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第2章 原子结构 第1节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学业分层测评 鲁科版选修3-5
高中物理 第2章 原子结构 第1节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随堂演练巩固提升课件 鲁科版选修3-5
![高中物理 第2章 原子结构 第1节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随堂演练巩固提升课件 鲁科版选修3-5](https://img.taocdn.com/s3/m/66275308e009581b6ad9eb46.png)
3.下列关于电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少数物质中有电子 B.不同的物质中具有不同的电子 C.电子质量是质子质量的 1 836 倍 D.电子是一种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
解析:选 D.汤姆孙对不同材料的阴极发出的射线进行研究, 均为同一种粒子,即电子,电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它 的质量远小于质子质量.由此可知 D 正确,B、C 错误.
2.(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汤姆孙精确地测出了电子电荷量 e=1.602 177 33(49)× 10-19 C B.电子电荷量的精确值是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出的 C.汤姆孙油滴实验更重要的发现是:电荷量是量子化的, 即任何电荷量只能是 e 的整数倍 D.通过实验测得电子的比荷及电子电荷量 e 的值,就可以确 定电子的质量
10.如图所示是电子射线管的示意图.接通电源后,电子射线 由阴极沿 x 轴方向射出,在荧光屏上会看到一条亮线.要使 荧光屏上的亮线向下(沿 z 轴负方向)偏转,在下列措施中可采 用的是( )
A.加一磁场,磁场方向沿 z 轴负方向 B.加一磁场,磁场方向沿 y 轴正方向 C.加一电场,电场方向沿 z 轴正方向 D.加一电场,电场方向沿 y 轴正方向
复习课件
高中物理 第2章 原子结构 第1节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随堂演练巩固提 升课件 鲁科版选修3-5
[随堂检测]
1.关于阴极射线的本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阴极射线本质是氢原子 B.阴极射线本质是电磁波 C.阴极射线本质是电子 D.阴极射线本质是 X 射线 解析:选 C.阴极射线是原子受激发射出的电子,关于阴极 射线是电磁波、X 射线都是在研究阴极射线过程中的一些假 设,是错误的.
解析:(1)要使电子不发生偏转则:eE=ev0B,E=v0B. (2)电子在电场中向上偏转量
高中物理 第2章 原子结构 2.1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逊模型教案 鲁科版选修3-5-鲁科版高二选修3-
![高中物理 第2章 原子结构 2.1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逊模型教案 鲁科版选修3-5-鲁科版高二选修3-](https://img.taocdn.com/s3/m/f16543f5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46.png)
2.1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逊模型〔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阴极射线及电子发现的过程2.知道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的实验及理论推导〔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初步了解原子不是最小不可分割的粒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辩证发展的过程。
根据事实建立学说,发展学说,或是决定学说的取舍,发现新的事实,再建立新的学说。
人类就是这样通过光的行为,经过分析和研究,逐渐认识原子的。
★教学重点阴极射线的研究★教学难点汤姆孙发现电子的理论推导★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和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很早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原子是一种不可再分割的粒子。
这种认识一直统治了人类思想近两千年。
直到19世纪末,科学家对实验中的阴极射线深入研究时,发现了电子,使人类对微观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电子的发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三大发现之一。
〔二〕进行新课1.阴极射线讲述:气体分子在高压电场下可以发生电离,使本来不带电的空气分子变成具有等量正、负电荷的带电粒子,使不导电的空气变成导体。
设疑:是什么原因让空气分子变成带电粒子的?带电粒子从何而来的?科学家在研究气体导电时发现了辉光放电现象。
史料: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较早发现了气体导电时的辉光放电现象。
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研究辉光放电现象时认为这是从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引起的。
所以他把这种未知射线称之为阴极射线。
对于阴极射线的本质,有大量的科学家作出大量的科学研究,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
〔1〕电磁波说:代表人物,赫兹。
认为这种射线的本质是一种电磁波的传播过程。
〔2〕粒子说:代表人物,汤姆孙。
认为这种射线的本质是一种高速粒子流。
思考: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阴极射线的研究,能通过实验现象来说明这种射线是一种电磁波还是一种高速粒子流。
高中物理第2章原子结构第1节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鲁科35鲁科高二35物理
![高中物理第2章原子结构第1节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鲁科35鲁科高二35物理](https://img.taocdn.com/s3/m/4e3b962ac1c708a1294a445e.png)
12/9/2021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一页。
1.如图所示,在阴极射线管正上方平行放一 通有强电流的长直导线,则阴极射线将( )
A.向纸内偏转 C.向下偏转
B.向纸外偏转 D.向上偏转
解析:选 D.通电直导线的电流方向向左,由安培定则可判 断导线下方的磁场垂直于纸面向外,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是 电子,电子向右运动,由左手定则可知电子向上偏转.
12/9/2021
第二十三页,共三十一页。
如图所示为汤姆孙用来测定电子比荷的装置.当极板 P 和 P′间不加偏转电压时,电子束打在荧光屏的中心 O 点处, 形成一个亮点;加上偏转电压 U 后,亮点偏离到 O′点,O′ 点到 O 点的竖直距离为 d,水平距离可忽略不计;此时在 P 与 P′之间的区域里再加上一个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 场,调节磁感应强度,当其大小为 B 时,亮点重新回到 O 点.已 知极板水平方向长度为 L1,极板间距为 b,极板右端到荧光 屏的距离为 L2.
12/9/2021
第一页,共三十一页。
第2章 原子结构
第 1 节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
12/9/2021
第二页,共三十一页。
第2章 原子结构
1.了解物质结构早期研究的基本历程. 2.知道阴 极射线的产生及其本质,理解汤姆孙对阴极射线研究的方法 及电子发现的意义.(重点) 3.了解汤姆孙原子模型.
12/9/2021
第七页,共三十一页。
(3)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具有_一__定__的__结__构___,即原子是由电子 和其他物质组成的.
4.电子发现的意义:电子的发现揭开了认识原子结构的序幕. 5.微观世界的三大发现:19 世纪末微观世界有三大发现.
(1)1895 年__伦__琴__发现了 X 射线. (2)1896 年法国科学家__贝__克__勒__尔__发现了放射性. (3)1897 年英国物理学家__汤__姆__孙__发现了电子.
高中物理 第二章 第一节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同步练测 鲁科版选修35
![高中物理 第二章 第一节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同步练测 鲁科版选修35](https://img.taocdn.com/s3/m/a627a4033169a4517723a3a4.png)
第一节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满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共40分)1.对于原子中正负电荷如何分布的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模型.其中较有影响的“西瓜模型”或“枣糕模型”能够解释一些实验现象,这个模型是下列哪位科学家提出的()A.密立根B.汤姆孙 C.玻尔 D.卢瑟福2.关于电子的发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子是由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的B.电子的比荷最早是由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测定的C.认定阴极射线是电子流即可确定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是比原子更基本的物质单元D.精确测定电子的比荷是由密立根用著名的“油滴实验”完成的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阴极射线在电场中一定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B.C.阴极射线在磁场中一定会受到磁场对它的D.阴极射线的本质是带电微粒——电子4.关于电子的发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B. C. D.电子是由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的 5.关于电子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任何物质中均有电子,它是原子的组成部分C.电子发现的意义是:使人们认识到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本身也具有复杂的结构D.电子是带正电的,它在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方向与电场线的切线方向相同6.关于汤姆孙发现电子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戈德斯坦是第一个测出阴极射线比荷的人 B.C.汤姆孙发现,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和不同的气D.汤姆孙由实验得到的阴极射线粒子的比荷是氢离子比荷的近两千倍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并精确测出了电子的电荷量B.C.D.8.关于阴极射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阴极射线就是稀薄气体导电时的辉光放电现象B.阴极射线是在真空管内由阴极放出的电子流C.阴极射线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命名的D.示波器的示波管实际就是阴极射线管 9.如1所示,初速度为零的电子在电势差为的电场中加速后,垂直进入电势差为的偏转电场,在满足电子能射出偏转电场的条件下,下列四种情况中,一定能使电子的偏转角度变大的是( )图1A.变大,B.变小,变C.变大,D.变小,变小10.关于原子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是不可再分的B.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是可以分割的C.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可D.认为原子具有复杂结构是从发现电子开始的二、填空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到横线上)11.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 通过对的研究发现了电子,从而揭开了研究原子结构的序幕.12.阴极射线是从阴极射线管的阴极发出的高速运动的粒子流,这些微观粒子是 .若在如图2所示的阴极射线管中部加上垂直于纸面向里的磁场,阴极射线将 (选填“向上”、“向下”、“向里”、“向外”)偏转.图2三、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共48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3.(11分)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金属小球,分别带有电荷量=6.4×10-9C,=-3.2×10-9C,让两绝缘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并转移了多少?14.(11分)如图3所示,电子由静止从点经电场加速后垂直进入匀强磁场中,经偏转后打在板的点,射入点到点的距离为,由此试求电子的比荷的表达式(不考虑电子的重力).图315.(13分)如图4所示,一束电子流,在=500 V 的电场作用下获得一定速度后,在与两极板等距离处垂直进入平行板间的匀强电场中,若两板间距离为=1.0 cm,板长为=5 cm ,那么要使电子能从平行板间飞出,两个极板上最多图416.(13分)1910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做了测定电子电荷量的著名实验——“油滴实验”,如图5所示,质量为的带负电的油滴,静止于水平放置的带电平行金属板间,设油滴的密度为,空气密度为,试求:两板间的场强最大值表达式.图5第一节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答题纸得分:6二、填空题11. 12.三、计算题1314.1516.第一节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2.ABCD 解析:由物理学史可知选项A、B、C、D都正确.3.AD 解析:阴极射线是高速的电子流,所以在电场中一定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选项A正确;如果阴极射线在磁场中的运动方向与磁场平行,则不会受到磁场力的作用,故不会偏转,选项B、C错误;阴极射线的本质是带电微粒——电子,选项D正确.4.D5.ABC 解析:发现电子是从研究阴极射线开始的,选项A正确;任何物质中均有电子,它是原子的组成部分,选项B正确;电子发现的意义是:使人们认识到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本身也具有复杂的结构,选项C正确;电子是带负电,它在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方向与电场线的切线方向相反,选项D错误.6.D 解析:汤姆孙是第一个测出阴极射线比荷的人,选项A错误;汤姆孙直接测出了阴极射线粒子的电荷量而不是质量,选项B错误;C.汤姆孙发现,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和不同的气体做实验,阴极射线的比荷是相同的,选项C错误;汤姆孙由实验得到的阴极射线粒子的比荷是氢离子比荷的近两千倍,选项D正确.7.B 解析: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并初步测出电子的电荷量,密立根精确测出了电子的电荷量,选项A错误;稀薄气体导电可以看到辉光现象,选项B正确;C.阴极射线是电子流,选项C错误.8.BCD9. B 解析:要使电子的偏转角度大,可以由两种途径:(1)减小使发射速度减小,从而增加偏转时间.(2)增大增加偏转力.综合分析得B正确.10.BD 解析:原子是可再分的,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选项C错误;认为原子具有复杂结构是从发现电子开始的,选项D正确.二、填空题11.汤姆孙12.电子三、计算题13.见解析解析:当两小球接触时,带电量少的负电荷先被中和,剩余的正电荷再重新分配.由于两小C.在接触过程中,电子由球转移到球,不仅将自身电荷中和,且继续转移,使球带的正电,这样,转移的电子数101014. 解析:设电子的电荷量为,质量为,在加速电场中加速的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有,解得垂直进入磁场后,电子受到的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做匀速圆周运动,故有由题意知:.15.40 V 解析:设电子经加速电场后的速度为,所以.设电子通过两平行板的时间为,则设两板之间所加电压为时,电子恰能从一个平行金属板的边缘飞出来,则为所加电压的最大值.当电子恰能从边缘飞出时,其侧移量为:所以V=40 V.16.解析:设油滴的体积为,则油滴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为,则.图6取油滴为研究对象,设其带电荷量为,在电场中受重力、浮力和电场力而平衡,受力如图6所示,,即所以又因为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量为电子所带电荷量的整数倍,所以有:当=1时,最大,即.。
