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超声引导区域麻醉共识.
应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患者接受区域麻醉的专家共识
贫血
根据贫血病因对症治疗至病情稳定,对血红蛋白在80~100g/L的患者围术期根 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出血情况、有无代谢率升高等因素决定是否输血。对于 存在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应输血使HCT达29%~34%;对于血红蛋白<80g/L,术 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无效、心功能Ⅲ-Ⅳ级)、 血红蛋白低于80g/L并伴有胸痛或体位性低血压等症状的患者,须输血治疗。
谢谢观看
应用抗凝或抗 血小板药物患 者接受区域麻 醉的专家共识
副标题
处理总则
▪ 应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抗栓治疗)患者拟实施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 时,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 衡量患者基础疾病是否必须行抗栓治疗; 2. 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是否增加外科手术的出血风险; 3. 判断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对麻醉可能产生的影响; 4. 围术期抗栓治疗方案应由心内科、血液科、药剂科、外科及麻醉科等 多学科医师共同讨论制定。
血液学指标与区域阻滞麻醉的实施
术前需补充血小板至>50×109,对大手术及有出血倾向患者选用全身麻醉。一般 认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单纯血小板减少等确定血小板功能正常且无自 血小板异常 发出血倾向的患者,血小板计数>80×109可行区域阻滞麻醉,>50×109可行深部 神经阻滞,但因其血肿风险明显增大,需综合考虑制定个体方案。
血液学指标与区域阻滞麻醉的实施
白血病
白血病患者谨慎行择期手术,必要时血液科协 助诊治。
红细胞增多症、 淋巴瘤、溶血性 疾病等其他疾病
请相关科室会诊协诊。
抗血小板/抗凝血治疗患者神靠近无法压迫的大血管,应参照椎管内 阻滞的停药时间; 2. 腰丛阻滞存在发生腹膜后血肿和死亡的报道; 3. 周围神经阻滞出血的危险高于阻滞相关神经并发症; 4. 超声应用可能更有优势,但不能完全避免穿刺出血及血肿的发生; 5. 及时发现潜在的出血、血肿、神经压迫,应及时处理。
超声引导下不同局麻药浓度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前臂及手部手术
超声引导下不同局麻药浓度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前臂及手部手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作者:王军朱英梅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4年第22期【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不同局麻药浓度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前臂及手部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
方法:选择拟行前臂及手部手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n=30):0.25%罗哌卡因组(Ⅰ组)、0.2%罗哌卡因组(Ⅱ组)和0.2%罗哌卡因+芬太尼2 µg/ml组(Ⅲ组)。
记录术后0.5、4、8、24 h镇痛评分,和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
记录术后48 h患者夜间睡眠质量,记录神经阻滞过程中血管内穿刺和异感等的发生情况,记录局麻药中毒、严重的恶心呕吐(持续1 d以上)和神经损伤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Ⅰ组与Ⅱ组、Ⅲ组比较,Ⅰ组镇痛效率降低(P0.05),神经阻滞操作过程中均未见血管内穿刺和异感的发生;术后随访未见局麻药中毒症状、严重的恶心呕吐和神经损伤的发生。
结论: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前臂及手部手术连续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并发症少。
而外周神经连续阻滞镇痛,罗哌卡因是较好的选择。
【关键词】超声;臂丛神经;腋路;连续;局麻药;镇痛中图分类号 R61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2-0036-02前臂及手的损伤是较为常见的,手术后疼痛和水肿压迫引起的不适感最为剧烈。
对于术中进行血管吻合的患者,疼痛将是术后康复的关键问题。
目前多采用静脉PCA泵进行治疗,静脉PCA泵的许多参数是可以调节的,包括单次给药剂量、锁定时间和背景输注量。
而静脉PCA镇痛需要结合最佳需求量或单次给药剂量[1]。
目前还不能确定最佳需求量,同时个体间和个体内对镇痛需求的较大差异、血药浓度的差异以及给药的延迟极为普遍。
因此而造成的给药不足可导致镇痛效果不佳,而药物过量则导致如呼吸抑制等副作用发生的几率增大,而颈段硬膜外,由于黄韧带较薄及中线融合不一致,不能准确判断穿刺针阻力消失的问题,并且颈部的硬膜外间隙较窄,是最少使用的阻滞方法。
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
通过监测凝血指标,以评估患者行区域麻醉的风险性, 见表13-1
三、使用抗凝药行区域麻醉的风险评估 及建议
1、阿司匹林
– 大量研究已证明单独服用阿司匹林不增加施行椎管内麻醉的 风险;
– 尽管如此,对未停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行椎管内麻醉时,应该 尽可能减少穿剌次数和损伤,术中控制血压,术后密切监测 周围神经功能;
– 如肝素使用超过4d,则椎管内阻滞和撤管前还需检 查血小板计数。
3、低分子肝素(LMWH)
– 行区域麻醉前,预防剂量的LMWH需停药至少12h,治疗剂量的 LMWH需停药至少24h,麻醉后的12h内不继续LMWH治疗。但如果 阻滞或置管较困难,出血偏多的话,需延迟到24h。建议施予神经阻 滞后的头24H只给予单次预防剂量的LMWH。撤管前需停药12h。
4、血小板计数(PLT)
– 正常值为100~300×109/L。
– 血小板的功能为保护毛细管完整性并参与凝血过程。
– 它在止血生理过程和血栓栓塞的发病中有重要的意 义。
– 如果血小板计数>50×109L。且血小板功能正常, 则手术麻醉过程不至于出现大量出血;当血小板计 数<50×109/L时,轻度损伤引起皮肤粘膜紫癜,手 术麻醉后可能出血;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 常有自发性出血。
– 达比加群(Dahigatran):是强效、竞争性、可逆性、直接凝 血酶抑制剂,也是血浆中的主要活性成分。达比加群可抑制 游离凝血酶、与纤维蛋白结合的凝血酶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 板聚集。达比加群可延长凝血酶时间和aPTT。
