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第1节第1课时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学案鲁科版

合集下载

2019_2020年高中化学第1章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教案鲁科版选修3

2019_2020年高中化学第1章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教案鲁科版选修3

第1节 原子结构模型目标与素养:1.了解玻尔原子结构的基本观点及如何用其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特点。

(微观探析)2.能应用量子力学对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进行描述,知道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

(变化观念)一、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1.不同时期的原子结构模型2.光谱和氢原子光谱(1)光谱 ①概念:利用仪器将物质吸收的光或发射的光的波长和强度分布记录下来的谱线。

②形成原因:电子在不同轨道间跃迁时,会辐射或吸收能量。

(2)氢原子光谱:属于线状光谱。

氢原子外围只有1个电子,故氢原子光谱只有一条谱线,对吗?[提示] 不对。

3.玻尔原子结构模型(1)基本观点①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的实验事实。

②阐明了原子光谱源自核外电子在能量不同的轨道之间的跃迁,而电子所处的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二、量子力学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1.原子轨道与量子数根据量子力学理论,人们将描述单电子运动状态的波函数称为原子轨道。

原子中的单个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用原子轨道来描述,其中每个原子轨道由3个只能取整数的量子数n、l、m共同描述。

(1)主量子数n:n的取值为正整数1,2,3,4,5,6,…,对应的符号为K,L,M,N,O,P 等。

一般而言,n越大,电子离核的平均距离越远,能量越高,因此,也将n值所表示的电子运动状态称为电子层。

引入主量子数n解决了什么问题?[提示] 引入主量子数n解决了氢原子光谱为线状光谱而不是连续光谱的问题。

(2)角量子数l:对于确定的n值,l共有n个值:0,1,2,3,…,(n-1),对应的符号分别为s,p,d,f等。

若两个电子所取的n,l值均相同,就表明这两个电子具有相同的能量。

我们用能级来表达具有相同n,l的电子运动状态,在一个电子层中,l有多少个取值,就表示该电子层有多少个不同的能级。

可见,同一电子层内的电子根据能量的不同,可以分成不同的能级,第n电子层内有n个能级,如在K层中只有1个s能级;在L层中有1个s能级和1个p能级;在M层中有1个s能级、1个p能级和1个d能级;等等。

1.1.1《原子结构模型》学案(鲁科版选修3)..

1.1.1《原子结构模型》学案(鲁科版选修3)..

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第1课时)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1)了解“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知道其合理因素和存在的不足。

(2)知道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

(3)能利用“玻尔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氢原子的线状光谱。

【学案导学过程】(图1)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测试目标】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

【测试重难点】重点:玻子原子模型难点: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

【分层练习】【基础练习】1.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的作用。

他的学说中包含有下述三个论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

从现代的观点来看,你认为这三个论点中不确切的是()A.只有③B.只有①③C.只有②③D.①②③2.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同其他科学事实一样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下列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中,正确的是()A.汤姆逊原子模型→道尔顿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玻尔原子模型→量子力学模型B.汤姆逊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玻尔原子模型→量子力学模型→道尔顿原子模型C.道尔顿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汤姆逊原子模型→玻尔原子模型→量子力学模型D.道尔顿原子模型→汤姆逊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玻尔原子模型→量子力学模型3.光谱技术是人们在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尤其是微观粒子的结构的过程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技术。

原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是线状的而不是连续的,其根本原因在于()A.原子中电子能量的高低不同B.外界条件的影响C.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D.原子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4.在实验室中可以用光谱仪得到氢原子光谱,实验证明该光谱为线状光谱,该光谱的发现在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根据它产生了()A.卢瑟福核式原子模型B.汤姆逊“葡萄干布丁”模型C.玻尔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模型D.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5.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物理学中的放射现象和电子的发现,使人们对原子的结构有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并产生了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下列四种关于该模型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A.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B.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里高速运动C.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主要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D.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的个数一定等于中子的个数【能力提升】6.为揭示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这一事实,玻尔提出了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理论。

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1.1原子结构模型第1课时教案鲁科版选修320170925293.doc

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1.1原子结构模型第1课时教案鲁科版选修320170925293.doc

