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第三节《原子结构的模型(第1课时》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第三节原子结构的模型1教学课件共17张PPT
第三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3)原子种类不同,质子数不同。
近代科学原子论 1.著名化学家徐光宪获得了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的研究成果使稀土元素的分离变得更加简单。
3、质子的质量≈中子的质量,电子的质量比中子和质子的质量小得多。
再分的粒子——原子构成。 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 或原子团。
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不能再分的粒子——原子构成。 5、质子和中子由更小的粒子夸克构成。
原子模型:原子是坚实的、 (4)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镧、钇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第三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
1.道尔顿原子模型 (最早提出原子概念)
2.汤姆生原子模型 (发现了电子)
3.卢瑟福原子模型 (最早提出原子核概念) 4.玻尔原子模型 (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5.现代原子模型
实心球模型
西瓜模型
行星绕太阳模型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分层模型 电子云模型
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 镧、钇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构成物质微粒共有分子、原子、离子。 一、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小结
1.著名化学家徐光宪获得了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的研究成果使稀土元素的分离变得更加简单。 一、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10 D. 构成物质微粒共有分子、原子、离子。 4、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很小,但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因为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10 D. 4、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很小,但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因为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原子模型: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二、表示:氢的同位素原子还可表示为: 1、构成原子的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2、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呈电中性。 A.中子数为145 B.核外电子数为94 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一、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镧、钇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1.著名化学家徐光宪获得了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的研究成果使稀土元素的分离变得更加简单。 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 或原子团。 氧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已知一种氧原子,原子核外含有8个质子和10个中子,则该氧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C.质子数为94 D.核电荷数为239 我们把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构成物质微粒共有分子、原子、离子。 C.质子数不同 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第二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下册
《原子结构的模型》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原子结构的模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的组成及其结构模型,理解原子内部电子的排布和运动规律,为后续学习化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原子的基本概念,了解原子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掌握现代原子结构模型——电子云模型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物图片、动画演示等教学手段,理解原子内部电子的排布和运动规律;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其对于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程度,包括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如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撰写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短文等,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测试评价:通过期中、期末等阶段性测试,评价学生对原子结构模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从而引出原子的概念。
2. 新课讲解:通过PPT、实物图片、动画演示等方式,讲解原子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介绍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重点讲解现代原子结构模型——电子云模型的基本内容。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原子内部电子的排布和运动规律,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操作原子结构模型教具,加深对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原子结构模型的重要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撰写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短文等,巩固所学知识。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2.3原子结构的模型-第1课时(28张)
二、原子结构
问题: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由什么粒子构 成的呢?
实验证明,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 的微粒“夸克”构成。
有关夸克的结构和性质仍有探索和研究中……
二、原子结构
核外电子
原
质子
子 原子核
中子
夸克
思考与讨论 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为什么原子呈电中性?
质子 用高能粒子去撞击原子核,看看能不能得到更小的粒子。
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在原子中,带正电的质子数等于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数,所以呈电中性
反粒子:
如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 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 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
符号: 质子数(Z)+中子数(N)=质量数(A)
质子: Z 中子: N 质量数:A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 (J.J.Thomson ,1856~1940)
萄干那样镶嵌在其中。
1911年卢瑟福用α粒子(一种带正电的微粒)去轰击金属箔,
1911年卢瑟福用α粒子(一种带正电的微粒)去轰击金属箔,实验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 穿过金属箔,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或被反弹回去.