(二)抗血小板药
1、NSAIDS
常用药物为阿司匹林,其不可逆地抑制环氧合酶(COX)的合成, 从而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2(TX2)的生成及抑制TXA2诱导的血小板 聚集。由于该抑制不可逆,在血小板的生存期内(7~10d),其 功能始终下于抑制状态,直至有新产生的血小板,才能够维持环 氧化酶功能正常。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2014麻醉质控专家共识
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2014)2015-02-11 03:22 来源:编辑:麻晓点击: 769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2014)于布为,王保国,田鸣,朱斌,严敏,李天佐(执笔人),姚尚龙,黄宇光(负责人)麻醉科作为临床二级学科,承担着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监护、疼痛治疗等临床工作和相应的教学、科研任务,其业务场所包括手术室内和手术室外。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麻醉科在医疗机构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特别是在医疗安全保障、运行效率方面发挥着平台和枢纽作用,在舒适化医疗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安全与质量管理是麻醉学科管理的重点内容,涉及制度、规范、流程、硬件、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
一、基本要求(一)总体要求1. 麻醉科应设立“科室质量与安全工作小组”。
科主任(或负责人)为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应有专人负责麻醉质控相关报表及登记。
科室应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召开质量控制小组会议并有开展工作的记录。
定期开展麻醉质量评估,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措施与控制指标作为科室质量安全管理与评价的重点内容。
2. 建立麻醉信息系统并纳入医院信息系统,并以此为麻醉科质量控制的技术平台。
麻醉科质量控制小组应对涉及麻醉质量的相关指标建立月年度统计档案,并促进各项指标不断改进和提高。
3. 麻醉科质量控制工作应涵盖麻醉及其相关的工作场所,包括手术室、手术室外实施麻醉的医疗单元、麻醉科门诊、疼痛门诊、PACU、恢复室、麻醉准备室等。
(二)人员要求1. 人员资质(1)从事临床麻醉及相关工作的医护人员应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执业证书和相关岗位培训的合格证书,定期考核合格。
(2)按照医疗机构的分级实行相应的麻醉科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并落实到每一位麻醉科医师。
麻醉科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应执行良好、无超权限操作情况。
定期对麻醉科医师执业能力评价和再授权,并有相关记录。
2. 技术力量配备麻醉科医师及相关人员的数量需与麻醉科开展的业务范围、手术医师数量、手术台数、年手术总量和手术台周转等情况相适应。
超声引导区域麻醉-中文
超声引导区域麻醉P. Marhofer*, M. Greher and S. KapralDepartment of Anaesthesia and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Medical University of Vienna, Waehringer Guertel 18-20, A-1090 Vienna, Austria*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peter.marhofer@meduniwien.ac.at近十年来,人们超声技术及临床水平都有了相当大的提高。
在维也那医科大学的麻醉科和重症监护病房,超声检查已作为区域麻醉神经阻滞的常规技术。
近来的研究显示,用高频超声探头观察局部麻醉剂的扩散可提高上下肢阻滞及神经轴阻滞的效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超声引导可使麻醉医生安全地进行精确地进针定位,实时监测局麻药的扩散。
优越于常规的超声引导技术,如神经刺激器和麻醉程序。
该篇回顾性地介绍了超声引导麻醉应用于成人和儿童的原理及临床实践。
考虑到巨大的潜能,这些技术在将来麻醉医生的培训中将占重要地位。
Br J Anaesth 2005; 94: 7–17关键词:麻醉技术,区域;测量技术,超声;神经,阻滞成功的区域麻醉阻滞的关键是确保神经结构周围局麻药的最佳扩散。
这一目标需要获取高质量的超声图像。
过去十年,维也那研究小组证明了超声引导几乎可以提高所有类型区域麻醉神经阻滞的效果。
而且,诸如穿入神经或血管的并发症可以避免。
超声引导下区域麻醉的潜在优势的总结如表一。
常规临床应用超声引导,需要有高档的超声设备和高水准的培训。
麻醉医生需要彻底理解解剖结构,需要牢固的超声基础和辨别神经结构的技能。
直接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受操作者麻醉技术的影响。
根据我们研究小组经验,在进行更多的中央阻滞前,最好先学习超声引导的外周神经阻滞。
尽管缺乏超声引导下区域麻醉神经阻滞的专门培训,越来越多的麻醉医生通过自学进行了成功的区域麻醉阻滞。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的应用研究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的应用研究发布时间:2022-01-19T02:38:30.926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3期作者:王妍蒋建文郭廷生李振江赵智信*[导读] 本文针对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的应用展开分析探讨。
王妍蒋建文郭廷生李振江赵智信*(昌吉州人民医院新疆昌吉 831100)摘要:神经阻滞麻醉的定位技术对麻醉剂的准确注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定位技术包括周围神经解剖盲探、神经刺激器和超声引导定位等。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因其简单、成像质量好,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针对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的应用展开分析探讨。
关键词:超声引导;神经阻滞;临床麻醉;应用研究0 引言传统神经阻滞通常是根据体表的解剖标志,采用盲探的操作方式,获得针刺的异常感觉,对目标神经进行定位再穿刺。
这种神经阻滞的效果往往受到解剖变异、创伤、个体解剖差异、肥胖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体表标志不清或患者依从性低等,使神经定位不准确,麻醉药物无法注入神经阻滞理想部位,进而导致神经阻滞效果差。
