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

合集下载

金融市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调控

金融市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调控

金融市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调控金融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货币政策密切相关。

有效的协调调控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对于实现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探讨金融市场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调控关系。

一、理论探讨金融市场的发展与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密不可分。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等手段,对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种手段。

而金融市场则是货币政策的传导和实施渠道,通过金融市场的运作,货币政策才能对经济产生实际影响。

在协调调控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的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金融市场应具备高度效率和稳定性。

只有在金融市场高效运作的基础上,货币政策才能得以顺利传导。

其次,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应充分考虑金融市场的特点和运行机制,确保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再次,金融市场的监管和监测机制应健全,以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最后,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的协调调控需与其他经济政策相互配合,形成全面有效的经济调控体系。

二、实践经验在实际操作中,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的协调调控常常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

但通过总结和借鉴经验教训,可以提供有益的启示。

首先,在协调调控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时,应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及时且准确地获得市场信息,有助于货币当局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

其次,必须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和风险防控。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风险评估,有助于减少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保护投资者利益。

再次,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调控应具有前瞻性和灵活性。

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和变化,随时对政策进行调整和优化。

最后,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加强对跨国金融市场的监管和协调,以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

三、结论金融市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调控是实现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来看,协调调控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和要素的相互关系。

只有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措施,以及有效的监管和风险控制,才能实现金融市场与货币政策的良性互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第十二章 金融法律制度

第十二章 金融法律制度

第十三章金融法律制度第一节金融法概述一、金融的概述(一)金融的涵义金融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金融,指全社会的货币资金的筹集、分配、融通、使用和管理活动的总和。

狭义的金融,指货币流通和信用分配活动的总和。

简单地说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

金融学和金融法意义上的金融指狭义上的金融。

(参加主体:企业、银行、个人、国家等)(二)金融产生的条件金融的出现有其产生的条件:1、货币从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地分离出来,起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作用。

2、信用日益发展,多种信用形式的出现。

信用是指不同所有者之间以一定的财物或货币为客体,以偿还本金及支付利息为条件而实现的一种价值运动形式。

3、银行等专门金融机构的出现(三) 金融的分类1、从资金融通有无中介来看:(1)直接金融:指融资双方当事人即筹资人和投资人直接发生货币资金有偿借贷行为或投资行为,产生的法律上的债权债务关系。

(2)间接金融:指融资双方当事人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媒介体而发生资金有偿借贷行为,产生的法律上的债权和债务关系。

2、从金融资产交易的方式看:(1)证券融通(证券投资方式交易)(2)信贷融通(借贷方式交易)3、从筹资主体资产形成来源:(1)债务融资:信贷形式取得,筹资者必须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

(2)股本融资:以证券形式进行,投资者自己承担融资风险(四)金融体系金融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金融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组织体系,即这个国家有哪些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什么职能作用。

广义的金融体系是指包括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基本要素动态的金融体系。

1、金融工具。

又称信用工具,指一切能够证明金融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凭证。

存折(存款单)、借款合同、股票、债券、商业票据等,均为常见的金融工具。

2、金融机构。

是指专门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组织。

第一类,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

第二类,银行。

包括改策性银行、商业银行。

第三类,非银行金融机构。

福州大学中央银行学重点整理,课后习题

福州大学中央银行学重点整理,课后习题
第九章
1、中介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是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和某种特定的经济 状况下,能够以一定的精度达到的目标,主要有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在一定条件下,信贷量 和汇率等也可以充当中介指标。 2、基础货币:也被称为“强力货币”和“高能货币”,由准备金和流通中现金组成,二者均 是货币创造的基础。
第一章
1、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指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代表一国政府调控金融、经 济发展的特殊金融组织。它是商品经济、货币信用制度以及银行体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为了满足统一银行券发行、票据清算、稳定信用体系、金融监管以及政府融资等方面的客 观需要而建立的。 2、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通常不设立完整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而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 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并授权若干商业银行也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 央银行制度。
第十二章
1、集中监管体制:是指把金融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统一进行监管,一般由一个金融 监管机构承担监管的职责,绝大多数国家是由中央银行来承担,也有的国家另设一个专门负 责监管的机构。
2、分业监管体制:是根据金融业内不同的机构主体及其业务范围的划分而分别进行监管的 体制。一般由多个金融监管机构共同承担责任。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货币主管部门为了维护存款者利益和金融业的稳健经营与安全,规 定本国金融机构必需或自愿地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率向保险机构交纳保险金进行投保的制 度。
4、中央银行职能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 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 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是统一货币发行和流通和稳定货币币值的基 本保证。 2、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具体表现在:①集中存款准备金、②充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 构的“最后贷款人”、③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