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第1课时氢原子光谱和波尔的原子结构模型【教学目标】1.了解“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知道其合理因素和存在的不足。

2.知道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

3.能利用“玻尔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氢原子的线状光谱。

【教学重点】1.基态、激发态及能量量子化的概念。

2.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3.利用跃迁规则,解释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及其他光谱现象。

【教学难点】1.能量量子化的概念。

2.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活动时间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联想·质疑2分钟在美丽的城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五光十色的霓虹灯,霓虹灯为什么能发出五颜六色的光?我们马上就会知道。

【板书】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第1课时量子力学前的原子结构模型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旧课3分钟提问1.请同学们指出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2.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核外电子运动有什么特征?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完善。

回答问题为评价各种原子结构模型提供知识支持三、导入新课5分钟1.介绍道尔顿原子学说的内容。

2.让学生评价“道尔顿原子学说”有那些不足之处,并对学生的评价加以完善同组内交流、讨论,并对“道尔顿原子学说”进行评价。

学生思考问题并做出否定的回答。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分析、评价能力。

1.使学生认识到原子结构模型是不断发展、完善的。

2.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对化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展开新课17分钟1.道尔顿原子学说2.卢瑟福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3.玻尔原子结构模型【板书】一、道尔顿原子学说1.介绍卢瑟福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

2.让学生思考:“卢瑟福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能解释氢原子的光谱是线状光谱吗?【板书】二.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1.阅读“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理论2.交流·讨论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1.使学生认识到“玻尔原子结构模型”对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对1、逐条分析“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高中化学1.1.1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教案 鲁科版选修4

高中化学1.1.1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教案 鲁科版选修4

第1节 原子结构模型
第1课时
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教学目标】
1.了解“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知道其合理因素和存在的不足。

2.知道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

3.能利用“玻尔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氢原子的线状光谱。

【教学重点】
1.基态、激发态及能量量子化的概念。

2.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
3.利用跃迁规则,解释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及其他光谱现象。

【教学难点】
1.能量量子化的概念。

2.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 讨论式 【教学过程】
1.介绍道尔顿原子学说的内容。

2.让学生评价“道尔顿原子学说”有那些不足之处,并对学生的评价加以完善
一电子层上的电子能量完全相同。

(3)量子化条件
点拨:量子化条件的内涵是:
各电子层能量差的不连续性,既E3-E2≠E2-E1。

(4)跃迁规则
第1节 原子结构模型 一、道尔顿原子学说 二、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1.逐条分析“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2.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1)行星模型 (2)定态假设 (3)量子化条件 (4)跃迁规则。

高中化学 第1章 原子结构 第1节 原子结构模型学案 鲁科版选修3(1)

高中化学 第1章 原子结构 第1节 原子结构模型学案 鲁科版选修3(1)

第1节 原子结构模型1.了解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基本观点及如何用其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特点。

2.能应用量子力学对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进行描述。

(重点) 3.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含义。

(难点)1.不同时期的原子结构模型2.光谱和氢原子光谱 (1)光谱①概念:利用仪器将物质吸收的光或发射的光的波长和强度分布记录下来的谱线。

②形成原因:电子在不同轨道间跃迁时,会辐射或吸收能量。

(2)氢原子光谱:属于线状光谱。

氢原子外围只有1个电子,故氢原子光谱只有一条谱线,对吗? 【提示】 不对。

3.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1)基本观点①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的实验事实。

②阐明了原子光谱源自核外电子在能量不同的轨道之间的跃迁,而电子所处的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1)道尔顿原子学说涉及到原子内部结构。

(×) (2)氢原子光谱属于线状光谱。

(√)(3)基态氢原子转变成激发态氢原子时释放能量。

(×) (4)焰色反应与电子跃迁有关,属于化学变化。

(×)[核心·突破]1.光谱 (1)基态原子吸收能量释放能量激发态原子。

(2)同一原子不同状态的能量激发态大于基态;不同原子的能量不一定存在激发态大于基态。

(3)基态原子和激发态原子相互转化时吸收或释放能量,形成光谱。

(4)光谱分析:利用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

如焰色反应产生的原因是原子中的电子在能量不同轨道上跃迁。

2.玻尔原子结构模型(1)基本观点:①电子在确定的轨道上运动 ②轨道能量是量子化的 ③电子跃迁产生能量变化(2)意义:①成功解释了氢原子的线状光谱 ②说明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不足:无法解释复杂光谱问题[题组·冲关]1.下列有关化学史知识错误的是( ) A .原子分子学说的建立是近代化学发展的里程碑B .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编制了元素周期表C .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在总结气体反应体积比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子的概念D.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首先发现了电子【解析】英国科学家汤姆逊首先发现了电子。

