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起源.华夏起源应该是石家河

合集下载

远古华夏文明探源证据

远古华夏文明探源证据

远古华夏文明探源证据众多考古证据证明,中国才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地,而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明只不过是华夏文明的分支而已!下面列述九大证据,包括被某些“专家教授”奉为圭臬的“文明三要素”,不服来辩。

第一,中国是世界稻作农业的起源地。

广西娅怀洞、湖南玉蟾岩、江西仙人洞和吊桶环、浙江上山等遗址证明,中国才是世界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中国在距今35000多年前,可能就已经开始进行稻作农业生产了,并在距今10000多年前形成了从稻种选育到耕种、收割、加工、储存等系统化作业流程。

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稻作农业遍布中国从江南到中原的广大地区。

同时,河北磁山、甘肃大地湾、内蒙兴隆洼等遗址证明,中国的旱作农业也非常发达。

第二,中国是世界制陶技术的起源地。

湖南玉蟾岩、江西仙人洞、广西甑皮岩等遗址出土的陶器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陶器制作技术的国家,中国在距今20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制作陶器。

浙江桥头遗址、河南贾湖遗址、甘肃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彩陶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彩陶制作技术的国家,中国桥头彩陶比西亚最早的耶莫彩陶早1000多年。

第三,中国远古城市文明领先世界。

湖南距今9000多年的八十档遗址,就已经具备了远古城市的雏形;离八十档只有二十多公里、距今6500年左右的城头山遗址,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城市遗址。

此后,中国进入城市文明阶段,距今6000年的河南黄山古城、距今5900年的湖北谭家岭古城、距今5800年的安徽凌家滩古城等先后开建。

到距今5300年左右,出现了规模庞大的面积数百万平方米的浙江良渚古城、河南双槐树古城、甘肃王佐古城,它们不管是在城市规模上还是在建筑水平上,都远超同时期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

第四,中国创造了人类青铜文明的巅峰。

中国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之多、技术之高超,让世界所瞩目,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人类青铜文明的巅峰。

但中国的青铜器铸造,不但技术最为精湛,历史也最为悠久。

陕西姜寨遗址出土的铜管和铜片,距今6700多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早的冶炼铜器。

第一讲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讲中华文明的起源
山东文化区 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大 汶 口 文 化 彩 陶 壶
大 汶 口 文 化 玉 铲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山东文化区 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黑陶盒、双耳单耳杯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龙 山 文 化 蛋 壳 黑 陶 杯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区 磁山文化——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
生变异
巴比伦说 (英)且尔曼 《中国民族由来 中国文字来源 于巴比伦的巴 (英)拉古柏利 论》(1866) 《古代中国文化 克族,宗教、 (法)皮奥 俗、传 西源考》(1894)习 (日)白河次郎 等 说等相似 (法)哥比诺 《人类种族不平 中国文化由印 等论》(1853) 度首陀罗人传 等 入,盘古即印 度民族迁入河 南时的酋长 巴比伦的楔形 文字 与中国文字相 似 《摩奴法典》 的记载(白种 人造文明)
在西汉墓出土,对疑古派产生致命打击。
古史传说与疑古思潮
从疑古到释古
李学勤

二、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1、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谱系 2、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系 3、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新认识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华北地区 距今年代 文化分期 周口店系 万年 统 200 100 50 10 5 1.5 中期 晚期 华南地区
印度说
中亚说
(法)巴伊 《古代天文学史》包括中国在内 中亚自然条件 (1775)等 的各文明出于 优越 (法)布芳 同一皇古民族, (德)李希霍芬 位于中亚
一、古史传说与疑古思潮 从信古到疑古
孔子
“信而好古”
尊经而法古
“三皇五帝”为核心的古史体系

中华文明的源头都在哪里?长江中游新石器文化随想

中华文明的源头都在哪里?长江中游新石器文化随想

中华文明的源头都在哪里?长江中游新石器文化随想'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曾于酒酣之际登上岳阳楼,恰逢初春细雨,范仲淹先生笔下'衔远山,吞长江'的洞庭湖,在雨雾中愈加朦胧,'醉后不知天在水',眼前的洞庭湖烟波浩渺,气象万千。

今天的洞庭湖早已经没有了宋代'洞庭八百里,云梦泽南洲'那般辽远壮阔。

不过登高远眺,也不失对古人胸怀的一种追思。

随着学者研究的深入,我们知道,在遥远的远古时代,这里同样也不是那般模样。

那时候的洞庭湖区域是河网交织的大片平原。

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遥远的遐思开始,一睹几千年前古人的风采吧。

这里是稻作农业的源头中华文明以悠久绵长,不曾中断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其中南稻北粟农业体系的建立功不可没,在遥远的蛮荒时代,人们的唯一目的就是生存并繁衍后代。

距今一万两千年前,末次冰期走向尾声,在气温逐渐升高的过程中,新仙女木事件的突然降临,导致地球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气温下降。

随着新仙女木事件结束,温暖的全新世来临了。

整个东亚大地的原始农业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迅速繁荣起来的。

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我国最原始的农业诞生在两个地区,就是今天的华北地区和岭南地区。

学界通常按照严文明先生的命名方法,将12000年前-9000年前这个时期定义为新石器早期。

新石器早期考古文化分布示意北方新石器早期考古遗存主要出现在华北地区,在这里人们发现了南庄头、于家沟、东胡林、转年等新石器早期遗存。

这些遗存分别进入了原始陶器使用及原始农业的萌芽期,磨盘和磨棒开始出现,据学者考证,磨盘和磨棒在当时的作用主要是用来研磨橡子一类的坚果,同时粟和黍类植物已经初步驯化,成为了当地古人的食物来源。