在临床实践中,常用于增加药物用量,扩大麻醉范围,达到较为理想的阻滞效果,但时常伴有毒性等不良反应,或神经血管意外损伤,以及其他局麻常见的并发症。
超声可视化技术由于其无创、直观的特点,能清晰显示麻醉区的解剖结构,指导麻醉穿刺针的方向和深度,实现精确麻醉,减少麻醉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神经阻滞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医学研究的推进下,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的发展十分迅速,如应用三维或四维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应用实时三维成像技术确定药物沿神经周围的扩散,结合医用微型机器人,将超声定位技术应用于远程医疗会诊,指导神经阻滞的实施等。
本文就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及研究作以下综述。
1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医学临床上的超声引导定位主要分为体表标志术与超声引导下实时定位。
体表标志术较为简单,首先根据体表标记对体表进行定位,然后用超声仪扫描体表,在准确识别外周神经及其邻近组织后,将外周神经标记在患者皮肤上,然后根据标记情况进行神经阻滞,根据神经的解剖结构,先识别位于浅丛的神经及其周围组织,然后用常规方法进行穿刺和阻滞;超声引导下实时定位需要医生具备熟练的技术,左手持超声探头,用平面内技术准确定位靶神经,右手持长针,通过超声波束的轴线插入针头,阻滞针沿同一方向缓慢穿透组织,最后,在超声波成像装置上可以清楚地观察到阻滞针的所有形态,当阻滞针靠近神经时,就开始慢慢地注射局部麻醉药,仔细监测麻醉剂的注射,观察麻醉剂注射后是否逐渐扩散到整个外周神经,如注射部位有误差,及时调整阻滞针的位置,能观察到神经和麻醉药物形成典型征象,表明阻滞成功,且效果较好。
围手术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操作的专家共识(2014)
围手术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操作的专家共识(2014)中华医学会麻术学会会马小静王伟鹏王晟朱斌刘进(负责人)保怡华何绮月宋海涛(执笔人)赵晓琴唐红葛亚力魏蔚目录一、引言二、TEE检查前评估三、TEE检查的适应证四、TEE检查的禁忌证五、患者的准备六、TEE探头的安全使用七、TEE检查的操控及术语八、TEE图像的方位和视角九、TEE检查切面的标准化十、TEE-Focus观察与测量的基本内容十一、TEE标准化切面的参数测量十二、TEE-Focus循环病理类型的超声形态特征十三、常见心脏病的超声影像特征十四、小结附件:术中TEE监测记录单一、引言围手术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从形态和功能两个方面评估循环系统,具有定位、定性、定时、定量的基本功能,为围手术期诊疗决策提供依据,提高麻醉和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标准化超声心动图,可有效地监测循环事件,如:骨科和泌尿外科手术的肺动脉栓塞,开颅手术的气体栓塞,胸部创伤的心包压塞等。
在超声循环监测方面常用于:血容量监测,整体和局部左心功能、右心功能评价,监测基本的瓣膜形态及功能变化,成人常见的先心病的形态和功能监测等。
超声心动图监测循环功能的思路是:通过对标准化切面的观察和测量,提取患者的心血管形态和功能特征,用病理生理学模型和循证医学证据解释,结合临床经验和诊疗规范用于诊疗决策。
本文针对围手术期TEE监测的一些关健问题,阐述如何采集并使用TEE图像来解决临床问题,重点介绍以诊疗决策为目的的超声循环监测方法,涵盖了国内外的最新进展。
二、TEE检查前评估1、询问症史心血管、肺专科病史,上消化道病史,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病史。
2、查体心、肺专科体征,纽约心功能分级,口、咽部专科体征。
3、实验室检查心肌酶、凝血功能、输血免疫全套。
4、评估病情麻醉、外科操作引起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风险。
5、是否需要行术中TEE检查,是否具备TEE检查的条件。
超声引导在麻醉、疼痛科的应用
星状神经节阻滞 --观察到针尖和药物的扩散; --安全性提高;并发症↓
小关节源性疼痛
小关节源性 小关节功能紊乱 小关节退行性变
小关节的神经支配 脊神经背支内侧支
总结
➢ 可视化是临床医师追求的终极目标 ➢ 超声是临床医生的第三只眼,可视化医疗的得力助手 ➢ 不仅仅是用来引导神经阻滞和深动、静脉置管术,还有更多
慢性疼痛 持续时间较长 (>3 个月 )
病因可能不明 预后不明
酸痛,烧灼样痛 需多学科综合治疗 腰痛,癌痛,骨转移痛
疼痛科常用微创技术和治疗
➢ 冲击波技术(软组织痛) ➢ 椎间孔(孔镜)技术
疼痛科常规手术和治疗
一级手术 硬膜外阻滞手术、关节腔注射、外周神经阻滞、神经干扰手术、 外周神经射频手术 二级手术 深部神经、神经干及神经丛阻滞及射频、椎体成形术 三级手术 卵圆孔半月板神经节射频毁损、颈腰椎椎间盘射频消融术、胸腰 椎椎间孔镜手术、癌痛介入手术 四级手术 鞘内吗啡泵植入术、脊神经电刺激植入术
目前临床上穿刺主要采用盲探操作,凭借体表标志和阻力消失技 术确定导管位置,失败率达2%~3%。
硬膜外镇痛(阻滞)的局限性
➢ 双侧阻滞 ➢ 循环不稳定 ➢ 对凝血功能要求严格 ➢ 并发症严重而持久
硬膜外脓肿 硬膜外血肿 脊髓损伤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硬膜外阻滞
周围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周围神经阻滞
传统方法神经阻滞需要借助体表解剖标志、动脉搏动、寻求异感或 采用神经刺激器探查定位。 问题: 1)需要操作者经验丰富,解剖知识熟悉,麻醉技术要求高。 2)易出现将局麻药注入到血管,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可 能性。
超声在麻醉领域的应用
超声在麻醉领域的应用在医疗卫生行业麻醉医学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领域,应用在众多方面,比如:疼痛医学、重症监护医学、围手术期临床麻醉等。
在麻醉过程中超声技术的运用已经是目前比较主流的方式,而且凭借可重复、实时性、无创性、便携性等特点,比传统的MRI、CT等影像技术更受到认可。
那么,超声技术在麻醉领域具体的应用及效果如何,本文做全面讲解。
一、在椎管内麻醉中的应用在临床中椎管麻醉有着比较广的应用范围,不过在麻醉操作中存在盲目性,麻醉医生在确定导管位置时,只能根据自身的经验,依据落空感、体表标志,再结合硬膜外麻醉过程中定位的硬膜外隙,之后再实施麻醉。
操作中容易定位有偏差、解剖标志不清。
尤其是孕妇、肥胖等患者,体表标志确定困难,如果是采用这种传统的方法行椎管内麻醉,容易降低穿刺成功率。
而先进的超声技术应用到操作过程中,能弥补传统操作的不足,穿刺过程可以在超声辅助下完成,首先可以将患者体表标志快速、准确的定位到,其次在硬膜外穿刺置管时借助超声技术,能最大程度减少反复穿刺率,降低多次穿刺而诱发不良反应。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操作容易受到患者骨骼影响,一般要有两人相配合才能完成超声引导硬膜外穿刺,一人负责固定超声探头位置,另一人负责硬膜外穿刺;另外,受到操作空间的影响,也难以充分发挥超声技术的效用。