《金融理论与实务》考纲12第十二章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

《金融理论与实务》考纲12第十二章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

数的两个因素是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存款比率。
通货——存款比率
答:C/D为通货——存款比率,即流通中的现金与存款总额。这一比率 的高低反映了居民和企业等部门的持币行为。
准备——存款比率
答:R/D为准备——存款比率,即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 准备金的总和占全部存款的比重,也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超额存款 准备金率的和。
第十二章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
第一节 货币需求 1.识记:货币需求 答:货币需求是在一定的资源(如财富拥有额、收入、国民生产总值 等)制约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对执行交易媒介和资产 职能的货币产生的总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实际货币需求 答:名义货币需求是指个人、家庭、企业等经济主体或整个社会在一定 时点所实际持有的货币数量,如1万美元、5万元人民币、8000英镑等,
论证和理论推断是解决不了的,需要进行系统的经验实证,但是越来越 多的经济学者认为,货币供给具有内外共生性;从总体上看,中央银行 对货币供给量具有相当的调控能力,也即是说货币供给量是一个外生变 量,但这种外生性又不是绝对的,因为货币供给量还要受经济运行中的 其他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因而货币供给量又具有一定的内生性质。 2.领会:⑴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答: ⑵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答: ⑶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与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 答: ⑷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 答: ⑸影响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能力的主要因素 答: ⑹中央银行划分货币层次的依据与意义 答: 3.应用:⑴存款派生乘数、货币乘数的计算 答: ⑵货币供给模型的应用 答: ⑶中国人民银行收放基础货币渠道的变化与面临的问题 答:
通常以Md表示。
实际货币需求则是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货币余
/d 额,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即M PC。

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

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

第十二章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一、要点1、国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四个:即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

但是,这四个目标之间却充满了矛盾,因而使中央银行无法通过实行同一货币政策以同时达到多个不同的目标。

2、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工具可分为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其中,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有三种;即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则种类很多。

各国中央银行可根据本国实际和货币政策的目标加以选择和运用。

3、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活动的作用是间接的。

中央银行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往往不能直接地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而只能通过控制某一中介目标,并通过这一中介目标的传导来间接地作用于实际经济活动,从而达到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必须满足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这三个基本特性的要求。

4、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到最终目标的达到所经过的各个环节和具体的过程。

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上,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有着重大的分歧。

这种分歧决定了他们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上也有着重大的的分歧。

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愿意接受现行的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是B 。

A、充分就业B、非自愿失业C、自愿失业D、摩擦性失业2、下列不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DA、充分就业B、经济增长C、物价稳定D、国际收支顺差3、货币政策四大目标之间存在矛盾,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同时实现是很困难的,但其中 A 是一致的。

AA、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B、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C、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D、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4、菲利普斯曲线反映A 之间此消彼涨的关系。

AA、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B、经济增长与失业率C、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D、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5、中央银行在经济衰退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BA.调高B.降低C.不改变D.取消6、下列货币政策操作中,引起货币供应量增加的是。

