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模型》导学案1
九年级化学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导学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但也是可分的。
2、通过学习,知道原子是由哪几种微粒构成的以及他们的带电情况。
3、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4、会画核电荷数为1—18的18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二、学习重点:原子的构成。
三、学法指导:(一)课前预习:自学课本P53—P55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他们不是一个个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而是由和构成的。
2、原子核是由和构成的,由于原子核内的带正电,不带电,所以原子核带正电。
原子核带的与核内的质子数相等。
3、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电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的相等,因此原子显电性。
4、与原子相比,原子核的体积小,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只相当于体育场中的。
因此,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
5、科学研究表明,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具有不同的运动状态,离核近的电子能量,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
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次之为,以此类推为、、、、层,离核最远的叫。
6、核外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又叫。
已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只有层,最多的有层,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个(只有一层的,电子不超过个)。
7、人们认为最外层具有结构或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结构。
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4个,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原子一般较易电子。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4个,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原子一般较易电子,趋向达到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
(二)、课堂练习:1.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A.原子呈电中性B.原子时实心球体C.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
《认识原子结构》 导学案
《认识原子结构》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认识科学家们探索原子结构的方法和思维。
2、理解原子的构成,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基本性质和相互关系。
3、掌握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的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4、理解元素的概念,认识元素的种类与质子数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1、原子的构成及各微粒的性质和关系。
2、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的计算。
3、元素的概念和元素种类的决定因素。
三、学习难点1、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2、对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关系的综合运用。
四、知识链接1、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常见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2、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五、学习过程(一)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1、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的概念,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
但这只是一种哲学上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2、 19 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这一学说对化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 1897 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证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他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式”原子模型,认为原子像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球体内,电子像葡萄干一样镶嵌在其中。
4、 1911 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他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高速运动。
(二)原子的构成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质子带正电荷,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3、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呈电中性。
4、原子核很小,但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三)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的关系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结构导学案
第四章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 《原子结构》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原子结构,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能够正确书写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习重点】原子结构及核外电子的排布。
【学习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课前预习】一、原子的构成 1.构成(1)原子⎩⎪⎨⎪⎧原子核⎩⎨⎧质子(相对质量近似为1,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相对质量近似为1,不带电)核外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2)关系: (电中性原子中)。
2.质量数(1)概念: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 和 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叫作质量数。
(2)关系:质量数(A )= (Z )+ (N )。
二、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层(1)概念:在多电子原子里,把电子运动的 的区域简化为 ,称作电子层。
(2各电子层由内到外电子层数 1 2 3 4 5 6 7字母代号离核远近 由 到 能量高低 由 到2.电子分层排布 (1)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布在 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往外排布在 的电子层里,即按K→L→M→N……顺序排列。
(2)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①第n 层最多容纳 个电子。
如K 、L 、M 、N 层最多容纳电子数分别为 。