高中化学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1节原子结构教案鲁科版必修220170804150.doc

高中化学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1节原子结构教案鲁科版必修220170804150.doc

原子结构【教学目标及分解】1.课前预习先学目标①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②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③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2.课中目标①引导学生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②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③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④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对核外电子的运动情况进行研究,让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课后拓展目标①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②能通过原子结构简图认识元素的得、失电子的可能性及可能的化合价;【教学重、难点】完整画出原子结构简图以及与元素性质、化合价的关系是学习中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巡视,确保学生独立完成;讨论与小结(5min)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教学反思与改进】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要理解到位,否则画原子结构示意图时易出错;2.学习原了结构示意图时还要学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3.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及与化合价的关系不容易理解,还有待后续学习加强指导。

精美句子1、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

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

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

读石灰,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

2、幸福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千颗子”的收获. 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幸福是“奇闻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愉悦。

幸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幸福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恬淡。

幸福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圣洁。

幸福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壮。

幸福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第一章_第1节_原子结构模型知识点及练习[选修3]鲁科版

第一章_第1节_原子结构模型知识点及练习[选修3]鲁科版

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1、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的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2、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葡萄干布丁模型”)3、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卢瑟福核式模型”)4、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玻尔电子分层排布模型”)5、电子云模型(1927年~1935年):现代物质结构学说。

(“量子力学模型”)【例1】下列对不同时期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时间排列正确的是()①电子分层排布模型②“葡萄干布丁”模型③量子力学模型④道尔顿原子学说⑤核式模型A、①③②⑤④B、④②③①⑤C、④②⑤①③D、④⑤②①③二、原子光谱和波尔的原子结构模型1、原子光谱:光(辐射)是电子释放能量的重要形式之一,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

(1)通常所说的光是指人的视觉所能感觉到的在真空中波长介于400~700nm之间的电磁波。

不同波长的光在人的视觉中表现出不同的颜色,按波长由长到短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

实际上,广义的光即电磁波,除了可见光外,还包括红外光、紫外光、X射线等。

(2)人们在真空放电管内充入低压氢气,并在放电管两端的电极间加上高压电时,氢气会放电发光,利用三棱镜可观察到不连续的线状光谱。

(3)光谱分为连续光谱和线状光谱,氢原子光谱为线状光谱。

线状光谱:具有特定波长、彼此分离的谱线所组成的光谱(图1-1)锂、氦、汞的发射光谱锂、氦、汞的吸收光谱图1-1连续光谱:由各种波长的光所组成,且相近的波长差别极小而不能分辨所得的光谱,如阳光形成的光谱。

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第2课时学案鲁科版选修320170925280.doc

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第2课时学案鲁科版选修320170925280.doc

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课堂合作探究问题导学一、光谱活动与探究1(1)什么是光谱?光谱的形状是怎样的?(2)原子光谱如何分类?迁移与应用下列关于光谱的说法正确的是( )A.炽热固体、液体和高压气体发出的光形成连续光谱B.氢原子光谱是连续光谱C.气体发出的光只能产生线状光谱D.甲物质发出的白光通过低温的乙物质蒸气可得到甲物质的吸收光谱对于氢原子而言,电子处在n=1的轨道时能量最低,称为基态;能量高于基态的状态,称为激发态。

二、量子数活动与探究2(1)主量子数n的意义是什么?(2)角量子数l有什么意义?(3)磁量子数m有什么意义?磁量子数m和角量子数l有什么关系?(4)自旋磁量子数m s有什么意义?迁移与应用主量子数n=3时,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即原子轨道)有( )A.4种 B.7种C.8种 D.9种1.主量子数n决定轨道能量高低;2.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能量只由主量子数n决定;3.角量子数l决定原子轨道的形状;4.磁量子数m决定原子轨道在空间的伸展方向。