α粒子散射实验
核式结构模型
4.玻尔原子模型 (1913年)
分层模型
5.现代原子模型 (1927年)
电子云模型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 (J.Dalton , 1766~1844) 提出近代原子学说
道尔顿原子模型: 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1897年,汤姆森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
的电子。而原子是呈电中性的,他认为
新知导入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
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1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知道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3)知道ɑ粒子散射实验的方法和现象,并能实验现象作出解释。
及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ɑ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理解科学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科学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一般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2学情分析(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知道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3)知道ɑ粒子散射实验的方法和现象,并能实验现象作出解释。
及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ɑ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理解科学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科学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一般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汤姆生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2.原子结构及其中的各粒子间量的关系;3.体会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的历程及科学方法。
2.3原子结构的模型(第1课时)(教学教学设计)八年级科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浙教版)
- 科学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科学博物馆,让学生在实地观察中加深对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
2. 拓展建议:
- 学生可以在家中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制作简易的电子云模型,了解电子的运动规律。
- 学生可以阅读一些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科普文章,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
(2)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和性质:学生需要理解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围绕原子核运动。
(3)原子结构模型的应用:学生需要能够运用原子结构模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如原子的化学反应、原子的光谱等。
2.教学难点:
(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学生对于不同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和掌握可能存在困难,特别是对于波尔的量子模型的理解。
强调原子结构模型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原子结构模型。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 科普书籍:《原子秘密》、《原子世界》等,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历史发展和科学原理。
- 在线课程:推荐学生参加一些与原子结构模型相关的在线课程,如Coursera、edX等平台上的“原子物理导论”、“量子力学基础”等课程。
2.3 原子结构的模型(第1课时)(教学教学设计)八年级科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浙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2.3 原子结构的模型(第1课时)》是八年级科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浙教版)中的一课。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以及原子核和电子的基本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历史发展,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和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课件:2.3原子结构的模型(1)(共23张PPT)
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
中学阶段用这二种 模型的结合体更便于学 习,也已达到多数符合 事实的要求了。
汤姆森的西瓜模型 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
玻尔分层模型
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 程,我们可以发现建立模型需 要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 过程,以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 本质。
电子云模型
有待同学们将 来去发展充实
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 核外电子构成。两者所带的电量大小相 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中性。
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 质的一种微粒。在上述实验中碘分子都没有发 生改变,所以都能使淀粉变蓝色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在化学变化中, 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可以再分 原子不可以再分 1、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都在不 停地做无规则运动;3、微粒间都 有空隙;4、同种微粒性质相同, 不同种微粒性质不同;5、都能直 接构成物质 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原子可以结 合成分子
道尔顿模型 (实心球模型)
原子是最小的微粒吗?
1.已有观点: 从道尔顿提出原子论以后的相当长一段
时间里,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的、实心的 球,是不可分割的。 2.寻找新的证据: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原子 内有带负电的电子。
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 干那样镶嵌在其中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 (Joseph John Thomson,
( —)
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简称为核电荷数。
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汤姆生建立的“汤姆生模型”认为原子核 像太阳,电子像行星绕原子核运行 B、卢瑟福建立的“卢瑟福模型”认为电子像 云雾一样出现在原子核周围 C、波尔建立的“分层模型”认为电子在原子 核周围分层运动 D、现代科学家认为电子粒子是一种带正电荷的粒子,卢瑟 福用α粒子轰击金属箔,发现小部分α粒子发生 偏转,极少的α粒子甚至像碰到硬核似地反弹 回来,大部分α粒子却能通过原子,这一实验 不能说明的是 ( )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1.3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1.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第1课时)“原子核式结构发现”的课堂教学中,尝试用“特殊—一般”的归纳式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