现在看来,北方地区各支考古文化的源头应该来自此地。

而南方地区却是另一番光景。

由于岭南地区发现了大量早期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年代久远者能够达到20000BP左右,所以对于这里新石器早期的定义似乎无法套用12000BP-9000BP这样的年代框架。

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华夏文明是指中华民族所创造、发展的文明。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为独特的文明之一。

本文就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展开探讨。

一、华夏文明的起源华夏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公元前5000年左右。

当时,中原地区的部落开始农耕生活,逐渐形成了聚落,并且开始使用陶器。

这标志着华夏文明的诞生。

随着农业的发展,这些部落逐渐形成了大型的部落联盟,形成了丰富的部落文化。

其中,黄河流域的文化成为了华夏文明的核心。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这片土地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华夏祖先用青铜器开始了他们的创造活动。

出土的青铜器以器物尖锐、外形简单为特点,代表了当时华夏文明的高度发达。

二、华夏文明的发展自从华夏文明的起源以来,它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在二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领土不断扩大,文化也不断繁荣。

在古代,华夏文明是封建社会的典型代表,儒家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奠基人,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并且提出了“仁者爱人”的理念,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随着历代王朝的更替,华夏文明不断发展。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被誉为“开元盛世”。

在唐朝,诗歌和绘画艺术达到了巅峰,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近代以来,华夏文明也发展了现代化,涌现了杂技、京剧、丝绸、茶道等优秀的文化遗产。

同时,中国在科技、经济、教育等领域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三、华夏文明的影响华夏文明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汉字的运用和传播对东亚地区的文字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华夏文明在哲学、思想和文学等领域也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儒家学说的普及,使得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在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得到传承和发扬。

此外,中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也对世界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纸张、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
目录
一、远古人类与史前文化遗存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三、夏商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 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 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 家产生的关系。
二.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 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 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理解从部 落到国家的历程。
三、中华文明的形成:夏商西周的兴亡
(四)商朝的灭亡
在周武王时,周起兵攻商, 商王帝辛(纣王)仓促间只能 以奴隶为军抵御周人,结果, 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 倒戈”,牧野一战,“血流浮 杵”,国内商军尽墨,帝辛逃 到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 灭亡。
三、中华文明的形成:夏商西周的兴亡
(五)西周的建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国家
目 录
陶寺遗址 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 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还包括庙 底沟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战国、汉 代及金、元时期的遗存。为华夏 族先民所创造,华夏文明的源头 之一。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国家
目 录
石峁(mǎo)遗址 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
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位于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 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地处 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2006年 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初 步判断其文化命名为石峁类型, 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 存。
(二)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约BC2070年)
目 录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河姆渡文化
是指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宁波地区古老而 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目 1973年,发现于浙江宁波的河姆渡镇,因而

石家河遗址

石家河遗址
2008年3月,开展了以石家河遗址为中心的150平方公里范围的区域系统调查,调查发现该区域集中分布有 73处史前遗址,并初步了解了该区域史前遗址的基本分布、等级及阶段性演变。
2011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配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三房湾遗址进行了发掘,确认了东南城垣的存 在,并对这段城垣的堆积状况、年代及走向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1996年11月20日,石家河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10 月12日,石家河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1954年,石家河遗址发现。
1955~1957年、1978年、 1982年,湖北省文物考古部门先后发掘了罗家北岭、贯平堰、石板冲、三房湾、 邓家湾、谭家岭和土城等遗址。
农业生产工具一般为磨制的石器,器体较小且精致。有石斧、石锛、石锄、石镰、石刀、石棒、石钻、研磨 器等。居民们用石斧砍伐荆棘,用石锄开荒整地,用石镰收割谷穗,用石棒和研磨器反复碾磨谷物,以脱掉谷壳 和磨碎谷粒。粮食有了剩余的,用来酿酒、饲养家畜。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羊、鸡等。饲养家畜的增多,为居 民们提供了更多的肉食来源。捕鱼在居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的地位。捕鱼的工具主要有石镞、石矛、骨镞、 骨鱼镖等。
石家河聚落的居民,对财富的分配使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非生产性支出较大。如厚葬、尚玉、追求精美 的陶器,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
文化影响
石家河文化大厦,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江苏新沂的大汶口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黄河流域秦安大 地湾的仰韶文化、山西襄汾的陶寺文化一起,共同编织出一幅新石器时代多彩的文化画卷,共同推动着史前文化 走向文明的门槛。4000多年过去了,创建石家河文化大厦的居民,他们的容颜躯体早已随风消散。但是,这座史 前文化大厦闪耀着的时间幽光和绚丽光辉,将会永远镌刻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进程中。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时练 含答案04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时练 含答案04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日到这里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

每年的清明时节,更是有来自海内外的华人华侨到这里祭拜。

这是因为()黄帝陵A.黄帝教民开垦耕种、交换物品B.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C.黄帝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D.黄帝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2.1936年首次发现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根据此遗址的地域位置,可以推断出良渚先民种植的农作物是()A.小麦B.水稻C.粟米D.黍3.它与继承制、推举制完全不同,也不同于靠武力夺取领导者的位置,而是由现任领导者自己提出,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传位给一个众人认可的贤德之人。

“它”是指()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4.有学者曾言:“虽然各地、各民族跨入文明门槛的步伐有先有后,同步或不同步,但都以自己特有的文明成分,丰富了中华文明,成为中华文明的缔造者。