第十二章 金融调控法律制度

第十二章 金融调控法律制度

• (二)金融调控法的原则
• 1.间接调控原则——运用金融调控制 度,通过市场机制调控 • 2.计划指导原则——充分发挥计划规 划的导向作用 • 3.相互协调原则——各种调控手段相 互配合、形成合力
2019/1/2 10
• 三、金融调控法的体系与手段
• (一)金融调控法的体系 • 1.中央银行法律制度是金融调控体系的核心 • 2.专业性金融法律制度是金融调控法体系的配套制 度
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 上述需求总量和供给总量比较,反映着以货币支 付力所代表的需求与实物(包括劳务)供应之间 的平衡状况。 • 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是国民经济持 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长期经济建设的实践表 明,总需求过大,投资膨胀,经济增长过快,超 过社会财力、物力、资源的承受能力,各方面都 绷得很紧,这种状况难以持久,最终会引起经济 上的大起大落,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因此 ,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注意 调控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
• 金融系统中可变的最基础的工具(原生的非衍生 的),比如某国的存贷款利率、汇率、隔夜拆借 利率等等,他们只受金融当局的调整,不受其他 因素变动,对应的是非基础变量、非基础变量受 基础金融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 金融系统主要包括八大金融变量,1国内生产总值 ,2消费者物价指数,3生产者物价指数,4货币 供应量,5利率,6汇率,7存款准备金率,8股票 指数。
2019/1/2 15
• 第四条 中国人民银行履行下列职责: • (一)发布与履行其职责有关的命令和规章; • (二)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 (三)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 • (四)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 • (五)实施外汇管理,监督管理银行间外汇市场; • (六)监督管理黄金市场; • (七)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 • (八)经理国库; • (九)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 • (十)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负责反洗钱的资金监测; • (十一)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 • (十二)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 2019/1/2 16 • (十三)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

中央银行学第十二章

中央银行学第十二章

3.存款保险制度是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辅助和补 充。
中央银行学
三、紧急救援
★紧急救援是指金融监管当局对发生清偿能力
困难的银行提供紧急援助的行为。 ★紧急救援的方法主要有:
1.中央银行提供低利贷款; 2.存款保险机构的紧急援助; 3.中央银行组织下的联合救助; 4.由政府出面援助。 ★以上谈及的紧急救助方法,在各国的具体做
中央银行学
二、分业监管体制
★分业监管体制是根据金融业内不同的机构主
体及其业务范围的划分而分别进行监管的体 制。 ★由分立的监管主体分别对其银行业、证券业、 保险业监管的体制中仍然是多样化的模式。
★目前,实行分类监管体制的国家,还有法国、 西班牙、新加坡、芬兰、丹麦等。
中央行学
三、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
中央银行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金融业的迅猛发展,出现 了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多种类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业 务,引进了外资金融机构。 ★为了适应这种局面,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变化划分 为两个阶段: 1992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行使金融监管职能,是单
一金融监管机构模式。
从1992年开始,监管体制开始向分业监管过渡。分业 监管体制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98年11月18日成立中国保 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历史上由于长期处于半封建半殖民
地的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金融业比 较落后,缺乏建立现代金融监管制度的 基本条件。
★尽管如此,在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以内部稽核为基本形式的金 融监管制度,并成为中国近代金融监管 的原始形式。
中央银行学
1905年8月成立的户部银行就在内部设有“稽核”、 “监事”的职位。 1924年8月孙中山先生成立了国民党革命政府的中央 银行,从一开始就注重金融监管工作。 1928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中央银行,在总行也 设置了稽核处。 1932年2月在革命根据地瑞金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 国国家银行,规定其账务要接受财政人民委员会的审 查。 1950年11月经政务院批准的《中央人民政府中国人民 银行试行组织条例》中,就规定了在总行设立检查处。

货币政策在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货币政策在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货币政策在经济调控中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政策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显。

在经济调控中,货币政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可以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定义、宏观调控的作用、实施策略以及应对经济危机等方面对货币政策在经济调控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货币政策的定义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等手段来影响货币市场,以达到维持货币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控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等手段来影响货币供求关系,以达到调整经济运行的目的。

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通常会出现通胀、经济增长不平稳等问题,这时货币政策就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央行可以影响货币市场,从而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

在实践中,货币政策可以发挥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调节市场流动性。

当市场上货币供应量过于过于充裕时,容易引发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升高利率等手段抑制投资和消费的需求,从而实现市场流动性的平衡,维持货币市场的稳定。