鲁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2章 第1、2节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鲁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2章 第1、2节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30a2a4bbdd3383c4bb4cd2d3.png)
(3)实验结论: 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和不同的方法做实验,所得比荷的数值 是相等的。这说明,这种粒子是构成各种物质的共有成分,并 由实验测得的阴极射线粒子的比荷是氢离子比荷的近两千倍。 汤姆孙把新发现的这种粒子称之为电子。
[学后自检]┄┄┄┄┄┄┄┄┄┄┄┄┄┄┄┄┄┄(小试身手)
阴极射线是从阴极射线管的阴极发出的高速运动的粒子流,这 些微观粒子是________。若在如图212所示的阴极射线管中部 加上垂直于纸面向里的磁场,阴极射线将________(填“向 上”“向下”“向里”或“向外”)偏转。
原因
库仑力 作用使其发生了大 靠近原子核的 α 粒子受_______ 角度偏转
结论
很小 的带正电 原子中存在体积_____ ______的部分
[跟随名师· 解疑难]
1.实验背景 α粒子散射实验是卢瑟福和他的合作者做的一个著名的物 理实验,实验的目的是想证实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正确性,实 验结果却成了否定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有力证据。在此基础 上,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答案:(1)负电 Esin θ (3) 2 BL
(2)垂直纸面向里
[探规寻律] (1)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要注意确定圆 心位置,利用几何关系求出半径。 (2)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列出牛顿第二定律方程求解问题。 [跟踪演练]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实验研究发现 A.阴极射线在电场中偏向正极板一侧 B.阴极射线在磁场中受力情况跟正电荷受力情况相同 C.不同材料所产生的阴极射线的比荷不同 D.汤姆孙并未得出阴极射线粒子的电荷量 ( )
图212
解析:阴极射线即为电子流,当电子流穿过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 时,将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而向下偏转(注意电流方向与电子流 方向相反)。
高中物理鲁科选修35第2章原子结构练习及答案
![高中物理鲁科选修35第2章原子结构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eaba766bec0975f565e28e.png)
第二章原子结构第1节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一、物质结构的早期探究①我国西周的“五行说”;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的本质是土、水、火、空气四种“元素”,天体则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建立了早期的原子论。
②1661年,玻意耳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建立了科学的元素论.③19世纪初,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原子是元素的最小单位.④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假说,指出分子可以由多个相同的原子组成.结论:在物质的结构中存在着分子、原子这样的层次,宏观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分子,而分子则由原子组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割的最小颗粒,它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二、电子的发现及汤姆孙模型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现:①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②X射线发现后不久,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③1897年汤姆孙发现了电子汤姆孙的原子模型:原子带正电的部分充斥整个原子,很小很轻的电子镶嵌在球体的某些固定位置,正像葡萄干嵌在面包中那样三、“阴极射线”性质(1)电性的确定方法一:让阴极射线进入已知电场,由所受电场力方向确定带电的性质.方法二:让阴极射线进入磁场,由所受洛伦兹力的方向,根据左手定则确定带电的性质.(2)比荷的测定方法①让粒子通过正交的电磁场,如图所示,让其做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即F洛=F电(Bq v=qE)得到粒子的运动速度v=E B.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撤去电场,如图2-1-2所示,保留磁场,让粒子只在磁场中运动,由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即Bq v=m v2R,根据磁场情况和轨迹偏转情况,由几何知识求出其半径R.③由以上方法确定粒子比荷的表达式:qm=EB2R.1.早期原子论是由谁创立的()A.阿伏伽德罗B.汤姆孙C.玻意耳D.德谟克利特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用测定粒子比荷的方法发现了电子B.电子的发现证明了原子是可分的C.汤姆孙认为原子里面带正电荷的物质应充斥整个原子,而带负电的电子,则镶嵌在球体的某些固定位置D.汤姆孙原子模型是正确的3.历史上第一个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A.贝可勒尔B.道尔顿C.伦琴D.汤姆孙4.关于电荷的电荷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电子的电荷量是由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得的B.物体所带电荷量可以是任意值C.物体所带电荷量最小值为1.6×10-19C D.物体所带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5.(多选)汤姆孙对阴极射线的探究,最终发现了电子,由此被称为“电子之父”.关于电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任何物质中均有电子B.不同的物质中具有不同的电子C.电子质量是质子质量的1836倍D.电子是一种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6.(多选)关于阴极射线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阴极射线带负电B.阴极射线带正电C.阴极射线中的负电粒子的比荷与氢离子的基本相同D.阴极射线中的负电粒子的带电荷量与氢离子的相同7.(多选)如图所示是汤姆孙的气体放电管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若在D1、D2之间不加电场和磁场,则阴极射线应打到最右端的P1点B.若在D1、D2之间加上竖直向下的电场,则阴极射线应向下偏转C.若在D1、D2之间加上竖直向下的电场,则阴极射线应向上偏转D.若在D1、D2之间加上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则阴极射线不偏转8.如图所示,在阴极射线管正上方平行放一通有强电流的长直导线,则阴极射线将()A.向纸内偏转B.向纸外偏转C.向下偏转D.向上偏转9.(多选)如图所示,一只阴极射线管,左侧不断有电子射出,若在管的正下方放一通电直导线AB时,发现射线径迹往下偏,则()A.导线中的电流由A流向BB.导线中的电流由B流向AC.若要使电子束的径迹往上偏,可以通过改变AB中的电流方向来实现D.电子束的径迹与AB中的电流方向无关10.在汤姆孙测电子比荷的实验中,采用了如图所示的阴极射线管,从电子枪C出来的电子经过A、B间的电场加速后,水平射入长度为L的D、G 平行板间,接着在荧光屏中心F出现荧光斑.若在D、G间加上方向向下,场强为E的匀强电场,电子将向上偏转;如果再利用通电线圈在D、G电场区加上一垂直纸面的、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图中未画),荧光斑恰好回到荧光屏中心,接着再去掉电场,电子向下偏转,偏转角为θ,试解决下列问题.(1)说明图中磁场沿什么方向;(2)根据L、E、B和θ,求出电子的比荷.【答案】(1)垂直纸面向里(2)em=E sin θB2L11.汤姆孙用来测定电子的比荷(电子的电荷量与质量之比)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真空管内的阴极K发出的电子(不计初速、重力和电子间的相互作用)经加速电压加速后,穿过A′中心的小孔沿中心轴O1O的方向进入到两块水平正对放置的平行极板P和P′间的区域,平行极板间距为b.当极板间不加偏转电压时,电子束打在荧光屏和中心O点处,形成了一个亮点;加上偏转电压U后,亮点偏离到O′点,(O′点与O点的竖直间距为d,水平间距可忽略不计)此时,在P和P′间的区域,再加上一个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调节磁场的强弱,当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时,亮点重新回到O点.求打在荧光屏O点的电子速度的大小.【答案】UBb第2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一、α粒子散射实验汤姆孙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分布情况正电荷和质量均匀分布,负电荷镶嵌在其中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集中在原子中心的一个极小核内,电子质量很小,分布在很大空间内受力情况α粒子在原子内部时,受到的库仑斥力相互抵消,几乎为零少数靠近原子核的α粒子受到的库仑力大,而大多数离核较远的α粒子受到的库仑力较小二、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及原子大小(1)核式结构模型:①原子的内部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内,带负电的电子绕核运动.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又被称为行星模型.(2)原子的大小:①原子直径数量级:10-10 m.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10-15_m. 1.下列能揭示原子具有核式结构的实验是()A.光电效应实验B.伦琴射线的发现C.α粒子散射实验D.氢原子光谱的发现2.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的根据是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在实验中他发现α粒子()A.全部穿过或发生很小的偏转B.全部发生很大的偏转,甚至有的被反弹回C.绝大多数不发生或只发生很小的偏转,有极少数发生很大的偏转,个别甚至被反弹回D.绝大多数发生很大的偏转,甚至被反弹回,只有少数穿过3.(多选)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表明()A.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B.原子中全部正电荷都集中在原子核上C.原子内有中子D.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都集中在原子核上4.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不考虑电子和α粒子的碰撞影响,是因为() A.α粒子与电子根本无相互作用B.α粒子受电子作用的合力为零,是因为电子是均匀分布的C.α粒子和电子碰撞损失能量极少,可忽略不计D.电子很小,α粒子碰撞不到电子5.(多选)如图所示为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做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荧光屏和显微镜一起分别放在图中A、B、C、D四个位置时,观察到的现象,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A.放在A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最多B.放在B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只比A位置稍少些C.放在C、D位置时,屏上观察不到闪光D.放在D位置时,屏上仍能观察一些闪光,但次数极少6.(多选)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了α粒子的散射现象.如图所示,O表示金原子核的位置,则能正确表示该实验中经过金原子核附近的α粒子的运动轨迹的是()BD7.如图所示,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图中虚线表示原子核所形成的电场的等势线,实线表示一个α粒子的运动轨迹.在α粒子从a运动到b,再运动到c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动能先增大,后减小B.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大C.电场力先做负功,后做正功,总功等于零D.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8.(多选)α粒子散射实验中,当α粒子最接近原子核时,α粒子符合下列哪种情况()A.动能最小B.势能最小C.α粒子与金原子组成的系统的能量最小D.所受原子核的斥力最大9.如图所示,实线表示金原子核电场的等势线,虚线表示α粒子在金核电场中散射时的运动轨迹.设α粒子通过a、b、c三点时速度分别为v a、v b、v c,电势能分别为εa、εb、εc,则()A.v a>v b>v c,εb>εa>εcB.v b>v c>v a,εb<εa<εcC.v b>v a>v c,εb<εa<εcD.v b<v a<v c,εb>εa>εc10.在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中,金箔中的原子核可以看作静止不动,下列各图画出的是其中两个α粒子经历金箔散射过程的径迹,其中正确的是()C第3节玻尔的原子模型一、玻尔理论的内容轨道量子化:轨道半径只能够是一些不连续的、某些分立的数值能量量子化:与轨道量子化对应的能量不连续的现象跃迁假说:原子从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2)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1)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ν=E2-E1(或E1-E2).总而言之根据玻尔的原子理论假设,电子只能在某些可能的轨道上运动,电子在这些轨道上运动时不辐射能量,处于定态.只有电子从一条轨道跃迁到另一条轨道上时才辐射能量,辐射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等于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这就是玻尔理论的主要内容二、氢原子的能级结构氢原子在不同能级上的能量和相应的电子轨道半径为E n=E1n(n=1,2,3,…);r n=n2r1(n=1,2,3,…),式中E1≈-13.6 eV,r1=0.53×10-10 m.三、原子能级跃迁(1)能级跃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是不稳定的,它会自发地向较低能级跃迁,经过一次或几次跃迁到达基态.所以一群氢原子处于量子数为n的激发态时,可能辐射出的光谱线条数为N=n(n-1)2=C2n。