②最外层电子数目最多不能超过 个(K 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 个)。
③次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不超过 个。
3.(1)原子(离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如下所示(2)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而离子结构示意图中,二者则不相等。
如:阳离子: 。
阴离子: 。
【问题探究】一、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二、根据核外电子排布特点推断元素特殊关系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4倍最外层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最外层有1个电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内层电子数之和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1)利用元素排布寻找“10电子”粒子的方法(2)利用元素排布寻找“18电子”粒子的方法【课堂成果验收】1.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2.核电荷数小于或等于18的元素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余电子总数一半的元素种类有()A.1种B.2种C.3种D.4种3.与OH-具有相同质子数和电子数的粒子是()A.H2O B.F-C.Na+D.NH34.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中的下列粒子数可能发生改变的是()A.质子数B.中子数C.质量数D.电子数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多电子的原子里,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内运动B.核外电子总是先排在能量低的电子层上,例如只有M层排满后才排N层C.某原子M层电子数为L层电子数的4倍D.某离子的核电荷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鲁科版必修2 原子结构导学案(第一课时)
。
二、原子的构成
1、原子是由和构成的,而原子核是由更小的微粒和构成的。
2、带电特点:每个质子带个单位电荷,不带电,每个电子带个单位电荷。
3、质量数:。
4、各微粒间的关系:
(1)核电荷数==
(2)质量数(A)+
(3)阳离子核外电子数=
(4)阴离子核外电子数=
5、一般用符号 代表,符号 的意义是:
A、35Cl原子所含质子数为18
B、 mol的H35Cl分子所含中子数约为6.02×1023
C、3.5 g的35Cl2气体的体积为2.24 L
D、35Cl2气体的摩尔质量为70 g·mol-1
课后作业
1、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位素的是()
A、O2、O3、O4B、H2、D2、T2
C、H2O、D2O、T2OD、4020Ca和4220Ca
5、若几种微粒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则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B、可能是几种不同的分子或离子
C、彼此之间互为同位素D、不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
6、简单原子的原子结构可用下图表示方法形象表示:
①②③
其中 表示质子或电子, 表示中子,则下列有关①②③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互为同位素B、②③互为同素异形体
③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元素主要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④电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⑤每种元素都有两种或两种以的核素
A、①②④⑤B、③④⑤C、②③⑤D、①⑤
2、与0.11molH2SO4电子数相等的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是
3、某阳离子Rn+的核外共有x个电子,核内有y个中子,则R的质量数为()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导学案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相关实验。
2、理解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3、知道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数量级,以及原子核的电荷与质量数。
二、知识梳理(一)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1、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古典原子论,认为物质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
2、 19 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3、 19 世纪末,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葡萄干布丁”模型,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球内,电子像葡萄干一样镶嵌在其中。
(二)α粒子散射实验1、实验装置α粒子源、金箔、荧光屏、显微镜等。
2、实验现象(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2)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角度超过了 90°,有的几乎达到 180°。
(三)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1、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2、原子核的大小:原子核的半径约为 10⁻¹⁵ 10⁻¹⁴ m,原子的半径约为 10⁻¹⁰ m。
(四)原子核的电荷与质量数1、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
2、质量数: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三、重点难点解析(一)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解释1、由于原子核很小,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离原子核较远,受到的库仑斥力很小,所以它们的运动方向几乎不变。
2、少数α粒子离原子核较近,受到的库仑斥力较大,因此它们的运动方向发生较大的偏转。
3、极少数α粒子与原子核正碰,受到的库仑斥力很大,所以它们的运动方向发生大角度偏转,甚至被反弹回来。
(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葡萄干布丁”模型的区别1、“葡萄干布丁”模型认为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而核式结构模型认为正电荷集中在原子核内。
高中化学 1.1《原子结构模型》(第二课时原子结构模型)导学案 鲁科版选修3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知道其合理因素和存在的不足。
初步认识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2)能利用“玻尔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氢原子的线状光谱。
(3)能用n、ι、m、ms四个量子数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4)知道n、ι、m、ms的相互关系及有关量子限制(5)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概念及形状,能正确书写能级符号及原子轨道符号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介绍几种原子结构模型,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能力。
(2)通过原子结构模型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对化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感受到在学生阶段就要认真作实验、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3)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通过介绍四个量子数及有关量子限制,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原子结构模型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学习重点】1、基态、激发态及能量量子化的概念。