充分利用“角色效应”,让每一位学生都扮演小科学家,在假想让时光倒退100年的前提下,一起作原子世界的科学探索,努力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l)了解a粒子散射实验和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教学重点]a粒子散射实验原理及原子核式结构的建立。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师生共同讨论[教具准备]高亮度液晶投影仪、实物展示台、多媒体、鸡蛋1只、盛水烧杯1只[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出示一只鸡蛋并设问:假如你以前从来没有吃过鸡蛋,甚至没有见过鸡蛋,你想知道蛋壳里面是什么,有什么办法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把它打碎!又问:如果你不想打破它但又想知道这里面是什么,有什么办法呢?学生议论,提出实验方案:透视、摇晃、称量……等等演示实验:将鸡蛋放入清水中。
实验现象:这只鸡蛋漂浮在水面上学生讨论: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想、假设演示实验:得出鸡蛋里面是空的归纳得出: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时常用的思维方法:即观察物理现象——建立理想模型——理论实验验证。
(注1:用1只鸡蛋作为课题的引入,一是寓意原子的核式结构;二是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们对第一个问题会不介意,对第二个问题觉得有点棘手。
但为了能展现他们的聪明才智,个个开动脑筋争先恐后地发言。
当他们看到鸡蛋漂浮在水面上时,他们感到惊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猜测,此时教学气氛十分活跃。
创设具有感染力的物理情境,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是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l)电子的发现简单介绍汤姆生发现电子的过程。
提问:①不同物质都能发射电子,这说明了什么?②电子的发现有何意义?让学生讨论并回答。
(2)汤姆生原子模型根据原子是电中性的、电子是带负电的事实,让学生讨论、猜测原子的结构投影展示学生提出的原子结构方案,并介绍汤姆生原子模型。
《第二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下册
《原子结构的模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基本知识的理解,加深对原子模型的认识,并培养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提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预习准备学生需提前预习《原子结构的模型》课程内容,了解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基本概念,并准备回答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基础问题。
2.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听讲,记录教师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讲解内容,包括原子模型的历史演变、不同模型的特点等。
3. 实践操作(1)制作原子模型:学生需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如乒乓球、吸管、橡皮泥等)制作简易的原子模型,并标明质子、中子和电子的位置。
(2)小组讨论:学生需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制作的原子模型,讨论不同模型之间的异同,并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原子结构。
4. 课堂作业完成一份关于《原子结构的模型》的课堂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以检验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作业要求(1)预习准备: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主动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寻找答案。
(2)理论学习:学生在听讲过程中要认真做笔记,确保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
(3)实践操作:制作的原子模型要符合科学原理,小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模型的制作和讨论。
(4)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作业,字迹工整,答案准确。
四、作业评价(1)评价标准:根据学生预习准备的情况、课堂听讲的表现、实践操作的成果以及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教师评价:教师需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点评,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3)小组互评: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五、作业反馈(1)反馈形式: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反馈。
(2)问题解答:针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需进行解答和指导。
(3)后续跟进: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教师需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跟进和辅导。
浙教版科学八下2.3 原子结构模型(第一课时)课程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的模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 知道原子的构成。
3.了解ɑ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知道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前对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进行初步整理,课堂上对整理方式进行评价,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信息整理的能力,体会表格法、时间轴法整理的优点。
2. 通过对ɑ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提高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 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初步学习利用“三重表征思维法”、“实验+推理”等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4.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初步学会用模型的方法来模拟微观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增强学习的趣味性,领悟科学精神和科学的人文性,加深对科学本身的理解。
2. 通过学习原子结构模型的修正和建立过程,体会质疑精神和证据意识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3. 通过整节课的学习,真切感受到科学研究发现的过程是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逐步逼近真理的过程。
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的是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和修正过程,特别是通过实验现象构建原子结构模型,内容抽象、远离生活。
而初中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所以该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以理解。
而教材把本节课安排在《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之后,学生已有初步的微观认识基础,并知道模型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所以在教学实施时,教师根据现有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案、一步步设计难度梯度,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进行有效教学。
重难点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和修正过程,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
难点:α粒子散射实验实验现象的表述,通过解释实验现象推导出原子结构特点并建立模型。
教学过程。