二、在全身麻醉中的应用1、气道管理:因为从下颚顶端开始至气管中段之间的组织可以通过超声技术显示出来,所以可以应用到全身麻醉困难评估中。
通过术前超声检查,能够对肥胖患者麻醉困难程度进行有效预测,指导后续操作,同时还能在超声中评估气管狭窄、喉部狭窄等情况。
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操作中,超声技术的应用能防止导管误入食道。
此外,超声扫描还能有效确定环甲膜和气管,给环甲膜穿剌、气管切开提供指导意见。
2、术中血容量评估:全身麻醉患者在容量复苏过程中,为了准确判断容量,呼吸和下腔静脉直径变化是重要指标,而剑突下经胸超声可以准确观察和测量下腔静脉变化,所以有助于指导容量复苏。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骨折的应用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骨折的应用骨折是骨科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局部变形、肢体活动异常、受伤部位疼痛或肿胀等。
严重骨折可能需要开放复位,即通过手术进行复位。
考虑术中麻醉方式关系着患者手术效果及安全性,所以需要慎重考虑麻醉方式。
目前在骨科中常用的麻醉方式有全身麻醉、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等。
为提升麻醉的高效性和安全性,以下主要探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1.什么是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是一种相对传统全身麻醉具有更好的效果,且术后并发症较少的一种麻醉方式,其原理主要是在超声引导下将区域神经阻滞,然后在患者坐骨及腘窝位置进行麻醉。
这样的麻醉方式可以有效避开神经和血管区域,且只需要少量的麻醉药物便能够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有助于减少麻醉药物积蓄引起的不良反应,也能够缩短术后复苏的时间,让患者能够更早的苏醒和拔管,从而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2、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骨折手术中应用的意义近年来骨折在临床中的发生率不断升高,虽然采取保守治疗的方式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各种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受伤部位功能的恢复,且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骨折治疗中采用的内固定手术方式,其安全性和应用范围也不断提升,且在各种类型的骨折治疗均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
但是考虑手术切开复位的方式会对患者正常组织造成损伤,并且可能对引起各种应激反应,因此为了保证手术治疗顺利进行,通常需要在手术中进行麻醉干预。
对于内固定手术治疗,目前在临床中主要采用的是全身麻醉、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等几种麻醉方式。
不同是麻醉方式对患者预后会有不同的影响。
全身麻醉主要是将麻醉药物通过气道、静脉及肌肉等多个途径进入到患者体中,以此对中枢神经系统活性起到抑制作用,让患者能够在手术过程中维持稳定的生命体征,且暂时丧失神志和痛感,这样不仅可以对各种反射条件起到抑制作用,使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而且对于术后疼痛也有较好的影响。
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
超声指引下地区阻滞1.超声指引下地区阻滞/镇痛管理的专家共鸣/指南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地区麻醉学组最近几年来,超声在地区阻滞中的应用日趋宽泛。
现有的文件主要集中于超声指引下肌间沟、锁骨上、锁骨下、腋路臂丛神经、坐骨神经及股神经阻滞,对超声指引下腰丛、腹腔神经丛及星状神经节阻滞也有报导。
已经证明,使用超声指引可显然降低成人、小孩及临产孕妇神经轴阻滞的难度。
传统的外周神经阻滞技术没有可视化指引,主要依靠体表解剖标记来定位神经,有可能针尖或注药地点不理想而致使阻滞失败;在解剖定位困难的病人,频频穿刺和操作时间的延伸致使病人不用要的痛苦,并使操作者产生挫败感。
在地区阻滞中使用超声指引,可清楚看到神经构造及神经四周的血管、肌肉、骨骼及内脏构造;进针过程中可供给穿刺针行进的及时影像,以便在进针同时随时调整进针方向和进针深度,以更好地凑近目标构造;注药时能够看到药液扩散,甄别无心识的血管内注射和无心识的神经内注射;别的,有凭证表示,与神经刺激器对比,使用超声指引可缩短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提升阻滞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减少神经损害。
超声指引下地区阻滞技术的基础是超声图像的获取和组织构造的辨别。
在平时地区阻滞工作中娴熟使用超声,需要娴熟掌握超声成像的基根源理和超声仪器的使用方法,熟习扫描部位的解剖构造,并能选择适合的扫描技术获取更好的超声影像,且娴熟掌握进针技术,使穿刺针能顺利抵达目标构造。
一、介绍操作者需掌握的超声知识超声仪的基本构造各种超声探头成像特色超声仪各功能键的使用认识医学领域超声波的常用频次及不一样超声频次与穿透性和成像质量的关系超声波与组织接触后发生的声学反响及生物学效应理解高回声、低回声及无回声的含义及人体不一样组织、构造表此刻超声图上的回声特色熟习脂肪、肌肉、骨骼、血管、神经、肌腱等常有组织的超声影像学特色认识超声及时成像、血流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成像的基根源理常有伪像的辨别清楚。
(四)进针技术依据穿刺方向与探头长轴的关系分为平面内(in-plane )、平面外out-of-plane)两种进针技术。
超声引导区域阻滞专家共识
超声引导区域阻滞专家共识引言:在医疗技术的发展中,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已成为一种常见而有效的麻醉和疼痛管理方法。
随着这一技术的不断应用和研究深入,专家们对超声引导区域阻滞的标准和操作规范也越发重视。
本文将介绍一份超声引导区域阻滞专家共识,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这一技术。
一、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在手术和疼痛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超声引导区域阻滞通过将局部麻醉药精确注射至神经或感觉分布区域,以达到麻醉和止痛的目的。
相比传统的触诊或神经刺激技术,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超声引导区域阻滞的优势1. 准确性: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可以清晰显示目标组织、神经和血管的位置,帮助医务人员准确注射麻醉药物,降低误刺和神经损伤的风险。
2. 安全性: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可以避开主要血管和神经结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如血肿、感染和神经损伤等。