鲁科版高中物理 第1节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原子模型 课后练习、课时练习
![鲁科版高中物理 第1节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原子模型 课后练习、课时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e8a1a326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49.png)
一、单选题(选择题)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卢瑟福通过对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了中子B.汤姆孙通过研究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C.光电效应中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如射光的频率成正比D.是衰变方程2. 物理学家们的科学发现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在对以下几位物理学家所作贡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安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B.库伦利用库伦扭秤巧妙地实现了他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研究C.特斯拉由环形电流和条形磁铁磁场的相似性,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解释了磁现象电本质D.法拉第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的电荷量,进一步证实了电子的存在揭示了电荷的非连续性3. 电子的发现揭示了()A.原子可再分B.原子具有核式结构C.原子核可再分D.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4. 在这科技发展的时代,“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同学们必须铭记物理学家们的重大贡献,下面各领域的科学论述符合史实的是()A.伽利略创造了将实际实验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理想实验法,并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密立根通过扭秤实验精确地测出了元电荷的电量C.牛顿在力学领域的贡献人人皆知,他通过多次实验证实了牛顿第一定律D.卡文迪什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被称为“第一个称出地球质量的人”5. 分子运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运动特征不容易研究,但科学家可以通过布朗运动认识它,这种方法叫做“转换法”.下面给出的四个研究实例,其中采取的方法与上述研究分子运动的方法相同的是()A.牛顿通过对天体现象的研究,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B.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电荷量C.欧姆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时,先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然后再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D.奥斯特通过放在通电直导线下方的小磁针发生偏转得出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的结论6. 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中,重要实验对物理学的发展有着关键性作用,下列关于物理学家、物理实验及其作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汤姆孙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B.科学家发现的光电效应现象证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C.卢瑟福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进一步实验证明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D.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出了电子的电荷量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卢瑟福通过对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了中子B.汤姆孙通过研究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C.光电效应中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D.光谱分析时,各种原子的明线光谱中的明线和它吸收光谱中的暗线不是一一对应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汤姆孙通过研究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B.光电效应中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C.一群氢原子在第四能级最多能向外辐射四种不同频率的光子D.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链式反应9. 关于科学家在电磁学中的贡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密立根测出了元电荷e的数值B.法拉第提出了电场线和磁感线的概念C.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并且总结出了右手螺旋定则D.安培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10. 下列说法符合物理学发展史的是()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利用扭秤实验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B.库仑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的电荷量C.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
2020_2021学年高中物理第二章原子结构第1节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教案1鲁科版选修3_5
![2020_2021学年高中物理第二章原子结构第1节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教案1鲁科版选修3_5](https://img.taocdn.com/s3/m/b11340c4915f804d2a16c1b8.png)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汤姆孙用阴极射线管实验测出电子的比荷。
2.知道汤姆孙提出的原子模型。
【过程与方法】1.关于阴极射线本性之争,通过提出问题,阴极射线是什么;到猜想与假设,提出很多观点与学说;最后实验验证。
汤姆孙通过长期的实验,判定出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
2.通过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提出,让学生体会建立模型的思维过程,同时知道建立模型是物理学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物质结构的早期探究中,体会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科技的进步对物理学的推动作用。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向科学家们致敬和学习他们专注研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阴极射线管实验测带电粒子的比荷。
难点:阴极射线管实验的探究方法。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实验法教学资源:教材 PPT(网络资料)图片实验主要教学过程:【引入】宇宙万物都是有许许多多小部分组成的。
显微镜下:皮肤由一个个细胞组成的;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组成物质的原子图像;原子还能再分吗?他有什么样子的结构呢?今天开始我们进入微观领域的学习:第二章原子结构在微观领域的研究中,科学家们是通过不断的现象观察,实验验证,逐步揭开原子的结构。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学生活动:阅读教材)2min(看视频短片)1.古人对物质的结构的认识2.古希腊哲学家的莫克利特建立了早期的原子论。
3.17世界中叶,人们开始通过实验来了解物质的结构。
4.19世界初,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的假说。
一、阴极射线管实验【讲授】19世纪末,科学家研究稀薄气体放电时发现,玻璃管内的气体足够稀薄时,阴极发出一种射线,这种射线能使玻璃管壁发出荧光。
称之为阴极射线。
但是科学家们对阴极射线的认识有分歧,有的认为是以太波,有的认为是某种粒子,有的认为是带正电的,有的认为是带负电的。
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
鲁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同步练测:第二章第一节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docx
![鲁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同步练测:第二章第一节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docx](https://img.taocdn.com/s3/m/71f7f96a6294dd88d0d26ba0.png)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桑水制作第一节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建议用时实际用时满分实际得分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共40分)1.对于原子中正负电荷如何分布的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模型.其中较有影响的“西瓜模型”或“枣糕模型”能够解释一些实验现象,这个模型是下列哪位科学家提出的()A.密立根B.汤姆孙C.玻尔D.卢瑟福2.关于电子的发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子是由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的B.电子的比荷最早是由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测定的C.认定阴极射线是电子流即可确定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是比原子更基本的物质单元D.精确测定电子的比荷是由密立根用著名的“油滴实验”完成的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阴极射线在电场中一定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B.阴极射线在磁场中一定会偏转C.阴极射线在磁场中一定会受到磁场对它的作用力D.阴极射线的本质是带电微粒——电子4.关于电子的发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子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发现的B.电子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发现的C.电子是由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的D.电子是由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的A.发现电子是从研究阴极射线开始的B.任何物质中均有电子,它是原子的组成部分C.电子发现的意义是:使人们认识到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本身也具有复杂的结构D.电子是带正电的,它在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方向与电场线的切线方向相同6.关于汤姆孙发现电子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戈德斯坦是第一个测出阴极射线比荷的人B.汤姆孙直接测出了阴极射线的质量C.汤姆孙发现,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和不同的气体做实验,阴极射线的比荷是不同的D.汤姆孙由实验得到的阴极射线粒子的比荷是氢离子比荷的近两千倍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并精确测出了电子的电荷量B.稀薄气体导电可以看到辉光现象C.阴极射线是一种电磁波D.以上说法都不对8.关于阴极射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阴极射线就是稀薄气体导电时的辉光放电现象B.