2、利用跃迁规则,解释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及其他光谱现象。
3、用四个量子数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学习难点】1、n、ι、m、ms的相互关系及有关量子限制。
2、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概念第2课时一、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一)原子轨道与四个量子数根据量子力学理论,原子中的单个电子的______________可以用原子轨道来描述,而每个原子轨道由三个只能取整数的量子数共同描述,因此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是由四个量子数决定的。
1、主量子数n主量子数n的取值为…,对应的符号为…,n越大,表明电子离核的平均距离、能量,因此将n值所表示的电子运动状态称为。
2、角量子数ι在多电子原子中,角量子数l与一起决定着原子轨道的能量,若两个电子所取的n、l值均相同,就表明这两个电子具有。
对于确定的n值,l的取值共个,分别是…,对应的符号为…,在一个电子层中,l有多少个取值,就表示该电子层有多少个不同的(也称亚层)。
原子结构1
高一化学导学案编号:1-1-1 第一章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 原子结构 【使用说明与学习指导】1、 认真完成完成本学案需要预习的内容。
2、通过预习基本解决本节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 学习目标】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X A Z 的含义。
2、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它们之间的关系。
3、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课前预习学案(限时15分钟)【自主学习】1、英国物理学家 通过 实验证明:实验结果为: 核式原子模型: 2、原子核的构成原子是由 和 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更小的微粒—— 和 构成的。
核电荷数= = 质量数= +原子的表示方式:(写名称及符号)原子Z AX 3、 核素元素 核素如氢元素有 、 、 三种核素,分别用 、 、 来表示。
碳元素有3种核素 、 、 。
氧元素有3种核素 、 、 。
同位素 同位素分为 和 两种。
【预习自测】1.自从下列哪项发现或学说开始,化学才开始成为一门科学( )A .阿伏加德罗提出原子——分子学说B .拉瓦锡确定空气的组成C .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D .汤姆生发现电子2.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科恩(美)和波普尔(英),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
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引起整个化学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B 化学不再需要实验C 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D 未来化学的方向还是经验化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粒子B .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C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D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课堂探究】一.原子核[交流研讨]阅读P 3表格,分析电子、质子、中子的基本数据表,思考讨论以下题 1、电子、质子各带何种电荷?中子带不带电?为什么原子呈电中性? 2、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和电子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3、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哪些微粒决定的?4、若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试推测原子的相对质量的数值与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
《原子结构的模型导学案》
《原子结构的模型》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能够了解原子结构的模型,掌握原子中各组成部分的性质和作用,以及不同模型之间的干系。
一、导入1. 引入话题:你知道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呢?2. 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能看到这个世界?光是如何产生的?二、进修内容1. 原子的组成:介绍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各自的电荷和质量。
2. 原子的结构模型:提出不同的原子结构模型,包括汤姆孙模型、卢瑟福模型和玻尔模型。
3. 原子中各组成部分的性质和作用: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绕核运动,形成原子的外层电子壳。
4. 不同模型之间的干系:汤姆孙模型认为原子是一个整体,卢瑟福模型提出原子核的观点,而玻尔模型则描述了电子在轨道上的运动。
三、进修方法1. 观察实验:通过观察原子的结构模型,理解原子组成的基本观点。
2. 讨论交流:与同砚讨论不同模型的优缺点,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3. 思维导图:绘制原子结构模型的思维导图,整理进修内容。
四、教室练习1. 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选择正确的答案。
2. 解答题:描述一下汤姆孙模型、卢瑟福模型和玻尔模型的异同点。
五、拓展延伸1. 阅读文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
2.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验证不同原子结构模型的有效性。
六、总结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回答导入问题。
2. 反思进修过程中的困难和收获,提出改进方法。
七、课后作业1. 完成教室练习的题目。
2. 思考原子结构模型的意义,写一篇100字以上的小结。
八、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教室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判和反馈。
2.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能够对原子结构的模型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进修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同砚们在进修过程中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息探索科学世界的奥秘。
祝大家进修愉快!。
《原子结构模型》 导学案
《原子结构模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认识不同模型的主要特点。
2、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能书写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掌握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初步学会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元素的化学性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及各模型的要点。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难点(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2)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元素化学性质。
三、知识梳理(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1、道尔顿原子模型19 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2、汤姆生原子模型1897 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提出了“葡萄干布丁”模型,认为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电子镶嵌在其中。