3. 效果持久: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在术中和术后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减少术后疼痛的发生,改善患者的手术体验。
三、超声引导区域阻滞的适应症超声引导区域阻滞适用于以下情况:1. 手术麻醉: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可作为主要或辅助麻醉技术,适用于各类手术,包括关节置换、外科修复和矫形手术等。
2. 疼痛管理: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可用于控制急性或慢性疼痛,如神经性疼痛、肌肉骨骼疼痛和癌症相关疼痛等。
3. 康复治疗: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可用于康复治疗,如神经肌肉电刺激和物理治疗。
四、超声引导区域阻滞的操作技巧超声引导区域阻滞的操作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选择适当的探头和频率:根据患者的体型和需要阻滞区域的深度,选择合适的超声探头和频率。
2. 定位目标神经或组织:使用超声技术清晰显示目标神经或组织的位置和形态。
3. 注射麻醉药物:在清晰显示目标区域后,将麻醉药物精确注射至目标神经或组织。
4. 动态观察:在注射麻醉药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超声指导实时观察药物的扩散情况和阻滞效果。
超声引导下周围神经阻滞技术新进展
超声引导下周围神经阻滞技术新进展金荒漠;郭向阳【摘要】超声引导下周围神经阻滞技术目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单纯使用神经刺激器相比,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成功率更高,耗时更短.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技术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将超声应用于硬膜外麻醉是否可行仍存在争议.超声引导技术并不能显著减少穿刺所致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但与神经刺激器联合使用仍能改善神经阻滞操作的安全性.【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1(003)010【总页数】8页(P51-58)【关键词】超声;周围神经阻滞;神经刺激器;局部麻醉;神经损伤【作者】金荒漠;郭向阳【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正文语种】中文安全、便捷、有效和快速的医疗工作是现代医学的核心内容,麻醉科的许多临床工作针对的是病人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怎样在高效运转的医疗模式下保证医疗质量,是摆在麻醉学从业人员面前的严峻问题。
目前,以超声技术为代表的诸多可视化技术使麻醉学科逐渐摆脱了“盲目”操作的时代,进入到可视化操作的新纪元。
超声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最快、认可度最高的可视化技术。
它对医疗效率和医疗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改善了临床麻醉操作的水平,将麻醉学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麻醉超声技术包括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技术、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技术(TEE)、经颅多普勒技术、以及超声引导下的动静脉穿刺等等。
其中超声引导周围神经阻滞技术近年来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值得我们在下面进一步阐述。
1 超声引导技术与应用神经刺激器在外周神经阻滞研究进展周围神经阻滞技术自发明以来已经有多种辅助方法,如超声引导[1]、透视引导[2]、神经刺激[3]和筋膜突破音[4]等,从最初的寻找异感法,到神经刺激器的广泛使用,再到超声引导辅助神经刺激器,周围神经阻滞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经历了逐步提高的发展过程。
近年来有多项研究对神经刺激器或超声引导技术进行了比较,有证据显示,单纯通过神经刺激方法引导置管对改善下肢的镇痛效果作用很小[5-6]。
超声引导区域阻滞镇痛的专家共识(2020版)
超声引导区域阻滞的实施
C. 长轴平面内进针后放置导管(详见附录2,图11)。理论上,此 技术结合了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点,同时避免了缺点。超声下可视神 经长轴、针体/针尖及导管。然而,实际工作中难以做到保持神经穿 剌针及导管在同一超声平面内。
D. 导管固定技术。置入导管后,在皮肤导管出口处喷洒粘合剂或敷 贴,再使用胶布将导管固定于皮肤,并用透明防水敷料覆盖。放置 标签注明阻滞种类、置管日期及时间。也可使用(皮下隧道)技术 固定导管,可减少感染和导管被意外拨出的可能。
超声引导区域阻滞的实施
1. 人员准备 1)操作者应熟练掌握区域阻滞/镇痛的相关临床知识,准确掌握其 适应证和禁忌证。应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种类充分评估区域阻滞/镇 痛的风险和收益,选择最适宜的区域阻滞入路和阻滞用药。
超声引导区域阻滞的实施
2)操作者应熟练掌握超声基础知识。推荐操作者需掌握的超声基础知识包括: ① 超声仪的基本结构; ② 各类超声探头成像特点; ③ 超声仪各功能键的使用; ④ 了解医学领域超声波的常用频率及不同超声频率与穿透和成像质量的关系;
标结构呈90°入射时,超声束可被完全反射并被探头接收,此时图像最清晰。
超声引导区域阻滞的实施
② 进针技术 ▪ 根据穿剌方向与探头长轴关系分平面内(in-plane)、平面外(out-
of-plane)两种进针技术。平面内技术是指穿剌方向与探头长轴一 致,在超声影像上可看到针的全长;平面外技术是指穿剌方向与 探头长轴垂直,在超声影像上,穿剌针表现为一个高回声的点, 但不能区分针尖与针体
内部与表面的回声一致。
超声引导区域阻滞的实施
② 焦点的调节 ▪ 选择适宜的焦点数,并调节聚焦深度,使聚焦深度与目标结构深度一致。 ③ 合理使用多普勒功能 ▪ 利用多普勒效应帮助鉴别血管及药物扩散方向。 ④ 正确存储和导出图像 ▪ 能够对静态影像及动态视频进行存储及记录,并能将其归档。
2014超声引导区域麻醉共识
超声引导下区域麻醉/镇痛的专家共识(2014)近年来,超声在区域阻滞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现有的文献主要集中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锁骨上、锁骨下、腋路臂丛神经、坐骨神经及股神经阻滞,对超声引导下腰丛、腹腔神经丛及星状神经节阻滞也有报道。
已经证实,使用超声引导可明显降低成人、儿童及临产孕妇神经轴阻滞的难度。
传统的外周神经阻滞技术没有可视化引导,主要依赖体表解剖标志来定位神经,有可能针尖或注药位置不理想而导致阻滞失败;在解剖定位困难的患者,反复穿刺和操作时间的延长导致患者不必要的疼痛,并使操作者产生挫败感。