”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文明()A.区域发展差距较大B.存在多个文化中心C.具有多元一体特点D.生命力持久且旺盛5.对图1和图2所含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没有来源因此不可信B.含有原始农业的信息C.反映了私有制的出现D.体现手工业发展状况6.良渚遗址中出土了20万公斤的炭化稻谷,还有两种石镰,一种掐穗用的爪镰,另一种标准的割杆子的镰刀。

据此推断,当时()A.使用打制石器B.开始农耕生活C.出现早期国家D.进行商品交换7.舜推举禹做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被称为()A.禅让制B.分封制C.世袭制D.郡县制8.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

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A.神话传说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C.农耕文明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9.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

由此可知()A.当时的统治者有较强的组织能力B.长江下游地区最早出现早期国家C.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D.长江下游地区是当时的经济中心10.“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石家河文化

石家河文化

石家河文化石家河文化是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发现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的石家河遗址群而得名。

石家河文化是在屈家岭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的晚期阶段至夏代统治的前期,曾一度称为“青龙泉三期文化”。

主要遗址有湖北郧县青龙泉和大寺,房县七里河,天门石家河,枝江关庙山等。

主要分布在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带。

年代距今约4600~4000年,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

该文化已经发现有铜块、玉器和祭祀遗迹、类似于文字的刻划符号和城址,表明它已经进入文明时代。

在石家河遗址内发现大片夹有丰富的稻壳和茎叶的红烧土,表明当地的农业生产以稻作农业为主。

同时家畜饲养业也在稳定地发展。

青龙泉遗址发现了猪、狗、羊和鹿的骨骸,各地普遍发现的动物骨骼以猪骨最多,尤其在墓葬中大量出土,表明以家畜为私有财产的现象比较突出。

遗址中发现了铜块和炼铜原料孔雀石,标志着冶铜业的出现。

陶器大部分为黑色,也有红色的陶杯和陶塑。

石家河文化的刻划符号最早发现于1987年,此后随着田野发掘和室内整理,陆续有新的符号发现,石家河文化的陶器刻划符号以象形符号为主,大多以简练的笔划勾勒出某一事物的外部形态。

一件陶器上只有一个符号,而且绝大多数为单体符号,少数几个为合体符号。

石家河文化中琢玉工艺崛起,特色鲜明,以出土的玉面人头像、玉鹰、玉虎头和玉蝉等小型玉器为精华,这些玉器体积小、重量轻,纹饰简洁,做工精细,大多出土于成人瓮棺之中,显示石家河先民具有特殊的原始宗教信仰。

石家河文化晚期大小墓差别悬殊。

大型土坑墓随葬品有百余件,小型玉器几十件,表明当时人们以玉器为财富。

一般认为,该文化已处于原始社会瓦解阶段。

一篇文章了解神秘的石家河文化

一篇文章了解神秘的石家河文化

一篇文章了解神秘的石家河文化石家河文化是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因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带。

为承袭屈家岭文化演变而来,年代距今约4600~4000年。

该文化出现如石家河遗址群那样的中心聚落,由邓家湾、土城、肖家屋脊等数十处遗址组成。

当时的经济生活以稻作农业为主。

在邓家湾遗址发现了铜块和炼铜原料孔雀石,标志着冶铜业的出现。

琢玉工艺崛起,特色鲜明,玉器有人面雕像、兽面雕像、玉蝉、玉鸟、玦、璜形器等,都属于小型玉器。

邓家湾遗址的个别地段,集中出土了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达数千件之多。

所塑有鸟、鸡、猪、狗、羊、虎、象、猴、龟、鳖以及抱鱼跪坐的人物等。

石家河文化以出土小型精致的玉件而倍受关注。

玉人头、玉鹰、玉虎头和玉蝉属于石家河文化玉器中的精华部分。

这些玉器体积小、重量轻,纹饰简洁,做工却很精细。

它们大多出土于成人瓮棺之中,显示石家河先民具有特殊的原始宗教信仰。

石家河文化中的玉人头基本都具有“头戴冠帽、菱形眼、宽鼻、戴耳环和表情庄重”的特征,但在造型上富于变化。

这些玉制的人头形像可能代表着石家河先民尊奉的神或巫师的形象。

石家河文化的动物形玉器多为写实造型:展翅飞翔的玉鹰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玉虎头方头卷耳,生气勃勃;玉蝉写实的形象,开创了商周时期玉蝉造型的先河。

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代表了江汉平原史前玉雕的最高水平。

在已出土的石家河玉器里有这样几种可以反映其特点小型的神像在这里大量出现,类似的神像也出土于商代和周代的遗址,这就是说在龙山时期,江汉平原的文化对后来的商和周曾产生过相当的影响。

这些神像有着奇特的造型,但不是千篇一律的,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凌家滩的因素,三星堆的因素,可能它们曾对长江长中上游的巴蜀地区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南方的玉器都不太有较完美的圆雕,在良渚,圆雕作品少之又少,但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相当高超的圆雕艺术。

一时间似乎很难考证这是哪一族留下来的作品,这些神像代表什么?但总让人觉得石家河文化玉器为后来的商代神像艺术开创了先河。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精品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精品
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 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 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
——李叔同《祖国歌》
“中华上下五千年”从何说起?
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着 5000多年的历史。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早期国家与文明的起源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生产力 发展
原始农 业产生
开始定 居生活
出现贫 富分化
农业、畜牧业发展,人口增长并向区域中心集中
私有制 产生
富有的
人控制
阶级分
公共高产耸的城化墙产生 品宽阔的城壕
大型水利设施
形成 早期城市
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
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
出现
掌握权力的王
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 形成 早期国家
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联盟的酋长,传说中制 造兵器的人,又传为主兵之神,与黄帝、炎帝并称 “中华三祖”。
三、远古的传说
1、炎黄的传说
VS
阪泉之战
炎帝失败,归顺皇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
VS
涿鹿之战
蚩尤战败,其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 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这一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化晚期玉钺 石家河文化玉兽面
金沙遗址 十节玉琮
大汶口文化 晚期玉钺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
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石家河文化 玉兽面
➢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 文明,彼此不断交流、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 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格局开始形成。