3、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 年,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运动。
4、玻尔原子模型1913 年,丹麦科学家玻尔在卢瑟福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量子化的概念,提出了原子轨道的假说,认为电子在一定的轨道上绕核运动,且轨道是量子化的。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电子层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一定区域内运动,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
电子层从内到外依次为:K、L、M、N、O、P、Q 等。
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总是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依次排布在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里。
(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2n²个(n 为电子层数)。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当 K 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 2 个)。
(4)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18 个。
3、原子结构示意图用小圆圈和圆圈内的符号及数字表示原子核及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
(三)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1、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8.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
2.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理解模型提出的主要思想。
3.知道原子的组成,了解原子核和原子大小的数量级。
重点:难点:α粒子散射实验【自主预习】1.汤姆孙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弥漫性地________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________其中,有人形象地把汤姆孙模型称为“西瓜模型”或“________模型”。
说明: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虽然能解释一些实验事实,但这一模型很快被新的实验事实——α粒子散射实验所否定。
2.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原子中带正电部分的体积很小,但几乎占有________质量,电子在正电体的________运动。
正电体的尺度是很小的,被称为________。
所以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因而被称为________结构模型。
3.原子由带电荷________的核与核外Z个电子组成。
原子序数Z等于________与电子电荷大小的比值。
原子核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原子核的电荷数就是核中的________数。
原子半径数量级-----核半径数量级-----4.α粒子散射实验1909~1911年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获得了重要的发现。
(1)实验装置(如图18-2-1所示)说明:①整个实验过程在真空中进行。
②金箔很薄,α粒子( 42He核)很容易穿过。
(2)实验结果: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的偏转,偏转角度甚至大于90°,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
合作探究1.汤姆孙模型为什么不能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提出的依据是什么?3.假设原子核有一个篮球大,按照比例,原子有多大?课堂检测1.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实验在真空环境中进行B.带有荧光屏的显微镜可以在水平面内的不同方向上移动C.荧光屏上的闪光是散射的α粒子打在荧光屏上形成的D.荧光屏只有正对α粒子源发出的射线方向上才有闪光2.在α粒子的散射实验中,使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的作用力是原子核对α粒子的() A.万有引力 B.库仑力C.磁场力D.核力3.卢瑟福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解释是( )A.使α粒子产生偏转的力主要是原子中电子对α粒子的作用力B.使α粒子产生偏转的力是库仑力C.原子核很小,α粒子接近它的机会很小,所以绝大多数的α粒子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D.能产生大角度偏转的α粒子是穿过原子时离原子核近的α粒子4.α粒子散射实验中,不考虑电子和α粒子的碰撞影响,这是因为()A.α粒子与电子根本无相互作用B.α粒子受电子作用的合力为零,是因为电子是均匀分布的C.α粒子和电子碰撞损失能量极少,可忽略不计D.电子很小,α粒子碰撞不到电子5.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当在α粒子最接近原子核时,关于描述α粒子的有关物理量情况正确的是()A.动能最小B.势能最小C.α粒子与金原子核组成的系统能量最小D.α粒子所受金原子核的斥力最大6.用α粒子撞击金原子核发生散射,图11-2中关于α粒子的运动轨迹正确的是()A.aB.bC.cD.d7.如图11-3所示为α粒子散射实验中α粒子穿过某一金属原子核附近时的示意图,A、B、C三点分别位于两个等势面上,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α粒子在A处的速度比在B处的速度小B.α粒子在B处的速度最大C.α粒子在A、C处的速度大小相等D.α粒子在B处速度比在C处速度小。
题二 原子的结构(导学案修改稿)(1)
课题二原子的结构(1)——原子的构成责任编辑使用者:九年级班组时间:2013年10月18日星期五第1节【学习目标】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原子的构成。
【学习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学习过程】一、知识准备:1.知识回顾(组长检查,2分钟)构成物质的粒子有、等。
如:水是由构成的,金属汞是由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构成的;2.引入:(1)人类战争历史上使用过的威力最大的武器是什么?(2)为什么小小的原子有如此大的威力?二、新知探究:原子的构成【资料分析】:十九世纪以前,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
后来卢瑟褔通过实验证明原子的构成。
那么原子的构成是怎样的呢?活动(一)先独立阅读P53文字、图,思考完成1-3题;3分钟后小组讨论,组内代表分别展示在小黑板上,小组交叉批改, 6分钟。
1.原子的体积怎样?2.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原子核是由什么构成的?请试着用下图的形式来表示。
原子3.原子中的质子、电子、中子分别带什么电荷?活动(二)请认真阅读相关文字,分析表3-1中的相关信息,先独立思考下列问题,然后组内交流讨论,代表回答,8分钟。
1.原子中的质子、电子、中子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2.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你能用数学的数量关系表示出来吗?)3. 哪种原子的原子核中不含中子?三、小结与反思(8分钟)认真梳理所学的知识,独立填写下表,小结原子的构成及特点。
四、当堂测评(独立完成,6分钟)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电的和核外带电的构成的。
由于所带电荷和所带电荷相等,但,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核一般是由和构成的,质子带,中子。
原子的原子核中没有中子。
2.分析表3-1,叙述氯原子的构成。
《原子结构的模型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原子结构的模型》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和基本观点;2. 掌握原子结构的三大模型:汤姆逊模型、鲁瑟福模型和玻尔模型;3. 理解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基本性质和作用。