当堂检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氢原子光谱是连续光谱B.“量子化”就是不连续的意思,微观粒子运动均有此特点C.玻尔理论不但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而且还推广到其他原子光谱D.原子中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上像火车一样高速运动着2.下列关于电子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s电子绕核旋转,其轨道为一圆圈,而p电子是走∞字形B.s轨道都是球形轨道C.电子云密集的地方,电子在那里出现的概率大D.电子云图是形象地描述电子在空间单位体积内出现概率大小的图形3.原子的吸收光谱是线状的而不是连续的,主要原因是( )A.原子中电子的能量高低B.外界条件的影响C.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D.原子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4.下列图像表述的现象与电子的跃迁无关的是( )5.当n和l确定时,磁量子数(m)决定了原子轨道在空间的伸展方向共有多少种( ) A.m B.n+lC.2n D.2l+16.下列说法正确的为( )A.只用n、l,就能确定一个原子轨道B.原子轨道的能量在任何原子中都必须取决于n、lC.要描述一个电子的运动状态必须用四个量子数n、l、m和m sD.对于碳原子来说,由于原子核外有六个电子,所以可以找到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情况答案:课堂·合作探究【问题导学】活动与探究1:(1)答案:许多物质都能够吸收光或发射光。

《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教案

《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教案第1章原子结构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知道其合理因素和存在的不足。

2.知道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

3.能利用“玻尔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氢原子的线状光谱。

【教学重点】1.基态、激发态及能量量子化的概念。

2.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3.利用跃迁规则,解释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及其他光谱现象。

【教学难点】1.能量量子化的概念。

2.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活动时间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联想·质疑2分钟在美丽的城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五光十色的霓虹灯,霓虹灯为什么能发出五颜六色的光?我们马上就会知道。

【板书】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第1课时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量子力学前的原子结构模型二、复习旧课3分钟提问1.请同学们指出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2.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核外电子运动有什么特征?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完善。

回答问题为评价各种原子结构模型提供知识支持三、导入新课5分钟1.介绍道尔顿原子学说的内容。

2.让学生评价“道尔顿原子学说”有那些不足之处,并对学生的评价加以完善同组内交流、讨论,并对“道尔顿原子学说”进行评价。

学生思考问题并做出否定的回答。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分析、评价能力。

1.使学生认识到原子结构模型是不断发展、完善的。

2.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对化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171.道尔顿原子学说2.卢瑟福原子【板书】一、道尔顿原子学说1.介绍卢瑟福原子结构的核式模1.阅读“玻尔原子结构模1.使学生认识到“玻尔原子结构模型”对展开新课分钟结构的核式模型3.玻尔原子结构模型型。

2.让学生思考:“卢瑟福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能解释氢原子的光谱是线状光谱吗?【板书】二.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1、逐条分析“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板书】2、玻尔原子结构模型(1)行星模型点拨:这里的“轨道”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电子层。

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第1节第1课时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课件鲁科版

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第1节第1课时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课件鲁科版

解析答案
1
2
3
4
5 6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氢原子光谱是元素的所有光谱中最简单的光谱之一
B.“量子化”就是不连续的意思,微观粒子运动均有此特点 C.玻尔理论不但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而且还推广到其他原子光谱 D.原子中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上像火车一样高速运动着 解析 氢原子光谱是元素的所有光谱中最简单的光谱;原子光谱源自核外
即就会回到原来的轨道,并向外界以光能的形式释放能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焰火在燃烧时产生五颜六色的光,是因为金属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
了从低能级向高能级的跃迁,然后电子再从高能级回到低能级,此过程中
是可以稳定共存的 C.卢瑟福核式原子结构模型指出了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质量关系、电性 关系及占有体积的关系 D.玻尔电子分层排布原子结构模型引入了量子化的概念,能够成功解释 所有的原子光谱
解析答案
解题反思
20 世纪以前的每种原子结构模型理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变式训练1 最早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为线状光谱的原子结构模型是( B )
4.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 高速的圆周运动。 5.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20世纪20年代中期):现代物质结构学说。
例1 下列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将原子看作实心球,故不能解释任何问题
B.汤姆逊“葡萄干布丁”原子结构模型成功地解释了原子中的正负粒子
运动 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 圆周 轨道上绕 原子核 运动, 轨迹 并且不辐射能量 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 的能量(E),而且能量是 能量 量子化 的。轨道能量随量子数n(1,2,3,„„)的增大而 升高 。 为 基 态;能量高于 基 态的状态,称为 激发 态 电子 跃迁