(1)文化的起源....华夏起源应该是石家河

(1)文化的起源....华夏起源应该是石家河

(1)文化的起源....华夏起源应该是石家河近日与人争论南北,转引证博文,方知有竹书,还有系年,重燃当年起源之兴趣,得较信服说法,摘录:我国的夏商周工程正在艰难的寻找华夏文明的源头,对于龙山文化的华夏地位,学术界是承认的,红山文化不可能与龙山文化相比,从生产力和军事力来看,红山文化比仰韶文化还落后,根本不可能战胜龙山文化成为入主中原的黄帝部落,别提什么红山是游牧族群,3000年前东北不存在游牧文明,红山文明依然是农业文明,落后的红山文化不应该发出噪音来干扰华夏文明的溯源但是对于龙山文化的源头问题,却是争论不休,最初人们认为龙山文化源于大汶口文化,但是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表明龙山文化是从西向东传播的,大汶口文化不可能是华夏源头,那么仰韶文化是吗,仰韶文化红陶到龙山文化黑陶的突变,也无法用常理解释,仰韶文化在末期还不如大汶口文化强大,更谈不上华夏源头。

真正的华夏源头就是石家河文化,石家河文化源自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陶轮发现的太极八卦图,正是伏羲部落的明证龙山文化的源头的争论不休,才是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无法顺利完成的症结所在。

目前很多学者认同仰韶文化发展出龙山文化,理由竟然是庙底沟二期文化发现了类龙山文化黑陶,其实庙底沟二期文化本质上是屈家岭文化征服仰韶文化的产物,其与后来的河南龙山文化还有着巨大的区别,这叫人如何能服?基于此不服,山东学者提出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理由竟然是淮夷地区的尉迟寺文化,因为这里的大汶口文化也在晚期发现了类龙山黑陶,但是很不幸,进一步的考古发现,尉迟寺文化竟然又是屈家岭文化北进的杰作,其黑陶器物很多就是屈家岭文化的东西,墓葬形式迥异于大汶口文化,其红烧土排房建筑、瓮棺葬、甑、斜腹杯、陶纺轮都是屈家岭文化导致的结果,而且考古发现,尉迟寺文化中具有瓮棺葬的墓一般比较富裕,而富裕的墓一般都有若干黑陶出土,平民则只有红陶,而瓮棺葬使用的大口尊则是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独有的器物,是高规格墓葬的表示。

押第1题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解析版)

押第1题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解析版)

押第1题(辽宁、黑龙江、吉林适用)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1.(2023·辽宁卷)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纹饰精致,刻有“匽侯”等文字。

“匽侯”即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封地在蓟。

这反映了()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B.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C.分封制的日趋完善D.诸侯祭祀礼仪活动频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西周(中国)。

依据材料可知,在今辽宁省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上刻有“匽侯”等文字,而“匽侯”封地在蓟,也就是燕国,这反映了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一件青铜器,无法体现青铜器的普遍使用,排解A项;材料未涉及分封制的完善,排解C项;材料未体现诸侯祭祀礼仪活动的频率,排解D项。

故选B项。

2.(2022·辽宁卷)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B.质疑了祭祀功用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D.否定了君权神授【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春秋末期,晋国太祝认为中行氏在纷争中失败,是中行寅不修德义,引发一国民众怨恨所致,其观点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A项正确;质疑祭祀功用的是中行寅而非太祝,排解B项;材料并未体现血缘宗法伦理关系,排解C项;太祝的观点并未否定君权神授,排解D项。

故选A项。

精准解密1 文明起源——早期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精准解密3 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进展时期,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1.(2024·新疆·二模)距今五千多年的良渚古城遗址和外围水利工程所需土石方量,是古埃及吉萨金字塔群的2倍,共计1005万立方米。

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遗产,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华夏文明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本文将从华夏文明的起源、文化特征以及对世界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华夏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古代华夏先民开始从游牧生活转变为农耕文明,他们在黄河流域等地开垦土地、种植农作物,并建立了最早的农业社会。

这一时期的华夏文明以农耕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化。

同时,华夏先民还创造了象形文字,为后来的文字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些早期的文化成就为后来华夏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夏文明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迭和文化的交融。

在夏、商、周等朝代,华夏文明逐渐形成了以礼制为核心的文化体系。

礼制在古代华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举止,还体现了尊卑有序的价值观念。

同时,华夏文明还培养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孔子等儒家学者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道德原则和治理理念,对后来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华夏文明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古代华夏先民在陶瓷、绘画、音乐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艺术成就。

例如,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汉唐时期的青瓷、宋代的青花瓷等都是华夏文明的杰作。

此外,中国的绘画艺术也是世界闻名的,中国画以其独特的笔墨和意境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华夏文明的音乐也是独具特色的,古代的乐府诗歌和古琴音乐都是华夏文明的瑰宝。

华夏文明不仅对中国自身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丝绸、瓷器、火药、指南针等发明创造对世界科技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等也对世界哲学和宗教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例如“仁者爱人,人人亲仁”、“和而不同”等理念被广泛传播和接受。

总的来说,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独特财富,它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为世界所称道。

