料论证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历史解释:能用形象生动的例子诠释陶片放逐法的利与弊。
家国情怀:通过雅典民主政治与同时期中国春秋战国的历史对比,认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与传统的三维目标相比,本课的教学目标不再设定笼统、宏观的教学目标,而是以详细具体、指向明确、可操作性强的核心素养取代,便于高效课堂的生成。
如在人民版必修一《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中,为了让学生理解不同经济活动对政治文明的影响,笔者提问学生:古希腊的城邦与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均独立自主,为什么前者孕育出民主政治,而后者却走向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如此有深度、广度定位问题,短期是难以解决的,于是他们通过收集信息、查阅资料、合作探究等方式,总结出了如下答案:中国幅员辽阔,大江大河和平原众多,适宜发展农耕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产生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固守安土重迁的观念,思想朴质而保守,在周王室衰微,诸侯兼并争霸的推动下,分散的诸侯国走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浅析高考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以2019年全国1卷文综42题为例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第42题对高中历史核心素
===对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考查===
题目中“评析观点,得出结论” 考查学生历史解释核心 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能够客观论述历史 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根据题目要求,首先提炼出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即观点 么?),然后运用史实作为证据对这一观点进行评价分析(即 会有这一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即对这一观点有什么看法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第42题对高中历史核心素
答案示例
钱穆先生认为凡是中国的知识份子应该对中国历史抱有温 《国史大纲》写作的大背景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部分学者 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在这种思想氛围下,历史学的研究 影响;具体成书时间是1940年,这一时期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持悲观论调者比较多。这时候中国需要有一种精神来提高全民 气,这种精神基础就是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由此可知,钱穆先生敬告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抱有温 它不仅是一种历史研究的态度,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
针对核心素养考查的 高三复习备考对策
针对核心素养考查的高三复习备考对策
(一)专题复习中的落实 1.强化时空观念。每次复习时,先强调专题所属的时期 然后再阐明主题。有必要时展示地图,或者是要求学生“脑 调出地图,并用语言描述。
2.夯实盖棺定论的基本史实,特别是重大历史事件,重 制度,重要历史现象。告诉学生“不迷信教材权威,但要尊 威”。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第42题对高中历史核心素 ===对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考查===
浅析如何提升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
浅析如何提升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摘要:近年高考中历史学科的考查,侧重点是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和能力,是学生建立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有效阅读史料,分析归纳史料,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既帮助基础薄弱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也促进学生高考实战能力的总体提升。
关键字:学科素养;学科能力正文:教师在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的实施过程中,普遍会感到在复习很系统、很全面的情况下,学生基础知识的缺口依然很大,教学成绩提升面临瓶颈。
原因在于多数学生不具备基本学科素养,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具体表现为:1、历史学习观念陈旧,学习方法不当,历史学习停留在死记硬背的被动接受层面;2、史料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不足,归纳能力欠缺,无法掌握必要学科术语,不具备基本表达和论述能力;3、缺乏必要的历史时空体系和知识体系,史实错乱、东拉西扯现象较为严重;4、史料与课本知识的联系性不够,不能做到学以致用。
因此,通过提升学生素养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办法非常值得尝试。
一、高中生应该具备的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所谓历史学科素养是指,学生通过一定时期历史学习和知识积累后,所具备的史料分析,归纳和概括,语言组织和表达,再现历史事实,利用历史学科观点或者原理,评价历史事实等一系列能力的总称,是高中学生应对高考所应该具备的一般能力。
这里所说的学科素养,与考纲中的的五大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有一定的区别,但也有融会贯通之处。
归纳起来,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1、历史分析能力:解读并获取必要历史信息,运用历史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历史现象并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2、历史理解能力:准确把握历史事实,提炼史料要点,有效处理历史事件、事物、现象、人物、历史环境之间的关系;3、历史提炼能力: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信息进行提取、理解与辨识,从而形成自身的历史认识;4、历史情境再现能力:通过分析史料、图片、图表等历史信息,能再现历史情境,准确定位所学基础知识,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浅谈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三历史复习策略
浅谈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三历史复习策略一、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历史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所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知识构建能力、历史信息获取能力、历史解释能力等。
这些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文献分析能力和历史观念。
在高三历史复习阶段,学生应当将历史核心素养作为复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只有通过培养历史核心素养,学生才能够在历史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更能够为将来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注重思维拓展高三历史复习不应该局限于死记硬背,更应该注重思维拓展。
学生在复习历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多角度思考历史事件和人物,运用历史核心素养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原因,从而深化对历史的理解。
2. 多维度知识构建历史复习需要学生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但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更需要进行多维度的知识构建。