2.调节市场利率。

央行可以通过设置基准利率和公布逆回购操作利率等等方式,调节市场上的利率水平。

通过调节利率,央行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还能够影响国际金融市场。

3.调节汇率。

央行可以通过购买或销售外汇来影响汇率的波动。

当国家经济较为繁荣时,需要大量的进口商品,此时货币政策可以提高外汇储备,调高本国汇率,从而实现宏观经济调节的目的。

三、货币政策的实施策略货币政策实施策略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政策效果。

目前,货币政策的实施共有两种策略:1.数量型货币政策。

这种策略是指央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运行,而具体策略包括调节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

当经济增长较为缓慢时,央行会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促进投资和消费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对经济调控的作用分析

货币政策对经济调控的作用分析

货币政策对经济调控的作用分析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旨在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及汇率等参数来影响经济活动,以达成宏观经济稳定及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

具体来说,货币政策在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活动。

货币供应量是指某国家在一定时间内市场内所流通的货币总量,由央行决定。

当央行通过开展货币市场操作等手段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市场内流通货币总量增加,从而促进经济活动的繁荣。

反之,当央行通过收紧货币政策来抑制货币供应量时,市场内流通货币总量减少,可能抑制物价上涨及资产泡沫等不良经济现象出现,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的目标。

其次,货币政策通过调节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

利率是指货币贷款利率、存款利率等金融产品的价格,是货币政策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央行通过调整利率水平来影响货币市场中各金融机构的贷款、储蓄等经济行为,调节市场利率水平,从而影响各类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

比如,在经济复苏初期,央行通常会采取降低利率等措施来促进投资、扩大消费等方式,以刺激经济活动的回暖。

而在经济过热时,则会通过升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投资过度、消费过快,以防止经济过热,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

此外,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调整汇率来影响经济活动。

汇率是指一国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价格关系。

央行可以通过调节汇率,影响出口、进口的成本和收入情况,从而影响外贸、外汇等经济领域的发展情况。

比如,在某一时期经济活动较为疲软时,央行可以通过贬值国内货币的方式来提高出口竞争力,促进出口,增加就业机会以及推动GDP增长。

另一方面,在国际经济环境紧张、汇率波动剧烈时,央行可能会通过升值本国货币等措施来稳定货币市场波动,从而达到维护经济发展的目标。

金融学教程(第二版)课件:金融调控

金融学教程(第二版)课件:金融调控

2024/5/26
5
一、 货币政策的作用
4、 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 储蓄是投资的来源,但储蓄不能自动转化为投资,储蓄 向投资的转化依赖于一定的市场条件。货币政策可以通 过利率的变化影响投资成本和投资的边际效率,提高储 蓄转化的比重,并通过金融市场有效运作实现资源的合 理配置。
金融调控
本章要点
●货币政策概述 ●货币政策选择 ●金融危机防范
第一节 货币政策
• 一、 货币政策的作用
• 二、 货币政策目标
• 三、 货币政策目标相互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 四、 货币政策工具
2024/5/26
2
一、 货币政策的作用
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 求的平衡
• 货币政策可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达到对社会总需求和总 供给两方面的调节,使经济达到均衡。当总需求膨胀导 致供求失衡时,可通过控制货币量达到对总需求的抑制; 当总需求不足时,可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量,提高社会总 需求,使经济继续发展。
币均衡用公式表示即Ms=Md;社会总供求的均衡即AD=AS;
具体地讲则为C+I+G+(X-M)=GNP。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
调配合的直接目标是货币均衡,其最终目标是社会总供求
的均衡。
MV PY
• 二是财政与信贷互相“支持”,互相“弥补”的问题。财 政收支或信贷收支所造成的多余的货币供给均须对方将之
三、货币政策目标相互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 (一)、 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的矛盾与统一
• 就统一性看,币值稳定可以为劳动者的充分就业与其他生产 要素的充分利用提供一个良好的货币环境,充分就业同时又 可能为币值的稳定提供物质基础。但是,稳定币值与充分就 业之间更多地表现相互的矛盾性,即当币值比较稳定,物价 上涨率比较低时,失业率往往很高,而要降低失业率,就得 以牺牲一定程度的币值稳定为代价。

浅谈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调控作用及影响

浅谈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调控作用及影响

浅谈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调控作用及影响货币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货币供给、利率水平以及信贷规模等方面的政策。

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有着较大的影响和调控作用,本文将从货币政策对利率、汇率、资本市场和债务市场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利率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的利率调节措施来实现。