阴极射线是在真空管内由阴极放出的电子流C.阴极射线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命名的D.示波器的示波管实际就是阴极射线管9.如1所示,初速度为零的电子在电势差为U1的电场中加速后,垂直进入电势差为U2的偏转电场,情况中,一定能使电子的偏转角度变大的是( )图1A.U1变大,U2变大B.U1变小,U2变大C.U1变大,U2变小D. U1变小,U2变小10.关于原子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是不可再分的B.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是可以分割的C.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可以分割的D.认为原子具有复杂结构是从发现电子开始的二、填空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到横线上)11.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通过对的研究发现了电子,从而揭开了研究原子结构的序幕.12.阴极射线是从阴极射线管的阴极发出的高速运动的粒子流,这些微观粒子是 .若在如图2所示的阴极射线管中部加上垂直于纸面向里的磁场,阴极射线将(选填“向上”、“向下”、“向里”、“向外”)偏转.图2三、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共48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3.(11分)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金属小球A、B,分别带有电荷量Q A=6.4×10-9C,Q B=-3.2×10-9 C,让两绝缘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并转移了多少? 14.(11分)如图3所示,电子由静止从O点经电场U加速后垂直进入匀强磁场B中,经偏转后打在MN板的P点,射入点到P点的距离为d,由此试求电子的比荷qm的表达式(不考虑电子的重力).图315.(13分)如图4所示,一束电子流,在U=500 V的电场作用下获得一定速度后,在与两极板等距离处垂直进入平行板间的匀强电场中,若两板间距离为d=1.0 cm,板长为L=5 cm,那么要使电子能从平行板间飞出,两个极板上最多能加多大电压?图4 16.(13分)1910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做了测定电子电荷量的著名实验——“油滴实验”,如图5所示,质量为m的带负电的油滴,静止于水平放置的带电平行金属板间,设油滴的密度为ρ,空气密度为ρ′,试求:两板间的场强最大值表达式.图5第一节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答题纸得分: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二、填空题11. 12.三、计算题1314.1516.第一节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B2.ABCD 解析:由物理学史可知选项A 、B 、C 、D 都正确.3.AD 解析:阴极射线是高速的电子流,所以在电场中一定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选项A 正确;如果阴极射线在磁场中的运动方向与磁场平行,则不会受到磁场力的作用,故不会偏转,选项B 、C 错误;阴极射线的本质是带电微粒——电子,选项D 正确.4.D5.ABC 解析:发现电子是从研究阴极射线开始的,选项A 正确;任何物质中均有电子,它是原子的组成部分,选项B 正确;电子发现的意义是:使人们认识到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本身也具有复杂的结构,选项C 正确;电子是带负电,它在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方向与电场线的切线方向相反,选项D 错误.6.D 解析:汤姆孙是第一个测出阴极射线比荷的人,选项A 错误;汤姆孙直接测出了阴极射线粒子的电荷量而不是质量,选项B 错误;C.汤姆孙发现,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和不同的气体做实验,阴极射线的比荷是相同的,选项C 错误;汤姆孙由实验得到的阴极射线粒子的比荷是氢离子比荷的近两千倍,选项D 正确.7.B 解析: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并初步测出电子的电荷量,密立根精确测出了电子的电荷量,选项A 错误;稀薄气体导电可以看到辉光现象,选项B 正确;C.阴极射线是电子流,选项C 错误.8.BCD 9. B 解析:要使电子的偏转角度大,可以由两种途径:(1)减小U 1使发射速度减小,从而增加偏转时间. (2)增大U 2增加偏转力.综合分析得B 正确.10.BD 解析:原子是可再分的,选项A 错误,选项B 正确;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选项C 错误;认为原子具有复杂结构是从发现电子开始的,选项D 正确. 二、填空题11.汤姆孙 阴极射线 12.电子 向下三、计算题13.见解析 解析:当两小球接触时,带电量少的负电荷先被中和,剩余的正电荷再重新分配.由于两小球相同,剩余正电荷必均匀分配,即接触后两小球带电荷量 Q A ′=Q B ′=Q A +Q B2=6.4×10−9−3.2×10−92C =1.6×10−9 C.在接触过程中,电子由B 球转移到A 球,不仅将自身电荷中和,且继续转移,使B 球带Q B ′的正电,这样,共转移的电子电荷量为ΔQ =−Q B +Q B ′=3.2×10−9 C +1.6×10−9 C =4.8×10−9 C. 转移的电子数n =ΔQ e= 4.8×10−91.6×10−19=3.0×1010个14. 8UB 2d 2 解析:设电子的电荷量为q ,质量为m ,在加速电场U 中加速的过程中, 根据动能定理,有qU =12mv 2,解得v=√2Uqm垂直进入磁场后,电子受到的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做匀速圆周运动,故有qBv=mv2R由题意知:R=d2由以上各式整理得电子的比荷为q m =2UB2R2=8UB2d2.15.40 V 解析:设电子经加速电场后的速度为v0,则有:qU=12mv02,所以v0=√2qUm.设电子通过两平行板的时间为t,则t=Lv0,设两板之间所加电压为U1时,电子恰能从一个平行金属板的边缘飞出来,则U1为所加电压的最大值.当电子恰能从边缘飞出时,其侧移量为:y=d2即y=d2=12at2=12qU1dm·L2v02=qU1L22d·2qU=U1L24dU,所以U1=2d2UL2=2×1×10−4×5005×5×10−4V=40 V.16.E m=mg(ρ−ρ′)ρe解析:设油滴的体积为V,则V=mρ,油滴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为F,则F=ρ′Vg=ρ′mρg.图6取油滴为研究对象,设其带电荷量为q,在电场中受重力、浮力和电场力而平衡,受力如图6所示,有:F+Eq=mg,即ρ′mgρ+Eq=mg所以E=mg(ρ−ρ′)ρq又因为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量为电子所带电荷量的整数倍,所以有:q=ne,即E=mg(ρ−ρ′)ρne当n =1时,E 最大,即E m =mg(ρ−ρ′)ρe.。
高中物理 第2章 原子结构 2.1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教案 鲁科版选修35
![高中物理 第2章 原子结构 2.1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教案 鲁科版选修35](https://img.taocdn.com/s3/m/055b34f9b9d528ea81c7798b.png)
第1节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1.知道阴极射线是由电子组成的,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是比原子更基本的物质单元.2.体会电子的发现过程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及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重大意义.3.知道汤姆孙的原子模型,认识19世纪末三大发现的物理意义.●教学地位本节教科书由阴极射线、电子的发现和汤姆孙模型三部分内容组成.重点是电子的发现过程蕴含的科学方法.首先通过实验说明阴极射线的存在,然后指出“19世纪后期”,物理学家对阴极射线的本质的认识有两种观点”,最后仍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电子.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对揭示原子结构有重大意义,是近代物理三大发现(X射线、放射性、电子)之一.电子的发现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认识电子发现的重大意义,体会电子的发现过程中蕴含的科学方法,是教学中的重点.●新课导入建议实验引入给阴极射线管加上高压,并将磁铁靠近阴极射线管,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阴极射线到底是什么?本节课我们重复着科学家的足迹进行探究.●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1.看教材2.填写【课前自主导学】同学之间可进行讨论⇒步骤1:导入新课,本节教学地位分析⇒步骤2: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可多提问几个学生⇒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除例1外可再变换命题角度,补充一个例题以拓展学生思路⇓步骤7:先由学生自己总结本节的主要知识,教师点评,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步骤6: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验证学习情况⇐步骤5: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重在分析错误的原因⇐步骤4:让学生完成【迁移应用】,检查完成情况并点评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了解物质结构早期探究的基本历程.2.知道阴极射线的产生及其本质,理解汤姆孙对阴极射线研究的方法及电子发现的意义.3.了解汤姆孙原子模型. 1.理解阴极射线的研究过程.(重点)2.汤姆孙发现电子的理论推导.(难点)3.电子电荷量的测定.(难点)物质结构的早期探究1.(1)古人对物质的认识①我国西周的“五行说”认为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5种基本“元素”组成的.②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的本质是土、水、火、空气四种“元素”,天体则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③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建立了早期的原子论,认为宇宙间存在一种或多种微小的实体,叫做“原子”.(2)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结构①1661年,玻意耳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建立了科学的元素论.②19世纪初,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原子是元素的最小单位.③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假说,指出分子可以由多个相同的原子组成.(3)结论在物质的结构中存在着分子、原子这样的层次,宏观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分子,而分子则由原子组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割的最小颗粒,它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2.思考判断(1)玻意耳认为万物的本质是土、水、火、空气四种元素的元素论.(×)(2)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可以由多个原子组成.(√)(3)19世纪初期形成的原子论观点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颗粒是不可分的.(√)3.探究交流试简述道尔顿提出原子论的依据.【提示】18世纪一系列重要的实验结果,如化学反应遵从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形成化合物时遵从定比定律、倍比定律等,启示人们推想物质是由一些不可毁灭的微粒构成的,而且各种不同的元素微粒按照一定的比例形成化合物,在此基础上,19世纪初,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原子是元素的最小单元.电子的发现及汤姆孙模型1.基本知识(1)汤姆孙的探究方法①让阴极射线分别通过电场或磁场,根据偏转现象,证明它是带负电的粒子流,通过静电偏转力与磁场偏转力相抵消等方法,确定了阴极射线粒子的速度,并测量出了其比荷.②换用不同金属的阴极,所得粒子的比荷值大体相同.③粒子带负电,阴极射线的电荷与氢离子的电荷大小基本相同,比荷是氢离子的近两千倍,说明阴极射线粒子的质量远小于氢离子质量.④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称为电子.(2)结论①阴极射线是高速电子流.②不同物质都能发射这种带电粒子,它是各种物质中共有的成分,比最轻的氢原子的质量还要小的多,汤姆孙将这种带电粒子称为电子.(3)电子发现的意义以前人们认为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现在人们发现了各种物质里都有电子,而且电子的质量比最轻的氢原子质量小得多,这说明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电子带负电,而原子是电中性的,可见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这些带正电的物质和带负电的电子如何构成原子呢?电子的发现大大激发了人们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的热情,拉开了人们研究原子结构的序幕.(4)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现①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②X射线发现后不久,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③1897年汤姆孙发现了电子.(5)汤姆孙的原子模型原子带正电的部分充斥整个原子,很小很轻的电子镶嵌在球体的某些固定位置,正像葡萄干嵌在面包中那样.2.思考判断(1)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具有一定的结构.(√)(2)电子是第一种被人类发现的微观粒子.(√)(3)电子的发现,是19世纪末的三大著名发现之一.(√)3.探究交流为什么汤姆孙要通过电场和磁场研究阴极射线?【提示】当时对阴极射线本质的认识存在两种认识:一是认为是带电粒子,二是认为是以太波.而汤姆孙认为阴极射线是带电粒子,而带电粒子可受电场力和磁场力.“阴极射线”性质的研究1.如何确定阴极射线的带电性质?2.如何确定阴极射线的比荷?3.阴极射线的本质是什么?1.电性的确定方法一:让阴极射线进入已知电场,由所受电场力方向确定带电的性质.方法二:让阴极射线进入磁场,由所受洛伦兹力的方向,根据左手定则确定带电的性质.2.比荷的测定方法图2-1-1(1)让粒子通过正交的电磁场,如图2-1-1所示,让其做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即F 洛=F 电(Bqv =qE )得到粒子的运动速度v =E B .