高中化学第1章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第1课时氢原子光谱与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鲁科版选择性必修2

高中化学第1章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第1课时氢原子光谱与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鲁科版选择性必修2

3.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1)基本观点 ①运动轨迹 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并且
不辐射 能量。 ②能量分布 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E),而且能量值是不连续(量子 化)的。轨道能量依n值(n称为 量子数 ,取值1、2、3、…)的增大而
升高 。对氢原子而言,电子处在n=1的轨道时能量最低,这种状态称 为 基态 ;能量高于基态能量的状态,称为 激发态 。
辨析比较 发射光谱与吸收光谱的比较
类型 发射光谱
吸收光谱
电子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或从较 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或从较
条件
高激发态跃迁到较低激发态
低激发态跃迁到较高激发态
特征 背景暗色,谱线为明亮彩色细线 背景彩色,谱线为一些暗线
联系 同种原子的发射谱线和吸收谱线位置精确重合
正误判断 (1)光是电子跃迁释放能量的重要形式之一。( √ ) (2)氢原子外围只有一个电子,故氢原子光谱只有一条谱线。( × ) 提示 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范围内有4条谱线。 (3)氢原子光谱属于线状光谱。( √ ) (4)基态氢原子转变成激发态氢原子时释放能量。( × ) 提示 基态氢原子转变成激发态氢原子时吸收能量。 (5)焰色试验与电子跃迁有关,属于化学变化。( × ) 提示 焰色试验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
子所处的轨道的能量是 量子化 的。如图所示:
(3)吸收光谱与发射光谱
发射光谱形成示意图
吸收光谱形成示意图
Hale Waihona Puke 名师点拨1.光谱可以根据能量变化特点分为吸收光谱与发射光谱,根据波长特点分 为连续光谱与线状光谱,而吸收光谱与发射光谱总称为原子光谱。 2.电光源、焰色试验、物质燃烧或高温下发光等都与原子核外电子的跃 迁有关,而化学反应中的颜色变化与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无关。

化学鲁科选修三讲义:第1章 第1节 第1课时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Word版含答案

化学鲁科选修三讲义:第1章 第1节 第1课时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Word版含答案

第1节 原子结构模型第1课时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程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的内容。

2.知道基态、激发态和原子光谱等概念,认识原子光谱分析的应用。

一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1.阅读教材,将下列各原子结构模型的名称及相关科学家的名字填入表中:在原子核上,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

卢瑟福因此被誉为“原子之父”。

[归纳总结]1.由于道尔顿最早提出了原子论,合理地解释了当时的一些化学现象和规律,给化学奠定了唯物主义理论基石,所以道尔顿被誉为近代化学之父。

2.从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是逐步深入的。

虽然很多科学家得到了一些错误的结论,但对当时发现真相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3.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已能利用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来拍摄表示原子图像的照片并且能在晶体硅表面上用探针对原子进行“搬迁”。

[活学活用]1.自从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假说,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就不断深入、发展,并通过实验事实不断地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下列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将原子看作实心球,故不能解释任何问题B.汤姆逊“葡萄干布丁”原子结构模型成功地解释了原子中的正负粒子是可以稳定共存的C.卢瑟福核式原子结构模型指出了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质量关系、电性关系及占有体积的关系D.玻尔电子分层排布原子结构模型引入了量子化的概念,能够成功解释所有的原子光谱答案 C解析道尔顿的原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质量守恒定律等规律,故A选项是错误的;汤姆逊“葡萄干布丁”原子结构模型提出了正负电荷的共存问题,但同时认为在这样微小的距离上有着极大的作用力,存在着电子会被拉进去并会碰撞在带正电的核心上这样的问题,故B选项是错误的;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核式原子结构模型,散射实验的结果能够分析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质量关系、电性关系及占有体积的关系,故C选项是正确的;玻尔电子分层排布原子结构模型只引入了一个量子化的概念,只能够解释氢原子光谱,而不能解释比较复杂的原子光谱,故D选项是错误的。