二、导学内容:1. 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a. 原子的观点起源于古希腊时代的哲学家;b. 道尔顿提出原子的实体存在和不可再分性;c. 汤姆逊通过阴极射线实验提出了“葡萄干布丁模型”;d. 鲁瑟福通过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模型;e. 玻尔提出了原子核外围电子环绕的氢原子模型。
2. 原子结构的三大模型a. 汤姆逊模型:原子是一个带正电的均匀分布的“葡萄干布丁”,电子均匀分布其中;b. 鲁瑟福模型:原子由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和盘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c. 玻尔模型:电子绕原子核以固定的轨道运动,吸收或开释能量时跃迁。
3. 原子结构中的基本粒子a. 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b. 质子:带正电的基本粒子,质量约为1个质子质量;c. 中子:不带电的基本粒子,质量约为1个质子质量;d. 电子:带负电的基本粒子,盘绕原子核运动。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引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探究兴趣;2. 进修:介绍原子结构的三大模型及基本粒子的性质,让学生理解并比较不同模型的特点;3. 实践:设计实验或思考题目,让学生动手操作或思考,深化对原子结构的理解;4. 总结:帮助学生总结原子结构的重要观点和模型,稳固进修效果。
四、导学评判:1. 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导学过程,提出问题和观点;2. 理解度:学生是否理解了原子结构的基本观点和模型;3. 运用能力: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4. 思维能力:学生是否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拓展性思维。
五、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原子结构相关的实验或钻研,深化对原子结构的理解;2. 探讨原子结构在化学、物理等领域的应用和意义,拓宽知识面;3.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竞争或科普活动,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
1.1原子结构导学案高二下学期化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第一节 原子结构【学习目标】1. 复习原子结构模型的历史发展过程。
2. 回顾原子结构示意图,理解原子结构3. 理解能层与能级的关系。
【重点难点】学习能层与能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导学流程】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历史发展过程二、能层与能级1、能层的含义:按核外电子的 不同,可以将核外电子分成不同的能层。
2、能层的表示方法及各能层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能层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符号 最多电子数3、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一低四不超”(1)能量规律——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总是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里,然后由内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电子层(2)数量规则:四不超:(1)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 2(2)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K 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电子) (3)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 (4)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3)原子核外各能层,能层序数越大,其离原子核的距离越远能量越高。
E(K)< E(L)< E(M)< E(N)< .... 4.能级(1)意义:根据多电子原子中同一能层电子________不同,将它们分成不同的能级。
(2)符号:在每一能层中,能级符号分别为n s 、n p 、n d 、n f……,其中n 代表________。
离核远近 近 远 能量高低 低 高5.能层、能级中所容纳的电子数注意:(1)任一能层的能级总是从s开始。
能级符号按照s、p、d、f、g……排序。
s、p、d、f能级可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分别为2、6、10、14,依次为奇数数列1、3、5、7的二倍(2)任一能层的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3)能级符号前面用数字表示能层序数。
(4)同一能层不同能级之间的能量按s、p、d、f、…排序依次升高,即E(ns)<E(np)<E(nd)...(5)不同能层英文字母相同的不同能级,能层数(n)越大,离原子核越远,能量越高,如E(1s)<E(2s)<E(3s)...能层与能级的有关规律1.每一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为能层序数)。
第18章原子结构第2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导学案
第18章原子结构 第2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导学案一、汤姆孙的原子模型 1.汤姆孙原子模型:汤姆孙于1898年提出了原子模型,他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弥漫性地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镶嵌其中,有人形象地把汤姆孙模型称为“西瓜模型”或“枣糕模型”,如图.2.α粒子散射实验:(1)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由α粒子源、金箔、放大镜、荧光屏等几部分组成,实验时从α粒子源到荧光屏这段路程应处于真空中.(2)实验现象①绝大多数的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②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3)实验意义: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模型,建立了核式结构模型.二、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1.核式结构模型:1911年由卢瑟福提出.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它集中了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2.原子核的电荷与尺度知识点一 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理解与分析班级: 姓名:规律探究:如图所示为1909年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指导他的学生盖革和马斯顿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装置,阅读课本,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α粒子?(2)实验装置中各部件的作用是什么?实验过程是怎样的?(3)实验现象如何?(4)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的原因是什么?例1.如图所示为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图中的显微镜可在圆周轨道上转动,通过显微镜前相连的荧光屏可观察α粒子在各个角度的散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图中的A、B两位置分别进行观察,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一样多B.在图中的B位置进行观察,屏上观察不到任何闪光C.α粒子发生散射的主要原因是α粒子撞击到金箔原子后产生的反弹D.卢瑟福选用不同重金属箔片作为α粒子散射的靶,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基本相似练习1.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为了解释实验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如图所示,O表示金原子核的位置,曲线ab和cd表示经过金原子核附近的α粒子的运动轨迹,能正确反映实验结果的图是()【小结】: 1.实验现象(1)绝大多数的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2)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的偏转.