图2-1-2(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撤去电场,如图2-1-2所示,保留磁场,让粒子只在磁场中运动,由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即Bqv =mv 2R,根据磁场情况和轨迹偏转情况,由几何知识求出其半径R .(3)由以上方法确定粒子比荷的表达式:q m =E B 2R. 3.电子的发现(1)汤姆孙测得阴极射线粒子的比荷约为1011 C/kg ,电荷量与氢离子基本相同,质量为氢离子的11 800. (2)最后经定量计算,汤姆孙认定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为电子.1.阴极射线的来源:若放电管的真空度高,阴极射线的粒子主要来自阴极;若放电管的真空度不高,粒子还可能来自管中气体.2.阴极射线不是X 射线.(2012·文昌检测)1897年,物理学家汤姆孙正式测定了电子的比荷,打破了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的观点.因此,汤姆孙的实验是物理学发展史上最著名的经典实验之一.在汤姆孙测电子比荷的实验中,采用了如图2-1-3所示的阴极射线管,从电子枪C 出来的电子经过A 、B 间的电场加速后,水平射入长度为L 的D 、G 平行板间,接着在荧光屏中心F 出现荧光斑.若在D 、G 间加上方向向下,场强为E 的匀强电场,电子将向上偏转;如果再利用通电线圈在D 、G 电场区加上一垂直纸面的、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图中未画),荧光斑恰好回到荧光屏中心,接着再去掉电场,电子向下偏转,偏转角为θ,试解决下列问题.图2-1-3(1)说明图中磁场沿什么方向;(2)根据L 、E 、B 和θ,求出电子的比荷.【审题指导】 阴极射线带负电,根据运动的速度方向及在磁场中的偏转方向利用左手定则判断磁场方向,并利用几何关系计算比荷.【解析】 (1)由于所加磁场使电子受到向下的洛伦兹力,因此磁场的方向垂直纸面向里.(2)如图,当电子在DG 间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有eE =evB ①当电子在DG 间的磁场中偏转时,有evB =mv 2r② 同时又有L =r sin θ③由①②③式得e m =E sin θB 2L. 【答案】 见解析1.比荷的测定问题只是带电粒子在磁场和电场中运动的一类典型例子,这种方法可以推广到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求其他相关的问题.2.解决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的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带电粒子的带电性质.(2)正确描绘运动轨迹.(3)能确定半径、圆心.(4)会利用几何知识把有关线段与半径联系起来.(2013·琼海检测)如图2-1-4所示是汤姆孙的气体放电管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汤姆孙的气体放电管的示意图图2-1-4A .若在D 1、D 2之间不加电场和磁场,则阴极射线应打到最右端的P 1点B .若在D 1、D 2之间加上竖直向下的电场,则阴极射线应向下偏转C .若在D 1、D 2之间加上竖直向下的电场,则阴极射线应向上偏转D .若在D 1、D 2之间加上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则阴极射线不偏转【解析】 实验证明,阴极射线是电子流,它在电场中偏转时应偏向带正电的极板一侧,可知选项C 正确,选项B 错误.加上磁场时,电子在磁场中受洛伦兹力作用,要发生偏转,因而选项D 错误.当不加电场和磁场时,电子所受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因而不发生偏转,选项A 的说法正确.易错案例警示——对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意义认识不清导致错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用测定粒子比荷的方法发现了电子B .电子的发现证明了原子是可分的C .汤姆孙认为原子里面带正电荷的物质应充斥整个原子,而带负电的电子,则镶嵌在球体的某些固定位置D .汤姆孙原子模型是正确的【正确解答】 通过物理学史可得,选项A 正确;根据电子发现的重要意义可得,选项B 正确;选项C 描述的是汤姆孙原子模型,选项C 正确;汤姆孙原子模型本身是错的,选项D错误.【答案】ABC易错选项错误原因漏选C 尽管汤姆孙原子模型是错误的,但选项C中对汤姆孙原子模型的陈述是正确的,导致漏选错选D不了解正确的原子结构,导致错选【备课资源】(教师用书独具)电子电荷量的测定——密立根油滴实验1.密立根油滴实验的原理电子所带的电荷量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密立根所做的油滴实验测出的.密立根实验的原理如图教2-1-1所示.图教2-1-1(1)两块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A、B与电源相接,使上板带正电,下板带负电,油滴从喷雾器喷出后,经上面金属板中间的小孔,落到两板之间的匀强电场中.(2)大多数油滴在经过喷雾器喷嘴时,因摩擦而带负电,油滴在电场力、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下下降.观察者可在强光照射下,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2.方法(1)两板间的电势差、两板间的距离都可以直接测得,从而确定极板间的电场强度E,但是由于油滴太小,其质量很难直接测出.密立根通过测量油滴在空气中下落的终极速度来测量油滴的质量.没加电场时,由于空气的黏性,油滴所受的重力大小很快就等于空气给油滴的摩擦力而使油滴匀速下落,可测得速度v1.(2)再加一足够强的电场,使油滴做竖直向上的运动,在油滴以速度v2匀速运动时,油滴所受的静电力与重力、阻力平衡.根据空气阻力遵循的规律,即可求得油滴所带的电荷量.3.结论密立根测定了数千个带电油滴的电荷量,发现这些电荷量都等于某个最小电荷量的整数倍,从而证实了电荷是量子化的,并求得了元电荷即电子或质子所带的电荷量e.1.历史上第一个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 )A.贝可勒尔 B.道尔顿C.伦琴D.汤姆孙【解析】贝可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伦琴发现了X射线,汤姆孙发现了电子.【答案】 D图2-1-52.如图2-1-5所示,在阴极射线管正上方平行放一通有强电流的长直导线,则阴极射线将( )A.向纸内偏转B.向纸外偏转C.向下偏转D.向上偏转【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电流产生的磁场、左手定则和阴极射线的产生及性质.由题目条件不难判断阴极射线所在处磁场垂直纸面向外,电子从负极端射出,根据左手定则可判定阴极射线(电子)向上偏转.【答案】 D3.关于电荷的电荷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子的电荷量是由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得的B.物体所带电荷量可以是任意值C.物体所带电荷量最小值为1.6×10-19 CD.物体所带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解析】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出了电子的电荷量为1.6×10-19C,并提出了电荷量量子化的观点,因而A、C对,B错;任何物体的电荷量都是e的整数倍,故D对;因此选B.【答案】 B4.关于阴极射线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阴极射线带负电B.阴极射线带正电C.阴极射线中的负电粒子的比荷与氢离子的基本相同D.阴极射线中的负电粒子的带电荷量与氢离子的相同【解析】阴极射线是电子流,故带负电,A对B错.电子与氢离子的带电荷量相同,但质量不同,故C错D对.【答案】AD5.阴极射线是从阴极射线管的阴极发出的高速运动的图2-1-6粒子流,这些微观粒子是________.若在如图2-1-6所示的阴极射线管中部加垂直于纸面向里的磁场,阴极射线将________(选填“向上”、“向下”或“向外”)偏转.【解析】阴极射线即为电子流.当电子流穿过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时,将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而向下偏转(注意电流方向与电子流方向相反).【答案】电子向下。
鲁科版物理选修3-5:第2章 第1节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 学业分层测评4
![鲁科版物理选修3-5:第2章 第1节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 学业分层测评4](https://img.taocdn.com/s3/m/1ffda8f32cc58bd63186bdce.png)
学业分层测评(四)(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用测定粒子比荷的方法发现了电子B.电子的发现证明了原子是可分的C.汤姆孙认为原子里面带正电荷的物质应充斥整个原子,而带负电的电子,则镶嵌在球体的某些固定位置D.汤姆孙认为原子里面带正电荷的物质都集中在原子中心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解析】通过物理学史可得,选项A正确;根据电子发现的重要意义可得,选项B正确;选项C描述的是汤姆孙原子模型,选项C正确,D错误.【答案】ABC2.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下列先后顺序中符合史实的是() 【导学号:64772091】①道尔顿提出的原子论②德谟克利特的古典原子论③汤姆孙提出的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③①②【解析】对于探索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建立了早期的原子论,19世纪初,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汤姆孙发现电子后,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故选项B正确.【答案】 B3.(多选)汤姆孙对阴极射线的探究,最终发现了电子,由此被称为“电子之父”.关于电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任何物质中均有电子B.不同的物质中具有不同的电子C.电子的质量比最轻的氢原子的质量小得多D.电子是一种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解析】汤姆孙对不同材料的阴极发出的射线进行研究,均为相同的粒子——电子,所以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电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其质量是氢原子质量的11 800故选项C、D均正确.【答案】ACD4.关于阴极射线的本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导学号:64772092】A.阴极射线本质是氢原子B.阴极射线本质是电磁波C.阴极射线本质是电子D.阴极射线本质是X射线【解析】汤姆孙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阴极射线是带电的粒子流,并称组成粒子流的粒子为电子,故选C.【答案】 C5.对于电子的发现,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原子B.汤姆孙通过实验测定了阴极射线的比荷值C.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阴极射线的比荷值D.原子的葡萄干面包模型是道尔顿提出的【解析】1897年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并测出了电子的比荷,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故选B.【答案】 B6.(多选)关于空气的导电性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导学号:64772093】A.空气导电,是因为空气分子中有的带正电,有的带负电,空气分子在强电场作用下向相反方向运动。
2019版高中物理第2章原子结构第1节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教师用书鲁科版选修3.doc
![2019版高中物理第2章原子结构第1节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教师用书鲁科版选修3.doc](https://img.taocdn.com/s3/m/1ced88fda1c7aa00b52acbc0.png)
2019版高中物理第2章原子结构第1节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教师用书鲁科版选修3[先填空]1.古人对物质的认识(1)我国西周的“五行说”认为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5种基本“元素”组成的.(2)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的本质是土、水、火、空气四种“元素”,天体则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3)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建立了早期的原子论,认为宇宙间存在一种或多种微小的实体,叫做“原子”.2.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结构(1)1661年,玻意耳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建立了科学的元素论.(2)19世纪初,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原子是元素的最小单位.(3)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假说,指出分子可以由多个相同的原子组成.3.19世纪初期形成的分子——原子论认为,在物质的结构中存在着分子、原子这样的层次,宏观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分子,而分子则由原子组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割的最小颗粒,它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再判断]1.玻意耳认为万物的本质是土、水、火、空气四种元素的元素论.(×)2.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可以由多个原子组成.(√)3.19世纪初期形成的原子论观点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颗粒是不可分的.(√) [后思考]试简述道尔顿提出原子论的依据.【提示】18世纪一系列重要的实验结果,如化学反应遵从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形成化合物时遵从定比定律、倍比定律等,启示人们推想物质是由一些不可毁灭的微粒构成的,而且各种不同的元素微粒按照一定的比例形成化合物,在此基础上,19世纪初,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原子是元素的最小单元.电子的发现及汤姆孙模型[先填空]1.阴极射线:科学家在研究稀薄气体放电时发现,当玻璃管内的气体足够稀薄时,阴极发出一种射线,这种射线能使玻璃管壁发出荧光,这种射线称为阴极射线.2.汤姆孙对阴极射线本质的探究(1)通过实验:巧妙利用静电偏转力和磁场偏转力相抵消等方法,确定了阴极射线粒子的速度,并测量出了粒子的比荷.(2)换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和不同的气体,所得粒子的比荷相同,这说明不同物质都能发射这种带电粒子,它是各种物质中共有的成分.3.结论(1)阴极射线是带电粒子流.(2)不同物质都能发射这种带电粒子,它是各种物质中共有的成分,比最轻的氢原子的质量还要小得多,汤姆孙将这种带电粒子称为电子.