八年级科学下册 2.3 原子结构的模型(一)教案 浙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科学下册2.3 原子结构的模型(一)教案(新版)浙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科学下册2.3 原子结构的模型(一)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科学下册2.3 原子结构的模型(一)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全部内容。
原子结构的模型(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具体内容,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了解卢瑟福实验现象和建立猜想的过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建立模型的能力,查找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分析获得的证据,得出结论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模型建立的发展过程,体念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感受科技发展和科学进步之间个关系。
【教学重点】原子模型的逐渐完善的过程。
【教学难点】卢瑟福实验的现象和结论的得出。
【课前准备】课件、原子核和原子体积比的资料查找布置。
【教学设计】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过程引入展示水电解实验装置图,提问:结合电解水实验,分析得出建构出核式结构。
另:“电子绕核高速运动"不是凭实验现象所能推测的.用粒子撞击探测、推断微粒内部结构是现代常用研究方法.通过图片和动画引导学生说出实验现象,对应的实验现象推导的结论。
1.大多数的地方是空的,中间有一个核,电子分布在核的外面.2。
核很小、但是所占质量很大的核。
3.电子在核外绕核高速运动。
画出氢原子的行星原子模型原子很小,原子中的电子更小,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比是怎样的,你是怎么知道的?1015分之一,如果原子有鸟巢那么大,原子核就是其中的乒乓球。
初中八年级-浙江教育出版社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册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区一等奖)
原子结构的模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发展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ɑ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ɑ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学会对现象分析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理解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原子的结构模型演变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葡萄干面包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2在教学中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方法,渗透三个科学方法:模型法,转换法和推理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葡萄干面包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
1 课时。
《第二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下册
《原子结构的模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1. 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及原子结构的模型。
2. 掌握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构成关系。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作业内容主要围绕《原子结构的模型》这一课题展开,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 预习准备:学生需提前预习教材中关于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包括原子的定义、原子的构成以及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等。
2. 视频学习:观看关于原子结构的教学视频,了解现代科学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3. 实验操作: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如使用显微镜观察物质的结构,感受原子大小与物质微观结构的差异。
4. 课堂讨论:在课堂上,学生需就预习和实验过程中的疑问进行讨论,加深对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
5. 作业练习:完成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巩固所学知识。
三、作业要求为确保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效果,特提出以下要求:1. 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预习和实验操作,并做好记录。
2. 观看教学视频时,需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记录重点和疑问。
3.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应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4. 作业练习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答案或使用不正当手段。
5. 作业完成后,需仔细检查,确保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采取多种方式进行:1. 课堂表现评价: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表现,包括参与度、积极性、思维活跃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实验报告评价:对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包括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结果分析等方面。
3. 作业练习评价: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进行评价,包括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方面。
4. 综合评价:综合以上各项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五、作业反馈在作业完成后,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
具体包括:1. 针对学生的作业练习,给出详细的答案解析和评分标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不足之处。
浙教版科学八下2.3 原子结构模型(第一课时)同步教案设计
2.3原子结构的模型(第一课时)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过程。
能力目标:利用黑箱方法来探究内部结构不清楚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目标:在原子结构模型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
2、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生自己建立原子内部正负电荷分布的模型。
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利用黑箱方法让学生判断各种原子模型的正确性。
3、在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建模、修正模型的过程。
难点:1、学生自己建立原子内部正负电荷分布的模型。
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利用黑箱方法让学生判断各种原子模型的正确性。
4、板书:
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玻尔
原子不可分割原子中有电子原子中有原子核电子分层电子云。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2.3原子结构模型课件_4
科学家们又对质子和中子的构成进行了研究,发现质 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夸克构成的。
夸克之父盖尔曼
有关夸克的结构和性质仍有探索和研究中……
课堂练习:
假如你是微观世界的一颗粒子(氢气中的 夸克,邮编111111),想给水里中子的夸 克粒子(邮编000000)写一封信,为确保 粒子邮递员准确投递,电子信封上的地址 外电子在核外空间
做高速运动。原子核的半径大约是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
6②、绝原少子数核α和粒原子子发的生空了间较大大小角关度系的是偏怎转样;子的? D6a、lt原on子,核1和76原6~子18的44空)间大小关系是怎样子的?