鲁科版化学选修3《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教案

鲁科版化学选修3《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教案

鲁科版化学选修3《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教
案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知道其合理因素和存在的不足。

2.知道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

3.能利用“玻尔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氢原子的线状光谱。

【教学重点】
1.基态、激发态及能量量子化的概念。

2.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
3.利用跃迁规则,解释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及其他光谱现象。

【教学难点】
1.能量量子化的概念。

2.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过程】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
课时
【板书】
原子的光谱
)行星模型
拨:
,所以光谱。

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
一、道尔顿原子学说
二、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1.逐条分析“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2.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1)行星模型
(2)定态假设
(3)量子化条件
(4)跃迁规则。

2021学年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第1节第1课时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学案鲁科版选修3

2021学年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第1节第1课时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学案鲁科版选修3

第1课时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构造模型[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原子构造模型的演变历程和玻尔的原子构造模型的内容。

2.知道基态、激发态和原子光谱等概念,认识原子光谱分析的应用。

一原子构造模型的演变1.阅读教材,将以下各原子构造模型的名称及相关科学家的名字填入表中:原子构造模型模型名称原子论模型“葡萄干布丁〞模型核式模型电子分层排布模型量子力学模型相关科学家道尔顿汤姆逊卢瑟福玻尔薛定谔2.卢瑟福通过α粒子的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构造有核模型,认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

卢瑟福因此被誉为“原子之父〞。

[归纳总结]1.由于道尔顿最早提出了原子论,合理地解释了当时的一些化学现象和规律,给化学奠定了唯物主义理论基石,所以道尔顿被誉为近代化学之父。

2.从原子构造模型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人类对原子构造的认识过程是逐步深入的。

虽然很多科学家得到了一些错误的结论,但对当时发现真相作出了一定的奉献。

3.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展,科学家已能利用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来拍摄表示原子图像的照片并且能在晶体硅外表上用探针对原子进展“搬迁〞。

[活学活用]1.自从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假说,人类对原子构造的认识就不断深入、开展,并通过实验事实不断地完善对原子构造的认识。

以下关于原子构造模型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道尔顿的原子构造模型将原子看作实心球,故不能解释任何问题B.汤姆逊“葡萄干布丁〞原子构造模型成功地解释了原子中的正负粒子是可以稳定共存的C.卢瑟福核式原子构造模型指出了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质量关系、电性关系及占有体积的关系D .玻尔电子分层排布原子构造模型引入了量子化的概念,能够成功解释所有的原子光谱答案 C解析 道尔顿的原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质量守恒定律等规律,故A 选项是错误的;汤姆逊“葡萄干布丁〞原子构造模型提出了正负电荷的共存问题,但同时认为在这样微小的距离上有着极大的作用力,存在着电子会被拉进去并会碰撞在带正电的核心上这样的问题,故B 选项是错误的;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核式原子构造模型,散射实验的结果能够分析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质量关系、电性关系及占有体积的关系,故C 选项是正确的;玻尔电子分层排布原子构造模型只引入了一个量子化的概念,只能够解释氢原子光谱,而不能解释比拟复杂的原子光谱,故D 选项是错误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程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的内容。

2.知道基态、激发态和原子光谱等概念,认识原子光谱分析的应用。

一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1.阅读教材,将下列各原子结构模型的名称及相关科学家的名字填入表中:中在原子核上,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

卢瑟福因此被誉为“原子之父”。

[归纳总结]1.由于道尔顿最早提出了原子论,合理地解释了当时的一些化学现象和规律,给化学奠定了唯物主义理论基石,所以道尔顿被誉为近代化学之父。

2.从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是逐步深入的。

虽然很多科学家得到了一些错误的结论,但对当时发现真相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3.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已能利用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来拍摄表示原子图像的照片并且能在晶体硅表面上用探针对原子进行“搬迁”。