在区域阻滞中使用超声引导,可清晰看到神经结构及神经周围的血管、肌肉、骨骼及内脏结构;进针过程中可提供穿刺针行进的实时影像,以便在进针同时随时调整进针方向和进针深度,以更好地接近目标结构;注药时可以看到药液扩散,甄别无意识的血管内注射和无意识的神经内注射;此外,有证据表明,与神经刺激器相比,使用超声引导可缩短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提高阻滞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减少神经损伤。
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技术的基础是超声图像的获取和组织结构的辨识。
在日常区域阻滞工作中熟练使用超声,需要熟练掌握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超声仪器的使用方法,熟悉扫描部位的解剖结构,并能选择适宜的扫描技术获得更好的超声影像,且熟练掌握进针技术,使穿刺针能顺利到达目标结构。
一、推荐操作者需掌握的超声知识1. 超声仪的基本结构2. 各类超声探头成像特点3. 超声仪各功能键的使用4. 了解医学领域超声波的常用频率及不同超声频率与穿透性和成像质量的关系5. 超声波与组织接触后发生的声学反应及生物学效应6. 理解高回声、低回声及无回声的含义及人体不同组织、结构表现在超声图上的回声特点7. 熟悉脂肪、肌肉、骨骼、血管、神经、肌腱等常见组织的超声影像学特点8. 了解超声实时成像、血流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成像的基本原理9. 常见伪像的识别10. 能够对静态影像及动态视频进行存储及记录,并能将其归档二、推荐操作者需掌握的操作技能(一)超声仪器常用的参数设置1. 图像深度的调节选择适宜的深度可更好地显示目标结构。
腹直肌鞘阻滞中国专家共识
腹直肌鞘阻滞中国专家共识神经阻滞是术后多模式镇痛的重要组成部分,腹直肌鞘阻滞是临床常用的神经阻滞方法之一,主要阻滞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对腹部中线切口具有明确的镇痛效果,同时在疼痛诊疗中也有良好的应用。
本专家共识介绍了腹直肌鞘阻滞的相关解剖结构、阻滞方法、常用药物、并发症以及临床应用等,供指导临床应用。
概述腹直肌鞘阻滞(RSB)是将局麻药注入腹直肌与腹直肌后鞘之间,阻滞走行于两者之间的神经,为正中前腹壁切口的腹膜、肌肉、皮肤提供镇痛的技术。
1899 年,Schleich 首次将其应用于松弛成年人前腹壁,但这项技术并未受到重视,临床应用也较少。
1988 年,Smith 等发表的文章应用这项技术为诊断性腹腔检查术镜提供术中及术后镇痛,结果显示,RSB 组显著减少了术后疼痛,满足了至少10 h 的镇痛需求。
1996 年,Ferguson 等将RSB 其用于小儿脐疝修补术镇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受制于如何避免腹腔穿刺的技术难题,这项技术难以在临床普遍开展。
2006 年,Willschke 等率先提出在超声引导下行RSB,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这项技术重新焕发生机。
2009 年,Dolan 等做了由实习麻醉科医师使用阻力消失法或超声引导的RSB准确性对比的研究。
结果显示在首次注射时,89%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成功注射了局麻药,而在阻力消失组中,仅45% 的腹部穿刺正确注射局麻药。
这些发现证实了RSB 使用超声引导的价值。
此后多项研究显示超声引导下RSB 可以明显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减少恶心、肠梗阻和嗜睡;下肢没有运动障碍,患者可及早下地活动;有助于尽早拔除导尿管,并且易于操作,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2017 年,Miyazaki 等报道了一种新型的技术,腹腔镜下行RSB。
行腹腔镜脐疝修复时,脐伤口闭合后,从其他端口通过腹腔镜检查脐,通过皮肤在腹直肌和后鞘之间的4个部位(双侧脐上下各3 cm)注射局麻药,使用22 G 针头分次注射10 ml 0.25% 左旋布比卡因(总计40 ml),注射时目测到后鞘肿胀,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此为RSB 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超声引导区域阻滞镇痛专家共识护理课件
区域阻滞镇痛是一种局部镇痛方法,通过注射局麻药或镇痛药至手术断,失去传导痛觉的能力。这样,患者在 手术过程中或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内,手术部位疼痛感会显著减轻或消失。
区域阻滞镇痛的优势与局限性
总结词
区域阻滞镇痛具有操作简便、起效快、镇痛效果好等 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操作技术要求高、 可能存在并发症等。
详细描述
区域阻滞镇痛相比其他镇痛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起效 快、镇痛效果好等优势。由于是局部镇痛,对全身影响 较小,因此对于一些老年、幼儿、身体虚弱的患者尤其 适用。此外,区域阻滞镇痛还可以减少术后疼痛对呼吸 功能的影响,有利于术后恢复。然而,该方法也存在一 定的局限性,如操作技术要求高,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 进行操作;同时,由于是局部麻醉,可能会引起局部组 织损伤、感染等并发症。
用药管理
根据医生指导,准确给药,并视察 患者对药物的反应。
区域阻滞镇痛患者的术后护理与管理
术后疼痛管理
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遵医嘱给予 适当的镇痛药物或物理治疗,确
保患者舒适。
术后视察
密切视察患者术后情况,特别是 区域阻滞镇痛部位的反应,及时
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康复指点
根据患者情况,指点患者进行适 当的康复训练,促进术后恢复。
挑战
区域阻滞镇痛技术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操作难度大、并发症风险高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3
阿片类药物
如吗啡、芬太尼等,具有 较强的镇痛作用,适用于 多种疼痛的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
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 具有消炎、镇痛作用,常 用于轻至中度疼痛的治疗 。
局部麻醉药
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能够阻断神经传导,到 达镇痛效果,常用于手术 麻醉及术后镇痛。
超声引导技术在基层医院临床麻醉中的应用体会
超声引导技术在基层医院临床麻醉中的应用体会摘要】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复杂多变的疾病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麻醉医生的面前,使得传统的麻醉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临床的要求。