在复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延伸,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进行整合,从而更好地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3. 学会信息获取历史学习离不开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学生需要学会如何获取历史信息。
在高三历史复习阶段,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历史文献和参考书籍,积累历史资料,更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获取最新的历史信息,从而更好地补充和完善历史知识。
4. 强调解释能力历史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高三历史复习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学生在复习历史时,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描述,更需要学会对历史进行解释,包括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等,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历史。
5. 提倡多样性学习在高三历史复习阶段,学生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更应该进行多样性的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参加历史讲座、参观历史博物馆等多种途径,拓展历史学习的视野,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研究——以高三一轮复习为例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研究——以高三一轮复习为例发布时间:2023-04-20T06:48:25.801Z 来源:《教育学》2023年3月总第314期作者:魏红[导读]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重在建构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把碎片化的知识建立起关联,以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来龙去脉、基本概念的外延内涵。
长垣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河南新乡453400摘要: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重在建构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把碎片化的知识建立起关联,以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来龙去脉、基本概念的外延内涵。
大单元教学重视从宏观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从整体上布局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能够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机地融入到一轮复习备考中去,提升复习备考效果。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一轮复习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随着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到来,高中历史教学遇到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2023届河南高考生面临着大变革下的困境,一方面新课标、高考评价体系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仍在使用旧教材、延续老高考模式,在此背景下,2023届的高考备考无疑面临更艰巨的任务。
大单元教学为变革背景下的备考复习提供了策略,本文从大单元教学的必要性出发,以实例来展示大单元教学一轮复习中的应用,以期对一线教学备考有所助益。
一、整合教材,建立大单元教学框架在确立大单元教学目标后,梳理、归纳本单元内容,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大单元目标的指导下划分教学单元。
所谓教学单元就是大单元教学方式下的一个小单元,一个小单元就是一个课时,通过课时目标、任务、活动的落实,最终实现大单元目标。
本单元在复习过程中设计为三个课时:课时1:主题为“近代中国的屈辱与抗争”,以时间、阶级为线索,梳理近代列强侵华史实,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事迹,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
此单元主要呼应近代中国的第一对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例谈历史解释素养在高三历史学习的培育策略
例谈历史解释素养在高三历史学习的培育策略发布时间:2022-11-08T03:06:52.392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14期作者:王海美[导读] “历史解释”素养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王海美(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 571799)摘要:“历史解释”素养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在高三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培养需注意“历史解释”的严肃性、逻辑性、价值性,这样才能促成学生对历史认识的提升。
关键词:高三历史;历史解释素养;培育策略1.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概念“历史解释”素养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培养学生这一核心素养,其重要意义在于促成学生对历史认识的提升:感悟明了各类史实,理解其内在关联;辨别分析史实与阐释,理解历史解释的意义;学会论述解释历史现象,形成自己的解释能力;运用科学史观,客观全面清晰论述历史问题。
历史解释核心素养体现出对史料、史思、史感、史学范式的要求,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对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
求真求实是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前提,让学生学会区分“史实”与“解释”。
之后进行延伸拓展,通过补充必要史料,与反向论证相结合,进一步掌握相关知识。
例如,在指导学生观察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图片时,老师可以先从自己对运动口号的理解入手,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运动口号的内涵进行深入理解,也可鼓励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运动的整个过程,尝试去理解义和团运动的意义,这对帮助他们理解历史解释是有益的。
2.以唯物史观来保证历史解释科学性质历史解释是人对客观事实的阐述过程,所以讲述人的主观意识、指导思想以及立场角度对客观历史事实都有一个直接的影响。
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的渗透
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的渗透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理念,渐渐被广泛关注和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作为学生迎接高考大考的最后冲刺阶段,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的渗透方式和效果。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学科态度和学科情感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历史知识: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帮助他们建立对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思维和认知模式。
2. 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学科方法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历史学科素养,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
3. 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态度和情感体验:学科核心素养还注重学科态度和学科情感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学科态度,培养他们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对历史学科的情感体验。