根据经济状况的不同,中央银行可以采取不同的利率政策,如下调利率、提高利率或者维持利率不变。

在货币政策放松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会下调利率,以促进经济增长和鼓励消费,但同时也会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增大;而在货币政策收紧的情况下,则可能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和控制经济增长。

利率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十分显著。

低利率通常会带动股市表现良好,因为它使得借款成本变得更低廉,投资更为吸引人;而高利率则会造成股市下跌,因为借款成本上升,投资难度变大。

此外,利率的变化也会影响房地产市场。

如果利率下降,贷款成本下降,房价可能会上涨,反之亦然。

2. 汇率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可以通过汇率的变化来体现。

汇率可以影响进出口贸易、国内通货膨胀和国际投资等方面。

对于进口贸易,当汇率下降时,本国货币变得更便宜,进口商品的成本也随之下降;而对于出口贸易,当汇率下降时,本国货币变得更划算,出口商品也随之变得更具竞争力。

在国内通货膨胀方面,汇率下降可以促进出口,减少进口,从而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

至于国际投资,汇率的变化直接影响国际投资者购买和持有本国资产的成本。

3. 资本市场货币政策的调控对资本市场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货币宽松政策对股市和债券市场通常都会带来正面效应。

在经济低迷时,降息政策可以提高企业投资回报率,促进投资;而利率下降也会导致债券市场的收益率降低,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

同时,货币宽松也会增加市场流动性和货币供应量,使得市场上的投资者更愿意投资。

然而,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并不总是积极的。

在高通货膨胀环境下,加息可能会导致股市和债市的下跌,因为企业负债水平增加,成本上涨,进而影响到股票和债券的表现。

第12章货币政策习题及答案

第12章货币政策习题及答案

第15 章货币政策一、本章重点1.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

最终目标有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等。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分析包括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关系、稳定币值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

2.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策略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三类。

中央银行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即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有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等。

3. 货币政策中间指标的选择标准有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适应性等。

中间指标有准备金、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利率。

4.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当局确定货币政策目标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操作,到实现最终目标所经过的一系列过程。

西方主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包括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5. 货币政策的时滞是指货币政策从制定到最终目标的实现,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被称为货币政策的时滞,包括内部时滞、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又可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

外部时滞又可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

二、难点释疑1.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相互关系包括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说明,即物价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此涨彼消的关系。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从长期来看具有一致性,从短期来看理论界有不同看法,政府多倾向于利用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二者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同时实现。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具有一定的矛盾性,经济增长率高可能会带来国际收支的逆差。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之间通常认为具有一致性,经济增长率越高越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浅谈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调控作用及影响

浅谈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调控作用及影响

浅谈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调控作用及影响货币政策是指国家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等手段来达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目的。

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可以对金融市场进行调控,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调控手段和货币政策的局限性等方面探讨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作用。

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利率水平: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改变利率水平来调整金融市场,从而实现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如果央行出台紧缩货币政策,加息,银行贷款利率就会上升,借款成本提高,从而导致企业和个人的借贷需求减少,对金融市场形成抑制作用;而央行出台宽松货币政策,降息,贷款利率下降,借款成本降低,就会刺激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对金融市场形成促进作用。

2. 影响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可以影响货币供给的数量和速度。

若央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可以限制银行贷款、压缩货币供给,从而减少可获得的资金量,压制金融市场的投资需求和活跃度;若央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可获得的资金量,从而刺激金融市场的活跃度,提高投资和消费需求。

3. 影响汇率水平:货币政策可以影响汇率水平。

如果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实施紧缩,货币升值,从而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对金融市场形成促进作用,反之则会制约外资流入,对金融市场形成抑制作用。

调控手段为了实现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调节作用,央行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调控手段:1. 利率调控:央行可以通过改变存款利率、贷款利率、逆回购利率等手段来实现对金融市场的调节。

在调控方面,央行通常会先进行利率调控,通过加息或降息来控制市场货币的供求关系。

2. 存款准备金率调控:央行可以通过降低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从而达到控制货币供给的目的。