(3)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具有一定的结构,即原子是由电子和其他物质组成的.4.电子发现的意义:电子的发现揭开了认识原子结构的序幕.5.19世纪末微观世界三大发现(1)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2)X射线发现后不久,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3)1897年汤姆孙发现了电子.6.汤姆孙的原子模型原子带正电的部分充斥整个原子,很小很轻的电子镶嵌在球体的某些固定位置,正像葡萄干嵌在面包中那样.[再判断]1.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具有一定的结构.(√)2.电子是第一种被人类发现的微观粒子.(√)3.电子的发现,是19世纪末的三大著名发现之一.(√)[后思考]为什么汤姆孙要通过电场和磁场研究阴极射线?【提示】当时对阴极射线本质的认识存在两种认识:一是认为是带电粒子,二是认为是以太波.而汤姆孙认为阴极射线是带电粒子,而带电粒子可受电场力和磁场力.[核心点击]1.对阴极射线的认识(1)现象:真空玻璃管两极加上高电压,玻璃管壁上发出荧光及管中物体在玻璃壁上的影.(2)命名: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将阴极发出的射线命名为阴极射线.(3)猜想①阴极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②阴极射线是带电微粒.(4)验证: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让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偏转,发现阴极射线带负电并测出了粒子的比荷进而发现电子.(5)实验: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电子的电荷量和电子的质量.2.电子比荷的测定方法(1)让带电粒子通过相互垂直的电场和磁场(如图211甲),让其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即F 洛=F 电(Bqv =qE ),得到粒子的运动速度v =E B .甲 乙图211 (2)撤去电场(如图乙),保留磁场,让粒子单纯地在磁场中运动,由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即Bqv =m v 2r,根据轨迹偏转情况,由几何知识求出其半径r . (3)由以上两式确定粒子的比荷表达式:q m =E B 2r .1.(多选)如图212所示,一只阴极射线管,左侧不断有电子射出,若在管的正下方放一通电直导线AB 时,发现射线径迹向下偏转,则( ) 【导学号:64772023】图212A .导线中的电流由A 流向BB .若要使电子束的径迹往上偏转,可以通过改变AB 中的电流方向来实现C .电子束的径迹与AB 中的电流方向无关D .若将直导线AB 放在管的正上方,电流方向不变,则电子束的径迹将向上偏【解析】 阴极射线是高速电子流,由左手定则判断可知,磁场垂直纸面向里,由安培定则可知,导线AB 中的电流由B 流向A ,且改变AB 中的电流方向时可以使电子束的轨迹往上偏.若电流方向不变,将导线AB 放在管的上方,由左手定则可以判断,电子束的轨迹将向上偏.故B 、D 均正确.【答案】 BD2.带电粒子的比荷q m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某中学物理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探究电场和磁场对电子运动轨迹的影响,以求得电子的比荷,实验装置如图213所示.其中两正对极板M 1、M 2之间的距离为d ,极板长度为L .图213他们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A .首先在两极板M 1、M 2之间不加任何电场、磁场,开启阴极射线管电源,发射的电子束从两极板中央通过,在荧光屏的正中心处观察到一个亮点;B .在M 1、M 2两极板间加合适的电场:加极性如图所示的电压,并逐步调节增大,使荧光屏上的亮点逐渐向荧光屏下方偏移,直到荧光屏上恰好看不见亮点为止,记下此时外加电压为U .请问本步骤的目的是什么?C .保持步骤B 中的电压U 不变,对M 1、M 2区域加一个大小、方向合适的磁场B ,使荧光屏正中心处重现亮点.试问外加磁场的方向如何?【解析】 步骤B 中电子在M 1、M 2两极板间做类平抛运动,当增大两极板间电压时,电子在两极板间的偏转位移增大.当在荧光屏上看不到亮点时,电子刚好打在下极板M 2靠近荧光屏端的边缘,则d 2=Uq 2dm ⎝ ⎛⎭⎪⎫L v 2,q m =d 2v 2UL 2. 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步的目的是使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位移成为已知量,就可以表示出比荷.步骤C 加上磁场后电子不偏转,电场力等于洛伦兹力,且洛伦兹力方向向上,由左手定则可知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答案】 见解析测量带电粒子比荷常用的两种方法方法一:利用磁偏转测比荷,由qvB =m v 2R 得q m =v BR,只需知道磁感应强度B 、带电粒子的初速度v 和偏转半径R 即可.方法二:利用电偏转测比荷,偏转量y =12at 2=12·qU md ⎝ ⎛⎭⎪⎫L v 2,故q m =2ydv 2UL 2.所以在偏转电场U 、d 、L 已知时,只需测量v 和y 即可.学业分层测评(四)(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用测定粒子比荷的方法发现了电子B .电子的发现证明了原子是可分的C .汤姆孙认为原子里面带正电荷的物质应充斥整个原子,而带负电的电子,则镶嵌在球体的某些固定位置D .汤姆孙认为原子里面带正电荷的物质都集中在原子中心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解析】 通过物理学史可得,选项A 正确;根据电子发现的重要意义可得,选项B 正确;选项C 描述的是汤姆孙原子模型,选项C 正确,D 错误.【答案】 ABC2.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下列先后顺序中符合史实的是( )【导学号:64772091】①道尔顿提出的原子论 ②德谟克利特的古典原子论 ③汤姆孙提出的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A .①②③B .②①③C .③②①D .③①②【解析】 对于探索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建立了早期的原子论,19世纪初,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汤姆孙发现电子后,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故选项B 正确.【答案】 B3.(多选)汤姆孙对阴极射线的探究,最终发现了电子,由此被称为“电子之父”.关于电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任何物质中均有电子B.不同的物质中具有不同的电子C.电子的质量比最轻的氢原子的质量小得多D.电子是一种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解析】汤姆孙对不同材料的阴极发出的射线进行研究,均为相同的粒子——电子,所以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电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其质量是氢原子质量的11 800故选项C、D均正确.【答案】ACD4.关于阴极射线的本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导学号:64772092】A.阴极射线本质是氢原子B.阴极射线本质是电磁波C.阴极射线本质是电子D.阴极射线本质是X射线【解析】汤姆孙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阴极射线是带电的粒子流,并称组成粒子流的粒子为电子,故选C.【答案】 C5.对于电子的发现,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原子B.汤姆孙通过实验测定了阴极射线的比荷值C.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阴极射线的比荷值D.原子的葡萄干面包模型是道尔顿提出的【解析】1897年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并测出了电子的比荷,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故选B.【答案】 B6.(多选)关于空气的导电性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导学号:64772093】A.空气导电,是因为空气分子中有的带正电,有的带负电,空气分子在强电场作用下向相反方向运动B.空气能够导电,是因为空气分子在射线或强电场作用下电离C.空气密度越大,导电性能越好D.空气越稀薄,越容易发出辉光【解析】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在正常情况下,气体分子不带电(显中性),是较好的绝缘体.但在射线、受热及强电场作用下,空气分子被电离,才具有导电性能,且空气密度较大时,电离的自由电荷很容易与其他空气分子碰撞,正、负电荷重新复合,难以形成稳定的放电电流,因而电离后的自由电荷在稀薄气体环境中导电性能更好,综上所述,答案为B 、D.【答案】 BD7.如图214是电子射线管示意图,接通电源后,电子射线由阴极沿x 轴正方向射出,在荧光屏上会看到一条亮线.要使荧光屏上的亮线向下(z 轴负方向)偏转,可以加一磁场,磁场的方向沿________轴正方向,也可以加一电场,电场的方向沿________轴正方向.【导学号:64772024】图214【解析】 由于电子沿x 轴正方向运动,若所受洛伦兹力向下,使电子射线向下偏转,由左手定则可知磁场方向应沿y 轴正方向;若所加电场使电子射线向下偏转,所受电场力方向向下,则所加电场方向应沿z 轴正方向.【答案】 y z8.如图215所示,有一混合正离子束先后通过正交电磁场区域Ⅰ和匀强磁场区域Ⅱ,如果这束正离子束在区域Ⅰ中不偏转,进入区域Ⅱ后偏转半径R 相同,则它们一定具有相同的________和________.图215【解析】 正交电磁场区域Ⅰ实际上是一个速度选择器,这束正离子在区域Ⅰ中均不偏转,说明它们具有相同的速度.在区域Ⅱ中半径相同,R =mv qB,所以它们应具有相同的比荷.【答案】 速度 比荷[能力提升]9.(多选)如图216所示是阴极射线显像管及其偏转线圈的示意图.显像管中有一个阴极,工作时它能发射阴极射线,荧光屏被阴极射线轰击就能发光.安装在管颈的偏转线圈产生偏转磁场,可以使阴极射线发生偏转.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216A .如果偏转线圈中没有电流,则阴极射线应该打在荧光屏正中的O 点B .如果要使阴极射线在竖直方向偏离中心,打在荧光屏上A 点,则偏转磁场的方向应该垂直纸面向里C .如果要使阴极射线在竖直方向偏离中心,打在荧光屏上B 点,则偏转磁场的方向应该垂直纸面向里D .如果要使阴极射线在荧光屏上的位置由B 点向A 点移动,则偏转磁场磁感应强度应该先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解析】 偏转线圈中没有电流,阴极射线沿直线运动,打在O 点,A 正确.由阴极射线的电性及左手定则可知B 错误,C 正确.由R =mv qB可知,B 越小,R 越大,故磁感应强度应先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故D 错误.【答案】 AC10.(多选)如图217所示是汤姆生的气体放电管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导学号:64772025】汤姆生的气体放电管的示意图图217A .若在D 1、D 2之间不加电场和磁场,则阴极射线应打到最右端的P 1点B .若在D 1、D 2之间加上竖直向下的电场,则阴极射线应向下偏转C .若在D 1、D 2之间加上竖直向下的电场,则阴极射线应向上偏转D .若在D 1、D 2之间加上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则阴极射线打到右端的P 2点【解析】 实验证明,阴极射线是电子,它在电场中偏转时应偏向带正电的极板一侧,可知选项C 正确,选项B 的说法错误.加上磁场时,电子在磁场中受洛伦兹力,要发生偏转,因而选项D 正确.当不加电场和磁场时,由于电子所受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因而不发生偏转,选项A 的说法正确.【答案】 ACD11.为测定带电粒子的比荷q m,让这个带电粒子垂直飞进平行金属板间,已知匀强电场的场强为E ,在通过长为L 的两金属板间后,测得偏离入射方向的距离为d ,如果在两板间加垂直电场方向的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粒子的入射方向,磁感应强度为B ,则离子恰好不偏离原来方向,求比荷q m 的值为多少?【解析】 只加电场时,在垂直电场方向d =12(Eq m )(L v 0)2 加磁场后,粒子做直线运动,则qv 0B =Eq ,即v 0=E B .联立解得:q m =2dE B 2L 2. 【答案】 2dE B 2L 212.如图218所示为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量油滴所带电荷量装置的截面图,两块水平放置的金属板间距为d ,油滴从喷雾器的喷嘴喷出时,由于与喷嘴摩擦而带负电,油滴散布在油滴室中,在重力作用下,少数油滴通过上面金属板的小孔进入平行金属板间,当平行金属板间不加电压时,由于受到气体阻力的作用,油滴最终以速度v 1竖直向下匀速运动;当上板带正电,下板带负电,两板间的电压为U 时,带电油滴恰好能以速度v 2竖直向上匀速运动.已知油滴在极板间运动时所受气体阻力的大小与其速率成正比,油滴密度为ρ,已测量出油滴的直径为D (油滴可看作球体,球体体积公式V =16πD 3),重力加速度为g .图218(1)设油滴受到气体的阻力f =kv ,其中k 为阻力系数,求k 的大小;(2)求油滴所带电荷量.【解析】 (1)油滴速度为v 1时所受阻力f 1=kv 1,油滴向下匀速运动时,重力与阻力平衡,有f 1=mgm =ρV =16πρD 3,则k =16v 1πρD 3g . (2)设油滴所带电荷量为q ,油滴受到的电场力为F 电=qE =q U d油滴向上匀速运动时,阻力向下,油滴受力平衡,则kv 2+mg =q U d油滴所带电荷量为 q =ρπD 3gd v 1+v 26Uv 1. 【答案】 (1)16v 1πρD 3g (2)ρπD 3gd v 1+v 26Uv 1。
2013年鲁科物理选修3-5同步课件:第2章第1节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
![2013年鲁科物理选修3-5同步课件:第2章第1节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fdb1a46ef5335a8102d220a3.png)
q E (4)由①②确定比荷的表达式: = 2 .最后经 m Br 定量计算汤姆孙认定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为电子. 汤姆孙测得阴极射线粒子的比荷约为 11 2.0×10 C/kg,现在电子比荷的精确值通常可取 e 作: =1.76×1011 C/kg. m
即时应用(即时突破,小试牛刀) 阴极射线从阴极射线管中的阴极发出,在其间的 高电压下加速飞向阳极,如图2-1-3所示,若 要使射线向上偏转,所加磁场的方向应为( )
例2
从喷雾器嘴喷出的油滴,落到A、B两板间的电场 中.小油滴由于摩擦而带负电,调节A、B两板间 的电压,可使小油滴受到的电场力和重力平 衡.已知小油滴静止处的电场强度是1.92×105 N/m,油滴半径是1.64×10-4 cm,油的密度是 0.851 g/cm3,求油滴所带的电荷量.这个电荷量 是电子电荷量的多少倍?
图2-1-5
【答案】 (1)垂直纸面向里 Esinθ (2) 2 BL
变式训练 质谱仪是一种测定带电粒子的比荷和 分析同位素的重要工具,它的构造原理如图2-1 -6所示.让中性气体进入电离室A,在那里被电 离成离子.这些离子从电离室的小孔飘出,从缝 S1进入加速电场被加速.然后让离子从缝S2垂直 进入匀强磁场,最后打在底片上的P点.已知加速 电压为U,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缝S2与P之间 的距离为a,离子从缝S1进入电场时的速度不计.