1.3+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1.3+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构成 宫殿区、内城、外城、水利系统
宫城、墓葬区、观象台
社会 1.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情况 2.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1.阶级分化严重
3.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2.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考古 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
结论 出现早期国家。
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从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当时已进入文明社会。
A. 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 B.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 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 D. 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5. (2023河南)有学者指出,在我国史前时期的各个文化区当” 中,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
的角色。该学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
都发现了墓葬随葬品
随葬品数量都有显著差别
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 现城市;有较高经济发展 水平,产生公共权力
出现私有制 出现阶级分化
出现早期国家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人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大型 水利
工程
高坝
低坝库区
外城
宫殿区
内城
外城面积约 630万平方米
内城面积约 300万平方米
约20万千克炭 化稻谷
--陶寺的"制度文明"是怎样形成
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1.近年来,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不断发现重要考古成果。最新发 现的六个“祭祀坑”中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巨型青 铜面具、玉器等500余件文物,部分玉器与山东大汶口文化遗
址、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和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玉器极度相似。这
些考古发现(D ) A. 证明了中国境内早期文明起源 B. 动摇了中原文化的传统地位

湖北这处古文化遗址是长江中游古文明的源头所在

湖北这处古文化遗址是长江中游古文明的源头所在

湖北这处古文化遗址是长江中游古文明的源头所在说起华夏上古文明,熟悉历史的人会如数家珍地说起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知名的史前文化遗址,在考古中所发现的众多史前文化遗址共同勾勒出了华夏文明萌芽期的历史画卷。

在这众多的遗址中,有一处古文化遗址被誉为“长江中游古文明的源头”,其文明成果令人震惊,这就是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的石家河文化遗址。

石家河遗址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镇北郊,距天门市区约11公里,遗址区占地面积8平方公里,由40处地点组成。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已知的,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在距今6500年左右就开始有人类居住生活,距今4300年左右达到鼎盛时期。

石家河遗址及由它命名的石家河文化代表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在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与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楚文化的重要源头。

俯瞰石家河遗址1955年至1993年,国家文物局组织的石家河遗址考古队对该遗址的9个地点进行了20次规模不等的发掘,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对于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编年和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衰落具有典型意义。

整个遗址除大自然的剥蚀外,没有遭受大规模、大面积的动土破坏,保存基本完好。

从地面上看,石家河遗址古城的西垣和南垣保存较好,土城的城垣高耸地面,城周围的护城河清晰可见。

石家河遗址出土陶器2014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时隔20余年后重启石家河遗址考古,考古工作者对石家河遗址进行常态化发掘。

石家河遗址出土的玉人像工艺超越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出土的玉凤2015年11月,考古人员在石家河古城中心区域的谭家岭遗址寻找大型建筑遗迹时,意外发现9座瓮棺葬,其中5座有玉器随葬,共发现各类玉器240余件,有玉佩、玉如意、连体双人头像、鬼脸座双头鹰等。

这些玉器距今4000多年,造型别致,生动逼真,被专家认为代表了当时中国乃至东亚琢玉技艺最高水平,改写了中国玉文化的历史,其工艺水平超过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峰。

2024新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教案

2024新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教案

2024新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教案【教学目标】①通过良渚、陶寺遗址,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②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理解禅让制的含义。

(历史解释)③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良渚古城、陶寺都城遗址、禅让制。

教学难点: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

轩辕黄帝的陵寝,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

黄帝陵古称 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

每年清明节,都有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祭拜,黄帝陵被视为华夏子孙寻根祭祖之地。

为什么黄帝陵会受到后人敬仰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走进本课,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环节二:整体感知。

1、先导阅读: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又有哪些重要的历史遗址?答案提示:陶寺都城;良渚古城;牛河梁;炎黄;尧舜禹环节三:新课教学。

(一)目标导学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1、教师指导:何为国家?何为文明?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教师指导: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

国家是文明的概括,文明是在国家管理下创造出的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方面的发明创造的总和。

2、教师指导:【唯物史观】距今约5000年,随着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答案提示:教师指导:在父系氏族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成果有了剩余,一些人开始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

于是,出现贫富差别,私有财产开始萌芽。

中华文明的源头究竟在哪里

中华文明的源头究竟在哪里

龙源期刊网 中华文明的源头究竟在哪里作者:杨雪梅来源:《百姓生活》2010年第11期中华文明从何时开始,从哪里起源,最早的“中国”又是什么样子?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我国一代代学者苦苦求索。

于是,有了上世纪末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有了从本世纪初持续至今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目前,探源工程第二阶段的工作已经完成。

二里头:最早的“中国”在古代中国,“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

河南偃师的二里头,在麦田覆盖的地下,掩藏着最早的“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许宏在他的新作《最早的中国》中如是说。

二里头遗址是1959年在探索夏墟时发现的。

1928年起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在考古学上确立了殷商文明的存在。

中国的考古学之父李济认为,殷墟的甲骨文非常成熟,而文字从形成期步入成熟期,至少需要千年的历史。

殷墟精湛的青铜器制作工艺,不会从天而降。

在商之前,必然有更早的文明,二里头文化就是更早的文明。

在二里头从事十余次挖掘的许宏说,二里头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展现了成熟的文明。

它至少有5个“之最”:迄今可以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群、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和青铜作坊,还有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

这些都表明了王朝文化已经形成。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所熟知的各种儒家礼制,都可以在二里头找到源头。