3. 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给,从而实现对金融市场的调节。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央行通过买卖国债等有价证券,调节市场上的流动性和资金供给,从而影响市场利率,达到控制货币供给的目的。

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

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

局限性: 局限性:
① 对经济的震动太大,不宜轻易采用作为中央银行日 对经济的震动太大, 常调控的工具; 常调控的工具; ② 对各类银行和不同种类存款的影响大小不一致。 对各类银行和不同种类存款的影响大小不一致。
3.我国完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方法 3.我国完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方法
按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按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针对不同的金融机构制定多层次的存款准备金率; 针对不同的金融机构制定多层次的存款准备金率; 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央行总行统一使用的办法; 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央行总行统一使用的办法; 协调好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关系。 协调好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关系。
至下节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回本章
至下节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所谓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对货币供给总量或 信用总量进行调节,且经常使用, 信用总量进行调节,且经常使用,具有传统性质的货 币政策工具。一般性政策工具,主要有以下三个, 币政策工具。一般性政策工具,主要有以下三个,也 称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 称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
(二)再贴现政策
1.再贴现政策的涵义及其作用 1.再贴现政策的涵义及其作用
涵义:指央行通过正确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市 涵义:
场利率和投资成本,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货币政策 场利率和投资成本, 工具。 工具。
作用:再贴现政策是国外央行最早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再贴现政策是国外央行最早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回本章
2.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缺点 2.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缺点
优点: 优点: ① 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 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 ②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力较强;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力较强; ③ 与货币政策意图联系紧密; 与货币政策意图联系紧密; ④ 可以明确地区分政策性效果和非政策性效果。 可以明确地区分政策性效果和非政策性效果。 不足: 不足: ①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不是绝对的,公众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不是绝对的, 和商业银行的行为也会影响货币供给量; 和商业银行的行为也会影响货币供给量; ② 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行对货币供给量的 控制存在有一定的时滞。 控制存在有一定的时滞。

第十二章货币供给

第十二章货币供给

第⼗⼆章货币供给第⼗⼆章货币供给第⼀节货币供给及其⼝径⼀、货币供给问题述要1. 在剖析货币流通状态和货币政策决策中,货币供给分析是与货币需求理论相对应的另⼀个侧⾯。

2. 如何使货币供给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仍是需要经常研究探讨的课题。

⼆、现⾦发⾏与货币供给1. 现⾦发⾏只是货币供给的⼀部分。

2. 在我国,由于经济落后等原因,甚⾄包括经济理论界,许多⼈⼀直将现⾦发⾏视同货币供给。

1994年,官⽅才使⽤货币供给概念。

3. 由于货币供给中的现⾦与其余部分的变动并不⼀致,把现⾦看成货币供给会做出错误判断。

货币供给指经济⽣活中所有货币的集合,现⾦只是货币供给的构成部分。

现⾦发⾏也不等于货币供给。

三、货币供给的多重⼝径1. 货币供给包括按⼝径依次加⼤的M1、M2、M3……划分的若⼲层次。

2. 各国的货币⼝径⼤多不同,只有“通货”和M1这两项⼤体⼀致。

四、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和意义1. 世界各国中央银⾏,对货币统计⼝径划分的基本依据是⼀致的,即都以流动性的⼤⼩,也即作为流通⼿段和⽀付⼿段的⽅便程度,作为标准。