(3)极少数α粒子偏转角度超过90°,有的几乎达到180°.2.理解(1)核外电子不会使α粒子的速度发生明显改变.(2)汤姆孙的原子模型不能解释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3)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回来,表明这些α粒子在原子中的某个地方受到了质量、电荷量均比它本身大得多的物体的作用.(4)绝大多数α粒子在穿过厚厚的金原子层时运动方向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原子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体积很小的核内.知识点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原子核的组成规律探究:如图所示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α粒子散射图景.(1)为什么绝大多数的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运动方向前进?(2)为什么少数的α粒子穿过金箔后,发生了大角度的偏转?例2. (多选)根据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论,下列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中,正确的是()A.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原子核很小B.电子在核外运动,库仑力提供向心力C.原子的全部正电荷都集中在原子核里D.原子核的直径大约为10-10 m练习2. (多选)下列关于原子核式结构理论说法正确的是()A.是通过发现电子现象得出来的B.原子的中心有个核,叫作原子核C.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D.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旋转【小结】: 1.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原子的枣糕模型的对比:核式结构模型枣糕模型原子内部是非常空旷的,正电荷集中在原子是充满了正电荷的球体一个很小的核里电子绕核高速旋转电子均匀嵌在原子球体内2.原子内的电荷关系:原子核的电荷数与核外的电子数相等,非常接近原子序数.3.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原子核的质子数.4.原子核的大小:原子的半径数量级为10-10 m,原子核半径的数量级为10-15 m,原子核的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体积只相当于原子体积的10-15.【课堂巩固练习】1.人们在研究原子结构时提出过许多模型,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枣糕模型和核式结构模型,它们的模型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α粒子散射实验与枣糕模型和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无关B.科学家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枣糕模型,建立了核式结构模型C.科学家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核式结构模型,建立了枣糕模型D.科学家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枣糕模型和核式结构模型2.(多选)如图为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荧光屏和显微镜一起分别放在图中的A、B、C、D四个位置时,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A.相同时间内放在A位置时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最多B.相同时间内放在B位置时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比放在A位置时稍少些C.放在D位置时屏上仍能观察到一些闪光,但次数极少D.放在C、D位置时屏上观察不到闪光3.(多选)关于α粒子的散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实验说明原子中正电荷是均匀分布的B.α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的主要原因是原子中原子核的作用C.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的原因是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D.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理论4.(多选)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有()A.原子的中心有个核,叫原子核B.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C.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内D.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绕着核旋转5.X表示金原子核,α粒子射向金核被散射,若它们入射时的动能相同,其偏转轨道可能是下图中的()6.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A.绝大多数α粒子经过金箔后,发生了角度不太大的偏转B.α粒子在接近原子核的过程中,动能减少,电势能减少C.α粒子离开原子核的过程中,动能增加,电势能也增加D.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估算出原子核的大小第18章原子结构第2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导学案答案知识点一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理解与分析规律探究:(1)α粒子(42He)是从放射性物质中发射出来的快速运动的粒子,实质是失去两个电子的氦原子核,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质量为氢原子质量的4倍、电子质量的7 300倍.(2)①α粒子源:把放射性元素钋放在带小孔的铅盒中,放射出高能的α粒子.②带荧光屏的放大镜:观察α粒子打在荧光屏上发出的微弱闪光.实验过程:α粒子经过一条细通道,形成一束射线,打在很薄的金箔上,由于金原子中的带电粒子对α粒子有库仑力的作用,一些α粒子会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带有放大镜的荧光屏可以沿题图中虚线转动,以统计向不同方向散射的α粒子的数目.(3)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现象: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4)α粒子带正电,α粒子受原子中带正电的部分的排斥力发生了大角度散射.例1.答案D解析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绝大多数α粒子沿原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有大角度散射.所以A处观察到的粒子数多,B处观察到的粒子数少,所以选项A、B错误.α粒子发生散射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原子核库仑斥力的作用,所以选项C错误,D正确.练习1.D 解析:α粒子散射实验的原因是α粒子与金原子核间存在库仑斥力,因此,仅有D图正确。
高中化学 1.1《原子结构》(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
《选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导学案(第1课时)学习时间 2020 — 2020学年上学期周【课标要求】知识与技能要求: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5、识记常见元素(1~36号)[阅读引言]思考并讨论:1、“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与“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两方面是什么关系?2、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如何决定性质?分别举例说明。
【讨论归纳】[识图]:p1第一章章图: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史——不同时期的原子结构模型是怎样的?【阅读思考】阅读教材P4“开天辟地—原子的诞生”:宇宙什么是时候诞生的?我们的地球从那里来?[阅读]科学史话,说明思维性推测与科学假设的关系。