第1节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
课标定位 第 1 节 电子 的发 现与 汤姆 孙模 型
课前自主学案
核心要点突破
课堂互动讲练
知能优化训练
课标定位 学习目标: 1.知道阴极射线的产生及其本质. 2.了解汤姆孙发现电子的研究方法及电子发现的 意义. 重点难点:电子的发现和汤姆孙模型.
鲁科版选修3-5 2.1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 学案
![鲁科版选修3-5 2.1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f5d9550029bd64793e2c1b.png)
第1节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阴极射线及本质,了解电子及其比荷,2.知道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的实验及理论推导。
根底知识:一、物质结构的早期探究我国西周时期的五行说:金、木、水、火、土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的本质是土、水、火、空气4种“元素〞,天体那么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古希腊学者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宇宙间存在一种或多种微小的实体,这个实体叫做“原子〞,原子密不可分,这些原子在虚空中运动,并可按照不同的方式重新结合或分散。
1661年,玻意耳以化学实验为根底建立科学的元素论,认为只有那些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解的简单物质才是元素,各种元素存在着不同的原子。
二、电子的发现1.阴极射线荧光是由于玻璃受到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的撞击而引起的,这种射线命名为阴极射线。
2.汤姆孙的探究方法及结论(1)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情况断定,它的本质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求出了这种粒子的比荷。
(2)换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做实验,所得比荷的数值都相同,是氢离子比荷的近两千倍。
(3)结论:阴极射线粒子带负电,其电荷量的大小与氢离子大致相同,而质量比氢离子小得多,后来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被称为电子。
3.电子的电荷量及电荷量子化(1)电子电荷量:1910年前后由密立根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得出,电子电荷的现代值为e=×10-19C。
(2)电荷是量子化的,即任何带电体的电荷只能是e的整数倍。
(3)电子的质量:m e=9.109 383 56×10-31 kg,质子质量与电子质量的比m p m e=1836。
说明:阴极射线实质是带负电的电子流。
三、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汤姆孙于1898年提出了原子模型,他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弥漫性地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镶嵌在球中.在汤姆孙的原子模型中小圆点代表正电荷,大圆点代表电子.汤姆孙的原子模型被称为西瓜模型或枣糕模型,该模型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但后来被α粒子散射实验否认了.重难点理解:一、电子的发现1.对阴极射线本质的认识——两种观点(1)电磁波说,代表人物——赫兹,他认为这种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
高中物理 2.1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规范训练 鲁科版选修35
![高中物理 2.1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规范训练 鲁科版选修35](https://img.taocdn.com/s3/m/07fc606ef18583d04864594f.png)
第2章原子结构第1节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时间:60分钟)难度及题号考查知识点及角度基础中档稍难阴极射线及气体导电1、2、3、4、56、7带电粒子比荷的测定8、9、101112 综合提升1314知识点一阴极射线及气体导电1.关于阴极射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阴极射线带负电B.阴级射线带正电C.阴级射线的比荷比氢原子的比荷大D.阴极射线的比荷比氢原子的比荷小解析由阴极射线在电场中的偏转方向可判断其带负电,A对;汤姆孙用实验测定,阴极射线的比荷是氢原子比荷的近两千倍,C对.答案AC2.关于空气导电性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导电,因为空气分子中有的带正电荷,有的带负电荷,在强电场作用下向相反方向运动的结果B.空气能够导电,是因为空气分子在射线或强电场作用下电离的结果C.空气密度越大,导电性能越好D.空气密度变得稀薄,容易发出辉光解析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在正常情况下,气体分子不带电(显中性),是较好的绝缘体.但在射线、受热及强电场作用下,空气分子被电离,才具有导电性能,且空气密度较大时,电离的自由电荷很容易与其他空气分子碰撞,正、负电荷重新复合,难以形成稳定的放电电流,而电离后的自由电荷在稀薄气体环境中导电性能更好,综上所述,正确答案B、D.答案BD3.下列现象中与阴极射线所含粒子相同的是 ( ).A.光电效应中射出的粒子B.β射线包含的粒子C.热离子发射效应中的粒子D.热辐射包含的粒子解析光电效应中射出的粒子,β射线包含的粒子,热离子发射效应中的粒子,和阴极射线中所含粒子一样,都是电子.但热辐射中辐射出的是光子.答案ABC4.汤姆孙对阴极射线的探究,最终发现了电子,由此被称为“电子之父”,下列关于电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物质中均有电子B.不同的物质中具有不同的电子C.电子质量是质子质量的1 836倍D.电子是一种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解析汤姆孙对不同材料的阴极发出的射线进行研究,均为同一种粒子——即电子,电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它的质量远小于质子质量;由此可知A、D正确,B、C错误.答案AD5.观察阴极射线的阴极射线管中的高电压的作用 ( ).A.使管内气体电离B.使管内产生阴极射线C.使管内障碍物的电势升高D.使电子加速解析在阴极射线管中,阴极射线是由阴极处于炽热状态而发射出的电子流,通过高电压对电子加速获得能量,与玻璃发生撞击而产生荧光.故D正确.答案 D6.某大功率用电器在开关切断瞬间,开关处有电火花,其正确解释是 ( ).A.因为空气是良导体,电火花是空气放电形成的B.开关两端产生的高电压,使空气电离放电C.为避免产生电火花,可把开关浸在绝缘油中D.以上说法均不对解析由于通常状态下空气是绝缘体,A错;空气在强电场作用下电离形成导体而导电,故B对、C对.答案BC7.如图2-1-10所示,在阴极射线管正上方平行放一通有强电流的长直导线,则阴极射线将 ( ).A.向纸内偏转图2-1-10 B.向纸外偏转C.向下偏转D.向上偏转解析由题目条件不难判断阴级射线所在处磁场垂直纸面向外,电子从负极端射出,由左手定则,可判定阴极射线(电子)向上偏转.答案 D知识点二带电粒子的比荷的测定8.(2012·上海市金山区期末考试)1913年美国科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 ).A.发现了中子B.发现了电子C.测出了中子的质量D.测出了电子的电荷量解析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电子的电荷量.答案 D9.汤姆孙通过测定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的比荷发现了电子,从而说明原子内部有复杂的结构.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电子的________,而且揭示出了带电物体所带的电荷是________.答案电荷量量子化的10.(2012·天津市大港一中高三月考)密立根油滴实验进一步证实了电子的存在,揭示了电荷的非连续性.如图2-1-11所示是密立根油滴实验的原理示意图,设小油滴的质量为m ,调节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 ,当小油滴悬浮不动时,测出两极板间的距离为d .则可求出小油滴的电荷量q =________. 解析 由平衡条件得mg =q Ud ,解得q =mgd U. 答案mgd U11.如图2-1-12所示为测量某种离子的比荷的装置.让中性气体分子进入电离室A ,在那里被电离成离子.这些离子从电离室的小孔飘出,从缝S 1进入加速电场被加速.然后让离子从缝S 2垂直进入匀强磁场,最后打在底片上的P 点.已知加速电压为U ,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 ,缝S 2与P 之间的距离为a ,离子从缝S 1进入电场时的速度不计,求该离子的比荷q m. 解析 离子在电场中qU =12mv2① 离子在磁场中Bqv =m v 2R②2R =a③解①②③得q m =8UB 2a 2.答案8UB 2a 212.1897年,物理学家汤姆孙正式测定了电子的比荷,打破了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的观点.因此,汤姆孙的实验是物理学发展史上最著名的经典实验之一.在实验中汤姆孙采用了如图2-1-13所示的阴极射线管,从电子枪C 出来的电子经过A 、B 间的电场加速后,水平射入长度为L 的D 、E 平行板间,接着在荧光屏F 中心出现荧光斑.若在D 、E 间加上方向向下,场强为E 的匀强电场,电子将向上偏转;如果再利用通电线圈在D 、E 电场区加上一垂直纸面的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图中未画)荧光斑恰好回到荧光屏中心,接着再去掉电场,电子向下偏转,偏转角为θ,试解决下列问题.图2-1-11图2-1-12图2-1-13(1)说明图中磁场沿什么方向.(2)根据L 、E 、B 和θ,求出电子的比荷. 解析 (1)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2)当电子在D 、E 间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有:eE =Bev . 当电子在D 、E 间的磁场中偏转时有Bev =mv 2r ,同时又有:L =r ·sin θ,可得:e m =E sin θB 2L.答案 (1)垂直纸面向里 (2)E sin θB 2L13.如图2-1-14所示,从正离子源发射的正离子经加速电压U 加速后进入相互垂直的匀强电场E 和匀强磁场B 中,发现离子向上偏转,要使此离子沿直线穿过电场 ( ).A .增大电场强度E ,减小磁感应强度B B .减小加速电压U ,增大电场强度EC .适当地加大加速电压UD .适当地减小电场强度E解析 正离子进入相互垂直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的区域中,受到的电场力F =qE ,方向向上,受到的洛伦兹力f =qvB ,方向向下,离子向上偏,说明了电场力大于洛伦兹力,要使离子沿直线运动,即qE =qvB ,则应使洛伦兹 力增大或电场力减小,增大洛伦兹力的途径是增大加速电压U 或增大磁感应 强度B ,减小电场力的途径是减小场强E .选项C 、D 正确. 答案 CD图2-1-1414.一个半径为1.64×10-4cm 的带负电的油滴,在电场强度等于1.92×105V/m 的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中,如果油滴受到的电场力恰好与重力平衡,问:这个油滴带有几个电子的电荷?(已知油的密度为0.851×103kg/m 3)解析 油滴体积V =43πr 3=43×3.14×(1.64×10-4×10-2)3m 3=1.847×10-17m 3油滴质量m =ρV =0.851×103×1.847×10-17kg =1.572×10-14kg设油滴中有N 个电子,因油滴所受库仑力与重力平衡,所以有mg =Eq =NEeN =mg Ee = 1.572×10-14×101.92×105×1.6×10-19个=5个 所以这个油滴带有约5个电子. 答案 5。
物理(鲁科版)课堂同步选修35课件:第2章 第1节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
![物理(鲁科版)课堂同步选修35课件:第2章 第1节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7707bee1ff00bed5b8f31dd2.png)
【解析】 阴极射线是高速电子流,由左手定则判断可知,磁场垂直纸面 向里,由安培定则可知,导线 AB 中的电流由 B 流向 A,且改变 AB 中的电流方 向时可以使电子束的轨迹往上偏.若电流方向不变,将导线 AB 放在管的上方, 由左手定则可以判断,电子束的轨迹将向上偏.故 B、D 均正确.
【答案】 BD
2.带电粒子的比荷mq 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某中学物理兴趣小组设计了一 个实验,探究电场和磁场对电子运动轨迹的影响,以求得电子的比荷,实验装 置如图 2-1-3 所示.其中两正对极板 M1、M2 之间的距离为 d,极板长度为 L.