贵族墓葬里出土的青铜器、乐器、玉礼器,构成了独具特色的礼乐文明。

而这正是华夏早期文明的特质。

”许宏说:“由于迄今为止,没有发现像甲骨文那样可以确证考古学文化身份的文字材料,二里头的王朝归属问题仍是待解之谜。

但二里头无论是夏晚期还是商早期,都不妨碍它是最早的中国的雏形。

”满天星斗:最早“中国”之前的状态在考古界,就是最保守的人也承认,在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国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

但二里头所呈现的也是相当成熟的文明,应该也是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

那么,在这个最早的中国之前又处于怎样的状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所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负责人王巍说,一个又一个的重大发现,一次又一次地证明的确存在着比二里头文化更为遥远的文明形态。

江汉文明系列之三:石家河原居民是华夏而非三苗

江汉文明系列之三:石家河原居民是华夏而非三苗

江汉文明系列之三:石家河原居民是华夏而非三苗江汉文明系列之三:石家河原居民是华夏而非三苗文|黄饮冰石家河原居民的种族属性是什么呢?这可以从石家河玉器上读析出来。

我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谈一下看法,也无伤大雅哈!一、从石家河人灵玉人头像和神灵玉人头像看,石家河原居民是古夷人和古夏人融合形成的新族群1、石家河文化的人灵像是夷图腾,是古夷人存在的证据对于石家河的人头像,我在《石家河“玉面人头像”是玉制的“夏图腾”和“夷图腾”》一文中已经做了总结。

人灵像(与常人一样的玉人像或玉人头像)是夷图腾的载体,人灵像就是“夷”(尸和尼)。

夷图腾是古夷人的图腾。

2、石家河文化的神灵像是夏图腾,是古夏人存在的证据神灵像(人兽复合玉人头像)是夏图腾的载体,神灵像就是“夏”,我在《石家河“玉面人头像”是玉制的“夏图腾”和“夷图腾”》一文中已经做了总结。

夏图腾是古夏人的图腾。

3、石家河文化的“笄”说明石家河原居民是北人打扮中国古代南北人群的生活习惯和修饰习俗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最显著的不同,就是南人’“披发”而北人“髻发”。

髻发的工具就是“笄”。

石家河的人面头像,都没有披发的迹象,都是头戴浅底冠帽,发被髻在帽中。

这当然是猜测,因为没有看到不戴帽而直观的髻发人头像。

那么髻发的证据是什么呢?就是在石家河有“笄”的存在。

从地理位置看,处于江汉平原上的石家河无疑是南方,其原居民应该具有披发的修饰习俗,但是,从“笄”的存在可以推知,石家河原居民是北方人的打扮。

形成后的石家河原居民,已经与同处于两湖地区的其他居民有了明显的不同,也就是说,在石家河文化时期,两湖地区的居民,进行了一次分化。

江汉地区的居民,经过融合之后,变成了北人打扮。

其他的居民,如湖南地区,还是保持了原始状态,没有被北人同化掉。

这次分化,是很有意义的。

二、石家河的玉龙、玉凤和玉虎是典型的华夏文化特征在崇拜上看,龙、凤、虎之崇拜属华夏的基本崇拜系列。

中华文明的发展,经历了陶器文明、玉器文明两个特殊而独具的文明阶段后进入青铜文明,而且陶器和玉器一直伴随我们文明的始终。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
神人兽面纹, 玉器兽面纹。
半坡遗址人面鱼纹
宝墩遗址象牙杖
石家河遗址 玉凤
如满天星斗般的中华文明 呈多元一体发展
贾湖遗址 仙鹤骨笛
良渚遗址鸟形玉器 河姆渡遗址 双凤朝阳雕饰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从南到北,分布广泛;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自成一系(特色。 一体 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灾害发生极为突然,使得当时的人们几乎来不 及反应,无法逃脱,以至于全部非正常死亡!
仰韶文化 炎黄
龙山文化 尧舜
二里头文化 禹夏

美宗

禹 治
德教
亚 方


真面目: 冰河时代,冰河消融运动。
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我们该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真实存在
夸张记述
口述史料 实物史料 考古挖掘
黄帝陵:陕西省黄陵县桥山
炎帝陵:湖南省炎陵县鹿原陂
1937年清明节,国共代表同 祭黄帝陵
2022年清明节,全球华人公 祭黄帝陵
2022年秋分,全球华人公祭 炎帝陵
禅让制
尧舜禹的禅让体现了远古先民哪些精神品质?
小伙子我看好你!
接下来看你的了!
陶唐氏 尧
鼓励人们开垦农田, 适时耕种
夏朝建立
距今约六、七千年前
约公元前2070年
为什么说炎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任务一:
1、根据右图,讲述三个主要 部落的概况,并绘制华夏族形 成和发展的示意图。 2、研读梁启超先生的材料, 概括华夏族形成的特点。
示意图
阪泉之战
涿 鹿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众多民族 在不断地交流和交往过程中逐渐融合成华夏族, 华夏民族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化的起源....华夏起源应该是石家河近日与人争论南北,转引证博文,方知有竹书,还有系年,重燃当年起源之兴趣,得较信服说法,摘录:我国的夏商周工程正在艰难的寻找华夏文明的源头,对于龙山文化的华夏地位,学术界是承认的,红山文化不可能与龙山文化相比,从生产力和军事力来看,红山文化比仰韶文化还落后,根本不可能战胜龙山文化成为入主中原的黄帝部落,别提什么红山是游牧族群,3000年前东北不存在游牧文明,红山文明依然是农业文明,落后的红山文化不应该发出噪音来干扰华夏文明的溯源但是对于龙山文化的源头问题,却是争论不休,最初人们认为龙山文化源于大汶口文化,但是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表明龙山文化是从西向东传播的,大汶口文化不可能是华夏源头,那么仰韶文化是吗,仰韶文化红陶到龙山文化黑陶的突变,也无法用常理解释,仰韶文化在末期还不如大汶口文化强大,更谈不上华夏源头。