[复习] 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思考] 这些规律是如何归纳出来的呢?[阅读] P4二、能层与能级【学与问】1.原子核外电子的每一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与能层的序数(n)间存在什么关系?2.不同的能层分别有多少个能级,与能层的序数(n)间存在什么关系?3.不同层中,符号相同的能级中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否相同?[思考与交流]第五能层中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多少?说出你推导的两种方法[小结]对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按能量的差异将其分成不同的能层(n);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对于同一能层里能量不同的电子,将其分成不同的能级(l);能级类型的种类数与能层数相对应;同一能层里,能级的能量按s、p、d、f的顺序升高,即E(s)<E(p)<E(d)<E(f)。
各能层所包含的能级类型及各能层、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见下表:1.比较下列多电子原子的原子轨道的能量高低。
(1)2s______3s (2)2s______3d (3)3p______3s (4)4f______6f(5)3d______4s (6)3p x________3p z【课后作业】1.现代大爆炸理论认为:天然元素源于氢氦等发生的原子核的融合反应。
《原子结构的模型导学案》
《原子结构的模型》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2. 掌握原子结构的基本模型;3. 理解原子核、电子云和电子轨道的观点;4. 能够诠释原子结构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二、导学内容:1. 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a. 道尔顿的原子理论b. 拉瓦锡的原子质量实验c. 汤姆逊的电子发现d. 卢瑟福的金箔散射实验2. 原子结构的基本模型a. 原子核b. 电子云c. 电子轨道3. 原子结构对化学性质的影响a. 原子序数和元素周期表b. 化学键的形成三、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原子结构的图像,引起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
2. 进修:分组讨论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每组选择一个科学家的实验进行介绍,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3. 实验:利用模型演示原子核、电子云和电子轨道的结构,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原子结构的印象。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原子结构对化学性质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5. 拓展:给学生安置相关阅读任务,让他们了解更多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
四、导学作业:1. 完成《原子结构的模型》导学案中的练习题;2. 阅读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原子结构的小论文;3. 准备一个关于原子结构的展示,并邀请其他同砚观摩。
五、评判方式:1. 参与度:学生在导学过程中的表现和积极性;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导学内容的掌握水平和表达能力;3. 展示效果:学生的展示内容和表现。
六、导学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设计,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得到了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也更加全面。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让他们在进修中更加主动地探索和思考。
《搭建原子结构模型》 导学案
《搭建原子结构模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模型和相关理论。
2、掌握搭建原子结构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3、培养观察、分析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4、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原子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特点。
(2)搭建原子结构模型的操作要点。
2、难点(1)理解原子中电子的分布规律。
(2)通过模型准确表示原子的结构和特性。
三、学习过程(一)知识回顾1、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二)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1、道尔顿原子模型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2、汤姆生原子模型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提出了“葡萄干布丁”模型,认为原子像一个西瓜,正电荷像瓜瓤,电子像瓜子镶嵌在其中。
3、卢瑟福原子模型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运动。
4、玻尔原子模型玻尔引入了量子化的概念,提出了电子在固定轨道上绕核运动的模型。
(三)原子的结构1、原子核(1)质子:带正电荷,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2)中子:不带电。
2、核外电子(1)带负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2)电子在核外分层排布,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离核越远的电子能量越高。
(四)搭建原子结构模型的材料准备1、不同颜色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质子、中子和电子。
2、细铁丝或塑料棒,用于连接小球。
(五)搭建原子结构模型的步骤1、确定要搭建的原子种类,例如氢原子、氧原子等。
2、了解该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
以氧原子为例,氧原子的质子数为 8,中子数为 8,核外电子数为 8。
3、用代表质子和中子的小球搭建原子核。
将 8 个质子和 8 个中子的小球紧密排列,组成氧原子的原子核。
4、搭建核外电子轨道用细铁丝或塑料棒围绕原子核搭建电子轨道。
5、安排电子的位置根据电子的排布规律,将 8 个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轨道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结构模型》导学案课程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发展历程。
2.初步认识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能用n、l、m、m s这四个量子数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3.了解原子轨道的表示方法及意义。
知识体系梳理一、氢原子光谱和波尔的原子结构模型1.原子结构理论发展史1803年提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建立原子学说的是英国化学家①道尔顿,1903年汤姆逊提出原子结构的“②葡萄干布丁”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③核式模型,1913年玻尔提出④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建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⑤量子力学模型已成为现代化学的理论基础。
2.氢原子光谱人们常常利用仪器将物质吸收光或发射光的波长和强度分布记录下来,得到所谓的光谱,光谱分为⑥连续光谱和⑦线状光谱,氢原子光谱为⑧线状光谱。
3.玻尔原子结构模型(1)玻尔原子结构模型基本观点①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⑨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并且⑩不辐射能量。
可理解为行星模型,这里的“轨道”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电子层。
②定态假设:玻尔原子结构理论认为同一电子层上的电子能量完全相同。
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E),而且能量是量子化的,即能量是“一份一份”的。
各电子层能量差具有不连续性,即E3-E2≠E2-E1。
③只有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能量为E i)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才会辐射或吸收能量。