图 2-1-3
他们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A.首先在两极板 M1、M2 之间不加任何电场、磁场,开启阴极射线管电源, 发射的电子束从两极板中央通过,在荧光屏的正中心处观察到一个亮点; B.在 M1、M2 两极板间加合适的电场:加极性如图所示的电压,并逐步调 节增大,使荧光屏上的亮点逐渐向荧光屏下方偏移,直到荧光屏上恰好看不见 亮点为止,记下此时外加电压为 U.请问本步骤的目的是什么? C.保持步骤 B 中的电压 U 不变,对 M1、M2 区域加一个大小、方向合适的 磁场 B,使荧光屏正中心处重现亮点.试问外加磁场的方向如何?
[再判断] 1.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具有一定的结构.(√) 2.电子是第一种被人类发现的微观粒子.(√) 3.电子的发现,是 19 世纪末的三大著名发现之一.(√)
[后思考] 为什么汤姆孙要通过电场和磁场研究阴极射线? 【提示】 当时对阴极射线本质的认识存在两种认识:一是认为是带电粒 子,二是认为是以太波.而汤姆孙认为阴极射线是带电粒子,而带电粒子可受 电场力和磁场力.
(2)19 世纪初,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原子是元素的最小单位. (3)1811 年,意大利化学家__阿__伏__伽__德__罗__提出了分子假说,指出分子可以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用测定粒子比荷的方法发现了电子B.电子的发现证明了原子是可分的C.汤姆孙认为原子里面带正电荷的物质应充斥整个原子,而带负电的电子,则镶嵌在球体的某些固定位置D.汤姆孙认为原子里面带正电荷的物质都集中在原子中心一个很小的范围内E.汤姆孙原子模型是正确的【解析】通过物理学史可得,选项A正确;根据电子发现的重要意义可得,选项B 正确;选项C描述的是汤姆孙原子模型,选项C正确,D错误;汤姆孙原子结构模型本身是错误的,选项E错误.【答案】ABC2.关于阴极射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阴极射线就是稀薄气体导电的发光放电现象B.阴极射线是在真空管内由阴极发出的电子流C.阴极射线是组成物体的原子D.阴极射线可以在磁场作用下发生偏转E.阴极射线可以在电场作用下发生偏转【解析】阴极射线是在真空管中由阴极发出的电子流,A错误,B正确.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C错误.电子可被电场、磁场作用发生偏转,故D、E均正确.【答案】BDE3.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实验研究发现( )A.阴极射线在电场中偏向正极板一侧B.阴极射线在磁场中受力情况跟正电荷受力情况相反C.不同材料作阴极所产生的阴极射线的比荷相同D.不同材料所产生的阴极射线的比荷不同E.汤姆孙并未得出阴极射线粒子的电荷量【解析】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实验研究发现,阴极射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情况跟负电荷受力情况相同,不同材料所产生的阴极射线的比荷相同,A、B、C均对,D错误;汤姆孙通过实验粗略地测出了阴极射线粒子的电荷量,E错.【答案】ABC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是由更小的微粒组成的B.通常情况下,气体是导电的C.在强电场中气体能够被电离而导电D.平时我们在空气中看到的放电火花,就是气体电离导电的结果E.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发现了质子【解析】原子可以再分,A对;通常情况下,气体不导电,但在强电场中被电离后可导电,B错,C、D对;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E错误.【答案】ACD5.对于如图214所示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14A.这是阴极射线是否带电的实验装置B.密立根首次观察到阴极射线C.汤姆孙确定了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是电子D.赫兹认为阴极射线是一种电磁波E.普吕克尔命名了阴极射线【解析】1897年汤姆孙利用题图的实验装置,确定了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是电子,A、C正确;1858年普吕克尔首次观察到阴极射线,B错误;1876年,戈德斯坦命名了阴极射线,认为管壁上的荧光是由于玻璃受到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的撞击而引起的,并把这种射线命名为阴极射线,E错误;赫兹认为阴极射线是一种电磁波,D正确.【答案】ACD6.如图215是电子射线管示意图,接通电源后,电子射线由阴极沿x轴正方向射出,在荧光屏上会看到一条亮线.要使荧光屏上的亮线向下(z轴负方向)偏转,可以加一磁场,磁场的方向沿________轴正方向,也可以加一电场,电场的方向沿________轴正方向.【导学号:18850024】图215【解析】由于电子沿x轴正方向运动,若所受洛伦兹力向下,使电子射线向下偏转,由左手定则可知磁场方向应沿y轴正方向;若所加电场使电子射线向下偏转,所受电场力方向向下,则所加电场方向应沿z 轴正方向.【答案】 y z7.如图216所示,有一混合正离子束先后通过正交电磁场区域Ⅰ和匀强磁场区域Ⅱ,如果这束正离子束在区域Ⅰ中不偏转,进入区域Ⅱ后偏转半径R 相同,则它们一定具有相同的________和________.图216【解析】 正交电磁场区域Ⅰ实际上是一个速度选择器,这束正离子在区域Ⅰ中均不偏转,说明它们具有相同的速度.在区域Ⅱ中半径相同,R =mv qB ,所以它们应具有相同的比荷.【答案】 速度 比荷8.为测定带电粒子的比荷q m ,让这个带电粒子垂直飞进平行金属板间,已知匀强电场的场强为E ,在通过长为L 的两金属板间后,测得偏离入射方向的距离为d ,如果在两板间加垂直电场方向的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粒子的入射方向,磁感应强度为B ,则离子恰好不偏离原来方向,求比荷q m 的值为多少?【解析】 只加电场时,在垂直电场方向d =12(Eq m )(L v 0)2 加磁场后,粒子做直线运动,则qv 0B =Eq ,即v 0=E B .联立解得:q m =2dE B 2L 2. 【答案】 2dE B 2L 2[能力提升]9.如图217所示是阴极射线显像管及其偏转线圈的示意图.显像管中有一个阴极,工作时它能发射阴极射线,荧光屏被阴极射线轰击就能发光.安装在管颈的偏转线圈产生偏转磁场,可以使阴极射线发生偏转.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217A .如果偏转线圈中没有电流,则阴极射线应该打在荧光屏正中的O 点B .如果要使阴极射线在竖直方向偏离中心,打在荧光屏上A 点,则偏转磁场的方向应该垂直纸面向里C .如果要使阴极射线在竖直方向偏离中心,打在荧光屏上B 点,则偏转磁场的方向应该垂直纸面向里D .如果要使阴极射线在荧光屏上的位置由B 点向A 点移动,则偏转磁场磁感应强度应该先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E .如果要使阴极射线在荧光屏上的位置由B 点向A 点移,则偏转磁场磁感应强度应该先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解析】 偏转线圈中没有电流,阴极射线沿直线运动,打在O 点,A 正确.由阴极射线的电性及左手定则可知B 错误,C 正确.由R =mv qB可知,B 越小,R 越大,故磁感应强度应先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故D 错误,E 正确.【答案】 ACE10.如图218所示是汤姆生的气体放电管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导学号:18850025】汤姆生的气体放电管的示意图图218A .若在D 1、D 2之间不加电场和磁场,则阴极射线应打到最右端的P 1点B .若在D 1、D 2之间加上竖直向下的电场,则阴极射线应向下偏转C .若在D 1、D 2之间加上竖直向下的电场,则阴极射线应向上偏转D .若在D 1、D 2之间加上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则阴极射线打到最右端的P 1点E .若在D 1、D 2之间加上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则阴极射线打到右端的P 2点【解析】 实验证明,阴极射线是电子,它在电场中偏转时应偏向带正电的极板一侧,可知选项C 正确,选项B 的说法错误.加上磁场时,电子在磁场中受洛伦兹力,要发生偏转,因而选项D 错误,E 正确.当不加电场和磁场时,由于电子所受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因而不发生偏转,选项A 的说法正确.【答案】 ACE11.如图219所示为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量油滴所带电荷量装置的截面图,两块水平放置的金属板间距为d ,油滴从喷雾器的喷嘴喷出时,由于与喷嘴摩擦而带负电,油滴散布在油滴室中,在重力作用下,少数油滴通过上面金属板的小孔进入平行金属板间,当平行金属板间不加电压时,由于受到气体阻力的作用,油滴最终以速度v 1竖直向下匀速运动;当上板带正电,下板带负电,两板间的电压为U 时,带电油滴恰好能以速度v 2竖直向上匀速运动.已知油滴在极板间运动时所受气体阻力的大小与其速率成正比,油滴密度为ρ,已测量出油滴的直径为D (油滴可看作球体,球体体积公式V =16πD 3),重力加速度为g .图219(1)设油滴受到气体的阻力f =kv ,其中k 为阻力系数,求k 的大小;(2)求油滴所带电荷量.【解析】 (1)油滴速度为v 1时所受阻力f 1=kv 1,油滴向下匀速运动时,重力与阻力平衡,有f 1=mgm =ρV =16πρD 3,则k =16v 1πρD 3g . (2)设油滴所带电荷量为q ,油滴受到的电场力为F 电=qE =q U d油滴向上匀速运动时,阻力向下,油滴受力平衡,则kv 2+mg =q U d油滴所带电荷量为q =ρπD 3gd v 1+v 26Uv 1. 【答案】 (1)16v 1πρD 3g (2)ρπD 3gd v 1+v 26Uv 112.汤姆孙用来测定电子的比荷(电子的电荷量与质量之比)的实验装置如图2110所示.真空管内的阴极K 发出的电子(不计初速度、重力和电子间的相互作用)经加速电压加速后,穿过A ′中心的小孔沿中心轴O 1O 的方向进入到两块水平正对放置的平行极板P 和P ′间的区域.当极板间不加偏转电压时,电子束打在荧光屏的中心O 点处,形成了一个亮点;加上偏转电压U 后,亮点偏离到O ′点(O ′点与O 点的竖直间距为d ,水平间距可忽略不计).此时,在P 和P ′间的区域,再加上一个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调节磁场的强弱,当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 时,亮点重新回到O 点.已知极板水平方向的长度为L 1,极板间距为b ,极板右端到荧光屏的距离为L 2(如图所示).图2110(1)求打在荧光屏O 点的电子速度的大小;(2)推导出电子的比荷的表达式.【解析】 (1)当电子受到的电场力与洛伦兹力平衡时,电子做匀速直线运动,亮点重新回到中心O 点,设电子的速度为v ,P 和P ′间电场强度为E ,则evB =eE ,得v =E B ,即v =U Bb .(2)当极板间仅有偏转电场时,电子以速度v 进入后,竖直方向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a =eU mb. 电子在水平方向做匀速运动,在电场内的运动时间t 1=L 1v,这样,电子在电场中竖直方向上偏转的距离d 1=12at 21=eL 21U 2mv 2b. 离开电场时竖直向上的分速度 v ⊥=at 1=eL 1U mvb. 电子离开电场后做匀速直线运动,经t 2时间到达荧光屏,则t 2=L 2v. t 2时间内向上运动的距离d 2=v ⊥t 2=eUL 1L 2mv 2b. 这样,电子向上的总偏转距离d =d 1+d 2=eU mv 2b L 1⎝⎛⎭⎪⎫L 2+L 12. 可解得e m =UdB 2bL 1L 2+L 1. 【答案】 (1)U Bb (2)Ud B 2bL1L 2+L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