在临床麻醉技术的革新中,由于高分辨率便携式超声仪器和探头技术的改进,使超声从单纯的临床诊断走进了手术室。
本文就超声引导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提几点个人的体会。
【关键词】超声引导;临床麻醉【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1-0130-02【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complex disease appeared in front of the anesthesiologist, the traditional way of anesthesia can not meet the clinical requirements. In innovative clinical anesthesia technique, due to improvements in high-resolution portable ultrasound instrument and probe technology, the ultrasound from a purely clinical diagnosis into the operating room. In this paper, a few personal experience of ultrasound-guided application of stripping technology in clinical anesthesia..【Key words】Ultrasound-guided; Clinical Anesthesiology现阶段,在临床麻醉中应用的超声技术包括了应用于心脏手术或重大手术心脏监测的食道超声技术,以及用于外周神经、动静脉穿刺置管的超声技术[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声引导下区域麻醉/镇痛的专家共识(2014)近年来,超声在区域阻滞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现有的文献主要集中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锁骨上、锁骨下、腋路臂丛神经、坐骨神经及股神经阻滞,对超声引导下腰丛、腹腔神经丛及星状神经节阻滞也有报道。
已经证实,使用超声引导可明显降低成人、儿童及临产孕妇神经轴阻滞的难度。
传统的外周神经阻滞技术没有可视化引导,主要依赖体表解剖标志来定位神经,有可能针尖或注药位置不理想而导致阻滞失败;在解剖定位困难的患者,反复穿刺和操作时间的延长导致患者不必要的疼痛,并使操作者产生挫败感。
在区域阻滞中使用超声引导,可清晰看到神经结构及神经周围的血管、肌肉、骨骼及内脏结构;进针过程中可提供穿刺针行进的实时影像,以便在进针同时随时调整进针方向和进针深度,以更好地接近目标结构;注药时可以看到药液扩散,甄别无意识的血管内注射和无意识的神经内注射;此外,有证据表明,与神经刺激器相比,使用超声引导可缩短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提高阻滞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减少神经损伤。
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技术的基础是超声图像的获取和组织结构的辨识。
在日常区域阻滞工作中熟练使用超声,需要熟练掌握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超声仪器的使用方法,熟悉扫描部位的解剖结构,并能选择适宜的扫描技术获得更好的超声影像,且熟练掌握进针技术,使穿刺针能顺利到达目标结构。
一、推荐操作者需掌握的超声知识1. 超声仪的基本结构2. 各类超声探头成像特点3. 超声仪各功能键的使用4. 了解医学领域超声波的常用频率及不同超声频率与穿透性和成像质量的关系5. 超声波与组织接触后发生的声学反应及生物学效应6. 理解高回声、低回声及无回声的含义及人体不同组织、结构表现在超声图上的回声特点7. 熟悉脂肪、肌肉、骨骼、血管、神经、肌腱等常见组织的超声影像学特点8. 了解超声实时成像、血流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成像的基本原理9. 常见伪像的识别10. 能够对静态影像及动态视频进行存储及记录,并能将其归档二、推荐操作者需掌握的操作技能(一)超声仪器常用的参数设置1. 图像深度的调节选择适宜的深度可更好地显示目标结构。
适宜的深度是指将目标结构置于超声图像的正中或使深度比目标结构深1cm。
2. 增益的调节即时间/距离补偿增益。
超声在穿过组织时会发生衰减,调节增益补偿衰减,能够使组织结构内部与表面的回声一致。
3. 焦点的调节选择适宜的焦点数,并调节聚焦深度,使聚焦深度与目标结构深度一致。
4. 合理使用多普勒功能5. 利用多普勒效应帮助鉴别血管及药物扩散方向。
(二)探头的选择探头既是超声波的发出装置,也是超声波的接收装置。
探头内的压电晶体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碰到物体后反射回来,由探头接收并将反射回来的超声波转换成电压信号,通过超声仪处理后形成影像。
根据探头内压电晶体的排列方式,探头可分为线阵探头,凸阵探头,扇形探头等,线阵探头获取的超声影像为方形,而凸阵探头和扇形探头获取的超声影像为扇形。
根据探头发出的超声波频率,可分为低频探头与高频探头,低频探头穿透性好,分辨率低,而高频探头穿透性差,但分辨率高。
推荐:①目标结构较表浅,选择高频线阵探头;②目标结构位置较深时,选择低频凸阵探头。
(三)扫描技术即探头的运动方式,可总结为英文单词“PART”。
P:pressure加压,利用不同组织结构在不同压力下的不同表现加以区别,如:静脉可被压闭而动脉不能。
A:Alignment,沿皮肤表面滑动探头。
一般用于追溯某结构的走行。
R:Rotation,旋转探头,以获得目标结构的横断面或纵切面。
T:Tilting,倾斜探头,改变探头与皮肤的夹角即改变超声的入射角度。
超声束与目标结构呈90°入射时,超声束可被完全反射并被探头接收,此时图像最清晰。
(四)进针技术根据穿刺方向与探头长轴的关系分为平面内(in-plane)、平面外(out-of-plane)两种进针技术。
平面内技术是指穿刺方向与探头长轴一致,在超声影像上可看到针的全长;平面外技术是指穿刺方向与探头长轴垂直,在超声影像上,穿刺针表现为一个高回声的点,但不能区分针尖与针体。
穿刺时可根据个人习惯选择进针技术。
推荐:对操作风险较高的部位如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应选择平面内技术,实时观察针尖位置,避免损伤临近组织。
(五)导管技术1. 短轴平面内进针后放置导管此法的优点:短轴易确认靶神经位置,同时,超声下可显示针体及针尖,便于穿刺针准确定位神经。
此法的缺点:首先,始终保持针体在超声平面内有一定难度,当定位深部神经时,超声下针尖的辨认更为困难;另外,由于穿刺针垂直于神经,导管穿过针尖后,可能与神经交叉,造成置管成功率下降。
因此,置管长度不宜过长。
推荐:使用此技术放置导管,置管长度为超出针尖2cm~3cm。
2. 短轴平面外进针后放置导管类似传统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理论上导管易于靠近神经,因此,导管通过针尖后可适当增加放置长度。
此法缺点是无法观察前进的针尖,理论上可能增加意外碰触神经、血管、腹膜及胸膜等重要结构的机率。
然而,由于穿刺针与神经平行,因此,穿刺到神经的可能性较小。