[活学活用]1.自从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假说,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就不断深入、发展,并通过实验事实不断地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下列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将原子看作实心球,故不能解释任何问题B .汤姆逊“葡萄干布丁”原子结构模型成功地解释了原子中的正负粒子是可以稳定共存的C .卢瑟福核式原子结构模型指出了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质量关系、电性关系及占有体积的关系D .玻尔电子分层排布原子结构模型引入了量子化的概念,能够成功解释所有的原子光谱答案 C解析 道尔顿的原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质量守恒定律等规律,故A 选项是错误的;汤姆逊“葡萄干布丁”原子结构模型提出了正负电荷的共存问题,但同时认为在这样微小的距离上有着极大的作用力,存在着电子会被拉进去并会碰撞在带正电的核心上这样的问题,故B 选项是错误的;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核式原子结构模型,散射实验的结果能够分析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质量关系、电性关系及占有体积的关系,故C 选项是正确的;玻尔电子分层排布原子结构模型只引入了一个量子化的概念,只能够解释氢原子光谱,而不能解释比较复杂的原子光谱,故D 选项是错误的。

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起了很大的作用。

他的学说包含下列三个论点: 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

从现代的观点考虑,你认为三个论点中不确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②③解析 根据现代物质结构的观点可知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因此可以再分;由于存在同位素,因此质子数相同的同种原子也会因中子数不同而导致其质量和物理性质不同,但其化学性质相同;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原子中大部分为空隙,电子在核外作 高速运动。

二 氢原子光谱和波尔的原子结构模型1.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1)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若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能量较高轨道成为激发态原子。

(2)原子基态与激发态相互转化间的能量变化 基态原子 吸收能量释放能量激发态原子2.光是电子释放能量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看到的许多可见光(如灯光、霓虹灯光、激光)和节日燃放的焰火等都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释放能量有关。

(1)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则可确立某种元素的原子,这些光谱总称原子光谱。

在现代化学中,常利用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称为谱学分析。

(2)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而不是连续光谱,是由于氢原子光谱源自核外电子在能量不同的轨道之间的跃迁,而电子所处的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3.为了解释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这一实验事实,丹麦科学家玻尔提出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

其基本观点是(1)原子中的电子在某一确定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并且不辐射能量。

(2)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不同轨道的能量既不是任意取值也不是连续变化的,轨道能量只能是量子化的。

轨道能量与量子数n的取值有关。

(3)只有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才会辐射或吸收能量。

如果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现出来并被记录下来,就形成了光谱。

玻尔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的实验事实。

[归纳总结]玻尔原子结构模型(1)原子光谱源自核外电子在能量不同的轨道之间的跃迁;(2)电子所处的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3)电子跃迁吸收(或放出)的能量也是量子化的。

[活学活用]3.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是由不连续的谱线组成的,这表明( )A.在原子中只有某些电子能够跃迁产生光谱B.原子中的电子可以处于某些特定的能量状态,即电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C.原子发射的光是单色光D.白光可以由多种单色光组成答案 B解析光谱分为连续光谱和线状光谱,无论是单色光还是白光,都是连续光谱,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也就是由具有特定频率的光形成的谱线。

原子光谱之所以产生这种特定的谱线,是由于电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电子跃迁的始态和终态的能级差也是量子化的。

4.玻尔理论不能解释( )A.氢原子光谱为线状光谱B.在一给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的核外电子不辐射能量C.电子从一个轨道(能量为E i)跃迁到另一个轨道(能量为E j)时会辐射或吸收能量,且该能量与两个轨道的能量差有关D.有外加磁场时氢原子光谱增加多条谱线答案 D解析玻尔理论是针对原子的稳定存在和氢原子光谱为线状光谱的事实提出的,有外加磁场时氢原子光谱增加多条谱线,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必须借助量子力学加以解释。

当堂检测1.自从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假说以来,人类对原子结构的研究不断深入、发展,通过实验事实不断地丰富、完善原子结构理论。