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通过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才能够真正帮助学生完成历史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综合运用,提升他们的历史学科素养,为高考取得好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了解了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的重要性后,接下来我们要深入探讨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的具体渗透方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渗透方式:1. 制定符合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制定符合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历史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历史学科方法和态度,提高他们的历史学科素养。
2. 设计符合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符合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包括案例分析、问题解决、实验探究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升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情感体验。
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的渗透探讨
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的渗透探讨随着新校园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新的教育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语、历史和政治是任何高中教育体系的三大部分,其中,历史教学作为一门纯文科学科,主要是记叙性学科,在进行复习之前,首先要把握这一核心素养,这样才能有效掌握历史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探讨。
第一,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的渗透,首先要把握历史素养。
历史素养包括对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能力、历史启示的深刻认识、国家和民族的关系的理解和历史文献的分析能力,这些历史素养是历史教学渗透的前提,同时也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涵。
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要注重历史素养的渗透,特别是要加强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和历史启示的深刻认识,使学生从历史知识中获得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第二,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的渗透,要注重文化素养的渗透。
在历史教学中,文化素养主要指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素养。
社会文化中包括社会建构、社会秩序、社会习俗等,因此,在历史复习教学中,要注重文化素养的渗透,特别是要加强对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的理解,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会历史的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
第三,要注重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历史教学渗透的重点不仅仅是把握历史素养,还要注重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以促进学生有效地掌握历史知识。
学习技能包括综合素养的培养,如数学技能、科学技能、技术技能等;学习方法是指学习历史时应当采取的具体行为,主要有解决历史问题的策略,如归纳总结法、理论提炼法、对比分析法、因果推理法等。
综上所述,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的渗透,要把握历史素养,特别是要加强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和历史启示的深刻认识。
同时,要注重文化素养的渗透,特别是要加强对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的理解,使学生从历史文献中获取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还要注重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为学生领会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历史核心素养渗透下的高三备考初探
历史核心素养渗透下的高三备考初探
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
高三历史学习的重点是巩固和拓展历史的基本知识,学生需要系统地复习历史课本,熟悉历史的时间线、地理位置、事件等。
通过每天的复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为备考提供坚实的基础。
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学习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和结果,还要求学生具备梳理历史事物的能力。
高三学生应该通过学习解读历史文献、分析历史问题等方式,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应对历史考试中的各种题目。
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历史价值观。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其中包含着各种价值观念。
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人生观念。
高三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品格和为人处事的方式,学习到宽容、勇敢、正义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会对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产生积极的影响。
高三备考是紧张而繁重的,但也是学习历史的黄金时期。
通过学习历史,高三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历史核心素养,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高三学生应该注重历史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培养自己的历史核心素养。
只有这样,才能在备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渗透策略
国家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历史教育以知识主体向素养主体转型,培养目标由传统的三维目标向体系化的核心素养过渡,方法途径上关注学生在情境营造、合作探究、情感认知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笔者认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为了让学生在未来社会中有良好的适应与创造能力,形成理性、温情、包容等公民品质。
本文以教学实践活动为例,从各层次探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渗透策略。
一、在教学目标设定中渗透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和立足点,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息息相关。
历史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考纲要求和知识外延,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学科核心素养,不强求每一课都落实全部核心素养,而是把核心素养的渗透看作一个动态、整体和发展的过程。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判断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必然能紧扣课标与考纲,充分挖掘、提炼课程信息,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和认知水平,体现层次感和思辨力,满足学生对多元能力发展的需求并贯彻落实。
教育部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方面。