真正的华夏源头就是石家河文化,石家河文化源自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陶轮发现的太极八卦图,正是伏羲部落的明证龙山文化的源头的争论不休,才是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无法顺利完成的症结所在。

目前很多学者认同仰韶文化发展出龙山文化,理由竟然是庙底沟二期文化发现了类龙山文化黑陶,其实庙底沟二期文化本质上是屈家岭文化征服仰韶文化的产物,其与后来的河南龙山文化还有着巨大的区别,这叫人如何能服?基于此不服,山东学者提出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理由竟然是淮夷地区的尉迟寺文化,因为这里的大汶口文化也在晚期发现了类龙山黑陶,但是很不幸,进一步的考古发现,尉迟寺文化竟然又是屈家岭文化北进的杰作,其黑陶器物很多就是屈家岭文化的东西,墓葬形式迥异于大汶口文化,其红烧土排房建筑、瓮棺葬、甑、斜腹杯、陶纺轮都是屈家岭文化导致的结果,而且考古发现,尉迟寺文化中具有瓮棺葬的墓一般比较富裕,而富裕的墓一般都有若干黑陶出土,平民则只有红陶,而瓮棺葬使用的大口尊则是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独有的器物,是高规格墓葬的表示。

所以山东学者有理由不服河南学者,因为两者半斤八两,都不是正朔但是龙山文化从西向东传播是正确的,但是庙底沟文化和尉迟寺文化都不是龙山文化的源头,因为这两者都是屈家岭文化征服的结果,不是正朔,龙山文化的正朔和石家河文化有关石家河文化(4600-4000年)分六大类型:鄂西北、豫西南的青龙泉类型(以前被称为湖北龙山文化)鄂北、鄂东北的西花园类型(以前被称为湖北龙山文化)鄂中、鄂东的石家河类型(以天门石家河为典型,因发现早,遂以其定名)鄂西南的季家湖类型鄂东南的尧家林类型湘北的划城岗类型(被称为湖南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虽然从屈家岭文化发展而来,但是更加先进,屈家岭文化的黑陶,在石家河时期发展为灰陶,而龙山文化也是灰陶为主。

鄂西北、豫西南的石家河文化青龙泉类型,事实上就是河南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的代表—煤山文化(或叫王湾文化)就是石家河文化青龙泉类型发展而来,近几年,河南一些考古论文中已经不把当地新发现的文化叫龙山文化,就叫石家河文化。

而鄂北、鄂东北的石家河文化西花园类型和青龙泉文化也是大同小异的,但是又多包含了一些山东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如玉璋、兽形佩等等,西花园类型文化在青龙泉文化的挤压下,向东发展,从湖北进入安徽北部,顺着前辈屈家岭文化的路线,踏进了淮夷走廊什么是淮夷走廊?这是一条新石器文化通道,从湖北的江汉平原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山东西南部大汶口文化曾经沿着此通道南下,而屈家岭文化曾经沿着此通道北上,但真正打通这个通道的,是石家河文化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它面对新兴的新石器文化已经全面落后,虽然还可以欺负欺负仰韶文化。

在安徽北部,大汶口文化已经沦陷给了屈家岭文化,在江苏北部甚至鲁南部分地区,大汶口文化已经沦陷给了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西花园类型沿着淮夷走廊进入安徽北部征服当地淮夷(大汶口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融合产物)后,继续东进,又进入江苏北部,在这里,石家河文化遭遇了良渚文化强大的抵抗,一度失败,在获得青龙泉文化的支援下,终于打败了江苏北部的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一旦与良渚文化融合,必然产生新的文化产物,这就是山东龙山文化。

河南龙山文化因为少了良渚文化的因素,其实区别很大,不该叫龙山文化,应该叫石家河文化。

至于陕西龙山文化,那是庙底沟二期文化和齐家文化的融合,主要成分是齐家文化,叫龙山文化更是胡扯、不合理。

石家河文化从淮夷走廊的起点走到苏北,下一步就是山东西南部的淮夷走廊终点了——那里就是泰山脚下,读者也许突然醒悟,这里不就是蚩尤的老家吗,不错,淮夷走廊的终点就是历史记载的蚩尤大本营。

石家河文化一路东征,攻下了山东南部的蚩尤老巢,征服了大汶口文化,这正是黄帝战东夷蚩尤的历史写照!而逐鹿之战则是时空搞错,应该几百年后的龙山文化北征的故事了。

石家河文化青龙泉类型可能是黄帝文化,西花园类型可能是炎帝文化,刚好也有炎帝在随州的传说和记载,而西花园文化东进安徽北部之后征服淮夷,又和苏北的良渚文化融合,在山东发展为山东龙山文化,所以炎帝和蚩尤在历史记载中关系较近而颛顼部落,应该源于青龙泉文化,但是和西花园文化关系也很密切河南龙山文化北进山西,形成山西陶寺文化,这是青龙泉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系统的但是河北一些地区的新石器考古,显示也有西花园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系统的一些特点颛顼部落,应该华夏王朝在北方的统治者,融合了河南龙山文化系统和山东龙山文化,但主流是青龙泉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系统,所以颛顼是黄帝后裔,而非炎帝后裔而逐鹿之战,正是4500-4400年之间,颛顼大帝在北方打的一个关键战役,在河北摧毁了大汶口文化的残部、河北磁山文化,还有红山文化,兵锋直抵辽西,催生夏家店下层文化,将华夏文化带到北方豫西南鄂西北的青龙泉文化为黄帝文化,有古史佐证:《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之阳”。