如果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现并记录下来,就形成了光谱。
(2)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的实验事实,但不能解决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问题和多原子复杂的光谱现象。
二、原子轨道与四个量子数根据量子力学理论,原子中的单个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可以用原子轨道来描述,而每个原子轨道由三个量子数n、l、m共同描述。
1.主量子数(n)主量子数(n)的取值与电子层符号的对应关系主量子数(n):1、2、3、4、5、6、7等,电子层符号:K、L、M、N、O、P、Q等。
n值所表示的电子运动状态称为电子层,n越大,电子离核的平均距离越远,能量越高。
2.角量子数(l)①对多电子原子来讲,对于确定的n值,l共有n个值,分别用符号s、p、d、f等来表示。
②若两个电子的n和l均相同,就表明两个电子具有相同的能量,表示两电子所处的能级相同。
③l有多少个取值,就表示该电子层有多少个能量不同的能级。
当n=1时l有1个值,有1个能级即s能级;当n=2时l有2个值,有2个能级即s能级和p能级;当n=3时l有3个值,有3个能级即s能级、p能级、d能级;当n=n时l有n个值,有n个能级。
3.磁量子数(m)①在外磁场作用下,量子数n、l相同的状态能量是不同的,用磁量子数m来标记这些状态。
对同一个能级l而言,电子的运动共有(2l+1)个状态。
②s能级有1个轨道;p能级有3个轨道;d能级有5个轨道;f能级有7个轨道,同一能级中不同轨道的能量是相同的。
4.自旋量子数m s核外电子存在一种奇特的量子化运动,人们称其为自旋运动。
常用自旋量子数m s来描述电子的自旋运动。
处于同一原子轨道上的电子自旋运动状态只能有2种,分别用符号↑和↓标记。
总结:主量子数n对应着电子层;主量子数n和角量子数l对应着n电子层中的能级;主量子数n、角量子数l和磁量子数m对应着n电子层中l能级的原子轨道。
电子的运动状态可用量子数n、l、m确定的原子轨道来描述,并取两种自旋状态的一种。
三、原子轨道的图形描述和电子云1.原子轨道的图形s轨道是球形,即该原子轨道具有球形对称;p轨道是纺锤形,分别相对于x、y、z 轴对称。
2.电子云为了形象地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的分布状况,人们常用单位体积内小点的疏密程度来表示电子在原子核外单位体积内出现概率的大小。
点密集的地方表示电子出现的概率大;点稀疏的地方表示电子出现的概率小。
这种形象地描述电子在空间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大小的图形称为电子云。
基础学习交流1.原子核外电子的每一个电子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与电子层的序数(n)间存在什么关系?【答案】每一个电子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2.不同的电子层分别有多少个能级?与电子层的序数(n)间存在什么关系?【答案】第n电子层有n个能级;能级数等于序数n。
3.不同电子层的相同能级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否相同?【答案】相同。
4.硫原子有16个电子,分别分布在几个不同的电子层和能级上?各电子层与能级分别含有多少个电子?【答案】分别分布在3个不同的电子层,5个不同的能级上。
第一电子层2个电子,处于1s能级中;第二电子层8个电子,分别为2s能级含有2个电子,2p能级含有6个电子;第三电子层6个电子,分别为3s能级含有2个电子,3p能级含有4个电子。
预习检测1.关于原子模型的演变过程,正确的是( )。
A.汤姆逊原子模型→道尔顿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玻尔原子模型→量子力学模型B.汤姆逊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玻尔原子模型→量子力学模型→道尔顿原子模型C.道尔顿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汤姆逊原子模型→玻尔原子模型→量子力学模型D.道尔顿原子模型→汤姆逊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玻尔原子模型→量子力学模型【解析】1803年,道尔顿模型——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小球;1903年,汤姆逊模型——原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球,电子镶嵌在里面,原子好似一块“布满浆果的松糕”;1911年,卢瑟福模型——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随意地围绕着一个带正电荷的很小的原子核运转;1913年,玻尔模型——电子不是随意占据在原子核的周围,而是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轨道时,原子便吸收或释放能量;20世纪20年代以来,现代模型(电子云模型)——电子绕核运动形成一个带负电荷的云团,在一个确定的时刻不能精确测定电子的确切位置。
【答案】D2.下列各电子层中含有f轨道的是()。
A.N电子层B.M电子层C.L电子D.K电子层【答案】A3.下列能级中轨道数为3的是( )。
A.s能级B.p能级C.d能级D.f能级【解析】s 能级有1个轨道,p能级有3个轨道,d能级有5个轨道,f能级有7个轨道。
【答案】B探究:原子轨道的表示方法互动探究(1)能级符号通常用ns、np、nd、nf、ng等表示,推测第五电子层具有的能级: ,它们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分别为,这些数值的规律是。
(2)第五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解析】第n电子层具有n个能级,第五电子层具有的能级是5s、5p、5d、5f、5g;s、p、d、f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分别为2、6、10、14,各能级可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依次为1、3、5、7的两倍,可得出5g可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为18;加和得出第五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50。
【答案】(1)5s、5p、5d、5f、5g;2、6、10、14、18;各能级可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依次为1、3、5、7、9的两倍(2)50探究拓展1.K层为最外层时,1s能级最多可填充多少个电子?【答案】2个。
2.L层为最外层时,2p能级最多可填充多少个电子?【答案】6个。
3.M层为最外层时,3d能级最多可填充多少个电子?【答案】0个。
4.N层为最外层时,4f能级最多可填充多少个电子?【答案】0个。
5.书写能级时用到哪些符号?【答案】电子层序号与s、p、d、f等能级符号。
6.钠原子第三电子层只有3s能级填充电子,是否可以说钠原子第三电子层只有3s能级?钠原子有3个电子层填充电子,是否可以说钠原子只有3个电子层?【答案】不可以,钠原子第三电子层有3s、3p、3d能级,只有3s能级填充电子,3p、3d能级没有电子;不可以,钠原子具有若干电子层,但只有K、L、M三个电子层填充电子,其他电子层没有电子。
7.d能级中含有几个轨道?最多能容纳几个电子?【答案】d能级中含有5个轨道,最多容纳10个电子。
名师点拨1.将电子层序号写在s、p、d、f等能级符号前,共同表示能级;如同第几层楼的第几级楼梯一样,如3d、4s等。
能级是电子层中的电子亚层。
2.每个电子层中,能级符号的顺序是ns、np、nd、nf……任一电子层,能级数=电子层序数=周期序数。
当堂检测1.能够确定核外电子空间运动状态的量子数组合为( )。
A.n、lB.n、l、m sC.n、l、mD.n、l、m、m s【解析】主量子数(n)决定电子的离核远近,角量子数(l)确定原子轨道的形状,磁量子数(m)决定原子轨道在空间的取向,故用n、l、m三个量子数可以确定一个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即一个原子“轨道”。
【答案】C2.以下能级符号正确的是( )。
A.1pB.2dC.3fD.6s【解析】第一层级没有p轨道,A项错误;第二层级没有d轨道,B项错误;第三层级没有f 轨道,C项错误。
【答案】D3.p、f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分别为( )。
A.2、4B.4、8C.6、10D.6、14【解析】p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6;f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14。
【答案】D4.下列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
A.各能级的原子轨道数按s、p、d、f的顺序分别为1、3、5、7B.各电子层的能级都是从s能级开始至f能级结束C.各电子层含有的能级数为n-1(n表示电子层序数)D.各电子层含有的电子数为2n2(n表示电子层序数)【解析】K层只有1s能级,L层只有2s、2p能级,B项错误;各电子层所含能级数=电子层序数,C项错误;各电子层最多含有的电子数为2n2,当原子所含电子较少时,只有能量较低的能级填充电子,D项错误。
【答案】A。