2. 流动性较⾼,形成购买⼒的能⼒也较强;流动性较低,形成购买⼒的能⼒也较弱。

这个标准对于考察市场均衡、实施宏观调控有重要意义。

3. 便于进⾏对宏观经济运⾏的监测和货币政策的操作,也是⼀项重要要求。

五、外国和IMF的M系列1.美国现⾏货币供给的各层次:M1、M2、M3和Debt。

2.⽇本现⾏货币供给的各层次:M1、M2+CD、M3+CD和“⼴义流动性”。

3.英国英格兰银⾏公布的1991货币供给⼝径:M0、M2、M4、M4c和M5,没有M1。

4.国际货币基⾦组织采⽤三个⼝径:通货、货币和准货币。

六、中国的M系列第⼗⼆章1. 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M0=流通中现⾦,即我们习称的现⾦M1=M0+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2. 其中,M1,我们称为狭义货币量;M2,称⼴义货币量;M2-M1是准货币。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教案第十二章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教案第十二章
LM曲线陡峭,挤出效应大,财政政策效果弱。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通过影响总需求而发生作用,但它们对总需求各个组成部分的影响是有差别的。
(1) 就货币政策而言,它对于总需求中的投资支出影响更大一些,特别是住宅建筑,因为投资对利率变动较为敏感。
(2) 就财政政策而言,它对于总需求的影响方式取决于变动的是政府购买、税收还是转移支付。另外,投资补贴也是一种常见的财政政策措施。
4.相机抉择
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根据经济的运行状况和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使用何种政策或何种政策组合.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
①经济萧条但不太严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②经济过热且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③经济出现通货膨胀但不太严重: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2)货币政策完全无效还发生于这种场合:货币供给增加引起了利率下降,但利率下降却不能引起消费和投资的增加。
古典情形:当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完全缺乏敏感性时,LM曲线成为垂直线,此时货币政策对收入水平产生最大效应,而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这就是所谓古典情形。
之所以把该种情形称为古典情形,是因为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完全缺乏敏感性时,h= 0,故LM曲线方程式变为:
(2)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4)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3.央行的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哪些?
4.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它的操作有什么优点?
5.你怎样认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果理论的?
6.什么是人力政策?其常用的手段有哪些?
7.什么是收入政策?其常用的手段有哪些?
8.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各个组成部分的影响的差别是什么?
9.假设一经济中有如下关系:

第12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

第12章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效果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
通过影响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达到货币政策最 终目标的过程。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效果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理论
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 根据凯恩斯的分析,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会影响 到货币供应量M的增加或减少,并引起利率r的下降或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三)公开市场业务 1.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及特点
公开市场是指各类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中 央银行证券或私人票据等)自由议价,其交易量 和交易价格都必须公开显示的市场。
公开市场业务则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 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 备金,用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 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
M↑→Ps↑→V↑→D↓→C↑→Y↑ 式中:V代表金融资产的价值;C代表耐用消费
品支出;D代表财务困难的可能性;其他符号含 义同前。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效果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理论
3.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 “恒久性收入”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而不是 凯恩斯提出的三种需求动机决定货币需求。由于“恒 久性收入”的稳定性,货币需求函数也是稳定的,对 利率变动就不敏感,所以货币供应量对总收入影响很 大。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
央银行日常调控的工具; (2)存款准备金对各类银行和不同存款的种类
影响不一致,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 使超额准备率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
一、要点
1、国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四个:即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及国际收支平衡。

但是,这四个目标之间却充满了矛盾,因而使中央银行无法通过实行同一货币政策以同时达到多个不同的目标。

2、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工具可分为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其中,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有三种;即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则种类很多。

各国中央银行可根据本国实际和货币政策的目标加以选择和运用。

3、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活动的作用是间接的。

中央银行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往往不能直接地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而只能通过控制某一中介目标,并通过这一中介目标的传导来间接地作用于实际经济活动,从而达到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必须满足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这三个基本特性的要求。

4、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到最终目标的达到所经过的各个环节和具体的过程。

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上,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有着重大的分歧。

这种分歧决定了他们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上也有着重大的的分歧。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愿意接受现行的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是 B 。

A、充分就业
B、非自愿失业
C、自愿失业
D、摩擦性失业
2、下列不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D
A、充分就业
B、经济增长
C、物价稳定
D、国际收支顺差
3、货币政策四大目标之间存在矛盾,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同时实现是很困难的,但其中 A 是一致的。

A
A、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
B、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
C、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
D、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
4、菲利普斯曲线反映 A 之间此消彼涨的关系。

A
A、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
B、经济增长与失业率
C、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
D、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5、中央银行在经济衰退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B
A.调高 B.降低 C.不改变 D.取消
6、下列货币政策操作中,引起货币供应量增加的是。

__C__
A、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
B、提高再贴现率
C、降低再贴现率
D、中央银行卖出债券
7、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

B
A、利率
B、货币供应量
C、基础货币
D、贷款限额
8、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