而湖北荆山目前发现有不少的铜矿,有些铜矿似乎有史前开采的痕迹,更加印证了黄帝是源自屈家岭文化的事实鄂北的西花园文化为炎帝文化,也有古史佐证:研究炎帝文化的权威组织——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在编辑的《炎黄会典》一书中明确指出:湖北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国语·鲁语》说:“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

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

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

”烈山在随州,便证明西花园文化为炎帝文化所谓黄帝在陕西、炎帝在陕西的说法是不值一驳的,很简单,4600前陕西只有半坡文化,这种文化极为落后,4300年前后,庙底沟二期文化从河南进入陕西关中,4200年前左右,齐家文化征服庙底沟二期文化形成陕西龙山文化,再看陕北,4300年前,拥有龙山文化特征的石卯文化出现,但4000年前后,被刚刚进入游牧文明的齐家文化摧毁很显然黄帝、炎帝不可能在陕西,否者,齐家文化就要是成为华夏族的祖先了至于周人是什么来源,现在的确考古资料很少,不过周人和齐家文化有很密切的联系是肯定的,如果简单把周人和陕西当地的新石器晚期文化联系起来,很可能会出现周人是西戎的推断,不过现在有一些论文,论述在商朝时期,“商文明”西进关中的事实,只有把周人和进入关中的“商文明”联系起来,才能维持周人的华夏属性,这个“商文明”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它可能不是属于商族的直系,而是属于被商人征服的颛顼后裔的一支。

至于齐家文化为什么如此强大,事实上国外有很多论文,论述了甘肃地区古突厥文化、吐火罗文化南下对齐家文化的影响,齐家文化是中国最早出现游牧文明的文化,时间大约在4000-3800年前,不可否认,最初的游牧文明是来自中亚和欧亚草原源于齐家文化的游牧文明,与周人的青铜文明结合,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才在大约3000年前推翻了强大的商文明。

我国的东北,出现游牧文明极晚,大约在3000年前,夏家店上层文化取代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时候出现,考古的结果显示夏家店上层文化受到了西北游牧族群的严重影响,完全不同于夏家店下层文化。

说明在3000年前,一群游牧族群从西向东一路狂扫,成为一种历史趋势,这种趋势一方面使马车战争成为中原文明的主要战争形势,另一方面又彻底改变了东北文明的生活习惯,游牧取代了农业。

所谓黄帝在新郑的说法,也缺乏根据,河南龙山文化是从南向北传播的,最初的发源地是在豫西南和鄂西北,就是青龙泉文化。

因此黄帝为青龙泉文化,炎帝为西花园文化才更为符合事实随州为汉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点,炎帝文化向东,就进入淮河上游,沿着淮河的流向,就进入淮夷走廊,河南东南部一些地区,比如信阳等,历史上都是石家河西花园文化的分布区。

淮夷走廊的终点是山东西南部,尚书、国语、史记等多部古史记载,蚩尤生活在山东阳谷至泰安一带,泰安在黄河以南,是淮夷走廊的终点,但是阳谷就在黄河以北对峙,说明蚩尤部落想凭借黄河天险对抗龙山文化,但是龙山文化越过了黄河,摧毁了大汶口文化进入山东以后,石家河—龙山文化的东征就变成北伐,温柔的融合变成了残酷的屠杀,直至进入河北、辽西屈家岭文化是宽容温柔的文化,无论是屈家岭文化北上征服豫西的仰韶文化,形成庙底沟二期文化,还是屈家岭文化东进征服尉迟寺大汶口文化,都没有出现血腥屠杀,原因可能是当时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社会阶级才刚刚开始分化,而生产力的提高也允许容纳更多的外来人口,所以我们仅仅看到墓葬有贫富,有社会地位的初级分化,但是没有奴隶,没有血腥屠杀但是当石家河文化北进的时候,就变得有些不同,开始出现对异族的血腥屠杀,这种现象在山东龙山文化中特别明显,石家河文化在河南的人殉和屠杀不及山东的一个零头。

当石家河文化进入苏北征服良渚文化时,我们看到的还基本是以融合为主,但是一进入山东,便变成了血腥屠杀,很多山东龙山文化的人殉坑都最少有几百条人命,甚至上千条人命其原因主要是生产力的提高不及人口的快速扩张,财富和阶级日益分化严重,族群的意识开始出现,奴隶制社会生产关系开始萌芽,排外意识增长。

而龙山文化另一个屠杀严重的地方,就是河北,这与逐鹿之战有关,4500-4400年间,河北的土著新石器文化几乎遭受毁灭性的打击,磁山文化几乎完全消失龙山文化的影响,深入到了辽西,我相信夏家店下层文化就是龙山文化征服红山文化的产物,因为有太多相似的文化因素,夏家店下层文化比红山文化高两个档次,不可能是红山文化自己发展而来红山文化是落后的文化,连仰韶文化都不如,比如河姆渡文化,在南方被仰韶文化欺负,但它却是红山文化的源头之一。

以前有人奇怪为什么北亚的蒙古人发饰怪异,好像不适合寒冷天气,比如突厥人、爱斯基摩人、叶尼塞人、鄂伦春人、鄂温克人都没有那种奇怪的发饰。

其实这在考古中也可以加以说明,红山文化中没有发现蒙古人那种发饰,其根源显然不是北方苦寒之地,而是源自石家河文化,石家河文化玉人当中的发饰,就有两侧结辫的发饰,这在商考古中也发现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