如在人民版必修一《卓尔不群的雅典》中,我将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的衔接设计如下:
1、唯物史观: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是独特地理环境、商品经济发展和城邦体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能认识地理环境是重要因素而非决定因素,商品经济发展才是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本原因;能辩证地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能理解雅典民主政治是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
2、时空观念:会用地图展现古希腊的空间布局,了解雅典山多地少、临海而居的地理条件。
3、史料实证:能用典型史料论证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4、解释:能用形象生动的例子诠释陶片放逐法的利与弊。
5、家国情怀:通过雅典民主政治与同时期中国春秋战国的历史对比,认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与传统的三维目标相比,本课的教学目标不再设定笼统、宏观的教学目标,而是以详细具体、指向明确、可操作性强的核心素养取代,便于高效课堂的生成。
二、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中渗透核心素养
历史学习离不开基于时代背景的情感代入与认知还原,一个有思想维度的问题,一个令人神往、发人深思的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知识与能力的内化。
如在人民版必修一《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中,为了让学生理解不同经济活动对政治文明的影响,笔者提问学生:古希腊的城邦与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均独立自主,为什么前者孕育出民主政治,而后者却走向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如此有深度、广度定位问题,短期是难以解决的,于是他们通过收集信息、查阅资料、合作探究等方式,总结出了如下答案:
中国幅员辽阔,大江大河和平原众多,适宜发展农耕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产生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固守安土重迁的观念,思想朴质而保守,在周王室衰微,诸侯兼并争霸的推动下,分
散的诸侯国走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而古代雅典山多地少、临海而居,不适宜农耕而利于发展海外贸易,造就了发达的商品经济;海岛众多的地理环境也产生了独立自主、小国寡民的城邦,在平等开放、自由进取的竞争意识推动下,形成了民主政治。
显然,学生在中西比较中发展了思维,对同时期中国、雅典的历史走向有了理性而深刻的认识,提升了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正如一位同学在课后反思中说到: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紧密相连,经济形态对政治体制的选择具有决定作用,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根源在此。
古代中国和雅典通过不同的政治文明,促进了各自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其时代的合理性。
三、在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中渗透核心素养
用史实说话、论从史出等史料实证能力是重要的历史核心素养,从问题的提出,材料的收集、材料信息的处理等环节都需要学生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在教学中,我会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来展开,通过选定主题、小组分工、合作讨论、信息反馈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证思维。
在人民版必修一《卓尔不群的雅典》中,为了突出雅典民主政治中民主与法制交织的特点,我确定“剖析雅典司法中的程序民主,探究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的活动主题,进行合作探究。
为了让讨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根据2011年山东文综和2016年全国卷的几道高考真题加以改编,生成探究情境:
“公元前399年,雅典70岁的思想家苏格拉底,被雅典人以不敬神和教坏青年的罪名判处了死刑。
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
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
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
”
学生看完材料后议论纷纷,我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
一个平常很活跃的学生激动地大声说,老师,这也太不公平了,法官都是看脸的吗?同样的罪名,70岁的糟老头和年轻的美女审判结果不一样,很荒唐!
我肯定了学生的观点,然后进一步说,你们肯定想知道法官们是如何审判的吧,我们继续走进讨论现场:
“审判案子的不是职业的法官,而是由公民抽签出任的陪审法庭,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依次进入,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
陪审员到哪个庭,审判什么案件,都是临时抽签决定,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
受审的人可以让妻子和孩子到场,用眼泪来感化陪审员们的心,在审判时,原告、被告和证人先后發言,陪审员根据自己的判断秘密投票,得票多者胜诉,少者败诉。
”
学生看到这里,意见有了明显的分歧:有同学认为这审判程序很公正,每个环节都精心设计,防范徇私枉法、以权谋私等司法腐败;也有同学说这很不专业,看上去很公正,其实太多的临时性因素,使得陪审员不能根据事实量刑,而会被别人的演说诱导误判,造就冤假错案。
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我引导学生制定相关流程,合理分工;收集史料,充分掌握相关信息,分组讨论并交流讨论成果,最后进行成果展示。
学生在充分探究后,得出如下认识:
1.抽签与秘密投票体现了雅典司法制度中的民主原则,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2.程序公正不代表结果公正,判决的依据是评审员的主观判断,很难保证了案件
判决的司法公正;
3.体现了原始的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造就社会不公。
通过本次主题研讨探究,学生的史料收集、整合与运用能力得到提升,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知识的掌握是主动生成而不是被动灌输,发展了论从史出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素养。
四、在课堂动态发展中渗透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基于传统文化中生成的软实力和精神素养,表现为个体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结合,对民族传统的珍视,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未来的期盼。
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如在复习《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时,一个学生问我,前不久,教育部下发文,要求把“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老师你怎么看待这一转变?
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我没有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组织学生讨论这几个问题:“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各有什么依据?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的转变意味着什么?这种转变与地区形势的走向有没有关系?
学生发言讨论要点有:
“八年抗战说”:依据是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我们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十四年抗战”说:依据是“九一八事变”,日本局部侵华,东北、华北、上海人民英勇抗战。
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的转变肯定东北人民从九一八事变以来艰苦抗战的历史,是对历史真相的还原;反映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和艰巨性;有利于子孙后代记住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