B
A、可贷资金量减少
B、可贷资金量增加
C、可贷资金量不受影响
D、可贷资金量不确定
9、一般来说,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会使商业银行。

A
A、提高贷款利率
B、降低贷款利率
C、贷款利率升降不确定
D、贷款利率不受影响
10、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大量抛售有价证券,意味着货币政策。

B
A、放松
B、收紧
C、不变
D、不一定
二、判断题
1、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同时实现货币政策所有目标是很困难的,因此,各国一般都选择一到两个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对)
2、根据菲利普斯曲线,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存在比较稳定的此增彼减的关系。

(对)
3、币值稳定与物价稳定是同一个概念。

(错)
4、从技术上讲,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的量可以是无限的。

(对)
5、再贴现是中央银行与商业企业之间办理的票据贴现业务。

(错)
6、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可在不影响货币供应总量的条件下,影响银行体系的资金投向和不同贷款的利率。

(对)
三、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对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实施调节和控制的具体措施。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对整个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2、货币政策目标: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项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特定的经济目的。

这种目标实际上是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3、充分就业:一般是指消除一国经济中的非自愿失业,即由于工人们不愿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而造成的失业。

它的实现并不意味着失业率降为零,仍存在着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

4、菲利普斯曲线:它是用于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此校比肩的交替关系的一种曲线。

根据这一曲线,在物价稳定(即通货膨胀率较低)时,失业率较高;而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较高。

5、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在实施某种货币政策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或具体的操作方式。

6、存款准备金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影响货
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它是一种威力强大不易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7、再贴现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
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

他对异国经济的影响是比较缓和的,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相对稳定,但中央银行处于被
动的地位。

8、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来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行为。

它使中央银行可以主动、灵活、及时地调节和控制基础货币总量。

9、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货币当局从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到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所经过的途径或具体的过程。

__
10、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到最终目标的达到,必须经过许多中间环节,中央银行实际上不可能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而直接达到其最终的目标,而只能通过观测和控制它所能控制的一些具体的指标来影响实际的经济活动,从而间接地达到其最终目标。

这些能为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和观测的指标就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四、简答题
1、简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及含义。

P337
答:所谓货币政策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相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特定的经济目标。

实际上就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有四大目标,即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稳定物价一般是指通过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2)充分就业一般是指消除一国经济中的非自愿失业,即由于工人们不愿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而
造成的失业。

它的实现并不意味着失业率降为零,仍存在着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

(3)经济增长即促进经济的增长。

一般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指标。

(4)国际收支平衡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与全部或支出保持基本平衡。

3、简述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答: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各国中央银行普遍运用的、对整体宏观经济产生影响的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个别部门、个别企业或某些特定用途的信贷所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等。

除了上述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外,中央银行还可根据本国的情况和不同时期的具体需要,运用一些其他的货币政策工具。

这其中,既有直接的信用控制,也有间接的信用控制。

直接的信用控制具包括信贷配给、流动性比率、利率上限等;间接的信用控制包括窗口指导、道义劝告等。

4、什么是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对货币政策效果有何影响?
答:货币政策传导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货币政策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指中央银行从认识到制定实施货币政策的必要性,到研究政策措施和采取实际行动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中央银行内部认识、讨论、决策的时间。

在理论上,内部时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从客观需要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中央银行认识到这种必要性所经过的时间,称为认识时滞。

(2)从中央银行认识到这种必要性到实际采取行动所经过的时间,称为行动时滞。

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预见能力,反映灵敏度、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与速度,等等。

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对经济起作用的时间。

外部时滞的长短主要由客观的经济和金融条件所决定。

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市场经济国家,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一般在半年到一年半左右。

在我国由于金融体制和传导机制有着不同的特点,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较短,大约在 2~3 个月后作用最为显著。

时滞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

若时滞短,货币政策可能产生的大部分效应较快的有所表现,那么货币当局就可根据期初的预测值,考察政策生效的状况,并对政策取向和力度作必要的调整,从而使政策能够更好的实现预期的目标;若时滞长,政策的大部分效应要在较长的时间,比如两年后产生,而在这两年内,经济形势会发生很多变化,那就更难证明货币政策的预期效应是否实现
5、试述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与宏观金融调控p3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