如果把一个原子放大成体育场,原子核就象体育场中心的一粒米。 原第子3节模型原:子电结子构在的原模子型核(外1)空间的固定轨道上分层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电子云模型
学以致用:
根据卢瑟福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画出氦原 子的结构模型?(用图表示)
提示:氦原子的原子核内有2个单位正电 荷,核外的2个电子在同一轨道上绕核运动
二、原子的内部结构
自主闯关:
1、研究原子核的方法第是一什么关? 2、原子核是由什么粒第子二构成关,粒子带电情况如何? 3、什么是核电荷数?第三关 4、原子为什么显电中第性四? 关 5、为什么说原子的质第量五集中关在原子核上? 6、原子核和原子的空第间六大小关关系是怎样子的?
原子核很小但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子的结构模型?(用图表示)
而原子是电中性的。由此可见, ②绝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
6、原子核和原子的空间大小关系是怎样子的?
②绝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
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 原子中心有一个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外电子
.
1913年,科学家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他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分层绕核做高 速的圆周运动。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 (N.Bohr,1885~1962)
.
.
二、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 带正电
原 子 核外电子 带负电
注意:1个原子只有1个原子核。
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 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
16
17
16
氯原子
17
17 除上面20这个结论1外7 ,
铁原子
26
26 你还能30归纳出其2它6
1.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 质的子结数论=吗核?外电子数
2.原子中,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4.原子的种类不同,质子. 数一定不同.
二、原子结构
问题: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由什么粒子构 成的呢?
.
实验证明,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 的微粒“夸克”构成。
有关夸克的结构和性质仍有探索和研究中……
.
二、原子结构
核外电子
原
质子
子 原子核
中子
夸克
.
比较:原子中电子、质子与中子的质量大小
结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Fra bibliotek核上。.
反粒子:
如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 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 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
.
小结: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
(J.J.Thomson ,1856~1940)
.
1911年卢瑟福用α粒子(一种带正电的微粒)去轰击金属箔,
.
1911年卢瑟福用α粒子(一种带正电的微粒)去轰击金 属箔,实验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属箔,少数α粒子 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或被反弹回去.
α粒子散射实验
思考:争对这一实验现象你 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
提出近代原子学说 道尔顿原子模型: 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
1897年,汤姆森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 的电子。而原子是呈电中性的,他认为 原子中除了带负电的电子外,还有带正 电的物质。
汤姆森原子模型:
• 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
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
内,电子象面包里的葡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
萄干那样镶嵌在其中。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
1.道尔顿原子模型 (1803年)
2.汤姆森原子模型 (1904年)
3.卢瑟福原子模型 (1911年)
4.玻尔原子模型 (1913年)
5.现代原子模型 (1927年)
实心球模型
葡萄干面包模型
发现了电子
行星绕太阳运动模型
核
分层模型
电子云模型
.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 (J.Dalton , 1766~1844)
原子核 (+)
质子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
中子
(不带电)
概念: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
核电荷数==质子数
.
思考:
原子种类
在一个原子中哪些项目的数目总是相等的?
核电荷数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氢原子
1
1
0
1
氦原子
2
2
2
2
碳原子
6
6
8
6
氮原子
7
7
7
7
铝原子
13
13
14
13
硫原子
16
.
你知道原子与原子核的体积比呢?
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只占整个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
原子核 一粒米
原子
万人体育场
原子核 乒乓球
原子
地球
想一想:氧原子中有8个电子,那么原子核 所带的正电荷数为 8 个。
.
原子核:
1、揭开原子核内部结构的一种科学方法:
用高能量的粒子撞击核的方法进行研究。
2、原子核的结构:
1、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 大部分空间是空心的。
2、原子的中心存在一种体积 很小的带正电的微粒。
卢瑟福认为:α粒子可能被质量很大但体积很小的核碰 撞回来,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
.
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卢瑟福原子模型(又称行星原子模型):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 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 中在原子核上;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 外空间绕核做高速运动,就像行星环绕 太阳运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