请判断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的原子都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B.所有的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的个数都是相等的C.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作用的实质是原子核中的质子对核外电子的吸引D.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不可能再进一步分成更小的微粒答案 C解析所有的原子都含有质子和电子,并且二者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因为质子和电子带的电荷相等,而电性却相反,故整个原子是电中性的。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

如11H中就只含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没有中子。

多数原子的中子数和质子数比较接近但没有必然的数量关系。

故A、B选项均不正确;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是一种电性作用,因为中子不显电性,质子和电子带相反电荷,所以C选项正确;从发展的观点出发,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构成原子的基本微粒有可能再进一步分成更小的微粒,目前有资料介绍,科学家已经研究发现了更小的微粒——夸克,所以D选项是错误的。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界中的所有原子都处于基态B.同一原子处于激发态时的能量一定高于处于基态时的能量C.无论原子种类是否相同,基态原子的能量总是低于激发态原子的能量D.激发态原子的能量较高,极易失去电子,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答案 B解析自然界中的原子有的处于基态,有的处于激发态,A选项错误;同一种原子处于激发态时的能量一定高于处于基态时的能量,若原子种类不同,则不一定如此,所以B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激发态原子的能量较高,容易跃迁到能量较低的状态或基态,能量降低,激发态原子若要失去电子,仍必须再吸收能量,失去电子难易程度需根据原子的具体情况而定,有的激发态原子易失去电子,有的激发态原子难失去电子,故D错误。

3.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有关的是( )A.钢铁长期使用后生锈B.节日里燃放的焰火C.金属导线可以导电D.卫生丸久置后消失答案 B解析钢铁长期使用后生锈是铁失去电子,A错;节日里燃放的焰火是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B正确;金属导线可以导电是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定向移动,C错;卫生丸久置后消失是分子的运动,D错误。

4.对充有氖气的霓虹灯管通电,灯管发出红色光。

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电子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B.电子由基态向激发态跃迁时吸收除红光以外的光线C.氖原子获得电子后转变成发出红光的物质D.在电流的作用下,氖原子与构成灯管的物质发生反应答案 A解析对充有氖气的霓虹灯管通电,电子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以红色光的形式释放出能量。

5.揭示原子内部结构的奥秘,有助于我们理解所处的物质世界。

(1)用化学方法不能实现的是________。

A.生成一种新分子B.生成一种新离子C.生成一种新原子D.生成一种新单质(2)1909年,卢瑟福等人做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从而提出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这种模型的是________。

(3)古代哲学家们也树立了不少有关物质构成的观点。

例如,我国战国时期的惠施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而同时期的墨子认为如果物质不存在被分割的条件,物质就不能被无限分割。

惠施的观点可用下图表示:请你用相同的图示方法表示墨子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 (2)C(3)解析原子是物质进行化学反应的基本微粒,在化学反应中,一种原子不会变成另外的原子。

墨子认为如果不具备分割条件则不能被无限分割,所以用线段表示则不能再减小。

40分钟课时作业[基础过关]一、原子结构及其模型演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是不可再分的B.原子中肯定含有中子C.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可以分为质子和中子,然后不能再分D.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原子的组成中还存在更小的微粒,如夸克答案 D2.1934年居里夫妇用α粒子(4He)轰击27Al得到一种自然界不存在的P的一种同位素——30P,开创了人造核素的先河:27Al+4He―→30P+1n。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变化说明原子核在化学反应中也能发生变化B.该变化同样遵循质量守恒定律C.1n是一种电中性粒子D.对于30P: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答案 A解析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是原子,不涉及原子核的变化,原子核的变化是核物理变化,A不正确;B项中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B项正确;1n表示的是一个中子,中子不带电荷,C项正确。

3.下列对不同时期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在时间上先后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电子分层排布模型②“葡萄干布丁”模型③量子力学模型④道尔顿原子学说⑤核式模型A.①③②⑤④B.④②③①⑤C.④②⑤①③D.④⑤②①③答案 C解析最早的是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然后是汤姆逊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接着是卢瑟福的核式模型,再其次是玻尔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圆周运动的原子结构模型,最后人们将量子力学理论应用于原子结构研究,提出了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用量子化的观点描述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