实际操作中可联合观察组织运动及“水定位”技术确定针尖位置。
推荐:使用此技术放置导管,置管长度为超出针尖3cm~8cm。
3. 长轴平面内进针后放置导管理论上,此技术结合了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点,同时避免了缺点。
超声下可视神经长轴、针体/针尖及导管。
然而,实际工作中难以做到保持神经、穿刺针及导管在同一超声平面内。
4. 导管固定技术置入导管后,在皮肤导管出口处喷洒粘合剂或敷贴,再使用胶布将导管固定于皮肤,并用透明防水敷料覆盖。
放置标签注明阻滞种类、置管日期及时间。
也可使用“皮下隧道”技术固定导管,可减少感染和导管被意外拔出的可能。
(六)适应证和禁忌证同传统区域阻滞,详见附件:《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麻醉》。
根据病情和手术种类选择合适的区域阻滞入路和阻滞用药。
具体实施过程详见附件:《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麻醉》。
(七)无菌技术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单。
注意探头及其缆线均应保持无菌,尤其在进行椎管内阻滞和连续外周神经阻滞置管时,更应严格无菌。
可选择无菌贴膜和无菌保护套。
穿刺时要使用无菌耦合剂以避免穿刺部位感染。
三、提高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镇痛的安全性尽管在超声引导下操作,但仍不能避免局麻药全身毒性反应、神经及重要脏器的损伤,推荐:(一)对于初学者或无法清晰辨认神经的情况下易发生神经内注射,推荐:1. 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2. 避免在患者全麻下或深度镇静下操作。
(二)如神经周围存在小血管或血管丰富,推荐使用彩色多普勒以区分血管及神经结构,避免血管内注药。
(三)危险区域操作(如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时采用平面内技术。
(四)超声引导技术可明显减少区域神经阻滞局麻药用量,使用局麻药最小有效容量以减少局麻药全身毒性反应。
四、临床常用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镇痛技术(一)颈部颈丛:详见《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麻醉镇痛指南附件》。
推荐:进行颈丛阻滞时,需严密监护并备好气管插管。
(二)上肢1. 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详见《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麻醉镇痛指南附件》。
推荐:①老年及肺功能储备差的患者,建议使用小容量(小于10ml)、低浓度局麻药;②进行肌间沟阻滞时,应严密监测并备好气管插管。
2. 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详见《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麻醉镇痛指南附件》。
推荐:①锁骨上臂丛神经与胸膜距离在1cm~2cm以内,为避免发生气胸,建议采用平面内技术;②锁骨上区域常见肩胛上动脉和颈横动脉,建议使用彩色多普勒以鉴别低回声的血管和神经结构,避免发生血管内注药。
3. 锁骨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详见《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麻醉镇痛指南附件》。
推荐:①为避免意外血管损伤,穿刺过程中建议实时显示腋动脉和腋静脉,同时显示穿刺针针体和针尖;②导管技术-目标位置为腋动脉后方6~7点,臂丛神经后束周围。
一些患者锁骨角度锐利,探头放置后,一端已紧贴锁骨,无法从头侧进针,此时可选择平面外进针,或从探头远离锁骨端平面内进针。
4. 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详见《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麻醉镇痛指南附件》。
推荐:①腋窝处细菌定植比率高,易发生感染,术前需备皮,操作时注意无菌;②术后置管不应超过5天。
(三)下肢1. 股神经阻滞详见《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麻醉镇痛指南附件》。
推荐:①股神经位于髂筋膜和髂腰肌之间,神经的轮廓难以清晰显示;②为避免神经损伤,建议由外侧进针。
因神经横断面的外侧轮廓较内侧显更清晰。
2. 闭孔神经阻滞详见《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麻醉镇痛指南附件》。
推荐:①闭孔神经后支位置较深,超声下难以辨认针尖的位置,尤其使用平面外技术时;②“水定位”技术有助于确认针尖的位置,而“水分离”技术能够在注药前分开筋膜层,提高阻滞成功率。
3. 臀下入路坐骨神经阻滞详见《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麻醉镇痛指南附件》。
推荐:①臀下区域坐骨神经因回声不强,常难以确认。
可采用由远及近追溯神经的方法定位(由腘窝至臀下区域),此方法在患者俯卧位时更易实施;②部分患者臀下区域坐骨神经扁而宽,短轴难以确认,采用长轴扫描有助于辨认神经,必要时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
4. 腘窝入路坐骨神经阻滞详见《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麻醉镇痛指南附件》。
推荐:①如坐骨神经未能清晰显示,可调整探头角度使超声束朝向足部;②在腘部远端,坐骨神经的走形更为表浅。
将探头角度朝向足部可以使超声束与神经呈90°,从而使神经更易显影;③如神经显影比较困难,可让患者跖屈或背屈足部。
在足部的运动过程中,常可以观察到胫神经和腓神经上下移动的“跷跷板”征。
(四)躯干1. 胸椎旁阻滞详见《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麻醉镇痛指南附件》。
推荐:(1)下列情况需谨慎使用胸椎旁阻滞:A. 脊柱侧弯患者:容易刺破胸膜。
B. 肺气肿患者:容易刺破胸膜。
C. 胸部手术术后患者:会导致胸椎旁解剖结构的改变,或肺组织与胸壁粘连容易刺破肺脏。
D. 低血容量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由于阻滞了单侧交感神经,对于正常患者无显著影响,但对此类患者应谨慎实施。
(2)如需术后镇痛可沿穿刺针置入导管。
由于针尖指向内侧,连接镇痛泵前应行X-ray检查以除外导管尖端进入椎间孔。
(3)穿刺针方向偏向中性或针尖位置靠近硬膜套袖或椎间孔,有出现硬膜外、硬膜下或全脊麻的可能性。
因此针尖不要偏向中线,注药前应注意仔细回抽。
(4)局麻药向头侧或尾侧扩散,有出现Horner’s综合征及上下肢感觉改变可能性,多为一次性注入大量局麻药引起,因此对于手术范围较广的患者,可实施多节段小剂量注射。
(5)有延迟性气胸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术后应注意监护与观察。
2. 肋间神经阻滞详见《超声引导下的区域麻醉镇痛指南附件》推荐:(1)进针过程中注意明确针尖位置。
穿刺后注意观察胸膜滑动征及彗星尾征是否存在,若存在则可基本排除气胸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